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天菩萨:中观四百论广释 第八品 净治弟子品(索达吉堪布 著疏)
2014/9/3   热度:1005
圣天菩萨:中观四百论广释 第八品 净治弟子品(索达吉堪布 著疏) 戊四、(明为成就道器为净治弟子身心的方便)分三:一、明烦恼能断之理由;二、广说断烦恼之方法;三、明后有结生无始有终之喻。 己一、(明烦恼能断之理由)分二:一、正说;二、明烦恼可断之理由。 庚一、(正说): 问曰:有情心相续中的贪欲等烦恼,无始以来就一直在熏习着,十分牢固地系缚着有情,因而怎么能断除它们使心相续清净呢? 如对不顺人,爱念不久住; 犹如对不和顺之人,贪爱心念不会久住;同样,了知内外一切法所生的众多过患,对世间的贪爱则不会久存。 贪欲等烦恼虽然从无始以来就在不断熏习与系缚着有情,但是并非不能断除,于此首当让学者明了此理,确立能断烦恼之信心,故本品于初颂即以人人常见且易知的比喻说明此理。在人道有情中,平时最为深厚的烦恼莫过于相互之间贪着爱执,然而不论人们相续中的贪欲烦恼有多深,若他们遇到与自己不和顺,不能令自己顺心的人,贪爱心念决定不会久住。世间夫妇、朋友等等,纵然初时相互贪爱得死去活来,然而一旦出现了不和顺的裂痕,发现了对方不顺心之处,贪爱便会渐渐消减,乃至顿然息灭无余,双方变成仇敌一般,开始争论嗔斗,由是明显可了知贪欲烦恼非坚固而能断除。而净治相续断除烦恼也是同样道理,不管自己对何种法有何等贪嗔执著,也不论相续中何种烦恼习气有多深厚,一旦以伺察智慧了知彼等烦恼有种种过失,了知贪爱的过患,自心即不会与它们象昔日那样和顺,而是渐渐生起厌恶分离,越来越合不拢,因此它们再也不会长久存在于相续中。如是以智慧详细观察分析,极易了知烦恼非有情的本性,它们并不坚固,只是忽然或暂时现起之法,通过种种方法完全可以彻底断除。全知麦彭仁波切教诫过:没有学过宗派者,不知贪嗔痴烦恼的底细,故时常为烦恼所制;若能了知彼等本性,则容易断除烦恼苦患,所以首先认识烦恼的修法非常重要。 譬如说,昔日有一婆罗门童子遇到了一名美女,不觉生起贪心,准备与她一起过日子。这时在路上遇到了佛陀,佛陀对他说:“婆罗门童子,汝若与贪欲系结,即是系缚;若离贪爱,即得解脱。”在世尊加持下,深植宿善的婆罗门童子于“系结”一语中,领悟了集谛;于“即是系缚”之语认识了苦谛;于“离贪爱”之语中深观道谛;于“得解脱”一语中了知灭谛,如是他立即舍弃了美女,在世尊前出家,之后获得了阿罗汉果。同样,修行人于修道之初,若能了知贪等烦恼的过患与其本性,则可迅速生起出离断除烦恼,而不会有任何能否断除的疑惑。 庚二、(明烦恼可断之理由)分四:一、烦恼所缘之事不定故能断;二、生烦恼的因非实有故可断;三、破许烦恼不能断的能立;四、与现见有许多未断烦恼者并不相违。 辛一、(烦恼所缘之事不定故能断): 问曰:生烦恼皆有其所依的外境因缘,而这些所依境非能自主灭尽,故烦恼无法断除。 有者于彼贪,有者于彼嗔, 同一对境,有人对它生起贪欲,有人对它生嗔恚,有人对它生起愚痴,所以外境无有决定可贪之实义。 贪爱等烦恼虽然从表面观察,是以其所依境而生起,但是所依境并非有决定能生某种烦恼的能力,故不应执贪等烦恼不能断除。观察某种烦恼所依境,比如说某人,有些人对他会生贪心,乐于与他亲近交往;而有些人对他生嗔恚,经常要与他发生冲突矛盾;还有一些人会对他生起痴心,既不贪爱也不会嗔怒,处于平等无记的状态。由此可知,所依境并无固定不变的自性,如果所依境真实存在可贪的实义,那么人人见之也应生贪,而实际上并非如是。外境本身无有任何可生贪、生嗔或生痴之处,它在各个不同有情前处于不定状态,不会决定是生某种烦恼的所依境。因而有情对它生贪嗔痴烦恼,其主因应归于自相续中的分别妄计,不应以外境无法灭尽故,而愚笨地认为贪等烦恼也无法断除。 譬如说,昔日有一士夫娶有两个妻子,一个妻子生有一女,而另一位妻子无有生育。对这个女儿,她的母亲见之即生欢喜,而无女之妻见到便生起苦恼,其家中的女仆则处于中庸,见之既无喜也无恼。同样,一切烦恼所依境也是如此,若外境有真实性,那无论是谁见之也应生同样的烦恼,然事实上,人们依同一种外境不会决定生贪,也不会决定生起嗔恚或愚痴。以此应了知,一切所依境皆无固定可生贪等烦恼之性,有情若能调伏自心,则决计可以断除烦恼。 辛二、(生烦恼的因非实有故可断): 问曰:若所依境非实,那烦恼是如何生起,又如何能断除呢? 若无有分别,则无有贪等, 如果内心无有分别妄计,则无有贪等烦恼生起,智者谁会执着将真实义说成是分别呢? 由于烦恼所依境无有实义,同一境前不同人会生不同烦恼,依此可见生起烦恼的主因是有情相续中的非理分别妄计。大疏中云:“贪欲嗔恚痴,从诸分别生。”既是分别妄计,烦恼也就完全可以断除,因有情内相续中的分别,是一种不符合诸法真相的非理作意,是虚妄地计执。这种妄计分别,就象将花绳看为毒蛇一样。于黄昏时,误将一团花绳看成毒蛇,此时于内心虽计执地上有毒蛇,而实际上并无毒蛇,只是因错乱意识而执为有,如果断除这种偶然而暂时的错误意识,那就不会再生起执有毒蛇的念头;同样,内心若不分别妄执,不分别他人是亲友或仇敌,是可爱还是可恶,贪嗔等烦恼也不会生起。而在真实义中,并不存在任何分别戏论,因而现见诸法实相的智者,绝不会于清净心性法性中生分别执著,而将真实义说成是分别,以此也就不会有烦恼的生起。《六十正理论》中云:“世间无明缘,是佛所说故,此世谓分别,有何不应理。”一切智智的佛陀说过,世间内外诸法皆是以无明为因缘而生起,因而说世间万法是分别妄计,有何不应理呢?世间诸法因分别而有,修行者若能认知实相,安住于清净心性法性中,于任何境也不会生起非理作意分别,以此也自然能断除贪嗔等烦恼。 譬如说,以前有一个人修习禅定,他感觉自己头上又长出了一颗头,内心为此非常忧虑。