麦彭仁波切: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上册) 五 安忍品
2014/9/7   热度:630
麦彭仁波切: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上册) 五 安忍品 五 安忍品 忍言尊者安忍不动 无量劫之前,鹿野苑嘎西梵施国王执政时,举国上下财富圆满。国王、王妃后生一相好庄严太子,名嘎西喜爱。再后来,王妃于战乱时又产下一子,就将其称为争斗生。梵施国王历来以法、非法治理国政,嘎西喜爱见到后就想:国王去世后如我继承王位,我若以法、非法治国,将来必堕地狱中,看来我还是舍弃俗世、出家求道为妙。 太子想到这便来到父王脚下顶礼道:“父王,请开许孩儿出家学道。”父亲诧异说道:“太子,你到底做何打算?若你欲供养、布施,现有非常难得之王位即将落于你手,你尽可凭之广行上供下施,却为何定要出家求道?”太子回答说:“森林中可以树皮、青草为衣;可以树根、水果为食;还可与野兽自在交往,这种生活方为殊胜悦意。凡有是智之人,绝不会为能摧毁来世根本之王位而遭受杀害、束缚、打击等痛苦。” 国王又劝解说:“太子,你应了知,我唯一至爱就是你!我死之后,尽管不情愿,但我们终将不得不分离;而当我们尚都存活于世时,我怎忍心让你离我而去?”但太子却已打定主意,他对父王说:“若父王不开许我出家,孩儿也就只能绝食明志。”太子随后便开始绝食,第一日绝食过后,第二、三、四、五、六日,太子始终无有进食粒米滴水。 国王再劝太子道:“出家对你而言实在困难、痛苦。试想:独自一人前往寂静地与野兽为伍;生活来源只能依靠众人;所有人间消遣、玩乐在有生之年全部享受不了,这些困难不知你想过没有?若你能继承王位,则可尽享人间一切快乐,同时又能广行布施、积聚福德,这又有何不妥之外?”国王如是劝阻太子,但太子一言不发。 国王又命令王妃、大臣等人劝阻太子,这些人就对太子说道:“你正当青春年少之时,理应享受种种安乐,为何要自讨苦吃?若你前往寂静地,想必很难久住。”太子对此依然一言不发。 国王又令与太子素来友善之大臣儿子、国王侍者儿子及其他童子同样劝阻太子,但太子还是一言不发。这些童子就向国王禀告并安慰他道:“大国王,你应明白,若太子继续绝食下去、最终死在这里,那时你该如何是好?对他出家之事,智者均欢喜赞叹。若能适应出家生活,他当然会健康生存,你亦可见到爱子,何苦要让他绝食而死?这样你们父子将永远不得相见;若不适应出家生活,他自会回到父母身边,此乃他唯一出路,那时他岂不又回到王宫?” 国王无奈对众童子说道:“既然你们都如此认为,那我也只能允许他出家求法。”童子们急忙将国王开许之口信传与太子:“国王已同意你出家之事。”众人随即找来各种营养补身物以求能迅速恢复太子体力,待太子稍稍恢复之后,他便离开鹿野苑前往仙人面前出家。 出家后他以精进修持而远离诸贪欲,并获慈心等持,对每一众生均生起慈悲心。以其慈悲力感召,大小野兽亦对他恭敬爱戴。他以不损害任一众生缘故,而能与所有众生和睦相处,人们都称其为忍言尊者,尊者后有五百仙人眷属。 梵施国王死后,争斗生继承王位,他以如法、非如法方式治理国家。一次,忍言尊者对其上师说:“我近日深感自己身体极度缺乏营养,在寂静地恐难以再维持生命,看来我应前往城中。”上师殷切叮咛道:“无论居住于城市还是寂静地,出家人均要严护根门,你应到鹿野苑附近居住茅棚。”得上师开许后,他便牢记在上师前所得教授,依计划前往鹿野苑。 到达之后,他就在父王园林一角落中安住下来。待到春和日暖之时,杜鹃、天鹅、共命鸟等多种飞禽均发出悦耳鸣叫,一片春光无限好景象。争斗生国王与王妃便选在一暖融融春日出宫赏玩,当他们在园中游走观春时,国王因疲倦就先行睡去,素喜赏鲜花、树果之众女眷便开始在园中自行游历,她们自由自在尽享春日大好时光。恰在此时,她们看见行持寂静行止之忍言尊者,众人立刻对其生起信心,纷纷上前顶礼,并在绕转后坐于尊者面前听法,尊者亦开始为众人宣讲佛法。 国王醒来后不见王妃与眷属,即刻就生起嗔恨心,他开始仗剑在园中四处找寻,并最终在尊者前发现自家眷属。而当她们看到国王面露凶色后,全部四散逃开。国王便直接找到尊者厉声说道:“你是何人?”尊者平静答言:“我乃忍言尊者。”国王满脸蔑视之色说道:“你是否已获得四无色及四禅定诸境界?”尊者谦卑回答说:“没有。”国王于是越发肆无忌惮:“既未得到修行诸境界,那理所当然就是凡夫。以凡夫之身于此隐蔽地与女人共居一处,谁会相信你们之间清清白白?你住在这里到底有何企图?”尊者诚实答言:“我于此欲修安忍。” 听罢此话,国王立刻拔出宝剑、气势汹汹怒吼道:“你既说欲修安忍,那我倒要看看你会不会安忍。”说完即以利剑砍下尊者两手,同时又厉声问道:“你到底是谁?”尊者依然平静回答说:“我是永不改变、坚定顽强之忍言尊者。”气急败坏之国王马上就又砍断尊者双足,并再次厉声喝问:“你还知道你是谁吗?”尊者还是答以“忍言尊者”。国王此番已恼羞成怒,他执剑又将尊者鼻子等五官及其余肢节全部砍掉。 忍言尊者还是用平静语气回答说:“我躯体即便被切割成芝麻粒许之成千上万块散落于地,我也绝不舍弃安忍行持。为何如此?因行持悲心善法原本就应如母亲待儿一般善待每一众生,怎能轻易放弃安忍?”尊者同时又发愿道:“国王为女人故,手执宝剑以烦恼心断我肢体,而我愿以修持安忍善根,于摧毁烦恼、获无上菩提时,凭智慧宝剑初再三‘伤害’、终断除他一切烦恼。” 此时大地六次震动,忍言尊者五百眷属全部从虚空中飞至他面前。看到他遭受如此惨不忍睹之迫害后,众眷属齐声问道:“不知尊者安忍心失坏没有?”忍言尊者便趁机向眷属们宣说自己未曾失坏安忍心之经过。 喜欢忍言之天神此刻说道:“如此恶劣之国王这般残害忍言,而忍言则一直安忍挺过,我想我们天人应降下兵器雨杀死这国王与其眷属以匡扶正义。”忍言得知后却说:“我手、脚、鼻均已被他全部砍掉,但即便如此,我也不愿让他承担罪过,更何况牵连其他无辜众生。”尊者就这样劝阻天神勿杀死国王与眷属。 不过鹿野苑天神最后还是降下瘟疫,令老鼠、鹦鹉损害此地众生。天人亦不降下雨水,于是居住于此地之众生大多都相继死亡。国王急忙向看相之人打探,看相者均谓此乃迫害忍言尊者、导致诸天人心怀怨恨所致。国王就向看相者寻问应对良方,他们回答说:“若国王能对天神做食子供养,并在诸天人、忍言尊者前厉行忏悔,如此才能对缓解国家疫情有利。”国王就开始在城中到处宣布说自己欲行忏悔、供养之事,并将供养天神、布施贫苦人承诺付诸实施,且亲赴忍言尊者脚下顶礼谢罪。 尊者此刻则安慰他说:“大国王,敬请放心,我心依然安忍。”国王略显怀疑,他问尊者:“如何才能令人相信你已无丝毫嗔恨心?”尊者回答说:“若我所言真实,就请将我身上所流落之鲜血立刻变为乳汁。”话音刚落,鲜血即刻变为乳汁。但国王还是有些不大相信,尊者见状就又说道:“尽管你已砍断我四肢,但若我确实未生丝毫嗔恨心,以此谛实力加持,则愿我身体立即恢复如初。”言毕,尊者身躯果然恢复如前。 国王与眷属皆用深感稀有之目光凝望尊者,并在尊者脚下恭敬顶礼后才依次离开。自此之后,国王就经常供养承侍尊者。 依止其他上师之恶行外道一千人,对尊者最终成为国王上师生起强烈嫉妒心,他们竟将不净尘土撒在尊者身上。而尊者却如是发愿道:“以我修行安忍之功德力,待我成佛时愿能以智慧甘露水将这些人垢染除净,清净他们心相续中贪欲等一切障垢。” 当时之忍言尊者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争斗生国王即为后来之陈如尊者;四位大臣则为后来与陈如同为最初五比丘中另外四人;一千恶行外道则为后来之秋渥迦叶等一千比丘。 甘愿将自己交与怨敌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为鹿野苑大势部国王。当时国中百姓各个财富圆满,国土谷稼丰收。大势部以如理如法方式主持国政,并以布施满众生一切所愿,且令大众皆行持善法。以此缘故,众非人亦来保护国家,整个国家都可谓国泰民安。 此时利红国王正以非法治理其国,他经常损恼众生,且素喜横征暴敛。结果手下臣民因苛捐杂税所累,又害怕遭受惩罚,便纷纷逃至大势部国王处请求庇护。利红知道后就纠集起四种军队大举开往大势部治下国土,大势部得到消息后就对众大臣说:“为即生利益我根本不愿造作恶业,如我国与利红大军交战失败,你们恐难以立足,不如你们都投降他。而我绝不愿损害利红国王,我宁可前往森林中身着树皮、以水果为食、与野兽为友,亦不愿毁坏自己来世。对来生谨慎之人,为王位断不会捆绑及杀害诸人。” 大臣们皆认为国王乃因胆怯而不敢屠杀其他人,他们想:如我们全体人员都遭遇打击、以至被摧毁恐不应理,不如牺牲一人以挽救全体。众大臣于是就决定舍弃国王一人以图自保,他们便全部投归利红国王。大势部心中明白左右大臣均已将自己抛弃,他就独自一人前往森林安住下来。 利红则将新占领之地的人们充为自己臣民,他有一日问众大臣:“你们大势部国王现在何处?”臣子们回答说:“国王已逃亡不见。”利红便趁机统治整个国家。 此时,一偏僻村落中有一贫穷婆罗门,他育有众多儿女。而当地又恰逢灾荒,婆罗门已实在无有任何办法养家糊口。此刻他心中暗想:听说有位大慈大悲国王向来以欢喜心饶益众生,我干脆到他那里索要一些财物以解燃眉之急。想到这里,他就开始向鹿野苑进发。到达之后听闻国王已去森林中居住,他就又到森林中寻找,他始终坚定认为:若我能于森林中找到国王,说不定他就会布施我一些财富。 当婆罗门最终在森林中找到大势部后,就将自己困境原原本本向他做详细汇报。大势部闻言为难说道:“你难道未见我已在森林中独处?现在我已身无分文,何来钱财布施与你?” 婆罗门听到后顿时感到失望异常,他当下就昏厥于地。大势部急忙扶起他,并往他脸上浇洒凉水。婆罗门醒来后就决定前往密林深处,他准备在树干上以绳子吊死自己。 大势部见到后不觉生起强烈悲心,他想:如此人将我带至怨敌面前,想来他们会对他布施些财物。于是他便对伤心欲绝之婆罗门说道:“你无需这般焦急,我可想办法帮你去除贫困之忧。请将我身体捆绑牢靠,然后押解我到利红国王前,他定会给你大批钱财。” 婆罗门急忙回绝说:“我岂敢捆绑国王。”大势部安慰他道:“你不要心存顾虑,将我捆好上路吧,除此之外,你我再无解困良策。” 婆罗门只得遵从大势部命令,将他捆起来后带至鹿野苑利红国王处。 很多人见到他俩后都认出被捆者实为大势部国王,他们连忙向利红国王请示。利红不大相信众人所述情况,便特意走下王座亲往察看,结果发现婆罗门所押解者正是大势部。利红便向婆罗门寻问:“你如何逮住此人?” 婆罗门回话说:“他乃大国王之怨敌,我想尽办法才将之从其苦行森林中抓获。” 利红国王心想:大势部国王身材魁伟,而婆罗门却身体羸弱,他怎可能亲手逮住大势部?都云大势部悲心强烈,肯定是他自己甘愿捆住自身,才能让婆罗门带走。想到这,利红便对婆罗门说:“你必须将如何抓获他之经过如实道来。” 婆罗门这才将前后经过和盘托出。 利红国王闻已不由对大势部生出信心,他心中想到:损害像大势部这样的众生太不应理。于是就亲自为大势部解开捆绳,并将之迎请到王宫,还与他热烈拥抱。最后又将大势部迎上狮子宝座,将王冠拿出交与他,并郑重说道:“你理应当上国王,我抢夺王位真不应该。”利红便将自己所拥有之军队、财物、宝库全部拿出供养大势部,在向他忏悔罪过后回归自己国家。而大势部又将大量财物布施与婆罗门,并要求他从今往后也要力行十善。 释迦牟尼成佛后,有次住于舍卫城时,城中有一婆罗门之子精通婆罗门一切学处。他后于婆罗门教法下,四十八年一直行持梵净行。此人娶有一位非常艳丽之妻,而妻子却乃一喜行邪YIN之人,她只知喜欢其他男子,根本不爱自家老婆罗门。并且整日欲与其他男人厮混,还因之而要求老婆罗门远赴异地寻找财物。 老婆罗门只得前往外地寻宝,结果在他得到众多银币后返家之路上,却不幸遭遇强盗,被抢光所有财产。