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和尚传11
2015/5/21   热度:270
此次朝礼,德清不仅亲近了许许多多的善知识,而且“除渡海须航外,余皆步行。水驿山程,霜风雨雪,碛砂峻岭,岛屿榔椰,境风日变,心月孤悬”正是在这样的磨炼中,德清以超人的意志与毅力,凭着一定要到印度朝礼佛陀圣迹的坚定信念,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终于实践了自己的大愿。同时,“体力增强,步履轻捷,不特不觉行旅之苦,反思昔日放逸之非。”非但如此,在这次游访参学之中,德清时时心中法喜充满。在佛陀圣迹之前礼拜中,刻刻饱尝禅悦。到后来在云南鸡足山所见所闻所感,更增强了德清重振这一祖师道场的信心。15年后的事实表明,“有志者事竟成”。清光绪三十年(1903)春,德清出山弘法,第一个弘法道场就入住鸡足山,实现重振祖师道场的夙愿。天时、地利、人和之缘加之德清为法献身的精神和实践,使之功德圆满。但由此之中人们也可以看到,这几次的参访游学与其有着极为深厚的助缘。其影响的深远,可以说对德清的一生都是不可低估的。
第二章 苦行参学 高旻寺禅七开悟
一、 茶杯落地,顿见本来面目
清光绪十七年(1891),德清法师相助法忍法师修缮赤山禅寺大殿工程完成后,来到金陵(今江苏南京),挂单于钟山净成寺,亲近松岩老和尚,求教因明学。入住之后,遵松岩和尚之嘱,助之修葺殿宇。期间,经松岩和尚引见与杨仁山居士相会,与之商讨因明学有关问题。这样在金陵一住就一年过去了,虽是住在寺中,可在与杨仁山居士等交往中也听到不少慈禧太后用海防捐款修建颐和园等一类的消息。听到这些消息,德清法师以慈悲心肠悲悯受苦的民众。同时,深深自虑,身为佛教徒,眼见国势衰微,民众涂炭,当怎样尽力救苦济难。思量再三,德清法师感到当今社会民众倍受灾难,心绪慌乱,十分需要佛法甘露,解危析难,指迷导悟。因而,德清法师决计觅一弘法道场,以弘佛法。但金陵地方虽大,也有三四百座寺院,然而人多也杂,自己难于在此施展身手。清光绪十八年(1892)春,德清想到了九华山,那里山阔人少,但交通方便,又是地藏王菩萨道场,来往信善香客甚多,便于弘法。于是,德清约请普照、月霞、印莲等几位同参一起前往九华山。
当德清法师等人来到九华山,选中翠微峰山腰向阳之麓靠近上山大路旁的一块空地,诛茅斩荆,砍树斫竹,费了一个多月,终于盖成一栋能容纳百众听讲佛法的茅蓬。清光绪十八年(1892)五月初一日,礼请百岁宫方丈宝悟和尚主持开光,山上山下3千多佛门弟子前来随喜。此后,普照和尚在此开讲《华严经》,德清为之助讲。接着德清主讲《金刚经》,月霞法师主讲《胜鬘经》,印莲法师主讲《阿含经》。四人轮流主讲,妙语连珠,法雨普洒。翠微茅蓬的名声也随之越来越大。次年五月,天台宗高僧谛闲法师云游来到翠微茅蓬,德清法师等人十分高兴,立即礼请其登坛开讲一经。谛闲法师虽有一番推托,但也不好拂了众人的请求,也就应允了。就这样,禅宗、贤首宗、天台宗、净土宗的名僧大德都在翠微茅蓬相继讲经,四方慕名而来的四众弟子络绎不断,王一亭、江谦等社会名流也前来附喜。
也就在清光绪十八年(1892)秋,应妙莲和尚之召,德清法师南下回到福建鼓山,拜谒离别已久的妙莲和耀成两位恩师,并分别在他们座下承嗣了临济宗和曹洞宗法脉,成为临济宗第四十三世、曹洞宗第四十七世传人。却说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春,正当德清和普照、月霞法师等人在九华山翠微茅蓬弘法很为热闹之时,地方当局却以防止革命党人聚会为借口,将茅蓬强行封闭。没有办法,众人四散,德清法师则去了扬州高旻寺参加禅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