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佛教眼中的神秘 三、上海复旦大学国学社问答
2014/9/3   热度:465
索达吉堪布:佛教眼中的神秘 三、上海复旦大学国学社问答 王雷泉教授致辞: 我们非常荣幸也非常高兴地请到了喇荣五明佛学院的索达吉堪布! 谈到喇荣五明佛学院,最近30年在中国佛教的复兴和发展过程中,是非常有名的。关于佛学院的一切,我也是从学生那里听说的,在90年代,他们就去佛学院学习了,当时的感觉就好像是热血青年奔赴延安一样。 在当前佛教界的先锋里,索达吉堪布,在知识分子、自然科学工作者中享有非常崇高的威望。尤其是近几年在摄受知识分子方面,堪布不辞劳苦到处讲经说法,发愿要尽形寿竭尽全力,把他认为最好的佛教思想、佛教真理在社会上传播,并且在各大高校跟知识界、学术界进行对话。因为佛教既然是真理,就不怕辩论,也不怕辩驳。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请到了堪布。这个时间非常宝贵,复旦虽然成立宗教学专业已有51年了,但对藏传佛教的研究、教学一直相当薄弱。如今有机会请堪布来,就要把时间尽可能用于堪布给我们开示。大家等会儿有什么问题,可以近距离地请教。现在我们欢迎堪布—— 尊敬的王雷泉教授,其他的教授、大德,同学们: 今天下午利用这个时间,大家有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提出来互相探讨。 对我来讲,跟知识界、宗教界、科学爱好者进行交流,自身的学识也会有所提高。虽然我本人没有太高的知识水平,更谈不上什么特别深妙的证悟境界,但确实很喜欢跟大家交流。 我通过多年的学习研究,觉得佛教的教理不可思议,对它生起了不可退转的坚定信心,这种信心不会被任何外境所摧毁。这些修学中的点滴体会,我非常希望你们也能得到,并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探索真理、修学真理,这样的人生才有深远意义和崇高价值。否则,在当今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时代,我们的观念、行为很容易被染污,堕入邪见的深渊。 当然,在希求真理的过程中,尤其是藏传佛教有非常完整的修行次第,包括因明、中观方面的辩论传统,足以摧毁每个人的各种邪见、怀疑。这方面,高等院校的知识分子,若能与藏地的佛学院、寺院经常沟通,就会揭开很多领域的神秘面纱,真正通达超乎想象的境界。 下面,也谈不上我给大家解答问题,就是彼此学习吧。对于你们的有些困惑,我可以说说我的看法,然后跟有经验的教授、老师、同学们互相探讨。 (一) 问:在佛教中,佛陀规定犯了什么戒条,就要惩罚多少多少劫,请问这该怎么理解? 答:佛教中之所以制定戒律,并不是非要去惩罚人,表面上它是一种约束,但实际上,这为每个人趋往解脱之路提供了方便。 就像马路上的绿灯、红灯,有了它的话,开车者似乎不太自在,但这却能极大保证他的生命安全。佛教中的戒律也是如此,通过强制性地规定行持善法、断除恶业,就能让众生顺利获得解脱,达到彼岸。 (二) 问:我以前是复旦大学的研究生,现在做老师。我知道您讲过《弟子规》,但有些人认为,学了佛的人不需要学这些,因为人生是无常的,没有那么多时间。请问这种说法对吗? 答:作为学习佛法的人,虽然要观无我、无常,但世间名言中做人的教言准则也不可缺少。对我而言,觉得汉地的《弟子规》非常殊胜,殊胜在何处呢?对我们为人处世、接人待物有非常大的帮助。现在很多高等学校的教科书,都缺少道德教育,而通过学习它,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 有些人口口声声一切皆空、一切无常,但其实他散乱的时间特别多,说没有时间学《弟子规》,恐怕也只是一种借口而已。 对我来讲,这么好的论典,不但给很多有缘者传讲过,同时还将它翻译成藏文,藏地很多老师、学生学了以后,都感到受益匪浅。 问:藏传佛教的净土,与我们汉传中提倡念阿弥陀佛去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什么区别? 