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和尚、赵州禅与柏林禅寺


2014/9/3    热度:1069   

【内容提要】 本文从三个部分来论述。一、赵州从谂的生平化迹与道德为人。评介了赵州童稚不群、参谒南泉,广为参学、八十始住,节操高古、安贫乐道,德化藩王、普泽众生的生平事迹。二、赵州和尚的禅学思想及其禅风。本文对《赵州语录》的源流进行梳理,并从赵州接化学人的机锋公案来探讨赵州的禅学思想及其禅法特征。三、赵州禅对后世直至当今的重大影响与柏林禅寺的中兴。文章指出,‘生活禅’理念的提出,是赵州禅法在当今时代的再度辉煌。

  【关键词】 赵州从谂 赵州禅 柏林禅寺 生活禅

  --------------------------------------------------------------------------------

  佛教倡导以智慧去除内在的贪恋迷执,以心灵的究竟解脱为目标,是彻底的无为法。但一个饶有兴趣的现象是,佛教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却应不同的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创造了大量的经籍、繁琐的名相和复杂的戒规律仪。从社会、文化生活来看,固然是绚丽多彩,也有其必要,但当人们耽着于繁文缛节等有为之法时,心灵便为之禁锢,反而迷失了佛教的根本。作为对这一潮流和现象的逆反,佛教内部涌现出一种‘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无相之禅,在中国更是发展成为一大宗派——禅宗。此宗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接引无方,重在顿悟,明心见性。相传它源自释迦牟尼佛的一脉真传。以后辗转相传,至菩提达摩尊者为西天第二十八代祖、中国禅宗的第一代祖,传至六祖惠能大师及其弟子们,分灯传法,禅宗影响便日益增大,逐渐形成了传承世系和禅法风格各异的许多禅派,主要有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五家,史称禅门五家。

  禅宗,亦可说是空宗,它主张‘不立文字’,立足于‘破’,破执、破相,所谓截断众流,泯绝圣凡,孤峰顶上不许商量。然而破中又有立,所谓海纳百川,平常心是道,运水搬柴皆神通。在执著文字、崇拜偶像、功利意识浓郁的中国,禅宗的发展从个人来说实是心灵的一大解放,对于社会、文化乃至佛教本身来说无异于一场大革命。禅宗有着怎样的思想认识渊源?为什么会在中国形成并得到蓬勃发展?千百年来它对我国社会文化生活以及世人的人格塑造产生了怎样的作用与影响?它在海外有着怎样的发展?这些问题无论对于佛教界还是学术界都是饶有兴趣的,除了从哲学思想、历史、文学艺术乃至心理学等多领域对之进行综合考察、研究外,还可以从对某一宗派、某一祖师、某一丛林等进行个案研究。

  在众多的禅宗大德和门派中,唐末著名高僧赵州从谂及其赵州禅,可谓独树一帜,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至今仍产生著积极的影响。而作为赵州祖庭的柏林禅寺,今天已是焕然一新,备受中外禅人瞩目。本文拟对赵州从谂、赵州禅与柏林禅寺作一整体研究,以便人们通过这一个案,一窥禅宗之堂奥。

  一、赵州和尚的生平化迹与道德为人

  有关赵州禅师生平化迹的资料,最早的是后唐中主保大十年(952)即已成书的《祖堂集.赵州和尚》,最为详尽的是保大十一年洛阳东院惠通所述《赵州真际禅师行状》。此后,《宋高僧传.唐赵州东院从谂传》、《景德传灯录.赵州东院从谂禅师》、《五灯会元.赵州真际禅师》等均有记载。这些记载不尽相同,通过比较梳理,并参看‘赵州语录’,我们可以清理出一个大致的头绪。

  1. 童稚不群入空门,远参南泉密受道

  赵州从谂,俗姓郝氏,为曹州(今山东曹县)郝乡人,生于唐大历十三年(778)。因晚年久居赵州观音院,故时人多以‘赵州’来敬称。他幼年即孤介不群,根性颖利,自幼辞亲出家,在曹州扈通院随师受业。业师劝他攻读经律,他仅仅染指而已【《宋高僧传》卷十一《唐赵州东院从谂传》,《大正藏》卷五十,775c。】。后来从谂听说南泉普愿才德冠于当代,于是随师行脚到池阳(今安徽贵池)参访。南泉普愿曾受业于怀让,于马祖道一处得法。苦节笃励,勤勉奋发。贞元十一年(795)于池阳南泉山建禅宇,三十余年,未曾下山。大和初年(827~835)应众请出山,学德云集,法道大扬【《宋高僧传》卷十一《唐池州南泉院普愿传》,《大正藏》卷五十,775c。】。从谂初参见普愿禅师即不同寻常。他在其业师入方丈尽礼之后才去参见。时南泉正在丈室偃息,见其来参,便问:‘近从何处来?’答:‘瑞像院。’又问:‘还见瑞像否?’答:‘瑞像不见,但见卧如来。’南泉闻听,随即坐起,问:‘你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答:‘有主沙弥。’问:‘哪个是你主?’从谂恭敬地回答:‘孟春犹寒,伏惟和尚尊体起居万福。’从谂应答巧妙,深得南泉赏识,当即唤维那吩咐道:‘此沙弥别处安排。’(见《行状》)可谓一见之下,青目有加。

  据《赵州录》【《赵州录》,文远记录,张子开点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则‘师在南泉作炉头’、第5则‘师在南泉井楼上打水次……’、第316则‘老僧三十年前在南方火炉头……’以及《景德录》‘师作火头’等,可知赵州和尚在南泉处被安排为烧火做饭的行童,这是一份须吃苦耐劳、肯发心为大众服务的差事,正如五祖安排六祖做舂米工作一样,既能磨炼意志,又可培植福德。在此期间,赵州和尚一心参禅,‘钻仰忘疲’【《宋高僧传》卷十一《唐赵州东院从谂传》,《大正藏》卷五十,775c。】。后往嵩山须弥坛受具足戒。回池阳途中,听说其受业师在曹州住护国院,前往探视,业师便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郝家:‘君家之子,游方已回。’其家亲属,高兴不已,准备来日一起去看望赵州,赵州知道后说:‘俗尘爱网,无有了期;已辞出家,不愿再见。’当夜即收拾行装避开了,后复返南泉(见《行状》)。可见赵州超情离俗,不同凡响。

