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巴活佛:现观庄严论释——弥勒言教 第五品 顶现观(索达吉堪布 译)


2014/9/3    热度:1532   

哦巴活佛:现观庄严论释——弥勒言教 第五品 顶现观(索达吉堪布 译)

 

己二(宣说各分位究竟之现观——顶加行)分四:一、加行道顶加行;二、见道顶加行;三、修道顶加行;四、无间道顶加行。

  庚一(加行道顶加行)分四:一、以相表示暖顶加行;二、以增表示顶顶加行;三、以稳表示忍顶加行;四、以资粮表示世第一法顶加行。

  辛一、以相表示暖顶加行:

梦亦于诸法,观知如梦等,
是至顶加行,所有十二相。

  加行道暖顶加行的本体:暖相的明得暖智。分类:有十二种暖相,分为梦与醒阶段的两种相。

  其一、梦中之相:

  1、道之加行成就相:在梦中也对于诸法观知如梦。

  2、断除违缘的相,在梦中对声闻缘觉二地也不生欢喜心。

  在梦中具足顺缘的相:3、总的现见善逝等;4、分别缘于身神变佛陀的幻化;5、尤其是生起佛以语记说神变讲法的境界。

  6、果位特点的相:以见到地狱等的外缘,自己随念修行佛刹。

  其二、醒觉之相:

  7、道之威力成就相:通过说谛实语能消除无情的损害——城市等火灾。

  8、成就息灭有情的损害——夜叉等非人危害的谛实语。

  道之特点圆满相:

  9、缘的特点:依止能摄持的善知识。

  10、对治的特点:时时刻刻修学波罗蜜多。

  11、所断的特点:对万法无有耽著。

  12、果位的特点:已接近正觉菩提。

  如此表示暖相的明得等持的相有十二种。

  辛二、以增表示顶顶加行:

尽赡部有情,供佛善根等,
众多善为喻,说十六增长。

  本体:增长之明增的顶智。分类:有外增长相与内增长相两种。其一,外增长相也有本体与功德之增长两种。

  本体之增长:

  1、虽然有人解释说“尽赡部洲的所有众生以鲜花等供养佛陀的善根为例”,但按照《明义疏》中所说字面意思是,尽赡部洲的所有众生用鲜花等供养佛陀的善根等众多善法为例,使善根依次得以增长。

  2、一般来说,顶位者自己具有般若以后让他人具有。

  3、分别而言,如理作意般若甚深瑜伽。

  4、尤其是于对境甚深般若获得无生法忍,有境精进于三轮无分别甚深般若。

  功德之增长:

  5、通常而言,使赡部洲的一切众生获得十善、四禅、四无色等善业福德增上。

  6、分别来讲,受到白法天神保护;7、胜伏一切黑法魔种;8、尤其是对一切菩萨众生敬如佛陀。

  其二、内增长相分为总别两种。

  总增长相:9、以远离道之自性违品而使修学清净。

  别增长相:分为因、体、果增长。

  因之增长:10、对如来种姓具有殊胜性获得定解。11、缘之增长:为无上菩提果位而发心。

  体之增长:12、断之增长,般若违品悭吝等烦恼心不萌生;13、分别色等法之所知障不萌生。14、对治之增长,具有般若之中包含一切波罗蜜多的殊胜证悟。

  果之增长:15、暂时的增长:获得三乘之证悟境界圆满的见道;16、究竟之增长,接近圆满菩提果位。

  以上表示顶位明增之等持的十六种增长体性是经中所承许的。

  辛三、以稳表示忍顶加行:

由三智诸法,圆满最无上,
不舍利有情,说名为坚稳。

  本体:方便智慧的证悟忍与稳固忍智。分类:自利证悟稳固之特点,以大智慧遍知一切,即三智之诸法现观圆满无上的证悟稳固;他利方便稳固之特点:以大悲心不舍利益有情,即是方便稳固。以上能表示忍等持的名为方便智慧稳固是《般若经》中宣说的。

  辛四、以资粮表示世第一法顶加行:

四洲及小千,中大千为喻,
以无量福德,宣说三摩地。

  本体:作为见道的直接因的世第一法之等持。此义在经中说:四洲及小千世界、中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之土等以秤衡量能定其量等作为比喻,以与之相比更大更多无量的福德,来宣说经中所阐明的见道之直接因——无间胜法位三摩地具有无量福德智慧资粮。

