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八册 第一百三十节课


2014/9/3    热度:560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八册 第一百三十节课

 

  戊三(谨持对治)分三:一、总说连接文;二、修世俗菩提心;三、修胜义菩提心。

  己一、总说连接文:

  这里主要讲了一些菩提心的修法。

  大乘佛法极其深奥,很多人刚开始无法接受,这一点别说世间人,从历史上看,以前的世亲论师,五百世中都当过班智达,但最初仍不接受大乘佛法,甚至对无著菩萨和大乘经论做过诽谤。之后通过善知识的引导,他知道大乘的殊胜之后,开始励力忏悔,每天读诵大乘经典,并造了很多大乘论典,只有做到这样,下一世才能见到弥勒菩萨。

  有些学净土宗的人,以前学过小乘佛法,现在听到大乘乃至密宗的教言后,自己不能接受。这一点我们也理解,但佛法是圆融无违、融会贯通的,没有必要去排斥,否则一定会堕入恶趣,自己也不能得到解脱。现在汉地的净土宗非常兴盛,但个别修行人也有一些问题,希望大家要思想开阔,不要局限在狭小的范围里,随意毁谤大乘显宗和密宗。倘若念佛唯求自我解脱,这种自私自利完全属于小乘,虽然你不愿意这样承认,但如果只考虑自己、不考虑众生,一点大乘的味道也没有。

  不管是修密宗,还是修显宗,首要前提就是具足大乘菩提心。阿底峡尊者说过:“大小乘之间的差别,以菩提心来区分;内外道之间的差别,以皈依来辨别。”这一句话非常重要。很多人自称是成就者、开悟者,却连大小乘都分不清楚。所以大家对大乘要有信心,经常串习,没有串习的话,现在是末法时代,我们不一定能通达它的意义,即使通达了表面意义,内心中若没有长期串习,遇到违缘或者不同的环境时,自己的修行也没办法用上,因此,大家平时要多观察自己的心。

  远离诸尘缘,思彼具功德,

  尽息诸分别,观修菩提心。

  以上引用了大量的教证、理证,教诫我们要远离一切尘缘和分别妄念。禅宗中也说要“放下万缘”,修行的时候,首先要舍弃对亲朋好友的耽著,然后尽量抛开纷繁的分别妄念,如果你没有这样,整天护持亲友、贪恋故乡,为了世间八法而奔波,那么会离成就越来越远。

  若要舍弃这些外缘,选择清净的环境很重要。我们密宗中修禅定的话,之前必须选择适当的环境,断除各种散乱的因缘,莲花生大师在《密咒宝鬘论》中,讲了很多如何选择环境的窍诀。而禅宗和净土宗,我也去过不少寺院、道场,过去的高僧大德选择的环境非常寂静,对修行者比较适合。这一点,自古以来没有什么不同的。

  个别人说:“修行人躲到山谷里,是一种逃避、一种消极。”对此,我们也没有必要去管,如果自己真想修行,最好是远离尘世,前往寂静的地方。倘若因缘不具足,我昨天也再三地讲了,自己在城市里面,应尽量减少修行的违缘和没有意义的事情。否则,现在的世界形形色色,诱人堕落的花样相当多,凡夫人的分别念本来就不可靠,见到好的色法、听到动听的声音,马上就会生贪心,给修行带来种种危害。因此,初学者先要选择寂静的地方,原因就在这里。

  远离尘世、分别妄念之后,应当思维静处的功德和禅修的利益。佛陀在《劝发增上意乐经》中说,初发心菩萨要调伏自心,必须远离二十种尘缘——身所有之束缚、口所有之束缚、意所有之束缚、烦恼炽燃等等,如果远离了这些散乱干扰,屡屡思维禅定的利益,相续中自然会生起功德。因此,初学者一定要依止寂静。

  冈波巴曾问米拉日巴尊者:“您为什么一辈子总呆在寂静的地方?”尊者回答说:“对我自己而言,住在寂静处和城市里没有差别,但是为了让后代修行者了解寂静处的功德,我才一直呆在山林里。”对真正获得证悟、通达法界清净的瑜伽士而言,城市和阿兰若没什么差别,即使在城市里度化众生,也不会因分别妄念而夺去自己的智慧财产,行为放任自流也没有问题。但是我们初学者完全不行,在寂静处自己很清净,而繁杂的城市里、人群中,心实在没办法堪能。很多人应该有这种亲身体会,自己心比较清净的话,背诵也可以,安住也可以,思维法义也没问题,但如果心比较乱或者环境比较嘈杂,修行增上有一定的困难。

