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知无垢光尊者:四法宝鬘论略解 第三品 除道之迷(索达吉堪布 译)
2014/9/3   热度:1582
全知无垢光尊者:四法宝鬘论略解 第三品 除道之迷(索达吉堪布 译) 前面讲了“心趋入法”、“法入于道”,今天开始讲“除道之迷”,即遣除修道当中的障碍。打个比方,一个人到色达,如果没有准备去的发心,相当于心没有入法;虽有发心,无奈走错了方向,相当于法没有入道;虽没有走错方向,但途中不幸遇到了豺狼、恶狗、非人等危害,无法继续前进,叫做道没有遣除迷障。 在讲这一品时,首先要明白什么是“道”,然后再了解如何遣除道上的障碍。所谓“道”,根据众生的根基意乐不同,可分为三种:显宗共同乘、密宗殊胜乘、无上大圆满金刚乘。不管选择哪一条道,在前往目的地的过程中,必定都会遇到障碍,如何才能遣除道障,顺利抵达目的地呢?以下就讲了具体方法。 今天的有些推断,乍听之下不太好懂,你们在闻思时一定要注意。 尔后清除道之诸迷乱,共同殊胜以及无上乘。 断除道的迷障有三种方法:一是共同乘,即我们说的大乘;二是殊胜乘——密宗;三是无上大圆满金刚乘。 这节课讲的是:显宗共同乘的断障方法。 首先共同乘之阳关道,当发大悲愿及无量心, 显宗有大乘和小乘两种,此处无垢光尊者没有提及小乘的有部、经部,主要讲了最殊胜的大乘。 什么是大乘? 【首先共同乘之阳关道,当发大悲愿及无量心】:首先要发大悲心、大誓愿、无量心(菩提心),这是入大乘的基本因素。不管一个人的外表如何,衡量他是否入了大乘道,关键是看其相续中有没有广大的悲心、广大的誓愿,能不能生起真正的菩提心。 当然,“悲心”并不是指相似的悲心,即亲朋好友或跟自己有缘的众生有难,便于心不忍,若是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不管他遇到了怎样的痛苦,自己也无动于衷、袖手旁观。若是这样,你的大悲心没有生起来! 其次,要看有没有发过广大的誓愿。释迦牟尼佛前世为海尘婆罗门时,曾在宝藏如来面前发下了五百大愿,愿意摄受五浊恶世的野蛮众生。每尊佛、每位菩萨因地时都曾发过这样的大愿,作为随学者,我们也应珍惜短暂的人生,在幸遇善知识和大乘佛法时,尽量发一些有利于众生的誓愿。 很多大德都这样讲过:发菩提心,其实就是发一种誓言,如同世人为了消灭怨敌而发下毒誓,修行人为了利益众生,也可以发下从现在乃至成佛之间生生世世坚定的誓言。当然,这个问题讲深一点、广一点,可以涉及很多大乘教法,但若只从窍诀而言,菩提心就是相续中的一种誓言。发起了这种誓言,说明此人有了菩提心,依《华严经》的说法,这个人是名副其实的大乘菩萨,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成为当地的庄严。 世俗菩提心在相续中生起,实际上并不困难,关键你是愿不愿意发誓,以及你是否具足了大乘种性。有些大乘论典中说,有的人生来就是小乘种性,一听说度化众生特别头痛,一百个不情愿,这种人的菩提心短期内无法成熟,只有多生累劫以后才能慢慢苏醒。除此以外,如果自己具备大乘种性,有了善知识的引导,又学了一些大乘经论,那么用不着别人劝,肯定也会发起誓言,希望生生世世能利益众生! 要真正生起菩提心,第一次的誓言必须坚定。《父子相会经》中说,释迦牟尼佛第一次的誓言是在地狱中拉马车时发下的,有些经典认为是当海尘婆罗门时发下的,尽管说法不一,但我们作为因地菩萨,必须“现在”就发下誓愿,生生世世度化众生,这种大愿发下以后,如果一直不退转,才算真正生起了菩提心。有了菩提心,不管你是什么身份的人,都是六道众生的应供处。 有人认为:“我在学院呆了这多年,什么法也没修成,太不值得了!”确实,要修出一个有鼻子有眼的东西来,是比较困难,但你的相续中能生起菩提心的话,在这里呆一百年也是值得的。很多人认为“修成了”就是冬天不穿衣服、平常不用吃饭、大白天看得到鬼神……若是这样,他们就觉得很了不起。其实饿鬼、妖魔也有神通神变,做到这一点不算稀有。什么才是最稀有的呢?发誓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这对我们来说并不困难,且对生生世世都有大利益,过段时间你们学《释迦牟尼佛广传》时,对此会有更深的体会。 【以广大行悉扫诸迷惑,具备空性大悲之精藏,精勤修习自他皆饶益】:通过大乘的广大行为,扫除修道中的各种迷惑,令相续具备空性与大悲无二的境界——空性大悲藏(先将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后对每个众生生起大悲,具体请参阅《扎嘎山法》),依此精进修持,即可成办自他的一切利益。 有些人的佛教水平可能太低了,呆了这么多年,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华智仁波切以前有个弟子就常常抱怨:“我在上师身边呆了十二年,什么也没修成,白白浪费了口粮,真是可惜!”