  庚二(见道顶加行)分二:一、宣说所断——遍计之分别;二、宣说对治——见道之智慧。

  辛一(宣说所断——遍计之分别)分二:一、略说分别之本体;二、广说彼之分类。

  壬一(略说分别之本体)分二:一、宣说所取法之分别;二、宣说能取补特伽罗之分别。

  癸一(宣说所取法之分别)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彼是遍计之理由。

  子一、真实宣说:

转趣及退还,其所取分别,
当知各有九。

  遍计所取分别之本体:成为对法取受之遍计分别的本体。以对境的差异,有对趋入所取大乘法加以分别与对舍弃所舍小乘法加以分别的两种所取分别。我们应当知晓,它们各自也以趋入舍弃之分别对境的差异而各有九种体性。

  子二、彼是遍计之理由:

非如其境性。

  所有这样的分别是见断遍计的自性,我们要知道这些不是如实所取对境之自性的体性。

  癸二(宣说能取补特伽罗之分别)分二:一、略说本体;二、彼是遍计之理由。

  子一、略说本体:

由异生圣别,分有情实假,
是能取分别,彼各有九性。

  成为人能取分别遍计的本体。一般而言,由没有现量证悟人无我的异生与现量证悟了无我的圣者的差别,依次分为执著有情为实有,执著补特伽罗唯假有,即被承许为能取分别,要知道实有假有分别也各有对境之九种分类的体性。这些分别的种子虽然在凡圣二者中都存在,但明显分凡夫与圣者决定分开,异生执著为补特伽罗,即绝对执著人我,因为没有现量证悟无我的缘故。可见,凭借七相车理等道理确定补特伽罗仅仅是假有。虽然加行道者以明现的方式修无我,可是仍旧没有现量证悟,所以只是胜解作意,而不是作意真如,因此后得不能成为假有能取之本体。圣者在入定中现量证悟无我,故而在后得只是将补特伽罗执为假有,因为不执著人我的缘故。一般来说依靠这些所有要点,也要精通大中观宗的实有与假有补特伽罗的安立方式,凡圣各自的补特伽罗实有假有执著方式等等。尤其是要想通达了此处的所有甚深含义,务必从安住圣者果位的圣解脱部论师的善说中来了悟。对于这里的意义,讲解方式有各式各样,但我认为,通常而言,与大中观的共同论典一致,分别来说,结合本论颂词的字面意义,特别是对寻求解脱遍知果位的补特伽罗来讲,必须要以所断与对治的特殊正理来证实并依靠定解才是正道的法门。

  子二、彼是遍计之理由:

若所取真如,彼执为谁性,
如是彼执著,自性空为相。

  这里成为见道部分的一切能取分别,是遍计的增益,其原因:假设是这样,则它们如实所取的真如义在实相中不成立,因此承许有境唯是增益,除此之外是什么对境的能取呢?如此这些有境被承许具足能取本体空性颠倒增益法相。

  壬二(广说彼之分类)分四:一、广说趋入所取分别;二、广说舍弃所取分别;三、广说实有能取分别;四、广说假有能取分别。

  癸一(广说趋入所取分别)分四:一、分别基方式;二、分别道方式;三、分别果方式;四、如是宣说之摄义。

  趋入所取分别以对境而分有九种,是哪九种呢?

  子一、分别基方式:

自性及种姓。

  1、本体空的特点:对基道果的一切法胜义空难证悟的体性加以分别。

  2、自性明的特点:对作为因的大乘种姓加以分别。

  子二(分别道方式)分二:一、分别本体方式;二、分别差别方式。

  丑一、分别本体方式:

道即真成就[ 诸道真成就:原译为“正修行诸道”]。

  3、对道之本体——大乘见修之道即能真实成就大菩提加以分别。

  丑二、分别差别方式:

智所缘无乱,所治品能治。

  4、所缘的特点:由证悟道之所缘现空无别如影像般而对所缘无错乱加以分别。

  5、所断的特点:了知何者为过患后对所断是所治违品加以分别。

  6、对治的特点:了知何者为功德后对所取是能治品加以分别。

  子三(分别果方式)分二:一、分别如何证菩提之理;二、分别如是证菩提之本体。

  寅一、分别如何证菩提之理:

自内证…

  7、对依靠断究竟的力量现前自证菩提之理加以分别。

  寅二、分别如是证菩提之本体:

…作用,彼业所造果。

  8、不住寂边的特点:对以他利色身而利益有情加以分别。

  9、不住有边的特点:对证得彼之业所为自利法身的果位加以分别。

  子四、如是宣说之摄义:

是为转趣品,所有九分别。

  所趋入的对境即是大乘菩提分的所依,而它的有境趋入的分别承许决定有九种。也有人将根本分类当中的“所治品能治”作为一个,“彼业所造果”分成两个,数量也是九。

  癸二(广说舍弃所取分别)分三:一、分别道之方式;二、分别果之方式;三、如是宣说之摄义。

  舍弃所取分别以对境而分有九种。是哪九种呢?

