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生 系列八 5、善护所缘不随转?决定所修勿增减
2014/9/3   热度:374
认识人生 系列八 5、善护所缘不随转•决定所修勿增减 1、令心安住善所缘•莫随烦恼自在转 那我们在寺院当中,究竟要怎么修?实际上《广论》上面是有告诉我们的:“所言修者,谓其数数於善所缘,令心安住,将护修习所缘行相。”就是对我们所缘的境界要令心安住,那么我们要想方设法来护持我们修习所缘的行相,就是内心当中佛法的行相时刻不能脱离,一直要保持,一直要存在;如果内心当中没有佛法的行相,就没有佛法的力量。 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得到佛法很高的一个境界,所以你必须要去建立一个行相。你如果已经有很大的成就了,这个行相就不需要了,因为他就任运,他自己就能够代表佛法,就是所做作为已经自然,任运自然。我们初学的人是不可能有这种能力的,初学的人必须要去建立一个正确面,去建立一个模范,去建立一个典型。社会上面要学雷锋——雷锋很了不起,做好事情。就是树立一个形象,在内心当中树立一个所缘的形象,就能够产生作用。我们佛法修行,要建立一个所缘行相,目的要来调伏我们的烦恼,净化我们的烦恼。 那为什么我们对自己所缘的行相护持,并令心安住如此重要呢?《广论》里面有谈到,“盖从无始,自为心所自在,心则不为自所自在”,我们内心,我们自己内心,是指我们的分别心、散乱心,狂乱心、意识心,就是我们生命,都是被我们第六意识的分别心、散乱心所把持的,也就是我们往往说的话、做的事情,不是自己要说的,不是自己要做的,他往往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 比如我们常常跟人家说了很多话,有时候不是说你自己很愿意这么去讲。我们自己讲一讲看,自己对自己,你用不用讲话,你不用讲了,如果说自己对自己讲的话,你拿个录音机录下来,然后再放出来听,那这些话都不能听。为什么?这话都没有意义,不用讲。那么我们讲很多话,实际上都是来应付对方的,是没有用处的,他也可以不讲。他讲,是一种习惯。他觉得,哎呀,我不和对方说话,对方可能会误会我”,要么说我不讲可能会很难过,不讲一些话就受不了,他总是要讲,一种习惯啦。实际上无义语太多啦,太多太多妄语了,就是说,无关痛痒的、没有作用的话,没有意义的话,罗嗦的话太多。所以是内心烦恼的表现。实际上面不是我们自己生命所需要的东西,生命所要去展现的内容——不是的。 那怎么办呢?“心复随向烦恼等障,而为发起一切罪恶。”因为内心烦恼起现行,所以自己整个生命就会转向烦恼那边去,因为内心趋向于烦恼,就会发起一切的罪恶,就会造种种的恶业,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此修即是,为令其心,随自自在。”时时刻刻要去面对自己的生命,而不是要去面对自己的烦恼心,也不是跟随我们自己的烦恼心,而是应该让我们自己生命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去走——“堪如所欲,住善所缘”。“堪如所欲,住善所缘”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东西,我们所需要的佛法,我们所需要的三宝。能够真正安住这样一个所缘境,“住善所缘”。这不仅仅是我们人的血肉之躯住在这里,我们心有没有住在这里,我们整个生命有没有安住在这里,这是很重要的。有些人他只是身体坐在这里,他的心呢,散乱心跑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都不知道飘到哪里去了,很难讲的。好一点的话,他只是散乱心坐在这里,意识心坐在这里,意识流在这里了(现在的语言“意识流”,我们佛教的语言“意识”),就断断续续,不太连贯了,人的生命没有在这里,所以就不是真正的安住。反过来说,我们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我们的意识心,衬托不起来,就是我们的心没有办法来担负自己生命的意义。我们清醒的时候,我们听到佛法的时候,隐隐约约会感觉到我们内在生命的重要性以及它的珍贵性。