这时有一个智者为他除病,悄悄地拿来一个头扔在地上,然后对他说已将长出的头拿下来了,让他亲自过目,结果他的心病全然消除,不再生分别妄计,忧虑痛苦也不复再有。同样,于诸对境生贪嗔烦恼者,也唯是于清净法性中分别妄执有诸法,由此而虚妄地生起烦恼痛苦,若能除去分别妄执,则烦恼自然息灭。 辛三、(破许烦恼不能断的能立): 问曰:世间男女相互之间,由于有内相续中的贪欲共同系缚,因而若不灭对境,贪爱烦恼则无法息灭,而实际中无法灭尽对境,故贪烦恼无法息灭。 任谁与他人,都无同系缚, 不管是谁人,与他人都无有同一系缚,如果与他真实有不变的同一系缚,则二人分离不应理。 执男女之间有共同的贪欲,由此而系缚在一起无法断除烦恼的说法,极不应理。于世间无论是谁与他人不可能存在自性不变的共同系缚,不可能有一个共同的自性贪心,将二人连结在一起。假设存在这种情况,两人之间有自性存在的同一系缚,那么两人不可能分离,因为自性的系缚,不可能变为他性而成分离。可是现实中,并不存在两个人永不分离的情况,由此可见无有真实的同一系缚存在。大疏中说:从贪欲烦恼自身观察,其本身唯是暂时的虚妄计执,不可能真正存有系缚有情之力,再从男女有情观察,彼等唯是依五蕴假合而假立的法,无有自性存在,既然能贪所贪与贪欲烦恼皆无自性,那怎么会存在有自性的联系呢?所以男女之间的贪欲烦恼,唯是因虚妄而暂时的分别计执而生,绝无不可分离的情况,不应执着有男女对境存在,即不能断贪欲烦恼的谬计。 譬如说,黑牛和白牛拴在一起拉犁耕地时,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有自性的同一系缚,二者也非永远不能离开,只是暂时有绳索和犁拴在一起,若除绳索等,则自然会分离。同样,人们对外境生起执着烦恼,也唯是因暂时的贪爱绳索,将根识与境联系在一起而生,但二者之间并无自性不变的联系,若依智慧断除贪爱绳索,则贪执烦恼自然息灭。 辛四、(与现见有许多未断烦恼者并不相违): 问曰:若如理观察即能断除烦恼,那么为什么现见有许多众生未断烦恼呢? 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 福德浅薄者,于此烦恼的对治妙法——缘起性空,都不生合理的疑惑,若谁人略略对此法生疑也能坏灭三有轮回。 世间绝大部分众生没有断烦恼,这不能说明烦恼不能以正理观察断除。而是因许多众生福德浅薄,无缘得到听闻缘起性空法的机会,即使听闻,大部分众生也因根器福德低劣,与其教育成长环境的恶劣熏习,导致对此根治烦恼的妙法不生信心,不能对此生合理的疑惑而去略微想一想:诸法可能是无自性的吧?今世那些持邪见者对此空性法理,当然不会生起合理疑惑,就是那些已入佛法者,在听到甚深空性法义后,有些人仍是毫无感触,处于木然无记的状态,这是因他们福薄缘悭,故内心无法生起合理的思维理解。对龙树菩萨、月称菩萨等所抉择的缘起空性正理,假使谁人能够略略生起合理的疑情,他也能依此而坏灭三有轮回。因为生起疑惑者,能依此而对诸法实相进行思维观察,逐渐理解空性法义,并将法义融入内相续,而空性正理是无明烦恼实执种子的对治,以此即能逐渐坏灭无明烦恼种子,彻断三有轮回之根。此颂充分说明了空性妙法的重要性,藏传佛教诸大德常以此为教证,阐明闻思修习空性的巨大功德,用以鼓励诸修行人重视闻思中观空性法门。诸欲求出离三有轮回者,若能于此深加伺察思维,对中观空性妙法定会生起殊胜信心,迅速趣入解脱正道。 譬如说,昔日有商主与众多商人入海求宝,结果船被恶风吹至一岛而触岸损坏,商人们弃船登岛,这时岛上有众多美女迎请他们,各个成家过日子,当时商主也不例外。可是成家后,商主的妻子经常告诉他“不要往南方去”,商主对此生起了疑惑,一次悄悄地往南方去探视,结果发现了真相,了知该岛是凶险的罗刹国,那些女人都是罗刹,会逐个将商人们吃掉。再往南边,商主遇到了“叭拿哈戛”马王,他即依马王之力,取道空中越过大海,脱离了罗刹国而返回家乡。同样道理,若能生起疑惑,即能依此了知三有轮回的真相,而生怖畏厌离,渐次即能依般若空性彻底出离凶险的轮回世间。 己二(广说断烦恼之方法)分四:一、教诲必须现证空性的意义;二、教诲希求解脱;三、引导趣入空性的次第;四、教诲烦恼决定能断。 庚一、(教诲必须现证空性的意义)分五:一、教诲应当敬重实际之理;二、示得解脱必须现证空性;三、示从流转趣入还灭的方便;四、示于空性远离怖畏;五、示应断特别贪著自宗。 辛一、(教诲应当敬重实际之理): 能仁说何法,增长至解脱, 能仁所说的何法,能够增长至解脱而不坏灭,如果谁人不敬重此法,显然他不是有智慧的人。 能仁是佛陀的名号之一,佛陀所说能不坏灭而增长至解脱的法,即是指空性及以般若空慧所摄的布施等法。于佛菩萨所说的般若空性法,修行人在资粮道时以闻思而抉择;在加行道时以相似正见而修持;至见道位即如实现见法界空性,断遍计的烦恼、所知二障;二至十地时依此次第断除俱生的烦恼、所知二障,于八地时即可断尽俱生烦恼障的种子并获得无生法忍;至佛地断尽一切二障现证最极圆满的空性智慧。因此,修行人从凡夫位至佛地,缘起性空妙法不断增长,在胜解行地主要以缘总相的方式修持,于初地时现证无漏法性,此无漏法性是最究竟了义的真理,是佛陀所说八万四千法门中的精髓,是有情超越轮回的三乘菩提道根本所依,对这样的妙法,如果不恭敬顶戴不重视闻思修习,显然是非常愚笨的人。若不修学空性,以空性智慧摄持一切福德资粮,那么自己无论做什么事业,如布施持戒等,也只是无眼功德,皆会变坏毁灭;若不通达空性,三乘菩提果也都无缘获得,不能使自己得到解脱。因此有缘闻思修习佛法者,于空性法义当生大敬信,为求此当不惜一切。 譬如说,到了甘蔗山,应当品尝甘蔗的甜美,若什么也不品尝,空过其山,那无疑是十分遗憾的事。同样,遇到了佛法宝山,应当闻思修习其精髓空性法义,若对此不重视,那无疑是至宝山而空过,绝非智者所应作。 辛二、(示得解脱必须现证空性): 问曰:是不是将不空的诸法观为空性,以此而断除贪执得到解脱呢? 