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通寺建筑与塑像
2014/9/8   热度:546
显通寺建筑与塑像
树仁
显通寺在五台山中心区台怀镇中央,背靠凌云耸峙的灵鹫峰,面南巍峨壮观的大白塔,西着冲涮烦恼的寿宁法水,门临通往佛国圣境的菩萨之路。寺院开阔,占地43700平方米。殿宇宏伟,计有400余间。中轴线上,一连七进殿堂,廊房禅堂,左右对称美观;布局严整,建筑雕梁榱栋。松柏苍郁,环境清静幽雅。不愧是五台山的一座古刹精蓝,实乃是佛教界著名的一座梵宇琳宫。其实,在明代万历年间之前,它比现在的寺院还要宏大气派。这是因为,神宗皇帝要给慈圣李太后修建一座九莲菩萨道场,而把显通寺的塔院分立出去,敕曰:“大塔院寺”之故。因此,显通寺的牌楼和天王殿就作了相应的调整。其中的牌楼,被移到了通往菩萨顶的路上。这座牌楼三门四柱,中间高,两旁低,正面嵌着一块蓝底金字的横匾,书曰:“大显通寺”。字体端庄,遒劲有力。牌楼过后,向左一拐,即是显通寺的大钟楼。这一钟楼雄伟高大,气势不凡。上下两层,宽、深各三间。下层中间为石券门洞,长15.4米,宽13.6米,可供游人往来。上层为木构建筑,十字歇山顶,二层三檐,上下四出廊,每层各有露明柱12根。顶脊四端,置有四个跃跃欲腾的龙头。檐角翘起,悬吊着12个风铃。通瓦覆盖,坡度适中。通体望去,巍峨敦厚,雄伟壮观,登斯楼也,山峦重重,寺庙簇簇。岚气飞舞,霞光万道,不由得你心旷神怡,留恋忘返。二层中间的阁内,原来供着一尊地藏菩萨,梁上悬挂着一口巨大的铜钟。钟身高约1.64米,厚约8厘米,最大外径1.8米余。钟口边缘外翘,呈莲办形状。外铸楷书佛经一部,字有万余。字迹端正,清晰可辨。重达9999.5斤,是五台山所有寺庙中最大最重的一口铜钟。这口铜钟,叫作幽冥钟,意谓睡觉之前鸣钟一百八响。一百零八,是由十二月、二十四气和七十二候来的。击钟时候,引杵要缓,钟声才会扬长。百零八响,还要分做三转,每转三十六下,前十八下速度宜缓,后十八下速度宜急。这样发出的钟声才会深沉悠长;声音洪亮。所以,在钟楼正面的石券门洞额上,嵌着“震悟大干”四个楷体金字的横幅石匾一块,长1.6米,高o.7米,字径0.4米,青石阳刻,蓝底,是明天启四年(1624)秋尚赏司卿姜吉礼立的。它的意思是唤醒三干大干世界芸芸众生的昏暗迷惑,它不同于拂晓时候敲得百八钟,也不同于岁末夜半敲得除夕钟。;因为,各有各的规定,抑扬顿挫不同。可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也并非易事,有它的一门学问哩!在钟楼阁背面的石券门洞额上,也刻着“慈云普度”四个楷体金字。它的意思是说,佛以云彩那样广大的慈心,普遍度化芸芸众生。两副横匾,相映成趣,说的是佛教要以不同的方法教化众生,去掉迷惑,认识真理。
空过钟楼数十步,向右一拐,就是显通寺的第一道山门。山门,本是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和无作门,义为修道的门径或阶级。但因其修道的寺院多在深山丛林之中,故也称作山门。显通寺的这座山门,座北向南,三开间,歇山顶,蓝通瓦,朴素大方,苍劲笃实,有浓郁的古刹风韵。一进大门,对面就是一座仿明清建筑的别致二门,门的两侧挂着两面牌匾,东边为黄底黑字,竖书“五台山佛教协会”七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西边为黑底金字,横书“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政府宗教处”十三个仿宋体美术字。进了二门的第一进院内,正面是五间敦厚结实的新瓦房,为五台山佛教协会的接待处。西面是贮藏五台山宝贵文物的“佛国藏珍楼”;东面是新建的五间通瓦房,为守门僧人的禅房。