痛苦万分之婆罗门一想到两手空空回家必得被妻子痛骂之情景,更是不寒而栗,万般无奈中便前往密林深处准备上吊自杀。正伸脖欲吊死自己之时,释迦牟尼佛早已了知他全部状况,便从舍卫城出来亲往密林中找到他。佛陀告诉他说:“婆罗门,你不要如此草率结束自己生命,我会令你拥有财富。”释迦牟尼佛随即向其指示藏宝之地,并对他说道:“此为你所有之财富。生命才真正可贵,你最好万勿轻舍。”言毕,释迦牟尼佛才返回舍卫城。 婆罗门将财宝带回后很快富裕起来,他也开始做广大布施以积累福德资粮。他后来想:释迦牟尼佛大沙门对我恩德深厚,我应舍弃自己家庭到佛前出家。随后他就到释迦牟尼佛前顶礼,在闻佛传法后,他现前证得预流果。最终出家后又精进修持,并再获阿罗汉果位。 这位老婆罗门就是上文中那位捆绑大势部国王之婆罗门转世。 另外,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增福国王,在怨敌与他相争时,他不愿与怨敌相斗,就自己前往森林中。此时有一婆罗门之亲戚被关押在监狱中,为使亲戚得以释放,他便前往增福国王那里求助。国王已无可施之物,就对婆罗门说:“你不如砍下我头后将之交给怨敌国王,他肯定会赏赐你钱财。” 婆罗门不敢砍断国王头颅,便将增福捆绑起来后交给怨敌国王。最终关在监狱之人获得释放,增福又重新得到王位。其余情节均与前面公案大致相同。 月亮王子度食人肉罗刹 无量劫之前,在印度鹿野苑有一国王名为瓦拉玛达,他有次集合起四种军队率众前往园林游玩。途中遇到一野兽,众人便开始跟踪追击,结果国王单枪匹马就追至密林深处。他从马上下来休息时,一母狮见到他后贪心顿起,就将尾巴翘起紧跟国王。国王心下明白母狮已对自己生起贪欲,他想:这只野兽狂暴凶猛,如我不满足它欲望,它肯定会将我吞食。于是在极度恐怖中,国王与之行不净行。 母狮离开后,手下人追踪前来,他们又将国王接至王宫。 母狮后来怀上身孕,待月数圆满后就产下一人身、但脚有斑纹之子。母狮心想此为国王之子,便背驮着小儿将之送往王宫。国王也明了此乃自己太子,就开始精心抚养,并为其取名为斑足。 斑足非常勇敢、坚强,他于父王去世后继承王位,又娶了国王种姓、婆罗门种姓两位王妃。一日,他准备前往花园游玩,就告诉两王妃道:“你俩在我动身后开始追赶我,看谁最先找到我,我就天天与她共同享乐。后到之王妃,我从此不愿再与她接触。”国王于是先行出发赶到花园,两王妃梳妆打扮后也同时骑马出发。 路上遇一天尊像,婆罗门种姓王妃便下马顶礼一番,后又上马赶路。但她最终还是比国王种姓王妃略迟一步,国王就不再与她接触。王妃马上对天尊生起大嗔恨心,她愤愤不平说道:“我对你又是恭敬、又做顶礼,而国王却不愿再接触我。如果真有本领,为何不肯帮我?”她不禁内心暗想:我一定要害死国王。 回到王宫后她告诉国王:“我有一请求,请国王与我享受一天幸福生活,不知国王能否答应?”国王最终同意了她所提请求。王妃当天就派众人将天尊像摧毁并夷为平地。 天尊满怀不悦,他于是就想加害国王。他动身前往国王那里,但保护王宫之天尊却阻止其进入。 此时在一山上住有一仙人,他原是定期接受国王供养,日日飞进王宫享受蔬菜素食,然后再飞回山上。身像被摧毁之天尊得知仙人恰巧今日不前往王宫接受供养,他便变幻成仙人形象来到王宫门口。守门之天尊再次阻拦他进入,他便大喊道:“为何不让我进入?” 国王听到后就让门卫放行,守门天尊只得放其进入。他进入王宫后不享用平日惯用饮食,反而说道:“你们所准备食物太为低劣,我要食鱼、肉等荤腥。”国王诧异说道:“大仙人,因你以往一直食用素食,我才未给你准备鱼、肉等荤腥。”假仙人说:“从今以后,我再不愿食低劣素食,你务必为我准备好荤物。”说完就转身离去。 后当真正仙人来到后,众人便用鱼、肉等荤物供养他,仙人顿时生起嗔恨心。国王也觉好生奇怪,他问仙人:“你昨日不是亲自要求我们供养此类食物吗?”仙人不觉勃然大怒:“我昨日根本未至王宫,何来此等胡言乱语?你纯属捏造污蔑。”他随即咒骂国王说:“愿你十二年中只能以人肉为食。”然后就怒气冲冲离开。 后来有一天,国王厨师在做饭时恰好一时找不到肉,而他又碰巧发现一具刚死婴儿之尸体,他便把尸体手部筋肉割下后混和以种种香料做好供给国王。国王吃下肚去,顿觉此肉味道胜过所有以前品尝过之肉味,他便问厨师:“此为何种肉食?”厨师此刻则因胆战心惊而低头小声答道:“如果国王不惩罚我,我便讲明。”国王鼓动他说:“你照说不妨,我不会惩罚你。”厨师这才敢道出实情:“我找不到其它动物肉,加之时间又紧,恰好发现一具小孩死尸,我便把他身肉做成食物供养给大王。”国王在贪心鼓动下竟然对厨师说:“此婴儿肉非常好吃,日后望你能长期将人肉供养与我。”厨师为难说道:“以后恐再也找不到这种人肉。”国王似中邪一般命令他:“你定要严加保密为我好好做人肉饭食,我有办法,亦有特权搞到人肉。”从此之后,厨师受国王之命,经常于晚上偷偷盗走很多小孩,杀死后做成肉食供给国王享用。不大功夫,城中孩童便相继失踪。众人均感非常痛苦,就请示大臣。大臣们在协商后规定每晚在路口安排专人巡逻,后当厨师再次出动偷窃小孩时,众人将之抓获。 他们将厨师押至国王面前说道:“正是此人偷走前前后后失踪之众多孩童。”国王听到后并不说话,大臣如是汇报、请示三次后,国王还是一言不发。大臣又说:“我们已将凶犯逮住,国王应以法律严惩,怎能如此沉默、一言不发。”国王最终只得说出真相:“是我命令他如此行事。” 听国王如此回答,众大臣不由怒火中烧,他们满怀怨恨互相说道:“我们失踪子女均为他所残食,他乃我们大家共同仇敌,我们怎能替食人肉之国王卖命、效劳?”众人商量后都认为应判国王死刑。 城市外本来有一花园,园中有一水池,国王每日都要前往沐浴一番。大臣们便提前于园中埋伏好军队,等国王赶来正欲洗澡时就将之抓获,并准备杀死。国王被抓后还想负隅顽抗,他问众人:“你们凭什么要在今日趁我洗澡时抓捕我?”大臣们义正辞严回答说:“所谓国王者乃应保护自己手下臣民,而你却将人们儿子杀掉吞食,如此一来势必导致人种全部灭尽。我们怎能忍受这种统治与迫害,故而理当将你处死。” 国王此刻不得不求饶道:“我以前所为确实不对,以后我定当努力改过。祈请诸位现在将我释放,不知可否?”众大臣义愤填膺拒绝他说:“即便空中降下黑雪,或你头顶生出毒蛇,我们也绝不会放你,你还是停止胡说八道为妙。”国王闻言深感自己目前只有死路一条,于是就向众人请求:“你们既已决定要杀死我,能否稍微等我片刻,容我深思一下后你们再杀不迟?”大臣们便开许他稍稍思索片刻。 国王则趁机在内心发愿道:“愿以我过去所做一切善法,诸如如理如法护持国家,布施仙人等所积福报,能令我马上变成罗刹、飞上虚空。”结果以其愿力感召,国王即刻就变为罗刹飞到虚空。他此时则向众大臣报复说:“你们试图杀死我,但凭我福德力,我现已变成罗刹、飞在虚空,你们又怎能奈何我?从今往后我要让你们好好看看,我如何吃光你们妻子、儿女!”罗刹边说边飞上山去。 从此之后,此斑足罗刹就开始以人肉为食,结果众人越来越畏惧他、躲避他,并开始各处逃亡。他又与其它罗刹互相往来,不久即眷属成群。有部分未成他眷属之罗刹对斑足说:“如你欲令我等也成为你眷属,你应举办盛大宴会款待我们,那时我们自会成为你眷属。”斑足罗刹马上答应下来,他说道:“我会用五百王子人肉宴招待大家。”随后他便前往很多地方去将这些王子逮入山洞,前后共抓获四百九十九名,还差最后一位。 被关押在山洞中之众王子互相议论道:“我等现已沦落至无依无靠境地,如月亮王子能到这里则为再好不过,因他有足够力量解脱我等冲出牢笼。”大家如此议论、商量后便决定以方便法诱使罗刹将月亮王子带至此处。他们告诉斑足罗刹说:“若你欲大摆盛宴,仅靠我们这些王子根本办不成一圆满宴会。我等身肉无甚声望、利益,如你搞到月亮王子人肉方才能举办起真正人肉宴席,因他具有殊胜功德。”罗刹轻松回答说:“这有何难办,我定会手到擒来。”说完便飞上虚空去寻找月亮王子。 当时月亮王子已成为王位继承人,他有一日正与众多眷属前往乐园准备听法,有一婆罗门欲为王子宣说法要。此婆罗门说法目的只为钱财,他一看到月亮王子长相端严,便不由得专注观看起来。此时婆罗门还未开始讲法,但众人却突然哀号、放声大哭起来。王子诧异问道:“到底发生何事?”众人急忙说:“吃人罗刹现已来到此地!” 婆罗门闻言顿感恐惧,大家也都在惊恐中四下逃跑。王子平日已了知罗刹恶行,此刻则想以饶益心度化他。他便对众人说道:“如罗刹到我们这里,我愿接待他。”于是他安排王妃、眷属及四种军队先行回去,自己留守观待。 月亮王子在众人一片惊叫声中定睛观看,只见面目丑陋、身披铠甲之罗刹正气势汹汹、手执利剑追赶在王子军队后面。王子大声喊道:“大罗刹,所谓月亮王子就是我!你整日啖食人肉,做此等坏事到底有何意义?请直接过来找我。”斑足罗刹便回转身,他一眼就看出月亮王子行为寂静,于是就对王子说:“我正是特意为找你而来。”然后就无所顾忌地将王子扛上肩飞逝而去。王子心想应暂时随顺罗刹,因还未到度化时机,便也不加反抗,任由他扛走。 最后到一环境恶劣、人骨架四散乱扔、人血到处染污之地后,罗刹才将王子从肩上放下。而月亮王子原本就身相端庄、善妙,罗刹此刻见到后不觉目不转睛仔细观看起来。王子则回想起来:婆罗门刚才欲为我说法,但我却被罗刹半中间劫走,婆罗门对我离去甚是失望,因他未得钱财、愿望未满。想到这里,王子心中深感难过,且因悲伤而落下眼泪。 罗刹则讥讽他说:“久闻你颇具功德、威力,孰料今日却在我手中流下眼泪。你莫非因恐惧死亡而哭泣?或者因留恋其它所爱、所贪之境而痛哭?”“我根本不系挂自己生命,也绝非有其它可留恋之处,”王子斩钉截铁回答道:“只是刚才有一婆罗门本欲为得财富而准备于花园中为我说法,但我却被你抓走,婆罗门当然失望不已,我是想起此事才难过哭泣。如你信任我、就请将我释放,我回去再听他传法,并献上供养,然后我便马上返回,不知你能否允许?”罗刹略显怀疑:“若我放了你,你还会不会再返回?” 王子坦诚答言:“从出生到现在,我从未说过妄语。我自己所发誓愿,我根本就不会舍弃。再说若我不回来,你也有能力将我抓获,况且刚才就是我主动送上门来。”罗刹闻言就将他释放,王子离开时感觉就如从罗刹血盆大口中逃脱一样。周围人见到王子回来非常高兴,王子则将婆罗门唤来,在他面前听闻四偈,每一偈都供养一千两黄金,总共四千两黄金,尚有其它许多供养。 父王感觉王子为一些小法就花去如此多财富以作供养太过可惜,他便以温和语气告诉儿子说:“你为听法进行供养亦应合情合理,否则,布施数目过大,再有钱财也会轻易耗尽。王宫、眷属等大小开支都需要财物,故而你平日之上供下施就应适度,以此才能安邦治国。” 王子则回答道:“大父王,若与婆罗门所说善法价值相较,我连王位都可用作供养。听他所讲法后能生起智慧、摧毁无明,世上所有功德中哪有能与闻法功德想比者?听闻如此善法为何不能尽力供养?我根本不欲获取一切祸害之根源——王位,我还要落实我所做承诺前往罗刹那里。” 父王听罢焦急非常:“我为你利益才好言相劝,你不要心生不悦。太子,有谁会自投罗网、前往怨敌面前?世上哪有这种道理?尽管你已承诺,但我断不会开许。在我们大智者所造吠陀论典中,都宣说为保护自己生命、为上师利益,即便说妄语也无过失。故而你不顾自己,也不怜惜我们,此等恶劣习气理当抛弃。若你不想违背自己承诺,我已准备好四种军队,他们到时可护卫你前往,这样也许能免于你被罗刹吞食。如此一来,你又维护住自己誓言,又能保护好自己。” 王子再次谢绝道:“我已答应之事,就绝不更改。在这世上已入恶道、趋入地狱、无有依靠之众生,谁去度化他们?食人肉之罗刹宽容开许我回来,以他开许之恩德,我才能听闻婆罗门教言。现在我要想办法摄受罗刹,他肯定不会杀害我,请父王放心。”王子谢绝父王所派军队后,独自一人前往罗刹所居之地。 罗刹很远就看到王子正向自己走来,尽管他心性长期都处于丑恶习气包裹下,但他看见王子后还是生起信心。他不禁说道:“奇哉!奇哉!真稀奇。”他心里想:这人真不怕死,竟敢冒死守护真实誓言。