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宋高僧传 2译经
2014/9/3   热度:684
白话文:宋高僧传 2译经 2译经 唐京兆大荐福寺义净 译文 释义净,字文明,俗姓张,范阳(今河北涿县)人。童年即辞别双亲,落发出家。他逼访名匠,博览群籍,内书外典,悉皆研读,见多识广,博古通今。十五岁时,就十分仰慕法显、玄奘,萌发了远游西域、寻经求法之念头。尔后更加勤奋好学,手下释卷,二十岁时受具足戒,弘扬佛法之意志更加坚定。 咸亨二年(公元六七一年),当他三十七岁时,终于迈出了他西行求法之第一步。起初,他到了广东之番禺,与十几个同道准备一起前往,但临上船时,其它的人都退缩了,义净只好一个人上路。一路上,他历尽艰辛,除了克服了种种艰难困苦外,他还学习了各地之方言。所到之处,均颇受礼遇。至印度后,不论是鹫峰、鸡足,还是鹿苑、祇林,他都周游瞻仰,各地圣迹,无不亲观。 历时二十五年,所过三十余国,于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六九五年)仲夏,回到洛阳,带回梵文经典近四百部,计五十万颂;金刚座真容一铺,舍利三百粒。武后曾亲自到上东门外迎接他,各寺院之僧众,打着幡旗、唱着歌乐在前面做引导。后被武后敕住于佛授记寺。 起初,他与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一起翻译《华严经》。久视(久视元年为公元七○○年)之俊,他组织译场,自主译事。从公元七○○年起到公元七○三年,他在洛阳福先寺及长安西明寺译《金光明最胜王》、《能断金刚般若》、《弥勒成佛》、《一字咒王》、《庄严王陀罗尼》、《长爪梵志》诸经:《根本一切有部毗奈耶》、《尼陀那目得迦》、《百一羯磨》、《摄》诸典:《掌中》、《取因假设》、《六门教授》等论,以及《龙树劝诫颂》等,凡二十部。北印度沙门阿你真那证梵文义,沙门波仑、复礼、慧表、智积等任笔受、证文,沙门法宝、法藏、德感、胜庄、神英、仁亮、大仪、慈训担任证义,成均太学助教许观监护,缮写进呈武后。武后为其制〈圣教序〉,标于经首。 至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七○五年)于洛阳内道场译出《孔雀王经》,又于大福先寺译出《胜光天子》、《香王菩萨咒》、《一切庄严王经》等四部,沙门盘度读梵文,沙门玄伞任笔受,沙门大仪任证文,沙门胜庄、利贞担任证义,兵部侍郎崔湜和给事中卢粲从事润文、正字,秘书监附马都尉杨慎交充当监护。中宗李显崇尚佛法,亲自撰写〈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又驾临洛阳西门,向众官员宣示新译经典。 神龙二年,义净随驾回到长安,在大荐福寺建立翻经院,并住于翻经院内。神龙三年,中宗下诏,令其入皇宫内与翻经诸沙门一起坐夏。中宗以前曾寄居寺院,曾祈念药师佛,蒙佛护佑,故他甚重《药师佛经》,令法徒于大佛光殿重新翻译该经,译成二卷,称《药师琉璃光佛本愿功德经》。皇帝亲临法席,自任笔受之职。 睿宗景云元年(公兀七一○年》,于大荐福寺译出《浴像功德经》、《毗奈耶杂事二众戒经》、《唯识宝生》、《所缘释》等二十部:吐火罗沙门达磨未磨、中印度沙门拔弩担任证梵义,罽宾沙门达磨难陀证梵文,东印度首领伊舍罗居士证梵本,沙门慧积、中印度居士李释迦度颇多读梵本,沙门文纲、慧沼、利贞、胜庄、爱同、思恒任证义,玄伞、智积担任笔受,东印度居士瞿昙金刚、迦湿弥罗国王子阿顺任证译,修文馆大学士李峤、兵部尚书韦嗣立、中书侍郎赵彦昭、吏部侍郎卢藏用、兵部侍郎张说、中书舍人李乂二十余人从事缀文润色,左仆射韦巨源、右仆射苏瓌充当监护,秘书大监虢王邕也同为监护。 景云二年(公元七一一年),又于大荐福寺译出《称赞如来功德神咒》诸经,太常卿薛崇嗣任监护。自武后久视(公元七○○年)至睿宗景云年间(公元七一一年),共译出经典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另外,又撰写了《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等著作。于律仪方面,他又撰写了《说罪要行法》、《受用三水要行法》、《护命放生轨仪》等凡五部,共九卷。 又译出《说一切有部跋窣堵》,亦即诸律中有关品类、章节,约七十八卷。义净虽逼翻三藏,而尤精律部,译事之余,也收徒授学。其为人行事,特别审慎,注重行仪,唯恐失度。其门人学徒 ,逼于京洛,乃一代之高僧也。 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入寂,世寿七十九,法腊五十九。葬事由官方操办。其所译之《跋窣堵》只存真本,未及覆疏就入寂了,但义净传译经律之多,可与玄奘相抗衡;而如果仅就自己的著述言,义净则比玄奘还多。此外,他对密咒也非常精通,是一位多才多学之高僧。其塔今在洛阳龙门北面之高岗上。原典 释义净,字文明,姓张氏,范阳①人也。髫齓之时,辞亲落发,徧询名匠,广探羣籍,内外闲习,今古博通。年十有五,便萌其志,欲游西域,仰法显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风。加以勤无弃时,手不释卷,弱冠登具,愈坚贞志。咸亨二年,年三十有七,方遂发足。初至番禺②,得同志数十人,及将登舶,余皆退罢。净奋励孤行,备历艰险。所至之境,皆洞言音。凡遇酋长,俱加礼重。鹫峯③、鸡足④,咸遂周游;鹿苑⑤、祇林⑥,并谐瞻瞩。诸有圣迹,毕得追寻。 经二十五年,历三十余国,以天后证圣元年乙未仲夏,还至河洛,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合五十万颂,金刚座真容一铺、舍利三百粒。天后亲迎于上东门外,诸寺缁伍,具旛盖、歌乐前导,勑于佛授记寺安置焉。 初与于阗三藏实叉难陀翻《华严经》。久视之后,乃自专译。起庚子岁至长安癸卯,于福先寺及雍京西明寺译《金光明最胜王》、《能断金刚般若》、《弥勒成佛》《一字呪王》、《庄严王陀罗尼》、《长爪梵志》等经,《根本一切有部毗柰耶》、《尼陀那目得迦》、《百一羯磨》、《摄》等,《掌中》、《取因假设》、《六门教授》等论,及《龙树劝诫颂》,凡二十部。北印度沙门阿你真那证梵文义,沙门波仑、复礼、慧表、智积等笔受、证文,沙门法宝、法藏、德感、胜庄、神英、仁亮、大仪、慈训等证义,成均太学助教许观监护,缮写进呈。天后制〈圣教序〉,令标经首。 暨和帝神龙元年乙巳,于东洛内道场译《孔雀王经》,又于大福先寺出《胜光天子》、《香王菩萨呪》、《一切庄严王经》四部,沙门盘度读梵文,沙门玄伞笔受,沙门大仪证文,沙门胜庄、利贞证义,兵部侍郎崔湜、给事中卢粲润文正字,秘书监驸马都尉杨慎交监护。帝深崇释典,特抽睿思,制<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又御洛阳西门,宣示羣官新翻之经。 二年,净随驾归雍京,置翻经院于大荐福寺,居之。三年,诏入内与同翻经沙门九旬坐夏⑦。帝以昔居房部,幽厄无归,祈念药师,遂蒙降祉,荷兹往泽,重阐鸿猷。