非不空观空,谓我得涅槃, 并非是将不空的诸法观为空性,便说“我修成空性得到了涅槃”,如来说凡有这类不合实相的邪见者,即不能证得涅槃。 要解脱轮回证得涅槃果位,必须如实现证空性实相。但是修习证悟空性,并非是诸法本来不空,而修习者在自相续假想它们是空性,由此假想串习而断除贪执,然后说自己得到了涅槃解脱。这种说法是一种邪见,如同外道太阳派的宗义一般,绝非内教正法,依之也不可能得到解脱。本师释迦牟尼佛以智慧澈见了诸法实相,在经典中告诉过众修行人:“于实际颠倒执著即为邪见,不能证得涅槃。”而在诸法实际中,佛宣说了十六空,指出了“一切法自性空,即无自性之理趣”。万法自性本来即是空性,于胜义中不存在任何可缘执的体性,如果不通达此本来空性之实义,而是认为诸法本来不空,仅仅在内相续中以分别心去观想一种如虚空一般的空,这不是正确的修法,依之不可能证得涅槃。因此若欲解脱者,必须如理闻思通达诸法本空的中观正理,内道中的一切修习解脱功德,也必须依通达此空性实相的智慧而建立,总之,般若空性是断烦恼根除三有轮回种子的必依妙法。 譬如说,以前有一比丘于过午后饮非时浆,身边的小沙弥问他:“师父,你怎么能违犯戒律饮用非时浆呢?”“我不会犯戒,因为我已将这些观为清水。”其后有一天,那位比丘又叫小沙弥去取一些甘蔗果汁之类饮料,小沙弥便取回一钵清水交给了比丘。比丘责问小沙弥时,小沙弥便回答:“师父,你不是说可以通过观想将果汁变为水,而不犯戒嘛!那么水也可观为果汁。”同样道理,若诸法本来不空,那无论怎样观修,也绝不会得到寂灭涅槃,故不空而观空之见,是如来所呵斥的邪见,诸修行人当细察。 辛三、(示从流转趣入还灭的方便): 问曰:若一切法本来即空,那佛陀应该只说此真如空性,为什么还要说情器世间的缘起诸法呢? 何经说世间,彼即说流转; 任何教典宣说世间法,它即是在解说流转次第;任何教典宣说胜义法,它即是解说还灭的法门。 虽然诸法本性即空,但是要断除实执现证空性,还需一些方便次第引导,因此本师释迦牟尼佛宣说了世俗谛与胜义谛两个层次的法,渐次引导不同根器的世人证入空性实相。诸教典之中,何种经典在宣说世间缘起,即是在阐述众生流转的次第。因有情执诸法实有自性,由此而生起了诸法无因生或从非因生的错误认识,为了破除这些劣根众生的谬执邪见,佛陀宣说了诸法皆由因缘而生起,又针对有情轮回而宣说了无明缘行等十二缘起,使有情明了流转生死的次第与根源,由此方便引导渐渐趋入正道寻求解脱。然后,佛陀进一步于了义经典中宣说般若胜义法门,将五蕴、六根等杂染法,六波罗蜜至三身四智的清净法,皆抉择为假名,无丝毫自性可得,如是破除四边戏论,抉择实相,这些皆是阐述还灭次第的法。前者是通达胜义的方便,相当于苦谛集谛,后者是修胜义趋入涅槃的正行,相当于道谛灭谛。二者一说有一说空,是为了显示进入解脱道的方便次第,如《入中论》所言:“若谓安住世间理,世间五蕴皆是有,若许现起真实智,行者五蕴皆非有。”如是佛以二谛次第说法,令众生循次第进入胜道获得解脱。 譬如说,欲进入某甚深洞穴,必须先至洞口,然后于入洞前舍弃一切有滞碍的物件,否则无法进入洞中。同样,欲要进入甚深的胜义空性,须在进入前循世俗谛次第完成加行,然后才能舍弃一切累赘,进入甚深空性境界,此乃凡夫趣入解脱彼岸的必须次第,皆有必要也。 辛四、(示于空性远离怖畏): 问曰:若一切法无自性,那就不存在一切因果作用,以此则如何得解脱呢? 若汝生怖畏,皆非有何为, 如果你生起怖畏而认为,一切法既然皆非实有,那么又会有什么解脱可求得呢?但是,如果在胜义中实有所作,那空性法也就不能灭除生死。 不能正确理解空性者,往往会混淆世俗谛与胜义谛,执空性为断灭一切之空,故对空性生起怖畏而认为:如果一切法无有自性,那么又何必勤修菩提道出离生死呢?因一切法皆不能成立,如是也无有一切因果,任你如何精进也无有果位可得。针对这种劣慧者的怖畏,作者没有直接指出他们对空性的错误理解,而是以反问驳斥其谬误:如果一切法实有不虚存在,那么空性慧也就根本无法灭除业果相续,轮回痛苦永远也无法灭除,因为实有的诸法则永远不可能断除。弥勒菩萨也说过:若能断实有,所断的烦恼障碍也是实有,那又如何能断除呢?若诸法本性不是无为空性,则任何般若空慧等法门也无法断除轮回生死,任何修行也成无用。因此,诸执蕴等万法实有而怖畏空性法者,应仔细思维:若诸法不空,即意味着痛苦轮回永远无法出离,那才是最可怕的! 譬如说,草场大漠上的阳焰水,是一种虚幻现象,其本体为空性。能了知其真相,即不会希求去饮用,也无需畏惧水灾;如果这种水不是幻相而是实有,那么一切陆地上的有情即会遭灭顶之灾,这才是可怕的境相。同样道理,一切法本体为空,故而可以由了达其空性趋至无希无惧的大涅槃之境;若诸法本体不空,人们即无法解脱其束缚作用,那才是真正的可畏惧之处! 辛五、(示应断特别贪著自宗): 问曰:若空性之宗能断除生死轮回,而其他宗都是颠倒,那我们应专一追求爱重空性宗,而反对、抛弃其余宗。 若汝贪自品,不喜他品者, 如果你贪爱自己方面的空性宗,而嗔恚不喜他宗,就不能趣入涅槃,因为有取舍二行则不能寂灭诸边执。 虽然空性是出离轮回生死的正道,但是修行人不能以此而贪爱空性自宗,反对嗔恨其他宗派,这是在修习般若空性时必须注重之处。贪执自宗而诽谤他宗,这不是内道徒所应有的态度,他宗不论是内道中的暂时不了义宗派,还是外道颠倒宗派,修行人皆不能以嗔恨心诽谤,特别是内道中诸宗派,皆不能舍弃。如果不能放弃贪嗔取舍,即无法趣入解脱涅槃,内心执有取舍二行,即堕入了边执戏论,无法得到寂灭一切戏执的果位。佛经中言:“何人解脱贪嗔痴,此人立即得解脱。”《般若十万颂》中说:“须菩提,若对微若毫端的名相产生了执著,也不得究竟佛果。”此类教证尚有许多,诸学者当深思。修学空性者,必须通达一切法无取无舍的大空性本体,若内心有可贪可嗔的执著,则恰好与之相违,无法到达寂灭之境。 譬如说,昔日圣部比丘教化一些在家弟子出家,那些弟子说:“我们对圣教有很大信心,但是对婆罗门非常憎恨,所以不愿意出家。”