  赵州师承南泉亦是颇具个性,扣谒激荡,不同于一般的师徒关系。南泉接众,机锋峻峭,言句凛冽,虽无德山棒之酷烈,临济喝之迅厉,然亦有痛下针锥、敲骨取髓之效。南泉尝示众云:‘三世诸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却知有。’意在破除众人对诸佛的妄求妄执。其开导从谂,亦机变无方,有纵有夺,舒卷自如。从谂曾问:‘离四句,绝百非,请师道。’泉便下座归方丈。‘离四句,绝百非’即弃绝言语分别,截断通常的思维知见,这被认为是悟道的前提。南泉拒绝作答,犹如维摩默然,实是无声胜有声。从谂或许未察此意,或许故作不知,说:‘这老汉寻常口吧吧地,今日被我一问,直得无言可对,无理可伸。’一旁的侍者提醒他‘莫道和尚无语好’,从谂便打侍者一掌,说:‘这一掴合是王老师吃。’意谓是非在心,举手投足无非是道,不一定局限于沉默一种形式。从谂又曾问:‘道非物外,物外非道,如何是物外道?’南泉便打。物外非道,法外无理,一切法的当处自然具有绝对真实之理。从谂识得此语,不会其意,仍固执地问物外道,故遭到南泉当头棒喝。

  南泉对从谂并非一味喝责、棒击,更多的是即境发凡,随宜施教,以引导其祛除心中的迷雾,彻悟生命的真实,这浸透着一代宗师的似海悲心。一次僧众都在择菜,突然,从谂在僧堂里大叫‘救火!救火!’等大众到僧堂前,他却关上堂门。僧众相对愕然,南泉不动声色地从窗口把钥匙投入堂内,从谂于是开门而出。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从谂关却堂门,大喊救火,暗示身处火宅,无门可出,南泉把钥匙给他,暗示他自开自门,自证自悟。还有一次,从谂在井楼上打水,见南泉走来,便抱住柱子,身子悬空,喊:‘相救!相救!’南泉走上扶梯,若无其事地数:‘一、二、三、四、五。’从谂礼谢南泉:‘谢和尚相救。’其实南泉未曾授手,也未曾搭梯,何言相救?不过向他指出一条解脱之路罢了,此即反求诸己,开发自家宝藏。在南泉的循循诱导下,从谂的灵机逐渐萌动,将向外寻求的视线转向自身。一次从谂问南泉:‘异即不问,如何是类?’泉以两手托地。‘异’即千差万别的物相,亦即个别;‘类’即具有相同性质的事物的集合,亦即一般。从谂以‘异、类’特指‘物’与‘道’。南泉佯装不解,以两手托地,表示‘累’(谐音‘类’),实际是对从谂所问的否定。不想从谂一脚将南泉踏倒在地,回到涅槃堂后还连叫:‘悔!悔!’南泉听说,遣人问‘悔什么?’从谂说:‘悔不多踏上一脚!’这与他初入丛林谒见南泉时的情景几成天壤之别,可南泉对弟子的这种‘过激言行’并不以为忤。南泉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使从谂彻见本来面目,进入自在无碍的境界。而欲入此境界,必须首先获得精神上的完全独立,对于佛在自心能直下承担,而一般的禅僧多自觉不自觉地唯禅师的意志是从,失去了大胆思考、独发新意的力量和勇气。大禅师懂得尽依师则不如无师的道理,一机一境,一言一句意在夺其所依,使之大疑大悟。更著名的一则公案是‘南泉斩猫’。当南泉见东西两堂僧众为一只猫发生争执,便提起猫来说:‘道得即不斩,道不得即斩却。’僧众所言皆不着边际,救不了猫。从谂晚间回来,南泉将此事说与他,并问:‘你怎样救得猫儿?’从谂遂将一只鞋戴在头上走了出去。南泉说:‘你当时若在,就可以救得猫儿!’从谂脱履置头上而出,是嘲笑陷于你我之争的僧众本末倒置,只顾向外驰求,忘却自己脚下事,不知道求得安身立命处方是最紧要处。这则公案堪称能予能夺、能杀能活,故后人评论说:‘南泉据虎头,赵州收虎尾,死猫儿却被二老作活。’南泉、从谂师徒就是这样砥砺、酬唱,逗发禅机。类似的公案还有很多。

  对从谂在南泉处得道,《赵州录》是这样记载的:从谂问南泉‘如何是道’,南泉云:‘平常心是道’,意为平常日用事就是大道之所在。庞居士悟道偈云:‘日用事无别,惟吾自偶谐。……神通与妙用,运水与搬柴。’可见举凡嬉笑怒骂,謦咳掉臂,无一不是真心妙用,只是世人迷于色相而不能自知罢了。但这个‘道’究竟在于何处?能否通过某种方法去证取?因此从谂又问:‘还可趣向否?’南泉答:‘拟向即乖!’如果有所趣向,即与道相背,怎能悟道?大道无形,大音希声,息念即昭昭在前,生心则转求转远。可惜许多学佛修法人,都落在拟议趣向上。看经听法时,认为有实法可得;修法用功时,以为有圣境可取。趣向忙碌,徒自辛苦。但既然不可用思想去拟议,又怎么知道它就是道?故从谂又问:‘不拟争知是道?’南泉答道:‘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耶?’大道虚廓,宛如虚空,一法不立,一丝不挂,了了分明,妙用无边。有知则头上安头,面目全非;无知则如木石,不起妙用。就宗门说来,道不属知,乃官不容针;道不属不知,乃私通车马。既然知与不知俱无立脚处,还说什么道不道、佛不佛与是非得失?从谂是大器利根,苦修经年,经南泉点拨,顿悟玄旨,心中块垒,顿然冰释,犹如孤空悬朗月,惺惺寂寂,澄明皎洁。

  2. 携瓶负钵广参学,行到八十方始休

  从谂在南泉处前后十余年,以超群的悟性和气度,深得南泉的赏识。南泉圆寂之后(834),从谂复携瓶负钵,寻师问道,走上了漫长的行脚之途。如《赵州和尚语录》载,参黄檗,到宝寿,访道吾,会茱萸。机锋应对,电光石火。从谂将游五台时,有大德作偈曰:‘无处青山不道场,何须策杖礼清凉。云中纵有金毛现,正眼观时非吉祥。’从谂反问:‘作么生是正眼?’大德无对。据《景德传灯录》载,赵州离开南泉后,游历过黄檗【希运禅师,嗣百丈,住洪州黄檗山。】、宝寿【沼和尚,嗣临济,住镇州。】、盐官【嗣马祖,住蘅州。】、夹山【善会和尚,嗣华亭,住澧州。】、五台山,并记有其化语。

  赵州弟子文远记录的《赵州录》中也反映了赵州和尚行脚的踪迹。除第458则也记载他在五台山勘婆子、第510则记载尝到宝寿以外,第11则赵州自述‘老僧到沩山’【沩山灵佑,嗣百丈,住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长沙市)。】;第204则称‘师到道吾处’【道吾山圆智禅师,嗣药山,住湖南浏阳县。】;第434则赵州谓‘初到药山时,得一句子’【药山惟俨,嗣石头,住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第456则,到云居【云居道膺,嗣洞山,住洪州(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市)。】;第456、457则,去茱萸 【茱萸山和尚,嗣南泉,住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昌)。】;第485则,与临济问答【临济义玄,嗣黄檗,住镇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第486则、487则,因慕寒山、拾得而参浙江天台山;第494则,行脚往大慈【大慈寰中禅师,嗣百丈,住浙江北部大慈山。】;第495则,受教于百丈【百丈怀海,嗣马祖,住洪州(治所在今江西南昌)。】;第496则,得投子蒸饼吃【投子大同,嗣翠微,住舒州桐城县(今属安徽)。】;第509则,参潼关。