  当然,断除一切分别念需要外缘和内缘,内缘是具足正知正念,经常提醒自己:“我是大乘修行人,不应该在外面散乱。”而最根本的外缘,则是要依止善知识,依靠善知识的教导和诸佛菩萨的经论,心逐渐逐渐趋入正法。否则,让我们自觉去修持,除了前世对佛法有缘的少数人以外,恐怕是不太现实的。

  息灭分别念一定要观修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这里主要讲了世俗菩提心。它的观修方法,在藏传佛教中,有阿底峡尊者的知母念恩报恩等七种教授、寂天菩萨的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这两种修法,如此具次第性的系统修法,在汉传佛教和其他传承中,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当然,个别大德通过自己对大乘经论的领悟和觉受,利益众生的现象也非常多,但给后人留下的著作中,像藏传佛教这样的修行次第,确实寥寥无几。因此,大家能遇到如此殊胜的菩提心修法,应该说非常有福报。

  修行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安住修,一是观察修。《入行论》讲的菩提心修法,主要是观察修。观察修对我们来讲很有必要,因为很多人的分别念非常重,邪知邪见也比较多,一定要凭自己的智慧进行破析,道理上想开了、明白了,心才会自然而然趋入正道。否则很多人的习气根深蒂固,一下子扭转过来,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大家一定要思维寂天菩萨讲的法义,经常忆念这些道理,这也是菩提心的一种修法。所谓的修行不一定要闭目打坐,什么都不想的话,是不是修行也不好说。麦彭仁波切在有些修法中,再三讲了观察修和安住修,刚开始的时候,与我们最相应的就是观察修,通过如理的观察,再猛厉的分别念也不堪一击。我们的心就像调皮的小孩,一下子让它安住非常困难,但如果让它自然放松、观一观,它就比较听话了。当今时代的人,乱七八糟的分别念特别多,这些分别念当中,真正有价值的很少很少,若能依靠这种观察,分别念就找到了真正的价值。

  在座的很多道友,认为自己已经生起了菩提心,因为有时候看来,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好像比较容易。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人,做一点慈善事业、帮助一些众生,就认为自己是菩萨,很了不起。尤其是听了《入菩萨行论》以后,很多人都跟我反映:“我现在已经成了菩萨了,非常感谢啊!以前我没有菩提心,现在有菩提心了。”当然,心情好一点的时候,可能觉得自己的菩提心存在,但若遇到怨恨的对境,或者发生不开心的事情,菩提心在你相续中有没有,这个时候应该好好观察。

  菩提心的条件要缘一切众生,令其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这两个条件不能离开,如果离开了,你光是希望这个众生快乐一点,有吃有穿,这只是世间的一种善心。现在有些慈善家和具善心的人,看见可怜的众生时,也愿意布施钱财,甚至捐献自己的器官,但这种行为属不属于菩提心的范围呢?关键要看他的发心,他有没有希望这个众生暂时离开痛苦,究竟一定要超离三界轮回,获得圆满正等觉佛果,度化无量的众生?没有这种心态的话,不能包括在菩提心当中。

  有些法师和个别居士,对菩提心的本质、分类、界限等道理一窍不通,却敢在别人面前信口开河地说“我已经成了菩萨了”。要知道,成菩萨不是很容易的,如果成了菩萨,我们当然非常随喜,世界上多一个菩萨、少一个凡夫,大家都是求之不得。但实际上,具备菩提心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们空话应该少说一点,行为应该多做一点,如果真正感受到了大乘佛教的加持和温暖,度化众生和断除烦恼才不会停留在口头上。