此院后面是一南北通道,道之两侧有二门相对的两个小四合院,东边为五台山佛教协会的会址,西边为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政府宗教处的办公场所。这两座院的后面是显通寺的厨房和偌大的一座五观堂。五观堂就是僧人用餐的斋堂,也名香积斋。因僧人戒律规定,在进餐之前应作五种观法: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唐代李绅《悯农诗》曰: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粒半粒粮食,一口两口食物,都得经过劳动人民的垦植、收获、碾磨、淘汰、炊煮,所费功夫甚多;况且施主也是省吃俭用节省来的,为了求福延寿才施与三宝。所以,僧人在吃饭时,应当饮水思源,爱惜食物,故作此观。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僧人在吃饭前还应当检查自己是否持戒、诵经、念佛、坐禅,作了关于三宝的种种法事。否则,受施则堕,不宜受食。德行圆满,则可应供受食。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僧人用餐时,不要见到上味餐就起贪,见到中味餐就发痴,见到下味餐就起慎。否则,不觉惭愧,就会堕入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牲道)。所以,吃饭前应作离过、贪观。四、正事良药,为了形枯。佛教认为,吃饭是为了治疗饥渴,长养身体,更好地从事有关佛教的事情,故需以食为药,不起贪着。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佛教认为,不食会生饥渴之病,难成道业;多食致患,少食气衰,故要吃得适中,才能资身修道,成就道业。因此,显通寺的200余名僧人,每当用餐之时都观想此等五事,对照检查自己,是否做好了本职工作,对得起施主、民众和国家。对照检查自己的工作,鞭策激励自己,精进办道,成就道业。这就是显通寺佛教历久不衰、兴旺发达、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显通寺这座五观堂,是前年新盖的一座大斋堂。它可以同时容纳数百僧人斋餐,是五台山最大的斋堂。其内正中,置有圣僧堂。堂中供桌上供一圣僧,这一圣僧,既不是小乘寺中的侨陈如,或宾头卢,或大迦叶,或空生,或须菩提,也不是普化寺圣僧堂中供的布袋和尚,而是唐代宗钦定的大乘寺院中供的文殊菩萨。这一规定本来就是源于五台山,推向全国各大寺院的。干余年来,显通寺僧人恪守不变,始终高举文殊信仰的旗帜,弘法利生。在文殊菩萨前面放着金铜香炉,两则还供着两瓶盛开的鲜花,点着两盏昼夜不灭的长明灯。每当该寺僧人吃斋时,维那师首先点纸焚香,然后僧人们就自动地排队进入斋堂,一排一排地站在桌凳之间,在维那师的带领之下,先行“二时临斋仪”。当诵完规定的偈咒后,才开始受食、用食。末了,僧值居中,向上一站,默示结斋。.时维那师举腔,-同大众一起复诵结斋偈,受 偈。完后,僧人们又自觉地排成整整齐齐的列队退出斋堂。总之,显通寺僧人吃斋;,从始至终都是有组织、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因此,虽然吃斋人多,但一点不乱,动静有序。其僧人们站有站势、坐有坐姿、吃有吃法,唱有唱调,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很有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真不愧是一座管理严格的千年古刹。
