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香积佛品第十
2014/9/3   热度:226
想吃饭的菩萨 众香国的佛与香 化身菩萨取食之旅 香积佛介绍维摩居士 上方菩萨来访维摩居士 永远吃不完的饭食 香积佛如何说法 释迦佛如何说法 维摩居士说如何学佛 十种善法的修持 菩萨成就八法 于是舍利弗心念:日时欲至,此诸菩萨当于何食?时维摩诘,知其意而语言:佛说八解脱,仁者受行,岂杂欲食而闻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须臾,当令汝得未曾有食。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诸大众,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今现在。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彼土无有声闻辟支佛名,唯有清净大菩萨众,佛为说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时彼佛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有诸天子皆号香严,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供养彼佛及诸菩萨,此诸大众莫不目见。时,维摩诘问众菩萨言:诸仁者,谁能致彼佛饭?以文殊师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维摩诘言:仁此大众,无乃可耻。文殊师利曰:如佛所言,勿轻未学。于是,维摩诘不起于座,居众会前,化作菩萨,相好光明,威德殊胜,蔽于众会,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辞曰: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愿得世尊所食之余,当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时,化菩萨即于会前,升于上方,举众皆见其去,到众香界,礼彼佛足,又闻其言: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愿得世尊所食之余,欲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彼诸大士,见化菩萨,叹未曾有!今此上人,从何所来?娑婆世界,为在何许?云何名为乐小法者?即以问佛,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于五浊恶世,为乐小法众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萨名维摩诘,住不可思议解脱,为诸菩萨说法,故遣化来,称扬我名,并赞此土,令彼菩萨增益功德。彼菩萨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无畏,神足若斯?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饶益众生。于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时,彼九百万菩萨俱发声言:我欲诣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并欲见维摩诘等诸菩萨众。佛言:可往!摄汝身香,无令彼诸众生起惑着心。又当舍汝本形,勿使彼国求菩萨者,而自鄙耻。又汝于彼,莫怀轻贱而作碍想。所以者何?十方国土,皆如虚空。又诸佛为欲化诸乐小法者,不尽现其清净土耳。时,化菩萨既受钵饭,与彼九百万菩萨俱,承佛威神,及维摩诘力,于彼世界,忽然不现,须臾之间,至维摩诘舍。时,维摩诘即化作九百万师子之座,严好如前,诸菩萨皆坐其上。时,化菩萨以满钵香饭与维摩诘,饭香普熏毗耶离城及三千大千世界。时,毗耶离婆罗门居士等,闻是香气,身意快然,叹未曾有。于是长者主月盖,从八万四千人,来入维摩诘舍,见其室中菩萨甚多,诸师子座高广严好,皆大欢喜。礼众菩萨及大弟子,却住一面。诸地神、虚空神,及欲色界诸天,闻此香气,亦皆来入维摩诘舍。时,维摩诘,语舍利弗等诸大声闻:仁者可食,如来甘露味饭,大悲所熏,无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有异声闻念:是饭少,而此大众人人当食。化菩萨曰:勿以声闻小德小智,称量如来无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饭无尽。使一切人食,抟若须弥,乃至一劫,犹不能尽。所以者何?无尽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终不可尽。于是钵饭,悉饱众会,犹故不儩。其诸菩萨、声闻、天人,食此饭者,身安快乐,譬如一切乐庄严国诸菩萨也。又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众香国土诸树之香。 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彼诸菩萨问维摩诘:今世尊释迦牟尼以何说法?维摩诘言: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是愚人生处。是身邪行,是身邪行报。是口邪行,是口邪行报。是意邪行,是意邪行报。是杀生,是杀生报。是不与取,是不与取报。是邪YIN,是邪YIN报。是妄语,是妄语报。是两舌,是两舌报。是恶口,是恶口报。是无义语,是无义语报。是贪嫉,是贪嫉报。是瞋恼,是瞋恼报。是邪见,是邪见报。是悭吝,是悭吝报。是毁戒,是毁戒报。是瞋恚,是瞋恚报。是懈,是懈怠报。是乱意,是乱意报。是愚痴,是愚痴报。是结戒,是持戒,是犯戒。是应作,是不应作。是障碍,是不障碍。是得罪,是离罪。是净,是垢。是有漏,是无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为,是无为。是世间,是涅槃。以难化之人,心如猨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譬如象马(心+龙)悷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如是刚强难化众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彼诸菩萨,闻说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释迦牟尼佛,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乃以贫所乐法,度脱众生。斯诸菩萨,亦能劳谦,以无量大悲,生是佛土。 维摩诘言: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何等为十?以布施摄贫穷,以净戒摄毁禁,以忍辱摄瞋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说除难法度八难者,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诸善根济无德者,常以四摄成就众生,是为十。彼菩萨曰:菩萨成就几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维摩诘言: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何等为八?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等心众生谦下无碍。于诸菩萨视之如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为八。维摩诘、文殊师利于大众中说是法时,百千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萨得无生法忍。 想吃饭的菩萨 「于是舍利弗心念:日时欲至,此诸菩萨当于何食?」我们讲的时间很长,都半年多了,维摩居士那边还在上午,差不多快到中午了,经中人物都还饿着肚子。后来有个人动了念头,就挨骂了,这个人还是舍利弗。 照佛教规矩,中午是佛吃饭,早晨是天人吃饭,晚上是鬼吃饭。因为佛在世时是过着人道的生活,所以人道也在中午吃饭,这一点要注意。 过午不食是以每一个地区太阳当顶时,作为佛吃饭的时候。