而王子见到他后则说道:“我已听闻教言,并做供养,心中非常喜悦,真要谢谢你大恩大德。现在我又特意赶回,请你随便啖食吧。”罗刹生起好奇心说道:“我当然可随时吃掉你,不过我想先听闻你所闻受之教言。” 王子看到时机已降临,就对罗刹说:“你性格凶残,亦无悲心,只知为自己生存屡屡造恶。而我所听闻教言皆属正法,正法与非法怎能结合?对你们这种恶性罗刹宣说圣道有何作用?”罗刹听后不觉冷笑说道:“你们国王为戏耍、玩乐而杀害众多野兽,如果为生存杀食活人与正法相违,那杀害野兽难道就不与正法相违?” 王子对他开示说:“杀野兽之人绝非行持正法,而杀食人肉之行为更是恶劣,特别是啖食种姓高贵者人肉更不应理。”王子尽管为调化他乃用讥讽语气如上宣说,但以王子慈悲力感召、他已成功压下罗刹嗔恨心,因而罗刹还愿意闻受。罗刹此时则面带微笑说:“我已将你释放,你本可在王宫中尽享各种快乐,但你自己却不愿享受,反而回到我这里,看来你并非精通论典之人。” 王子继续说:“我并非贪图短暂安乐之人,我亦舍弃恶劣论典中只知维护自己利益之观点。而且我为信守真谛才回到你身边,这正说明我明了论典,如此之论典才与生活实际意义及客观现实不相违背。一些恶劣论典却处处与之相违,如你修持此种劣论,死后只能堕入恶趣。” 罗刹则说:“将自己最珍爱之生命,以及亲友、王位、种种享受全部放弃,仅仅为得一句真谛到底值不值得?得到一句真谛跑来这里又有何用?” 王子便向他诉说起真谛妙用:“真谛具多种利益,简单说来大致为:一切装饰中真谛最庄严,一切味道中真谛最甘美。不经苦行痛苦,真谛亦可成办福德,希求真谛者名声传遍一切地方。真谛能令众生超离三界,真谛是趋入天界门槛,真谛是渡过轮回江河之桥。” 罗刹听罢竟也开始赞叹起来:“若是其他人落于我手定会恐怖、紧张,而你却表现英勇,似乎不惧怕死亡一样。” 王子以轻松心态回答说:“对无论如何精进努力、最终亦不可能逃脱之死亡,再恐惧又有何用?而且对那些一直未行善业、只知屡屡造恶之人而言,死亡会给他们带来巨大心里恐慌;但对我来说,我根本记不起自己有任何能令人引生后悔之恶行。我一直依法行持,并广行布施等善举,一想到这些,我就不再惧怕任何死亡威胁。所以你欲以我为供施品请放心去做,想食我身肉亦可。” 斑足罗刹此时已对月亮王子完全生起信心,他热泪盈眶、激动不已,且暂时熄灭恶心,一直注视王子说道:“在此世间,谁会故意损害像你这般胜妙之王子?你从婆罗门处闻听之教言能否再传与我?我非常愿意闻受。因你谆谆教导,我现在已深感惭愧,并为自己所作所为万分忧虑。” 王子此刻已了知仙人以前对斑足所咒骂之十二年期限已经圆满,调伏他、并使之趋于佛法之因缘业已成熟,就对罗刹说道:“如欲得法,必须拥有与所闻正法相应之威仪。正所谓:坐于极下地,当具温顺仪,以喜眼视师,如饮语甘露,当专心闻法。故而你应以清净心,就如病人听从医生教导一样,恭敬闻法。” 斑足罗刹马上脱去上衣铺于大磐石之上当作坐垫,恭请王子端坐于上,然后仰望王子脸孔说道:“大菩萨,请为我说法。”王子便开始用清晰声音将在婆罗门前所听闻之教言向他传授。 王子所说第一首偈颂为:“所有正士前,接触仅一次,无需精勤修,自心获稳固。”罗刹听后点头称赞,又打响指,并非常高兴地再三请求王子继续传法。于是王子又说第二偈:“正士谁亦撼不动,如同天鹅行善法,何人如果亲近他,功德自然能获得。”罗刹听后再生欢喜,他对王子请求道:“你通过供养财物而获得智者教言,行如此供养而得如是教言太有意义,不知你能否再为我继续宣说?”于是王子又宣说第三偈:“国王马车金宝饰,身体衰朽亦丑陋,正士所传法不老,善根功德永稳固。”罗刹听罢再次弹指赞叹,同时内心法喜充满,就如降下甘露雨水一般,身心得以享用无尽。他又请求王子接着传法,王子就开始为他宣说第四偈:“天地之间距离远,大海两岸望不见,东西两山难睹面,俗人佛法相隔遥。” 罗刹听后羞愧难当,他低头说道:“你无需担心,我现在连自己性命都可以舍弃,我定能供养你最殊胜之物,请你务必接纳。”王子看时机已到,就对他说:“你既然愿意供养,那就自此之后,一定不得妄语,还得断除杀害众生之恶习,且需释放所有被关押之人,并戒断啖食人肉之丑陋习性,以此为四种殊胜供养,我方才可以接受。” 罗刹面露为难、痛苦之色道:“前三项要求我都可以做到,只是第四条能否替换一下,因我实在难以做到。我不食人肉根本无法生存,这一点想必你以前就已了知。”王子进一步剌激他说:“我就说过你根本不可能供养我四种殊胜,若不能戒除食人肉习气,不妄语、不杀生等项又怎能落实?你刚刚还信誓旦旦说可舍弃生命对我行四种殊胜布施,现在看来岂不又成空话?” 罗刹为自己辩解说:“我现已舍弃王位,于森林中感受种种痛苦,又远离正法,众人围绕我而起之谣言可谓四处飞扬。此种境况下,我怎能舍弃最后一条生存之道?因我已无任何可依靠处。” 王子因势利导说:“你确确实实已将佛法、王位、名誉、安乐尽皆失毁,而所有这些根源全在于你自己贪食人肉。既然如此,那又有何难舍之处?你必须戒除这食人肉劣习。你以前也曾享有王位,后正因吃人肉而成食人罗刹,此乃你自己未调伏自心所致。你从现在起就应力争趋入不违佛法、世间法之光明正道。” 经王子如此循循善诱之教导后,罗刹终于拜倒在王子脚下顶礼忏悔,又发誓愿再不吞食人肉,并落实释放被关押之人等各项要求。 月亮王子来到被关押王子所居山洞中,众人都为自己能获解脱而欢欣鼓舞。王子又要求他们勿损害罗刹,在安慰他们时又让他们发愿。从山洞中获得释放后,五百名王子就将斑足罗刹护送回国,并让他继承王位。从此以后,斑足国王以正法主持国政,众多王子都欢喜承侍他。也有一些王子于其它国家中登上王位。 当时之月亮王子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当时之斑足罗刹即为后来之指鬘比丘。任何人如果遇到大正士都能获取极大利益,因正士乃按诸圣者教言行事,他总以善巧方便利益众生。即便他遭遇再大困境也能安忍不动,遇到再大痛苦也不失毁正法,永远都能以稳固信心、不退转地利益自他事业。思维这些道理,人们理应对佛法功德生起恭敬心。 碧绿不生嗔恨 久远之前,鹿野苑中由梵施国王主持国政,当时举国上下人人快乐圆满。梵施王有一婆罗门大臣,此大臣有一子名碧绿,精通十八种学问,且素具信心与善心,恒喜自利利他,对父母双亲亦非常恭敬、孝顺,此碧绿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 婆罗门夫妇年老之后,两人眼睛均已接近失明状态。他们对梵施王请求道:“我们现已年迈,请国王将碧绿扶植为大臣,我们二人欲前往森林中苦行。”国王答应了他俩请求:“他可以当我大臣。”但碧绿得知后却表示根本不欲在王宫为官,他说:“我看到可怜、衰老父母无人照顾,就下决心要到森林中承侍二老。”碧绿于是就像吐唾沫一般舍弃舒适家园,前往寂静地安住下来。 他每天早起之后就给父母供养好牙木,又用清水承侍他们洗漱,再做火供等上供下施,稍事休整,便上山采集水果、野菜。从山中回来时,就把水果、树根及凉水带来供养父母,自己则于另一僻静地开始坐禅,每日生活均以此种方式度过。 其后有一日早上起床后,碧绿在父母脚下顶礼后便向他们诉说了自己昨晚梦境:“昨晚我梦到一毒蛇啖食我躯体,在用黑绳捆绑我之后又将我带往南方。如此可怕梦境令孩儿心生怀疑,这是否意味着我要离开上师(指父亲)?会不会出现这等可怕违缘?” 父母好言安慰他一番,碧绿在面向太阳诵过经文后,就又拿着水罐上山挑水。 此时梵施国王正好因打猎而来至苦行森林,国王在森林中听闻到一阵杂沓脚步声,但又未发现发出声音者到底是何种生灵,只是隐约听闻到水罐与脚步交错零乱声,国王以为有野兽出没,便向发出声音地方急忙射出一只毒箭,结果这只箭巧恰射中碧绿心窝。碧绿被射中要害后当即倒地,但他此刻心中所挂念者根本不是自己痛苦,而是年迈父母。碧绿内心难过不已,他悲伤说道:“一人射来之毒箭已将我刺伤,我之身根已经毁坏。不仅是我,父母与我已全部被这只毒箭射死。” 梵施王听到声音急忙赶上前去打探,他发现是碧绿中箭后便不解问道:“一只箭怎会射杀三人?”碧绿向他解释说:“若我被射死,我那可怜的失明双亲亦会因我而亡。”梵施王听到后十分害怕,他满怀内疚道歉说:“婆罗门子都是我错!我不知你在这里就随便乱射,结果弄成现在这种状况。求你劝阻你父母,让他们千万不要咒骂我。” 碧绿则以恭敬心安慰国王说:“对你这样具有慈心、又对众生具有悲心、且持有今生来世存在之正见的国王,我定会使父母不咒骂你。我只希望国王能将这罐水替我送至我父亲上师那里,告诉他们此为我最后一次为他们打来洗脚水,请代我以我所用之语言在他们脚下顶礼,告诉他们说我们三人可能即将于不久之将来分离。” 国王马上拿起水罐前往碧绿父母所在地,此时四方非人开始阻挠、扰乱国王。 而碧绿之失明父母则正在家中焦急等待。父亲说:“碧绿孩儿出去后可能呆在湖边,但他为何耽搁如此长之时间还不归来?”母亲也忧心如焚:“遍满莲花之湖泊有众多天鹅、野兽,他们可能在一起戏耍、生活。”此时国王已来至家门口,碧绿父母听到脚步声后误以为孩儿已经归来,父亲就兴奋不已又略带责备地说道:“我那可爱非常之碧绿已经回家,不过你父母实在太过可怜,我们已饥饿难耐,不知你为何要在外面耽误那么久?” 国王闻听之后非常难过,他惭愧、惶恐说道:“我不是碧绿,我乃国王。”碧绿父母听到后急忙热情迎接:“国王来了那更好,快请坐,不知你现在一切可好?碧绿到山上采摘水果、兼挑水去了,他很快就会回来。我家碧绿真正是具有众多功德之人,他心地善良、本性慈悲,正因他慈悲力感召,这里才有众多野兽、飞禽自在生活。” 国王实在难以继续听闻下去,他便泪流满面在碧绿父母脚下顶礼,并用颤抖声音说道:“你们心爱儿子已在森林中被箭射中心窝,可能马上就会离开人间,生命垂危、系于一发。这罐水是他最后一次供养你二老洗脚之用。”碧绿父母听到这可怕、悲惨消息后立即昏倒在地,国王急忙给他们浇洒凉水,他们才清醒过来。二人痛哭哀号道:“大国王,如他死去,我们也会随之而亡。无论如何,请你将我们带往他中箭之地,他未死之前,我们一定要亲手抚摸爱子。” 国王于是将两位老人带往碧绿那里,到达之后,碧绿已气息奄奄。父母抚摸着儿子身体控诉道:“是谁如砍断好树良木一般将我们心爱儿子杀害?”国王在他们脚下顶礼忏悔道:“我真乃罪孽深重,是我到森林中去后,以箭将他射成这样。” 父母悲痛哭泣,他们边祈祷边说谛实语道:“好儿子,愿以你对父母承侍孝养之功德、对天尊进行火供之功德,熄灭这毒箭所造成之毒害。” 此时帝释天天界震动,帝释天为观察原因便开始察看,结果得知是贤劫中之大菩萨因心间中毒箭而生痛苦。帝释天知道后就马上降临人间,用天人甘露为碧绿进行加持。最终,以碧绿父母真实语之力,再加帝释天所献甘露,碧绿疼痛当下全部消除。他的伤口很快愈合,毒性也随即消失,终于解脱一切痛苦。 碧绿不仅长时间承侍父母,大尊者在感受如是难忍痛苦时,对他人也无半点嗔恨心,始终都能以稳固之慈悲心对待。 仁慈熊猫 释迦牟尼佛曾有一世转生为一只熊猫住于山洞中。一次,当地有一贫苦人至山中砍柴,不料当日却遭遇狂风暴雨,整个大地都被大雨浇透。此人慌不择路跑到山洞中避雨时,看见熊猫在洞里便恐惧异常。他正准备逃跑,熊猫则急忙安慰他平静下来,并用自身体温温暖他,又为他取来水果、野菜充饥。 暴风雨之灾持续七日,这期间,此人一直受到熊猫精心照料与保护。第八日时雨过天晴,贫苦人吃罢水果就欲返家。临行前他对熊猫说道:“你对我恩重如山,我该如何报答?”熊猫只是叮咛他说:“切勿对别人提起我居住于此地之事,以此报恩已足够矣。”此人答应道:“我一定照办”,随即就在顶礼后离开山洞。 回家后亲友均感诧异万分,他们纷纷议论道:“大批飞禽走兽都死于此次水灾,你何能冲破巨大困难安全返回?”他便将此番历险经过全部向众人坦白。大家听后急切问道:“此熊猫到底在何处?你能否带我们到其山洞巡视?”此人犹豫说道:“我不欲再前往山林。”