五观堂后面是一进青石铺地、清静幽雅、建筑别致的四合院,正房中间是供着释迦牟尼铜像的禅堂,两侧点着两支红色蜡烛,中间放着明铸铜香炉,香烟缭绕,香气四溢。供桌上摆满了鲜花、点心、水果、糖块等供品,一派殿堂景气。两边耳房中,住着五台山佛教协会的正付会长请佛法师和宏毅法师,他们是五台山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高僧。这既是他们的禅房,又是他们的诵经念佛、著书立说的书斋,还是五台山佛教的首府。院内东西厢房为佛教典籍和佛教文物,函函经书,个个佛像,一派古色古香的经院景象。
以上是显通寺的东院,与此对称的西院,现在是显通寺接待游方僧和居士的客房,以前是五台山的第一招待所。这里是典型的明清建筑、标准的四合院落,清净幽雅,环境优美。自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就曾接待过胡耀邦、赵紫阳、李鹏、万里;乔石、杨成武、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赵朴初、秦纪伟、廖汉生、黄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这里服务热情周到,住得千净舒服,吃得食美价廉,是五台山历史较长的一个先进服务单位。
东西两院中间就是显通寺的正院,要到这里,即从显通寺的第一道山门向西行五十余步,就是该院的山门。这一山门,三开间,长12米,宽6米,前后设廊,朱漆大门,座西向东,魁威豪华,很是气派。山门正面高悬着一面立匾,宽约1.7米,高约2米,上书四个蓝底金字“大显通寺”,很有骨力。山门前檐柱上,挂着木刻对联:“圣容毫光菩萨妙用游戏有无中,梵宇金碧法王神通变化色空里。”山门的左半间,立着一通古碑,高约1.8米,宽约0.8米,上书一个大草“龙”字;右半一间,也立着一通同样大小的石碑,上书一个大草“虎”字,落款为“雷雨居士光宅书”,是明代万历年间山西巡抚雷雨居士傅光宅所书。这两个字仿龙摹虎,一笔写就,潇洒自如,气势磅礴,堪与西安碑林中的龙虎二碑媲美;这两个字,左青龙,右白虎,就是“有龙虎把门,何须劳驾四大天王”的意思。
进了这一山门,就到了显通寺的正院。这一正院坐北向南,中轴线上就有七层殿堂,东西两廊即是禅房客堂。青石铺地,树荫洒院,花池中种的芍药、牡丹等细草杂花,香气飘溢,彩蝶飞舞,香烟缭绕,梵声琅琅,一派佛国圣地的景象。这院的南端,是一座坐南向北的清代建筑观音殿,五开间,面宽23米,进深15.5米,单檐硬山顶。门的正上方挂着一块蓝底金字横匾,上书“霞表天城”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为乾隆皇帝的御笔。门内上方悬“用昭慈惠”的蓝底金字匾一块,为民国十年(1921)代县庠生郎弼瑞所献。殿内佛坛上彩塑着三尊菩萨像,中间为结跏趺坐在束腰须弥座上的观音菩萨,前侧为龙女、善财二童子,高2.3米。观音左面为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的文殊菩萨,右面为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的普贤菩萨。他们的明显特征是其须弥座的束腰部分,都有各自的固定坐骑朝天吼、狮子和白象。在文殊、普贤二菩萨的左右二边,是两尊雄纠纠、气昂昂的护法金刚。以其主像是三位大菩萨,故该殿也称为“三大士殿”。殿之东西两侧摆满了经架,上面放着明正德五年(1510)的一部《大藏经》,计3210本,是该寺储放经籍的藏经柜,故亦称该殴为藏经殿。传说,早先时候,该寺的水陆道场也设在这里。水陆道场,就是一种向水陆众生遍施饮食、救度亡灵的大型法会,故该殿亦叫水陆殿。