相续中有喜爱嗔恨二行者,连出家修行尚无法做到,又如何能得到寂灭一切执著的解脱呢?大疏中言:若相续中对婆罗门怀有嗔恨,彼等居士戒即不清净,如是则无法得到解脱涅槃。故诸修行人应知,执著何法即是自我束缚因,欲求解脱必须断弃取舍实执,方可趋入正道。 庚二、(教诲希求解脱)分七:一、精进则容易得解脱;二、若不修习厌离生死即不能得解脱;三、生死过患极大故应勤修解脱;四、不应最初开示实相义;五、如何为引导之次第;六、诸法究竟本体无别故易证一切法实相;七、因此经说须修福德资粮并不相违。 辛一、(精进则容易得解脱): 问曰:解脱涅槃非常困难,不象世间有漏安乐那样容易得到,因此我们不如作有漏善法,以求安乐。 无作得涅槃,有作招后有, 通达诸法皆空无有作为即得涅槃,而执诸法为实有所作则招后有,涅槃不用任何挂碍执著就很容易获得,而其余的有漏安乐不容易获得。 许多人认为涅槃的安乐境界太难证得,而善趣有漏安乐只要种下善因,即可获得,以此他们对解脱失去希求心。这种想法是不应理的,解脱涅槃其实比有漏安乐更容易获得。涅槃即是寂灭一切有为实执的无为境界,若依佛菩萨善知识的教言,通达一切法本体即空,由是而息灭一切实执,当下即可获得涅槃。六祖慧能大师指点慧明禅师言:“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不思善恶护持清净自心之境即是涅槃,每个有情本来具足,无需任何勤作即可获得。涅槃不假外求,但令自心通达实相即可,内心无需取舍勤作,了达安住真如本性,即名解脱涅槃,因而这又有何困难呢?可是轮回中的安乐就不一样了,它需要人们劳损身心,有所执著地营求才可在将来获得,而且这些作业会招致种种不悦意的后有。因此说,涅槃无需内心挂碍虑念,即不用一切担心考虑与勤作,就很容易获得,可是轮回诸法并非如是,它们需要身心种种劳作辛苦,很不容易得到。 譬如说,要希求身体健壮无病,则需要经常求医疗治,不断锻炼保养,需要克服许多困难;但是,若内心无求,则无需这些劳作,任其自然即可。同样,内心充满实执挂念,欲求五欲安乐,则须付出许多艰辛才可获得;而内心舍弃一切实执,无取无舍无希无惧者,当下即得解脱,获得无上涅槃之乐。故诸修行人当知,能依善知识教言空诸内心所有邪执,则涅槃极易获得,而不必有任何难得的顾虑。 辛二、(若不修习厌离生死即不能得解脱): 问曰:若无作即得涅槃,那么在本论中为什么还要说无常与苦等厌离世间法呢? 谁不厌三有,彼岂敬寂灭, 谁人不厌离三有生死,他难道还能敬重寂灭解脱吗?就象于自家室有贪则不能舍离,若无厌离心则难出离三有。 要获得无作涅槃的寂灭安乐,必须先在内心舍离三有世间,这是必须完成的前行。一个人如在内心对三界轮回生死不生起厌离心,那么他对寂灭涅槃之境必然无有敬重希求之念,试想一个对三界轮回之苦毫无厌烦,而是充满着贪爱者,他又怎么会追求出离解脱,抛弃一切贪爱去趋入涅槃之境呢?这就象有些贪着小家室者,即使自己的家室充满穷困痛苦,仍然会执著“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由此而无法离家另谋生计。同样道理,不能由了知三有苦谛而生起厌离之心者,则于究竟解脱安乐不会生希求。既无希求恭敬无为涅槃之心,他不可能无缘无故趋入无作空性之道,而无此般若空性道,即会如同《般若摄颂》中所言:“谁求声闻独觉果,乃至法王如来果,必依般若法忍得,离此恒时不可得。”并且于般若空性,必须依恭敬信心方可通达,而心希有漏福乐者,既然无敬重此道之心,当然也就无法得到涅槃解脱。 譬如说,有些人因贪恋家乡,虽然将他押赴刑场,他仍回头顾恋,想着自己的家室美食,如同有些牦牛在拉向屠场过程中,仍贪食路边的水草一般。同样,不知三有苦患者,虽在经受着极大痛苦,仍会贪着三有,不会寻求出离而敬重寂灭解脱之道,由此而断绝解脱的机会。因此,欲求无作涅槃者,首当对三有生起厌离。 辛三、(生死过患极大故应勤修解脱): 问曰:世间虽有众多痛苦,但众生都已习惯于忍受,所以怎么能生起厌离而勤修解脱道呢? 有为苦所逼,现见求自死, 可以现见有些人为痛苦逼迫,为求摆脱苦恼而自杀死亡,这时他们是因愚痴无知而舍生,所以不可能趣入解脱胜道。 众生虽然长时流转在三界痛苦之中,但并非已经完全习惯于忍受痛苦,并非已完全接受了痛苦而可以不求出离。在世间,凡夫有情平时最为爱著、敬重的莫过于生命,然而在受到强烈痛苦折磨时,他们往往会以自尽生命的手段来希求摆脱苦恼。比如有些人因疾病、贫穷而自杀,有些人因情爱、亲人的别离而自杀,有些人因事业失败而自杀,等等类似事件层出不穷,人们对此都会有所耳闻目睹。由上足可证明,轮回世间的众苦逼迫是十分难忍且恒时存在的,有智者理应对此生起认识而寻求出离。但是在希求解脱时,并不能象那些自杀者一样,采取自尽生命的粗暴方式。这种方式,是在愚痴无知的心态下所采取的一种非法恶行,不但不能断除痛苦趋入解脱胜境,反而会堕入更深的无明痛苦深渊。自杀者因强烈执著虚幻的自我,执著“我受不了痛苦”,愚昧地认为若毁掉色身,即不再会有痛苦感受。这样的愚者,怎知若要断苦,必须从内相续以智慧断除无明我执才行,如果只毁灭色身就可断苦,那众生早就应该没有痛苦了,因为在无始轮回中,每一个有情都曾无数次地舍弃色身。所以,诸修行人应于明察生死过患勤求出离的同时,注意避免解脱的歧途,而只有依止般若空性的出离正道,才能解脱轮回的束缚,获得涅槃的安乐。故为了趣入此道,无论怎样精进苦行甚至舍弃身命,也应无所顾惜,勇往直前,真正求出离者,唯应如此而行! 譬如说,人们身染恶疾时,如果不服用对症良药,即无法根除病苦;同样,堕入轮回染上烦恼疴疾时,若不依般若空性根除其病根——无明烦恼种子,无论怎样压制现行烦恼痛苦,也无法解脱苦恼的轮回。诸有智者,于此诚应深加思维,抛弃一切疑惑与非法手段,而径自趣入正道修持解脱正法。 辛四、(不应最初开示实相义): 问曰:若般若空性是解脱轮回众苦的正道,那么世尊为何还要说布施、持戒等法门呢? 