  此外其它的禅籍和禅师语录中也有一些记载。综合起来看,赵州行脚天下时,至少到过今天的山东、河北、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七个省。更为难得的是,他参访的师友不仅遍及慧能门下的‘二甘露门’青原系与南岳系,而且包括了北宗神秀门下的大德。他常自谓:‘七岁童儿胜我者,我即问伊;百岁老翁不及我者,我即教他。’(《行状》)表现出虚怀若谷、惟真理是求、只认禅证高低而不拘门派辈份的大禅师风范。

  值得一提的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朝廷下诏毁佛,勒令僧尼还俗。时赵州从谂隐迹于家乡崃山(今山东泰安市东南),其间岩栖涧汲,草衣木食,不易僧仪。不久武帝崩,宣宗即位,下诏复弘佛法,赵州遂出山,行化天下(《行状》)。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赵州的行脚生活虽不乏诗情画意,但在当时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下,又毕竟是艰苦甚至是凶险的。尤其孑然一人,相伴者唯一衣一钵、芒鞋拄杖,在常人看来,单是寂寞即难以承受。然而大师以无上的道心与天地相接,挹山岚之灵气,沐日月之英华,视众生为眷属,以万物为法侣。达此境界,寂寞何有?苦复何言?据记载,赵州行脚参方不辞年迈,一直持续到八十岁左右。《赵州录》第456则:‘师到云居。云居云:“老老大大,何不觅个住处?”师云:“什么处住得?”云居云:“前面有古寺基。”师云:“与么即和尚自住取。”师又到茱萸。茱萸云:“老老大大,何不觅个住处去?”师云:“什么处住得?”茱萸云:“老老大大,住处也不识!”师云:“三十年弄马骑,今日却被驴扑。”’赵州为什么到耆耋之年仍游荡江湖?禅门中流传有‘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了然’的说法。这句颂子旨在激励禅人学习赵州的精神,努力参究,锲而不舍。实际上,赵州早在南泉处即已桶底脱落,顿悟玄旨。他之所以仍广事参学,一方面是砥砺心性,以更多地掌握接引禅人的权巧方便,一方面也是在寻觅有缘之地,观察出山的时节因缘。后来《赵州语录》风行天下,独树一帜,的确与赵州有南北广泛的参学体验而迸发出大量隽永瑰奇的法语有关。

  3. 住持枯槁效古人,安贫乐道自逍遥

  赵州在参方游化过程中,早已名声在外,僧俗景仰。年至八旬,依然体健身爽,无龙钟之态。及至来到赵州古城,应众人之请,驻锡城东观音院,离著名的赵州石桥十里左右。他上堂说:‘此事如明珠在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老僧把一枝草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为一枝草用。佛是烦恼,烦恼是佛。’僧问:‘未审佛是谁家烦恼?’师曰:‘与一切人烦恼。’曰:‘如何免得?’师曰:‘用免作么!’众皆悚然信伏。

  据《行状》,赵州‘住持枯槁,志效古人’。其僧堂无前后架,斋食有一顿做一顿;绳床一脚折,就用绳索捆上一根烧断的木头来支撑。众人要给他换成新的,他坚决不同意。住持四十年来,从未写一封信向檀越们讨要供养。《宋高僧传》说他‘后于赵郡开物化迷,大行禅道’之前‘灭迹匿端,坦然安乐’,应该是这段日子的写照。

  此外,赵州在《十二时歌》中如实地勾勒渲染了他禅居乡村的艰苦生活。他将自己数年乃至几十年的艰辛生活情形以一天十二个时辰来概括,有相当的表现力与震撼力。古来开山禅师多居于荒山萧寺,不但要吃得苦,还须面对人们的不理解与世态炎凉,须耐得寂寞。《十二时歌》对这方面的情形作了细致生动的表述。当时我国黄河以北生活条件极差,加上北方人惟重势力,宗教行为中的迷信与功利色彩浓厚,佛教要想发展,除了需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外,还须借助于权贵或‘神通感应’。在这种情形下,禀持亲近平民、远离王侯显要、漠视神权作风的禅宗要想生存和发展,可以说是困难重重。赵州《十二时歌》的描述即是当时真实的写照,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代高僧内心的喜怒哀乐。

  4. 藩王尊礼禅道兴,万民从化沐甘霖

  从谂年逾百岁始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由此禅道大弘,开始了他最为辉煌的岁月。《行状》于此着墨最多。事情缘起于唐末,其时各地藩王割据,河北燕王领兵欲攻打赵王的镇府,‘既到界上,有观气象者奏曰:“赵州有圣人所居,战必不胜。”’由此燕赵二王止息干戈,共赴观音院,但见从谂端坐不起。燕王便问道:‘是人王尊还是法王尊?’从谂巧妙作答:‘若在人中,人王尊;若在法中,法王尊。’燕王称是。众人请从谂为大王说法。从谂说:‘大王左右多,争教老僧说法?’二王乃令左右退下。赵州身边当时有位文远沙弥,高声说:‘启大王:不是这个左右!’大王问:‘是什么左右?’回答说:‘大王尊讳多,和尚所以不敢说法。’燕王便说:‘请禅师去讳说法。’赵州这才为之说法多时,二王稽首赞叹。

  据史籍记载,燕王刘仁恭、赵王王都十分敬重宗教,他们第一次面见赵州和尚,就为其高僧气质和机锋法语所倾倒,礼奉有加,赵州禅从此在北方大大地弘传开来。《行状》介绍了赵州如下几件典型的事迹:

  (1)‘来日将回,燕王下先锋使,闻师不起,淩晨入院,责师傲亢君侯。师闻之,乃出迎接。先锋乃问曰:“昨日见二王来不起,今日见某甲来,因何起接?”师云:“待都衙得似大王,老僧亦不起接!”先锋聆师此语,再三拜而去。’表明赵州和尚摄生有方,既不失法王之尊,又能顾及世人之俗念。

  (2)‘寻后,赵王发使,取师供养。既届城门,阖城威仪,迎之入内。师才下宝辇,王乃设拜,请师上殿,正位而坐。师良久以手斫额,云:“阶下立者是何官长?”左右云:“是诸院尊宿并大师、大德。”师云:“他各是一方化主,若在阶下,老僧亦起。”王乃命上殿。’表现了赵州和尚尊重同道、护持佛教的全局观念。