该殴东侧,有地藏王殴三间,内供地藏王菩萨,像高1..6米,左右为道明和闵公父子,均高1.35米。地藏菩萨头戴毗卢冠,身披袈裟,一手持锡杖,一手执莲花。传说农历七月三十日为其诞辰,本寺也按时举行圣诞法会。
观音殿对面是清建文殊殿五间,面宽25.5米,进深11.6米,单檐歇山顶,后置重檐抱厦,装饰华丽,宏伟壮观,重建于乾隆十一年(1746)。门的上方挂一匾额: “大文殊殿”,上款为“大清光绪二十八年立”,下款为“忻州梁硕光叩\字体魏碑,款式气派,功夫颇深,一看就非同平凡。前檐柱上挂着木刻对联:“德相非空非有应随机以恒周,法身无去无来住寂光而不动。”殴内佛坛上,供着六尊文殊圣像。正中为木雕大智文殊,像高3米,左手持梵箧,表示般若的白性清净;右手执利剑,表示般若智慧能够断除一切烦恼怨敌。坐骑是一头绿毛狮子,表示文殊菩萨智勇双全,雄猛无敌,能够降伏一切魑魅魍魉。他的左方是狮子文殊,右方是聪明文殊,前方是智慧文殊、孺童文殊和无垢文殊。这五尊铜质文殊,高1.5米。他们表示五台山的东、南、西、中、北五座台顶,故合称五方文殊。它源于密教的五字瑜伽观行,说明它是密教的一个道场。在文殊菩萨背光后面,还有一尊面对大雄宝殿的护法韦陀天神。他本来是印度婆罗门神话中的一位天神,后被佛教吸收为驱邪护法的天神。到中国之后,他的塑像就成了一位左手执杵着地、右手叉腰挺胸、左脚略微向前的英俊年青的武将形象;也有的是双手合十,立正平视,将金刚杵置于双肘之上的一位精悍威武的武将形象。据说,前一种姿势表示,他所护持的寺院是子孙庙,不承担接待游方僧人的义务;后一种姿势则表示,他所护持的寺院是十方庙,游方僧人可以随来随住,长短皆便。而文殊殿中的这尊韦驮塑像,即是前一种形象。它表明了显通寺是一座子孙承业的寺院。该殿的东西两面的平台上,还有十二尊一尘不染的金黄灿灿的圆觉菩萨。其从左到右依次是:文殊、普贤、普眼、金刚藏、弥勒、清净慧、大势至、观音、净业障、普觉、圆觉、贤善首等。他们是禅宗经典之一的《圆觉经》中的十二位大菩萨。可见,这一文殊殿既是密宗道场,即为藏传佛教所崇奉,还为禅宗所供养。这就充分体现了文殊菩萨容纳百川的无量智慧和豁达大肚。殿内还悬挂着乾隆十一年(1746)御书的蓝底金字“十地圆通”木匾一块,嘉庆皇帝御书的蓝底金字。宝地珠林”木匾一块,光绪三十二年(1906)御书的“点化生春”木匾一块,还悬挂着一块民国十年(1921)写的“保我次子”木匾一块。
在观音殿和文殊殴中间的这个院中,还有一座非常显眼的六角四层3米余高的铁香炉。其第一层上铸着“谦受益”三字,第二层上铸着。西天古佛”四字,第三层上铸着“万佛阁”三字,第四层上铸着“阿弥陀佛”四字,上为铁椽、铁檩,铁猫头、铁瓦垅构成的六角六兽的攒尖顶,工艺精致,十分秀丽。这座铁香炉,从早到晚不知疲劳地接待着来自四面八方的香客,一年四季总是胄着缕缕香烟,是该寺香火旺盛的显著标志之一。
在这座香炉的左右两方,还矗立着两座六角基座,六根露明柱、六角攒尖顶构成的古老碑亭。其内为康熙十六年(1677)立的高3.4米、宽1.1米的汉白玉石碑两通。东边一通上有康熙皇帝于康熙十六年(1677)写的《御制显通寺碑文》,故人们称为有字碑。与此相对,西面那通没有文字的石碑,就称为了无字碑。碑本来是纪事传世的文化载体,为什么康熙皇帝于此不留只字呢?传说,康熙皇帝来到该寺时,站在这个地方了望金碧辉煌的菩萨顶时,发现菩萨顶的两根旗杆、牌楼和百零八级石阶所构成的形势犹象一条龙的龙头,原来这两座碑亭所在之处的水池反射出的圆光恰似这一龙头上的两只眼睛,康熙皇帝为了防止五台山出现真龙天子,与自己争夺皇位,遂把这两个水池填平,树起了这两通石碑,盖起了这两座碑亭,还美其名曰:“是为了防止菩萨顶这条龙睁着眼睛腾空飞走。”鉴史量彼,笔者认为,康熙皇帝是仿效秦始皇在泰山树立无字碑,或武则天在西安乾陵树立无字碑而来的,恐怕是为了表示他人格清峻,凝重清介,独尊佛教,不为文章所立吧!