  现在的世间中,知足少欲非常重要。如今无数的人没有满足感,为了自己的目标而不停奔波,尤其是学院里的修行人,有了一定条件的时候,不要特别地贪求,今年修一个房子,明年修一个房子,里面装修得像天堂一样,这没有多大必要。有些人在这里只是修房子,没有修菩提心,有时候看起来也是特别累。我们欲界众生,没有基本的生存条件是不行的,但现在很多世间人,稍微有条件的话,就要买房子、买轿车,买这个、买那个,分别念一直不断地增长,贪心永远也没有间断。《亲友书》里面怎么讲的,萨迦班智达怎么讲的?在有些道理上,大家应该仔细想一想。

  我们在这个世间上,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生存恐怕有一定的困难,除此之外,其余的追求都是多余的。我看到一个人的房子,几千个人住在里面都可以,但只住了他一个人。他既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可是房子特别特别大,每一间都装修得特别豪华。一层楼、二层楼、三层楼、四层楼……我每上一层,心里就有种空空的感觉,想起很多很多来,真的有各种不同的分别念。

  以前的古代人并不是这样,他们看的不多,想的也不多,大家都过得比较快乐,对智慧道德等内在功德非常重视,对外在的形象不太需求。而现在的方向完全相反,伦理道德不但没有进展,反而退化得相当严重,人们不断希求外面的物质,对内心的功德弃如敝屣,这种社会不管给它加上什么美名,可实际上人们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中,大家需要值得观察。

  作为修行人,假如有一种知足感,你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修行都会有所进步;如果你没有满足感,整天好像没有事情做,拿个锤子“砰砰砰”到处敲,那就不是修行人了,自己也应该观察自己的身心。

  己二(修世俗菩提心)分三:一、自他平等;二、自他相换;三、共同之事宜。

  庚一(自他平等)分三:一、教诫修自他平等;二、广说修法;三、摄义。

  辛一、教诫修自他平等:

  首当勤观修,自他本平等。

  修世俗菩提心时,首先要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修自他平等心,如果自他平等心没有修好,自他交换等其他境界就没办法现前。

  众生无始以来的串习中,自他是不平等的,我就是我,他就是他,我是值得保护重视的对境,而其他众生是除我以外的他体法,每个众生都有这样的分别念。然而依照大乘佛教的不共窍诀,自他完全是平等的,只有懂得这个道理,菩提心才可以修出来。如《学集论》云:“自他平等熟习已,能生坚固菩提心。”

  《前行》等大乘经论中说,修菩提心先要修四无量心。按照自宗传承上师的教言,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中,先修自他平等的舍心,即我怎么样,众生也是如此,我喜欢安乐,众生也不喜欢痛苦。有了这种平起平坐的概念,其他修行也可以修成。所以,菩提心修法的开端,就是要观修自他平等。

  自他平等的道理非常多,最根本的是什么呢?即自己想怎么样,众生也想怎么样。以前有个大修行人仲巴司那坚,他问单巴桑吉尊者:“我要一句可概括所有佛教要点的教言,你必须给我讲。”(有些弟子还是比较厉害,所有佛教的要点,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上师也不得不传。)尊者对他教诫道:“你自己希望怎样,其他众生也希望那样,就这样修推己及人吧!”这是非常殊胜的教言。过去的弟子有很大信心,上师的修行境界也相当不错,依靠这样的因缘,后来仲巴司那坚彻底断除了如毒药般的我执,趋入真正的菩提妙道。

  我们作为修行人,平时没有好好修持的话,真的是特别惭愧。我口口声声说菩提心,实际上众生和自己平等的道理,确实修得不多,正因为修得不多,有时候做的事情也很惭愧。像我这样的众生,现在恐怕也比较多,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尽量爱护所有的众生,依靠这些窍诀,一定要去修持大乘菩提心。

  遇到这么好的法,确实是大家的福报,这一点,你们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如今在这个社会上,无数的人没有信仰,有些人虽然有信仰,但那种宗教不能圆满解决暂时究竟的一切痛苦。我们能遇到这么好的佛法,对自他平等的殊胜窍诀,千万不要置若罔闻,如果只是听一堂课就可以了,这种学习态度对自己不利!