因命法徒更重传译于大佛光殿,二卷成文,曰《药师瑠璃光佛本愿功德经》。帝御法筵,手自笔受。 睿宗唐隆元年⑧庚戌,于大荐福寺出《浴像功德经》、《毗柰耶杂事二众戒经》、《唯识宝生》、《所缘释》等二十部,吐火罗⑨沙门达磨未磨、中印度沙门拔弩证梵义,罽宾沙门达磨难陀证梵文,居士东印度首领伊舍罗证梵本,沙门慧积、居士中印度李释迦度颇多读梵本,沙门文纲、慧沼、利贞、胜庄、爱同、思恒证义,玄伞、智积笔受,居士东印度瞿昙金刚、迦湿弥罗国王子阿顺证译,修文馆大学士李峤、兵部尚书韦嗣立、中书侍郎赵彦昭、吏部侍郎卢藏用、兵部侍郎张说、中书舍人李乂二十余人次文润色,左仆射韦巨源、右仆射苏瓌监护,秘书大监嗣虢王邕同监护。 景云二年辛亥,复于大荐福寺译《称赞如来功德神呪》等经,太常卿薛崇嗣监护。自天后久视迄睿宗景云,都翻出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又别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传内法传》⑩。别《说罪要行法》、《受用三水要行法》、《护命放生轨仪》,凡五部,九卷。 又出《说一切有部跋窣堵》,即诸律中犍度、跋渠之类,盖梵音有楚夏耳,约七十八卷。净虽徧翻三藏,而偏攻律部,译缀之暇,曲授学徒。凡所行事皆尚急护。漉囊涤秽,特异常伦。学侣传行,徧于京洛,美哉,亦遗法之盛事也。 先天二年卒,春秋七十九,法腊五十九。葬事官供所出。《跋窣堵》唯存真本,未暇覆疏,而逼泥曰,然其传度经律,与奘师抗衡。比其著述,净多文。性传密呪,最尽其妙,二三合声,尔时方晓矣。今塔在洛京龙门北之高冈焉。 注释 ①范阳:古县名,在今河北省涿县。义净祖籍一说为齐州,今山东历城。 ②番禺:今广东省番禺县。 ③鹫峯:又称「灵惊山」、「灵山」,音译「闍崛」,在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东北,佛陀曾于此说《法华》等经,遂成佛教胜地。 ④鸡足:又作「鸡脚山」、「尊足山」等,在中印度摩揭陀国,乃摩诃迦叶入寂之地。 ⑤鹿苑:即「鹿野苑」,在北印度瓦拉那西市北,为释迦牟尼初转*轮之处。 ⑥祇林:全称「祇树给孤独园」,乃祇陀太子与给孤独长者赠送给佛陀说法之园林,佛陀经常于此处说法,与王舍城之竹林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之两大精舍。 ⑦坐夏:又作「安居」、「夏安居」,指于夏季之雨期禁止外出,僧人聚集于一处致力修行。 ⑧唐隆元年:应为景云元年,依《佛教史年表》载,唐隆元年乃唐中宗之年号。 ⑨吐火罗:又作「吐呼罗」、「土豁罗」、「睹货罗」等,在葱岭西、乌浒河以南一带。 ⑩南海寄归传内法传:应为《南海寄归内法传》之笔误。唐洛阳广福寺金刚智译文 释跋日罗菩提,汉地称为金刚智,是南印度摩赖耶国(今印度半岛西南马拉马尔一带)人。此国汉语叫光明国,位于观音圣地补陀落伽山附近。其父是婆罗门,善五明论,为建支王师。金刚智幼年时,就能日诵万言,且能终身不忘。十六岁时,就通晓佛理。他不满意尼楗子的学说,遂削发出家,此乃过去世所植善缘之结果。后来随其师父到中印度那烂陀寺,学习佛教经论。自从受戒之后,遍受十八部律,又到西印度学小乘诸论及瑜伽三密陀罗尼门,十多年时间内,他就精通三藏。之后,又到斯里兰卡国去游学,登楞伽山,并游化于佛誓、躶人等二十余国。听说中国佛法隆盛,遂随船来东土,一路上历尽艰辛,颇费时日,先后花了几年时间才来到中土。 唐开元己未年(公元七一九年)到达广州,皇上下敕迎他住止于慈恩寺,不久又移居大荐福寺。他每到一个寺院,必建大曼陀罗灌顶道场,化度四众弟子。其时,大智、大慧二禅师及不空三藏等,都对他执弟子礼。后来,随皇上到了洛阳。抵达洛阳那一年,自正月至五月,连续干旱,滴水不降,虽做了很多祈雨之祭祀,但均无灵验。朝廷乃下诏让金刚智结坛祈雨。金刚智就用不空钩、依菩萨法,在其住处起坛,并亲自绘画七俱胝菩萨像,定下开光日期,并说至开光之后,就能下雨。皇帝特派遣一行禅师配合他。 至第七天,烈日炎炎,天无片云,午后,顿起西北风,风势极大,一时间飞瓦拔树,过后,就下起了滂沱大雨,万众欢呼。而在他结坛之处,屋顶被雷击穿一个大洞,地上洪水滔滔,一直涌到道场。京城的民众都说:这个洞是金刚智捕获的那条龙,当时从屋顶飞出去时留下的。」这种说法一传开,每日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想去观看此洞。当时,皇帝爱好道家及道教学说,对佛教并不很重视,曾听从官员之所奏,下敕把西域僧人遣送回国。侍者把这事转告金刚智,金刚智说:「我是印度僧人,并非西域之僧人,因而不是朝廷所要遣返的对象,我不打算回去。」过了几天,忽然传令要将他送到雁门关一带去,他遂向皇上告辞,皇上一听,大吃一惊,遂亲下手诏把他留在京城。 其时,第二十五公主很受皇上的宠爱,不料染上重疾,久治无效,皇上遂把她移至咸宜外馆居住,有十天时间,公主均闭目不能语,皇帝又敕令金刚智授之戒法,此乃断定公主已无救药,所以才有此敕令。金刚智奉敕至公主住处后,遂在宫中选了二名七岁女子,用红绸子缠住其面,让她们卧于地上,又使牛仙童写敕书一纸,在她之住所焚烧,金刚智又念动咒语真言,二女子竟然默默记住了,不漏一个字。金刚智又入定,以不思议力令二女子拿着敕书至阎魔王那里去,过了一会儿,阎魔王令公主已故之褓姆刘氏随二女子把公主之灵魂护送回来,于是公主马上就坐了起来,开口说话,言语如常。皇帝听到此事,连侍卫也没带,就直奔公主住处。公主对父王说:「定数已难改变,此次回来,只是再睹一次圣颜而已。」再过半天时间,就逝世了。自此之后,皇帝对金刚智更加崇敬。 又,当时宫中有一武贵妃,皇上对她之宠爱超过其它任何一个妃子,平日身体也没多大毛病,但金刚智却请她赶快营造金刚寿命菩萨像:又劝当时身体还很好之河东郡王也于毗卢遮那塔中绘画菩萨像,并对门人说:「此二人已不久于人世了。」只过了几个月的时间,二人果真相继而亡。其先知先觉,多类此。 金刚智于事理很通达,所言之事都很灵验,于经论戒律咒术秘籍,亦都很精通,有登其门者,金刚智一睹其面,即能永记不忘。此外,他喜怒不形于色,为人深不可测,与他接触过的人都十分佩服、赞叹。 自开元七年(公元七一九年)初抵广东番禺,后逐渐游访各地,广传密教经典,建了很多曼陀罗,如法的完成,也都颇有灵异祥瑞之兆。沙门一行钦尚其学,曾多次向他请益求教,金刚智一一传授于他,无所保留。一行后来自立坛灌顶,传弘其法,并请金刚智把这部经典翻译出来,以流通济众。开元十一年,奉敕于资圣寺译出《瑜伽念诵法》二卷,《七俱胝陀罗尼》二卷,东印度婆罗门大首领直中书伊舍罗担任译语之职,嵩岳沙门温古任笔受。开元十八年,又于大荐福寺译出《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罗尼》、《观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沙门智藏担任译语之职,僧一行任笔受,删缀成文。凡发现旧译本中有缺少章句者,即给予补足。金刚智所译总持印契,凡至皆灵验,密法的流行亦最广。洛阳、长安一带,不论在家出家,从其受学者甚众。开元二十年八月十五日左右,金刚智在洛阳广福寺对门人说:「月圆之时,我当去矣。」