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上的智慧——文殊菩萨(2)


2015/5/22    热度:500   

 

 四、智慧的代表

  (一)文殊菩萨的本迹

  诸佛菩萨,凡果后施化,无不具足无上智慧,特别是文殊师利菩萨,更是无上智慧的代表。因为文殊菩萨,是

三世果上如来,在首楞严三昧经中说:文殊菩萨,过去成佛,名龙种上尊王佛。在央崛摩罗经说:文殊菩萨,现在

北方作佛,号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在宝积经中说:文殊菩萨当来成佛,名普见如来。在华严经则说,文殊菩萨,是

十方诸佛母,一切菩萨师。今为辅助释尊教化众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示现出生于印度舍卫国,多罗聚落一婆罗门

家,父名梵德,从母右协生,身紫金色,出生即能言,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与佛同等。

  梵语文殊师利,或曼殊室利,略称文殊,译名妙吉祥,或妙德。因其出生时,家族中出现十种瑞相,因名妙吉

祥。又文殊菩萨,古佛再来,了了见佛性,因名妙德。圣无动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言:“妙吉祥菩萨,是三世觉母,故名文殊师利。” 

  文殊菩萨,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项,左手持青莲华,右手执宝剑,常骑狮子出入,既青年,又威猛

,却是无量诸佛母,一切菩萨师。大乘心地观经言:“文殊师利大圣尊,十方诸佛以为母;一切如来初发心,皆因文

殊教化力。”放钵经中,释尊曾言:“我今得佛,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菩萨处胎经文殊身变化品云:“本为能仁师,今乃为弟子,佛道广大,清净无增减,我欲现佛身,二尊不并立……”

  文殊菩萨,本居佛位,何止是释尊之师,亦释尊的师祖。在法华经序品中说:无量劫前,有二万日月灯明佛出

现于世:其中最后一位日月灯明佛,末出家时,有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后闻父王出家已成佛道,皆舍

王位,出家修行,发大乘意,皆为法师。时日月灯明佛座下有妙光菩萨,曾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常为人演说

。日月灯明佛,为彼说法华经,佛入灭后,佛的八王子,皆以妙光菩萨为师。

  妙光菩萨教化八王子,令其坚固菩提心,终于次第成佛,其最后佛名燃灯佛。而然灯佛正是释迦如来的本师。

时妙光菩萨,即今的文殊师利菩萨。是以文殊菩萨,岂独是释尊本师,亦是释尊的祖师,今以祖师身份,示现为弟

子,可见佛法平等,不生执著,但为利生,不拘世俗知见。而文殊菩萨本门的深远,智慧的超越,亦由是可知。何

止是佛教中智慧的代表,简直是无上智慧的化身。

  (二)文殊菩萨的功德

  文殊菩萨,带果行因,本其无上智慧,广作无边佛事,于十方佛土中,现种种身,说种种法,度种种众生。岂

独在婆婆世界助佛宣扬?不过,婆婆世界的众生,因释迦佛的介绍,始知文殊菩萨的伟大圣迹,及其功德的不可思

议。今于其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中,略举其四如下: 

  (1)带果行因堪当重任

  文殊菩萨,既然是三世果位如来,其智慧特殊可知。因此,在释尊一代时教中,凡大乘法会,无不参与,而且

担当重任。

  在华严经,是一佛二菩萨共演大教,名华严三圣。一佛是释尊的法身毗卢遮那佛,二菩萨指文殊菩萨,及普贤

菩萨。文殊般若自在,普贤三昧自在。文殊执掌佛的智慧宝藏,普贤推展佛的广大行愿,所谓:文殊述德,普贤启

行,同辅毗卢遮那佛,教化大机众生。文殊菩萨,在华严会上,以其甚深无上的智慧,宣说诸佛无尽功德,特别是

在福城中说法,广宣诸佛种种行门,种种功德,鼓励大众发菩提心,勤求佛道,并劝勉大众,亲近善知识,修学普

贤殊胜行。先令六千比丘,发无上意,复令无量众生,共发菩提心。而善财童子,发菩提心已,因受文殊教化南下

,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一一亲近侍奉,承受教诲,竖立青年学佛的好榜样。

  在法华经:佛将开权显实,“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之时,在王舍城耆阖崛山中,入无量义处三昧,放光现瑞,照彻东方万八千世界,令法会大众,尽见彼土大道心众生,及诸佛说法,四众修行,成就道法,及诸佛涅槃,舍利起塔种种佛事。