众人却怂恿他说:“如你带我们前去,我们杀死那只熊猫后,可将三分之二份熊猫肉送你。”经不住此等诱惑,这人最终便向众人指点了熊猫所在山洞。 这群人赶上山来,用烟将熊猫熏死。熊猫死时虽感受巨大痛苦,但它未生起丝毫后悔及嗔恨心,它深知此乃自己前世业力所致,于是就在平和心态中安然离世。众人则将三分之二熊猫肉送与这忘恩负义之人,而当他正准备接收时,两手却突然掉落于地。其他猎人目睹之后均感恐惧,他们放弃自己所应得份额,全都匆匆逃跑而去。 梵施王与一些对此事深感稀有之人后来全部来到现场,他们将熊猫皮带往一间寺院,并将前后经过告诉僧众。寺中有一阿罗汉比丘感慨说道:“这哪里是熊猫,分明是贤劫中大菩萨,我们实在应对之行供养。” 国王与眷属后将熊猫尸体火化,并在此地为之建造遗塔,且以宝伞等物做各种装饰,长期对其供养。最后,所有与它结缘之众生全部趋入善趣。 另外,有一贫穷之人为卖木材而到森林中砍柴,当时释迦牟尼佛也转生为一熊猫住于此森林中一山洞里。砍柴人在被老虎追赶、走投无路之时,无意中爬上树干,恰巧熊猫亦蹲踞其上。樵夫见之恐惧顿生,而熊猫则将他慈悲拉向自己怀中,好生抚慰一番。 饿虎贪着其食,它告诉熊猫说:“大尊者,这黑头恶人乃忘恩负义之徒,你应将之抛下。”它边说边因贪嗜血腥而一直徘徊于树下。 熊猫后来告诉樵夫说;“我现今稍感疲惫,你来巡视、监看片刻,我欲小憩一会。”因熊猫一直辛勤照料樵夫,此时则因太过劳累而很快沉沉睡去。老虎趁机对樵夫说道:“你为何要苦守此处?不如将熊猫扔下,这样我食毕熊猫就可离开此地,那时你亦可自由离去。” 毫无悲心之樵夫想到:我一直居于树上也不是解决问题之道,干脆扔下熊猫以图自保。想及此,他便将熊猫从树上抛下。熊猫坠落过程中,嘴里一直嘀咕十个左右、不大清楚之言词,落地之后便被饿虎吞食。 樵夫听到熊猫喃喃自语之后,总感觉熊猫好似在向自己说话一般,他便一直将此事系挂于心。结果他越思虑越理不出头绪,以致渐渐神志不清、头脑恍惚起来。他开始终日四处漂荡,口中不断重复熊猫落地时所发音声,就这么边走边说、一路絮叨不止。亲友们逮着他时,他也经常向他们唠叨这类令众人不明所以之言词。众人便向看相者、密咒士、比丘、婆罗门等人广泛探问原因,但他们也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鹿野苑附近森林中,住有一具五神通之仙人,亲友就将此人带往仙人面前。仙人最终道出此中原委:“这人本性实为凶恶,此恶人竟将对他功德利益最大之大菩萨抛至老虎眼前。大尊者本欲为此人传法,但他却将尊者突然扔下。尊者原想为他传授十偈,结果只来得及念出每偈头一字,此人所絮叨者正是这些每偈首字之集合。”仙人弟子闻言便问:“上师,你能否为我等宣说这十偈内容?”仙人便将十偈完整宣说道: “第一偈:悲哉此世间,非法实恐怖,恶劣狡诈者,竟敢害密友。第二偈:若杀自密友,恒时不得乐,坐于坐垫上,行住等皆苦。第三偈:尊者以悲心,低声殷殷道,恶劣之众生,定遭燃烧痛。第四偈:汝造大恶业,来世受剧痛,以此痛苦因,何能享安乐?第五偈:极恶劣众生,堕号叫地狱,感受猛烈苦,大声惨哀号。第六偈:业力深重者,无恶不能做,所做恶事中,竟有杀友者。第七偈:汝已坏正法,自心不善良,对熊猫与虎,所做应能忆。第八偈:愚者对好友,忘恩不报答,即生杀害之,未来定受报。第九偈:汝遇老虎怖,我长时护汝,睡时亦卫护,汝无法行之。第十偈:说法上师语,害友过失大,恶人汝死后,定会堕地狱。” 当时之熊猫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樵夫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 大尊者变为旁生时,遇如是苦难亦不忘宣说佛法,对众生开示正道、非道道理;成佛之后,宣讲佛法之行持就更不用多说。我们明了释迦牟尼佛如是功德后,应对佛祖从内心生起恭敬心。 知恩图报与忘恩负义 久远之前,梵施国王当政时,有一人砍柴遇狮子追赶,逃跑之中落一深坑中,狮子因紧逼不舍,结果也同落坑堑。当时有一毒蛇正追赶一只老鼠,而鹞鹰又在蛇后穷追不舍,最终三只动物也跌落坑中。正当他们欲以嗔恨心互相残害时,狮子首先说道:“以我能力,我本可将你们统统杀死。但我们现在都遭遇痛苦困境,实不应再互相损害,大家理当团结和合。” 此时有一猎人恰好路过此处,他随随便便向坑里瞥上一眼,坑中众生立刻以可怜语气向他寻求庇护。猎人立即将狮子从坑中首先救出,狮子被救后于猎人脚下顶礼说道:“我定会报答你救命恩德,不过你最好勿救砍柴人,他绝不会报答你相救之恩。”狮子说完即转身离开,而猎人又将剩余众生全部一一救出。 狮子随后捕杀到一只野兽,就将尸体供养给猎人以为答谢。 后有一日,梵施国王与王妃一起前往乐园赏玩,梵施王玩乐当中先行睡下休息,而众王妃则将装饰品拿出后自行游历起来。结果鹞鹰将珠宝全部衔走,以之奉献与猎人以报答恩德。王妃们丢失饰品后连忙将之呈报国王,国王急令大臣负责调查出谁是元凶。从坑中被救上之人明白猎人身上携有珍宝,于是便急忙向国王告发。国王抓获猎人后问道:“是你偷走王妃所戴饰品?” 猎人就将前后经过完整讲述一番,同时又将珍宝交还国王,而砍柴人最终还是把猎人送进监狱。老鼠知道后就对毒蛇说:“我们好朋友猎人正被罪恶樵夫陷害,他已被关进监牢。”毒蛇就溜进监狱告诉猎人道:“我今日欲咬国王身体,我先教你一解毒药方与一句咒语,到时你即可凭此治愈国王被咬伤之处。”然后毒蛇就咬了国王数口。 猎人则依毒蛇所传咒语与药方治好国王蛇伤,国王便将之释放,还赠与他大量财富。 旁生亦如是知恩报恩,而有些恶人却忘恩负义,此种行为真值得谴责。 释迦牟尼佛如是变为猎人时,忘恩负义者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现在释迦牟尼成佛时,他依旧恩将仇报,但世尊依然像对待儿子罗睺罗那样慈爱待他。 此外,《律本事》中尚有老鼠、毒蛇、吐宝鼠之公案。 另外,久远之前有一卖花之人,采花花园位于河对岸,每日均需过河采集花朵。一次,他于河中捡到被水冲走的一个芒果,就将之送给国王卫兵。卫兵又将之送与国王,国王又再送与王妃。王妃食之感觉味道非常鲜美,便向国王请求说:“望国王能时时赐我此等水果。” 国王就问侍卫:“你从何处得到此果?”如此一一询问下来,最后问到卖花者。卖花人讲明情况后,国王要求他务必再找到这种果实。国王命令他不敢不听从,自此之后,此人就准备好口粮沿河水一路找寻而去。 走过很远之地,他发现一山上有芒果树,但因此山陡峭,除了猴子外,无上敢攀。他为找到芒果,前后耽搁很长时间,已将口粮用尽,此时他想到:如再呆下去,我会困死于此,看来还得攀上悬崖。然后他就手抓岩石奋力向上攀登。结果芒果未得,人倒先坠深渊。 当时释迦牟尼佛变为一只猴王住于此山,看见有人坠崖后便欲搭救。它先试抬一块与落崖之人身量大小相差无几之石头,结果发现尚能抬动,然后它就将此人从深渊中救出。此刻它已非常疲惫,便用人言询问他为何来此。卖花者向其叙述经过、原委,猴王对其为找芒果而遭遇之痛苦艰辛深为同情,便不顾自己劳累,又跃上芒果树去采摘果实。它让这人先食用一些芒果,又将很多芒果为其装入袋中。 此时猴王已精疲力尽,而它对任何众生都非常信任,于是它便在卖花者面前休息起来,临睡前还叮咛他道:“我已非常疲累,欲在你面前休息片刻,请替我巡视一番。”说完猴王就睡着了。 卖花人却想:我口粮已用尽,而袋中芒果又为供养王妃之用,若食之如何向国王交代?不如杀死这猴子,以它身肉当作口粮。想毕,这毫无慈悲心、亦不顾来世果报之恶人,就用大石块压死了猴王。 此时诸天人则宣说道:“若为真朋友,利他且报恩,恶人全不记,别人之恩德。” 当时之采花人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他对猴王不知报恩,在释迦牟尼成佛后同样不知报恩。但释迦牟尼佛过去就如待儿子一般对他,成佛后就更不必多说。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森林中栖息于悬崖峭壁上的一只猴子。当时有一人为找寻水果而迷路入此山中,他爬上树干采摘水果时不慎掉入万丈深渊,虽侥幸未摔死但因遍体鳞伤而疼痛难忍,他一阵阵发出凄厉哀号、痛苦呻吟。猴子闻讯赶来后先为他送上水果,然后又试抬起一块与堕崖者身量基本相当之石块。发现自己尚能搬动此人时,猴子便拼尽全力将他救出深渊。结果因精疲力竭,猴子放下他不久,自己就于大磐石上进入睡梦。 此愚痴之人尽管已答应替猴子巡视,但他看到猴子沉睡模样后又打起歪主意:我要离开此地必得携带足够口粮,不如将此猴杀死充作粮食。不过猴儿太过灵俐,它醒时我肯定无法取其性命,干脆趁它熟睡时将它击杀。想到这,他便搬起一块大石头向猴子砸去。 结果石块只稍微接触到猴子皮毛,并未将猴子砸死。猴子从睡梦中惊醒后,连惊带怕跳到别处。那人看见后顿时傻眼呆望,一时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猴子眼见四下无人,心中明白刚才定是这人所为无疑,但它首先所系挂者根本不是自己痛苦、安危,反而对行凶者生起悲心。它心中想到:这些不知报恩、反而还要造恶之人,实在太过可怜。想及此,猴子便流出大悲泪水。它对被救者说:“你生而为人却居然做出这等恶行,到底有何利益、功用?若我有损害你利益之处,你尽可用各种方法对付我;但你却如此行事,以致毁坏今生来世善根,此等作为到底值不值得?不过如我现在不将你送出山,你根本就无法走出这危险森林。”猴子最终将其护送至城市边缘,为他指明道路后,劝说他以后再勿造作恶业,然后才离开此人、返回森林。 这人后来以造恶果报现前而罹患麻风病,身相竟如食肉魔鬼般丑陋,无论前往何处都被众人赶走。他最后只能躲进一森林中,有猎人见到后便寻问他何以致此?他便向其详述自己因无慈悲心而致如此境地之经过。 又释迦牟尼佛久远之前曾转生为一只雌燕,它所居之地有一兽中之王——狮子。狮子有一次食肉时,恰好被骨刺刺中嘴唇、痛苦万分。燕子向它寻问原委,同时也看见狮子口中骨头正卡在那里。燕子便趁狮子睡着时探身其中为它取出骨头,然后对它说道:“你为兽王,将来肯定有能力报恩,方便时请多多饶益我。”狮子满口答应下来。 这只雌燕后被鹞鹰抓获,然侥幸又从其爪下逃脱。饥饿难耐时,恰逢狮子刚刚捕杀到一只野兽。眼见狮子正狼吞虎咽,饥肠辘辘之燕子便向狮子讨要肉食。谁料狮子不但不给,反而恶狠狠说道:“你当初能从我凶残利牙下活着出来,皆是我对你施恩所致,现在还来要什么肉食?”燕子听罢无奈说道:“堕入大海不可救,梦中希求无所得,忘恩者前去索取,空耗力气无意义。”说完就伤心飞走,不过心里却并未因此而对狮子生起憎恨及烦恼心。 当时之狮子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 此外,久远之前,有四位王子娶有四位王妃。后因他们轻毁国王而被驱逐出境,四王子便带着王妃离开故土前往一偏僻地方。路途中因众人将口粮耗尽,几位王子便商议道:“我们现已粮尽水绝,不如干脆将我们妻子依次杀而食之,吃掉她们才能走出此地,就将她们身肉作我们口粮吧。” 四王子中有一萨嘎王子,他本为一宁舍生命亦不杀害其他众生之人。听到其他王子如此议论,他便想带自己妻子逃离此处。念头刚生,他便当机立断带着妻子踏上逃跑之路。 一路走来已无吃无喝,妻子有气无力说道:“我已体力难支,可能马上就会饿死。”王子闻言心中暗想:我定要救其性命,不让她死去。想毕就将自己大腿肉割下喂与妻子,又割破手腕脉管令其喝足自身鲜血。 待她体力恢复后,二人就居住于一山脚下,以净水、水果等饮食享受清净生活。 山下有条河流蜿蜒而过,河中有一盗匪整日凄惨哀号,因他遭受刑罚,手脚均已被砍断。被人扔进河中后侥幸大难不死,但因痛不欲生故而放声惨叫。 王子听到后心生悲意,他将盗匪从水中救出后,匪徒便将自己境遇向王子滔滔倾诉。