遂礼毗卢遮那佛,旋绕七币后退本院,焚香发愿,顶戴梵夹并所译佛典,咐嘱过后,寂然而化,世寿七十一,法腊五十一。其年十一月七日葬于河南龙门伊川之右,门人为他建塔旌表,传教弟子不空三藏上奏朝廷,皇上敕谥国师之号,灌顶弟子中书侍郎杜鸿渐,向来对他十分崇敬,为之撰写碑文,记其德行。 原典 释跋日罗菩提,华言金刚智。南印度摩赖耶国①人也,华言光明,其国境近观音宫殿补陀落伽山。父婆罗门善五明论,为建支王师。智生数岁,日诵万言,目览心传,终身无忘。年十六,开悟佛理,不乐习尼楗子诸论,乃削染出家,盖宿殖之力也。后随师往中印度那烂陀寺,学修多罗、阿毗达磨等。 洎登戒法,徧听十八部律。又诣西印度学小乘诸论及瑜伽三密陀罗尼门。十余年全通三藏。次复游师子国,登楞伽山,东行佛誓、躶人等二十余国。闻脂那②佛法崇盛,泛舶而来,以多难故,累岁方至。 开元己未岁,达于广府,勑迎就慈恩寺,寻徙荐福寺。所住之剎,必建大曼拏罗③灌项道场,度于四众。大智、大慧二禅师、不空三藏皆行弟子之礼焉。后随驾洛阳,其年自正月不雨迨于五月,岳渎灵祠,祷之无应。乃诏智结坛祈请。于是用不空钩、依菩萨法,在所住处起坛,深四肘,躬绘七俱胝菩萨像,立期以开光,明日定随雨焉。帝使一行禅师谨密候之。 至第七日,炎气爞爞,天无浮翳。午后,方开眉眼,即时西北风生,飞瓦拔树,崩云泄雨,远近惊骇。而结坛之地,穿穴其屋,洪注道场。质明,京城士庶皆云:「智获一龙,穿屋飞去。」求观其处,日千万人,斯乃坛法之神验也。于时帝留心玄牝④,未重空门,所司希旨,奏外国蕃僧遣令归国,行有日矣。侍者闻智,智曰:「吾是梵僧,且非蕃胡,不干明勑,吾终不去。」数日,忽乘传将之雁门,奉辞,帝大惊,下手诏留住。 初,帝之第二十五公主甚锺其爱,久疾不救,移卧于咸宜外馆,闭目不语,已经旬朔。有勑令智授之戒法,此乃料其必终,故有是命。智诣彼,择取宫中七岁二女子,以绯绘缠其面目,卧于地,使牛仙童写勑一纸,焚于他所,智以密语呪之。二女冥然诵得,不遗一字。智入三摩地,以不思议力令二女持勑诣琰摩王⑤。食顷间,王令公主亡保母刘氏护送公主魂随二女至,于是公主起坐,开目言语如常。帝闻之,不俟仗卫,驰骑往于外馆。公主奏曰:「冥数难移,今王遗回,略觐圣颜而已。」可半日闲,然后长逝。自尔帝方加归仰焉。 武贵妃宠异六宫,荐施宝玩,智劝贵妃急造金刚寿命菩萨像,又劝河东郡王于毗卢遮那塔中绘像;谓门人曰:「此二人者寿非久矣。」经数月,皆如其言,凡先觉多此类也。 智理无不通,事无不验,经论戒律秘呪余书,随问剖陈,如钟虚受。有登其门者,智一觌其面:水不忘焉。至于语默兴居,凝然不改,喜怒逆顺,无有异容,瞻礼者莫知津涯,自然率服矣。 自开元七年,始届番禺,渐来神甸,广敷密藏,建曼拏罗,依法制成,皆感灵瑞。沙门一行钦尚斯教,数就谘询,智一一指授,曾无遗隐。一行自立坛灌项,遵受斯法,既知利物,请译流通。十一年,奉勑于资圣寺翻出《瑜伽念诵法》二卷、《七俱胝陀罗尼》二卷,东印度婆罗门大首领直中书伊舍罗译语,嵩岳沙门温古笔受。十八年,于大荐福寺又出《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罗尼》、《观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沙门智藏译语,一行笔受,删缀成文。复观旧随求本中有阙章句,加之满足。智所译总持印契,凡至皆验。秘密流行,为其最也.两京稟学,济度殊多,在家出家,传之相继。 二十年壬申八月既望,于洛阳广福寺命门人曰:「白月圆时,吾当去矣。」遂礼毗卢遮那佛,旋遶七币,退归本院,焚香发愿,顶戴梵夹并新译教法,付嘱讫,寂然而化。寿七十一。腊五十一。其年十一月七日葬于龙门南伊川之右,建塔旌表。传教弟子不空奏举,勑谥国师之号。灌顶弟子中书侍郎杜鸿渐,素所归奉,述碑纪德焉。 注释 ①摩赖耶国:又作「麻离拔」、「没来国」、「八罗孛国」等,印度古国名,今印度半岛西南马拉巴尔一带。 ②脂那:即支那,指中国。 ③曼拏罗:又作「蔓陀罗」、「漫荼罗」等,意译为坛,印度修密法时,为防止魔众侵入,而画圆形、方形之区域,或建立坛。 ④玄牝:《老子》语:「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此指老庄学说及道教。 ⑤琰摩王:阎摩王,梵名Yama-raja,又称阎罗王、琰魔王。略称阎罗、阎王、死王。为冥界之总司,地狱之主神。 唐京兆大兴善寺不空 译文 释不空,梵名阿月佉跋折罗,汉地称为不空金刚,本北印度婆罗门种族,幼年父母俱亡,随叔父来到东土。十五岁时,师事金刚智三藏。金刚智授他予梵本《悉昙章》及《声明论》,没有多久时间,他就都通晓悟解了,金刚智大感诧异,与之授菩萨戒,把他引入金刚界大曼陀罗,用掷花等试验之,知他非平凡之辈,日后必大兴佛法。自从受具足戒后,善于理解一切有部的学说,能 懂异国书语,因此金刚智在翻译佛典时,常令他一起翻译。其学《声明论》,没有多长时间,就通晓了。读诵《文殊普贤行愿》,也很快就掌握了。其聪颖敏利,皆类此。他欲求学新瑜伽、五部、三密法,连续钻研三年,都无须金刚智点拨、教示。后来,他准备回去印度,其师梦见京城诸佛菩萨像皆东行,乃知其乃真法器矣,遂同意了他的要求,并授予五部灌顶、护摩、阿闍梨法及《毗卢遮那经》、苏悉地轨则等。后来,金刚智往洛阳,不空随侍,直至其入寂,即开元二十年(公元七三二年)。料理好师父之丧事后,不空又奉遗旨,前往师子国(即今斯里兰卡)及印度。 刚到南海郡时,采访使刘巨邻请求灌顶,遂于法性寺相继度众成千上万。不空自对本尊,祈请十几天,终于感得文殊现身。到了快登船出发时,采访使召集番禺境内之蕃客大首领伊习宾等,对他们说:「现在不空三藏要到斯里兰卡去了,一定要嘱咐船主,将三藏及其弟子含光、慧(上功下言)等三十七人安全送到彼地,千万不能有丝毫闪失。 开元二十九年十二月,随昆仑国(南海诸岛之总称)的船只,离开了南海郡,开往诃陵国(即今爪哇岛),路上遇大风,船上众商人十分恐惧,各各以本国之法术禳灾祈求平安,但皆无灵验。只好拜求于不空,慧(上功下言)等亦失声大哭。不空对大家说:「我有法术,你等自无须担忧。」遂以右手执五股菩提心杵,左手持《般若佛母经》夹,随之作法,口诵「大随求」一遍,即时风平浪静。后来,又遇到一条大鲸鱼,从口中所喷出之浪像山那么高,比前次所遇之大风浪更加危险。众商人见此情景,以为此次再没活命之希望了,只好默默听从命运之安排。不空三藏像前次那样,作法念咒,令慧(上功下言)诵《娑竭龙王经》,没过多久时间,众难俱息。 到达斯里兰卡后,国王派使者来迎接他们。将入城时,有许多步骑侍卫,站立于街道两旁,国王见到不空后,行礼足之仪,并请他住于宫中,七日供养。每一天都以黄金斛盛满香水,国王亲自替不空洗浴。随后,太子、嫔妃、诸大臣等,都像国王那样侍候不空。不空见到普贤阿闍梨后,遂奉献金宝锦绣之类的礼品,请开十八会金刚顶瑜伽法门、毗卢遮那大悲胎藏建立坛法,并准许含光、慧(上功下言)等同受五部灌顶。自此之后,不空学无常师,广求密藏及诸经论,五百余部,并剖析其性相,探寻其意旨,穷究其底蕴。有一天,国王作调象戏,非常危险,大家都登高而望,无人敢近前,其时不空三藏口诵真言,手结印契,入于禅定,只见那些大象顿时跪伏于地,变得十分温顺,国人都极感惊奇。