  时弥勒菩萨,及在会大众,皆不知所以然,更不知“当以问谁,谁能答者?”幸而弥勒菩萨,念及文殊菩萨,曾

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应曾见此希有之相。因而请问文殊菩萨:“以阿因缘,而有此瑞?”文殊菩萨言:“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说大法……。”并叙述往昔于过去诸佛处,曾见此瑞,显其本门深远,曾为然灯佛师:曾受持法华经满八十小劫,故如今释迦如来,放光现瑞,该是将说法华经。

  在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当多宝佛与智积菩萨欲还本土时,文殊菩萨,坐千叶宝莲,大如车轮,俱来菩萨亦坐莲

花,从大海娑竭龙宫自然涌出,住虚空中,诣灵鹫山,从莲华下,至于佛所,头面顶礼,二世尊足,修敬已毕,往

智积所,共相慰问,却坐一面。时智积菩萨问文殊,在龙宫教化几何?文殊答:“其数无量,非口所宣,非心所测。”同时,令其所教化无量菩萨,皆坐莲华,从海涌出,诣灵鹫山,作为见证。并告智积:“在海龙宫中,唯常宣说法华经,故令无数众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智积因问:“此经甚深微妙,诸经中宝,世所希有,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得成佛?”文殊菩萨说:有娑竭罗龙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辩才无碍,能持诸佛甚深秘密,于刹那间发菩提心,得不退转,即可作佛。

  智积菩萨,不信龙女于须臾顷,便成正觉。岂料言论末毕,龙女已现在前,头面顶礼世尊,却住一面,以偈赞

佛。时舍利弗对龙女说:“汝谓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佛道悬旷,经无量劫,勤苦积行,具修诸度,然后乃成。又女人身,独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当时龙女,即以随身所带宝珠,奉献释尊,佛即纳之。龙女对智积菩萨及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

事疾否?答:“甚疾”女言:“汝以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即时会众,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时娑婆世界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既见龙女成佛,复闻龙女说法,无量众生,闻法悟解;三千众生,住不退地;三千众生,发菩提心而得授记。 

  至此宝积菩萨,舍利弗,以及一切不信龙女能立即成佛者,皆默然信受此一事实。同时由事实证明,文殊菩萨

常说法华经,恒令众生发菩提心,修菩萨行,速得成佛。还有,证明女身有五障,不能成佛,仅众生知见,妄想分

别执著而已。若能止妄归真,即女子身,立地成佛,如龙女然。

  在楞严经:阿难尊者,示堕YIN室,为摩登伽女,YIN躬抚摩,将毁戒体之际,佛教文殊菩萨,持佛顶神咒,前往

救护;并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女,归来见佛,遂启发楞严大教。在楞严会上,佛为阿难大众,征心辨见,破妄显真

。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如来藏性,欲证此性,当修奢摩它、三摩、禅那,持戒修定,自可反妄归真

,六根互用。后因阿难请问圆通本根,佛即敕令二十五圣,各说圆通之后,再敕文殊菩萨,为大众选择圆通本根。

结果,文殊菩萨选出:“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显示耳根闻性圆、通、常三真实功德。并说:“我亦从中证,非惟观世音。”以鼓励当时法会大众,及末世学人,修习耳门圆通法门。

  在维摩经,维摩居士示疾,佛遣派各大弟子,前往问疾。十大弟子,皆言:曾被维摩诘诃斥,不敢前往。佛再

派弥勒菩萨等前往,诸大菩萨,亦各说曾被维摩诘诃责因缘,不敢前往。最后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谓维摩诘问疾。”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被上人者,难为酬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虽然,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

  于是,文殊菩萨率领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入毗耶离城,到维摩诘室,两位古佛见面,旗鼓相当,

遂展开一番妙论,令随文殊菩萨前往大众中,八千天子,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至于共演诸佛不二法门时,令

