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生 系列六 1、生佛平等对境修·志求佛果长远行
2014/9/3   热度:310
认识人生 系列六 1、生佛平等对境修·志求佛果长远行 1、生佛无别如理观·念知坚固行六度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 “有情与诸佛,同能生佛法。”众生跟佛平等,同诸佛都平等,都能够生佛法。那我们怎么样来观想众生和诸佛都能够启发我们的佛法?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看到一个人,打比方讲,在寺院里头,看到一个陌生的人,那个时候,我们会怎么作意呢?我们看到一个人,有时候,看到就等于没有看到一样。为什么会看到跟没有看到一样?他认为,在庙里头,公共场所,你也可以来,我也可以来,没有必要去管你的事情,也没有必要去了解。那么你如果有去作意的话,情况又不同了。那么你是怎么作意、怎么分别呢?关系就很大。跟你的心意识、心业力,就会有很大的关系了。 你一眼看到一个人,是什么反应呢? 你也可能的反应:是个老人呢,还是一个小孩呢?是个男人,还是一个女人?这个人长得庄严不庄严呢?这个人态度对我好不好呢?对方会不会理睬我?也就是你去反应的时候,常常都是当下自己的感受、感觉联系在一起。那么你对对方,觉得这个人,我的感觉还不错,那你就愿意给他打个招呼,而且关心他一下。如果说你一见到他就不想看到,就想远离,那你根本不会去管他。也就是你作意的时候已经在分别了,在比较。那么在分别比较的整个过程当中,是否如理?是否如法?如果不是如理如法的话,这样的观察的过程或行为就会同对方产生障碍,就会产生问题。 我们修行的话,为什么有情与诸佛都能够生佛法?为什么要自他相换?我们如果换一个心态来看待,来观察,情况就不同。你会觉得他是一个人,他怎么会在这里走来走去呢?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呢?家里有什么问题呀?或者说他精神上面有什么问题啊,有什么病啊,有什么想不开的事情。那么这样,他就会看到这种情景的时候,当下就会这样子去反应。他不会反应说,他是一个什么人,他先这样子反应。那么你就会去问他,怎么回事啊?这么晚还在这里,什么原因啊?他肯定会以这样子的一个出发点为主。 那么有些人的反应,他可能又是另外的一种情形:这个人很陌生,来到寺庙里边,是不是要来做什么坏事?是不是一个骗子?那么你这样的话,就会有这样的作意了,就会照着自己这样的作意一直去推理,就会觉得对方可能是一个骗子。那你在跟他谈话的整个过程当中内心会围绕着自己这样子一个安立的限制的宗旨, 你对他肯定就不会和颜悦色、客气到哪里去。那个时候对方恰恰也会有一些问题,肯定会有一定的原因。那么你问得不善巧的时候,自然而然会引发很多问题出来,对方肯定也不会客气,那这样说来说去的话,就会引起矛盾、引起争执。 我们通常的情况下,去观察一个人,了解一个人,面对一个境界,都要去寻找一个答案:怎么回事?为什么?有时候这个答案,这个为什么,你就找不出来,它也没有什么为什么。比如说我们到庙里边来共修,来听开示,他忽然间被你碰到,在庙门口被你碰到,那你说为什么?他就是被你碰到了,就是有这样子的因缘,他也没有说,你见到他,或者他见到你,是为了什么,没有为什么,就是碰巧碰到,一种缘份,他没有其他的目的。但是我们总是要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今天在这里能够见到你?你今天为什么要来这里?你到底怎么想的?心里怎么想的,说说看,你对我什么态度什么看法?对我好不好?他总是内心当中要去寻求一个对方对自己评判、肯定的答案,到底对方对我怎么样。对方对我好,那你愿意跟他多接近;你内心当中觉得对方,对我不怎么样,那么我也对你不怎么样,那么这些都是非理作意,都是不如法的,都是需要我们去修改的地方。 我们所有的思想都是我们念力的反应。“念”什么意思呢?就是人记忆力了,铭记不忘。那么你脑筋当中记了什么东西,记多了,长时间延续下去,就成了你的思想。就是你天天念什么东西,那么如果我们一个人不是念佛念法念僧,那么我们心里念的东西都是妄想,都是分别、执着,都是一些染污的东西,佛法很难很难在我们的内心当中形成念力,念则铭记不忘,然后它产生一种力量,产生我们的一种内心的状态。