为下根说施,为中根说戒, 为了引导下根众生,世尊宣说了布施法门,为中根者宣说了持戒法门,为了上根众生,宣说了寂灭一切生死的空性实相法,希求彻断生死者应恒常修习上者的空性法门。 虽然般若空性是根除轮回的正道,但是于初机众生前,世尊并没有一开始就宣说此殊胜妙法,而是渐次宣说了布施持戒等方便法,这些都是适其根机而作的方便引导。针对一般的初机众生,他们无法一开始就接受持戒、安忍等较高的法门,因而世尊教导他们行持简便易行的施舍善法,以此渐渐积累福德,减轻粗大的执著烦恼,使他们次第由下根修炼成较利的根器;对已安住于中根的众生,世尊进一步宣说持戒等法门,使他们成就更好的道器;然后对上根者,世尊才开始宣说解脱生死轮回的正行法门。因轮回即是有情的二取实执,所以其正行对治法,便是断除实执的般若空性,只有依空性法门,才能灭除轮回的痛苦,乃至彻断轮回的种子。因而欲求解脱生死者,应精进修炼,使自己迅速成为道器,从而能恒常修持般若空性法门。 譬如说,有三个王子,依其年龄长幼,国王依次安排小王子认字,中间的学习读诵声明,年长的修习兵法治国术等;同样,于趋入圣道的众生,世尊也安排了修习次第,诸善知识也应如是依此传授。欲求解脱者,也应依自己的根器而次第精进修习,最终皆应趋入般若,以求究竟解脱。 辛五、(如何为引导之次第): 问曰:在教导有情出离轮回时,如何是正确的引导次第呢? 先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 修习解脱道时,先应遮遣非福德善行的恶业,中间应遣除人我实执,其后应遮除一切我见,了知此次第者即为智者。 在引导有情修习正法出离轮回时,世尊设有极为巧妙的菩提道次第法门。初入佛门的下根众生,首先应断粗大烦恼恶习,以了知因果正见行持五戒十善,遮遣自己的非福恶业。对这些不堪接受空性法门的根器前,若说空性实相,则容易导致他们堕入断见,诽谤一切善恶因果业报,由此堕入恶趣无法出离,因而应善说作恶堕恶趣、修善生人天的因果法门,使他们生起因果正见,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由是断十不善业等恶业相续,修习善业成就人天善趣的道器。如是成就小士道器后,中间便可宣说人无我,以抉择五蕴非我等法门,遮遣二十种萨迦耶见的实执境,断人我实执,成就中士道器。在此基础成就后,便应遮除一切法我执著,断除一切有无边见戏论,以此即可证得最上成就。对如上三次第法门,谁人能了知分明,能如次第为他人解说引导,如次第修持,他即是内道中的大智者,通达三士道的大修行人。 有关此颂的解释,藏传佛教中的各论师有一些歧异,如萨迦派的班钦香秋瓦论师解释此颂时,说先遮遣非福是指初转四谛法门,中间一句是指二转般若法轮,后遮一切见是指第三转法轮,如是以三转法轮对应解释此颂;而按月称菩萨与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解释,都是将此颂第一句释为世俗因果正见等法,第二句指人无我法门,第三句为法无我法门。对此诸学人应细心揣摩,清楚了知此三层次的法门。 譬如说,善巧的良医在治疗病人时,针对其病情不同阶段,会施以不同方药,如医治患胆病者,先施药剂去其病源,辅以清淡素食助养,待病情好转后,再渐渐施以荤馔滋补,令其全面康复。同样,针对久患烦恼疴疾的轮回众生,应先施以因果正见等法,断其恶症相续,然后再施以人无我、法无我的灵丹妙药,彻断病根,令有情完全康复至本来清净的涅槃。能如是依次第而行者,定然是了不起的大智者。 辛六、(诸法究竟本体无别故易证一切法实相): 问曰:若要通达一切法自性空方得解脱,那一切法无有边际故,如是则谁人能解脱呢? 说一法见者,即一切见者, 若说于一法中见实相空性者,即见一切法之实相者,因为一法的空性,即一切法的空性。 要通达一切法的实相才能断尽烦恼迷惑,得到究竟解脱,这并非意味着一切法无有边际故无人能得到解脱。对修习大乘般若法门者而言,若能于一法中见到远离四边戏论的空性实相,他即见到了一切法的法性,佛在《三昧王经》中说过:“以一知一切,以一切知一。”《圣虚空藏三昧经》中也云:“谁不执一法实有,便知诸法如幻焰。”修习离戏大空性的大乘利根修行人,若见一法空,便能由此而见一切法皆如幻影阳焰,均无自性。以般若智观,见一法实相,即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由此空性慧,即可照见诸法实相,度一切苦厄。一法的实相,即一切法的实相,于胜义中诸法皆是平等离戏大空,远离一切缘执戏论,彼等本体毫无差异。因而诸法数量虽无边际,然法性是唯一的,若现见一法之实相者,则可无难通达所有法的离戏实相,如同海水虽多,然仅尝一滴便可知所有海水的味道。 譬如说,诸圆形、方形器皿外形虽有别,然而器内的虚空无任何实质区别;同样,诸法外相虽千差万别,然而其离一切戏论之大空本体无有丝毫差异。因此诸大乘利根修行人,可由一法见空而通达一切法的实相。于此有疑:若一法见空即见一切空,那么阿罗汉等二乘修行人亦已通达一部分法的空性,为何不许他们已见一切法的空性呢?应知此处所言的一法见者即一切见者,是特对大乘利根行人而言,而且所见之空是指以般若慧现见离四边的大空性,而非暂时的单空。对此俄巴活佛在注疏中有过较详分析,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观庄严论释》中也有详细阐述,诸学人可参阅。 辛七、(因此经说须修福德资粮并不相违): 问曰:若一切法皆空,则应弃舍一切,那么为何经典中屡说“应当敬重修福”呢? 为乐善趣者,如来说爱法, 为了那些爱乐人天善趣而暂时不能修习解脱法者,如来宣说了他们所喜爱的施等善法;为欲求解脱的修行人,如来对希求天趣尚且作了呵责,更何况耽著其余世事。 