随往大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不但以上诸经,释尊委以重任,在大藏经中,因文殊菩萨而发起的大乘经典,或以文殊圣号标立经题的经典甚

多,特别是在般若会上,文殊菩萨,处处现身说法,分担释尊的辛劳,诚释尊的权威法将,得力助手,主要功臣。 

  (2)权巧方便捉剑逼佛

  文殊菩萨,不但本其无上智慧,辅助释尊,演说大乘妙法,广度众生,甚至为成熟众生,不惜惊世骇俗,持剑

逼害于佛。大宝积经百零五卷中说,当时会众中,有五百菩萨,已得四禅,成就五通,由宿命通,得知自己往昔生

中,曾作杀父杀母,杀阿罗汉,毁佛塔寺,破和合僧等罪,心生忧悔,分别罪相,无时或忘。故于甚深法忍,不能

证入。

  文殊菩萨,为成熟五百菩萨,令止分别心,得悟无生法忍。于是即从座起,整衣袒肩,手执利剑,直趣世尊,

欲行逆害。佛告文殊:“汝住汝住,不应造逆,勿得害我……。”佛因而说诸法如幻,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诸相虚妄,但由内心分别执著,见有诸相。时五百菩萨闻法,观察诸法如幻,是故于中,无人得罪,无罪可得,谁为杀者,而复遭殃,因知宿罪如幻,而证入无生法忍。欢善踊跃,说偈赞曰:“文殊大智人,深达法源底,自手握利剑,驰逼如来身,如佛剑亦尔,一相无有二,无相无所生,是中云何杀。”可见文殊菩萨,成就众生的权巧方便。非大智大慧,焉能如是。

  (3)建立道场摄化有缘

  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说:“东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亦说:“尔时世尊,告金刚密迹菩萨言:我灭度后,于此瞻部州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邦,其国有山号曰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上,为诸众生,于中说法。”而经所说清凉山及五顶山,即今中国山西省之五台山。此山在五台县之东北,离县城一百二十里,五峰环抱,顶无森林,如垒土之合,因名五台山。地居边境,寒冷异常,无炎暑之热,又名清凉山。古之丛林,今之佛刹,皆在中台之下,其南台离中合八十里,台高三十里,顶周二里,金莲名菊,灿发如锦,亦名锦绣峰,世传是文殊菩萨所居。

  据传记载:唐朝大历年间,曾有无著禅师,及法照禅师二人,曾在五台山亲见文殊菩萨,亲睹道场胜境。

  无著禅师,是永嘉人,在唐大历二年,入五台山,在华严寺挂单。一日,游般若经楼,忽见一吉祥鸟,由其头

顶经过,飞向东北。次日,又有白光两道,自东北来。同房僧众皆见而异之。无著心动,希见文殊菩萨,因往金刚

窟,礼拜后,便于石上静坐参禅。正闭目敛神之际,忽听有人叱牛饮水之声,开目视之,见一老翁,身穿短褐麻鞋

,头上裹巾,正牵牛饮水,无著急迎上礼问老者何来?答:“山外求粮,用在台山。”并问无著:“仁者何来,到此何事?”无著答:“闻有金刚窟,来礼拜圣迹。”老人邀无著到其精舍参观,乃牵牛前行,无著随之,到寺前,老人喊均提三声,有童子应声开门,从老人手中接过牛绳,牵牛入寺。 

  寺中琉璃为地,屋瓦金光耀目,华丽庄严,非人间所有。老者坐白牙床,指一锦墩命无著坐,童子献茶,又上

酥酪,吃之,顿感身心舒畅无比。无著问老人:“此间佛法,如何住持?”答:“龙蛇混杂,凡圣同居。”又问住众多少,老者言:“前三三,后三三。”老者问无著:“初出家时,所求者何?”无著答:“求大乘菩提心。”又问:“齿腊几何?”无著答:“三十。”老者言:“你很纯淑,到三十八岁时就好。”随即命无著下山,并赠偈曰:“一念净心即菩提,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碎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并命均提送无著下山,童子送无著走出金刚窟,无著问:“此地伽蓝何名? ”童子笑问刚从何来?无著答:“金刚窟。”童子曰:金刚之下何字?答:“般若。”童子曰:“刚才伽蓝,即是般若寺。”无著至此,悟知老人即文殊菩萨化身,因稽首童子,乞赐一言。童子稳身而歌曰:“面上无嗔真供养,口里无嗔吐妙香,心里无嗔有珍宝,无染无垢是真常。”顷刻间童子与寺皆失其所在。唯见山林土石,无著凄然下山,隐居五台山而终。