  (3)‘是日斋筵将罢,僧官排定,从上至下,一人一问。一人问佛法,师既望见,乃问:“作什么?”云:“问佛法。”师云:“这里已坐却老僧,那里问什么法?二尊不并化。”王乃令止。’表现出赵州和尚独树一帜、不许淆乱的自信。

  (4)‘是时迎师权在近院驻泊,获时选地,建造禅宫,师闻之,令人谓王曰:“若动着一茎草,老僧却归赵州。”其时窦行军愿舍果园一所,直一万五千贯,号为真际禅院,亦云窦家园。师入院后,海众云臻。’表现了赵州和尚怜恤物力、方便护生的作风。

  (5)‘是时赵王礼奉燕王从幽州奏到命服,镇府具威仪迎接,师坚让不受。左右舁箱,至师面前,云:“大王为禅师佛法故,坚请师着此衣。”师云:“老僧为佛法故,所以不着此衣。”左右云:“且看大王面。”师云:“又干俗官什么事!”王乃躬自取衣挂身上,礼贺再三,师惟知应诺而已。’表现出赵州和尚不事虚荣、俭朴是尚的高风逸格。

  (6)‘师住镇府二年,将谢世时,谓弟子曰:“吾去世之后,焚烧了,不用净淘舍利。宗师弟子,不同浮俗;且身是幻,舍利何生,斯不可也。”令小师送拂子一枝与赵王,传语云:“此是老僧一生用不尽底。。”师于戊午岁十一月十日,端坐而终。于时窦家园,道俗车马数万余人,哀声振动原野。赵王于时尽送终之礼,感叹之泣,无异金棺匿彩于俱尸矣,莫不高营雁塔,特竖丰碑。谥号曰真际禅师,光祖之塔。’此段生动介绍了赵州和尚反对铺张丧事、追求舍利感应、忘失佛法本位现象的态度,和临终胸怀坦荡、惟以佛法为念,以及预知时至、安详坐化后万民哀恸、为其建塔树碑的情形。

  赵州和尚圆寂于公元897年,世寿120岁。其法嗣有洪州严阳尊者、扬州光孝院慧觉禅师、陇州国清院奉禅师、婺州木陈从朗禅师、婺州新建禅师、杭州多福和尚、益州西睦和尚等。赵王为赵州和尚画家作赞曰:‘碧溪之月,清镜中头。我师我化,天下赵州。’使我们看到了一代高僧、禅门大宗师的崇高形象。

  二、赵州和尚的禅学思想及其禅风

  1. 赵州语录的状况

  赵州的思想及其禅风主要体现于《赵州和尚语录》,又名《赵州从谂禅师语录》、《真际大师语录》。共三卷,由赵州从谂说,侍者文远记。标为‘参学门人文远纪录’、‘[车+度]铄道人大参重校’、‘云门弟子明声重刻’。卷上之前有《重刻〈赵州祖师语录〉序》,再后为《赵王与师作真赞》、《哭赵州和尚二首》以及《助刻姓氏》名单。《赵州和尚语录卷上》,集语录204则;《赵州和尚语录卷中》,有语录230则;《赵州和尚语录卷下并对机勘弁偈颂等》,语录及诗、偈86则,末附《赵州真际禅师行状》。收在《卍续藏》第118册《古尊宿语录》卷十三、卷十四,《嘉兴藏》(新文丰版)第24册、《禅宗全书》第39册。内容主要收录赵州上堂、示众、问答、对机、勘辨、偈颂等法语。

  现行最古刊本,为宋.栖贤澄湜重详定,绍兴(1131~1162)年间刊行者。后由僧挺守赜重刻,收于《古尊宿语录》中;明末湛然圆澄弟子明声再度重刻(即《中华藏》所收者),二者内容无异,仅编次稍微有异。《古尊宿语录》中《赵州和尚语录》分两卷刊载,卷十三收禅师行状及上堂示众语要;卷十四收‘语录之余’,除上堂示众语要外,另收十二时歌及偈颂真赞七首。《中华藏》所收者分三卷,卷首有湛然圆澄的重刻序,赵王与师作真赞、哭赵州和尚二首,以及助刻姓氏录。上中下三卷内容则与前述相同,只是禅师行状收在卷末。此外,《祖堂集》、《景德录》、《五灯会元》等皆收录有赵州语录。

  除上述刊本外,清世宗所编《御选语录》卷五收有赵州语录的精华。日本则流传元和、宽永(1615~1643)年间刊行、三卷一册的古活字本,以及庆安二年(1649)的刊本。

  2. 赵州和尚的禅学思想及其禅法特征

  赵州和尚的禅学思想与他的学佛经历及禅悟境界是密切相关的。赵州禅风可溯源于其师南泉普愿和师祖马祖道一。马祖一生高扬‘平常心是道’之旨,提出:‘道不用修,但莫染污。何为染污?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染污。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为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平凡无圣。’这里所说的‘平常心’,实际上就是‘本来面目’、‘本地风光’,亦即‘本心’。赵州对马祖崇敬有加。从谂曾到马祖的师弟百丈山怀海禅师处,百丈问:‘从何处来?’谂答:‘南泉处来。’‘南泉近日有何言句示众?’谂答:‘无事之人,只须悄然去。’百丈问:‘悄然一句作何解?’从谂往前走了三步,百丈大喝一声,谂作缩身状,百丈赞曰:‘大好悄然!’从谂随即转身而去。

  ‘无事之人,只须悄然去’是南泉上堂的开示语,从谂只举出这一句,并未举出南泉‘狸奴白牯却知有’、‘昨夜三更失却牛’、‘非心非佛’等奇特言句,实际是告诉百丈,南泉只是以寻常事接人。百丈并不罢休,想试试从谂的真正见解,故意问‘悄然’怎么理解。这一问暗含机关,只要以言词作答,都悖离了‘悄然’。从谂识破其中奥妙,故保持缄默。百丈大喝一声,想激他说话,从谂仍‘悄然’无语。从谂悟得南泉之旨,将‘平常心’运用得不粘不滞,极尽其妙。以平常心言寻常语,以平常心行寻常事。全不见庸俗的客套和恭维,也不见死板的面孔和冷硬的言语,一切都是活泼泼地无拘无牵。

  从《赵州录》第520则及赵州的诗偈来看,他不与人谈玄说妙、言机论境,也不行棒行喝,只以本分事用平常言语接人,如‘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吃茶去’等,生动而幽默,蕴含深刻的禅机,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赵州门风’。下面我们从其语录来看赵州的禅学思想及其特征。

  (1) 单提向上一着,以本分事接人

  所谓向上一着和本分事,即各人自心自悟,不旁骛,不掺杂,不染污。‘师示云:“老僧此间即以本分事接人。若教老僧随伊根机接人,自有三乘十二分教接他了也。若是不会,是谁过欤?已后遇著作家汉,也道老僧不辜他。但有人问,以本分事接人。”’