但是我们一旦没有听佛法的时候,佛法的力量不起作用的时候,我们意识心、分别心又出来了,就是没有办法来真正面对自己,“随自自在”。 2、任遇所缘患无穷•莫将恶友作同行 “此复若随,任遇所缘,即使修者,则於所欲,如是次第,修习而许,善所缘境,定不随转。”那么也就是,我们如果“任遇所缘”,“任遇所缘”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有很多很多的境界,那么我们去修行的时候,一定要怎样呢?“定不随转”。不能随我们自己的意识心、所缘到的境界来转。如果那样,就是很可怕的事情,也是很麻烦的事情。因为我们出门的时候,很难想象说你会遇到什么境界。也有可能人家给你讲一通佛法,那你就会觉得他讲的这个佛法有道理,我们要照着去做,也有可能说他告诉你一个方法,这办法很灵,你也可能会照着去做,这都是会有可能的事情。这样的话,我们自己的内心所缘的行相就会放弃、就会随转,随着“任遇所缘”来转,这个怎么去修道呢? 那你再换一个境界,再换一个地方,再有一天,你又遇到另外一个所缘,刚好这个时候你的心情跟他相应,那么我们又会认为说“这位法师讲的好,这位法师讲的对,能够了解我的心情,能够对治我的烦恼”。好多人他在起烦恼的时候,刚好有一些人在你这个烦恼上面给你安慰几句。说“哎呀,你这些委屈确实是正确的,别人不了解你”,你觉得,“哎呀,只有这个人会同情我,这个人会了解我的心”。那就会相信他,这个跟我们烦恼时“所应修心”是两回事情。他只是同情你啦,他也只是说来安慰安慰你啦,他本身就是这样一个作意。那么当你情绪极其低落的时候,你刚好需要一个人来安慰你的时候,有一个人来安慰你,我们就会很容易认为说这个人就是我们最好的同行善知识。实际上这样已经成了一个恶知识了。我们会把恶知识当成善知识,会把善知识当作恶知识。那么如果另外一个人同时说:“你不能起烦恼,赶紧去拜佛,你怎么不去上课呢?”那你会把他当成恶知识,“我这么烦恼,你还叫我去拜佛,你这个没有同情心。”你对照佛法,你对一对看,是不是这么回事情?,肯定是这样子的。我们在家里头好,在庙里边也好,我们都是能够看得出来的。所以怎么办呢?“若从最初令成恶习,则终生善行,悉成过失。”你一直这样等流下去,那么这种恶习怎么能够改呢? “故於所修诸所缘境,数量次第,先须决定。”我一天要修几个小时,要修几座法,念几卷经,念多少遍咒,念多少佛,磕多少个头,这是数量;次第,早上做什么,下午做什么,晚上做什么,要做多久?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一年,两年,做完再怎么修,都要做决定的,要非常清楚。“次应发起猛利誓愿,谓如所定,不令修余。即应具足忆念正知,而正修习,如所决定,令无增减。”这是关键的,因为你数量、次第决定以后,你不要增减,为什么呢?那有时候你高兴起来,你说我今天再加两小时,那么你明天不高兴了,休息一天吧,这都是不对的事情。我们这里,一些同学上课,他上高兴后,天天上,最后上不动了,不行也得上,这个不行的。我刚开始就讲,你一个礼拜上几次,不要多,多了希求心你就断了,就不愿上了。好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我刚开始就一直这么说,,必须要搞清楚这个数量跟次第,要刚好。 你一天饮食要知适量,修行也是要知适量,同样一个道理,一个是滋养我们的法身慧命,一个是滋养我们的色身,滋养我们的生命。所以我们修行一定要做决定,一定不能增减,一定要善于护持自己所缘的行相,不能随便转。 ----------------------------------------------------------------------------------------------------------------- 相关链接 认识人生(目录) 更多佛教基础读物 ----------------------------------------------------------------------------------------------------------------- XC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XC法师佛学问答 XC法师佛教文章大全 XC法师佛学视频在线观看及下载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