后来,他游化于印度本土,屡现灵瑞。 至天宝五年(公元七四六年),不空回到唐之京城长安,向皇上献上了师子国之尸罗迷伽表及金宝璎珞、般若梵夹、杂珠、白(疊+毛)等珍贵礼物,奉敕暂时住于鸿胪,过了不久,就奉诏入宫内立坛,为皇帝灌顶。后来又移住于净影寺。那一年盛夏大旱,皇上敕令祈雨,并说:「时间不能拖得太长,而且雨也不能一下子下得太大。」不空上奏请求建立孔雀王坛,不到三天时间,就普降喜雨。龙颜大悦,亲自持宝箱赐予不空以紫袈裟一副,并亲自为他披挂,又赐绢二百匹。有一天,忽然刮起大风,皇上又下敕令不空行法止风。不空遂用银瓶一只,作法加持,没片刻功夫,风就停了下来。不料,有一只鹅把作法之瓶碰倒了,顿时又狂风大作,比原来更加厉害。皇上又敕令再作法止住大风,不空随即再作法,大风又立即停止了。皇帝遂赐予他「智藏」之称号。 天宝八年,准许返回本国,不空一行乘五匹马,到南海郡,皇上又下敕追到,让他继续留住。天宝十二年,应节度使哥舒翰之请,敕令他往河西一带。天宝十三年,到了武威住于开元寺,节度使等皆愿意从他受灌顶,数千士庶也咸登道场,弟子含光等亦从他受五部尊法。又为功德使开府李元琮授法,并传授金刚界大曼陀罗。是日道场发生地震,不空说:「羣心真诚之所致也。」 天宝十五年,下诏召他还京,住于大兴善寺。至德初年(公元七五六年),安禄山攻陷长安,肃宗到了灵武凤翔,不空仍与肃宗保持联系,肃宗亦暗派使者求教秘密之法,后来京城收复了,不空更受礼遇。干元年间,皇帝诏不空入宫,建立道场护摩法,为皇上行转轮王位七宝灌顶。上元末(公元七六一年)皇帝身体不适,不空以「大随求真言」为之消灾袪病,过了七天,龙体康复,皇帝对他更加崇敬。后来,不空上奏请求入山修行,李辅国宣读皇帝敕令,让他于终南山智炬寺修功德。不空于念诵佛典真言时,感得大乐萨埵舒毫放光,并以相证验,果位已近悉地。不空曰:「众生未度,我怎敢自度呢?」 唐肃宗去世之后,代宗即位,对不空礼遇有加。这一段时间,他译出了《密严》、《仁王》诸经,代宗亲自为之作序。在向全国各地颁布此二经那一天,祥云顿现,举朝同庆。永泰元年(公元七六五年)十一月一日,制授特进试鸿胪卿,加号大广智三藏。大历三年(公兀七六八年)于兴善寺立道场,敕赐锦绣褥十二领,绣罗旛三十二首,又赐道场之僧人许多斋粮,敕近侍大臣、诸禁军使等并入受灌顶。大历四年冬,不空奏请于天下所有食堂内置文殊菩萨为上座,皇上一敕准奏。此举盖不满意于憍陈如乃小乘中之最初受度者。大历五年夏,有诏请不空往五台山修功德,其时出现了彗星。法事做完之后,彗星亦随之消失。那一年秋天,不空从五台回来,皇帝遣中使以师子騘及御鞍辔出城迎接他,并赐沿道供帐。 大历六年十月二日是皇帝诞辰,不空进呈所译之经表云:「我自幼年出家,师事金刚智法师,十有四载,秉受瑜伽法门,后又游访五印度求取所未授之法并诸经论,计五百余部。天宝五年来到长安,先皇诏入内宫,立灌顶道场,所带来之经论尽许翻译:肃宗于内宫立护摩及灌顶法,奉两代皇帝之令,搜集外国梵文,遇有缺漏脱落者则给予补齐,凡未翻译者则进行翻译。陛下恭遵遗旨,又下敕令我等继续进行传译,以利济羣品。自天宝年间至大历六年,所译经典凡一百二十余卷,七十七部,连带目录及担任笔受诸僧俗之名字,兼所出之《略出念诵仪轨》等,一并写上,值此皇上诞辰佳节,悉具奉上。」皇上下敕诏示天下,并把它编入一切经目录中。李宪诚宣敕赐不空锦绢八百疋,与不空一起翻译经典之诸大德,各赐三十疋。沙门潜真上表致谢。僧俗弟子所赐略有差别。 后来,京城又遇大旱,皇上又下诏请不空祈雨,并说:「如果在三日内下雨,则是法师术之力;如果是三天之后才下雨,则非法术之力也。」不空受敕立坛,至第二天便下起大雨,皇帝赐紫罗衣并杂彩百匹,弟子衣七副,设千僧斋,以报答法师之功德。后来,不空进表请求建造文殊阁,皇上准奏,下敕朝廷从内库拿出约三干万钱,贵妃、韩王、华阳公主等也一起出钱出力,共襄盛举。不空后来又译出《孽路荼王经》,朝廷又制颁天下,赏赐连连不断。 到大历九年,不空自春至夏,弘法不辍,谆谆教诫门人,精进修行,常语及《普贤愿行》、《出生无边法门经》,并劝众弟子读诵修持。那些较早入门之弟子,不空常劝他们留意菩提心本尊大印,直诠阿字了法不生证大觉身,嘱咐再三。有一天夜里,命弟子赵迁道:「持笔砚来,我略出《涅槃荼毗仪轨》,以传诸后代,并以此为我送终。」赵迁稽首再三:「恳求法师慈悲久住,不然,众生何所依托?」不空笑而不答。过了不久,就染患示疾,遂上表告辞,皇上下敕慰问,亲赐医药,并敕赠「司空」,封「肃国公」,食邑三千户,不空固辞无效,甚是不悦,曰:「出家之人但求功德圆满,我今当逝,何以临终时更窃名位?」乃留下先师所传之五股金刚铃杵及银盘子、菩提子、水精数珠等,作为告别,请中使李宪诚代以进奉。是年六月十五日,用香水沐浴,东首倚卧,北面瞻望宫廷,以大印身定中而寂,世寿七十,僧腊五十。 不空入寂之后,弟子慧朗继其法位,此外,其知名弟子还有含光、惠果、元皎、觉超等。不空之入灭,使代宗深感悲痛,他停止上朝三天,赐了许多绢布杂物并钱四十万,另赐造塔钱二百余万。敕功德使李元琮监理丧事。不空临终时,诸僧梦见千仞宝台摧陷,文殊阁倒塌,金刚杵飞上天;又,兴善寺后池无缘无故而干涸,竹中生出果实,庭中之花凋谢。七月六日火化,皇帝下敕高品刘仙鹤就寺置祭,赠予「司空」之位,谥号「大辩广正智三藏」。火灭之后,收得舍利数百粒,以其中之八十粒收藏于宫中,其头顶骨火化时不燃烧,中有舍利一粒,半隐半现,皇上下敕于本院起塔立碑。…… 原典 释不空,梵名阿月佉跋折罗,华言不空金刚,止行二字,略也。本北天竺婆罗门族,幼失所天,随叔父观光东国。年十五,师事金刚智三藏,初导以梵本《悉昙章》及《声明论》,浃旬已通彻矣。师大异之,与受菩萨戒,引入金刚界大曼荼罗,验以掷花,知后大兴教法。洎登具戒,善解一切有部,谙异国书语。师之翻经,常令共译。凡学《声明论》,一纪之功,六月而毕。诵《文殊普贤行愿》,一年之限,再夕而终。其敏利皆此类也。欲求学新瑜伽、五部、三密法,涉于三载,师未教诏。空拟回天竺,师梦京城诸寺佛菩萨像皆东行,寐寤乃知空是真法器,遂允所求。授与五部灌顶、护摩、阿闍梨法及《毗卢遮那经》、苏悉地轨则等,尽传付之。厥后师往洛阳,随侍之际,遇其示灭,即开元二十年矣。影堂既成。追谥已毕,曾奉遗旨,令往五天①并师子国②,辽议遐征。 初至南海郡,采访使刘巨邻恳请灌顶,乃于法性寺相次度人百千万众。空自对本尊祈请旬日,感文殊现身。及将登舟,采访使召诫番禺界蕃客大首领伊习宾等曰:「今三藏往南天竺师子国,宜约束船主,好将三藏并弟子含光、慧(上功下言)等三七人、国信等达彼,无令踈失。」 二十九年十二月,附昆仑舶③,离南海至诃陵④国界,遇大黑风。众商惶怖,各作本国法禳之,无验,皆膜拜求哀,乞加救护,慧(上功下言)等亦恸哭。空曰:「吾今有法,汝等勿忧。」遂右手执五股菩提心杵,左手持《般若佛母经》夹,作法诵「大随求」一徧,即时风偃海澄。又遇大鲸出水,喷浪若山,甚于前患。众商甘心委命,空同前作法,令慧(上功下言)诵《娑竭龙王经》,逡巡,众难俱息。 既达师子国,王遣使迎之。将入城,步骑羽卫,骈罗衢路。王见空,礼足请住宫中,七日供养。日以黄金斛满盛香水,王为空躬自洗浴;次太子、后妃、辅佐,如王之礼焉。空始见普贤阿闍梨⑤,遂奉献金宝锦绣之属,请开十八会金刚顶瑜伽法门、毗卢遮那大悲胎藏建立坛法,并许含光、慧(上功下言)等同受五部灌项。