  辛二(广说修法)分二:一、真实宣说修法;二、功德。

  壬一(真实宣说修法)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癸一、略说:

  避苦求乐同,护他如护己。

  避开痛苦、希求安乐,是我与众生共同的需求,所以应该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其他众生。

  任何一个众生,下至蚂蚁、虱子,上至大象、狮子,只要有生命,对苦乐都有共同的感受。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受蕴包括三种受,所有的众生都希求乐受,而不愿接受苦受,不苦不乐的舍受不明显,我们在这里不宣说。

  佛陀的教言真的很殊胜,把众生的分别念归摄得相当好。尽管六道众生的爱好、性格不同,有些喜欢吃酸的、有些喜欢吃甜的,有些喜欢年轻人、有些喜欢老年人,有些喜欢白色、有些喜欢黑色,有些牦牛吃这种草、有些牦牛吃那种草……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喜欢快乐。不喜欢快乐、喜欢痛苦的凡夫众生,我们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过,但在色声香味方面,不喜欢甜的、喜欢酸的,不喜欢穿白的、喜欢穿黑的,这样的众生比比皆是。不仅是我们人类,乃至最微小的含生也不例外。因此,快乐对身心有助益,痛苦对身心有损害,三界轮回中的无量众生完全相同。

  对其他的众生,我们没有他心通观察不出来,但是作为人类,任何一个心理学家都承认所有的人皆喜欢快乐,文学家也喜欢快乐,科学家也喜欢快乐,乞丐仆人也喜欢快乐,只不过有些众生达不到目标而已。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说:“欲得安乐不欲苦,此点诸众皆相同。”想获得快乐,不愿意接受痛苦,这一点,世上的芸芸众生全部相同。

  这样一来,我们应该像保护自己那样,凡是有生命的众生,都要尽心尽力地去保护。如果伤害了它们,不说前后世的因果关系,从人规道德的角度来衡量,这个罪过也相当大。因为谁都不愿意接受痛苦,你非要害它的话,它会不会痛苦啊?所以,这样的修行,应该从点点滴滴做起,佛教的加持不可思议,依靠这种不共的窍诀,每个人的我执一定会渐渐淡薄,执著众生的心越来越强。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中,讲了一个老上师和一个小弟子尊哲,他们住在山上,生活比较贫困,一天只有一顿午饭,午饭成了尊哲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我读小学时也是这样,一到11点钟左右,就开始想:“今天中午一定要吃好!”回去的路上,心里也特别快乐。不知道是因为小时候的生活,还是个人的执著,或者身体的原因,那时候的饭特别特别好吃,找到一颗糖也像找到如意宝一样。)一天老上师告诉他:“今天来了一个老和尚,你要将自己的食物让给他。”“不行!我也很饿,就算出家人,也不能剥夺我吃饭的权利,我今天只有这一点食物。”“你不会饿死的,应该把食物让给他。”“可是我很饿!”“你必须给!”就这样,尊哲心爱的午饭属于了别人,后来他才知道那人已经三四天没吃饭了。从此以后,他学会了忘我,无论多么珍爱的东西,他都能轻而易举地布施。在以后的人生旅程中,他非常感谢自己的上师,从那个缘起开始,忘我的信念在他心里开始萌芽。所以,真正有善根的人,通过一个小小的行为或者点滴的教言,对自相续起到的作用非常大,从而自己也会成为非常了不起的世间人,或者出世间的修行人。

  大家一定要想到,众生和自己是平等的,求乐避苦方面没有差别。我们经常提倡不要杀害众生,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因为世间上最珍贵的就是生命,不管是什么样的众生,老鼠也好,蟑螂也好,蜜蜂也好,它们的生命都非常宝贵,不能随随便便践踏。有了这种概念的话,应该如何对待众生,自己一定会明白的。

  如果没有这样的概念,从小就认为“我们是人类,其它众生是上帝赐给的食物”。看见一个众生,第一个念头就是:“它可不可以吃,肉肥不肥,对身体有没有好处?”这样的话,你的一切都完蛋了,基本的慈悲心已经毁坏了。我们人活在世间上,不仅仅是按照传统过日子,更应该活得有意义,对众生用一种智慧的眼光来看待!