答: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净土法门,究竟目标完全相同,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藏传净土主要讲发菩提心、念佛号、积累资粮,最终能往生极乐世界;而往生极乐世界的主因,则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如此依靠自力和他力往生,汉传净土也是这样提倡,只不过个别传承上师教言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问:学习佛法应当一门深入,还是博览群书?怎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答:这个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人没有太多分别念,信心也非常具足,这种根基的人,即使没有能力翻阅千经万论,只要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依靠自己的愿力与佛的加持力,最终也能往生净土。 那是不是每个人都会如此呢?也不是。有些人对佛教抱有怀疑,甚至经常生邪见,这种人就必须广闻博学,通过学习很多经论,才能遣除他们往生的障碍。 我看到很多弘扬净土的高僧大德,有时候为了相应众生的根基,就强调“一门深入”;有时候在不同根基的众生面前,也讲许许多多的经典和论典。 所以,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凡事都一概而论,佛陀就不用广传八万四千法门了,只讲一句“念阿弥陀佛”就可以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佛陀宣说了千差万别的法门,就是因为众生的根基不一样。 (三) 问:我是禅学会的会员,目前在国内百胜餐饮公司工作,今天很高兴有缘认识您。我有一个问题是:以前我念的是心理学,很强调自我实现,把个人潜能发挥到最大。但到了佛学领域,又听到性空缘起,似乎“我”只是个五蕴假合。从“有我”到“无我”,对我来讲是个很大的突破。 最近我看了一些您的文章,才知道原来佛教中有“如来藏”的观念。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又是怎样的呢? 答:所谓的“我”,佛教在名言中是承认存在的,故为了“我”的解脱要积累资粮,为了自度度他要发大愿、发菩提心。而你说的“我”不存在、是虚幻的,是以最究竟的空性法理来抉择时,我也好、他也好,乃至世出世间一切万法,都是不存在的。 这种不存在,不光是口头上说说、文字上写写,而是一旦学了空性法门,你就能深深地体会到——人们所耽著的“我”, 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分别念,假如真正从身体或心识上寻找,点点滴滴也找不到。这就是佛陀所抉择的空性。 胜义中尽管“我”不存在,但名言中还要为了“我”积资净障,或者过生活、赚钱、做事,这二者并不矛盾。现在很多人常把胜义的“无我”与名言的“有我”混为一谈,这样的话,就搞不清楚前面的路到底该怎么走了。 至于你刚才所提到的“如来藏”,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讲明白的,必须要经过系统的学习。概而言之,如来藏有两种意思:一是我们的佛性,名言中每个众生皆具佛性、将来都能成佛的阿赖耶,就叫如来藏;还有一个,从究竟的角度来讲,如来藏是一切万法的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不是单单的一个空,也不是不空,这种境界不可思议、无法言表,释迦牟尼佛在第三转法轮中将其描述为如来藏。关于如来藏的道理,《如来藏经》等中均有详细说明。 总的来讲,我们对胜义和名言一定要分清楚。胜义中万法皆空,但胜义中空,并不代表名言中也不存在。