  从谂并不反对研究经教,他自己也看经,如《金刚经》等。他认为初入门者也需究理,只不过在他这里,单提向上一着。‘定州有一座主到,师问:“习何业?”云:“经律论不听便讲。”师举手示之:“还讲得者个么?”座主茫然不知。师云:“直饶你不听便讲得,也只是个讲经论汉。若是佛法,未在。”云:“和尚即今语话,莫便是佛法否?”师云:“直饶你问得答得,总属经论,佛法未在。”主无语。’从这则问答可以看出,从谂反对的是对经教的分别执着,不能会归自心。

  赵州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言语,是拣择,是明白,老僧却不在明白里,是你还护惜也无?’劝人护惜本具万法、无须拣择的自性。然则如何护惜?赵州有著名的三转语:‘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一千人万人尽是觅佛汉子,觅一个道人无。’多少劫来,众生心总是向外攀缘,一如猎狗相似,要护惜自心实在不易。赵州苦口婆心,教导人们不要向泥塑木雕或言语相、名字相中觅佛,要向自心中觅真佛,自己就是主人公,要直下承担。

  有人问:‘如何是和尚家风。’赵州答:‘内无一物,外无所求’,或答‘屏风虽破,骨格犹存’,或答‘你不解问’,或答‘不说似人’;赵州说:‘赵州关也难过。’僧问:‘如何是赵州关?’赵州答:‘石桥是。’僧又问:‘如何是石桥?’赵州答:‘过来,过来。’或答:‘度驴度马。’有僧问:‘如何是赵州?’赵州答:‘东门、西门、南门、北门。’问:‘外方忽有人问,赵州说什么法,如何祗对?’赵州答:‘盐贵米贱’。从这些问答可知,赵州惟以本分事接人,如果学人依然著文执相以求,就辜负了赵州的一片婆心。

  (2) 赞叹苦参实证

  ‘问:“如何是七佛师?”师云:“要眠即眠,要起即起。”’‘问:“学人拟作佛时如何?”师云:“大煞费力生。”云:“不费力时如何?”师云:“与么即作佛去也。”’‘学云:“未审和尚还修行也无?”师云:“着衣吃饭。”学云:“着衣吃饭寻常事,未审修行也无?”师云:“你且道我每日作什么!”’宗门行禅,不外乎穿衣吃饭,自性佛本自天成,心欲作佛反倒离佛千里。赵州并不是不讲修行,他是要大家首先懂得修行,然后才是刻苦修行。他说:‘若一生不离丛林,不语十年五载,无人唤你作哑汉。已后佛也不奈你何。你若不信,截取老僧头去!’

  (3) 荡情去执,不坏日用

  宗门中最要苦修,尤须懂得如何修,其中最根本的是荡情去执而不坏日用。对于俗人来说,最大的束缚是个‘情’字,而对于修行人来说,最大的执着是个‘法’字。中国禅宗祖师为了帮助弟子们解粘去缚,或擎拳竖拂,或扬眉瞬目,或棒喝交驰,或以机锋转语、无义味语寓示宗旨,或默然以符心要,乃至呵佛骂祖以破情关、开识锁,他们的举措施为往往达到惊世骇俗的地步,这可说是中国禅宗最为显著的特点:

  ‘师示众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问:“和尚还为人也无?”师云:“佛,佛。”’(破除对‘佛’的执着,但不妨念佛)

  ‘文远侍者在佛殿礼拜次,师见以拄杖打一下曰:“作甚么?”者曰:“礼佛。”师曰:“用礼作甚么?”者曰:“礼佛也是好事。”师曰:“好事不如无。”’(破除对有为善法的执着)

  ‘老僧把一枝草作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作一枝草用。佛即是烦恼,烦恼即是佛。’(破除对烦恼与佛的分别执着)

  严阳尊者参赵州问:‘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州曰:‘放下着。’尊者曰:‘既是一物不将来,放下个什么?’州曰:‘放不下,担起去。’尊者言下大悟。(破除‘一物不将来’的意念)

  ‘问:“如何是玄中玄?”师曰:“汝玄来多少时邪?”曰:“玄之久矣。”师曰:“阇黎若不遇老僧,几被玄杀。”’(破除对‘玄’的迷执)

  赵州三称吃茶去。(破除院主的分别心,让人在吃茶中体会禅意)

  ‘问:“如何是学人自己?师云:“吃粥了也未?”云:“吃粥也。”师云:“洗盂去!”’(让学人在日用中认识本来面目)

  ‘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师云:“家家门前通长安。”’(佛性平等,泯绝有无)

  ‘师示众云:“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坏时,此性不坏。”僧问:“如何是此性?”师云:“五蕴四大。”云:“此犹是坏,如何是此性?”师云:“四大五蕴。”’(破除对常与无常的分别)

  ‘尼问:“如何是密密意?”师以手掐之。云:“和尚犹有者个在!”师云:“是你有者个!”’(破除对性别色相的情执)

  类似的语录不胜枚举,无不蕴含着深刻禅机。赵州接引来机,或问在答处,或答在问处,出人意表,震聋发聩,令人‘丧魂失魄’,言忘虑绝,充分体现了一代宗师的不凡作略。

  (4) 抨击时弊,高竖法幢

  宗门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殊胜法门,师徒授受,以心传心,纵有言语施为,也全以悟证的境界作为依托。不同于教下析事明理,具相修行,循序以进,有戒律作轨范,有经论为依凭。故单从外在的言语施为很难辨明为师为徒内在悟境的深浅、有无。所以,自唐迄宋,禅宗虽臻于鼎盛,大德如林,但具眼宗师毕竟是少数,依他作解之文字禅、鹦鹉学舌之口头禅、放浪颠狂之野狐禅十分流行。赵州作为具眼宗师、饱经历炼之人,对宗门流弊洞若观火。他不胜感慨地说:‘老僧八十年前见马祖大师下八十余员善知识,个个俱是作家,不似如今知识枝蔓上生枝蔓,大都是去圣遥远,一代不如一代。只如南泉寻常道:“须向异类中行”,且作么生会?如今黄口小儿,向十字街头说葛藤、博饭、觅礼拜,聚三五百,云我是善知识,你是学人。’因见诸方见解异途,赵州作颂道:‘赵州南,石桥北,观音院里有弥勒。祖师遗下一只履,直至如今觅不得。’赵州的评判、抨击较少涉及戒规松驰、经教荒废等流弊,主要针对那些没有真参实悟、知见不正,只会故弄玄虚、瞎人眼目的‘邪禅’、‘魔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宗门现状的不满。