  癸二(广说)分二:一、能生起平等心;二、理当生起。

  子一、能生起平等心:

  手足肢虽众,护如身相同,

  众生苦乐殊,求乐与我同。

  有些人可能想:“将所有众生如我一样对待,恐怕这是做不到的。三界的众生有那么多,而我只有一个,要我如同爱护自身一样去爱护他们,这个众生是我的,那个众生也是我的,哪有这么多的我来摄持呢?”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下面就用世间的常识来说明。

  为什么现在西方国家特别喜欢《入行论》?因为对大乘的爱护众生、自他交换这方面道理,没有一个人能像寂天论师分析得这么透彻。西方国家的有些人,知识水平非常不错,没有一定道理的话,有些教言他不会接受,让他修也不一定去修。而寂天菩萨的这部论典,现在西方很多国家非常认可,原因也在于它以理服人。就像观察胜义谛时,之所以说一切万法不存在,《中论》是依靠智慧来分析的,即使一百个科学家说柱子不空,也举不出来不空的理由。同样,此处也是对世俗菩提心的一种研究,通过种种分析和探索,看众生值不值得爱护,众生跟我之间有什么差别,我产生的烦恼通过什么方式来对治……不管是前面对治贪心、嗔心,还是后面对治嫉妒心,对治每一种烦恼时,并不是一种教条主义,全部都是讲道理的。因此,学习《入行论》,对分别念比较重的人来讲,应该说有很大的利益。

  为了破斥上述观点,作者回答说:将众多有情等同自身去爱护,完全是可以做到的,因为我与我所的范围可以扩大或缩小。比如我们凡夫执爱的身体,是由双手、双脚、头、眼睛、肩膀、内脏、胸口等不同部分组成,头又可分为鼻子、眼睛等,所谓的一个身体,不过是一种假立的概念,因明中称之为“分别念的总相”。在凡夫的心目中,因将这些同等地执著为身体,所以能对它们平等爱护。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对众多有情如自身般护持呢?三界的众生虽然很多,每个众生的性格、爱好、根基等各不相同,但如果平等地执取爱护,认为他们都是“我”的部分,这跟执著身体的不同部分有什么差别?

  所谓的我和众生,本来就是凭分别念假立的,在事物的本质上根本没有分。如同“此”与“彼”一样,假如它们真正存在,永远也不会改变,但其实只要换一个角度,此就是彼,彼就是此了。所以凭什么不能把众生当作“我”?这个众生是“我”,那个众生也是“我”,所有众生皆由“我”的执著来摄持,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毕竟自他都是平等的。堪布根霍在讲义中也说:“什么时候证悟了无我,什么时候就会对自他平等生起信心,明白自和他不过是我们的分别念而已,实际上并不存在。”

  然而,我们这些可怜的众生,无始以来都执著有一个“我”,如果“我”是切实存在,那么在五蕴的哪一处呢?如果“我”是切实存在,为什么圣者的根本慧定无法照见呢?因此,“我”是一种不合理的执著,若要转为道用的话,本来你执著五蕴为我,现在就应执著一切众生为我。如果懂得了这种假合,证悟空性也并非难事。

  以前有一个离婆多尊者,他的公案在佛教中非常出名。这位尊者是佛的弟子,有一天他到别处去,晚上路过荒野,发现在路旁有一小亭,天色已晚,他不得不在那里过夜,但心中战战兢兢在想:“荒郊野外,会不会有鬼呢?”(就像有些女众一样,胆子比较小,连上厕所都害怕,看见一头牦牛,就大叫鬼来了。)

  果然不出所料,半夜里来了一个特别可怕的鬼,手里拖着一具尸体。(我一讲鬼的故事,很多人都特别紧张。我在小的时候,晚上跟很多小孩子睡在一起,他讲一个鬼故事,我也讲一个鬼故事,讲完了以后,谁也不敢出去。但现在是白天,没事!)这时离婆多吓得全身发抖、毛骨悚然,悄悄地躲在一旁,连气都不敢喘。当然,鬼肯定看得见他,因为鬼眼什么都能通察。过了一会儿,又来一个不讲道理的厉鬼,说那是他的尸体,两鬼互相争论,各不相让。离婆多躲在那里特别害怕。(不知道他祈祷了没有?)

