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贤法师:佛宝论 117、比例关系衍生的细节


2014/9/3    热度:983   

 

明贤法师:佛宝论 117、比例关系衍生的细节

比例衍生的细节之手

                               比例衍生的细节之手

佛手的塑造

                                    佛手的塑造

东林大佛

                                  东林大佛

指尖泥塑成功的唐代范例

                            指尖泥塑成功的唐代范例

鹅王蹼

                                     鹅王蹼

肩如象鼻

  肩如象鼻

  比例关系衍生出很多细节,这里主要以佛手和佛肩为例说明。

  首先是佛手。对于佛陀兜罗绵手的柔和,度众生的无一遗漏,以前的塑像师是怎样表达的呢?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细节。从正面来看人手,通常靠近手掌的这一指节最长,越远离手掌指节就越短,指甲这一部分的指节是最短的。但是在佛像的塑造中不同,根据佛和菩萨的造像比例,手指的长度比例是与常人相反的。佛经中说佛的手指纤柔,从正面可以握过来,从反面也可以握过来,极为柔和。左上图是麦积山佛像的手,如此纤细,如此柔美,谁看了都会特别喜欢。这是我所见过的佛菩萨塑像中,塑造得最好、最优美一只手。

  我曾经多次参与塑像,甚至在塑像施工现场手把手地指导工人,或者亲自动手,直接去改变他们考虑得不合理的一些细节。

  左图的是我们在塑造一尊大佛时,敦煌研究院的一位老教授所塑造出来的佛手造型。虽然他想尽量表达手的柔美,但实际制作出来的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始终显得生硬。后来他不停地修改,最后我们还画出一个线条图片(右上图),要求他按照这张线条图片来改,但是无论如何都达不到佛陀兜罗绵手的效果。他心目中恪守从刘开渠以及当时几位国内一线雕塑家那里所受到的教育——手指指节的比例到了第一指节(有指甲的指节)必须要减短,绝不能加长。按照这个规范所塑造出来的佛手形象,始终展现不出兜罗绵手的感觉。

  然而我相信,既然佛陀曾在世界上出现过,便一定有具体的形象,有一个可以让人把捉的具体比例关系。我们反复参考过去的资料进行推算,并根据藏传佛教的造像比例进行探索,还研究了敦煌菩萨的手指指节——高清拍摄后放大,一点一点拿着尺子去量,估计出手掌和指节的尺度,最终重点去推算第一指节的尺度。后来发现:菩萨第一指节的长度与普通人像雕塑不同,其长度与其他指节的比例明显超过了常规,相当于常规比例的2.5至3倍左右!

  这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我们向老教授提出:“佛像第一指节要加长,这恐怕会违反您传统雕塑的比例框架。”老教授说:“我不敢动手啊!万一塑造出来的形象不好,就毁了我原先的造型基础。”经过反复鼓励,后来他终于落实了。这样,手指指节的比例关系就变得合适了,没有其他诀窍,就是加长了第一指节。

  以上两张图片,泥塑的指尖形象呈现得最为清楚。

  佛像造像尺度要求的手指指节比例就是如此,都是加长了第一指节。以此经验来观察古代塑像,凡是手形塑造得比较柔美,让人感觉佛度众生无一遗漏,一个手势就能表达出佛陀无尽慈悲、接引众生的决心以及大智大愿的成功塑像,几乎都是按照这个比例制作的。因此,佛教造像不能按照现代西方人体雕塑的比例关系去塑造,而是有一套不同的比例关系。这套比例关系如果不正确,佛陀三十二相的特殊之处无论如何都是表达不出来的。按照西方人体雕塑塑造的佛像,看起来就像一位凡人。

  塑造佛像的最大价值,是将文字呈现为可见可闻的实物。佛陀有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众生皈依的是佛,生命导师是佛,将来还要成佛。将来想成为的和现在所皈依的对象究竟是何种形象,如果内心始终没有概念,对于佛像没有认识,的确是一种遗憾。