但这也不是死板的,梁武帝(《梁皇忏》就是志公和尚为梁皇夫人所作超度的法门)常常去庙子吃饭布施,皇帝不到,庙中的和尚不敢开动,那一天过了中午他还不到,大家心中想今天这一顿靠不住了,要饿到明天中午了。他后来终于到了,大和尚照样要大家吃,理由是皇帝是天子,上帝的儿子刚来,可见太阳正当顶,大家吃啦!所以中国的这些大和尚很通达。 至于为什么过了午时不可以吃饭,有什么理由?真要讲过午不食非常难,看你持那一个「午」。严格讲,过午不食还有密法的,修持到了某个境界是不可以吃的,那个才是过午不食。一吃下去,你的定力会被破坏。那个「午」是活午,是不定的。等于道家修行时有活子时,这个子时是不定的。这个是大秘密,可能千多年来都没有人说破过,今天给你们透露一点点。所以这个午时就很难讲了,将来你修持功夫到了的时候,我再告诉你。 舍利弗心中想,已经要到中午,这么多的菩萨和天人要怎么吃饭? 「时,维摩诘知其意而语言:佛说八解脱,仁者受行,岂杂欲食而闻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须臾,当令汝得未曾有食。」舍利弗念头才一动,维摩居士就知道了,就对舍利弗说,学佛是学解脱。八解脱以前说过了,这里不重复。这个是真的问题,你学解脱,肚子饿了你空空看!你空不了就不要学佛,那是自欺。你若功夫到了,真可以空得了,就不需要饮食,这是真的。你们学佛,道理都会讲,修持做不到。 佛说饮食有四种:段食(又叫搏食,用手、用筷、用刀叉吃食,一日三顿)、触食(感觉、交感,皮肤的触觉、呼吸都是)、思食(思想)、识食(八识有关的识)。吃饭时青菜牛肉大葱,只不过是段食中的一种,营养不过是如此。人不只是靠营养而活,修定得道的人,可以很久才吃一次,也不会死。 触食比段食还要严重。你营养很好,但是没有呼吸就完了。呼吸不只是口鼻呼吸,把人从心口以下埋在土里,不用多久也会死的,因为全身都要呼吸。按中医的理论,人身上的脉不只在手腕,身上到处都有,一个人还有没有脉,最后还要靠屁股上的脉断定,就是臀部那里。如果那里都没有脉了,绝对救不回来了。这些都是触食,是交感的,现在的心电图、脑电图的测定都与这个有关。 第三种是思食,也很重要。不让你思想你会发疯的,那是最残酷的刑罚。不让你有机会想,不让你乱看,三五天就疯了,比杀你的头还厉害,所以思想自由是很重要的。 识食就难懂了,要入大阿罗汉定的人才懂,他入定可以定八万四千劫肉体不坏,不吃不屙。第八阿赖耶识转了,定在那里,智识充实,不需要饮食。 你们出去讲经,只晓得讲食有四种,但是对于这四食没有亲证。像饮食,确实可以断去的,不过你们不要自己乱修,不懂正确方法一定搞成胃出血要开刀。以前有位很有名的修道人,他练辟谷,练到胃出血,最后血液中毒,毒走到腿上去,那条腿就必须开刀切除,成了残废。胃是个吊住的袋子,它是会蠕动消化食物的,如果胃空空的,它还是会蠕动,结果胃的内壁互相摩擦,就磨出血了。你得了定,心跳和胃的活动都变得很慢,胃中也是充气的,不是全空,就不会磨出血。你们不要看我有时不吃不睡就跟着我学,我不吃不睡还可以写文章,还可以骂人。你学会了,我这个位置让给你,还给你磕九个头,因为我可以撒手去休息了。所以不要乱学啊! 生命存在要吃饭,《维摩诘经》现在讲到吃饭,吃饭是修行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道家很注重「辟谷休粮」,就是避吃五谷和其它粮食。汉初的张良协助汉高祖打天下,事情成功后他就去修道,据历史上记载,他已经到了辟谷的阶段,最后吕后强迫他吃好饮食,因此而死了。 很多学佛修道的人想做到不吃饭,但是多半会出毛病。所以我们对于这一段经文要特别注意。这一段经文在中国文学上也占很重要的地位,唐宋以后,经当在诗词中看到「香积厨」这个名称,把人家家庭中,尤其是庙子上的厨房,称为香积厨。香积就是本经的香积佛的国土,是上方世界,十方世界各有佛国土,上方是香积佛国土。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维摩居士对舍利弗讲的一段话,「佛说八解脱,仁者受行,岂杂欲食而闻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须臾,当令汝得未曾有食。」学佛是学解脱,饮食也是一种束缚。教理上讲我们生命功能被五种大类盖住了、遮住了,人的五盖就是色、声、香、味、触,小的五盖是男女饮食方面的:财、色、名、食、睡。我们之所以不能成道,就是被这些遮住了。要解脱,就要解脱掉这些。我们学佛的人自己检查一下,在这一方面解脱了多少?恐怕很难,能解脱一点点的几乎连半个人都没有。大的解脱更难,就是所谓的「八解脱」,又叫做「八背舍」,解脱就是抛弃,是与世间法违背的。学佛最基本就是要得八解脱,例如第一个要解脱的是身体,能不能解脱身见。大家打坐念佛,闹了半天都在身体上闹,身见不能解脱就身心都不能解脱。 所以维摩居士就对舍利弗说,你是佛的首座弟子,学佛是为了达到八解脱,你亲身受了佛的教育修行,究竟解脱了什么?一餐饭迟了一点,还没有吃,你就已经受不了了,你参杂有欲界的饮食观念,又何必来研究佛法?换句我们现在的话讲,维摩居士是教训舍利弗,你修行修个半天,是修个什么东西!这话骂得很严重。孔子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讲「食色性也」,这都是欲界中人性存在的,这些不解脱是不能成道的。 不过维摩居士骂归骂,人家来了总是客人,当然要请这几万人吃饭。此时,维摩居士就说,你等一下,我让你吃到你从来没吃过的饮食。 众香国的佛与香 「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诸大众。」当时维摩居士就自己入定了。入定是普通话,定的境界太多了。众生一起心动念就有八万四千烦恼,诸佛菩萨定的境界,就有八万四千三昧不同。三昧是梵音,「三」这个音就是中文的「正」,三昧就是正受。那种非常特别、非常超越的感受,就是定的境界。唐宋以后,三昧这一句名词就融入中国文学,指有超越的成就,有特殊的境界。有人特别会画,就说是得绘画三昧;打拳打得好,就得武功三昧。别的经典也有把三昧翻成殊胜或胜境。胜不是胜利,是超越一切,没法能比的意思。 维摩居士入定之后,就展现神通,神通都是要在定境中方发出来的。维摩居士展现了什么呢?下面有交待。 「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今现在。」一个太阳系统算一个世界,我们这个地球只是其中一个星球而已。现代天文学证实,像这样的太阳系统在太空中不知道有多少,可见佛说的都对,其它宗教的天体观念统统垮了。这里说,维摩居士以神通力向上方走,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而一粒沙等于一个佛的国土。一佛国土是三千大千世界。你不要说像恒河这样的大河有多少沙了,即使一条小河川,也有数不尽的沙子!所以究竟向上走了多远,即使用现代科学光年的概念,也无法说得清。如果是我们,这一餐饭就吃不到了。 在那么远的上方世界,有个佛土名叫众香,有位佛,名号叫香积,现今还在。即使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位佛还是存在的。当时讲经距现在有二三千年,在佛看来只是一弹指的事。那个世界不在欲界,也不在色界,也不是无色界。像阿弥陀佛的国土和香积佛的国土等等,都是超出三界的,所以那边的境界是殊胜的,如何殊胜?看下文: 「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香积佛国佛土的香,当然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什么檀香、香水比得上的,而且十方一切诸佛世界、神人的香味都不能比的。这个不是我们容易了解的,因为我们人都很臭,不过闻惯了不觉得,所以要斋戒沐浴之后,才敢做最恭敬的事,在东西方都如此。 「彼土无有声闻辟支佛名,唯有清净大菩萨众,佛为说法。」香积世界没有小乘的人,也没有小器的人,没有声闻众阿罗汉,只有清净的大菩萨众,香积佛亲自为他们说法。 「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在这个世界,有神通变化的亭台楼阁,都是香作的,当然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建筑形式,那里打坐走路的地方,园林里面,都是香。 「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那个世界的人还是要吃饭的,那边食物的香气,散布到十方无量世界。我们有没有闻过?好像有些人打坐时,闻到点檀香味就觉得已经不得了了。 「时彼佛与诸菩萨,方共坐食。」维摩居士一现神通,在他房间里的几万人,立即看到香积国的景象,见到香积佛和他的弟子们,坐在那里吃饭。 