所以,我们在名言中,该做的事情就要做,但做的过程中不能造恶业,否则的话,名言虽然是虚幻的,但你造了虚幻的恶业,仍要感受虚幻的无量痛苦,对此大家务必要注意! (四) 问:新闻中说,在一个多小时前,日本发生了8.8级地震,并引起了大海啸。现在的灾难非常多,作为佛教徒,对此应当如何看待? 答:嗡玛呢叭美吽,嗡玛呢叭美吽……莲花生大士往昔有一个教言,说人类频频造恶业的话,四大的灾难会频频发生。 发生地震虽有诸多复杂的因缘,也不能完全说是造恶业的果报,但人类现在造的业,跟前几个世纪比起来,确实非常非常严重。所以,这些灾难应该是与恶业有关,但具体是什么样的因缘?因果本身深细难测,唯一是佛陀的境界,我等凡夫也不敢妄下断言。 总之,任何一次灾难和痛苦,都与众生的共业、受难者的别业有密切关系,但也离不开暂时的因缘。佛教并不像个别外道那样,认为一切全都是业力注定,而是承许发生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各种因缘聚合的产物。 (五) 问:我是复旦大学哲学系的学生。在佛教中,普遍以中观作为究竟见地,但藏传佛教对空性也有许多讨论,比如自空和他空。请问,自空与他空的主要立场是什么?彼此争论的差异是在什么地方? 答:藏传佛教中,从宗派上来讲,觉囊派被认为是他空派,宁玛派、格鲁派的部分论师被认为是自空派。 宁玛派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弟子堪布根华,在《定解宝灯论浅释》中曾说,自古以来,很多人在他空和自空的问题上争执不息,但实际上,二者的究竟观点是一致的。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所谓的自空,是将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万法抉择为空性,也就是说,这些法自己的本体全部是空;而他空派承许,如来藏的本体虽然不能被他法而空,但它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实有,远离四边八戏,不是分別念的对境。其实,自空和他空所宣扬的侧面,只是反体不同而已,本体上并没有什么差别。 自空派是抉择第二转法轮中诸法的本体为空性,他空派是抉择第三转法轮中的如来藏光明。我们认识心的本性也好、外在的万法也好,明和空都是无二无别的,这种境界就叫现空双运。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二者的究竟意义并不矛盾,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 (六) 问:我是复旦大学的学生,来自泰国。现在各种灾难发生得非常多,我们常说这是共业所致。请问,我们看到的都是恶业方面的共业,那在善业方面有没有共业呢? 答:复旦大学也有出家人是吧?一直在读博士?1999年我也去过泰国,只呆了一个礼拜,感觉很新鲜,回来还写了一个《泰国游记》。泰国对佛教的信仰特别虔诚,当时我在几所佛教大学里,跟一些泰国的佛学博士交流过,包括跟副僧王也作过一些交谈。今天在复旦遇到南传佛教的法师,穿着这种亲切的僧衣,我觉得很好,希望以后藏传佛教、北传佛教的法师也能在复旦求学,这样应该非常圆融。 刚才这位法师所提到的众生共业,在恶业方面,常体现为地水火风等灾难。而在善业方面,比如可示现为众生居住的美好环境。我的一位师父,前几年三四月份时到了杭州,那时候藏地是天寒地冻,他到杭州以后,在电话中跟我说:“这里特别特别美,到处都是鲜花,他们享受这么美好的环境,应该是共同的善业所感。”因此,相当一部分众生感受快乐时,就可以理解为,是他们造了善业以后,共同所感召的福报。 (七) 问:我是复旦物理专业的学生。《金刚经》中说应无所住而行布施,不住于有无善恶二边之见。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让我们行善业呢? 答:刚才我也讲了,胜义谛和世俗谛一定要分开。世俗谛中我们要布施,布施的时候,布施者、所布施的财物、布施的对境都是具足的;但到了最高境界时,这三者全是空性,又称为三轮体空。