所以我们发生很多的问题,就是因为对佛法缺乏最基本的念力,没有念力的话,自然而然,我们会以烦恼心去面对所缘境,那么你所缘境越专注,越明确,那么对方越容易出问题。因为本身我们以一个分别的心、烦恼的心,去缘对方,去观待对方,去作观,那么因为我们许许多多的非理的分别,所以所得出的很多很多的答案是不对头的。 那么我们如果要成佛,必须要靠有情。为什么要靠有情呢?因为在有情份上才能修六度。我们遇到一个人,花一点时间打一个招呼,问候一下,就是布施。然后我们给他谈话,符合佛法,符合戒律的要求,那就是持戒。对方如果对我们态度不好,我们如果能够忍受——忍辱。我们有耐心,我们有慈悲心,我们能够持之以恒,就是精进、禅定。我们能够很善巧分别地来面对对方的问题,来帮助解决对方存在的困难,以及心理上面种种的负担,就是智慧。所以,修佛法需要在具体的人跟事上面去用功、去观察、去作意。 2、大小二乘发心别·明确宗旨无疲倦 那二乘,声闻果,因为不能广行利他,他本身就没有这样子的发心,没有对无上的正等正觉,对佛果发心,也就是,二乘所发的心就是成阿罗汉,他没有发心说我要成佛、我能成佛。那大乘呢,他所发的心,自己能够成佛,自己要成佛。那如果我们发了心,自己能够成佛,内心的动力就很强,就会一直去努力,因为能够做到,只是不是今天做到,通过努力能够达到,多生多世的修行能够达到,内心当中先建立了一个这样子的宗旨,这就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常常建立了一个错误的宗旨,会认为自己根基很差,条件这么差,怎么有可能会成佛?不相信,有怀疑,不相信自己能够成佛,当然,我们所有的对佛法的体认,以及佛法的实践过程当中就很难发生作用。因为我们所有的这一套的理论,以及我们的修心目地为了要成佛,才这么去用功。如果不是为了要修行,为了要成佛,大家也不会这么冷跑到这里来。又不是来凑热闹,也又不是来寻找什么,都是有一个最终的目的、究竟的目的,只有究竟的目的建立起来,我们的所作所为才能够持续、坚持下去,坚持戒定慧、坚持信仰、坚持佛法。如果内在的,自己能够成佛、要成佛的宗放弃了,自然而然,我们其他的行为,也会随之不能坚持,随之也会放弃。 3、如理作意对境修·道场加持破法执 你要面对佛菩萨,很不容易修,因为你只能修观想,观想佛菩萨是一个什么境界。但是你面对日常生活当中一个具体的人,就容易修。那么因为你在修法以前,我们已经认识到对方有种种的问题,贪欲、嗔恚、愚痴、我慢、怀疑等等,会造种种的恶业。这本身我们自己了解了,会知道凡夫众生,有这样种种的特点、规律。那么我们如果对佛法的这些规律, 对人生的规律、对人性的种种的弱点,以及种种的问题,知道了,我们就会懂得怎么样子与人相处,怎么样去帮助人、去利益人。反过来说,我们如果是以一个佛法的标准,来对待对方,说:做人应该要怎么做,学佛应该要怎么学。那么对方他可能还没入门,还不是佛教徒呢,或者说他在学佛的过程当中,用心没有对路,用功没有用好,实际上依然还是许许多多的烦恼充斥内心。那么我们要以一个答案,要以一个标准来观待对方的话,那么对方的身语意行为,必将也不会符合我们自己内心的想象的佛法的标准。那么这样下去的话,我们就非常很容易说对方不如法,对方不是真心实意的学佛,等等,我们就会下这样的结论。 所以我们在寺庙里头,修行比较好修的原因也就在这里,因为比较容易常常能够想起佛法,能够观想起佛法。这样的话,不容易造成我们自己同佛法的距离很遥远。但是我们要心心念念保持佛法,那是非常不简单的事情,非常难非常难的事情。 ----------------------------------------------------------------------------------------------------------------- 相关链接 认识人生(目录) 更多佛教基础读物 ----------------------------------------------------------------------------------------------------------------- XC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XC法师佛学问答 XC法师佛教文章大全 XC法师佛学视频在线观看及下载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