「有诸天子皆号香严,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供养彼佛及诸菩萨,此诸大众莫不目见。」上方世界有诸天神,他们都叫作香严,都已经发了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只是还没有证佛果而已。这些天人,都在恭敬供养香积佛和诸位菩萨。我们这个世界的物质供养是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四种,供养长辈、众生、佛菩萨。心的供养,最上品的供养是法供养。法供养就是每一部经典最后一句:「信受奉行」。依据佛所教你的,很诚恳地听话去实行。每部经典的第一句都是「如是我闻」,最后一句都是「信受奉行」。 「时,维摩诘问众菩萨:诸仁者,谁能致彼佛饭?」这真妙不可言,你看维摩居士在整人,大家在肚子饿,四大皆空,只有肚子这第五大空不了。维摩居士就现神通,让他们看到香积佛正带弟子们在吃饭,又香又好。当时恐怕很多人看了都在流口水。这还不算,维摩居士又问众菩萨,他还不问小乘的罗汉,低年级生不问。他问哪一位可以上去拿一下?这真把大家整惨了。 「以文殊师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文殊师利菩萨是领头的,他不表示意见,其它的菩萨们,包括观世音菩萨等,都不讲话。其实这些菩萨们都做得到,是在和维摩居士唱双簧,来教训低年级的小乘罗汉们。 「维摩诘言:仁此大众,无乃可耻。」这句话骂得严重了,维摩居士就说,在座诸位太可耻了吧! 「文殊师利曰:如佛所言,勿轻未学。」这时文殊菩萨开口顶回去了,他就对维摩居士说,老哥,请注意,佛教导我们千万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人、一个众生,乃至一条虫、一头牛,都不该轻视,这是东方文化儒释道共通的。不要因为人家是初学者,而轻视他。这里是用未学,有的经典用末学,也是一样。你们有时写信给我,信中自称愚生,这用错了。愚是老师、长辈的谦称,我们年轻时,有的老师写信给我们,他会谦称自己为愚兄;我的娘舅写信给我,会自称愚舅;哥哥写给弟弟,也可以用愚兄;学生写信给老师,自称愚生就不可以。你是愚生的话,我这老师就该死。我讲了多少年了,你们还是有人写信用愚生,真是愚不可及,这个愚字是不能乱用的。 我了解你们自己觉得笨,所以用愚。其实用愚字是假谦虚的。你是愚生,干脆称我笨师好了。你写信给前辈,人家身份地位高,但是又同你没有什么特别的关系,也不是亲戚、长官、师长,就自称末学。还有人自称后学,这又不同,后学是一般的谦称,比末学还高些。出家人外出参访善知识,但也不是老师,就可以自称学人某某合十,或学人某某顶礼。到了现在学人又不能用了,以前讲学人是说自己还在学习阶段,还没到果位。现在自称学人,不懂的人反而会骂你竟敢如此傲慢。所以我们老辈子的人,活到这时代真不知干嘛! 《瑜伽师地论》大乘菩萨戒,第一条就是戒自赞毁他,那是根本重戒。学大乘菩萨道的人是绝对的谦虚,不轻视任何一个人。换言之,不轻视任何一个人,也就是尊重任何人。维摩居士在这里犯了一条戒,他骂这些菩萨们太可耻了,文殊菩萨马上纠正他。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来,文殊菩萨和诸大菩萨,是故意把神通压住,等维摩居士表演,因为他才是这部戏的主角。 好!这一下谁去拿饭?你们想修到不吃饭的境界,问题都在这里头,怎么才做得到?最近要你们看憨山大师的年谱,他一入定就好多天不吃饭,那只是初步,真要做到入定不需要吃饭,谈何容易!那要做到段食和触食都不需要了,到了只有思食和识食的境界。我们普通人是四种都要吃的,像所谓的精神食粮就是思食,知识分子不读书就难过,这就是第三种饭,一定要吃。你们有些人既不读经,又不研究,你三餐饭都不吃会长大吗?不想看书,光听经,只用耳朵来吃是靠不住的,你没有吃进去的! 这一段经文,读起来好像是神话境界,其实是真实的。前面讲的八解脱中,第一个就是色身解脱,色身就是我们的肉体,由四大合拢而来。色身的解脱不是由功夫来的,还是靠智慧。借用道家的说法,是到了「身外有身」,或是得了《楞伽经》所讲的「意生身」,那么可以得到五阴解脱。色身是最难解脱的,我先把这个秘密讲穿了,然后再看这一段经文,就知道很严重了。 化身菩萨取食之旅 「于是维摩诘不起于座」,注意这句话,他不用另外一个方法,就在本位上。哪一个本位?可以说是打坐的本位,也可以说是自性的本位。 「居众会前,化作菩萨,相好光明,威德殊胜,蔽于众会」,既然别人不动手,维摩居士只好自己表演,不起于座,大家都看到,十方诸佛也看到。他没有像小说上写的放一阵烟雾,很自然地就化成另外一位菩萨,这就是他的身外之身。他化作这位菩萨,相貌好得不得了,那个庄严是讲不出来的,一站出来,所有在场的众人和大菩萨,都给盖下去了,变得黯然无光。 「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与诸菩萨方共坐食。」维摩居士告诉自己化身的菩萨,命令他上去众香国找香积佛。 「汝往到彼,如我词曰: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这是维摩居士交待化身菩萨对香积佛讲的外交辞令,像是大使到任何他国,给地主国元首送上一封国书的辞令差不多,什么政躬康泰、国运昌隆这一套。不过这里是佛与佛见面的外交辞令。「稽首」就是磕头顶礼。我们磕头拜佛时,两手掌心上翻,表示让佛的双足踏在自己手上,自己的头挨到佛的脚背。维摩居士要化身菩萨代他向香积佛磕头。「致敬无量」,这句话你们写信给老前辈或是父母都可以用,表达无限的恭敬。「问讯起居」,问候平常生活。中国古时皇帝身旁跟着一个史官,写起居注,是中国文化特色。他把皇帝每日生活的细节都记录下来,皇帝做错了什么事,要他改记录,他可以不听皇帝的。有的史官宁可杀头也不改,因为皇帝和他都要为历史负责。所以古时的皇帝和大臣都不容易当,因为史官给你下一笔就完了。 「少病少恼,气力安不?」你看连佛都会有病有恼,其它经典记载佛与佛的问候语,还多一句「众生易度否?」这佛也不是好当的,得了天下笨才而教之,众生脾气又难以调伏,当然会有烦恼。每天这么讲,也是会生病的。所以没有病的,除非是法身和化身,这个肉身是不免病苦的,只要少病少恼,就是无上的幸福了。绝对的无病无痛苦的,我的朋友中只有两个,不过一个死掉了,一个还没生。修行能到了少病少恼,就是第一流的人。 「愿得世尊所食之余,当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这是维摩居士教化身菩萨讲的第二段话。第一段话还蛮好听的,第二段话就开口要东西了。他让化身菩萨代表他去讨饭,这成了出家人「乞士」了。乞士是上乞法于佛,下乞食于人。普通人说出家人吃十方,维摩居士吃到天上去了,到佛前去讨饭。希望佛把吃剩下来的饭,布施给下方的娑婆世界尝尝味道。 「娑婆」读如「梭婆」,不读成「沙婆」,是翻音,意义是堪忍,能够忍。这个世界很痛苦,烦恼大得很,空气污染,思想也污染,《阿弥陀经》说这是「五浊恶世」。诸佛菩萨很佩服众生能忍受这个世界,难忍而忍下来,所以叫堪忍世界。你看大家都在忍,在骗自己,希望到三十岁会运气好一点了,到了六十岁,喔!希望七十五岁要转运了。 娑婆世界另外一个意义是缺陷世界,这个世界没有一样东西是没有缺陷的。不知你们有没有看过《浮生六记》这本言情小说,如果没有,那还懂什么文学?书里面描写夫妇之间的感情,好得那样,但是苦一辈子!男女感情好一辈子的,不是穷就是没有孩子,或者没有其它的。什么都有的,没有这回事,或者其中一个就要早死,绝对没有给你圆满的。如有夫妇俩白头到老,儿孙满堂,这两位可能一天到晚吵架,等到老头子还是老太婆走了,没有对象吵了,剩下一位也很快走了,真应了《红楼梦》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聚头几时休」。这叫娑婆世界,有缺陷,没有缺陷就不叫娑婆了。你们有些年轻人,结婚不久就有埋怨之心,不要埋怨啦!阿弥陀佛!娑婆世界的事是难忍能忍啊! 维摩居士向香积佛要饭,好在娑婆世界做一点佛事。娑婆世界的人都很小器,念一句佛还要吵是「带业往生」,还是「消业往生」。我出来讲了一次,就结了冤家,还写信说要我下十八层地狱。好在我早有准备,已经在十八层地狱之下盖了地下室,这个世界之可怜真无法说。维摩居士希望,这边众生吃了香积佛的饭,使原本乐于小法的,能够知道大法,也可以为香积佛宣传。 「时,化菩萨即于会前升于上方,举众皆见其去,到众香界,礼彼佛足」,维摩居士交代化身菩萨完了,化身菩萨才动身,坐在维摩居士房中的大众,看到他走了,也见到他向佛顶礼,向佛说话。究竟这是法身、还是化身、还是报身?你们参参看,这是个大话头。你们要参话头,不要去参「念佛是谁」「狗子有没有佛性」,这些都是空话。你要参,就参这大话头。 「又闻其言: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愿得世尊所食之余,欲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大家听到化身菩萨转述维摩居士的话,一字不少。 