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萨钦哲仁波切: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第二章 第九节 上师、灌顶及象征


2014/9/3    热度:389   

宗萨钦哲仁波切: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第二章 第九节 上师、灌顶及象征

 

  净观是金刚乘与众不同的特征,也是最基本的修行。“净观”的概念与果位修行密切相关,因为它视一切事物为清净。修行“净观”并不是意味着现象本来不净,所以你要把它变成清净;也并不是你必须愚弄自己,相信一些假的东西。它也不是感情激动的事情,假装一切顺利来欺骗自己;相反地,“净观”是真实的情况。

  金刚乘所谓的清净指没有二元对立,它和无垢净无关,也不是传统上相对于不净的那种净,而是指清净了净与不净的判断取舍,因为这些概念在无二或实相中并不存在。

  根据大乘的看法,外、内、主体、客体等一切现象的实相就是空性,这表示一切事物对于我们所认为的样子而言是空。同样地,根据金刚乘,一切事物都是清净的,而不是我们所标示的样子。空与清净在意义上极为相近,而且根本是描述同一件事情,不过角度与方法有所不同。你应该小心这些名相上的差别,不要认为这不重要。这些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名字,但又可互相替换。名相上的差异事关重大,因为不同的名相有非常大的力量,可能会引导行者,也可能会障碍行者,依个人情况而定。

  获得清净见或“净观”的方法有无数种,而“上师”的概念或修持,也就是以上师为道的修行,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脚色。小乘和大乘的行者喜欢引用这句佛语:“你自己的智慧是最好的老师。”换句话说,你是自己最好的主人。金刚乘的说法和这相类似,它提到三种上师:外上师、内上师和密上师。内上师和密上师的意思是以自心本性为师,因为上师是指引你的人,而究竟上来说,你是受到内在的自己所引导。根据一般接受的佛教哲学,只有你对于事物的概念存在,并非事物存在,你所感受的都是自心。所以究竟上,并没有实存的外、内神明或是佛陀、上师引导你,你自心的本质或你的本性就是至高的上师。

  但是由于你对本性具有虔诚心的反应,就由内上师化现出一位外上师,他对你讲话,和你沟通,告诉你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这位外上师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他,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内在有些什么。假设你在鼻子上有一块污迹,在正要上台跳舞的时候,有人过来告诉你,鼻子上有一块污迹;你一定很感谢他,因为你在舞台上必须看起来很美才行。他所能做的就只是告诉你这回事,但是他所扮演的脚色非常重要;就像这个样子,外上师的功能如同镜子。

  外上师的重要性并不比内上师或密上师少。三种上师一样重要,而在修道期间,外上师是最重要的;这点在金刚乘中尤然,因为金刚乘以善巧方便把一切事物——包括上师——转为修行之道。

  佛教中所有教派以及佛所开示的一切法门,目的都在于让你发现自己本具的神圣性或清净性。佛教所谓的“神圣”,并不是从宗教或超自然的概念或信仰衍生出来的名词,“清净”则与伦理道德无关;你的本性是清净或神圣的,因为它不受任何幻觉和投射的染污。你的实相并非心量狭小、暴躁、易受打扰的那个有限制的人,你不是那个人,那个人也不是你。

  我们的无限是超越想像的,我们须要发现它。证悟就是认识你的无限性,这是你的神圣和纯净的另一种说法;以传统佛教术语来说,就是发现你的佛性。金刚乘用许多不同的名词来称呼净观,甚至用象征来表达它。

  金刚乘几乎是直接设法使你见到自己的神圣性。明白自己的神圣,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都非常困难,因为我们都受到自我的迫害与欺骗。我们认为自我一直在帮自己,但它却一直是蓄意破坏我们生活的限制因素,它是横梗在我们与真正想要的之间的最大障碍物。自我害我们变得渺小、量狭、卑鄙和所有自己不想成为的样子,它使我们认为,由于什么人、什么事定义了我们,我们就只能当那样的人,不能再超越了;或者我们只能成为这样,永远不能成为那样。自我把我们诠释为有限的众生,影响我们,使得我们大部分的人对自己的神圣性与无限性都毫无所知。