空自尔学无常师,广求密藏及诸经论五百余部本,三味耶诸尊密印、仪形、色像、坛法、标帜、文义、性相,无不尽源。一日,王作调象戏,人皆登高望之,无敢近者。空口诵手印,住于慈定,当衢而立,狂象数头顿皆踢跌⑥,举国奇之。次游五印度境,屡彰瑞应。 至天宝五载还京,进师子国王尸罗迷伽表及金宝璎珞、般若梵夹、杂珠、白(疊+毛)等,奉勑权止鸿胪。续诏入内立坛,为帝灌顶。后移居净影寺。是岁终夏愆阳,诏令祈雨。制曰:「时不得赊,雨不得暴。」空奏立孔雀王坛,未尽三日,两已浃洽。帝大悦,自持宝箱赐紫袈裟一副,亲为披擐。仍赐绢二百匹。后因一日大风卒起,诏空禳止,请银缾一枚作法加持,须臾戢静。忽因池鹅误触缾倾,其风又作,急暴过前,勑令再止,随止随効。帝乃赐号曰智藏焉。 天宝八载,许回本国,乘驿骑五匹,至南海郡,有勑再留。十二载,勑令赴河陇节度使哥舒翰所请。十三载,至武威,住开元寺,节度使洎宾从皆愿受灌顶,士庶数千人成登道场,弟子含光等亦受五部法⑦。别为功德使开府李 元琮受法,并授金刚界大曼荼罗。是日道场地震,空曰:「羣心之至也。」 十五载,诏还京,住大兴善寺。至德初,銮驾在灵武凤翔,空常密奉表起居,肃宗亦密遣使者求秘密法。洎收京反正之日,事如所料。干元中,帝请入内,建道场护摩法,为帝受转轮王位七宝灌顶。上元末,帝不豫,空以「大随求真言」祓除,至七过,翼日乃瘳,帝愈加殊礼焉。空表请入山,李辅国宣勑令于终南山智炬寺修功德。念诵之夕,感大乐萨埵舒毫发光,以相证验,位邻悉地,空曰:「众生未度,吾安自度耶?」 肃宗厌代⑧,代宗即位,恩渥弥厚。译《密严》、《仁王》二经毕,帝为序焉。颁行之日,庆云俄现,举朝表贺。永泰元年十一月一日,制授特进试鸿胪卿,加号大广智三藏。大历三年,于兴善寺立道场,勑赐锦绣褥十二领、绣罗旛三十二首,又赐道场僧二七日斋粮。勑近侍大臣、诸禁军使并入灌顶。四年冬,空奏天下食堂中置文殊菩萨为上座,制许之,此盖慊憍陈如是小乘教中始度故也。五年夏,有诏请空往五台山修功德,于时彗星出焉。法事告终,星亦随没。秋,空至自五台,帝以师子騘并御鞍辔遣中使出城迎入,赐沿道供帐。 六年十月二日,帝诞节,进所译之经表云:「爰自幼年,承事先师三藏十有四载,稟受瑜伽法门。复游五印度求所未授者,并诸经论,计五百余部,天宝五载却至上都。上皇诏入内立灌顶道场,所赍梵经尽许翻度。肃宗于内立护摩及灌顶法。累奉二圣令鸠聚先代外国梵文,或绦索脱落者修,未译者译。陛下恭遵遗旨,再使翻传,利济羣品。起于天宝迄今大历六年,凡一百二十余卷,七十七部,并目录及笔受等僧俗名字,兼《略出念诵仪轨》,写毕,遇诞节,谨具进上。」勑付中外,并编入一切经目录中。李宪诚宣勑赐空锦彩绢八百疋,同翻经十大德各赐三十疋。沙门潜真表谢。僧俗弟子赐物有差。 又以京师春夏不雨,诏空祈请,如三日内雨,是和尚法力;三日已往而霈然者,非法力也。空受勑立坛,至第二日大雨云足。帝赐紫罗衣并杂彩百匹,弟子衣七副,设千僧斋,以报功也。空进表请造文殊阁,勑允奏。贵妃、韩王、华阳公主同成之,舍内库钱约三千万计。复翻《孽路荼王经》,宣赐相继,旁午道路。 至九年,自春抵夏,宣扬妙法,诫勖门人。每语及《普贤愿行》、《出生无边法门经》,劝令诵持,再三叹息。其先受法者,偏令属意观菩提心本尊大印,直诠阿字了法不生证大觉身,若指诸掌,重重属累。一夜,命弟子赵迁:「持笔砚来,吾略出《涅槃荼毗仪轨》以贻后代,使准此送终。」迁稽首三请「幸乞慈悲久住。不然,众生何所依乎?」空笑而已。俄而示疾,上表告辞。勑使劳问,赐医药⑨,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食邑三千户,固让不俞。空甚不悦,且曰:「圣众俨如舒手相慰,白月圆满,吾当逝矣。奈何临终更窃名位?」乃以五股金刚铃杵先师所传者,并银盘子、菩提子、水精数珠留别,附中使李宪诚进。六月十五日,香水澡沐,东首倚卧。北面瞻望阙庭,以大印身定中而寂,享年七十,僧腊五十。 弟子慧朗次绍灌顶之位。余知法者数人。帝闻,辍视朝三日,赐绢布杂物,钱四十万,造塔钱二百余万。勑功德使李元琮知护丧事。空未终前,诸僧梦千仞宝台摧,文殊新阁颓,金刚杵飞上天。又兴善寺后池无故而涸,林竹生实,庭花变萎。七月六日荼毗,帝诏高品刘仙鹤就寺置祭,赠司空,谥曰大辩广正智三藏。火灭,收舍利数百粒。八十粒进内。其顶骨不然,中有舍利一颗,半隐半现,勑于本院别起塔焉。…… 注释 ①五天:即五天竺,古印度全境分为东、西、南、此、中五区,故名。 ②师子国:即今之斯里兰卡。 ③昆仑舶:「昆仑」乃南海诸岛之总称,此指昆仑国之船只。 ④诃陵:又作「波陵」,唐代南海中之闍婆岛,即今之爪哇岛。 ⑤阿闍梨:又作「阿舍梨」、「阿祇利」,意译为教授师、导师、轨范师等。 ⑥踢跌:顿时跪伏于地。 ⑦五部法:又作「五部尊法」,密教之五种修持方法:㈠息灾法,㈡增益法,㈢降伏法,㈣爱敬法,㈤钩召法。 ⑧厌代:指帝王去世。 ⑨医药:「医」字同于「医」,以下统一用「医」。 唐洛京圣善寺善无畏 译文 释善无畏,本中印度人,释迦牟尼佛之季父甘露饭王之后裔,梵名戍婆揭罗僧诃,汉地称净师子,意译为善无畏。又称输波迦罗,汉语称为无畏,亦是意译。其祖先居于中印度,因国难分成许多小国,属鸟荼国(今印度奥里萨)。其父叫佛手王,因善无畏出生时有神姿异相,身有宿世所植德艺,故常以诸事试之。十岁时让他统率军队,十三岁继位,得军民之情。其兄弟嫉忌其才能,起兵作乱,兄弟相争于内,他亲自率领军队征讨,临阵时被流矢所伤。动乱被平息之后,依军法其兄弟当斩,但他忍而赦之,流着眼泪对母亲及羣臣说:「前之亲征,恩已断矣;今欲让国,全其义焉。」遂让王位于兄,自己则希望入道修行。因他决心已定,母亲只好同意他的要求,又暗地把传国宝珠给了他,犹如诸国之分器也。 他离开王宫后,往南到了海滨,遇一殊胜寺院,得法华三昧。他于海边聚沙为塔,近一万所,黑蛇伤其指头而不顾。后来,就随商船往游诸国,密修禅诵,口放白光。有一次商船遇到强盗,一船人都危在旦夕。善无畏哀怜众徒弟及诸同伴,遂默默念诵真言,于时,七俱胝尊现相,群盗最后为其它的寇贼所歼,遂化险为夷。后又穿越荒滩、毒水,才到了中印度境内,并见到该国国王。此国王后,乃善无畏之姐姐,就向善无畏问起放弃王位之事,善无畏如实叙说,王后一听,极表赞叹。 善无畏其人,风神俊逸,聪颖超羣,精通五乘,道该三学,总持禅观,妙达其源,艺术技能,无不精练。起初,他去了那烂陀寺。此寺名意译为施无厌,乃佛法之重镇,众圣之所会。善无畏乃把母亲送给他的传国宝珠镶于大像之额上,白天如月,夜里如日。寺中有一达摩掬多法师,最精定学,表面上看只有四十多岁,实际上已是八百多岁了。玄奘西游时曾见到他。善无畏遂拜他为师。有一次,善无畏侍食时,见旁有一中国僧人,视其钵中之食物,余温尚存。达摩掬多法师说:「中国白马寺新建成一阁殿,我刚受过供养回来。」众僧一听,都大为赞叹,只有善无畏默默无语,达摩掬多便对善无畏说:「你能无言,真可学也。」后把总持瑜伽三密教及诸印契都授予善无畏,并为其灌顶,为人天师,称三藏法师。 夫三藏之义者,则内为戒、定、慧,外为经、律、论,以陀罗尼总持之。陀罗尼者,是菩提速疾之轮,解脱吉祥之海,三世诸佛均生于此门,慧照所传,一灯而已。根殊性异,灯也无边。因此而有百亿释迦、微尘三昧菩萨以纲总摄于诸定,顿升阶位,近于佛果。 