  子一(分别道之方式)分二:一、分别本体方式;二、分别差别方式。

  丑一、分别本体方式:

堕三有寂灭,故智德下劣。

  1、对由于堕入三有、寂灭其中之一的缘故以至单单人无我的证悟智慧下劣加以分别。

  丑二、分别差别方式:

无有摄受者,道相不圆满,
由他缘而行。

  2、对于道之因下劣而不具备内外缘摄受者加以分别。

  3、对于道相下劣,只有烦恼障之对治——四谛无常而所知障的对治——远离三十二增益相不圆满加以分别。

  4、对于道的作用下劣,在最后有时也观待善知识即由他缘而行加以分别。

  子二(分别果之方式)分二:一、分别总方式;二、分别别方式。

  丑一、分别总方式:

所为义颠倒。

  5、总体来说,对于不具备三大所为之果致使所为颠倒加以分别。

  丑二、分别别方式:

少分及种种,于住行愚蒙,
及于随行相。

  6、对于断德下劣,只断烦恼障而是相似断德加以分别。

  7、对于证德下劣,由于缘人无我四谛无常十六种不同戏论而妄念种种加以分别。

  8、对于作用下劣,断所知障之断无有本性身致使住行愚昧加以分别。

  9、对于没有获得法无我圆满之证悟智慧法身而在自果之后趋入大乘加以分别。

  子三、如是宣说之摄义:

九分别体性,是所退还品,
声闻等心起。

  这样的九种分别体性,对境是舍弃品——小乘法所依的所取分别,它们的对境——小乘道果是由声闻等心中生起。

  癸三(广说实有能取分别)分四:一、对异生凡夫补特伽罗执为实有之分别方式;二、对声闻补特伽罗执为实有之分别方式;三、对大乘所依补特伽罗执为实有之分别方式;四、彼之摄义。

  子一、对异生凡夫补特伽罗执为实有之分别方式:

所取及所舍,作意与系属,
所作意三界[ 所作意三界:“所作意”在藏文中是没有的,只是说系属于三界。]。

  本体:犹如虚幻的事物一样,1、对所取投生及所舍投生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实有。到底是怎样的呢?

  2、对非理作意不是正因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实有。

  3、对与三界之果相系属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实有。

  子二、对声闻补特伽罗执为实有之分别方式:

安住与…

  4、对不住于空性之证悟而安住于有色等实有之相似证悟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实有。

  子三(对大乘所依补特伽罗执为实有之分别方式)分二:一、对道差别之补特伽罗执为实有之分别方式;二、对根性差别补特伽罗执为实有之分别方式。

  丑一、对道差别补特伽罗执为实有之分别方式:

…执著,法义唯假立。

  5、尽管不分别实有的有实法,但对一切法以相执耽著不清净时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实有。

  6、对法义实有与相法不执著而对执著唯虚幻为假立清净地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实有。

  丑二、对根性差别补特伽罗执为实有之分别方式:

贪欲及对治,失坏如欲行。

  7、利根补特伽罗断除的特点:对由于了知真如而精通断除贪执所断的所依补特伽罗加以分别;8、对治的特点:对由于证悟等性而精通生起对治智慧的所依补特伽罗加以分别;9、对于利根者不善巧修般若的方便而随心所欲失坏趋入最终果位的所依补特伽罗加以分别。

  子四、彼之摄义:

当知初能取:

  应当知道,以上九种分别是第一执著的实有能取分别。

  癸四(广说假有能取分别)分三:一、对小乘补特伽罗执为假有之能取分别;二、对大乘补特伽罗执为假有之能取分别;三、彼之摄义。

  子一、对小乘补特伽罗执为假有之能取分别:

不如所为生,执道为非道,
谓生俱有灭,具不具道性,
安住…

  总体而言,1、对下等果决定不会获得如大乘所为一样究竟果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2、对由于趋入小乘道而执著大乘道非自己应入之道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分别而言,3、对基世俗因果法具有灭法之生执为胜义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4、对道入定有无违缘而具不具备道法持续性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5、对后得以实执安住色等法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子二、对大乘补特伽罗执为假有之能取分别:

…坏种姓,无希求无因,
及缘诸敌者。

  6、对于以方便发菩提心而能失坏小乘种姓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7、对于以智慧证悟修行胜义真如本体之果无有希求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8、对证悟胜义中无有自性而无有因所修道法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9、对在名言中了知它的违品魔及敌对者存在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子三、彼之摄义:

是余取分别。

  以上执著补特伽罗为假有的分别是除前面实有能取分别以外的九种假有能取分别。

  辛二(宣说对治——见道之智慧)分三:一、宣说因缘聚合之差异;二、宣说果断得之详细分类;三、本体方便智慧之真实特点。

  壬一(宣说因缘聚合之差异)分二:一、陈述缘——教法证法;二、宣说因——福德资粮之近取。

  癸一、陈述缘——教法证法:

为他示菩提,其因谓付嘱。

  普遍为他众讲示证法——见道等果位大菩提之道;将教法经典般若交付与阿难,以此为便将证法的因教法般若为他众讲解等予以付嘱。

  癸二、宣说因——福德资粮之近取:

证彼无间因,具多福德相。

  因之特点:能证得见道殊胜智慧之果的无间因,资粮的特点:依靠成为第一大劫的资粮圆满而在自相续中具有众多福德相的止观双运之殊胜等持。

  壬二(宣说果断得之详细分类)分二:一、安立大中观之观点;二、遮破有实宗之观点。

  癸一、安立大中观之观点:

垢尽无生智,说为大菩提,
无尽无生故,彼如次应知。

  远离客尘清净之自性二障完全断尽的断德——本性身与通达实相无生的证德——智慧法身,称为远离客尘的菩提,这些也是自性清净,因为所断二障的本体自性成立的灭尽不存在,并且对治——无漏智慧本来无生自性清净的缘故,按照次第来了知具二清净的大菩提自性。对此经中也说:“若承许般若佛母灭尽,则如同认为虚空灭尽等而已,此等法中,若生亦无有,则何有灭尽……”为了令人诚信而宣说了谛实语。如果了悟到这一点,那么也就能通达《明义疏》中所说“依次灭尽一切垢染与无生智无误证悟万法之法相法身等真如体性即说为大菩提”的意义。这些甚深的要点不要与寻思的胡言乱语混为一谈。

  癸二(遮破有实宗之观点)分二:一、以事势理而破;二、以承许相违而破。

  子一、以事势理而破:
无灭自性中,谓当以见道,
尽何分别种,得何无生相?

  对于承认自性清净的无灭之自性,自然生起的所断有漏法依靠修道力而灭尽,并且由于成为不复产生之障碍的灭法实有而承许无生等的观点,如果依理加以观察,则获得大菩提果位不合理,因为,如此一来,所谓依靠见其因的道,灭尽什么所断分别种类,又得到什么灭法无生相?理由是,所断垢法自性存在而无有灭尽的缘故,不会得到它不复产生的因——实有灭法,这一点以事势理成立。

  子二、以承许相违而破:

若有余实法,而于所知上,
说师尽诸障[ 说师尽诸障:原译为“说能尽诸障”。],吾以彼为奇。

  如果完全说其余有实法以所取能取而空的一切法在胜义中也存在,而对于所知万法,又说本师圆满佛陀的相续中尽除三轮分别的一切障碍,这种前后承许相违的观点,我以为这极为稀奇。

  壬三(本体方便智慧之真实特点)分二:一、宣说见道入定智慧;二、宣说表示彼后得之实修。

  癸一(宣说见道入定智慧)分二:一、因无间道忍智;二、果解脱道之智狮子奋迅相。

  子一(因无间道忍智)分三;一、宣说甚深智慧远离破立之特点;二、宣说广大方便具一切波罗蜜多相;三、说明本体方便智慧双运之忍智。

  丑一、宣说甚深智慧远离破立之特点:

此中无所遣,亦无少可立,
于正性正观,正见而解脱。

  此见道入定的自性中甚深智慧的特点:对境的甚深实相既无有所破、所遣的任何法,也无有丝毫可成、可立的法。对于这一远离破立的实相离边大平等自性真实性真如加以正观,并依靠见的智慧而现量见到,从而解脱所断见断之障。

  丑二、宣说广大方便具一切波罗蜜多相:

施等一一中,彼等互摄入。

  这样的智慧也具有广大方便的特点:布施等一一中都不遮止波罗蜜多相而相互涵盖。

  丑三、说明本体方便智慧双运之忍智:

一刹那忍摄,是此中见道。

  方便智慧双运的特点:甚深广大的智慧解脱所断同时的体性,由反体分的八种忍也是本体一刹那忍摄集,这就是此处见道的无间道。

  子二、果解脱道之智狮子迅奋相:

次由入狮子,奋迅三摩地。

  如此解脱所断见断以后,复次入于成为见道解脱道之本体不畏烦恼障所知障的狮子奋迅三摩地中。一般来说,狮子奋迅三摩地有见道解脱道狮子奋迅三摩地、再度入定的胜进道狮子奋迅三摩地以及成为上道加行的加行狮子奋迅三摩地,涉及这三种,因而要区别开来。

  癸二、宣说表示彼后得之实修:

观察诸缘起,随顺及回逆。

  见道入定的后得中,观察顺式缘起与逆式缘起,以此为主,一地实修的特点有十种修治,十二种百数功德,出世间波罗蜜多,以及八解脱、四无量、总持、等持等,后得入定于如幻所摄的所有等持中。依靠这种方式也能遮破与小乘的观点混淆而承许大乘见道无有后得等主张。

  庚三(修道顶加行)分三:一、对治修道之特点——所依寂止等持;二、所断修断之自性——俱生分别;三、宣说如是断证圆满之功德。

  辛一(对治修道之特点——所依寂止等持)分二:一、加行狮子奋迅等持;二、正行超越等持。

  壬一、加行狮子奋迅等持:

灭尽等九定,修往还二相。

  本体:俱生修断的殊胜对治。它分为所依寂止与能依胜观两部分,其中能依胜观分,由其他品中所宣说的道理来了达。这里,所依寂止分包括加行与正行两方面,加行狮子奋迅等持,是通过入定于从初禅等直至灭尽定的九种定的途径,修上行顺式与下至逆式两种相的等持,作为正行顿超等持的加行。

  壬二、正行超越等持:

后以欲界摄,非定心为界。
超越入诸定,超一二三四,
及五六七八,至灭定不同。

  超越等持分下、中、上三品,其中下品超越等持之时,由初禅至灭尽定之间顺式循序渐进入定。中品超越等持之时,在初禅等八定,中间穿插一个灭尽定而入定,最终在灭尽定之后,连同有顶的小退,共有十七次。在正行上品超越等持的阶段,以欲界所包括的不是入定的心识——后得心作为座间的界限,通过超越入定的方式,按照次第,从欲界心入灭尽定,从灭尽定中出定进入欲界心状态;之后舍越一个灭尽定,而从欲界心直接入于有顶定,从有顶定中出定再进入欲界心状态;然后越过灭尽定和有顶定二等至而入无所有处定,再从无所有处定中出定进入欲界心状态;然后越过(灭尽定、有顶定、无所有处定)三等至而入于识无边处定,从识无边处定中出定进入欲界心;之后越过(灭尽定、有顶定、无所有处定、识无边处定)四等至,而入空无边处定,从空无边处定中出定进入欲界心;再越过(灭尽定、有顶定、无所有处定、识无边处定、空无边处定)五等至而入于第四禅,从第四禅中出定进入欲界心;随后超越(灭尽定、有顶定、无所有处定、识无边处定、空无边处定、第四禅)六等至而入于第三禅,从第三禅出定进入欲界心;超越(灭尽定、有顶定、无所有处定、识无边处定、空无边处定、第四禅、第三禅)七等至而入于第二禅,从第二禅出定进入欲界心;之后超越(灭尽定、有顶定、无所有处定、识无边处定、空无边处定、第四禅、第三禅、第二禅)八等至而从欲界心直接入于一禅,其后从一禅进入欲界心状态。如是经中直接宣说的就是逆式下返的超越等持,而相反越过的顺式超越等持以此为例也能知晓。

  到底是怎样的呢?继欲界心之后,入于一禅,从一禅出定进入欲界心状态,随后欲界心的后得舍越一禅一个等至而入于二禅,从二禅出定进入欲界心状态;随后舍越一禅、二禅两个等至而入三禅,从三禅出定进入欲界心状态;再舍弃(一禅、二禅、三禅)而入于四禅,从四禅出定进入欲界心;然后舍越(一禅、二禅、三禅、四禅)四个等至而入于空无边处定,从空无边处定中出定进入欲界心;再舍弃(一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五个等至而入于识无边处定,从识无边处定中出定进入欲界心状态;再舍弃(一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六个等至而入于无所有处定,从无所有处定中出定进入欲界心;随后舍弃(一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七个等至而入于有顶定,从有顶定中出定进入欲界心状态;再超越(一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有顶定)八个等至而从欲界心直接入于灭尽定。如此不同趋入的等持就是正行超越等持。