  如果我们对自己真正诚实的话,就会承认自己最基本的感觉并非神圣,而是不安全。我们对于自己存在的无意识不确定感使我们内心有种不断寻求再确定的需要;这透过贪欲、愤恨、嫉妒和所有那些起伏不定的情绪,让自己感觉真实并且活着。朋友、情人和敌人对我们而言是必要的,因为他们扮演着这些情绪的客体,可以证实我们的存在。

  “自我”用来编织骗术之网的所有精巧战略,全都被金刚乘为了使你了解自己的神圣性所设计的相同战略所瓦解。在这方面,金刚乘创造了名字、色彩、形状、坛城和许多不同的象征——动作象征、色彩象征、形状象征,金刚乘创造出一个无限和神圣的现象世界,以之取代“自我”有限而污秽的现象。

  由于“自我”嫉妒的本性,因此它永远倾向认为有个别人比它好,但是由于骄傲又不肯承认。金刚乘特别聪明的策略,就是基于它对这个“自我本位”或无明的众生的认识而建立的(在佛教上,我执与无明是同义字)。“自我”创造了比较的系统,可以觉得比别人好,但是同样的比较系统也使“自我”认为有人比它好;这就是嫉妒与骄傲,也是你的心很复杂和生活复杂的原因——你永远都害怕有人比你好,永远都希望比其他每一个人要好。“自我”主要的目标之一,便是学习如何能更有效率地把它自己喂饱,让它愈长愈大;为了达到这种目的,它永远都创造出一个完美的模型做为向导——这种习气也被金刚乘运用为上师的概念。

  我们有天生的倾向认为有人比我们好,可以做为我们的模范;而上师瑜伽全套的概念,都是由此发展而成的。金刚乘说:“很好,你现在可以有个比你好的上师,他有这等长处、有那等功德;实际上你希望自己有什么品质,上师就有这些品质。”金刚乘的方法非常聪明!和其他乘不同,它准许你几乎可以崇拜你的上师。金刚乘里有许多不同的方法以上师为道来修行:例如上师瑜伽,把自己的心和上师的心相融合;此外,还有灌顶等等。

  一旦你找到一位具德上师,他具有不中断的传承,并且至少完成某种特定的修持或精通某种金刚乘的法;那么,为了能进入金刚乘道,你通常必须从那位上师接受灌顶。许多人分不清楚简单的加持与灌顶之间的差别,经常为了得到长寿等等的加持而去接受灌顶——这种不幸的误解会导致更糟糕的误解。灌顶的目的和世俗的利益一点关系也没有,了解这点是非常要紧的。

  灌顶真正的功能是一种助缘,使特定的因能产生特定的果。虽然种子(因)具有发芽的天生潜力,但是它也需要温暖、土壤、耕作、水分、空间、阳光等适当的缘配合,才能展现它的潜能——灌顶就像这些缘一样。金刚乘的上师和弟子都明白弟子是可以成佛的、是可以清净的,并且具有佛性。以这种见地为基础能建立起什么,并没有限制;但是如果缺乏这种基础的话,没有任何东西能建立起来,而任何灌顶也都会毫无成果可言。

  金刚上师明白受灌顶者具有了悟佛性而成佛的潜能,以这样的见地,金刚上师用种种不同的灌顶仪轨把土弄松,为这颗种子或潜能浇水。所能接受的最好灌顶是什么,当然是由弟子的心理与烦恼状态来决定。对有些弟子而言,最有效的灌顶可能非常仪式化,而且循序渐进。广泛地说,这样的灌顶是以几个瓶灌做为开始的,并且使用水、宝冠、杵、铃和名字等灌顶所依物;例如在进行瓶灌的时候,会把瓶中的水倒在弟子头上,并给弟子喝一些水。给予灌顶的人,必须从他自己的上师得到过同样的灌顶,而且他也必须修过所灌的这个本尊或密续的法——这些条件是绝对必要的,因为了悟的相续或灌顶证悟的相续,必须要出现在上师身上,灌顶才能有效。