「彼诸大士见化菩萨,叹未曾有!今此上人从何所来?娑婆世界为在何许?云何名为乐小法者?即以问佛。」派去的化身菩萨,把维摩居士的话讲完后,上方世界的这些大菩萨,觉得奇怪了,不知道这个外国人从哪来的?就问佛,这位「上人」哪来的?(你们尊称师父就可以用上人,上师是西藏规矩。)这个娑婆世界在什么地方?什么是小法? 香积佛介绍维摩居士 「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于五浊恶世,为乐小法众生敷演道教。」香积佛就告诉他们,娑婆世界就在我们这个世界往下走,那边有位释迦正在那个污浊的世界传真理。这里的「道教」不是指道家,唐宋以前,真理就叫作「道」。 「彼有菩萨名维摩诘,住不可思议解脱,为诸菩萨说法,故遣化来,称扬我名,并赞此土,令彼菩萨增益功德。」那边有位维摩诘菩萨,是真得到不可思议解脱的。他正在说法,所以派了自己的化身来化缘,他在下方娑婆世界,宣扬我的功德和我们的国土,为那边世界的众生,增加一点功德。增加什么功德呢?使他们恭敬他方世界的佛。 「彼菩萨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香积佛带领的菩萨又问,那位维摩诘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派化身来,作这样教化的事?化身就是身教,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学佛成就了一定有化身的,搞小神通的谈都不用谈,只看能不能拿出化身来。维摩居士就用化身的事实,对众人作了个很好的教化,看到学佛的成就就是如此。 「德力无畏,神足若斯?」他的功德成就威力有如此之大,得无畏力,简直是位佛了,所以神通那么的俱足。 「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饶益众生。」香积佛说,那维摩诘的成就大得很,他的肉体虽然住在下方世界,他的化身随时可以去十方世界,作佛事,利益众生。「饶」是加强扩大之意。 「于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香积佛就用他香气作成的饭碗,添了一碗饭,交给了维摩居士的化身菩萨。 上方菩萨来访维摩居士 「时,彼九百万菩萨俱发声言:我欲诣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并欲见维摩诘等诸菩萨众。」那时,香积佛面前有九百万菩萨。注意这个数字,只有九百万,不是一千万,没有整体,为什么?要懂得这数字的理,就懂《易经》了。九是阳数的极点,是至阳纯阳之气。上方世界是至阳之气,没有一点阴,所以五阴皆空。阳气充满了,才可以不吃饭,非到这个境界不行,所以再三告诉你们,不要乱去学断食。但是上方世界的他们还是要吃饭,吃什么?香积佛的饭,这是个秘密。虽然到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境地,老实讲,另外有吃的,上方世界不是吃人间烟火做的饭,它自然会来的,而且吃了一次可以一百年不用再吃,至少吃了很满足。这都是秘密。所以这个九百万的数字不是神话,是真实的功夫,真实的境界。 当时这九百万菩萨,就要求香积佛放他们假,想跟这位化身菩萨下去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同时也见一见这位维摩诘菩萨。 「佛言:可往!摄汝身香,无令彼诸众生起惑着心。」香积佛批准了,但是有个条件,你们要用神通把自己身上的香味收起来。因为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都臭得很,吃猪肉的人身上就有猪味,吃牛羊的有牛羊腥味,你们香积佛国去的菩萨一去,会害了娑婆世界的众生,会起烦恼,会有香臭相对的分别心,而起自卑感。 「又当舍汝本形,勿使彼国求菩萨者,而自鄙耻。」第二个条件,你们要把身体变成同娑婆世界众生一样,因为你们太漂亮了,如果不变一变,他们看了你们又会起自卑感。要变成什么样呢?像四川人说的土话,「面带猪像,心头明亮。」把智慧藏起来。 「又汝于彼,莫怀轻贱而作碍想。所以者何?十方国土,皆如虚空。」第三个条件,吩咐他们不要犯戒,不要对其他人起轻慢心,只要心存一点傲慢,就是犯了菩萨大戒,是很严重的。如果有这样的念头,道业就会受障碍。什么理由?不要被任何世界、任何人的表面现象骗了,真正的佛土不是净土,也不是秽土,没有土的!真证到虚空了,才真证到佛果。什么是真正的佛土?证到了空。如果证到了空,那又何必一定往生西方、南方、北方?方方大吉,门门皆利,一切是唯心的,哪一方不好?你们还用算命看风水吗? 「又诸佛为欲化诸乐小法者,不尽现其清净土耳。」这是个附带的条件,你们到了娑婆世界,不要轻视那儿,因为释迦牟尼佛和其它诸佛,为了教化这些小器的众生,而使他们的国土呈现不干净,那是故意的。你们若是起了一点轻视的念头,就立刻回不来了。所以人不要向高处走,走惯了很严重的,一堕落下来就再也爬不上去了。人一定要永远保持本色,维摩居士「不起于座」也是完全保持本来面目,不看你特别高贵,也不看你特别低贱。《金刚经》上也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学佛的人要养成这样的心境,「心平行直」是佛法的基本起点,也是最高的成就。 「时,化菩萨既受钵饭,与彼九百万菩萨俱,承佛威神及维摩诘力,于彼世界忽然不现,须臾之间,至维摩诘舍。」当时这位维摩居士化身的菩萨,就接受了香积佛给他的这碗饭,带着香积佛国的九百万菩萨一起下来。这些人是靠着香积佛和维摩居士的威力和神通,剎那间就来到维摩居士的房间了。我们要记得,维摩居士那间方丈大的房间,当时已经坐了很多人,有人世间的菩萨三万二千人,还有更多天人,现在又加上这九百万上方世界来的大菩萨。 「时,维摩诘即化作九百万师子之座,严好如前,诸菩萨皆坐其上。」当时维摩居士以神通之力,立刻又变出九百万张师子之座。(这不是狮子座,是老师上师之座。)这些增加的座位,与之前变出来的座位一样庄严,上方世界来的九百万菩萨,就坐上去了。 「时,化菩萨以满钵香饭与维摩诘,饭香普熏毗耶离城及三千大千世界。」化身的菩萨,就把化缘而来的香饭,交给了维摩居士的肉身。我们当时不在座,否则非抢不可,这香饭之香,不只是毗耶离城当地充满了饭香,连三千大千世界都闻得到,这个饭实在很奇怪。 「时,毗耶离婆罗门居士等闻是香气,身意快然,叹未曾有。」当时城中的婆罗门和居士等等人(婆罗门是印度社会最高阶级的人,居士也是特殊身分的人,前面提过了),闻了饭香味,身体和精神都很快活,那是从来没有经历过的。 「于是长者主月盖,从八万四千人,来入维摩诘舍。」长者同居士,都是年高有德的人,主月盖是人名,他又带了八万四千人,来到维摩居士的房间。 「见其室中菩萨甚多,诸师子座高广严好,皆大欢喜。礼众菩萨及大弟子,却住一面。」这八万四千人来到房间时,看到已经有这么多菩萨在场,又有这么多这么好的座位,心中无限欢喜。因为维摩居士没有请他们坐,只好买站票,同菩萨和罗汉们行礼之后,就退站到一边去了。 「诸地神、虚空神,及欲色界诸天,闻此香气,亦皆来入维摩诘舍。」饭香又引来了地神(土地公,城隍等)、虚空神(虚空中的神很多了,夜叉、罗剎等)以及欲界色界中的天人,都来到维摩居士的房间。 这段的文字很容易懂,重点在饭,饭香引来了那么多人。维摩居士方丈之室,何以能容纳那么多人?而且从香积佛那儿化缘来的饭,只有一碗,这么多人怎么吃?其实我们世界上也只有一碗饭,世界上有这么多人吃,这个道理也要注意一下。我们世界上的土地也不多,可是有那么多人住,而且那么多人活着,都是为了吃饭。中国北方道教龙门派的主要道观,是北京的白云观,门口有副对子非常好:「人间莫若修行好,世上无如吃饭难。」每天能打坐念佛,什么事也不用管,是最大的福气与享受。可是这碗饭哪里来?生命非要这碗饭不可。这个里面就是个大问题。 「时,维摩诘语舍利弗等诸大声闻:仁者可食,如来甘露味饭,大悲所熏,无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当时场面很大,维摩居士就讲话了,他说这个饭不是普通的饭,是佛甘露法味的饭(甘露味是形容,不是说用甘露水作的),吃了可洗净烦恼,永远得到清净。 甘露不是普通的露水,中医熬药有用阴阳水,这阴阳水有很多种,有河水同井水,也有雨水同井水合起来煎药。还有用无根水,那就是接下来的雨水。讲究茶道的,用什么水来泡茶,也是大有学问。修道的人有很多丹药,要用露水来熬才有药效。汉武帝为了自己炼丹药,用了国家经费建了一个承露台,是一个很高的台,台上有个柱头,柱头上塑一个人,手中拿一个盘,用来接露水。 甘露并不是露水,真正的甘露诸佛菩萨有,我们自己也有,但是一定要禅定到了某个程度才尝到。