那一个时期,善无畏不辞艰辛,巡礼圣迹,周行诸国,游访参学。又入鸡足山,为迦叶剃头,受观音摩顶。他曾于灵鹫山结夏安居,其时有猛兽在前面作引导,深入山穴。穴中明亮如同白昼,所见之释迦牟尼佛像及左右侍者,栩栩如生。 当时中印度大旱,大家请善无畏祈雨。当善无畏在做祈雨法事时,只见观世音菩萨出现于日轮中,手持净瓶,向地上注水,一时间,万众欢腾,场面甚是壮观。他又曾把金锻炼成贝叶形状,写《大般若经》,又镕金铸塔,与佛身一样高。因善无畏在外游化甚久,其母以为他已经过世,因而悲伤痛哭,以致失明,等到善无畏捎信回去问安,方知他还活着,眼疾等也随之痊愈。 在当时之印度,自释迦灭后,外道盛行一时,多达九十六宗,各各呈其邪见。善无畏遂一一加以破析,引导众生舍迷津,上正道。不论贫富贵贱,都普施教化,使释迦一代教法,又重放光芒。有一天,其师达摩掬多对他说:「善男子,你与汉地有缘,现在可以到那里去了。」善无畏遵从师旨,便动身到中土来。 一开始,先到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地区)。有一天傍晚,有一条大河挡住他前进的道路,河上又无桥梁,善无畏便浮空过了河。又有一天,善无畏受请于一长者家里,忽然有一罗汉从天而降,对他说:「我乃小乘之人,大德是登地菩萨。」乃推樽让席,善无畏施之以名衣,罗汉便升空而去了。到了乌苌国(今印度河上游及斯瓦特地区)有白鼠温顺地环绕其左右,日献金钱。他到突厥后,便开讲《毗卢》,又于树下坐禅。当时突厥国之宫女,以手按乳,顿时有三道乳汁直注善无畏之口,善无畏合掌端容,赞叹道:「实乃我前生之母也。」 在游化路上,善无畏曾遇到寇贼,举刀三次砍杀他,而分毫无伤,那些舞刀弄剑者在往善无畏身上砍时,只听到铜声而已。再往前走,便到了雪山。善无畏身体染疾,其时,其师达摩掬多自天而降,对他说:「菩萨身同世间,不舍生死,你早已离相,又何疾之有?」说完后,又升空而去了。此后,善无畏的病竟然痊愈了。 路过吐番时,与商人同行,那些商人贪求财货,一起围攻他。他密运心印,那些商人不敌,纷纷请罪求饶。到大唐西部,夜里有神人对他说:「自此以东,非弟子界,乃文殊师利菩萨所护卫之神州。」说后礼足而去。善无畏以骆驼驮着经典,至西州过河时,骆驼陷入水中,善无畏也跟着没入水中,直至龙宫,并于龙宫住了三天,宣扬佛法,开悟甚众,后又牵骆驼上岸,所带经典,均无受潮。 起初,善无畏途经北印度时,其声誉已传至中国,唐睿宗乃下诏,派西僧若那及将军史献出玉门关迎接。开元初(开元元年为公元七一三年)唐玄宗曾梦见一梵僧,相貌非常,就亲自把梦中所见梵僧之形象画在殿壁之上。当善无畏到中国后,一看,与所画梵僧非常相似,龙颜大悦,赞叹有缘,遂重新装饰道场,尊之为教主,自宁王、薛王以下,皆跪席捧器,并于宫内大宴宾客羣臣,礼之以国师,佛门之盛,莫过于此。当时有术士握鬼神之契,参变化之功,承诏来到宫内,与善无畏比试神力。其时,善无畏恬然不动,而术士已手足无措。 开元四年,带着梵夹刚到长安时,敕于兴福寺南院安置,后移住西明寺,问劳再三,赏赐甚厚。至开元五年奉诏于菩提院翻译经典。善无畏请名僧同参梵汉之对译等。先译《虚空藏求闻持法》一卷,沙门悉达任译语,无着担任笔受缀文,缮写进呈皇上。深得皇上赞赏,下敕把善无畏所带之梵本尽数呈上。过去有沙门无行西游印度时,参学游化俊准备回国,刚到北印度时,不幸而卒。其所带之梵夹贝叶经典等都在京城之华严寺中。善无畏与一行禅师在其中选得数本,有一总持妙门,以前从来未曾译过。 开元十二年,随皇上到了洛阳,又奉诏于福先寺译《大毗卢遮那经》,该经梵文有十万颂,善无畏所译出者,只是摄取其精要部分,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共七卷,沙门宝月任译语,一行担任笔受,删缀辞理,文质兼半,妙谐深趣,上符佛意,下契根机,利益要门,斯文为最。后又译出《苏婆呼童子经》三卷、《苏悉地揭罗经》三卷,二经具足毗奈耶,即秘密禁戒。若未曾入曼陀罗者,不适宜于读诵,犹如尚未受戒之人,而偷听戒律也。其所译出之《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即《金刚顶梵本经、成就一切义》图略译了一部分。 善无畏性爱恬简,静虑怡神,时开禅观,奖励初学,奉仪形者莲花开于眼前,秉言教者甘露润于心田,超然觉明,时有人矣。法侣请求拜谒,唯尊奉长老宝思惟三藏,其余的皆行门人之礼。一行禅师,乃一代高僧,深为帝王所敬重,时贤所推崇,定慧之余,阴阳之妙,如有所未决者,也经常向他谘询、请益。 善无畏曾于本院铸铜为塔,技艺精湛,妙出人天,寺众担心熔锻烧铸时,因庭院太小,遇有风吹,很容易发生火灾。善无畏笑着说:「此事自无须担忧。」到熔铸那一天,忽然下起大雪,当灵塔出炉时,雪花纷纷扬扬,众人无不叹为奇妙。 又,有一年夏天,久旱无雨,皇帝派高力士速召善无畏前去祈雨。善无畏曰:「这次大早,乃运数当然,若苦召龙降雨,必然暴至,反而不好,很是不宜。」皇帝不听劝告,硬是要他祈雨,并说:「眼下大家被盛夏久旱折腾得够苦的了,即使来一场狂风暴雨,也是件乐事。」有关官员随之为他准备了祈雨之道具等,善无畏看后笑道:「这样祈不来雨。」众人赶快把这些道具撤了。善无畏就盛了一杯水,用小刀搅之,用梵语念咒数百言,片刻功夫,只见有物如龙,大小如手指,呈赤色,到水面吃了一会儿水,又潜到钵底,善无畏一边搅动钵中之水,一边念诵咒语,此时,只见有白气从钵底升起,直上数尺后,慢慢飘飘走了。善无畏就对高力士说:「快去,大雨下来了。」高力士赶快往皇宫跑去。当他回头看刚才那股白气时,此时已如一匹白马,腾空而上,随后,浓云密布,雷电大作,高力士刚跑到天津桥时,大雨就倾盆而下,街中大树不少被大风刮倒了,高力士进宫时,身上的衣裳都被淋湿了。皇帝十分高兴,稽首迎接善无畏,向他致谢再三。 又,邙山曾出现一条巨蛇,善无畏见后,叹道:「欲作难于洛阳城吗?」尔后,念天竺咒语数百声,过了几天,大蛇就死去了。此乃安禄山谋反作乱之象征也。 又说善无畏曾寓居于西明寺道宣律师房间里,现粗相,道宣颇嫌鄙之。到了夜半时分,道宣捉虱子投于地,善无畏连呼:「律师扑杀佛子也。」道宣方知是大菩萨。到第二天早上,乃摄衣致礼。若照此说,道宣入灭至开元中已五十多年了,善无畏之出没无常,实凡人之所莫测矣。 开元二十年,善无畏要求返回西域,皇上不同意。二十三年十月,右胁累足,奄然而化,世寿九十九,僧腊八十。佛界哀恸,皇心震悼,赠鸿胪卿。朝廷派鸿胪丞李现、宾律师等料理丧事。开元二十八年十月三日,葬于河南龙门西山广化寺之庭。由其定慧之力所熏,死后全身不坏。会葬之日,都城哀号四起,山川为之震动变色,僧俗弟子宝畏禅师、明畏禅师、荣阳郑氏、琅邪王氏等,曾亲蒙教化,颇多利益,更是如丧考妣。…… 原典 释善无畏,本中印度人也,释迦如来季父甘露饭王之后,梵名戍婆揭罗僧诃,华言净师子,义翻为善无畏;一云输波迦罗,此名无畏,亦义翻也。其先自中天竺,因国难分王乌荼①。父曰佛手王,以畏生有神姿,宿赍德艺,故历试焉。十岁统戎,十三嗣位,得军民之情。昆弟嫉能,称兵构乱,阋墙②斯甚。薄伐临戎,流矢及身,掉轮伤顶。天伦既败,军法宜诛,大义灭亲,忍而曲赦。乃抆泪白母,及告羣臣曰:「向者亲征,恩已断矣。今欲让国,全其义焉。」因致位于兄,固求入道。母哀许之,密与传国宝珠,犹诸侯之分器也。 