这不仅仅是《金刚经》中说的,月称论师在《入中论》里讲一地菩萨布施圆满时,也提到了这一点。因此,布施到了最高境界才称为三轮体空,但我们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时,还是要作世俗谛中的布施,不需要观那么高的境界。 《金刚经》完全是讲般若空性,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它所站的角度,是抉择胜义谛中最究竟的空性,并不是抉择世俗谛。而抉择世俗谛时,我们若行持那些善法,功德也是全部具足的。这一点必须要分开,否则就会自相矛盾! (八) 问:佛教里有很多密咒,比如六字大明咒、金刚萨埵百字明、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佛说每个咒都有很大很大功德,要念多少多少万遍。那我在修行的时候,该选择什么样的密咒呢? 答:我对密咒从小就有信心,只是现在比较忙,念的时间比较少了。我们藏地有句俗话:“孩子会叫妈妈的时候,就会念观音心咒——嗡玛呢叭美吽了。”基本上每个藏族孩子都是如此,只不过现在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好多孩子到了外面的学校、城市以后,就不是特别争气了。 密咒的功德,佛陀在不同的经典、续部中都有阐述,至于你该选择哪一个,可能要分两种情况:一、这个密咒与你的传承上师、某些灌顶修法有密切关系,然后你应该发愿念诵。二、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比如造业比较多,觉得业力深重,就念百字明和金刚萨埵心咒;如果要开智慧,想生生世世具足智慧、利益众生,就念文殊菩萨心咒;若想遣除一切魔众违缘,就念莲花生大士心咒……你觉得哪个咒语对自己非常重要,就可以选择这个咒语去念。 念咒语方面,藏地很多修行人确实与众不同。前段时间,我们学院有个老出家人圆寂了,他一辈子念了六亿咒语。而我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没有圆寂之前,曾把一生所念的咒语都统计出来,有些咒语像“阿”、“吽”只有一两个字,有些咒语长达十几个字,这些长咒和短咒全部加起来,总共有九亿。上师是72岁时圆寂的,在此之前,他一辈子都手持念珠不断在念。 通常来讲,藏地的修行人随时随地都手不离念珠,不管是坐车也好、放牦牛也好、到农田去也好,甚至很多知识分子、干部在办公室里,也是拿着念珠,被领导看到还会挨骂。不过现在比较方便了,拿个计数器一直在念,领导也发现不了。其实,念咒语不说长远的功德,仅仅是暂时利益的话,分别妄念、痛苦烦恼也会依此而消除,让心安住于清净的状态中。所以,念咒语是非常有意义的! (九) 问:阿罗汉是听闻佛陀教法而觉悟的,他会对别人说法。但辟支佛就很奇怪,他是自我觉悟的,而且不对人说法。为什么辟支佛不对人说法呢?是不是他觉悟以后有能力上的差别? 答:辟支佛,是在前期的如来教法已灭、后期的如来教法未兴之际,出现于世间的。他虽然口里不说法,但通过身体发光、示现种种神变,让众生见后生起信心,进而信仰佛教、趋入涅槃,这也是一种“以身说法”。 佛陀在《百业经》中讲过,凡夫人对神通很有信心,认为这比说法还重要,所以,辟支佛就给他示现神通,这也是一种善巧方法。否则,你苦口婆心说了半天,他不一定接受,甚至会生邪见,但如果有个辟支佛在空中飞来飞去,他马上就会信得五体投地,“咚咚”在地上开始磕头。 问:汉地认为一个人即便今生开悟了,还要修三大阿僧祇劫,要破一切无明,才能成就圆满佛果。但藏传佛教说即身成佛,我一直不是特别理解,这个即身成佛与圆满佛果有什么关系? 答:关于三大阿僧祇劫成佛,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没有什么差别。汉传佛教也强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包括汉地的《法苑珠林》、《妙法莲华经》的注疏中,一些大德也讲过即身成就的道理,跟藏地即身成佛的观点一致。 