  对于这尊佛像手部的调节实际是一个改造实例,其实很简单,就是将第一指节加长一倍,其他方面不需要做太大改动。在加长了第一指节之后,有雕塑经验的人会自圆其创造,他知道这个线条如何才能与后面的指节发生联系。在自然的延伸过程中,兜罗绵手的效果便表达出来了。所以,不是没有能力,就怕知见有所偏误。

  这是我们在佛像改造之初所参考的一个实例。当年敦煌的塑像师不仅要表达手的柔美,甚至用不做指甲的方式表现出指甲的效果。佛像如幽兰般的手指向前延伸,每个指尖都有一个直的硬块,不管谁看到,都会知道这是指甲。但实际上,在整个泥塑的过程中并没有做特殊的表现,没有特意做出很薄的指甲,整个手指都是很厚的,塑像师只是把指节尖端转变了一个角度,指甲的造型就出来了,这就是古人在造像方面的技巧。现代人如果在雕塑方面朝这个方向去研究,相信也能创造出旷世之作。

  除了兜罗绵手以外,佛陀的手还有一个特点——鹅王蹼。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掌的指间由极富韧性的筋皮连结,相连的部分就是“蹼”。所以它拨掌划水时,划水的面积很大,拨得也快。佛的手有一个相好,就像鹅王的蹼一样,手指与手指之间是连起来的。常人理解佛像时一般想象不到这点,会认为佛与人一样,手指应该是分开的。但事实上佛的手指打开时指间是连在一起的,如同蔓网一般。

  以上几幅图是比较明显的佛陀鹅王璞造型。现在有些人塑造佛像时,将这点忘得干干净净,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因而在展现佛陀的手印或手的动作时,看不出古时佛像手势动作所表达出的唯美,以及度众生无一遗漏的情怀。从这些成功的佛像可以看出:佛陀所结的说法印,都有鹅王蹼连在后面。佛陀伸出手结说法印是有原因的——因为要度脱众生,所以要说法。在说法过程中,人们通过形象便能直接感受到佛陀内心的大愿。好的绘塑完全可以通过形象表现出佛陀的内心世界。

  再来看佛肩。

  下图左侧是线稿图,上方是佛的肩膀,下方是一个大象的鼻子。佛的三十二相之一称作“肩圆满相”,其肩形如象鼻。佛的肩膀向外延伸,仿佛被一种张力披挂出去,就像象鼻一样,从上面披挂下来,图中的两张线稿几乎可以重合起来。这两张线稿是我根据一尊敦煌佛像的实例(如下图右侧所示)画出来的。

  塑像师若能将佛肩这种如象鼻般圆满之相塑造出来,并能注意到腰部是圆的,佛像看起来就很威严。人们到这样一尊佛像的面前,会觉得他就是三界导师,真的有能力接引自己出离烦恼,甚至在物资、财富、事业等各方面不能得到成功的时候,他都有能力接引自己走出困境。人们愿意皈依,愿意依止这样的佛像。

  所以,初转、二转和三转法轮的经典都反复强调佛的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有些学者在谈到佛像问题时说:“佛教最初是没有偶像崇拜的,佛圆寂几百年后人们才开始塑造佛像。”但在《长阿含经》中,便有谈佛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的篇章,说明了佛的形象与常人的不同之处。前面也讲述了优填王造像的事迹。另据经典记载:

  有弟子向佛陀询问:“佛陀啊,当您圆寂了以后,我们看不到您的形象,却又思念您的时候,用什么方式能够跟你您更加亲近呢?”

  佛说:“你们可以造塔。”

  弟子说:“如果塔对您的形象表达得不够圆满,怎么办呢?”

  佛说:“你们可以塑像。”

  因此,“塑像”在佛经里是有依据的。对于佛陀的形象,如果发的是依止之心,便不能说佛教是没有偶像崇拜的,这一点要引起注意。

----------------------------------------------------------------------------------------------------------------

更多明贤法师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