南至海滨,遇殊胜招提,得法华三昧。聚沙为塔,仅一万所,黑蛇伤指而无退息。复寄身商船,往游诸国,密修禅诵,口放白光。无风三日,舟行万里。属商人遇盗,危于并命。畏恤其徒侣。默讽真言,七俱胝尊全现身相,羣盗果为他寇所歼。寇乃露罪归依,指踪夷险。寻越穷荒,又逾毒水,纔至中天竺境,即遇其王。王之夫人,乃畏之女兄也,因问舍位之由,称叹不足。是日携手同归,慈云布阴,一境丕变。 畏风仪爽俊,聪叡超羣,解究五乘,道该三学,总持禅观,妙达其源。艺术伎能,悉闻精练。初诣那烂陀寺,此云施无厌也,像法之泉源、众圣之会府。畏乃舍传国宝珠莹于大像之额,昼如月魄,夜若曦轮焉。寺有达摩掬多者,掌定门之秘钥,佩如来之密印,颜如四十许,其实八百岁也,玄奘三藏昔曾见之。畏投身接足,奉为本师。一日侍食之次,旁有一僧,震旦人也,畏视其钵中见油饵尚温,粟饭犹暖,愕而叹曰:「东国去此十万余里,是彼朝熟而返也?」掬多曰:「汝能不言,真可学焉。」后乃授畏总持瑜伽三密教也,龙神围遶,森在目前,其诸印契,一时顿受。即日灌顶,为人天师,称曰三藏。 夫三藏之义者,则内为戒、定、慧,外为经、律、论,以陀罗尼总摄之也。陀罗尼者,是菩提速疾之轮,解脱吉祥之海,三世诸佛生于此门,慧照所传,一灯而已。根殊性异,灯亦无边。由是有百亿释迦、微尘三昧菩萨以纲总摄于诸定,顿升阶位,邻于大觉,此其旨也。 于时畏周行大荒,徧礼圣迹,不惮艰险。凡所履处,皆三返焉。又入鸡足山,为迦叶剃头,受观音摩顶。尝结夏于灵鹫,有猛兽前导,深入山穴。穴明如昼,见牟尼像,左右侍者如生焉。 时中印度大旱,请畏求雨。俄见观音在日轮中,手执军持注水于地。时众欣感,得未曾有。复锻金如贝叶,写《大般若经》。镕中金为窣覩波③,等佛身量焉。母以畏游方日久,谓为已殁,旦夕泣泪而丧其明,洎附信问安,朗然如故。 五天之境,自佛灭后,外道峥嵘九十六宗,各专其见。畏皆随所执破滞析疑,解邪缚于心门,舍迷津于觉路。法云大小而均泽,定水方圆而任器,仆异学之旗鼓,建心王之胜幢,使彼以念制狂,即身观佛。掬多曰:「善男子,汝与震旦有缘,今可行矣。」畏乃顶辞而去。 至迦湿弥罗④国。薄暮,次河而无桥梁,畏浮空以济。一日,受请于长者家,俄有罗汉降曰:「我小乘之人,大德是登地菩萨。」乃让席推尊,畏施之以名衣,升空而去。畏复至乌苌国⑤,有白鼠驯遶,日献金钱。讲《毗卢》于突厥之庭,安禅定于可敦之树,法为金字,列在空中。时突厥宫人以手按乳,乳为三道飞注畏口。畏乃合掌端容曰:「我前生之母也。」 又途中遭寇,举刃三斫而肢体无伤,挥剑者唯闻铜声而已。前登雪山大池,畏不(佘+心),掬多自空而至曰:「菩萨身同世间,不舍生死。汝久离相,宁有病耶?」言讫冲天,畏洗然而愈。 路出吐蕃,与商旅同次,胡人贪货,率众合围,畏密运心印,而蕃豪请罪。至大唐西境,夜有神人曰:「此东非弟子界也,文殊师利实护神州。」礼足而灭,此亦犹迦毗罗神送连眉也。畏以驼负经,至西州,涉于河,龙陷驼足,没于泉下,畏亦入泉。三日止住龙宫,宣扬法化,开悟甚众。及牵驼出岸,经无沾湿焉。 初畏途过北印度境,而声誉已达中国,睿宗乃诏若那及将军史献出玉门塞表以候来仪。开元初,玄宗梦与真僧相见,姿状非常,躬御丹青,写之殿壁。及畏至此,与梦合符,帝悦有缘,饰内道场,尊为教主,自宁、薛王已降皆跪席捧器焉。宾大士于天宫,接梵筵于帝座,礼国师以广成之道,致人主于如来之乘,巍巍法门,于斯为盛。时有术士握鬼神之契,参变化之功,承诏御前,角其神异。畏恬然不动,而术者手足无所施矣。 开元四年丙辰,賷梵夹始屆长安,勑于兴福寺南院安置。续宣住西明寺,问劳重迭,钖贶异常。至五年丁巳,奉诏于菩提院翻译。畏奏请名僧同参华梵,开题,先译《虚空藏求闻持法》一卷。沙门悉达译语,无着笔受缀文,缮写进内。帝深加赏叹,有勑畏所将到梵本并令进上。昔有沙门无行西游天竺,学毕言归,方及北印,不幸而卒。其所获夹叶悉在京都华严寺中,畏与一行禅师于彼选得数本,并总持妙门,先所未译。 十二年,随驾入洛,复奉诏于福先寺译《大毗卢遮那经》⑥。其经具足梵文有十万颂,畏所出者,撮其要耳,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沙门宝月译语,一行笔受,删缀辞理,文质相半,妙谐深趣,上符佛意,下契根缘,利益要门,斯文为最。又出《苏婆呼童子经》三卷、《苏悉地揭罗经》三卷,二经具足呪毗柰耶也,即秘密禁戒焉。若未曾入曼荼罗者,不合輙读诵,犹未受具人盗听戒律也。所出《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即《金刚顶梵本经.成就一切义》图略译少分耳。 畏性爱恬简,静虑怡神,时开禅观,奖劝初学。奉仪形者莲华敷于眼界,稟言说者甘露润于心田,超然觉明,日有人矣。法侣请谒,唯尊奉长老宝思惟三藏而已,此外皆行门人之礼焉。一行禅师者,帝王宗重,时贤所归,定慧之余,阴阳之妙,有所未决,亦咨稟而后行。 畏尝于本院铸铜为塔,手成模范,妙出人天。寺众以销冶至广,庭除深隘,虑风至火盛,灾延宝坊。畏笑曰:「无苦,自当知也。」鼓铸之日,果大雪蔽空,灵塔出炉,瑞花飘席,众皆称叹焉。 又属暑天亢旱,帝遣中官高力士疾召畏祈雨。畏曰:「今旱,数当然也,若苦召龙致雨,必暴,适足所损,不可为也。」帝强之曰:「人苦暑病矣,虽风雷亦足快意。」辞不获已,有司为陈请雨具,旛幢螺钹备焉,畏笑曰:「斯不足以致雨。」急撤之。乃盛一钵水,以小刀搅之,梵言数百呪之。须臾有物如龙,其大如指,赤色矫首,瞰水面,复潜于钵底。畏且搅且呪,顷之,有白气自钵而兴,径上数尺,稍稍引去。畏谓力士曰:「亟去,雨至矣。」力士驰去,回顾见白气疾旋,自讲堂而西,若一匹素翻空而上。既而昏霾,大风震电,力士纔及天津桥,风雨随马而骤,街中大树多拔焉。力士入奏而衣尽沾湿矣。帚稽首迎畏,再三致谢。 又邙山有巨蛇,畏见之,叹曰:「欲决潴洛阳城耶?」以天竺语呪数百声,不日蛇死。乃安禄山陷洛阳之兆也。 一说畏曾寓西明道宣律师房。示为麤相,宣颇嫌鄙之。至中夜,宣扪虱投于地,畏连呼「律师扑死佛子」。宣方知是大菩萨,诘旦摄衣作礼焉。若观此说,宣灭至开元中仅五十载矣,如展出没无常,非人之所测也。 二十年,求还西域,优诏不许。二十三年乙亥十月七日,右胁累足,奄然而化,享龄九十九,僧腊八十。法侣凄凉,皇心震悼,赠鸿胪卿。遣鸿胪丞李现具威仪,宾律师护丧事。二十八年十月三日,葬于龙门西山广化寺之庭焉。定慧所熏,全身不坏。会葬之日,涕泗倾都,山川变色,僧俗弟子宝畏禅师、明畏禅师、荣阳郑氏、琅邪王氏痛其安仰,如丧考妣焉。干元之初,唐风再振,二禅师刻偈,诸信士营宠,弟子舍于旁,有同孔墓之恋。今观畏之遗形,渐加缩小,黑皮隐隐,骨其露焉。累朝旱涝,皆就祈请,徵验随生,且多檀施。锦绣巾帊,覆之如偃息耳。每一出宠,置于低榻,香汁浴之。洛中豪右争施禅帊净巾澡逗,以资浴事。今上禳祷,多遣使臣往加供施。必称心愿焉。 注释 ①乌荼:又作「乌爹」、「乌里舍」等,今印度奥里萨。 ②阋墙:指兄弟相争于内。 ③窣覩波:又作「窣覩婆」、「浮屠」等,即塔。 ④迦湿弥罗:又作「羯湿弥罗」、「伽叶弥罗」、「迦湿密罗」等,今克什米尔地区。 ⑤乌苌国:又作「乌伏国」、「乌缠国」等,今印度河上游及斯瓦特地区。 ⑥又有一说,《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乃善无畏、一行于开元十三年合译。 