所谓三大阿僧祇劫,全知无垢光尊者在教言里说了,这要根据众生的根基、心力来安立。对心力广大的利根者来讲,一刹那便可圆满数劫资粮,因此不需要三大劫的时间。比如,从一地到成佛本来还需要两大阿僧祇劫,但显宗的《般若经》也讲了,证得一地菩萨的果位以后,如果愿意的话,七天即可成佛。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不矛盾。汉地很多论师也认为,所谓的三大阿僧祇劫,只是依众生分别念的数目而安立的,如果不是这样,就无法解释《妙法莲华经》中龙女瞬间成佛了。 问:如果即身成佛的话,那成的是什么佛?他可以像佛陀那样断除一切无明,通达一切智慧吗?比如,他做计算机软件方面,必须要超过比尔•盖茨;建寺庙的时候,不能不懂怎么建设、怎么预算。 答:宗喀巴大师和个别论师认为,所谓即身成佛,是真正的成佛,但这种佛不一定像阿弥陀佛、弥勒佛那样,非要我们看到他的相好庄严、功德具足。在这个世界上,现前如来藏面目而成佛、然后在无量刹土中度化众生的,本来就非常多,所以不能否认这不存在。 还有一种说法,因为佛在梵语中是“布达”,意为觉悟,这种觉悟指一地菩萨以上的果位,故辟支佛也称之为“中佛”。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汉传佛教也没有明显的说明。比如,禅宗讲的“明心见性”,到底是佛的开悟,还是菩萨的开悟?是菩萨的话,又是几地菩萨,一地、二地还是十地,或是没有得地?没有得地的话,到底是什么样的境界,是资粮道还是加行道?这在任何教言里也没有描述过。 (十) 问:我读《楞严经》时,记得释迦牟尼佛曾问波斯匿王:四大一切事物都是成住坏空、生住异灭的,那不生不灭的是什么?最后悟出来是佛性。然后我又读《成唯识论》时,讲一切事物都是依他起,包括八识也是如此,所以不可执著于八识,一切在胜义里都绝迹泯相,真实存在的只有由空而显现的理。从这里我就想到了《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也就是说,与一切假相对的最真,只有真如。 这是我对真如的理解,虽然没有修到这个境界,但理解上是这样的。特别希望上师给我一个开示。我知道八地菩萨是不退转,您已经达到了这种境地,所以请上师慈悲给我开示,在修行的路上也能像您一样不退转。 答:现在很多人认为,别人把自己当成活佛,是件很开心的事。我今天到了复旦,不但被认定为圣者,而且是八地菩萨,这对我来讲,扣的帽子太大了,哈哈! 其实《成唯识论》也好,《楞严经》也好,还有像《大乘起信论》里都讲了,清净的依他起,实际上是了义真实的阿赖耶,而了义真实的阿赖耶就是如来藏。当然,这种如来藏假如以分别心去揣摩,觉得它是一种量、是一种质,那肯定是盲人摸象,无法明白它的真实本义。 佛陀将万法抉择为空性之后,是不是一切都不存在了呢?并不是,它还存在一种明分。但明分与空性之间的微妙关系,最终还是不可思议,这种不可思议的究竟境界,则称之为了义如来藏。 这种了义如来藏,是一地菩萨以上的境界。但我不要说八地菩萨,连资粮道都没有入。对我们凡夫人而言,“现”的话无法“空”,“空”的话无法“现”,“现”与“空”是互相矛盾的。只有将第三转法轮所抉择的光明,与第二转法轮所抉择的空性结合起来,才能通达它的本来面目。所以,这要通过真正的研究和修证才能证得。 (十一) 问:汉地有很多比丘尼,但藏传佛教中出家的女众不多,而且在藏地,妇女的地位很低很低。请问,藏传佛教怎么看待妇女呢? 答:藏地出家的女众还是蛮多的。在我们佛学院,男众出家人只有两三千,女众出家的却有五六千。 关于比丘尼的传承,藏传佛教中一直都没有。大概在20世纪末,国内外的一些藏地大德想把这个传承引进来,但由于各方面的因缘不具足,只好暂时作罢。但这并不是轻视女众,只是有些传承没有接上而已。 这种现象不但在藏传佛教中有,我去泰国的时候,看到男众可以短期出家,女众只能当八戒女,“不平等”似乎更加严重。不过,对女众来讲,确实有很多不共的过失,佛陀在经典中也明确讲过,这不仅在藏传佛教中有叙述,汉传佛教中也有很多。 然而,女众只要精进修行,还是可以成就的。藏传佛教的历代大德中,就出现过不少女性成就者,像益西措嘉空行母、玛吉拉准空行母。