文殊殿的后面是显通寺的主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重建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明七暗三,面宽34.4米,进深2l米,占地一亩一分,上为四阿顶,下为四出廊,108根木柱围于四周,前置重檐抱厦,雕梁榱栋,金碧辉煌,巍峨壮观,庄重瑰丽,是五台山最大的一座大雄宝殿。殿的前檐柱上挂着两付木刻对联:“跨五大洲雄立宇宙,越三界天出离世间。”“锦绣云峰法轮常转,胜境清凉佛量无疆。”殿内横梁上,高高挂着一块檀木御匾,长1.7米,宽o.6米,黑底金字,光彩耀目。字体端庄凝重,丰润圆滑,遒劲有力,神韵脱俗,人们见了无不赞叹。
匾上书曰:
精蓝瞻礼重,灵鹫倚巍峰。
汉代初兴地,历朝振旧踪。
天花霏座郁,慧树布庭浓。
驯鸽飞来集,夜闻声讲钟。
落款为:“显通寺,再依皇祖元韵。辛丑季春 御笔囗。”
殿内正前方的横梁上,还高悬着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真如权应”木匾一块,蓝底金字,圆润潇洒。还有一块是光绪皇帝亲笔题写的“钦福铭恩”木匾,色泽大小与上匾相同。匾下垂吊着锦缎横幅和条条宝幡。佛坛上并列着三尊庄严高大的金色佛像。中间是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他身着通肩大衣,结跏跌坐于莲台上,手作说法印。头上有肉髻、螺发,双耳垂肩,眉目修长,两眼微睁。眉间有白毫,背后有火焰纹的身光和头光。左边是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他身披袈裟,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左手持药钵,右手执药丸,表示他能医治百病,解除各种顽疾痛苦,具有消灾延寿的大用。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他也是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双手仰掌,叠置足上,掌中托着莲台,表示他能接引众生,往生西方。这三尊佛像,合称横三世佛。均为彩塑,高3米。释迦佛的前侧,还站着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和多闻第一的阿难陀,均高2.4米。在三尊佛像的背后,中间为骑着朝天吼的观音菩萨,左边为骑着狮子的文殊菩萨,右边为骑着白象的普贤菩萨,合之曰:“三大士”,均高2.5米。在大殿东西山墙的平台上,还有奇形怪状的十八罗汉。他们自左至右依次是:宾度罗跋罗度阁、迦诺迦伐蹉、迦诺迦跋厘堕阁、苏频陀、诺距罗、跋陀罗、迦理迦、伐罗弗多罗、戍博迦、半托迦、罗喉罗、那伽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注荼半托迦、阿难和摩诃迦叶。这十八尊罗汉中没有普化寺大雄宝殿内十八罗汉中的摩耶夫人和弥勒尊者,是典型的汉传佛教所传的十八罗汉。佛坛前面的供案上,不仅是宝鼎焚香,佛灯长明,供着各种水果、点心、糖块、鲜花,而且还放着钟、磬、铛、鼓、木鱼等佛教乐器。供案前面,地面宽敞,摆着圆形蒲团。显然,这里是本寺僧众进行早晚功课的集合场所,也是五台山全山僧众举行大型法会的重要道场。每当此时,这里便是佛灯闪亮,香烟缭绕,梵声琅琅,佛乐悠扬,不由自主地就会将你度出喧闹吵杂的凡尘,进入神秘莫测的佛国境界。在该殿后面的门楣上,还挂着乾隆御笔“象教精严”木匾一块,更加显得庄重严肃,非同一般的殿宇。