王子就日日以水果、野菜精心调养盗匪身体,后又将照顾此人之责任交与妻子。在二人调养下,盗匪身体渐渐复元,王子对他非常关心,经常与他互相交谈,询问他身体状况。 因大尊者从本性说来就无多少粗大且猛厉之贪欲,故而除偶尔与妻子行不净行外,王子从不沉溺于情欲。因大尊者威力感召,当地野菜、水果生长茂盛,且富有营养。这几人享用后,盗匪和王妃便日益滋生出贪心。王妃对这位手脚已成残疾之人似乎多少产生些爱慕之意,她有一日竟欲令其与自己行不净行。盗匪不安回绝道:“你丈夫将我从死亡边缘救出,如我对你有不轨举动,他定会将我杀死。”而王妃则一直再三怂恿、请求,最终因自烦恼难以调伏,盗匪便与王妃做下不净行。 孰料王妃竟因此而贪心大长,盗匪一直想让王妃回到王子身边,但王妃无论如何也不愿回去。残疾盗匪对王妃说道:“所有仇恨中,因女人而起之感情上的仇恨最强烈。我们如此行为不轨,后果恐怕不堪设想。”王妃亦觉此人所说言之有理,但在贪心鼓荡下,王妃还欲为发泄贪欲另觅途径。 一日,王妃上山后便用衣服蒙住头,睡在王子来回必经之路上。王子看她以衣裹头,便为其拿来水果,同时问她原委。王子妻子此刻撒谎道:“我今日头痛欲裂、痛苦万分。”王子急忙问她有甚良药可治愈,王妃回答说:“我曾见崖窠内有一石蕊,以前我头痛时,医生说石蕊对治愈头痛有利益,得到它就能治好头痛顽疾。”王子急忙说:“既然石蕊能治愈头痛,那我们就快去寻找。” 这女人就以诈行将王子吊在绳子上,自己则拉住绳子一端将王子慢慢向崖窠放下去。结果至一定高度、快要接近石蕊时,她突然松开绳子,王子立刻坠入河流中。 王子后被水流冲至另一国家,当地国王虽已去世,但却无太子继承王位。众大臣便商议道:“具有福德之人才能继承王位。”众人便去一婆罗门看相者那里寻问,看相者即通过占卜看到萨嘎王子正处于其国之中,萨嘎王子似乎显现为整个国家之庄严一般。婆罗门看相者马上了知此人乃有福德之人,于是便将详细情况告诉诸位大臣,让他们迎请此人当国王。 王子随即当上这个国家之新国王,登上王位后,众大臣、其他国家国王、富裕之人等等都将各自以珍宝装饰之女儿一一送来,请求能作国王王妃。但国王已对女人心生厌烦,他一个都未接受,并一直对女人持轻毁态度。 那忘恩负义之王妃在将丈夫摔下河中后,当地野菜、水果等食物便日渐萎缩。王妃与残疾盗匪因饥饿所迫便到别处谋生。王妃身背残疾者到处漂泊,后至一路口时,有人问她:“你背上是何人?”她回答说:“我背着我丈夫,对自己丈夫我一直如是精心照料。”二人不管走到哪里,众人都多少给他们一些布施。两人后来也漂落到王子当国王之地,有人看到一女人背着丈夫深觉稀有,便常常围观,且议论道:“我们国王轻毁所有女人,大概是未见到对自己丈夫如此疼爱之女人所致。” 此种议论渐渐传至王宫,国王便对手下说道:“如真有这种女人,请将她带过来。”于是二人就被带至国王面前。国王一见不觉微笑说道:“食我大腿肉,喝我身上血,现背残疾者,真爱丈夫否?为采集石蕊,将我抛下山,又背残疾者,汝真爱丈夫?”国王说完后,女人羞愧地低下头。 大臣不解此中缘由,国王就向他们解释一番,大臣听罢就用粗重言词将二人驱出城门。 当时之萨嘎王子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当时之王妃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 善愿恶誓 久远之前,在大海边住有一双头共命鸟,它们共用一个躯体,却长有二首。一只名为有法,一只名为非法。有次当非法睡着时,有法在巡视中捡到一甘露果。有法想到:是叫醒非法一起享用,还是我独自吞下?既然我俩共用一个躯体,干脆我就将之食用,反正都为滋养共同身躯。有法便未叫醒非法,自己独自吃完甘露果。 非法醒来后知道甘露果已被有法吃掉,因有法打嗝时呼出阵阵甘露果气味,非法气愤问道:“为何打嗝?”有法回答说:“我吃了甘露果。”非法紧追不舍:“你从何处得来?有法向非法讲述了全部经过,非法听后愤怒异常,它说道:“我以后也会仿效你如此行事。” 后有一次当有法睡着时,非法看到水中漂来一只水果,它不知有毒便将之吞下,结果立即昏死过去。 神志不清时,非法发愿道:“生生世世但愿我都能将有法杀死,并且永远与它对立、成为它怨敌。”而有法则发愿说:“无论我转生何处,愿我生生世世都能以慈悲心对待非法。” 当时之有法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当时之非法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其它经论中所述双头天鹅之故事也与此公案大致相同。 此外,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后成诗学家之渔夫之子;他还曾转生为日轮国王、珍宝师、施主之子、婆罗门之子等,而提婆达多也常常转生为与释迦牟尼佛同一种姓之众生,他对释迦牟尼佛制造违缘、挑起争斗之情况,在《律本事》第一百零三回中有详细记载。 安忍求和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东胜身洲一国王时,当时有个梵施王因不具备如身洲王一般威力,故而常常对他所拥有之荣华富贵生起嫉妒心与嗔心,而身洲国王则一直以慈悲心爱戴他。有次梵施王率四种军队向身洲王大举进犯,身洲王本来拥有强大力量,但他不欲将梵施王及其军队当作怨敌,于是就在二由旬半之地陈设各种装饰、饮食率臣民齐来迎接梵施王。梵施王看到后自然从内心远离嗔恨之意,且对身洲生起欢喜心。他暗自想到:身洲王既如此待我,我还是撤军为好。 于是他便来到身洲王面前,身洲王将他带往王宫,供养他食物、满足他所需,并说道:“梵施王请宽恕我,我恒常对你恭敬,我欲成你诚挚友,请多慈悲关照我。”梵施王则回应说:“你张安忍弓,手执功德箭,坏我傲慢心,摧毁我嗔恨。”两人关系自此更胜从前,梵施王后回到自己国家。 又释迦牟尼佛曾为具亲国王,有一名为凶天之国王对他心生怨恨,便纠集起军队妄图抢夺具亲国王王位。具亲召集诸位大臣商量对策,有大臣说:“我们理应勇敢应战。”也有大臣言:“我们还是送其财物以求和为贵。”还有大臣说:“最好让大臣出面解决。”另有部分人说:“应率军抗击。”此时有一长官名水天者,财富圆满无缺,他出于善良心愿说道:“我愿献出自己资财,国王可以之派人前去劝说凶天国王。” 具亲最终采纳水天所提建议,他便派人携带礼物送往凶天国王处,但此举并未制止凶天出兵企图。具亲又令人传信给凶天:“我们分别拥有各自国家,本该好好保护自己国家领土、臣民,随意享用本国资财与种种妙欲。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而已,已具足衣食、卧具、妻子等生活内容后应知足无求。有智之士岂能互相争斗?有人已具有金银财富仍不知餍足,如此敛财除致增上贪心外又有何真正利益?好朋友,你应仔细、审慎考虑,切勿挑起我们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智者实在应该少欲知足、清净常乐。”具亲如是劝告,但凶天仍不放弃进攻计划,他给具亲去信说道:“无论如何我都要与你宣战,我定要杀死你,你之王位必须归我所有!若我战死,则我所拥有之国家亦可奉献与你。” 具亲清楚了知若对世间任何事物生贪心都必感召痛苦,如国家需众生牺牲财物、若无国家则也无需众生资财的话,具亲甘愿舍弃王位。于是他便丢下烦恼之源——王位,出家为道、苦修四梵住,并终在死后转生梵天天界。 又无数不可思议劫之前,普见如来出世说法。当其教法步入形象期时,印度鹿野苑有一具智、品行高洁之国王正统治六十小国。王子名为安忍,也即后来之释迦牟尼佛。安忍性喜布施,恒时具有强烈慈心悲意。 当时国王手下有六位狡诈大臣,经常莫名其妙惩罚无罪之人,他们因自己行为恶劣而对安忍王子时时生出嫉妒心。国王后得一种严重疾病,当王子向六位大臣询问父王病情时,他们说道:“国王因病情严重,不久就会撒手人寰。”王子惊问道:“为何会出现此种现象?”这几位大臣就回答说:“因好药实在难觅。”王子听罢竟因哀伤过度而致昏厥于地。 六位大臣秘密商议说:“不处死安忍王子我们行动都不得方便、自由。”其中一位面呈困惑之色:“奈何王子从未造下任何罪业,我们又如何定罪杀之?”另一位大臣则心生一计:“杀他自有办法。” 六人随后便来到王子面前说道:“我们已前往六十小国、八百城市中寻找能治愈国王顽疾之药,怎奈皆无任何收效。”王子赶忙问:“到底需要何种药物?为何如此难觅?”大臣们说:“此药乃需从出生至现在,始终无嗔无恨之人的眼珠与脚部骨髓方能制成,但要找到这种人谈何容易?国王看来怕是没有生存希望。”王子听罢心如刀割,他边想边说道:“我应能具备这项条件。”大臣们假装为难说道:“你虽具足此条要求,但实行起来实在困难重重。”安忍王子救父心切,他对六大臣坚定说道:“只要能令国王摆脱病痛,我舍弃千百次肉身也不足为惜。”下定决心后,王子来到王妃面前说道:“我已准备用自身躯体为父王制药,也许会因之而丧身失命。故而今日特来向母亲顶礼,希望母亲万勿伤心。”母亲闻言即刻昏倒于地。王子急向母亲身上浇洒凉水,待母亲醒来后,王子又安慰她说:“父王也许不久于人世,但切盼母亲能长久住世。” 王子随后又于众大臣、小国国王、眷属前顶礼道别,恶心大臣则命令一屠夫迅速砍断王子双脚、取出骨髓,又挖出王子双眼,然后用这些东西配制药物,献与国王。国王吃下后很快即开始复元,他惊喜问道:“将我从死亡边缘拯救之妙药从何而来?”大臣们就如实相告:“是用安忍王子身体制成。”国王闻已不觉昏厥倒地。醒来后,他急忙问左右:“安忍王子现在何处?”左右回答说:“王子现正在外面接受治疗,想来已无存活希望。”国王听到后一边起身一边哭诉道:“真令我惭愧,我怎能吃亲生儿子之身肉?我一定要探望王子。” 但国王还未来得及看上王子一眼,安忍就已先行逝去。国王、王妃、眷属们齐聚在王子尸体周围,王妃则趴在儿子尸体上放声痛哭。国王与小国之人将安忍遗体以檀香木火化,并用七宝做成遗塔。 当时之国王、王妃即为后来之净饭王与摩耶夫人。 安慧狮子恭敬袈裟 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安慧狮子,遍体金色、光洁闪亮,它经常以水果、树叶为食,从不损害任何众生,对出家人尤为恭敬。 有一猎人妄图杀死安慧,期冀把它金色毛皮献与国王后能免除自身贫穷之苦。他便穿上出家人所着袈裟,伪装成僧人、手持弓箭来到狮子面前,并最终趁它熟睡时向其射出一只毒箭。狮子惊醒后本欲追赶猎人,但见他身着袈裟不禁想到:此人身着三世诸佛胜幢袈裟,若将其损害,则如已对三世诸佛生起恶心。于是它便放弃了追杀猎人之意。毒箭毒性随后发作,当狮子生命垂危之际,它口中自然发出:“呀啦啦瓦夏萨梭哈”之音。时大地震动犹如翻天覆地一般,无云天空亦降下雨水。诸天人目睹猎人杀害狮子相菩萨后,均降下天人花雨供养狮子尸体。而猎人则将安慧金色皮肤剥下,到国王面前试图索取奖励。 国王则想到:古代论典中皆言,任何旁生若皮为金色,则都为大菩萨。既如此,我为何还要奖励眼前这位屠夫?对他奖赏,与对大菩萨生杀心又有何种区别?国王心意已定,就拒绝了猎人赏赐之祈求。但猎人再三恳请,国王最后便送与他些微财物。国王又问他:“你杀害狮子之时,有无现出种种瑞相?”猎人恬不知耻回答说:“当时狮子口出八字,大地同时开始震动,无云天空亦降下雨水,诸天人也降下花雨。” 国王闻听之后,内心非常不悦,他对狮子立即生起信心。随即他又召集起所有智者,向他们寻问这八字内涵,但无一人知晓。此时于一寂静地住有一具智夏玛仙人,当国王问到他时,他解释说:“‘呀啦啦’意谓剃除须发、身着袈裟之人,很快就能解脱生死;而‘瓦夏萨’则指剃除须发、身着袈裟之人,全都具足圣者相,已接近获得佛果;‘梭哈’则言剃除须发、身着袈裟之人,所有人天及世间众生均应对之恭敬承侍。”