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就算你再笨,为众生发一个菩提心,也是可以做到的;就算现在七八十岁,一个字也不认识,但发愿不伤害众生,生生世世都利益他们,也没什么不懂的。有些老年人向别人报复时,经常喜欢发恶愿:“我要吃你,我要吞你,我要……”,既然你们连恶愿都会发,善愿也应该不在话下。只要能发起善愿,并且一直串习,这就是真正的修行! 为悉净除法界无为法,如来藏所积之暂时尘, 此颂讲了大乘见、修、行、果的甚深道理。 【为悉净除法界无为法,如来藏所积之暂时尘】众生本具的如来藏与法界无二无别,它就像虚空一样,虽然暂时为烦恼障、所知障的云雾障蔽,但本体从来没有被染污过。 若想净除如来藏上的暂时垢染,必须依靠以下方法: 1)修【资粮加行见及修四道,修习菩提三十七道品】:在四道当中修三十七道品,即资粮道修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加行道修五根、五力,见道时修七觉支,修道中修八正道支。 2)见【清净见解一十六空性】:见解清净为十六空性。《般若经》云:“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本性空、一切法空、自相空、不可得空、无性自性空。”当然,十六空可以包括在四空里面,故“万法皆空”是大乘的见解。 3)行【行为无垢圆满诸六度】:行为是无有垢染地圆满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4)果【证悟补特伽罗法我无】:果位是证悟人无我、法无我两种空性。 依靠什么证悟呢? 【以治烦恼方便而清净,即为菩萨诸众善妙道】:依靠方便对治烦恼,使之得以清净而证悟,这即是大乘菩萨的妙道。 许多大德在讲显宗的见修行果时,常会引用这个颂词作为教证。比如,有人问:“大乘的见解是什么?”回答:“大乘的见解是十六空”;问:“大乘的修行是什么?”“从资粮道到无学道之间的三十七道品”;问:“大乘的行为是什么?”“无有垢染,清净地行持六度万行”;问:“最后会得到什么果位?”“断除人我执和法我执,遣除烦恼障和所知障,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获得了无上圆满正等觉的佛果。” 此颂包含了显宗的一切基道果,或者说见修行果,颂词表面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无垢光尊者将大乘的甚深、广大法门,以要诀的方式都在这里归纳了。 下面是大乘胜义谛与世俗谛的差别,先讲世俗谛。 虽于幻化睡梦迷乱中,仍当取舍善恶如粉齑, 【虽于幻化睡梦迷乱中,仍当取舍善恶如粉齑】:大乘诸论抉择空性时,虽然世俗谛全是迷乱的显现,一切所作所为,包括供佛、修行也是如幻如梦的,但梦没有醒来之前,三界对我们而言皆是实有,所以,取舍因果必须要像粉末般细致。 【对于贪嗔无明诸烦恼,各以不净慈悲缘起净】:在取舍因果的过程中,对于自相续中的贪心、嗔心、无明等烦恼,要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对治。如贪心以“不净观”来息灭,嗔心以“慈悲观”对治,无明以“缘起观”来清净。 世俗的一切无有实质,真正观察时跟梦境没有任何差别,但在如梦如幻的迷乱显现中,我们还是有快乐、有痛苦,有地狱、有净土,所以,只有谨慎地取舍因果,断除自相续中的各种烦恼,才能获得圆满佛果。 这是世俗谛的修行方法。 接着讲胜义谛。胜义的本质是什么? 胜义无生本来自清净,轮回涅槃无二离戏论, 胜义之中万法本来无生,本自清净,轮回和涅槃没有差别。有不存在,无也不存在,四边八戏统统远离,《中论》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最后是二谛的总结: 二谛之义缘起性空道,乃为因性相之妙大乘。 胜义与世俗的二谛之义就是缘起性空,“缘起”指世俗谛,如种子产生芽,因缘聚合时果就自然生;“性空”指胜义谛,即万法虽然无欺显现,但本体无任何实质可得,种子和芽全部是空性。二谛双运就是缘起性空,正如《定解宝灯论》所云:“任何显现定空性,所有空性定显现,若现不空不可能,空亦不成不现故。”此乃显宗因乘最殊胜的道。 共同乘的断障方法已经讲完了。以后隔一天讲一节课,由于后面全都是密法部分,没有得过灌顶的人,希望暂时不要听!现在社会上有种说法:“没有灌过顶不要紧,可以用什么什么代替”,这种言辞不太如法,我们还是应该按照传承上师的规矩来,谢谢大家配合!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以广大行悉扫诸迷惑,具备空性大悲之精藏,
精勤修习自他皆饶益。
资粮加行见及修四道,修习菩提三十七道品,
清净见解一十六空性,行为无垢圆满诸六度,
证悟补特伽罗法我无,以治烦恼方便而清净,
即为菩萨诸众善妙道。
对于贪嗔无明诸烦恼,各以不净慈悲缘起净。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