还有一个叫满莫的,《敦珠佛教史》中记载,她与两弟子一起会供后,三人犹如雄鹰飞空般,不舍肉身而直接飞往清净刹土。 而且,藏地妇女的地位,也不是像别人讲的那样低下。只是在有些习惯和传统上,女人的能力无法与男人相提并论,但她们的地位并不受影响。 (十二) 问:我父亲身体不太好,经常头痛,母亲就每天早上在佛前供杯清水,诵几遍一切如来心秘密宝箧印咒,再把水给父亲喝,父亲顿时觉得头痛缓减了。但未经过上师灌顶的人,是不是不能轻易诵密咒?母亲这样做是否如法? 答:任何密咒,都最好是得过灌顶之后再念。但即使因各方面的原因,没有得到传承和开许,它的作用也是有的,持诵不会犯特别大的过失。 现在藏地也好、汉地也好,很多人念咒语不一定得过传承,但念了以后,还是会有感应、有加持的。 (十三) 问:我现在每天做功课,也做了很多善事,但身体还是不太好,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答:念功课、行持善法,是不可能带来疾病的。你在修学中之所以如此,应该是像《金刚经》里所讲的,以往昔的罪业本来要感受非常严重的痛苦,现在可能是重罪轻报了。 问:如果别人劝我不要这样执著,应该随意一点,那我该怎么办? 答:不要管别人说什么,重要的是寻找一条真正的解脱之路,尽量保持自己的善念,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随顺别人。 (十四) 问:我看过您答济群法师的19个问题,读完以后非常感动,觉得佛法就应该这样,是圆融、统一的。但从历史和现实中,我常会看到一些宗派斗争,包括居士团体里无休止的争吵,对此深感痛心疾首。您怎么看待这些呢? 答:现在,不仅是我们学大乘佛教的,包括世界上的各个国家,也在往和谐的方向迈步,不像过去某些国家那样水火不容了。既然没有受过大乘教育的他们,都能以和谐理念为根本,那我们作为佛教徒,不管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就更应该和睦相处了。 其实,佛教的教义上并不存在争斗,以前没有,现在也不可能有。只不过个别佛教徒没有领悟到它“慈悲为怀”的宗旨,于是就制造矛盾,引发种种争论。若想改变这种现象,不能只靠一两个出家人或居士,应该是所有佛教徒的事。假如大家齐心协力、团结和合,依靠这种凝聚力,才能弘扬佛法,利益周围的许多人。 当然,你重视自己的宗派,这也无可厚非,但在此基础上还应团结其他宗派,甚至是世界上的其他宗教。这种包容心,国外就做得非常好。不过,这几年来,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之间、汉传佛教各大宗派之间,也做得比较不错。虽然极个别人会发生一些冲突,但这是个人矛盾,从大的趋势来讲,还是逐渐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十五) 问:米拉日巴在修行时,碰到一位非常严格的上师,不停地刁难他,来消除他的业力。那您在佛学院中,如果碰到一个人很有潜质,是怎么教化他的呢? 答:我没有米拉日巴的上师那样的成就,也没遇到过像米拉日巴那样的苦行者。米拉日巴的上师当时也曾对他说:“我是特殊的成就者,你是非常有信心和坚忍力的弟子,故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调化。但你以后摄受弟子时,不可再用如此严格的手段了。” 当然,按照佛教的传统,上师和弟子之间的差别,还是有的。不像个别学者认为,上师和弟子应平起平坐,老师和学生也应平起平坐,这种说法是一种极端民主。虽然从“众生皆具佛性”的角度而言,上师与弟子有平等的一面,但在某些层面上,还是应该存在高低。这种高低,也是传递真理时的互相尊重。 我们佛学院的传统,其实跟汉地寺院也差不多:各个班有法师讲经说法,之后再由具德行的法师辅导。在此过程中,大家都会恭敬谛听,若遇到一些实质性的疑惑,则可开诚布公地进行探讨,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就是这么一个原则来教化的。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