国王听罢顿生欢喜,他集中起八万四千小国民众,将金色狮子皮放于七宝马车上令大家恭敬礼拜。众人皆用香花供养,并顶礼承侍,还将狮子皮置于金箧中,为之专门建造佛塔,有很多众生最后都依之转生天界。 释迦牟尼佛变为狮子时,对身着袈裟之人无不生起坚定信心。以此缘故,他于十万劫中都转生为转轮王,赐与众生安乐,自己亦积累下广大福德。国王也因供养狮子皮功德,而于十万劫中享受人天福报。当时之国王即为后来之弥勒菩萨;当时之夏玛仙人即为后来之舍利子;当时之猎人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 另外,久远之前,印度梵施王本性慈悲,素喜布施,而王妃却凶狠、刁蛮。二人后育有一子名为法护。法护太子心地善良,具足信心,恒喜行自利利他之事,以爱心关爱、照顾所有人,他与其他孩童在上师面前共学文字等学问。 一春暖花开之日,国王与其他王妃一起在园中享受欢乐时光,此时刁蛮王妃则心生极大嫉妒,她心烦意乱、暴躁不安。国王此时恰好又派人将自己喝剩之一半饮料送与王妃品尝,王妃一见更是怒发冲冠,她派人给国王捎口信道:“要我喝下你剩余饮料,还不如让我喝自己儿子鲜血。” 因贪心增上之人无恶不作,尽管梵施国王本为一修行佛法之人,但因尚未远离贪欲,再加众王妃从旁怂恿、离间,结果国王嗔恨之火越燃越炽盛,意至一发而不可收拾。他派人欲砍断法护头颅,并要令那刁蛮王妃喝下亲生儿子鲜血。其他王子得知后纷纷议论、传播国王命令,法护最终也得到消息。他平静说道:“轮回中之争斗实在可怕,以自身嗔恨心增上缘故,连自己亲生儿子都能杀害。”法护穿好衣服先去顶礼父亲,并说道:“天下父亲皆疼爱儿子,我又未做错任何事,望父王勿杀害我。”结果梵施王却说道:“如你母亲能宽恕你,则我也可收回成命。” 法护便又到母亲脚下顶礼道:“请母亲原谅我,不要令孩儿被别人杀害。”王妃尽管听到儿子那可怜祈求,但她却在嗔恨怒火催动下,完全丧失理智,竟对儿子请求置若罔闻。刽子手后将法护头颅以利刃砍下,并将王子鲜血拿给恶性王妃喝下。这女人既已喝下自身骨肉鲜血,但仍未生后悔之意。而法护太子则在对刽子手、父母无有丝毫嗔恨心之欢喜状态中安然死去。 当时之法护太子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当时之恶性王妃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 喜洋洋化干戈为玉帛 久远之前,有一国王名为山王,他有次率领军队前往森林中打猎。在树荫下休息时,从北方来的商人在向山王供养财物时,顺便赞叹了他们金刚棒国王种种功德。山王闻已生起极大嫉妒心。 回宫后,山王便派人传信给金刚棒国王说:“如你不到我这里向我顶礼,我定要派大军扫荡你国。”金刚棒国王也为一位凶狠、好斗之国王,他听到后不觉嗔心大长,即刻率领四种军队开赴山王治下国土。两国人马针锋相对、残酷厮杀,结果双方都有大批人员伤亡。 大臣则趁机对山王国王进谏道:“二位国王势均力敌,不如就此放弃互相讨伐,如此征战对两国都无任何利益,团结和合方为相处秘诀。”山王国王采纳了大臣建议,主动放弃了这场无谓厮杀。 金刚棒国王眼见自己军队也损失惨重,心里对战争自然就生起厌烦心,他最终也撤军言和。 山王国王又以恭敬心送给金刚棒国王一批财物,几天后,还将自己如天女一般美丽之女儿嫁与他为妻,金刚棒国王心满意足、满载而归。 山王之女名为那玛,嫁与金刚棒后不久即怀身孕,而胎中婴儿正为释迦牟尼佛所转生。以此之故,王妃一日心生一念:我欲使国王为我亲执宝伞,还要释放监狱中所有囚犯。国王果然按其意愿如是照做。 那玛后生下一太阳般光明灿烂、且身上具足如意宝花纹之太子,太子降生后逐渐精通一切论典,又非常长于忍耐,不久即成世间众生无偏亲友。金刚棒年迈之后扶植太子当上国王,自己随后老死归西。太子登上王位后依佛法治理国家,他有次心中暗想:愿我王宫中能降下天人饮食、衣物、宝饰等物。结果终遂其愿,一切所求乘愿而来。因新国王对所有亲友都欢喜承侍、恭敬对待,故而众人都唤他作喜洋洋国王。喜洋洋国王以自己福德力令鼓声地方民众受用圆满、如天人一般。 当时有一奸臣名为恶意,性情暴虐,他时常内心作意:若能杀死喜洋洋,则国民皆可归我统治。于是他便给山王国王去信离间道:“喜洋洋实为你敌人之子,如能将之杀死,你即可统领整个世界,我那时也可成为你手下大臣。”山王听信恶意一派挑拨之语,他于是派人前往喜洋洋处传口信道:“你父亲曾抢走我财产,令我感受巨大痛苦。现在,我要用我大势力向你报复。”喜洋洋闻言想到:如果山王率军到我这里,我治下民众可能会被其伤害,不如我亲自前往劝解。他就派人回复山王说:“我历来恭敬、佩服你老人家,大王不用亲赴我国,我当送上门去。”随后他就率大军奔赴山王国中,并在离其国家不远处之恒河岸边驻扎下来。 喜洋洋又派恶意奸臣捎口信说:“我爷爷乃我长辈中最受我恭敬者,我何不到你脚下顶礼问安?”而奸臣却将原话歪曲说成:“不畏惧你的国王让我告诉你,叫你山王前去他脚下顶礼。”山王听后怒火万丈,奸臣趁机又煽风道:“喜洋洋力量微弱,加之人又愚笨,怎能伤害如你这般的大国王?”山王就率领四种军队欲与喜洋洋部下一决高低,人马于是向喜洋洋驻地开拔而去。 喜洋洋国王此刻正趋入一艘如天宫一般之大船里,船上众人载歌载舞将其围绕,国王则欲在恒河中沐浴。待其在恒河中尽情游乐、沐浴后,又往全身涂抹上油脂。当他正欲吃饭时,军队开始擂响战鼓,一时鼓声浩大、声震如雷,山川大地尽皆震动不已。山王闻已心中不悦,他问奸臣道:“擂鼓为何?”奸臣回答说:“此种鼓声响起之后,天人饮食就要现前,喜洋洋他们即将进餐。”山王听到后不禁咋舌:“喜洋洋国王既具有如此福德威力,我们若伤害他,恐怕会遭雷击等报应。”他又想到:我这孙儿真有大安忍力。 喜洋洋此刻已了知山王国王开始有些踌躇不决,他想:我应以方便法摄受山王国王。主意一定,他就故意对已到跟前之山王国王说道:“众人多有谣传,言你欲与我相斗。如你真要挑起战争,那我也只得放弃安忍。我会令天炸惊雷,将你与你眷属统统杀死。” 山王国王立即瘫软下来,他因恐惧而主动要与喜洋洋握手言和。山王请他前往自己那里,按规矩对他恭敬礼敬又多加赞叹。喜洋洋则以佛法令山王趋入正道,随后回到自己国家。 喜洋洋之所以能获取天人般财富,原因在于: 久远之前,喜洋洋曾转生为鹿野苑一婆罗门,名为根具。根具曾供养一生病缘觉以粥混和之药,又持宝伞为缘觉提供荫凉。以此异熟果报成熟,根具后才转生为财富圆满之喜洋洋国王。 当时之恶意奸臣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 象王恭敬出家相 释迦牟尼佛久远之前曾转生为一只大象,与众多飞禽走兽住于密林中,森林环境优美。优雅如白云般大象乃象群之王,它以悲心护持所有大象。象王拥有两头雌象,一名贤姆,一名极贤姆。 有一日天空乌云密布,不大功夫即开始电闪雷鸣。一些持明者与他们美丽贤惠之妻及眷属在虚空中飞行时,手中落下一花瓣,此花乃为这些人于无热恼湖中所采撷的一朵大如车轮之金莲花,其香味可谓芬芳扑鼻。此花最终落在象王面前,它心想:两母象谁先赶到就将此花送与谁。结果极贤姆先来,象王就将金莲花交与它,极贤姆以恭敬心将之戴在头上。 贤姆看到极贤姆额头上佩戴有金莲时不禁想到:象王把如此胜妙之莲花送与极贤姆而不给我,实在令人气愤。它内心生起极大嫉妒心,随即就舍弃象王,前往另外地方独自生活。刚开始时它不吃不喝、心烦意乱,只知自生闷气。后来看到布喜山岩洞中有一身披袈裟之缘觉正在坐禅,它就将从大海中所取睡莲供养此缘觉。贤姆自己则于布喜山近旁发恶愿道:“以我今天供养缘觉善根,愿我将来转生为王妃,并能将象王杀死。”它边发愿边走上山顶,并从山崖纵身跃下。 贤姆后来转生为一位国王之公主,她不仅能回忆前世且长相秀美。她最终嫁与另一位国王为王妃,其后有一日便开始伪装生病。国王因担心而内心不悦,王妃则打妄语道:“我所患病以檀香等药物都无法治愈,只能用布喜山中象王之牙及骨骼为我制成床铺,并用象牙珍珠装饰我身体才能将此病医好,除此之外,再无良方。”国王则想:我王妃可能前世见过或听闻过象王之名,不过无论如何我都要尽力照办。国王于是找来猎人命令道:“你们中有谁能得到象王牙齿,我即赐与他大量钱财。”猎人们回答说:“如能办到,我等定当尽力而为。” 王妃又向他们面授机宜:“你们若欲捕到象王,我这里倒有一条妙计:你们均应打扮成出家人模样,然后用毒箭射死它。”等猎人到达布喜山后,其它大象看见猎人均起疑心,它们就将情况告诉象王。象王安慰它们说:“这一点无需怀疑,他所着僧衣乃为具惭愧心,代表寂灭道之象征,他必不会伤害我们,我们大家理应前往拜见。” 猎人此时则躲在树下向象王瞄准,结果射出一只毒箭后恰中象王要害,它马上血流如注、疼痛倒地,象群与极贤姆均痛苦万分。待它们将毒箭拔出来后,象王心想:我命绝矣,但象群从今往后将无依无靠,这可如何是好?于是它就宣说谛实语道:“我对害我之猎人无有丝毫嗔心,反对其生起欢喜心。以此话语真实力,愿能熄灭毒箭毒性。” 结果以其谛实力感召,它刚刚言毕,伤口即刻愈合,象王瞬间就解脱一切痛苦。猎人目睹之后深觉稀有,他对象王生出信心,并对其顶礼,且将国王、王妃之命令及其来由全部汇报给它。象王听到后对猎人再次生出悲心,它将自己两根象牙拔出后交给他,并最终以谛实语之力令象牙再度长成。 猎人手捧两根象牙前往王宫,国王不爽前约,赐与其大量奖励。而王妃看到象牙后不禁生起后悔之意,她向国王坦白了自己前世以嫉妒心发下恶愿之全部经过,并忏悔道:“我太不应该将在寂静山林中、以寂静行为苦修之象王因嫉妒心而杀害。”她后悔不迭,并伤心哭泣。 猎人安慰她说:“王妃不用伤心难过,大尊者以其谛实语加持,现仍安然存活,且两牙又复生如初,还继续保卫象群。”听到此话,王妃也从内心生起欢喜之意。 又久远之前,印度鹿野苑一河边,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野兽之王,它腹部呈现白色,背部皮毛又为黑色,非常美丽庄严,兽王恒以慈心保护野兽。与此兽王肤色基本相同,另有一兽王名为天施者也统领着另一群野兽。 梵施国王有次与眷属一同前往森林中打猎,众人看见群兽后便各个手执兵器欲将之全部猎杀。兽王则从容走到手执弓箭之国王面前说道:“大国王,你今日将如此众多之野兽同时尽数杀死,恐怕利益并不大。不如我每日供养你一只野兽,你看如何?”梵施王答应了兽王所提建议:“如你真能履行诺言倒也不妨日日送来,否则我定要将你们统统杀死。”根据兽王所作承诺,梵施王率众归国。 兽王则集中起全部野兽后说道:“为避免所有野兽同时被杀,我和天施商量后决定每日为国王送去一只野兽。”按两位兽王吩咐,接下来每天便有一名野兽被送往国王处。后轮到一母兽时,不巧它正怀有身孕,而当天恰好又逢到它应被送往屠宰场。母兽便请求天施道:“我腹中小兽明日即将降生,能否容我生下它后再死?我怎能忍心让它与我一道葬身屠宰场?”天施回绝说:“明日就是你大限之时,谁会替你前去?我实在无法安排。”眼见天施不同意,母兽便去找大悲野兽王请求说:“我命该绝,但我想生下孩子后再死、我欲用舌舔舐其身,以乳汁喂养它,待把它交与我妹妹后,我定主动赴死。为保护我腹中胎儿,我今日能否不去国王那里?” 兽王见它对子甚怜,不觉对它生出强烈悲心,它安慰母兽道:“你好好看护自己孩子,长期享受安乐生活去吧,我来代你赴死。”为获无上菩提,兽王一边安慰母兽,一边发下替它牺牲之大愿。 当兽王动身前往国王那里时,众野兽皆以痛苦心情依依惜别。兽王告诉它们说:“你们不要跟我前来”,然后又向它们宣说佛法,随即便独自前往梵施王处。众野兽一直目送它直至再也寻觅不着踪影,大家都如与父亲分别一样伤心难过。 当兽王来至满地血污、骨架四散之屠夫所居地时,屠夫们并未立即杀害它,他们将它带到国王跟前。国王惊讶不已:“你拥有如此多之野兽,为何还要亲自前来?”