  (5) 禅境诗趣,韵味无穷

  古来禅宗语录不仅在丛林中传唱,而且在文人士大夫中亦广泛流行,个中原因除了思想性、哲理性的因素外,主要还是由于禅宗语录语言简练、朴实、幽默、隽永,语境虚灵、富有禅味诗意。赵州语录也具有这些特点。赵州年高德劭,见地澄澈,证悟渊深,辩才无碍,每出一言、下一句,往往不胫而走,不仅南北称颂,而且后世禅林亦多奉为圭臬。禅林盛赞赵州的禅机‘闪烁在嘴唇上’,因为临济和德山使用棒喝这类激烈的方法,赵州的平和与他们的峻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主要依靠个人的人格魅力来和语言的技巧取胜:

  ‘问:“柏树子还有佛性也无?”师云:“有。”云:“几时成佛?”师云:“待虚空落地。”云:“虚空几时落地?”师云:“待柏树子成佛。”’(截断攀缘)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庭前柏树子。”曰:“和尚莫将境示人?”师曰:“我不将境示人。”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庭前柏树子。”’(即事而真)

  ‘僧问:“毗目仙人执善才手,见微尘佛时如何?”师遂执僧手云:“你见个什么?”’(当头一棒)

  ‘问僧:“一日看多少经?”曰:“或七八,或十卷。”师曰:“阇黎不会看经。”曰:“和尚一日看多少?”师曰:“老僧一日只看一字。”’(不立文字)

  ‘扫地次,僧问:“和尚是大善知识,为甚么扫地?”师曰:“尘从外来。”曰:“既是清净伽蓝,为甚么有尘?”师曰:“又一点也。”’(即境发凡)

  ‘师因赵王问:“师尊年有几个齿在?”师曰:“只有一个。”王曰:“争吃得物?”师曰:“虽然一个,下下咬着。”’(举手投足,不离这个)

  ‘见起塔,乃有颂:“本自圆成,何劳叠石。名邈雕镌,与吾悬隔。若人借问,终不指画。”’(人人有个灵山塔)

  三、赵州禅的影响与柏林禅寺的中兴

  1. 赵州禅的传播与影响

  赵州和尚证悟渊深,门风孤峻挺拔,是南宗禅法弘化于北地的先驱。他所开创的‘不立一家家谱,独来独往’的禅风,使他得以卓然屹立于五家之外,时人赞其‘眼光烁破四天下’,有逸群之辩,称为‘赵州古佛’。赵州禅得以广泛传播、至今仍有著积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 赵州和尚处理政教关系得当,不失僧格,因而赢得统治阶级的大力护持和诸方大德的尊敬。在他生前,赵王王将从谂的功德言行上奏朝廷,皇帝即颁下诏书,赐紫袈裟。赵州圆寂后,赵王又尽送终之礼,道俗车马数万余人前往哀悼,‘莫不高营雁塔,特竖丰碑。谥号曰真际禅师,光祖之塔’。元代,柏林禅院(原观音院)住持鲁云法师请于朝,皇帝特赐赵州古佛真际光祖国师之号,并于天历三年(1330)为禅师建塔。清雍正十一年朝廷又加封为圆证直指真际禅师。元明两代曾先后建古佛堂及大慈殿供奉真际禅师写真刻石。刻石右上角题一偈云:‘碧溪之月,清镜中头,我师我化,天下赵州。’下署‘弟子赵王焚香拜赞’八字。

  (2) 赵州见地超迈,道德高尚,一生经历富有传奇色彩,其语录简炼、朴实、生动,多取自日常生活情境,因而禅宗史籍和诸家灯录多数记载有赵州生平化迹和语录,后世各禅门大德、诸方丛林多以他作为宗门标的、丛林范式,备加推崇,拈颂评唱其公案者甚多:

  和赵州同时代的大德黄檗希运,首先提出参看‘公案’的方法作为参禅的入门。他在《传心法要》中说:‘若是丈夫汉,须看个公案。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但去二六时中,看个无字,昼参夜参,行住坐卧,着衣吃饭处,屙屎放尿处,心心相顾,猛着精采,守个无字。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花顿发,悟佛祖之机,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头瞒。便会开大口,达磨西来,无风起浪。世尊拈花,一场败缺。到这里说甚阎罗老子,千圣尚不奈尔何!’

  禅宗最具代表性的公案评唱集《碧岩录》在精选的百则经典公案中,仅赵州从谂一人就多达11则,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圆悟禅师反对丛林中动辄棒喝的作法,他对赵州和尚十分推崇,由此扩大了以‘赵州茶’、‘柏树子’为象征的赵州禅在丛林中的影响;元初,由万松行秀(1166~1246)评唱的《从容录》,系根据宋代曹洞宗宏智正觉所作的颂古百则加上示众、着语、评唱而成。该书为曹洞宗要典,与《碧岩录》并称为禅门双璧。书中也收录了赵州公案4则。

  大慧宗杲(1089~1163)是圆悟克勤的弟子、活跃于两宋的一大禅匠。他是倡导‘看话头’(亦名‘看话禅’)的代表人物,倡导的话头主要有:狗子无佛性、庭前柏树子、麻三斤、干屎橛等,以此破除丛林耽着‘文字禅’的弊端。他认为参禅者用参话头的方法追虑审问,便可打破一切杂念妄想而达到真正无心见自本性的目的。他提倡最多的话头是赵州的‘狗子无佛性’公案。他说:‘赵州狗子无佛性话,喜怒静闹处,亦须提撕,第一不得用意等悟,若用意等悟,则自谓我今即迷。执迷待悟,纵经尘劫,亦不能得悟。但举话头时,略抖擞精神,看是个什么道理。’【《大慧普觉禅师法语》卷十九,《大正藏》卷四七,891b。】经此提倡,进一步扩大了赵州禅在丛林中的影响。

  由宋无门慧开撰、弥衍宗绍编的《无门关》,是无门慧开于绍定元年(1228)在福州永嘉龙翔寺,应学人之请益,从诸禅籍中拈提佛祖机缘的公案古则48则,加上评唱与颂而成。其中选用赵州的公案多达7则。该书与《碧岩录》、《从容录》同为禅门代表性的公案集,初刊于绍定元年,淳佑五年重刊。在日本则有应永二十八年(1421)、宽文六年(1666)、宝历六年(1756)等版本,流传颇盛。其注疏在日本有数十种之多,影响极大。《无门关》第1则公案即为赵州的‘狗子无佛性’公案,无门禅师说:‘参禅虽透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祖关不透,心路不绝,尽是依草附木精灵。且道如何是祖师关?只者一个“无”字,乃宗门一关也,遂目之曰《禅宗无门关》。透得过者,非但亲见赵州,便可与历代禅师把手共行。’【《无门关》,《大正藏》卷四八,292c。】