在定中天人合一境界,肉身与天地交通,像庄子所说「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那时就不是口水,而是有种甘甜的液体,从头顶上流下到口中,源源而来。这正如朱熹的话「为有源头活水来」。密宗所谓的灌顶,也就是用自己的甘露灌顶。到了这个境界,头顶就随时是清凉的,乃至有种快活感觉贯通全身。 所以真正的甘露是很难得的,要如何才能成就甘露灌顶呢?就要注意下一句话「大悲所熏」。不是你小器心态,只顾自己修道可以得到的,纵然你偶尔得了一点清凉境界,也是不算数的。要大慈大悲无量功德圆满了,才能到那个境界。维摩居士也提醒当时在座大家,不要拿人世间的意识、有限度的心量,来吃这一碗饭,否则你吃下去也不消化。 这一段经文一看就懂,但它文字的内义,却是要配合真实的修持。我们凡夫学佛,通常都是以有限度的意识在修,为自己在求,顶多为自己成道而已,嘴中念慈悲,心中一点不慈悲。这样是无法成就菩萨大愿大行的功德。没有大乘的心量,吃了香积佛的饭也不会消化。 永远吃不完的饭食 「有异声闻念:是饭少,而此大众人人当食。」异声闻是小乘声闻中特别的一种,是异部声闻,虽然是学佛,但是见解有偏差,也可以算是外道。《大藏经》中就有部经典,叫作《异部宗轮论》,佛过世以后,声闻弟子分了很多门派,对于五蕴的解释和修持的经验,各有不同,因此形成了二十个宗派,彼此互不同意。这些争论,很多也保留了下来,这是佛教伟大的地方,能包容不同见解,《异部宗轮论》中,也有他们独到的见解。当时在座有异声闻的小乘人,听到维摩居士请大家用饭,心中就想,那么多人怎么分这一碗饭?你们要注意,小乘的人是不容易发大悲心的。 「化菩萨曰:勿以声闻小德小智,称量如来无量福慧。」当时这异声闻的人一动念,化身菩萨就知道了,就告诫他,你不要用声闻人的小器量小功德智慧,来推测佛的无量福德智慧,这不是你能推测得到的。讲到这儿,我们先岔进来一个故事。 达摩祖师到了中国,还没找到传人,在嵩山面壁打坐入定。二祖神光以最至诚的心来求道,达摩祖师没理他,他就一直合掌站在雪地里等。书上没讲他站了多久,可是提到降雪都超过他的膝盖了。那有多辛苦啊!但是他毫不动摇,结果达摩祖师回头问他究竟来求什么,二祖神光就说,要请大师开示无上大法甘露法门。为什么他不说求别的,而只求甘露法门?达摩祖师回答:「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禅宗虽然讲不立文字,可是我们当年看了这些文字,几十年都能背下来的。你只看过了有什么用?不但要背下来,还要把每一句话回到心里检查自己。 因为《维摩诘经》这里讲到「小德小智」,所以我引述了达摩祖师这句话。大家觉得自己学佛很诚心,甚至出了家受了戒。但这些都是表面文章,你没有至诚的心理和行为,都是在用禅宗祖师骂人的「偷心」来学法。偷就是偷巧,做一点小小的功德,表示一点小小的恭敬,就认为自己不得了了,就想得到大法,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达摩祖师说,无上大法是要「旷劫精勤」修来的,要从无始劫以来,发心精进勤劳修行而来。像你这样合个掌站在雪里等,能算什么?小忠小信而已!不是恭敬,是轻心,还有慢心。如果是我们,听了一定不服,格老子,我非搥你达摩祖师不可!我已经这么辛苦了,你还这样讲。 但二祖神光不同,被达摩一骂,就在此时断臂。他这个时候,没有什么可以供养的,没有什么可以表示自己的诚心,急得只有抽出戒刀,砍掉一条手臂供养了。二祖没出家之前学问就已经高超,为人讲《易经》。出家之后,在湖南打坐修定好多年了,现在仍然要求菩提大道。你们能把这些祖师和密勒日巴祖师求道的过程,整理出书,相信大家读了都会掉眼泪的。达摩祖师要他那条手臂干什么?但到了这个时候,才开始接引他。 《金刚经》上说,「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这样的人才能听到如来般若空的道理,所以就有那么难!一般人常常认为,佛经就是佛经嘛,我们修行过来的,才知道佛经的每一句话都很真实。 所以化身菩萨就骂异声闻的人,想用声闻乘的小德小智,来称量无上佛道,他说: 「四海有竭,此饭无尽。使一切人食,抟若须弥,乃至一劫,犹不能尽。」你不要小看这碗饭,四大海水有干的时候,这一碗饭是永远吃不完的!就算一切人来吃,把饭搓成像须弥山那样高大,用了一劫数的时间,这碗饭都不会见底的。 前面讲过有四种饭要吃,佛境界的饭是什么饭?这一碗饭是最重要的一种食,我们的生命不是只靠吃大米青菜。不过营养愈好,愈会吃出毛病。美国报导有一种实验,一组老鼠给予过量的营养,一组老鼠给予正常定量的营养,一组老鼠经常挨饿。结果营养好的老鼠死得最快,正常营养的,活得比第一组长些,但是后来多半生癌,只有饿饭的这一组活得最长。所以出家同学守过午不食的戒,原来还可以长寿。而《百丈禅师丛林要则》,也以减食为生病时的汤药。 孔子也说过,「食气者神明而寿」,修道的人食气可以长寿,可是我再三告诫你们不要自己乱练,你真会食气(这个当然不是空气的气),就可以吃到香积佛饭,甘露味来了,就永远长寿。孔子又说,「不食者不死而神」,最高成就不需要吃了,就永远不生不死。你说这句话四书五经没有写的,要知道,孔子的话不止是在四书五经之中,这一句是出自《孔子家语》。所以称孔子是万世师表,是至圣,不是随便说说,这些道理他都懂,不过他不向这个路上走,他走的是一肩挑起仁道的路子。 「所以者何?无尽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终不可尽。」为什么这碗饭吃不尽?这里要注意,学佛大小乘修持共通的步骤: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解脱以后所见叫做解脱知见。学佛第一步要持戒,因为持戒可使自心不散乱不昏沈,才能修定。戒律持不好,要想修定必无是处。「戒」就是庄子提到过,也是孔子对颜回说的「心斋」,从起心动念做起。斋同戒是一个东西,得了定才能真发起智慧,智慧成就了,才能解脱烦恼,烦恼解脱了,才能去除无始以来烦恼的根根,由解脱所知所见,才能了一切之源。光解脱,没有发起解脱知见还不究竟,由此可知见地的重要。 原来这碗饭是无穷尽「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成就的佛,所吃的佛食剩下来的。佛境界所吃的饭,是能使一切生命得到滋养满足的,所以当然是无尽的。 「于是钵饭,悉饱众会,犹故不儩。其诸菩萨、声闻、天人,食此饭者,身安快乐,譬如一切乐庄严国诸菩萨也。又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众香国土诸树之香。」于是大家就放心地从化身菩萨那儿接过饭来吃,所有在场的人都吃饱了,再看看那碗饭,「犹故不儩」,不儩就是不尽,还是跟没有分赐之前一样多。在场的诸菩萨、声闻、天人吃了这饭,本来生什么病的,都好了,那身心快乐的境界,就和所有极乐世界国土中菩萨的境界一样。同时,吃了饭的人,身上所有毛孔都发出香味,香到与众香国的树一样的香。 这碗饭是四食中哪一种食?现在可以告诉大家,是思食,正思惟,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完成无量功德所生的精神食粮。所以真正得道的人,不需要吃人间的烟火之食,我们的生命是由无比功德所形成的,我们会觉得饿想要吃东西,是我们的业力之一。这世界上最重的业力,就是饮食和男女,我们欲界的众生很可怜,就是为这两样事劳碌,不能得甘露法味。 香积佛如何说法 「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现在饭吃完了,维摩居士就向上方众香国来的大菩萨们提问,香积佛是怎么说法的? 「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此处这个「土」字,照旧式读法要念成「度」,过去的佛经,在这个土字的右上角加上一点,表示与土的读音不同。现在人不明白,仍然读土,唉,老土就老土吧! 大菩萨们说,我们那边讲佛法不用文字,也不用嘴说,也不用经本,修法就用鼻观(这个观是观想之义,要读「灌」音)。香积佛国土是用鼻观修法,闻香味就可以悟道。大菩萨在那儿是坐在树下打坐,闻到树的香味,就可以成就,得到功德成就三昧,同时也具足菩萨所有功德。 我们学佛第一步是修功德和福德,福德不具足,智慧不会发起,智慧不发起,没有办法证得菩提。大家想悟道的念头,都是妄想,连一点善行都没有,何况是福德!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发起大慈悲、利他的心理和行为,成就功德,智慧圆满,才能开悟成佛。 上方香积佛世界的修法,与娑婆世界不同,他们是用鼻观闻香而得成就,各个佛国土的修法,都是一门深入。娑婆世界的众生因为业力重,烦恼多,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佛对这个世界特别慈悲,说了八万四千方便的法门。 