兽王便将原委详细告之,国王惭愧感叹道:“你真正是利益众生之大士夫,我等才似真正旁生一般。”国王对它赞不绝口,又让它坐于宝座上,兽王则趁机向众人宣讲佛法,国王非常满意。 从此之后,国王也施予其它野兽无畏布施,并欲令其返回继续当兽王。兽王则说道:“山中野兽无依无靠,它们痛苦非常,我一定要回去。”梵施王马上开许。而当兽王回至山林中时,所有野兽均欢喜迎接。 母兽最终顺利产下小仔,大家皆欢喜问讯,兽王则将两兽群都保护起来。 对大尊者代受别人痛苦时之安忍精神,我们理应生敬。 月亮王子平静受死 久远之前,有一具有强大势力、功德圆满之国王,名为嘎乐嘎者一直未育有子嗣,为此他一直多方向天神祈祷。后有一欲蓄婆罗门大臣为帮助国王早生太子,就向国王建议说:“国王应与王妃同居一处,国家大事可让臣下替你主持。”欲蓄不惟如此建议,还亲自为国王祈祷天尊。 其后一王妃终于怀孕,并降下如明亮鲜洁月光一样的太子,众人也因此而称其为月亮太子。这月亮太子也即后来之释迦牟尼佛。不久之后,又有三十四位王妃各自产下一子。 月亮太子八岁时开始依止国王上师,每当众王子在从事打猎等活动时,月亮太子却总流露出与众不同之悲心,他之威严远胜其他王子。国王就将他作为王位继承人,其他王子则统治其余诸城市。 后当月亮与其他王子前往众多国家观光时,他们亲眼目睹了一持节婆罗门所拥有之巨大财富。此婆罗门之财富真正堪称圆满、富庶,而且他还将自己名字一一写于很多财物上以为标志。月亮王子一见不觉内心想到:看来我父王也仅仅只拥有国王头衔而已,此人家财才真正是大国王气派。众王子也议论纷纷:“我们以后不如把财物上‘持节’字样全部抹去,换上‘月亮王子’名号才为善妙。” 结果众人不单单如是说,最终亦如是实行。 持节婆罗门立刻嗔心顿起,他召集其他婆罗门商议道:“月亮王子欲夺我地位,你们均应明白此中利害得失,故而我们必须除去王子。”这些婆罗门对持节只知应声附和,他们随顺他说:“你来想办法,我们照办就是。”持节便将自己毒计全盘托出:“如大国王梦中出现什么境像需人解梦的话,你们均应向国王吹风,言只有持节方知如何解析梦境。” 国王后感得一梦,梦中他被人捆住自身,随后又被扔进一屋中。当他向这些婆罗门询问此梦到底有何密意时,他们全都向国王推荐持节,说他通晓各种释梦窍诀。国王就向持节打探,持节恶意解析道:“国王之梦实非吉兆,此表两月同时出现,争夺王位。意味着你将王位不保。如此一来,你要么失去王位,要么失去性命。”嘎乐嘎闻言心痛不已,他急忙问:“你有何解救良方:”持节此时则献上诡计:“大国王,你应把月亮王子及其他王子全部用来火供,以他们鲜血造池,你还要亲赴池中游弋,如此才能摆脱一切危害。” 国王此刻则自私想到:只要我能活在人世,具功德之太子日后定能重新孕育。于是他就将其余太子全部用镣铐捆缚起来交与持节以作供施。持节满怀歹毒之意又说:“如果缺少月亮身肉,此供施定不会圆满。”国王便派人传语太子道:“月亮,你应听从父王教导,不要违背我之教言,现在你务必马上前来受死。”送信人一路哭泣来到月亮王子面前,当时他正于一暖暖春日在花园中赏玩。 送信人向王子说明情况后,王子眷属皆劝阻王子道:“这都是那持节婆罗门设下诡计妄图杀死你,我们真应该马上将他击杀。”月亮王子安抚大家说:“我自己亦明了此乃持节所做手脚,但我们不应对他生起嗔恨心。如我父母能够长久住世,我舍弃生命也是理所当然。我一定要去,望诸位万勿憎恨持节。” 王子来到父王眼前说道:“若父王开许,孩儿愿直接前往供施之地。”国王闻听后不觉也流出伤心眼泪。而持节则命令火供师道:“你首先烧死月亮,然后再烧其他王子。”当时众王子均非常恐惧,他们凄惨说道:“我们如今就如旁生一般要被毫无悲心之婆罗门杀害,难道月亮兄长也对我们不慈悲、定要舍弃我们吗?”月亮此刻对他们全都平等生出慈悲心,结果以其慈悲力感召,众王子手脚镣铐竟全部自行解脱。正当持节等诸婆罗门恶人惊讶之时,天人开始对其所做所行生出强烈不满,刹那间天空乌云密布,太阳光辉被完全遮蔽,炸雷滚滚,摧毁山林树木。其后又降下石块雨,砸毁大地之上众多事物;而猛厉雨水则浇灭火供之火。 这些恶性婆罗门头发全部掉光,头顶光秃秃一片。最后,如此猛烈之石块雨将国王、持节婆罗门等人统统砸死,众王妃在得到消息后也纷纷死亡。至于王宫则大多被石块雨砸毁,大多数人也因此而被消灭。 黎明时分,月亮王子将父母尸体火化,一边点火,王子心中一边哀叹道:“呜呼!诸如来皆宣说一切有为法均为刹那迁灭、毁坏无常,看来的确所言不虚。”同时王子亦对其他兄弟宣说心生厌离之语,然后就前往寂静苦行山林中潜心修道。 顶宝承受诸苦难 久远之前,有一城市名为夏嘎巴,行持佛法之国王叫金顶。当时释迦牟尼佛入于金顶王妃胎中,当其住胎之时,王妃总想如理布施以满众乞讨者愿望,而她布施愿望最终皆得以实现,并且还向众生宣讲佛法。国王也心甘情愿安慰这些贫苦众生,众人都争相做此等善事。王妃后将太子诞下,那太子身相就如天人一般庄严善妙,且头顶长有如太阳般明亮之如意宝,天人随即也降下花雨,种种瑞相纷然呈现。太子用头顶如意宝接触铁块时,铁块马上变成黄金,太子就以此满乞讨者愿望。众人便因之而称其为顶宝。 金顶国王离开人世时,让顶宝继承王位,顶宝便成为乞讨者所依赖之如意宝树,使此地从此再无贫穷之人。顶宝王有一头大象,此象如同维护国王事业之太子一般,顶宝为其取名贤山;顶宝还拥有一匹似天人乘骑般的金鬘骏马,诸如此类能与天人比肩而立之财富,顶宝样样具足。 国王娶有一持基王妃,美丽、贤善。后来有一布够种姓之富人带着莲花姆来到国王面前,此莲花姆美女真如天女般艳丽、秀美,富人在国王面前赞其功德道:“此美女乃从莲花中降生,我一直用火供所剩供品养育她,现在将她带来送与国王为妻。” 顶宝接纳她后又与她共育一子,名为莲顶,不仅可爱非常,而且极其勇敢无畏,并具相当其它功德。后当国王举行大供施法会时,布够子等众多仙人与各地国王,诸如歌日地方国王难忍等都纷纷参加。火供时,帝释天在火中幻化成罗刹形象向国王索要食物,顶宝送与他种种饮食,但他全不接受,只对国王言:“我欲以血肉为食。” 顶宝闻言心中暗想:将别人血肉布施与他实不应理。于是他就答应罗刹向其布施自身血肉。众人虽多方制止,但都无法阻挠国王布施决心。在他正行布施之时,莲花姆因痛苦而昏厥倒地。幻化成罗刹之帝释天见国王发心如此清净便现出身相,且对他赞叹不已,并用天人甘露妙药又令国王身体恢复如初。 当供施圆满时,国王对所有圣者、仙人都行广大供养,又将美女、大小城市、种种珍宝、骏马等人、财、物全部布施尽净,包括一日能行一百由旬之贤山大象也送与梵天车大臣,这让难忍国王羡慕不已,因他十分贪执此象。结束供施后,国王准备将王位交与莲顶。 此时巴哈嘎为供养上师玛热泽前来索要莲花姆与莲顶,国王慷慨允诺,巴哈嘎便将二人带走供养自己上师。而难忍国王又派人前来索求贤山大象,顶宝已将此象布施,故而实在无法再布施给难忍。难忍立即生出嗔心,他迅速召集起军队欲与顶宝开战。 顶宝本来拥有足够打败难忍之强大军事实力,但他此刻则以慈悲心想到:众生实在可怜!难忍虽为我朋友,但仅仅因贪执大象就与我瞬间形同陌路,真太过可怜、太过愚痴。他根本不欲与人相争,一心只想前往寂静森林。 后有四位缘觉飞到国王面前,也劝他放下一切、遁入森林。国王便与四位缘觉一起趋入山林,并独自前往自己最终栖息地。他后于雪山下树林中安住。 顶宝手下大臣最终又将莲顶从玛热泽处要回,而玛热泽也方便开许。众人将之接回国拥立为王,莲顶国王则与众大臣齐心合力率军与难忍一决高低。难忍最终失败而返,而他治下城市中则正爆发瘟疫、灾荒,大众生活困苦不堪。难忍回来后急忙与左右商议对策,大臣献计道:“如我们能获取顶宝头上具甘露湿气之如意宝,瘟疫、饥荒都会马上消失。” 他们听说国王现已舍弃王位住于雪山下森林中,而且凡有人向其索要物品,他无不一一满足,难忍随即也派出五位婆罗门前往讨要。当时顶宝住地与玛热泽所住森林相距并不遥远,而莲花姆正巧有一日也在附近山林中享用瓜果。在这片无人森林中,有几名猎人欲逮住她,莲花姆闻风而逃,她边浑身颤抖边惊恐不已地叫喊:“顶宝国王快来救我。” 顶宝听到呼救声后迅疾赶来,一望才知是莲花姆。猎人见状四处鼠窜,莲花姆见到漂泊于森林中之国王也是又痛苦又高兴,一时真可谓悲欣交集。魔王则在此时以人形现身,他对国王说:“这位美女独自游荡于森林,你也舍弃王位,如此行事实不应理。” 顶宝知其本为魔王,就微笑说道:“寂静、调柔之人岂能被贪欲、愚痴束缚。”魔王闻已刹那消失不见。莲花姆此时也向顶宝哭诉了一些心生厌离之话语,顶宝劝慰她道:“你应努力修法,再勿沉溺痛苦之中。”他又向她宣说了无常法门,并要求她再回玛热泽身边。 难忍国王派来之五位婆罗门最终找到顶宝,并向他索要头顶如意宝,国王慨然应允:“你们可随意砍下我顶上宝物,并将之带走。”此时大地震动不已。五人便用利刃割下这具光珍宝,而当天人从虚空中前来探查时,只见顶宝已浑身鲜血淋漓。但他以对轮回众生所生之悲心,完全压制住自身痛苦感受。他最终发愿道:“以我布施宝珠之福德力,愿所有众生皆能离苦得乐。”他并且亲手将宝珠交与五位婆罗门。 他们在将宝珠带给难忍国王后,终以之而灭除国家一切灾荒、瘟疫、痛苦。 布够子、郭达木、玛热泽等仙人听到国王布施顶上宝珠消息后,纷纷前往森林中看望顶宝,莲花姆也随同玛热泽一同前来。当她看到国王割下如意宝之惨象后,立即昏倒在地。此时虚空中诸仙人则将顶宝功德、美名四处传扬,莲顶与诸大臣也来到顶宝面前。众人一见顶宝遍身鲜血淋漓、无力倒地之景象,均感痛苦、哀伤,他们赞叹道:“为他人舍弃自己宝贵生命之行持,实属难能可贵。” 玛热泽仙人则泪流满面望着顶宝说:“你不顾惜身体、甘愿舍弃生命,这样做到底有何希求?你有无生后悔心?”顶宝挣扎着坐起身,抹去脸上血迹后说:“大仙人,我别无所求,只欲救度轮回中受苦众生。在乞讨者面前舍弃自身后,我无任何后悔心。若我所言真实不虚,则愿我身体即刻恢复。”刚刚说完,顶宝头顶被割下之如意宝就恢复如初。 帝释天、梵天此刻异口同声祈请顶宝能重当国王,但顶宝并未应允。玛热泽、莲花姆又令诸太子劝请顶宝回国登上王位,以前引导顶宝入山苦修之缘觉也从虚空飞临此处,他们自身光芒遍照整个地区。众缘觉诚恳说道:“你为利益众生而情愿舍弃身体,但现在你自己国家内之众生正长时间感受痛苦,你怎能将其舍弃?”顶宝听罢深觉言之有理,便马上从虚空中飞往自己国家王宫,并与王妃、太子等人重享以前快乐生活。顶宝国王自此以后长期护持国家,并广行弘法利生事业。 又久远之前有一大众自在如来应世说法,于其教法下,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光音比丘,恒时宣说甚深空性法门,且身相庄严、戒律清净,具有远超凡夫等持、智慧之功德,太子等众人都对他恭敬爱戴。 光音比丘后得知有一千比丘对自己生起嫉妒心,而王子又劝说五千余人在光音比丘前听法,光音比丘就对这五千人宣讲甚深空性法。一千狡诈比丘则愤愤乱言道:“此人为宣说非法比丘,我们应将其杀害。”于是众人就手执兵器喧嚷而来。光音顶礼诸佛后发愿说:“一切法均为空性,以此空性谛实力,愿众人手中之箭全部变成曼达鲜花。”言毕,这些人所拿弓箭果真变为曼达鲜花,且大地亦开始震动。 手执兵器之比丘都感恐惧,同时亦觉稀有,他们都不敢再靠近光音比丘,并用上百匹布供养他,还要求他为他们传讲空性法门。光音满其所愿,为他们传授了相应佛法。 此时又有一千比丘时常毁谤光音,但他以安忍力根本不为所动,亦不为其毁坏,且长时间为众生传法。 旁生亦行持安忍 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妙鼓龙王,它有一弟名为近鼓龙王,也即后来之阿难尊者。二龙有次前往鼓声龙王处,鼓声龙王对它们心生不满,嗔心生起后便向二龙施放毒气,且以粗暴言词诋毁它俩道:“你们实乃假扮龙王。”鼓声还再三妄图赶走二龙。 近鼓此时略微生起嗔心,它欲破坏整个鼓声龙王辖区。