如来于部分经典中没有宣说诸法无自性的实相,而是暂时宣说了修习人天善趣福德的法门,这是出于引导某些根器不堪承受空性深法的众生而作。长久沉溺于无明痴暗而无福缘听受善知识教导的众生,他们之中有许多人无法理解解脱正法,不能生起厌离轮回之心,但是对于恶趣痛苦有怖畏,对人天善趣的安乐有希求。因此,无碍澈见每一众生根器的佛陀,为他们暂时宣说人天乘的正法,以行持因果正见断十恶业等遮蔽恶趣痛苦,以行持五戒十善积累可获善趣安乐的福德。月称论师在《入中论》里也说过:“彼诸众生皆求乐,若无资具乐非有,知受用具从施出,故佛先说布施论。悲心下劣心粗犷,专求自利为胜者,彼等所求诸受用,灭苦之因皆施生;此复由行布施时,速得值遇真圣者。”由于众生根器不够,故佛先引导彼等修习得安乐福德之法,由此而渐渐使他们得遇圣者的教导,逐渐步向解脱正道。而对于那些真正发心寻求解脱的修行人,佛陀多处宣说过:为求生人天善趣而持戒、布施等不是解脱法,不是修行人所应有的发心。为求善趣安乐异熟果而修法,这是世尊再三呵责过的行为,对耽著此等有漏的善法,佛陀尚会呵责,那更何况其余的恶法散乱行为呢?修行人要追求究竟涅槃,一切善的执著也要彻底舍弃,融入法界,而不善的执著,理所当然更应舍弃。 譬如说,世尊在鹿野苑为弥勒菩萨授记:将来汝成佛后,会在此地显示涅槃,那时会有名叫东的转轮王出世,将你的遗体造塔供养,以此他亦会生起出离心,出家修道获得阿罗汉果。当时有一名为弥勒的比丘听到了这个授记,他发愿在弥勒菩萨成佛时,自己要做转轮王。佛陀听后即严厉地呵责他为愚者,同时教诫诸出家人应断一切世间欲念,整个三界的一切都无坚固实质,一切五欲感受都无快乐,如同不净粪一般臭秽不净,因此应全力追求解脱等。由此可见,世尊宣说应修福德资粮,主要是为爱乐人天安乐的下根众生而说,并不与空性法门相违,而作为修行人,应该发大菩提心,为此应舍弃一切希求人天暂时安乐的发心。 庚三、(引导趣入空性的次第)分五:一、对非法器不应说空性;二、通达空性的方便;三、须从多方面开示空性;四、教诲于通达空性应起精进;五、如是修习能得涅槃。 辛一、(对非法器不应说空性): 问曰:若空性法门能断一切痛苦轮回,那为什么不随时宣说呢? 求福者随时,非皆说空性, 对追求福德者,不应随时都宣说空性,这就象即使是良药,若不对症而下,岂不是反会成为毒药吗? 般若空性虽然是能彻断轮回痛苦的妙法,但是也必须要具备相应的根器,才可传授修习。在追求福德安乐者之中,有不同根器的行人,对他们不可以随随便便传授空性法门,因为他们中大部分人要成为法器,尚需一定锻炼,必须积累一定的福德智慧才可以。若不观察其根器,随时宣说空性法,有些根器未熟者在听闻后,不但无法接受,反而会生起诽谤,或认为一切法完全断灭,由是而不承认因果、轮回等等,导致相续受到损害,甚而堕入恶趣。因此,大慈大悲的佛陀与历代高僧大德们反复强调过:在传授佛法时,不能不观察弟子根器就随便传授,对追求人天安乐福报的下根众生,若宣说空性大法,他们的根器会如同陶器无法承受猛火一样毁坏。马鸣大士说过:“如无垢衣涂妙色,最初应当说惠施,令彼善心已调柔,之后开示空性理。”若不注意先以方便法门调柔所化者的相续,不适时地授予空性法,虽然空性法门是殊胜的甘露妙药,然而不适机的弟子,其相续也会因此而受损。 譬如说,昔日有人找到了一种稀有的良药,有许多中毒者因服用此药而挽救了生命。但后来有一个没有中毒的人,他服用后却立即命丧黄泉,由此可见,良药不对症,反而会变成毒药。又如滋补珍品中的百年山参,虽然极为珍贵有效,然体质过度虚弱者,若不合时宜地服食,反而会变成要命的毒药。同样,空性妙法虽是甘露妙药,然不观根器地授予,也会对他有害。月称论师在大疏中言:“愚者说空性,坏因毁寂灭,如蛇喂牛奶,唯有增长毒。”以前月官居士与月称菩萨在那烂陀寺辩论时也说过:“极稀奇!空性虽为甘露法,于人却有利与害;圣者无著之妙法,普能利益诸有情。”修习大乘法门以求广利有情者,于此确实应加以重视。 辛二、(通达空性的方便): 问曰:以如何方便才能摄受教化世人通达空性呢? 如对蔑栗车,余言不能摄, 犹如对蔑栗车,若说其它语言即不能摄受;同样没有通达世间法,即无法摄化世间人。 要教化世间人,使他们都趋入般若空性之道,必须通达从世俗谛到胜义空性的种种方便法门。这就象对那些“蔑栗车”即边地人,如果不懂他们的方言,用其他的语言,无法摄受教化,甚至最基本的交流也无法做到。诸人可以现见对汉地的学佛者,需要以汉语传授佛法,对美国人需要以英文讲授佛法,如果不懂本地的语言,很难得到摄受教化的效果。同样,菩萨在摄受教化世人时,也须先通达世间,随顺众生的根器利乐,渐渐以世俗谛教导众人,然后再进入胜义谛法门。《入中论》里说:“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此中所说也显示了菩萨说法的次第。作为修学大乘法门者,必须广学博闻从世间到出世间的所有知识,否则,很难广泛利益有情,弥勒菩萨说过:“菩萨行,须向五明中求。”菩萨不需学,毕竟皆无有,因此诸欲以妙法利益有情者,首先需要通达世俗法,了知诸层次的妙法后,才能真正做到广利众生。 譬如说,对小孩子说话教育时,必须随顺他的知识与智力层次而循循善诱,才能使他领会;同样,对世间众生,也应随其根器意乐,由世俗谛的妙法循序渐进,如是方可使彼等根器渐渐成熟,顺利趋入胜义空性正道,获得究竟解脱。 辛三、(须从多方面开示空性): 问曰:一切法皆空无自性,那么佛陀为何还要在经典中谈有说无呢? 有无及二俱,亦说二俱非, 佛陀宣说有、无、亦有亦无诸法,亦宣说有无俱非的法,由于有情各种颠倒实执的病增上故,这些法难道不是都会成为良药吗? 一切所知法虽空无自性,离一切边执戏论,然而有情因无明愚痴,于清净离戏法界中现起了种种有无戏论边执,为了使他们从四边戏执中解脱,佛陀才因机施教,分别宣说了对治妙法。