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历史简说——土司与大呼图克图


2014/9/8    热度:305   

  昌都历史简说——土司与大呼图克图

  昌都从来都是康区的中心,现今的昌都地区也是康巴人的主要分布区。昌都在藏语中有两河交汇之意,古称“康”或“察木多”,唐代为吐蕃王朝的一部分。元、明时期,西藏昌都和四川甘孜一带叫“朵甘思”地区,由中央王朝委任的大小部族头人与寺庙的大喇嘛进行管理。这种格局一直持续到清朝,期间,蒙古王固始汗于明末灭白利土司后统治过昌都。清末,四川总督赵尔丰在昌都地区的一些地方实行改土归流,一度将昌都划归川边。民国时,昌都地区是西康省的一部分。

  简概而言,昌都的大半部历史其实就是土司与大呼图克图(大活佛)相交织而成的历史。

  昌都地区在历史上曾被称作三十九族之地,格萨尔时期也频繁地提及当时有18个大宗(相当于县一级的行政划分),由此可见康区历史上大小土司之多。这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德格和林葱土司。

  德格土司是吐蕃名臣噶尔·禄东赞之后,据说至今(1950年)已传至第53代。第30代时,受元朝帝师八思巴封赐为“四德十格之大夫”,“德格”即由此得名,并演化为其统领地之地名。德格土司势力最盛时曾先后统领今四川之德格、石渠、白玉以及西藏江达、邓柯(已撤)、青海玉树等地,并自封为国,称德格王。十七世纪初,德格土司被蒙古王固始汗封赐为“德格僧王”,正式成为政教首领。

  林葱土司历史悠久,相传早在公元六世纪时便已产生,至民主改革时已传至第89代。传说中的藏族英雄人物格萨尔据说是林葱家族第45或第46代祖光,他建立了强大的岭国,开创了林葱土司最辉煌的时期,一度成为多康地区政治、军事力量最强大的土王。林葱土司属地主要在德格、石渠、白玉等地,控制着昌都地区和青海省玉树、黄河源一带。当时的德格土司曾长期附属于他。林葱家族是在元代正式受诏朝廷成为土司的。明末清初,随着德格土司势力的增强,林葱土司逐渐消弱。

  德格、林葱土司均大力扶持宗教,并且不分教派,所辖区域内宁玛、萨迦、噶举、格鲁及苯波五教并存,大小寺院200余座,僧尼三万有余。康区名寺更庆寺、八蚌寺、白玉寺、竹庆寺、协庆寺等均是在土司的大力扶持下建立的,萨钦哲仁波切、蒋贡康楚仁波切、秋吉林巴仁波切等名僧也活跃此间。除宗教外,土司还十分重视文化的扶持与传播,著名的德格印经院便是在第12代德格土司时修建的。昌都地区的印经、医学、历算、手工艺及民间歌舞艺术等,在当时的藏区非常发达,影响范围极广。

  呼图克图是一种尊号,即被中央王朝政权承认并注册的大活佛。

  帕巴拉呼图克图 帕巴拉是昌都地区最具权势和名望的大活佛,他的主寺强巴林寺是1437年(明正统二年)由黄教僧人喜绕桑布建立的。帕巴拉活佛在清顺治帝时曾受封博善禅师、诺门汗等名号,1719年(清康熙五十八年)又正式受封呼图克图尊号,受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领导,直接管辖察木多(即昌都县一带)地方。帕巴拉制下的强巴林寺有属寺50多座,遍及昌都、波密及边坝等地,极盛时有喇嘛4500余名。强巴林寺还有所谓二活佛、三活佛、四活佛等,领有世袭土地,实际都是帕巴拉的陪臣。

  功德林呼图克图 功德林济咙呼图克图是清朝皇帝册封的,八世达赖喇嘛时期由清朝委任为西藏噶厦政府摄政。1798年(清嘉庆三年),八世达赖亲政后,将八宿宗赠封功德林济咙呼图克图,实行自治管理。

  罗登协绕呼图克图 民主改革前,察雅地方活佛世系已转到第九世,名罗登协饶。这一活佛世系起于明朝,由噶举派僧人扎巴江措开始,建有香堆寺等。1719年(清康熙五十八年),其第四世罗桑朗杰被清朝封为呼图克图,统领察雅,有属寺32座,均分布于察雅,僧众多时有3400余名。

  庞球呼图克图 白教著名圣者米拉日巴的徒弟桑吉温于1277年建类乌齐寺,世袭寺主13代后改为转世活佛,于第三世时受明朝嘉靖皇帝呼图克图封号,统领类乌齐。

  以上寺庙都设有专门的行政管理机构,称“拉让”,官员有总管、大管家、宗本(相当于县长)、甲本(相当于乡长)等。土司和宗教势力互为唇齿,如德格土司家族就有惯例,长子为僧,次子为俗,独子则兼之。他们和各呼图克图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 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