  黄龙慧南禅师(1002~1068)参究赵州‘台山婆子’公案,于石霜慈明和尚的责骂中大悟,乃作颂曰:‘杰出丛林是赵州,老婆勘破没(慈明易之为‘有’)来由。而今四海明如镜,行人莫与路为仇。’得到印可,列为临济宗第八世。后入主黄龙山黄龙寺(在今江西修水县),法席大振,宗风高唱,以‘黄龙三关’接人,创立了临济宗黄龙派。他曾作三颂释‘三关’,其中释‘生缘’一颂云:‘生缘有语人皆识,水母何曾得离虾。但见日头东畔上,谁人更吃赵州茶。’他遥承马祖道一大师‘道不假修,但莫污染’之论,强调‘禅不假学,贵在息心’,与赵州的禅风颇为符合。慧南禅师开法以后,数坐道场,对于丛林建设多有建树。他特别重视丛林长老的人选和规矩的建立,认为规矩要严,道风要正。对于慧南禅师来说,赵州和尚在他的心中有着相当的地位和影响。

  迨至近代,虚云禅师、来果和尚、正果法师、袁焕仙居士、贾题韬居士、元音老人和日本的铃木大拙等,也都对赵州公案有所研究和评点。赵州的‘狗子无佛性’、‘吃茶去’、‘洗钵去’、‘庭前柏树子’等公案至今仍是中国、日本乃至欧美等地最为流行的公案。

  (3) 赵州禅超越于宗派局限,禅宗各派都推崇有加,而古观音院(今柏林寺)自然成为赵州祖庭,也是禅宗各派共同的祖庭。千百年来,柏林禅寺和赵州桥、赵州关、赵州茶、柏树子、赵州塔等,随着赵州禅的传播而名扬中外。古来咏颂赵州禅和柏林寺的诗偈甚多,我们从中可以感受赵州禅的影响:

  舌剑唇锵杀活机,雄雄鏖战破重围。如今四海清如镜,赢得霜眉对落晖【[元] 南岳祖琼:《赵州古佛顶相赞》。以下均录自净慧法师重编之《赵州禅师语录》,河北省佛教协会,1992年。】。

  西来大士散天花,影落孤城贝叶遮。冷冷空林古壁水,如如禅语赵州茶。庭前柏子浮明月,石上云光映素纱。半夜钟声惊我梦,香风冉冉灿烟霞【王允桢:《柏林寺》。】。

  吾赵招提地,柏林藉有声。吃茶参妙理,水底一灯明【张士俊:《柏林寺》。】。

  古佛何年下碧空,茶烟缭绕火初红。入林笑我征尘客,柏子香携满袖风【[清] 饶梦铝:《柏林寺》。】。

  寂寂赵州塔,空空绝依傍。不见卧如来,只见立瑞像。平生一拂子,何殊临济棒?会看重树起,人天作榜样【赵朴初:《赵州塔》。】。

  平生用不尽,拂子时时竖。万语与千言,不外吃茶去【赵朴初:《赵州禅师》。】。

  渡马石桥天下响,正看柏树在庭前。心香一片恨千万,吐血赵州无字禅【日本福岛庆道吟罢此句,大喝一声:‘无!’见其《赵州塔》诗,《禅》,1998年第6期。】。

  山门不见法堂摧,断碣残垣共劫灰。前世赵州今世我,片云孤塔几徘徊【净慧法师:《忆初到柏林寺》,《禅》,2000年第1期。】。

  2. 柏林禅寺的重兴

  柏林寺位于河北省赵县,始建于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初名观音院,因院居郡城之东,亦名东院;宋初易名永安禅院;至金代改称柏林禅院,元代由朝廷赐额柏林禅寺,延续至今。相传玄奘法师曾于该寺从高僧道深法师学《成实论》半年;公元858年,赵州从谂禅师以八十高龄驻锡于此,大阐宗风。赵州之后,柏林寺屡经兴废。中兴之后,现可考者有:

  金代的戒师和尚,‘守鹅珠之禁戒,护律法之轨仪’,利生接物,方便颇多。摄三千邑众,发无上愿心,翻修大殿,高起梵宫。

  宋末元初有北京的归云老人,应请复兴柏林寺,他传道严而道尊,领众宽而众服,时人赞曰‘赵州再来’。

  元初有圆明普照月溪大禅师(1232~1312),据柏林应缘演法,传临济正宗,为国焚修,时历三纪,嗣法二十,度近百人,法布四朝,深受元皇褒扬。贤王完真降令旨护持柏林禅寺,世祖赐以圆明普照大禅师之号,成宗又加‘月溪’二字。三十年间,曾于至元三十年(1293)、元贞二年(1296)、皇庆元年(1312),三度降旨恩泽柏林。明成化末年有道源长老住持柏林寺,增建了毗卢殿。

  明嘉靖二十六年,住持僧鲁峰建成大慈殿,将真际禅师石刻写真供奉殿内,使柏林寺具有三进殿堂,规模蔚为壮观。

  清代,主要是维修前代殿宇和增建一些附属房舍。明清两朝,赵州柏林寺堪称北方一大丛林。是时,寺内殿宇重重,宝塔巍巍,碑碣林立,古柏参天。

  在近代,自北洋军阀混战赵地,古郡名刹,历经兵燹,僧众逃散,殿宇倾圮,柏林寺久无人居。1938年至1945年有亲昧法师(1888~1971)只身入住,晨昏焚修,早晚课诵,腊八舍粥,节日讲经说法,并对柏林寺进行了若干修缮。但自解放战争后,柏林寺再无人居住。

  1987年10月15日,时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法音》主编的净慧法师陪同日本‘日中友好临黄协会’访华团来到赵县参拜赵州塔,看到柏林寺门庭萧条,钟板失响,惟余残破的赵州塔与二十几株古柏形影相吊,不禁潸然泪下,当时即萌生恢复祖庭柏林寺之意,并赋诗二首:‘来参真际观音院,何幸国师塔尚存。寂寂禅风千载后,庭前柏子待何人?’‘一塔孤高老赵州,云孙来礼泪双流。断碑残碣埋荒草,禅河谁复问源头!’