  法照禅师,亦于唐大历二年,在衡州(即今衡阳)云峰寺挂单。一日在斋堂食粥,钵中忽现彩色祥云,云中有

魏峨山寺,寺东北有山,山下有涧,涧北有石门,从石门进去又有寺。寺额题有金色大字,名“大圣竹林寺。”法照惊讶,何以钵中有此景象?两天后,食粥时,钵中又现五台山寺景。亭台楼阁,魏峨庄严,金沙布地,宛非人间。大智文殊菩萨与圣众万余人在其中,直到吃粥完毕,才隐没不见。法照心疑,询问诸僧,时有嘉延,昙晖二师,曾到过五台山,谓其所见,正是五台山圣境。法照遂兴起朝礼五台山之念。

  大历四年,衡州湖东寺,启建九旬五会念佛道场。六月二日下午,照师于寺内高楼,遥见祥云,云中出现楼阁

,阁中梵僧执锡行道,身高丈余。阿弥陀佛,与文殊、普贤二大菩萨,高座于中,直至酉时始渐隐去。当晚照师在

道场外,见一老人,对他说:“你早发心要往金色世界,求见大圣,为何不去?”照答:“路遥难达。”老人言:“但决定去,便无困难。”自此,照师誓必前往五台山。同年八月十三日,照师从南岳结伴同行,于次年四月五日始到五台山。同行者皆见佛光寺有数道白光,及六日,到佛光寺,所见一如钵中所现景象。当晚,有一道毫光,自北山飞下,射法照禅师身。询问寺僧,谓是∶“大圣不思议光,常照有缘人。”照师依先来方面,向东北行五十余里,果有一山,山下有涧,涧北有石门。石门前有两个八九岁青衣小童站立,一称善财,一称难陀。见照师来,即欢喜问询引入寺内,向北走数里,到一寺前,额题大金字:“大圣竹林寺。”寺广约二十里,有一百二十进院。院内皆有宝塔,殿阁庄严,黄金为地,流渠华树,充满其中。   

  照师进入讲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各据师子高座,宣妙法音,左右围绕闻法菩萨圣众约万余。法照顶礼

二大士,请问:“末代凡夫,去圣遥远,末悉该修何法门?”文殊菩萨答:“诸修行门中,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最为径要。忆我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佛故,今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门,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为诸法之王,汝当念诸法之王,无令间断。”法照又问:“当如何念?”文殊答:“此世界而西有佛名阿弥陀,被佛愿力,不可思议,后世众生,有称其名号者,命终之后,决定往生彼佛国土,速证菩提,永不退转。”跟著二位大士,各舒金手,为法照摩顶授记。文殊菩萨又言:“汝可到别院去巡礼。”法照到七宝果园,见园中果子方熟,其大如碗,摘而食之,身心泰然。最后仍由二青衣童子送出门外,瞬间即失其所在。悲感不已,因立石为记,据说至今,此石仍在。

  同年十二月,法照在华严院念佛道场,绝食期生净土。到第七日初夜时分,见一梵僧对他说:“汝见台山境界,为何不说?”言讫不见。第二天晚上,正念佛时,又见梵僧来说:“你所见五台山圣境,为何不向人宣说?普令大众发菩提心?”照师说:“我实无心,说出恐生疑谤,不获利益及遭罪业。”梵僧道:“大圣文殊现在此山,尚招人谤,况你所见?不过要使众生见闻此者,发菩提心,去恶兴善,离苦得乐耳。”照师因忆前所见,录之于册,传示他人。

五明学佛网 佛教故事 佛经故事因果故事 感应故事宗门故事名人学佛成败故事哲理故事智慧故事身边故事生活故事短故事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