在大雄宝殿院中,还有一个新铸的大香炉和日晷。香炉是为佛烧香的器皿。这个香炉是由炉坐、炉身二部分组成。炉坐为石雕仰覆莲花座,座的平面上还阳刻着三幅狮子滚绣球的图案。炉身团圆,两耳,全身布满吉祥花纹。下面三只粗壮结实的老虎腿鼎足而立,显得相当稳固。炉身上为六角攒尖顶的炉顶,闪闪发光。它比文殊殿前的香炉还大,是五台山最大的铜质香炉。日晷,亦名曰表,是古代时候,依据日影测定时辰的仪器。这一日晷是由晷盘、晷针组合而成。其下为石雕须弥式底座,坐上立一六棱石柱,柱石上安一台座,台座上设一水平盘面,上刻着十二个时辰,与水平盘面成角度者是一斜撑着的晷面,其正中安着晷针。在未有钟表之前,这一日晷就是显通寺计时的准确工具
在此院东厢房的走廊里,还悬吊着一块高2.35米,宽1.7米的铁质云板。云板是报开饭时间的打击法器,以板形似云故名。每当早、午饭前,若打云板36响,则称为长板。每当此时,僧众即可拿着钵盂去吃斋,故又名下钵板。显通寺这一云板,是由二十一块铸铁连接而成。每块可发一音,合起来打击,即可发出1、2、3、4、5、6、7等不同的声音和音调。它是明万历十年(1602)由太原府盂县张澜领铸造的一件鲜有的珍贵文物。在其走廊里,还悬吊着一只大木鱼。木鱼是佛教的一种打击乐器。显通寺这一木鱼,龙头鱼身,以鱼可化龙,比喻人亦可由凡入圣;这一木鱼,两眼圆睁,昼夜不合,以示修行者要忘寐修道,永往直前。这一木鱼,身虽披鳞甲,心中无一物,击之作声响,时时惊昏惰,示人不要昏沉、懒惰,而要吃苦耐劳地修行大道。
显通寺的第四重殿宇是七处九会殿。该殿面宽明七暗三,28.2米;进深四间,16.2米,高为二层,20.3米。重檐歇山顶,二层上饰檐廊。它是明代万历三十四年(1606)时,神宗皇帝命妙峰祖师开始用磨砖券成的一座华严道场。以彼处是唐代清凉国师撰述《华严经疏》的制疏道场,故名之曰:“七处九会殿。。因此,该殿正面七个拱洞上面,都嵌着一块磨砖雕刻的匾额:“法菩提场”、“普光明殿”、“忉利天宫”、“夜摩天宫”、“兜率天宫”、“他化天宫”、“逝多林园”。这是表示,释迦牟尼在这七个地方说了九次法,弟子们辑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殿内由三个拱洞构成,拱壁即为山墙,墙上开有拱门,串通三洞。以其纯系磨砖券成,没有一根梁柱,所以人们俗呼为无梁殿。三个拱洞中,原来供着三尊万历年间铸成的金铜佛像,即法身佛毗卢遮那、报身佛卢舍那、应身佛释迦牟尼。现在只存主洞中的那尊卢舍那佛了。这尊佛像连同他所坐的束腰须弥座,高达4.7米,高大魁梧,妙相庄严,神采奕奕,栩栩如生。因他能够遍照一切处,承办众务,开发无量众生之善根,具有无量无边无数的法力,所以该殿亦名无量殿。在这种佛像的背光之后,还盘坐着一尊胖乎乎的大肚弥勒佛。他敞胸露怀,满脸堆笑,姿态有趣,表情传神,人们一见笑容顿生,烦恼即消,十分惹人喜欢。总之,这座建筑型制奇特的无梁殿,不仅巍峨敦厚,宏伟壮观,庄重肃穆,而且内部的藻井雕刻精湛,设计新颖,别出心裁。从殿内两侧夹墙中的砖砌楼梯上,还可上到殿内四周的走廊上,一面可以俯视殿内的陈设,一面还可以从大殿四周的墙窗中向外眺望本寺乃至台怀全景,真是一座国内鲜见的砖券建筑。它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精神。
在,匕处九会殿的后面,就是该寺中轴线上的第五重殿宇,殿檐下面悬有一匾,书曰:“干钵文殊殿”。殿宽三间,13米,进深两间,9米,硬山卷棚顶,通瓦房,坡度较陡,出檐颇短,椽檩门楣,彩绘一新。从建筑型制上看,当为清代建筑。前檐柱上,挂着一副木刻对联:“法法皆圆愿海应念即六度咸成,尘尘尽具行门目击而真心普遍”。殿内佛坛上,供着一尊形态殊异、端庄秀丽的菩萨圣像,名曰:“千臂千钵干释迦文殊菩萨圣像。,简称“干钵文殊像”。这尊塑像高约5.4米,紫磨金身,金光耀眼,十分好看。文殊菩萨半跏趺坐于狮子背上,身着妙宝天衣,系着百宝、璎珞.头戴七宝佛冠,顶戴五佛如来。身体左右伸出干臂干手。其中两副粗大而长,高高举起,托着一尊释迦佛像,置于顶端;中间两臂屈伸i双手持铃,置于脸盘左右;下边两臂举于胸前,左手握铃,右手拿着金刚杵。其余臂膀伸作扇形,犹似展开双翼,扶摇而飞。各各手中持着吠琉璃钵一个,钵中又有一尊化佛,干尊释迦同时涌现,一派金色世界的佛国景象。怪不得一位香港学者叹服道:“万幸!万幸!见得此像。”