而妙鼓则以善妙言词断除它俩嗔心,近鼓对其所言终于生信。而妙鼓当时所宣教言,至今仍利益无量无边众生。这些偈言均记载于《龙王请问经》中,其它本师传中,妙盛、近盛龙王之故事,亦与此公案大致相同。 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六牙大象,有一穿着袈裟之猎人用毒箭向此大象射击。母象本欲踩死猎人,六牙大象制止住它,还将自身象牙布施与猎人。 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森林中一犀牛,因身具极大威力而成为犀牛王。当时有一顽皮猴子非常顽劣,它看到犀牛王富有大慈悲心、从不怀有嗔恨、具有高深等持力与无畏精神后,便常常以种种方法、手段对犀牛王加以损害。当犀牛王睡觉时,猴子会突然跃上牛背,有时又跨骑犀牛身上;当犀牛寻觅饮食时,它就在路上进行拦截;有时又用木棍掏挖犀牛耳朵;当犀牛于河中行进时,猴子又跳到它头上以双手蒙住它双眼;骑在犀牛背上时,又用木棒击打它,如此等等,举不胜举。总之,猴子想尽办法,以种种恶行损害犀牛、为它带来麻烦。 尽管犀牛承受如此花样繁多之危害,但它从未生起丝毫嗔恨或不欢喜心,似乎猴子正在利益自己一样,犀牛以此方便而恒修安忍。 后有一夜叉看不惯猴子所为,为观察犀牛发心清净与否,当猴子再次骑在犀牛背上时,夜叉便于路上拦住犀牛说道:“请稍等片刻,你是否在此野蛮猴子前犯下错误?或者你因赌博告负而不得不受它欺负?或者你本身就非常恐惧猴子?又或者你认为自己特别虚弱,以致不敢面对它?为何你要承受它如此欺侮?你两只犄角力能摧毁石山,一旦你生嗔心,你四蹄亦可踏平岩石山峰。你身体如此强健有力且硬如磐石,连狮子都恐惧不已,既如此,你却仍慈悲待猴,它倒反而要伤害你。你原本用犄角或四蹄就能轻易踩扁它,为何如今反要受它戏弄?” 犀牛用温和语气回答说:“正因猴子身无大力,而我也已了知它行为不合理,故而我才更要对其安忍行事。有些众生心有迷惑,有些众生身弱无力,在此等众生前,我们更应行持真正安忍行为。所以当此体小力弱之猴子欺负我时,我才能安忍不动,不坏忍辱心行。” 夜叉闻言说道:“如这样行事,在猴子永无停息之损害中,你将始终得不到解脱。于野蛮众生前修安忍,它只会变本加厉损毁你。” 犀牛平静回答说:“我不论遇到何种情况,都要厉行安忍,决不损害我忍辱对境。我尽管也用方便法进行劝导,但它还要如此行持,我也只能听之任之。不修忍耐之众生当然存在,不过他们也许会从邪道歪门中获得解脱。若我们受到其它众生轻毁,我们还能坚持安忍行为,这些持恶见众生慢慢看到、了解自己行为所产生之过失后,往往会放弃恶行,以后不敢再如此行事。这样一来,这些人岂不也能从中得到解脱。” 夜叉闻言打响指赞叹道:“善哉!善哉!旁生里竟有如此善良心地!”如是赞叹后,夜叉将猴子从牛背上拽下,并要求它今后只能保护犀牛王,再也不能随便欺负,然后就消失不见。 另外,久远之前一寂静地里,有众多野兽共同生活在一起,夏巴在其中非常有力量、势力强大,且走路、奔跑迅疾。不惟如此,它心性所具有之力量亦非常强大,以其悲心之故从不损害任何众生,自己亦靠野草与清净水过活。 一次,有一国王率众多射箭好手与四种军队一同前往森林,众人手执弓箭,看见野兽后便穷追不舍。国王也骑马驱驰,结果在碰到一巨大坑堑后,兽王自然一跃而过,而当国王逼近时,跨下之马不敢再往前行,紧急停步之时,国王却被甩了下去。 兽王听不到马蹄声后急往回看,结果发现马背上已空无一人,而马则徘徊在坑堑旁来回走动。兽王心下思量:国王肯定已堕坑中。尽管明知国王前来此地是要将自己杀害,但兽王依然心生悲意想到:国王本可以安享快乐生活,奈何今日却因我而坠入深堑、感受难忍痛苦。若国王尚未死去,我决不应将他舍弃。”兽王边想边来到坑边。 此时兽王发现国王已是满面尘土、半死不活,且在坑中辗转反侧、痛苦不安,兽王不觉流下伤心眼泪。它问国王:“不知国王伤势是否严重?我乃居住于你治下国土中之野兽,是你为我提供生存所需水草。请国王放心,你所命令之事,我一定尽量照办。”国王对这种场面深感稀有,他一时不知兽王所言是真是假。他满面疑惑问道:“我本想杀害你,你为何还要对我如此慈悲?看来我与野兽还真有缘分。我所着披风甚为厚实,故而身体未严重受损,皮毛痛苦我自可忍受。但我妄图损害像你这样的善良众生,此刻骨铭心之痛已远超我堕入深坑之苦。我自己铸下大错,请你一定宽恕我。” 兽王则仔细观察、衡量与国王身重相同之石块,发现自己尚能背动时就跳入坑中,然后让国王趴在自己背上,以恭敬心从坑中一跃而出。出得坑口,兽王又为国王指路。当其准备返回森林中时,国王抱住它说道:“在此寒热森林中,是你赐与我第二次生命,我抛下你独自回王宫太不应理,不如我们一起回到宫中?” 夏巴告诉国王说:“大国王,你日后应学习多多从事善行。若你真欲报恩,则望你从今往后对那些愚笨、可怜旁生定要以慈悲心对待,再勿进行狩猎活动。所有众生均欲得到快乐,不想感受痛苦,这一点毫无例外。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你应舍弃毁坏自己名声之举,再勿造作智者谴责之业。应成为一切功德来源之国王,你应继续保有王位、实施仁政,以积累福德资粮。我不可能在宫殿中生活,我只能生存于森林中,野兽与人自有不同之生活习性,故而我不会前往王宫。你回宫后务必以饶益心利益自他,勤行布施,并严守清净戒律,还要修持安乐法门,不忘增上名声、多积福德。”国王以欢喜心闻受兽王夏巴教言,然后一边依依不舍地望着它,一边向王宫走去。 在一寂静森林中,住有猛兽等众多野兽,释迦牟尼佛当时也曾示现为一只身呈金色、相貌美丽之日日野兽。日日聪明异常、富有智慧,它能清楚知道哪里有猎人所布罗网,经自己观察后就能远离此地。对跟随自己之野兽,日日一直就如父母待儿一般慈心相向。 一日,于一水流湍急大河中,有一人正被急流挟裹而下,他因濒临绝境而惊恐哭叫。日日立即跃入水中将其救出,此人千恩万谢道:“你是我救命恩人,我该如何报答?请你尽管吩咐。”日日野兽则对他说道:“不要将此事对外宣扬就已是对我最大报恩,因我身肉会被人贪着吃掉,而皮毛亦会有人欲据为己有。你若要报恩,就千万勿对人提及此事,如此才能保护好我生命安全,这世间实在乏少值得信赖、依靠之人。”被救之人爽快应允道:“我一定照办。”然后就顶礼告别。 当地国王之王妃历来以梦兆准确而著称,她有一日感得一梦:梦中,吉祥野兽日日正坐于宝座上向国王及其眷属传讲佛法。王妃将梦境汇报与国王后,国王下决心道:“看来我们必须找到此兽。”国王随即鼓动众猎人说:“谁能得知此野兽之准确信息,便奖励他四十座城市及众多美女。” 国王如此宣布后,那被救之人闻之不觉贪欲大增,他急忙向国王表功说:“我曾亲眼目睹过这只野兽。”那人随后就在前领路,国王率大军一同跟随前往。 众人将野兽所居森林团团围绕,被救者则带国王等人马深入森林。当他发现日日踪影、正举手要为国王指点时,右手忽然断掉、坠地。国王愈发想捕获这头野兽,他就一边张弓搭箭,一边逐渐接近日日。 野兽此刻心中想到:整个森林到处喧嚣人马杂沓音声,想必此处已被这些人全部包围,看来已无处可逃。想及此,它便用人言向国王说道:“大国王,你不必焦急冒进,我现已是你囊中之物。只是我想知道我在此地之消息是谁向你透露?”国王对其所言深感稀有,他就用弓箭一指那人。 野兽马上辨识出此人,它向此人陈述了他所作所为不合理之处,并将前后经过也向国王讲明。国王问那人:“这野兽所说是否正确合理?”那人不好意思地惭愧说道:“它所言确实真实无谬。”国王听罢对他忘恩负义之举亦深表义愤,于是就一边讥毁他背叛行为,一边欲用箭将其射杀。 日日野兽赶忙上前劝阻:“大国王,现在杀他又有何益?他乃受贪欲——这众生共同之大敌所驱使才来至此地。由此而起之坏名声已将他今生全部毁灭,非福德之过亦会毁坏他来世。你实在应对他生起悲心,万勿射杀他。如果国王今后对我有何要求,我定当依教奉行。” 国王闻已不禁以恭敬心连声赞叹,又将之迎请到王宫。于是日日便在王宫为众人宣讲佛法,国王、大臣、王妃、城市中人都对它生起信心,并精进修持它所传教法,众人也发愿从今往后一定对所有飞禽走兽广行无畏布施。 多生累劫修安忍 释迦牟尼佛曾为行境仙人,魔王波旬就幻化出五百位精通种种害人技巧之恶人,于五百年中日夜不停地紧随仙人身后妄图加害他,从早至晚、不舍昼夜。这五百人于仙人行、住、坐、卧之时,不放弃分分秒秒地在仙人面前说不悦耳言词,对其进行恶语中伤。但仙人始终以慈心对待他们,从无生出半点恶心,并且只观这些人功德。他心中暗自发愿:为难以调伏之众生利益,我誓修无上菩提,一定要首先度化此等众生。仙人即如是以慈悲心对待所有恶性众生。 又释迦牟尼佛曾为外道仙人,名为忍力,他自己发愿永远不对任何众生生嗔恨心。当时有一恶意魔王为摧毁忍力安忍,就幻化出专门毁坏别人安忍功德之一千人,用咒语诅咒忍力,用妄语肆意对忍力横加诽谤,还在大庭广众之中用常人难以启齿之言词羞辱他。这些人还于忍力行、住、坐、卧之时加害他,此等非法行持竟长达八万四千年之久。 当仙人前往城市中去时,这些恶性众生竟用不净粪浇洒在仙人头上、所捧钵孟中以及衣服上,还用扫帚猛击忍力头部。但他根本未生丝毫嗔恨心与报复之意,不管别人如何待他,他从未想过以牙还牙,从未怒目相向,从未恶口相加,甚至诸如“我到底做错何事”之类言词都未曾说过。 忍力长久发菩提心,最后诸恶人实在无法毁坏他之安忍力,众人便对他生出信心,并在他面前忏悔各自所造罪业,又对其行供养及承侍。忍力对这些人无私传法,无有任何贪欲心,如此行持更令众人生起大信心。他们真诚在其面前忏悔业障,并行供养,大家最终全部跟随忍力仙人发无上菩提心,并共同趋入真正佛道。 这些人久远之前均已成佛,并示现槃涅。而恶意魔王则为后来之提婆达多。 除此之外,释迦牟尼佛因地时如是受无边损害,但仍坚持安忍行持之事例为数尚多,他为求法而苦行精进、不舍安忍之事迹,下文《精进品》中还要广宣。此外,他对甚深空性之安忍,后面《智慧品》中再行叙说。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多生累动当中,实已修持举不胜举之安忍度。 以上圆满宣说了释迦牟尼佛广行安忍之种种公案。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竟 ----------------------------------------------------------------------------------------------------------------- 相关链接: 麦彭仁波切: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目录) 更多佛教故事传记 --------------------------------------------------------------------------------------------------------------- 麦彭仁波切佛学内容推荐 麦彭仁波切佛学文章大全 -----------------------------------------------------------------------------------------------------------------
斑足罗刹此时已是欢喜难言,他恭恭敬敬对王子说:“你为我传授四偈,我欲供养你四种殊胜以报传法之恩,不知你欲何求?”王子正色答言:“你干尽伤天害理之事,连我也被拖累受羁绊,你所积善根全为颠倒错乱,又怎能对别人行四种殊胜供养?即便我开许你可对我行殊胜供养,但你从内心来说就不喜布施,你还是免谈什么供养不供养吧。”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