  如果你想为某人倒一杯水,那么从水龙头经水管到水源,都必须有水才行;要是水龙头坏了,或是水管接得不对,就算井里的水再多,你也无法从那个水龙头取得一滴水。这种不断的连接是给予和接受灌顶时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现代许多上师并没有这种连接,很可能是因为从来没修过这个法、没受过这个灌顶。

  在你和上师建立关系之前,譬如接受他灌顶之前,要毫不犹豫地检查上师的资格与凭证。误把敬意或信任放在仁波切、活佛、喇嘛等头衔上,或者放在某人的名声上,可能会为你带来许多麻烦。有些人自称为仁波切,但却根本不是仁波切;有些虽然是仁波切,但却未必有资格给人灌顶。

  在灌顶的方便上,金刚乘经常使用例如水、宝冠、铃、杵和土等器物;而事实上,我们现象里的一切物质都能拿来做为灌顶物质。其他经常使用的方便还有真言和手印:真言是一些字与音节的特殊组合,而手印则是象征性的姿势与动作。金刚乘灌顶也运用三摩地,包括观想、专注和其他。如果灌顶上师与受灌弟子都认识到双方都具有佛性,并明白灌顶所运用的物质并非幻觉所认为的状况,它们的本性是空的,能转化成任何事物,再加上许多金刚乘工具和方法的帮助,就会产生很好、很有成果的灌顶。

  瓶灌时,弟子得到了水,在喝下水的时候,观想自身五蕴已经转成五方佛。这只是金刚乘运作的一个例子,与大乘去除对五蕴执着的方法,有相似的地方,只不过金刚乘的方法更生动、更多彩多姿,因为它运用视觉而不是逻辑的方法对治五蕴与自我。然后,观想必须收摄,使你习惯于不将观想之境执着为实;就像在大乘里,你必须留意不可执着空性实存一样。

  大乘行者在去除自我的时候,只要思惟自我不存在五蕴中,它只不过是个幻觉。金刚乘去除自我的方法更精微、更有技巧;它利用我们比较、判断、喜欢成为最好的倾向,把“自我”和“没有自我”并排地放在一起,让我们能尽情地比较和判断,决定自己想成为哪一个。“没有自我”是你的纯净面,被观想成一位很伟大、很有力量的本尊;而“自我”则维持你原来的样子,相形之下是个很可怜的家伙。其他乘视为问题的倾向与串习,金刚乘心理训练则把它当成一种答案,将它转为解脱道的方便。

  测试任何法门是否正当的方法,主要看它有没有偏离正见。金刚乘灌顶的方便并没有偏离正见,因为这一切善巧从大乘空性见地来看,都是合理的、可能的。前面曾经讨论过,一杯水的本性是空,因此某一类众生可以视它为饮料,而另一类众生却视它为家——水可以成为两者或其一,是因为在究竟上,水不是饮料也不是家。所以,如果我们真正了解空性,就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

  因为这个修行之道是筑基于空性见地的究竟结果,所以没有什么须要改变,一切事物都可以依照它原来的样子。不论事物如何,都能视它为纯净的显现,而把它转为帮你成佛的方便,不再是阻挠修道进展的障碍。金刚乘眼里的障碍,是指那些你无法直观它们清净本性而将转成道的东西。就像任何东西都能成为障碍一样,如果有些事物只能成为障碍而不能成为修行之道,就表示你还没有了悟这些事物的空性,因而无法转化。

  如果弟子根器很好,那么复杂又仪式化的灌顶,可能就不需要了;这种学生可以给予更直接的佛性教法而立即了解自性,上师当时的话就能成为灌顶。这种灌顶也不限于语言,它可以是一种姿势,就像帝洛巴用鞋子打在那洛巴头上一样;或者,它也可以是某种讯息等等——当然,这种灌顶只给予上等根器的弟子。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