  辛二(所断修断之自性——俱生分别)分二:一、宣说所取法之分别;二、宣说能取补特伽罗之分别。

  壬一(宣说所取法之分别)分二:一、宣说趋入所取分别;二、宣说舍弃所取分别。

  癸一(宣说趋入所取分别)分三:一、本体;二、分类;三、摄义。

  子一、本体:

  趋入所取分别的本体是对所入对境大乘法加以分别的俱生修断。

  子二(分类)分二:一、于所入境大乘之教法分别方式;二、于所入境大乘之证法分别方式。

  以对境而分共有九种。

  丑一、于所入境大乘之教法分别方式:

略标及广释。

  1、对归纳意义简略宣说的教法加以分别。

  2、对广释别类的教证加以分别。

  丑二(于所入境大乘之证法分别方式)分二:一、于所断过失法分别方式;二、于所取功德法分别方式。

  寅一、于所断过失法分别方式:

佛所不摄受。

  3、对所断相似般若的方面佛陀不摄受的过失法加以分别。

  寅二(于所取功德法分别方式)分二:一、于胜义空性之殊胜功德分别方式;二、于名言显现殊胜功德分别方式。

  卯一、于胜义空性之殊胜功德分别方式:

无三世功德。

  4、对三世所摄的道、见道之前已灭的加行道功德在胜义中无灭的法加以分别。

  5、对由此所生见道功德在胜义中无本体的法加以分别。

  6、对见道之后产生的修道功德在胜义中无生的法加以分别。

  卯二、于名言显现殊胜功德分别方式:

及于三妙道。

  7、对通过出离所断的途径趋入涅槃之道法加以分别。

  8、对通过断除遍计之种子途径而现量见到法性义的道法加以分别。

  9、对通过断除俱生之种子途径而反复修行实相义的道法加以分别。也就是对于三种妙道加以分别。

  子三、摄义:

所取初分别,加行相行境。

  以上对九种对境中应取法所取的这九种分别,是缘于大乘加行之趋入境相的教法证法行境的分别。

  癸二(宣说舍弃所取分别)分三:一、本体;二、分类;三、摄义。

  子一、本体:

次许心心所,转趣时有境。

  舍弃所取分别的本体是对遮止对境小乘之法加以分别的俱生修断。到底是怎样的呢?这两种所取分别是指对境小乘的一切法虽然不是趋入大乘加行的对境,但从了知它们是所遣的角度来说承许是心与心所流转的法,因此是它的有境的分别。

  子二(分类)分五:一、于所遣小乘资粮道法分别方式;二、于加行道法分别方式;三、于见道法分别方式;四、于修道法分别方式;五、于无学道法分别方式。

  分类有九种。

  丑一、于所遣小乘资粮道法分别方式:

不发菩提心,不作意菩提。

  1、对声闻缘觉资粮道由意乐等起低劣而不发作为因的菩提心之下道加以分别。

  2、对由加行二资粮下劣而不作意果——圆满菩提加以分别。

  丑二、于加行道法分别方式:

作意小乘法。

  3、对加行道声闻缘觉决定种姓作意小乘法加以分别。

  丑三、于见道法分别方式:

不思大菩提。

  4、对见道中声闻缘觉由于无有殊胜方便智慧的般若而不作意无上圆满菩提加以分别。

  丑四、于修道法分别方式:

有修与无修。

  5、对修道中声闻缘觉由于有缘而修相似四谛相加以分别。

  6、对不具备以无缘的方式修行远离三十二增益相加以分别。

  丑五、于无学道法分别方式:

及与彼相反,非如义分别。

  7、对无学道中声闻缘觉由于不具备究竟断证而无有圆满究竟实相之修加以分别。

  8、对具有圆满相似戏论之修加以分别。

  9、对由于未曾断除耽著无常等的所知障而不具备了达实相真如义之智加以分别。

  子三、摄义:

当知属修道。

  我们应当知晓,以上这些对境中所遣的九种分别属于修道顶加行道所舍所取分别。

  壬二(宣说能取补特伽罗之分别)分二:一、宣说实有能取分别;二、宣说假有能取分别。

  癸一(宣说实有能取分别)分三:一、本体;二、分类;三、摄义。

  子一、本体:

  实有能取分别的本体是对补特伽罗执为实有的俱生修断。

  子二(分类)分四:一、于基见之差别补特伽罗分别;二、于道修之差别补特伽罗分别;三、于所得果之差别补特伽罗分别;四、于所为行之差别补特伽罗分别。

  丑一、于基见之差别补特伽罗分别:

施设有情境,施设法不空。

  1、对由证悟基人无我而了知有情仅是施设行境之所依小乘的补特伽罗分别为实有。

  2、对由证悟基法无我而见法唯是施设、缘起之所依大乘的补特伽罗分别为实有。

  3、对由于没有证悟基二无我而将诸法不空执为实有之所依异生凡夫的补特伽罗分别为实有。

  丑二、于道修之差别补特伽罗分别:

贪著简择性。

  4、对由于没有断除耽著一切相而贪执三轮相法安住于小乘道之所依的补特伽罗分别为实有。

  5、对由证悟无本性而安住于抉择法的大乘道之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实有。

  丑三、于所得果之差别补特伽罗分别:

为寂事三乘。

  6、对由于三大所为无有而只是相似果位断证所为之所依小乘补特伽罗分别为实有。

  7、对决定获得三乘断证圆满菩提果位之所依大乘补特伽罗分别为实有。

  丑四、于所为行之差别补特伽罗分别:

受供不清净,破坏诸正行。

  8、对由于没有完全趋入共同的真正行轨而不是清净应供之所依小乘异生的补特伽罗加以分别。

  9、对由于不具备不共行为三轮无缘的波罗蜜多而毁坏布施等正当行为的所依大乘凡夫补特伽罗加以分别。

  子三、摄义:

经说是第一,能取应当知。

  以上对这些对境补特伽罗执为实有的能取分别,经中说是第一能取分别,即是修道顶加行的所断,我们应当了知这一点。

  癸二(宣说假有能取分别)分三:一、本体;二、分类;三、摄义。

  子一、本体:

设有情及因,由此所摧害,
故是修道系,其余九违品。

  假有能取分别的本体是将补特伽罗执为假有的俱生修断,对境有情唯是设施的补特伽罗及其作为因的有境所有分别,由修道顶加行的对治通过断除种子的方式予以摧毁,因此作为修道九地所断与对治次第相联的所断违品,即是除实有能取分别以外的九种假有能取分别。

  子二(分类)分二:一、于所断障分类愚昧不知之补特伽罗分别;二、于对治般若道愚昧不知之补特伽罗分别。

  丑一、于所断障分类愚昧不知之补特伽罗分别:

如自所缘性,三智障有三。

  如同所缘三智的自体性,对三智的所断之障愚昧不知的次第(以下有三种):

  1、对遍智的所断障分类愚昧不知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2、对道智之所断障分类愚昧不知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3、对基智之所断障分类愚昧不知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丑二(于对治般若道愚昧不知之补特伽罗分别)分二:一、于有境般若愚昧不知之补特伽罗分别;二、于对境基道果愚昧不知之补特伽罗分别。

  寅一、于有境般若愚昧不知之补特伽罗分别:

静道…

  4、对治的差别:对了知寂灭基道果一切法戏论的现观般若之道愚昧不知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寅二(于对境基道果愚昧不知之补特伽罗分别)分三:一、于基愚昧不知之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二、于道愚昧不知之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三、于果愚昧不知之所依补特伽罗分别。

  卯一、于基愚昧不知之所依补特伽罗分别:

…真如等,相应不相应。

  5、对基所知法性真如与有法色等相互之间以一体他体相应不相应愚昧不知的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卯二、于道愚昧不知之所依补特伽罗分别:

不等及苦等。

  道所修的差别:

  6、对由于不是魔等的行境而超胜一切无等(无与伦比之义)愚昧不知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7、对了达道之自性所缘境痛苦等四谛愚昧不知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卯三、于果愚昧不知之所依补特伽罗分别:

诸烦恼自性,及无二愚蒙。

  8、对断客尘烦恼之自性清净本体愚昧不知的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9、对证悟对治之智慧无有所取能取二者本体愚昧不知的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子三、摄义:

为最后分别。

  以上以对境补特伽罗假有而分的九种分别是能取分别最后的假有能取分别,这是经中所承许的。

  辛三、宣说如是断证圆满之功德:

如诸病痊愈,常时获安慰,
恒修众生乐,一切胜功德,
任运而依附,胜果所庄严,
上品位菩萨,如众流归海。

  所断修断的所有次第依靠对治的智慧完全断除,就像所有瘟疫患者痊愈以后长久获得安慰一样,恒常修行一切众生之无余利乐的他利和断证圆满功德的自利。三乘功德所摄的一切断证之道,以无勤任运的方式而依附于刚刚所说的断证圆满胜果庄严的上品位的大菩萨(相续),犹如所有河流归入大海一样。

  庚四(无间顶加行)分三:一、宣说本体止观双运等持;二、广说彼特点之分类;三、遣诤。

  辛一(宣说本体止观双运等持)分二:一、因福德无量无间道之自性;二、本体止观双运究竟之智慧。

  壬一、因福德无量无间道之自性:

安立三千生,声闻麟喻德,
及离生菩萨,众善为譬喻,
经以无量福,明佛无间道。

  无间顶加行的本体即是遍智之直接因圆满的究竟止观,也就是具备究竟二资之因的无量福德。关于此理,经中说:“以某人将三千世界之一切众生,安置于声闻、麟角喻独觉的圆满证悟以及菩萨的无过之地——见道的所有善根为譬喻,以胜过这些的无量福德直接说明其隐义成为佛陀之无间道的顶加行,也就是依靠三阿僧祇劫所摄的究竟资粮而具备无量福德。

  壬二、本体止观双运究竟之智慧:

无间三摩地,证一切相智。

  所依寂止的自性,成为无间等持的究竟寂止,与能依一刹那能圆满证知基道果之一切相的胜观智慧。

  辛二(广说彼特点之分类)分三:一、宣说所缘之特点——无戏平等之真如;二、宣说增上缘之特点——寂止正念相续之等持;三、宣说行相之特点——息灭相执之胜观智慧。

  壬一、宣说所缘之特点——无戏平等之真如:

无性为所缘。

  无间顶加行的所缘特点:基道果的一切法无有戏论性的大平等无我真如。

  壬二、宣说增上缘之特点——寂止正念相续之等持:

正念为增上。

  增上缘的特点:寂止任运自成的等持正念无散乱之瑜伽。

  壬三、宣说行相之特点——息灭相执之胜观智慧:

寂静为行相。

  行相的特点:胜观最极圆满的智慧寂灭所缘、相状、戏论执著相的瑜伽。

  辛三(遣诤)分三:一、略说辩论之本体;二、广说分类;三、摄义。

  壬一、略说辩论之本体:

爱说者常难。

  对于极其深奥、难以揣测之处——无间顶加行所缘相,不善巧证悟二谛无违甚深的方便而极度喜爱言说有实、具观现世量智慧的人以连续不断的方式常常加以妨难。

  壬二(广说分类)分三:一、总辩论;二、别辩论;三、摄义辩论。

  癸一、总辩论:

于所缘证成,及明所缘性,
一切相智智。

  (对方辩论道:)1、作为因的无间道顶加行的所缘证成为无实的合理性,以及明确决定所缘的寂静本性相互之间相违,因此不合理。

  2、这样一来,基道果的一切相智智都不合理。

  癸二(别辩论)分二:一、辩论对境基道果之所缘;二、辩论有境三智相。

  子一、辩论对境基道果之所缘:

胜义世俗谛,加行与三宝。

  3、由于以上所缘不合理,因此基胜义谛不合理。

  4、由于胜义谛不存在,故而名言世俗谛也就不合理。

  5、因为无有世俗谛,所以六度所摄的加行不合理。

  6、由于作为因的加行不存在,故而果证悟智慧法身佛宝不合理。

  7、因为无有佛宝,所以能断本性身法宝不合理。

  8、由于这样的断证不存在,因此它的所依究竟资粮的僧宝不合理。

  子二、辩论有境三智相:

巧便佛现观,颠倒及道性,
能治所治品。

  由于以上果相不存在,故而方便及事业的遍智不合理。到底是怎样的呢?9、方便的特点:善巧所为方便的事业不合理;10、证悟的特点:能仁证悟无生的遍智不合理。

  由于无有作为因的道,故而所断颠倒的道智不合理:11、所断的特点:颠倒道性不合理;12、对治的特点:证悟三道无缘的道智不合理。

  由于基不存在,故而能治与所治违品的基智不合理:13、对治的特点:证悟离边之基的能治基智不合理;14、所断特点:于基执相的所治违品不合理。

  癸三、摄义辩论:

性相并修习。

  15、以上作为有法的三智不存在,因而三者合一的法相不合理。

  16、由于如此法相的现观不存在,所以修习其相的加行不合理。

  壬三、摄义:

说者邪分别,依一切相智,
说为十六种。

  说有实者将二谛执为相违的邪分别,运用胜义因而辩论世俗不合理,这是胜义理门的辩论,依于世俗而驳斥胜义谛,是世俗理门的辩论,对于一切相智甚深难以证悟的所缘相,经中承许有十六种责难。而作为能遣——通过证悟二谛无违之甚深要义的方便途径而精通道的安立。

  顶加行的界限:承许从加行道暖位起到十地末际之间具足。

  总结偈:

凭依胜勇之等持,入出地道断证增,
圆满差别无有量,顶加行理当了知。

般若现观庄严论第五品句义释终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