针对执断见者,佛陀宣说轮回因果四谛妙法等有方面的对治法,使他们先从断见中解脱出来;而有些众生执轮回万法实有不虚、常有自在等,为此佛陀宣说了第二转无相法轮,抉择了从色到一切智智的一切所知法皆无实体;在执着有无二俱的有情前,佛陀又宣说了第三转法轮,抉择遍计执无、圆成实有,如来藏光明不生不灭恒时存在等;而在究竟实相中,有无诸法本来即不存在,由是佛陀在二转、三转法轮中究竟宣说了二俱非的了义法,抉择诸法远离有无边戏,现空双运的平等本体。因此,世尊虽在经典中有时说有,有时说无等,皆是针对某种众生的实执而言。由于众生种种因缘不同,众生的无明实执疾病不同,针对种种执有、无等四边的无明病,世尊所说的有无等四种法要,正是其对症良药,适机服用者无不立竿见影。当然,以上是一种讲法,在《中论·观我法品》中也有不同的讲法,但此二者都是对治众生各类实执的良药,故无矛盾之处。 譬如说,昔日有兄弟三人,老大出家修习佛法,老二随外道修罗刹法得大神变,老三堕为饿鬼。后来,老二老三到老大面前问法,老大自己所修的是解脱法,但为修罗刹法者宣讲布施持戒等法要,为老三宣说了吝啬的过患,如是分别作了引导。虽然同是兄弟,然三人各自根器不同,故所修法要也不同。同样,一切有情虽然平等需要救度,然各自根器意乐胜解有别,故佛陀亦宣说了不同层次的法要。诸修学佛法者应知,虽然从佛法法义本身观察有了义、不了义之别,然而没有殊胜与不殊胜之别,因为针对各个不同层次的有情,其适机的法即是必须而且殊胜的妙药,因此绝不应对佛法有取舍分别之心。 辛四、(教诲于通达空性应起精进): 问曰:修习空性法要有什么功德呢? 真见得胜位,略见生善趣, 真实现见空性实相者即能获得解脱胜位,略见少分也能上生善趣,所以智者应当恒常发起信心,思维观修诸法内在的大空体性。 三乘佛法的精髓即是般若空性,空性法也是有情解脱轮回众苦的必须妙法,谁人能于此勤加闻思修习,必然会获得相应的功德。若有情依宿世所积的福德资粮,遇到了善知识和空性正法,自己以殊胜信心,依教奉行对缘起空性进行闻思修习,由是而生起真实无漏智慧,现见缘起性空的法界实相,那他无疑会获得殊胜的涅槃解脱果位,就象以前那些诸佛菩萨一样,皆依此道证得了无生无死的大安乐境。即使暂时没有如实现见空性实相,而是略略见到少分空性,亦能由此得到善趣果报,断除一切恶趣之道。关于“略见”,各论师诠释不同,仁达瓦大师、甲操杰大师与堪布阿琼将略见释为以闻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略见真性,以这三种智慧,稍微理解或相似见到少分的空性实相义,以此功德则能关闭恶趣之门,往生人天善趣或净土;而俄巴活佛有不同解释,他认为真见即以智慧现见缘起性空之理而证得圣位,略见即通达因果轮回之理,以此也可生于善趣人天。但无论如何,如理修持空性法门,圣者果位尚可获得,更何况人天善趣呢?因此,应当了知这是佛菩萨众圣者亲宣的无欺因果规律,因而诸有智者,理所应当重视空性法门,应恒常发起精进闻思修习,内心恒常依循善知识的教导,思维观修诸法的内在大空性,而不为其外相所迷惑。此处之“发心”主要是指发起四种信心——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心、不退转信心。因为甚深的般若空性实义,非凡夫行境,必须依信心方可通达,如《华严经》中云:“信为道源功德母。”而对般若空性的信心,须依上师三宝加持与自己努力闻思修习方可真正生起。故于日常中,恒常思维观察形形色色现象的内体性,非常重要,古代的大修行人常言:“外观百法,不如内观一法。”若长时串习内观智慧,诸修习者定能迅速获得巨大功德,而且是远远超过一切有为善法的福德果报。 譬如说,以前有一盗贼,偶然来到一所寺院,寺院中的老比丘为盗贼宣说了五戒法,要求他不造杀盗YIN妄酒五种罪业,盗贼想:要不杀生、不偷盗、不说妄语、不喝酒,我做不到,但不邪YIN能做到。后来他在舍卫城遇到了一些美女诱惑挑逗,但他想起自己所受的戒,因而抗住了诱惑,没有做不如法的恶业。当地国王知道后,觉得这个人值得奖赏,于是将一名宫娥善加妆饰,赏给他做妻子。盗贼守了一次不邪YIN戒,即得到了如是利益,以此不难推测,若能修持内道中最了义的般若空性法门,仅仅有少分修持契入,也可获得不可思议的利益。 辛五、(如是修习能得涅槃)分二:一、正说;二、虽修习空性但尚未解脱之因由。 壬一、(正说): 问曰:若今生了知了空性法义,但未得解脱涅槃,那么后世如何呢? 今生知真性,设未得涅槃, 今生了知真性,假设未得涅槃,那么后世无假功用决定会得到涅槃,就象自己的顺后受业一样。 今生中若依内外种种善缘,已了知诸法的真实面目,但是以种种业缘自己没有证得涅槃之境,后世决定会因此而无假功用获得涅槃解脱。因为对空性的了知,是不可退转灭失的随解脱分善业,以此善业为因,后世中必将成熟无漏解脱的果报,比如往昔有些独觉阿罗汉,虽然在听闻佛法的即生没有证悟无我实义,但后世中无需善知识引导,能自发觉醒生起厌离,安住于寂静兰若,无难证得涅槃果位。这种道理就象有情所造的顺后业,今生虽未现前报应,后世也决定现前报应;同样,了知空性的善业,今生万一未成熟,后世亦决定会自然现前果报,获得解脱胜位。如龙树菩萨说:“若佛不出世,声闻已灭尽,诸辟支佛智,从于远离生。”诸独觉依前世修习真性的善业,即生中虽无有善知识开示,亦能自发证悟,由此可见修习了知空性实相的巨大功德。 譬如说,芒果的种子种下后,当时虽然见不到它的果实,但若干年后一定会有果实可得;同样,诸闻思修习空性法义者,即使现世中无有涅槃果现前,但后世决定有解脱胜果可得。因此,诸修行人理应为通达空性实相而精进不懈,而不必顾虑当下有无果报现前。萨迦班智达说过:“即使明早要死亡,亦应学习诸知识,今生虽不成智者,来世如自取储存。”能有如是长远目光修学佛法,岂有不成功之人! 壬二、(虽修习空性尚未解脱之因由): 问曰:修习空性者有许许多多,而真正解脱成就者却不多,那又是为什么呢? 如想所作事,成者极稀少, 希求涅槃如心中设想所作的事,成功者极为稀少,这并非无有涅槃可得,而是各种造作集聚解脱的因缘难得。 