五台山为文殊演教之区,差不多寺寺都供着文殊尊像,大概说来有五方文殊、五色文殊、真容文殊、出山文殊、灯笼文殊、荞面头文殊、老文殊等。他们造型各异,各有千秋,但就这尊造型新颖、工艺讲究的文殊圣像来说,则是全国独一无二的铜铸干钵文殊像。因其仅见于西安大雁塔西壁和敦煌干佛洞第6、第72窟中的壁上,所以,清末民初的高鹤年居士在民国元年(1912)七月二十二日至五台山显通寺参观时,也把这尊圣像当成了“干钵观音像”,殊不知这尊干钵文殊圣像是根据唐建中元年(780)四月十五日至五月五日期间,新罗僧人慧超在五台山乾元菩提寺整理不空译出的密教经典《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干臂干钵大教王经》和《梵网经》中之卢舍那莲华台藏世界说转化来的;这尊千臂千钵干释迦文殊圣像,就是表示文殊乃七佛之师、诸佛之母;他的般若大智无究无尽,具有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的无碍大用;它还说明了一切如来大教王经瑜伽秘密金刚三摩地之三密圣教法门,是一尊重要的密宗圣像。决不可根据后来移入该殿后侧的骑狮老文殊像和骑白象的普贤圣像,视它为三大士中的骑着朝天吼的“干钵观音像”。骑狮老文殊和骑象老普贤,均高1,9米,光头秃顶,敞胸露怀,肋条毕现,呈现老状。坐骑仿佛踽踽而行,尾巴一束,形似垂柄,背上弓,头下垂,眼神,眼角,口态,均示老态。
该殿东面是本寺的罗汉堂,内供五百罗汉,高0.8米,其中有190尊是明代的铁罗汉。其余是泥塑的贴金罗汉。这些罗汉造型生动,形态各异,面貌无一雷同,个个惟妙惟肖,为五台山罗汉中的佳作。
铜殿是显通寺中轴线上的第六层殿宇。这座铜殿,从外表来看是重檐歇山顶,上下分两层,下层四面,每面安着六幅格扇。格扇的上下两端,雕铸着草木花卉、飞禽走兽,它们的形象生动,神态逼真,给人以自·然美的感受。格扇的中间,分别雕铸着二龙戏珠、丹风朝阳、喜鹊登梅、犀牛望月、牡丹出瓶、玉兔拜月、鲤鱼跃龙门、狮子滚绣球、老鼠盗葡萄等三十六幅精巧玲珑、活灵活现的优美画图,给人以艺术的美感。
铜殿的四角,上下各有四根铜柱,铜柱和柱础浑然一体,稳稳地固定着这座十万斤重的铜殿。铜殿上层的四周,围着1米左右高的栏杆,栏壁上面同样雕铸着各种各样的优美图案。殿脊两端铸有跃然欲飞的两个“鸱吻”,殿脊的中间,装有葫芦似的一个风磨铜顶,金光闪闪,耀眼夺目,胜似一团火焰。
铜殿外观两层,里面却是一室。室内见方,进深4.2米,宽约4.7米,高约5米。室内四面的格扇壁上,整整齐齐地雕镂着跏跌而坐的诸佛铜像一万尊,小巧玲珑,各具情态,无一雷同,布满了整个内壁。殿的中间,供奉着狮子文殊铜像,金容满月,面目慈祥,体态优美,姿式端庄,·领纳着一万尊佛的朝拜。《憨山大师梦游全集》云,大智文殊是七佛之师,常有佛菩萨一万人,听其说法。这一万尊佛便是象征着他的万名弟子。《华严经》还说:“一切处文殊师利,从一切处金色世界而来。”由此可见,“触目无非文殊化境,岁岁不离清凉道场”。十万斤青铜雕铸之殿,就表示着“一切处(万法)都为文殊菩萨的金色世界”
这座精妙绝伦的铜殿,是明代时本寺僧人妙峰祖师化缘于民间,监制于西安,是万历三十四年(1606)铸造成的。但因神宗皇帝于该年五月敕建七处九会殿,重修显通寺,而一直没有安置,所以等到万历三十九年(1611)竣工之后,神宗皇帝赐额“大护国圣光永明寺”时,才安置在该寺后高殿的前面。
这座铜殿,造形优美,结构严谨,布局精巧,雕镂细致,具有丰富多彩的优美图案,确是“精妙绝伦,世所稀有”的艺术瑰宝。它反映了我国明代雕铸、建筑的高超技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高度结晶。