六根修持都可以成道,譬如念佛是用意根来念,念出声音的是用舌根,观世音菩萨法门用耳根等等。而鼻观是用闻香味来修,我们这个世界在佛前点香,不过我个人不大赞成烧香。佛经上讲香,有烧香、末香、涂香等好多种,烧香会污染空气,同抽烟一样。我是有抽烟的坏毛病,人家问我为什么要抽烟,我说因为我想作菩萨,作菩萨的每天要忍受被烟熏,有的菩萨熏得脸都黑了。现在有的香是用香水的香做的,这也不好,打坐闻了容易动邪念(这邪念不一定是指男女之间的邪念),会引来一些不必要的魔障。真正的香,以学密宗的人来讲,只有檀香。檀香木出在热带和温带,印度很多,价格比较贵。 至于中国有没有因香味悟道的人?有的,就是宋朝诗人黄山谷,他用功参禅多年,都没有悟道,有一天他问师父,希望给他一个简单扼要悟道的方法。他也是起偷心,偷巧的心理,他的师父是黄龙晦堂禅师,在江西庐山的庙子。晦堂禅师就问他,你念过《论语》没有?这句话今天听听无所谓,在当时却是非常侮辱人的,古代小孩子六岁就要会背《论语》。黄山谷学问那么好,这样问等于是问博士学位的人,有没有读过幼儿园的书,真难堪极了。黄山谷答,读过的。 晦堂禅师就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者。」《论语》上记载,有一天孔子告诉他身旁几个学生,你们这几个年轻人,以为我还留了一手吗?我什么秘密都没有保留啊!你们怎么还不懂呢? 晦堂禅师引用这句话,就是在骂黄山谷。黄山谷听了还是茫然,但是我们晓得他这时候心里一定不好受,这样一位文豪名士被人如此骂。晦堂禅师看他不懂,就拂袖向山门外走了,黄山谷就跟在后面走,当时是秋天,桂花盛开。 讲到桂花,我的习气妄想又来了。当年我这个浙江人去了四川成都,在秋天时,我们最喜欢去成都四十里外的新都县。新都有一个湖叫桂湖,湖旁还有个禅宗大丛林叫宝光寺。到了那里是荷花千朵桂千株的景象,一路都是桂花香味,这种境界现在都成了梦中事了。 讲回到黄山谷,他跟着师父走了一段路,晦堂禅师忽然回头问他:「闻木樨花香么?」你闻到了桂花香吗?黄山谷答:「闻。」晦堂禅师说:「吾无隐乎尔。」黄山谷当时就开悟了。这是有名的公案,黄山谷闻木樨而悟道。 当然上面这段公案,黄山谷只是破了初关而已,后面还有事的。我们引用来说明香积佛国闻香味而悟道的道理,不是用文字说法。我过去有一位朋友,他打坐非要点檀香不能入定,我就笑他是众香国人,犯了戒被打下来的。 释迦佛如何说法 「彼诸菩萨问维摩诘:今世尊释迦牟尼以何说法?」众香国的菩萨就问维摩居士,你们这个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是拿什么来说法呢? 「维摩诘言: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维摩居士向上方世界菩萨,报告了我们的丑陋面,他大概先叹一口气,唉!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个性倔强,又刚愎自用,很难办。所以佛要说些狠话,才把他们降伏下来,不狠就对付不了他们。 「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是愚人生处。是身邪行,是身邪行报。是口邪行,是口邪行报。是意邪行,是意邪行报。是杀生,是杀生报。是不与取,是不与取报。是邪YIN,是邪YIN报。是妄语,是妄语报。是两舌,是两舌报。是恶口,是恶口报。是无义语,是无义语报。是贪嫉,是贪嫉报。是嗔恼,是嗔恼报。是邪见,是邪见报。是悭悋,是悭悋报。是毁戒,是毁戒报。是嗔恚,是嗔恚报。是懈怠,是懈怠报。是乱意,是乱意报。是愚痴,是愚痴报。是结戒,是持戒,是犯戒。是应作,是不应作。是障碍,是不障碍。是得罪,是离罪。是净,是垢。是有漏,是无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为,是无为。是世间,是涅槃。」 所以佛说六道的报应、讲三灾八难来教化世界众生,讲哪种身体上的邪行,就会遭遇哪种身体上的果报。你要晓得有许多行为不是意识上要做,而是身体上做的,大家要体会。「身邪行」是什么邪行?例如大家坐着,几乎没有两个人的坐相是相同的。儒家讲「正襟危坐」,危就是正,什么是正坐是很难讲的。以佛法来说,可以讲只有毗卢遮那佛的七支坐法才是正坐。儒家的正坐不同,以前的椅子不像沙发,西式沙发坐久了,到老了骨头容易出毛病。中国旧式的椅子,坐上去没有办法弯腰的,非直着腰板坐不可。以前我们作小辈的,有长辈在时,只敢半个屁股坐在椅子上,腰自然直。我常告诉同学们,我三十岁以前没有跷过腿坐,就算没有人看到,我都不敢跷腿。 曾国藩是儒家人物,当时有个英国显要来访,他陪客人谈话一夜,喝茶嗑瓜子。等他离座站起来时,英国人发现瓜子壳圈出来两个脚印,表示他坐在那儿几个钟头,两条腿没动过!事实上这种坐法对人体非常健康。所以我一向不坐沙发的,偶尔到外头必须坐沙发,坐了一下就很难受。坐沙发使人都变成了虾子,歪斜着身体,开始会很舒服,坐久了精神愈来愈差。 同样的,我也劝人不要睡沙发床,睡到老来骨头也会出毛病。中国老式的床是木板,上面铺稻草。现在睡榻榻米,上面再铺垫子,睡起来当然舒服多了。 再说身邪行,身子的邪行非常多,讲起来可以写一本书。小乘很多戒律,就是防止身邪行的,例如吃饭前一定洗手,又如上完大号一定用水洗,不用草纸去揩,可是到了中国就改了。现代有抽水马桶可以喷水清洗,又可以合于戒律了。这些小乘身邪行的戒律,不算重戒,是属于摄威仪戒,修正生活习惯的。中国的《礼记》也说,「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威仪太多了,大部分的威仪,都是防止身邪行的。 身邪行是有身邪行的果报,因此释迦牟尼佛就教导大家,身不可有邪行。身邪行报是什么?不健康,多病。两千多年前,佛就非常注重卫生,现在看起来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在当时的印度,却是很切中时弊的。这些行为的教育,在小乘经典中特别多。中国人一学起佛来,就看《金刚经》、银刚经、铜刚经这些大经,所以就少知道佛的行为教育了。 口邪行有口邪行的报。嘴巴有什么邪行?例如咬指头,有些人长大了还改不掉,真要命!这既不卫生,又容易手指变形。尤其女孩子,讲话时把手指放在嘴边,是种很难看的不好相貌。诸如此类的口邪行有很多,乃至现代人一边说话一边咬口香糖,也算没有礼貌。又如在街上看见女性就吹口哨,也是口邪行。 什么是意邪行?是思想上的,例如创立一种什么学说理论,本意并不邪,也是想济世,但是后来走偏差了,反而为祸世间,这就是意邪行,也会有意邪行的果报。 杀生的人,会有杀生的报。 不与取就是盗,佛经上不用「盗」字,因为以佛法来看,世界上没有那个不是强盗。个个是强盗小偷,都是不与取,就是没有得人家同意就拿,就用,就吃。世界上没有不侵占别人的人,儿女长大成人,还向父母亲要钱用,就是侵占父母财物的行为。但是人类认为是当然的,真是奇怪,没有哪一个应该给哪一个的。有人说人生用钱有三阶段,当人儿女时,躺着向父母要钱,不给就躺在地上哭。长大了向先生、太太、兄弟、朋友拿钱,是站着要。到老了向儿女拿钱,那是要跪着拿的。 邪YIN有邪YIN报,这里不像其它的经典,绝对戒YIN,而是给在家人开个方便之门,是邪YIN才有果报,但人们还是赞叹不邪YIN是最好的品德。 妄语,是说谎话。 两舌,我们常犯的,讲话说过来说过去,有时并不想挑拨是非,偶然一不小心讲了句话,就变成两舌。恶口是骂人,像我就经常恶口。无义语,无聊不要紧的话。尤其女性们坐在一起,讲了半天言不及义,当然男性也会犯的。贪嫉是贪心妒嫉。嗔恼,是怨恨恼怒别人。接下来的我们不一个一个讲了,讲下去成了讲戒律,光是这一篇,半年都讲不完。可是每一点你都要注意。又例如这个乱意,你打坐散乱也是有果报的。 「以难化之人,心如猨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这个世界上人的心理像猴子一样,难以教化(有这本经典之后,到了明朝吴承恩就写了《西游记》,把人心写成了孙悟空)。所以释迦牟尼佛用了种种办法,让众生把这个心制下去,才好修道。 「譬如象马[忄+龙]悷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比如不好的象和马,不好驾御,要痛打它,打到皮开肉绽见到骨头,才甘心受调伏。 「如是刚强难化众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世界上这些倔强难以教化的众生,必须要把一切痛苦的果报遭遇告诉他,他才能慢慢走上轨道。律就是就道、规律。 「彼诸菩萨闻说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释迦牟尼佛,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乃以贫所乐法,度脱众生。斯诸菩萨,亦能劳谦,以无量大悲,生是佛土。」