虽然修习空性解脱道者有许多,而真正得解脱者甚为稀少,但不能因此而对涅槃解脱生起怀疑。修习般若空性追求解脱涅槃,就象人们在内心所计划的事业一样,计划有许许多多,可真正能成功的只有极少数。同样,修习佛法者虽然有许多,而且内心都想获得解脱,但是想法归想法,现实归现实,仅凭内心的思维,一两次作意观想诸法的内在体性,不可能轻易获得圣者果位而超越三界。但这并非是说修行人不能获得涅槃,而是因“诸行解脱”极为难得。“诸行解脱”是指造作集聚诸解脱因缘,这些因缘包括外缘,如善知识的教导等,及如理作意等多种内缘。要圆满具足内外诸缘,非常困难,可以现见诸人虽有机会修习佛法,有些人却无有福缘遇到善知识的如法引导,有些人因自身障碍无法正确作意理解空性,由此现见空性获得涅槃者相当稀少。因而现在诸有缘听闻中观正法者,对此尤应精进观修思维,克服内在障碍。 譬如说,以前有一个妇人,只身流落在某地,无依无靠地生活着。有一次当地发生了盗窃案,人们都怀疑那位妇人,要求她到寺院门口去发誓,本来那位妇人并没偷东西,但她既愚笨又脆弱,结果不敢去寺院门口发誓,以消除人们的怀疑,还自己的清白声誉。同样,三界凡夫自性本来都是无有任何染污的涅槃,然而由于他们愚痴无明、脆弱,不能趣入还灭之道,以致无法获得清净涅槃,而长久流落于痛苦轮回之中,实可哀愍! 庚四、(教诲烦恼决定能断): 问曰:无始轮回中积聚的烦恼非常多,怎么可能全部断尽呢? 闻说身无德,贪爱不久住, 有智者听说身体无有少许功德后,对自身的贪爱则不会久住,同样由诸法无有少许自性之正道,难道不能永尽一切烦恼吗? 有情的烦恼虽然是无始轮回以来所串习积聚而成的,但它们决定能够被断尽,决定会有尽头。以比喻而言,人们贪爱身体,是生生世世的一种烦恼,但是有分辨取舍好坏能力的人,一旦有缘听闻善知识的教言,明了身体不净与贪身导致众多过患的道理后,贪爱身体的习惯便能藉此渐渐消退,乃至最终消失。在现实中也曾有许多人以观修身体的不净、无功德多过患等法义,而断除了贪身烦恼。依此也可推知,若依循诸法无有自性,皆为虚幻缘起而无实质的般若空性之道,完全可以断除实执,以真谛妙力,能断尽一切烦恼。虽然八万四千烦恼种类很多,在相续中串习时间极长,然而烦恼如同黑暗,缘起性空的智慧明灯一旦出现,内相续室中千百万劫的烦恼黑暗也会消尽无余。俄巴活佛释云:若依善知识教言,贪爱身体的烦恼不会久住,依此理类推,若循空性妙道,一切实执烦恼,也定可断尽无余。 譬如说,昔日有人试制点金剂,有一次得到了成功,获得了一些黄金,他依此配方又试验,又得到了成功,于是他无误了知依此配方定可得到黄金,便将黄金布施利济别人。同样道理,若依佛法能断除对身体的贪爱烦恼,得到无贪的自在安乐,那么也应了知依佛法定能断除其余烦恼,获得无比的大安乐。因此诸烦恼恶习虽无始以来即在相续中存在,但依空性妙道,一定可以无余断尽,于此无需任何怀疑。 己三、(明后有结生无始有终之喻): 问曰:轮回是无始无终的,因此怎么会有解脱之时呢? 如见种有终,然彼非有始, 犹如现见诸种子皆有终结,然而它没有起始,同样以业因不具足故,后有投生也不会生起。 轮回无有边际是针对整体而言,就具体每个已趋入佛道的有情,其入轮回虽无有始点,但他一定会有结束轮回生死,获得解脱之际。比如说,自然界的植物种子,就每粒种子观察,其生因一直可以往上推,无有最初起点,然而每粒种子都会有其毁坏灭失之际,而且也极易被火等诸因毁灭。同样,每个补特伽罗其投生轮回的流转无法追寻到起点,然而依靠各种佛法因缘,他一定会有结束轮回之终点。只要趣入内道,依无我智慧火烧尽业和烦恼种子,则断除了引发后有之因,有情即不会再投生苦恼轮回。《量理宝藏论》中说:“最初种子虽无有,由火燃著见后际,如是轮回虽无始,见无我成立后际。”如种子虽无有最初起因,然而由火烧焦即可见其终点,同样有情入轮回虽无始,由现见无我即可终结。 譬如说,油灯中若无油,即不会再燃烧;同样,若轮回之因的业惑断尽,轮回即不会再继续。此处有疑,若现见空性断除业惑,即不会再投生轮回,那么佛菩萨为何还在轮回世间呢?答曰:应知佛菩萨已无有以业惑转生轮回的现象,圣者们显现于轮回,是依大悲与不住二边的智慧而行。圣者虽已现证空性实相断尽轮回,然为救度众生,仍然不断显化于世间,佛护菩萨言:“虽见众生体空性,然为解除众生苦,长久修习菩提行,此为世间最希有。”因此应知,若现证空性断业惑,必然再无轮回痛苦转生的现象,然而依不可思议的悲愿与清净智慧,诸圣者仍会不断显化世间,救度父母众生。诸欲报答父母大恩德者,于此道应恒常精进。 宿善既熟已得诸暇满,智者即应深惜此福缘, 第八品释终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如是知众过,爱念不久存。
有者于彼愚,故无可贪义。
智者谁执著,真义谓分别。
若与他同系,分离则非理。
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
若谁不重彼,显然非智者。
如来说邪见,不能得涅槃。
何经说胜义,彼即说还灭。
若实有所作,此法非能灭。
不能趣涅槃,二行不寂灭。
涅槃无碍念,易得余非易。
如于自家室,难出此三有。
时彼愚痴故,不能趣胜道。
为上说寂灭,常应修上者。
后遮一切见,知此为智者。
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
为求解脱者,呵彼况余事。
良药不对症,岂非反成毒。
世间未通达,不能摄世间。
由病增上故,宁非皆成药。
智者常发心,思维内体性。
后生无功用,定得如是业。
此非无涅槃,诸行解脱难。
此道岂不能,永尽一切惑。
如是因不具,故生亦不起。
依循圣士所说胜妙道,勤涤身心堪盛真性露。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