在这座铜殿中央,供奉着一尊文殊骑狻猊铜像。狻猊口方目圆,昂然回首,徐徐而行,给人以雄健勃发之盛。他的背上驮着圆形莲台,文殊菩萨半跏趺坐在莲台上手作说法印,眼睑下垂,双目似闭非闭,两腮似鼓非鼓,咀唇紧闭,鼻梁端正,鹅蛋脸形,头戴五佛之冠,腰细膀宽,身着璎珞,臂有花饰,看去有一种敏慧秀逸的感觉,当为明铸铜像,是表示金胎两界结合的一尊密宗文殊像。在这尊像的前面,是一尊渗金的善财童子像,高0.45米,铸造精细,童态逼真,给人以一种天真活泼的感觉。善财童子是福城长者之子,他有弟兄五百。因“生时有种种珍宝自然涌出”,故名。以“华严经·入法界品》中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而出名。这尊铜像来源于上善财洞,从其造型上看,约为清初之作,是一件珍贵文物。
显通寺中轴线上的第七重殿宇是藏经殿。以其在该寺的最后最高处,故俗称后高殿。该殿二层五间,面宽16.3米,进深8.2米,高度9米。原来,楼上楼下都贮藏着经书,故名藏经殿。后来,改作保存本寺珍贵文物的地方,故又名佛教文物陈列室。现在,殿内供着一尊金光闪闪的甘露文殊铜像。文殊顶戴佛冠,低眉垂眼,颈系璎珞,左手端着甘露钵,右手捏着莲枝,两手作说法的样子,结跏趺坐在狻猊背上的干叶莲花台上,表示文殊菩萨在为芸芸众生演说甘露净法,其法一味,解脱涅盘,故名甘露文殊。因此,这座藏经殿,现在又名甘露文殊殿。在该殿东西两壁的佛台上,置有木制佛龛,内供八大论师,即龙树、无著、陈那、释迦光、圣天、世亲、法弥和功德光。这八尊师像,骨相奇特,张口露齿,一派梵相。他们是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创始人和论师。其中龙树是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创始人。自幼“诵四韦陀典四万偈,偈有四十二字”,并领其义。青年时即为婆罗门教学者,“世学艺能、天文、地理、图纬、秘谶及诸道术,无不悉练”。后来皈依佛教,精通三藏。入雪山佛塔,遇一老比丘,授以大乘经典后,周游他国,更求他经。他大力传教,使大乘般若性空学说风靡全印度。著作甚多,有“干部论主”之称。无著,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对《华严经》等大乘经义,皆能通达理解。后劝其弟世亲也弃小乘佛教而改学大乘,著作很多,主要有《摄大乘论》、《六门教授习空论》、《顺中论》、《金刚般若经论6,《显扬圣教论》、《大乘阿毗达摩集论》等。世亲,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无著之弟。据称他遍称小乘十部教义,不信大乘。后弃小乘从兄学大乘,广著大乘论书,解释大乘经书,并著作评论瑜伽行派理论。著作很多。圣天,亦称提婆,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创始人之一,龙树弟子。“博识渊览,才辩绝伦”。他从龙树出家为僧,发挥龙树的中观学派理论,著有《百论》、《四百论》等。法称,古印度大乘教瑜伽行派论师,佛教因明学者。主要著作有《大乘集菩萨学论》、《金刚针论》以及《因明七论》。陈那,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论师,佛教新因明学的创始人,被后人称为。中世纪正理学之父”。释迦光和功德光,精通论藏,论释佛教经义,著作很多。这八尊大论师像,都是铜质,铸于1995年。他们骨相奇特,张口露齿,一派梵相,是五台山诸寺中独有的塑像。
殿内还置一件雕刻华丽的经柜,内藏纽约光明寺沙门寿冶亲书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普贤净行品》、《行愿品》、《梵行品》。这是寿冶和尚亲自送给显通寺珍藏的抄本。总之,显通寺是一座规模宏大、建筑瑰丽、圣像庄严、诸宗竟秀的著名古刹。
(摘自《五台山研究》1997.2)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