这些上方世界来的菩萨们,听了维摩居士这一番话,都大叹从来没听过,释迦牟尼佛真是难得,他已经成佛了,有无量大的神通之力,却都用不出来,只好把自己弄得很苦,所以又出家,又苦行,又饿肚子才得道,都是做给众生看的。同时又难得有诸位大菩萨,像是弥勒、文殊、观音等等,都这么劳苦谦虚(这些菩萨中,好多是早已成佛了的,为了要帮助释迦牟尼佛,所以愿意来到世间),发起无限的大悲心,才愿意生到这个世界上来。 你们诸位也是发了大悲心,才愿意生到这个世界上来,又生了一点小悲心,才愿意到这里来坐着听经。 维摩居士说如何学佛 现在开始,维摩居士要讲,在我们这个世界如何学佛。读起来很浅,大家都懂,但是做起来很难。这里的道理同东方世界的道德系统,有很大的关系。 「维摩诘言: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这里维摩居士先提出一个要点,在这个世界修行的大菩萨们,对于一切众生的大悲心,是非常坚固的,这是真的。他肯定了香积佛国菩萨,对我们这个世界菩萨的赞叹。「诚如所言」这四个字,后来变成了成语,就是出自《维摩诘经》。 他只用大悲,没有用大慈。慈和悲在现代的意义也是有区别的,慈是具有父性的爱,悲是母性的爱。所有的人都可以称为菩萨,是因地上的菩萨,都具备当菩萨的资格。我们有志学佛的人,自然都是菩萨,对于一切众生就要发大悲心,而且是非常坚固的大悲心,不要把发大悲心推给了菩萨。 西方文化的爱心同大悲心差不多,与儒家讲的仁字也差不多。老子就不用仁这个字,他对仁批评得很厉害,他用的是慈,所以慈、悲、仁、爱都是同一个道理。根据《维摩诘经》这里的观点,我们回想世界上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哲学家,所有的教育家,第一步都是要人培养慈悲仁爱之心。 「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百千劫行。」但是这个世界的菩萨舍己为人(菩萨行不管你走的是什么路线,不是一定要走宗教、社会、教育的路线)的行为,要比在其它清净国土修行的功德还要大。 「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什么理由?这个娑婆世界有十善业道,十种善法,是佛教的基本,在其它的净土是没有的。在西方极乐世界,或东方药师琉璃光净土都没有,因为用不着。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同十善业道相近,但是并不完全相同。 说其它的净土没有,这话只说了一半,下品下生是不是要修?这是一个问题,须要思考。 十种善法的修持 「何等为十?以布施摄贫穷,以净戒摄毁禁,以忍辱摄嗔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说除难法度八难者,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诸善根济无德者,常以四摄成就众生,是为十。」他开始讲有哪十种善业。首先是六度,然后还有四种。我们有同学正要写论文,十善业道不是很好的题目吗?你把它们和东方文化的关系搞清楚,就已经是非常大的题目了。讲到东方与西方,有一个世界文化上非常有趣的现象,五大宗教的教主都是出自东方。耶稣一生中有好多年的行踪成谜,现代有的学者提出证据,他那些年去了印度学佛。甚至有说在西藏达赖喇嘛的宫中有本经典,其中提到有位道友回去传道,因为其它人反对,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你说这些资料是伪造的吗?我想用不着吧!你说这讲法是真的吗?只能说事出有因。 拿第一句话来说,「以布施摄贫穷」不止是东方在做,大家都在做的,因为上文曾说「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不止是佛家在做,我们拿中国的儒家道家为例,都是这么教人的。舍己为人、恤老怜贫、博世济众的思想,不是佛法进入中国才开始的,四书五经之中都有。了解了这个,就明白何土无佛啊! 摄贫穷是摄度救济贫穷,拉他一把的意思。按我们过去的文化,没什么度不度的,这是作人本位义所当为的。换句话说,我们祖宗文化认为,人不是为自己而活,是为别人活着的。当然别人也为我而活着,这是互助的关系。根据好几本佛经所载,这种行为是在我们这个世界才有的,所以不要轻视自己。 第二句话「以净戒摄毁禁」,你也可以写一篇论文研究,从我们有文字开始,一直到了有四书五经,在这段期间,佛教还没传进中国。四书中只有《论语》是孔子思想,《大学》是孔子嫡传门人曾子所作,《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孟子》是子思的学生所作。你查查《高僧传》,十个中有七八个是儒家出身,所以很多人都引儒家的观念讲解佛法。儒家的四书五经是教人如何作人,偏重于人道,为何如此?《左传》说过「天道远,人道迩」,形而上道要怎么修?天究竟在哪里?孔子教我们「敬鬼神而远之」,他是承认有鬼神的,你要恭敬它,但是这个问题太深远了,不要轻易去研究它,你先把浅近的人道做好了,才进一步去探究天道。人道都做不好,就想学佛吗?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实在作人都有问题,可是标榜学佛,读过佛经,皈依了佛之后,脖子都硬了,把头仰着,好像我就是第一,那之堕落啊! 儒家所有的书都是在讲人道,用大乘戒律比对一下就知道,为什么我常说四书五经就是佛教的律宗,是人道的戒律,也就是居士戒。真正一个居士必须做到这些戒。譬如《论语》处处是戒条,就在教我们怎么作人,怎么做事,怎么作儿女父母。所以这个世界上的众生,都能够「以净戒摄毁禁」,尤其在东方文化中,更是如此。 西方文化在二千年前是很浅薄的,其后也引进了东方的文化,也向这个路上走,以净戒摄毁禁,这也是自然的趋势。所以在佛法的观点看,真正的佛法不会有末法时代的,所谓末法,只是指宗教的形态,事实上,正法的真理是永远住世的。所以说「正法常住」,只不过诸大菩萨的教化方法和姿态,随时代的变化不同而已。如能这样理解,那你理解的范围就广,胸襟也大了。佛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这是佛法伟大之处。 第三句是「以忍辱摄嗔恚」,这就不用说了,学佛要学忍辱,同样中国的诸子百家,没有哪一本书不是教我们谦虚的。谦虚就是忍辱的表达,忍辱是原则,谦虚是行为。人能谦退才是真正的忍辱。这一切的教化,都是佛法。 第四句「以精进摄懈怠」,更不用说了,东方文化顺手拈来都是勤劳、努力,只不过是佛学的名词翻译不同罢了。 第五句「以禅定摄乱意」,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对任何宗教哲学,我们都要放开眼光,他们都是讲定的,定就是静。譬如《大学》讲修定的次序,非常清楚:「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修养的次序就是修禅定,不是佛法来了以后才有的。后来佛经翻禅定,这个「禅」字是翻音,你用广东、闽南语读来比较接近本音。「定」字就是取自于《大学》中的「知止而后有定」。禅定是共法,大小乘、佛、外道、菩萨、凡夫都有的。乃至跳舞专心一致,到了忘我境界,也就是禅定,不过那是凡夫的禅定三昧。其它宗教的祈祷,也是禅定的一种方式,有其它宗教的教友对我说,他受洗时心境无比清净,全身毛孔都张开的,我就说,你真得救了!在儒家就是讲「诚」和「敬」。他跪下去的那一剎那是真得感应,不是谁给他的感应,是自己给自己的,自己本有的,就是禅定。不过这仍是凡夫禅,不是佛法与外道不共法般若所得的智慧,这是下面要说的。 所以禅定在任何宗派都有,诸如宋儒,虽然反对佛教,可是每一家都在修禅定。所以我对宋儒是不大原谅的,他右手偷了佛,左手偷了道,然后还要骂人家不对,这算是什么儒家?气派太小了。但是这个过错可不是孔子孟子的。宋儒主张诚和敬,我的老师当中有好几位,我看了就怕,他生活上没有马虎过的,都很严谨,脸上也没有笑容,其中有一位是秀才,又学佛又讲儒家,还是日本留学回来的。他上课还摆一本印光大师的文钞在旁边,也是吃素的。我到现在还很怀念这位林老师,他就是位儒家人物,出家人讲戒律都没有他严格。 第六句「以智慧摄愚痴」,这也不用说了。刚才说过,你要是能把十善业道同东西方文化的关系研究清楚,至少你在佛学学理的研究,已经很高明了。 第七句「说除难法度八难者」,佛学中常提到三灾八难,三灾我们前面说过了。这个「难」是艰难困难的难。可是有时书上看到某人向某人问难,这是向人请教一个困难的问题,不是想要问倒人家的意思。八难是八种学佛的大困难,障碍我们学佛的前三难是:地狱、饿鬼、畜生。一般说在这三道中不能学佛,但是进一步说则不然,大乘道主张在这三道中还是有化身菩萨在度众生,这一点我们在此也不详说了。 