唐洛京大遍空寺实叉难陀 译文 释实叉难陀,又称施乞叉难陀,汉语称为学喜,葱岭北于遁(即于阗)人。智度恢宏,风格不羣,善大小乘,旁通异学。 武后崇信佛法,推重大乘,以《华严》旧译,不甚完备,远闻于阗有梵本,遂遣使求访,并寻请译人。实叉难陀带着经典来到京城,于证圣元年(公元六九五年)在洛阳大遍空寺翻译该经,武后亲临法席,并为之作序,亲题名品。南印度沙门菩提流志、义净二人,同宣梵本,后付沙门复礼、法藏等于佛授记寺译成八十卷。圣历二年(公元六九九年)译毕。久视庚子年(公元七○○年),武后驾临颍川三阳宫,下诏请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武后又再亲自为之作序。又于京师清禅寺及洛阳佛授记寺,译出《文殊授记》等经,共有十九部。沙门波仑、玄轨等任笔受,沙门复礼等缀文,沙门法宝、恒景等担任证义,由太子中舍贾膺福监护。 长安四年(公元七○四年),实叉难陀因母亲年事已高,欲回家探视,上书两次,终于准奏,敕御史霍嗣光送至于阗。唐中宗即位后,再次邀请他到长安来,景龙二年(公元七○八年)再次来到长安,唐中宗屈万乘之尊,亲自到开远门外迎接他,整个京城的僧侣,都上街参加欢迎仪式。皇上下敕,让他骑着青象入城,止住于大荐福寺。此次再到长安,还未来得及进行翻译工作,就身染重疾,于景云元年(公元七一○年)十月十二日,右胁累足而终。世寿五十九。皇上下诏,依外国仪式安葬。十一月十二日于开远门外古燃灯台火化,薪尽火灭,其舌尚存。十二月二十三日,门人悲智、敕使歌舒道元,护送其遗骸及灵舌还归于阗,起塔供养。后人又于火化处,起七层宝塔,号称「华严三藏塔」。原典释实叉难陀,一云施乞叉难陀,华言学喜,葱岭北于遁①人也。智度恢旷,风格不羣,善大小乘,旁通异学。 天后明扬佛日,崇重大乘,以《华严》旧经,处会未备,远闻于阗有斯梵本,发使求访,并请译人。叉与经夹同臻帝阙,以证圣元年乙未于东都大内大遍空寺翻译。天后亲临法座,焕发序文,自运仙毫,首题名品。南印度沙门菩提流志、沙门义净同宣梵本,后付沙门复礼、法藏等于佛授记寺译成八十卷。圣历二年功毕。至久视庚子,驾幸颍川三阳宫,诏叉译《大乘入楞伽经》,天后复制序焉。又于京师清禅寺及东都佛授记寺译《文殊授记》等经,前后总出一十九部,沙门波仑、玄轨等笔受,沙门复礼等缀文,沙门法宝、恒景等证义,太子中舍贾膺福监护。 长安四年,叉以母氏衰老,思归慰觐,表书再上,方俞,勑御史霍嗣光送至于阗。暨和帝龙兴,有勑再徵。景龙二年,达于京辇②,帝屈万乘之尊,亲迎于开远门外。倾都缁侣,备旛幢导引。仍饰青象,令乘之入城,勑于大荐福寺安置。未遑翻译,迈疾弥留,以景云元午十月十二日,右胁累足而终,春秋五十九岁。有诏听依外国法葬。十一月十二日于开远门外古然灯台焚之,薪尽火灭,其舌犹存。十二月二十三日,门人悲智、勑使哥舒道元送其余骸及斯灵舌还归于阗,起塔供养。后人复于荼毗之所,起七层塔,土俗号为华严三藏塔焉。 注释 ①于遁:即于阗,今新疆和田县。 ②呆辇:古代皇帝所乘之车称辇,因称京城为京辇。 唐洛京长寿寺菩提流志 译文 释菩提流志,南印度人,婆罗门种姓,姓迦叶氏。十二岁时,就外道出家,师事波罗奢罗,学声明、僧佉诸论,对历数、咒术、阴阳、谶纬等,无所不通。至六十岁时,才知外道之乖谬,遂回心转意,皈依佛门,隐居山谷,修习头陀行。起初依耶舍瞿沙三藏学诸经论,其后游历五印,遍听法席。唐高宗李治闻其盛誉,于永淳二年(公元六八三年)遣使迎他来华,武后年间,更受尊崇,敕住于洛阳福先寺,翻译《佛境界》、《宝雨》、《华严》诸经,凡十一部。 中宗神龙二年(公元七○六年)又移住西京(长安)崇福寺,译出《大宝积经》。中宗去世,睿宗继位,敕于北苑白莲池、甘露亭续其译事。该经翻译出来后,皇上亲自为之作序。此经新旧共四十九会,总一百二十卷。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译毕,四月八日进呈皇上。在此译场中,沙门思忠、天竺大首领伊舍罗等译梵文,天竺沙门波若屈多、沙门达摩证梵义,沙门履方、宗一、慧觉任笔受,沙门深亮、胜庄、尘外、无着、怀迪任证义,沙门承礼、云观、神暕、道本任缀文。此外还有润文官卢粲、学士徐坚、中书舍人苏瑨、给事中崔璩、中书门下三品陆象先、尚书郭元振、中书令张说、侍中魏知古,儒释二家,同襄是举,共成译事。《大宝积经》的翻译虽然调动了多方面的人,但菩提流志用力最勤。 其功最大,所不足者,古今所译《一切陀罗尼》末句称「莎嚩诃」,都不详加考订,遂使命章各异。或云「萨婆诃」,或云「馺皤诃」,称呼各异,多谐梵音,悉无本旨。这不是梵僧传诵不准确,而是执笔者之误写,实应以「莎嚩诃」为正矣。 开元十二年,菩提流志随皇上到了洛阳长寿寺,开元十五年十一月四日,嘱诫弟子五日斋时,令侍者散去,右胁安卧,奄然而逝,世寿一百五十六。皇上闻讯,深表哀悼,敕试鸿胪卿,谥号「开元一切逼知三藏」。派内侍杜怀僧监护丧事,所需钱物,由内库供给,务令优赡。出葬那一天,旌旗幡幢,塞满道路。十二月一日,迁葬于洛阳南面之龙门西北的原野上,并起塔立碑。 原典 释菩提流志,南天竺国人也,净行婆罗门种,姓迦叶氏。年十二,就外道出家,事波罗奢罗,学声明、僧佉等论。历数、呪术、阴阳、谶纬,靡不该通。午逾耳顺①,方乃回心,知外法之乖违。悟释门之渊默,隐居山谷,积习头陀。初依耶舍瞿沙三藏学诸经论,其后游历五天,徧亲讲肆。高宗本帝闻其远誉,挹彼高风,永淳二年,遣使迎接。天后复加郑重,令住东洛福先寺译《佛境界》、《宝雨》、《华严》等经,凡十一部。 中宗神龙二年,又住京兆崇福寺,译《大宝积经》。属孝和厌代,睿宗登极,勑于北苑白莲池、甘露亭,续其译事,翻度云毕,御序冠诸。其经旧新凡四十九会,总一百二十卷。先天二年四月八日进内,此译场中沙门思忠、天竺大首领伊舍罗等译梵文,天竺沙门波若屈多、沙门达摩证梵义,沙门履方、宗一、慧觉笔受,沙门深亮、胜庄、尘外、无着、怀迪证义,沙门承礼、云观、神暕、道本次文。次有润文官卢粲、学士徐坚、中书舍人苏瑨、给事中崔璩、中书门下三品陆象先、尚书郭元振、中书令张说、侍中魏知古,儒释二家,构成全美。《宝积》用贤既广,流志运功最多。 所慊者古今共译《一切陀罗尼》末句云「莎嚩诃」,皆不窃考清浊,遂使命章有异。或云「萨婆诃」,或云「馺皤诃」等,九呼不伦,楷定梵音,悉无本旨。此非梵僧传诵不的,自是执笔之误,故剋取「莎桑巴反嚩无可反诃呼个反」为正矣。 志开元十二年,随驾居洛京长寿寺。十五年十一月四日,嘱诫弟子五日斋时,令侍人散去,右胁安卧,奄然而卒,春秋一百五十六。帝闻轸悼②,勑试鸿胪卿,谥曰「开元一切徧知三藏」。遣内侍杜怀信监护丧事,出内车物,务令优赡。用卤簿、羽仪、幡幢、花盖,阗塞衢路。十二月一日,迁窆于洛南龙门西北原,起塔,勒石志之。 注释 ①耳顺:《论语》有「六十而耳顺」之语,后多以耳顺为六十岁之代称。 ②轸悼:沈痛哀悼。
----------------------------------------------------------------------------------------------------- 更多白话佛经大全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