  1988年5月19日,在新任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净慧法师的主持下,重建柏林寺暨创立佛慈安养院奠基典礼在柏林寺遗址隆重举行,从此柏林寺走上了全面复兴之路【参看陈星桥:《庭前柏树子,郁郁发新枝——纪念河北赵县柏林寺中兴十周年》,《法音》,1998年第11期。】:

  (1) 大兴土木工程。经过十多年努力,修复了赵州从谂禅师塔,新栽植了三百余株柏树,重建了普光明殿(大殿)、钟鼓楼(三层)、观音殿(二层,楼上作藏经阁)、‘会贤楼’(二层)和‘指月楼’(二层)、‘问禅寮’、‘禅堂’、‘秉拂堂’(楼上分别为怀云楼、法轮阁、开山楼)、‘云水楼’(二层)、‘香积楼’(二层)等。目前正在兴建一座‘万佛楼’,一层为大雄宝殿;二层为万佛楼。该楼通高37米,建筑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将可容纳千人于此同时上殿、举行各种大型法事活动。预定于2003年竣工。目前柏林寺殿堂林立,红墙黄瓦、飞檐雕栋,气势宏伟,草坪绿树、曲径回廊,宛如佛国梵境。全寺占地面积近百亩,建筑面积达二万多平方米,业已成为一座中外闻名的北方大刹。

  (2) 壮大僧团,制定严格的丛林管理制度。目前该寺已有僧人一百四十余名,以青年人居多,文化程度较高,有十多名具有本科和大专学历,也有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的。僧人们早晨四点半起床,五点上殿,六点多早餐,然后洒扫作务。十一点半过堂用斋,中午稍事休息。上午、下午和晚上,除有工作在身或其他特殊情况,都须到禅堂坐禅,共计六支香。二十二点熄灯。遇有大型法会、开会和半月诵戒等则进行一定的调整。每年立冬月和腊月都要举办三个‘禅七’。

  (3) 提出并推行‘生活禅’的理念。柏林禅寺住持净慧法师为近代禅门耆宿虚老和尚的入室弟子,毕业于中国佛学院。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法音》杂志主编、《禅》刊主编、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等多项职务。他鉴于时代已发生巨大变化,本着佛教契理契机的原则,秉承赵州‘平常心是道’的禅风,提出了具有时代意义、能充分体现‘人间佛教’精神的‘生活禅’理念。他在佛教众多的修持法门中选择一种‘既能达到明心见性、解脱生死的终极目的,又能适应现代人生活环境的修行方法’,其宗旨为:‘继承传统(契理),适应时代(契机),立足正法,弘扬禅学,开发智慧,提升道德,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生活禅’理念要求‘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在生活中实现禅悦,在禅悦中落实生活’。在柏林寺的各项活动当中,他要求四众弟子们要‘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在弘法事业中强调‘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他常劝导弟子和信众要时时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并率先垂范,在办好教务的同时,积极致力于有益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事业。

  (4) 讲经弘法,发展佛教文化事业。具体落实在以下几个方面:

  a. 印刷、流通佛教读物。在柏林寺的支持下,河北省佛教协会于1989年创办了国内第一份《禅》刊,目前已出版了66期。此外每年约编印、出版十余种佛教读物,同时流通各种经像、法物。

  b. 定期传授三归五戒及在家菩萨戒,并举办讲经法会。

  c. 暑假期间举办‘生活禅夏令营’系列修学活动,从1993年至2001年已成功举办了九届。平均每届人数在250人左右,营员来自全国二十几个省市,多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在家佛教徒,此外还有少数来自港澳台或日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英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营员。活动内容包括学习佛教礼仪、规矩,学习五堂功课并早晚上殿,二时过堂,学唱三宝歌等佛教歌曲,听导师开示和老师讲课,坐禅,传灯法座(一种于佛像前燃灯、忏悔、发愿仪式),出坡,云水行脚,参观寺院,柏林夜话(座谈),传授三归、五戒等。对此教内外反映良好。

  d. 创办河北禅学研究所和河北省佛学院,不断加强僧才的培养和推动佛教学术研究。河北省佛学院于1999年由河北省佛教协会创办,柏林寺承办,是一所中级佛学院,学制三年。目前在校学僧有50多名,师资力量比较雄厚。柏林寺还出资组织全国的一些专家学者编写佛学院教材。目前,净慧法师主编的《赵州禅丛书》、禅学所的《中国禅宗典籍总汇》电子全文检索资料库,也都在按计划撰写、建设之中。生活禅网站也成为展示生活禅的一扇窗口。

  e. 加强国际间佛教友好交流,参与社会希望工程和慈善事业。

  赵州禅不仅在我国禅宗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至今对日本、韩国乃至欧美各国学禅的人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因此,许多海外人士对柏林寺的修复和‘赵州禅’、‘生活禅’的弘扬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如日本禅宗学人都把柏林寺视为祖庭,每逢重大庆典活动都要派团前来参加;一位日本曹洞宗僧人从1993年至1999年在该寺修学。根据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协议会的安排,近年先后有日本和韩国的一个禅修体验团专程到柏林寺体验修行生活。十余年来,该寺接待了不少国外、海外佛教友好组织和人士来访,法国梅村坐禅中心一行禅师两度率大型禅修团到柏林寺参加禅修活动。此外著名的还有法国潮州会馆、泰国法身寺、日本临济宗妙心寺派、台湾佛教团体组织的参礼团等。柏林寺的法师们还多次应邀赴海外访问,先后访问了日本、法国、泰国、韩国、缅甸、匈牙利等。1994年初,柏林寺三位僧人参加了由净慧法师任团长的中国佛教文化代表团,成功地对法国巴黎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访问,反响良好。1994年5月,净慧法师等赴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为‘虚云禅院’举行佛像开光仪式,并应当地华侨的请求,委派两位僧人在那里常住,主持法事活动。

  本着佛教的慈悲精神和报四恩的思想,多年来柏林寺还努力从事社会慈善救济事业、捐资助教,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诸法从缘起。柏林禅寺在短短的十余年间从一片瓦砾中拔地而起,既得益于赵州祖师的恩泽,也有赖于名蓝得人。净慧法师能妥善处理政教关系、教界与学界的关系以及僧俗关系,因而在建设柏林禅寺、推行‘生活禅’理念等方面,得到教内外、国内外的广泛支持与认同。2001年11月5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中央及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有关领导同志的陪同下,视察了赵县柏林禅寺。在净慧大和尚的陪同下,江泽民主席参观了赵州塔、普光明殿、观音殿、禅堂、开山楼、法轮阁、怀云楼、问禅寮等。随后在指月楼客厅与僧众们进行了长时间的座谈。江主席称赞中国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鼓励大家爱国爱教,他还赞扬了柏林寺优雅的环境和良好的管理。这些无疑是对十余年来柏林寺巨大成就的充分肯定。对此,净慧法师特拈诗四首《恭迎江总书记驾临视察》:

  清秋古寺映霞光,钟鼓和鸣柏子香。盛事千年彪释史,汉唐风雅亦难当。

  堂中满座尽高贤,衲子从容说佛缘。话到深层时点拨,交溶水乳密无间。

  十年宵旰十年忙,瓦砾堆中建道场。此日楼台迎圣泽,每多雅誉感惭惶。

  席前聆教寸心倾,无限关怀爱国情。四海惊涛凭舵手,运筹致胜重犹轻【《法音》,2001年第12期。】。

  跨越千年时空,赵州禅风光依然;经历十年浩劫,柏林寺枯木逢春。这一切,委实令人感到佛法不可思议,赵州禅不可思议!

  [陈星桥,1957年生,湖北武汉人。毕业于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现为中国佛教协会《法音》杂志编辑。发表有《佛教‘气功’与法轮功》等专著。]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