另外五难是:一、盲聋瘖痖、二、世智辩聪、三、佛前佛后,这些是人道学佛的障碍,下定决心学习,都可破除,所以佛经说我们这个世界苦乐参半,因此我们应当精进追求真谛。四、学佛难,北俱卢洲的人固然在物质精神上享受,但是他们永远不会得到真理智慧,所以也是灾难之一,常言也道「富贵发心难,贫穷布施难。」五、无想天或云长寿天,耽着禅定,不得闻法,也是灾难。 本经所讲的八难,是八种突不破的困难,可是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菩萨行的人,都有各种的办法教化人突破这个困难。突破的方法如果发挥起来是很多的。譬如佛教和道教都有度饿鬼、度畜生的修法。我们有位同学是搞电子的专家,他做过研究,认为电能比较强的,修道的成就也会比较快。他用各种动物的皮磨擦玻璃棒,试验哪种动物的电能最强,结论是人皮最快,只要擦几下子就产生电能。其次是狐狸皮,牛皮也不太差,所以他认为畜生道离人道也不太远,是可以得度的。 像这样帮助众生突破八难去修道,在别的佛国是没有的。 第八句是「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佛法本来只有一乘,譬如我们这里的显明老和尚,每星期四为各位讲《法华经》,他是正统讲经说法,我不能与他比,我这不能算讲经,只是和各位随便作基础佛法的研究。我鼓励大家好好跟他学,老法师万一涅槃了,天台宗的分科判教就没有人了。我为什么提这个?就是想起《法华经》上说,佛法只有一乘道,没有分三乘五乘,但是一乘道就是无上乘,太难了。因此佛的教育方法分了声闻缘觉等等,有种种不同的方便,这是其它佛国净土所没有的。譬如我们看净土三经,极乐世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本经在后面就说,与其它佛国世界的说法,完全不同,我们可以对照《华严经》的佛国世界的道理。所以我们这个世界有特殊的成就方法。 第九句,「以诸善根济无德者」,这个世界的善知识们诸大菩萨,常常以自己修行成就的法门,帮助恶根深厚的人,以各种方法来感化他们。这也是同其它佛国世界不同的。 最后,第十句,「以四摄成就众生」,这个世界诸大菩萨修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也是其它佛国世界没有的。 维摩居士说了这十种善业道,他不是说给香积佛国的菩萨听的,这些菩萨也不是不懂,他们是和维摩居士唱双簧,其实他是说给我们这个世界众生听的,学佛就是要走这十个路线。 「彼菩萨曰:菩萨成就几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香积佛国的菩萨就提出一个问题,这正是带业往生或消业往生净土的问题。他问,修大乘菩萨道的,要成就几种修行的方法,使得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品德和行为变得圆满无缺,死后往生净土? 疮是生疮,疣是长赘肉瘤。疮疣并不妨碍生命,但是会给生命带来痛苦,是个病态。人在行为上都有病态,我这个人就很不规矩,没有资格作佛教徒,所以我尤其怕宗教徒,因为很多人信了宗教以后,就拿了一把宗教的尺去度量别人。看一看这个人不是菩萨,那个人不够资格作神父,却从来不量量自己。这是犯了很大的错误,真学佛的人应该只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任何一个人都免不了病态的,乃至连菩萨的行,有时都有病态。 菩萨成就八法 「维摩诘言: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维摩居士回答,要能够成就八种法门,才做得到。 「何等为八?」有哪八种呢?你看下面所说的,与我们东方文化的教育有绝对的关联。东方与佛法有密切的关系,东方是生生不已的方向,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多少次都提到东方。《维摩诘经》这一品,讲的是上方香积佛国和吃饭的问题,我已经点出来,这里吃的饭是思食和识食的境界,不是段食和触食。这个饭是得到禅定的人才吃得到,而吃了也会有成就的。下一品会呈现另一个佛国净土,是阿閦佛的佛土,又是在东方。这个关联好像古人和今人都没有注意,你们青年可以向这一方面努力。 「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佛经都是用「饶益」,不是「利益」,因为饶是充份地、尽量地的意思,光说利益不够。维摩居士说的这第一个修行方法,不止是佛教,在东方文化、中国文化中处处都有。所以说东方早有古佛了,这也是佛经上的话。中国文化做好事叫作积阴德,就是「为善不求人知」,若被人知道会恭维你,就会消了自己的善业和福报。下面还有另一句话,「为恶不畏人知」,希望人家知道,好纠正你。 「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这是由戒律来的,佛经就是戒。戒律像是规范道德行为的法律,法律是由法理而来,就是法律的哲学道理。医学要有医理,有人学医但是不出来看病,因为他学的是医理学,是医生的顾问。佛经就是戒律的法理,刚才讲的十事善法是戒,现在讲的成就八法也是戒。这些戒不用去戒坛受戒,你若接受了佛教教育,就要依此改正自己的行为。 我常提英雄与圣人的分界,现在再提一下,英雄是征服天下,圣人是征服自己,学佛就是学征服自己。征服天下难,征服自己更难。许多人可以作英雄,但是没有办法作圣贤,因为不能征服自己。英雄是把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烦恼,建立在别人的身上;圣人是把天下人的痛苦烦恼,自己挑起来。圣人就是菩萨道,就是「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 所以我们看这些经文,就等于是念戒,若《维摩诘经》有时真看不下去,因为看了都做不到。以这一条来讲,不要说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了,就算好朋友要我们分担一下困苦都做不到。 「所作功德尽以施之。」有功德自己不占有,都布施出去,也就是大家诵经时最后的回向。回向的道理前面讲过不少次了,一部老子《道德经》,就是在讲回向,例如「为无为」,又例如「外其身而后身存」,都是回向的道理。 「等心众生谦下无碍,于诸菩萨视之如佛。」看一切众生平等,尽量地谦虚,如果傲慢的话就有障碍了。要尊重任何一个人如圣贤,这跟儒家道家,没有任何区别啊! 「所未闻经,闻之不疑。」深信所有听过的大乘经典,虽然有些道理从未听过,但也不怀疑。 「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看不起小乘道,因为小乘是大乘的基础,大乘不过是小乘的范围扩大而已。 「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出家人不嫉妒别人受供养,这也包括了在家人,看到别人得意了不嫉妒。我常说「一家饱暖千家怨」,所以儒家道理是,人不敢自己太富贵。过去我在家乡时,年轻人不准穿皮袍,老辈见了要骂的,年纪轻就玩这个!中年人穿皮袍,还要在外面加一层盖住。人家看你发了财,会眼红的,但你穷了也没有人会同情你的。这都是一般众生心理。我们学佛的人修行,就要改变这种心理,所以人家的好,不要嫉妒,要视之为应该;自己有什么好,要谦退,不以此为荣,要在这样的心态中修行。现代人常说,对某某事值得骄傲,这是不通的中文,是从外文翻译来的,勉强说值得自豪还差不多。中国文化中说值得自己骄傲,那是狗屎心态。 「常省已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六祖也讲过,修行人要「但观已过,莫论人非」。真学佛只有反省自己,要求自己,不去谈论别人的过错,一心一意修一切善行,完成一切功德。 「是为八法。」这就是维摩居士所说的往生净土八法,你能修成就了,必定往生。但是即使这八法成就了,你说无始以来的业消完了吗?不见得,因为这只是成就大菩萨行的基本八法而已。菩萨行不止八法,这八法成就了,也就是守了大乘的戒律,就不会有修行的病态,临终时必然能往生所发愿前往的佛国净土。 「维摩诘、文殊师利于大众中说是法时,百千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萨得无生法忍。」这是这一品的结论,文字就不用解释了。 ------------------------------------------------------------------------------------------------------------------- 扩展阅读: 南怀瑾佛教文集 南怀瑾佛学讲座视频在线观看下载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