  后来两个鬼商量:“我们不要争了,还是让那个人来评判,这具尸体究竟该属于谁?”这时,离婆多早已被吓得魂不附体,心想:“我到底说真话还是说假话?如果照实说来,后来的鬼一定发脾气,加害我;假设不说真话,先来的鬼也会发脾气,对我不利。无论说真说假,都会被害,我今天可能没有出路了。”正在左右为难时,他下了决心:“出家人不打妄语,干脆说真话算了。”于是把实情说了出来。

  后来的厉鬼果然大发脾气,暴跳如雷,把离婆多的四肢全部吃了。离婆多特别痛,忍不住发出哀号。先来的鬼听到后,生出慈悲心,安慰说:“你忍耐一下,让我想办法,使你的四肢恢复原状。”说完之后,将尸体的四肢取下来,装在离婆多的四肢部位上,使他的四肢完好如初,行动如常。

  次日天亮以后,离婆多再三看了自己的四肢,百思不得其解:“死尸的四肢怎能和我身体合而为一呢?”他去请问佛是什么道理,佛对他说:“人的身体,是由四大假合而成,五蕴非有,不是真实的。”听了这番道理之后,离婆多豁然大悟,顿证阿罗汉果,所以他的名字译为“假和合”。

  实际上,通过胜义和世俗进行观察,真实的“我”是不存在的。既然能将五蕴假合执著为我,为什么不能将所有众生执著为我呢?只要慢慢去串习,到一定的时候,肯定可以生起这种信念来。

  虽我所受苦,不伤他人身,

  此苦亦当除,执我难忍故,

  如是他诸苦,虽不临吾身,

  彼苦仍应除,执我难忍故。

  如果有人问:“道理上可以将别人与自己一起执著为‘我’,但他的痛苦是他的,我的痛苦是我的,每个人的痛苦各不相干,我怎么能除他苦如自苦呢?”

  作者答曰:虽然自己所感受的痛苦,不会伤及别人,比如我今天生病了,身体痛苦得不得了,可是我身旁的人一点感受也没有。但我还是要打针、输液或针灸,解除这些痛苦。为什么呢?因为我对这个身体有执著,当它生病时,就觉得很难以忍受,一定要去除这些痛苦。同样,别的众生感受痛苦时,尽管我自己没有感觉,但如果将他执为我,他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我也会因之而觉得难忍[35]。

  当然,这个道理没有修的话,很多人认为我受的苦,别人体会不到,别人受的苦,我也体会不到,没有理由去执著为我所。但如果长期串习这样的理念,将众生执著为我,到一定的时候,自己也可以代受众生之苦。如阿底峡尊者的上师,别人在打狗时,自己代狗感受痛苦;提婆达多射杀天鹅时,佛陀也接受了它的痛苦。所以,“断法”的创始人玛吉拉准说,我执著为我所的厉鬼等可怜众生,将来修相似断法的人去残杀它们,这是非常不合理的[36]。

  任何一个修行人,若把众生当作自己,当众生感受痛苦时,自己也会感受到痛苦。世上没有不关心自己的人,麦彭仁波切也说过:“细心观察全世界,胜过爱己未曾见。”因此,我们应该像爱护自己那样爱护众生,这是最殊胜的一个教言。

  为什么要把众生执为自己呢?因为若把众生当作自己,你就愿意帮助他、爱护他;如果把众生当成外人,他再痛苦你也会漠不关心。打个比方说,你有一匹马的话,你会认为“这是我的”,当马生病时,那你肯定很心疼,想方设法医治它。一旦把马卖给别人了,从此以后无论马生什么病,自己也不会难受了。我们很多人也是这样,朋友亲人遭受痛苦时,因为有了我所的执著,自己闷闷不乐,心里很不舒服;而不相干的人受苦时,再怎么苦他也无所谓。所以,我们要像爱自己一样,爱护一切众生。

  这种大乘的理念,纵是世间上最了不起的人物,也不一定做得到。2005年中国评选了十位最令人感动的老师,其中有一位叫殷雪梅。她像妈妈一样爱自己的学生,每天骑自行车上班的途中,遇到自己班上的学生,总要抱起一个,放在后座上推着走。班里的学生若生活困难,她则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最感人的是,有一天学生队伍过马路,一辆小轿车飞驰而来,危急中,殷雪梅奋力将路中央的6名学生推到路边,而自己却被车子撞飞到25米外……这件事在当时极为轰动,人们都号召向她学习,因为她不顾生命保护学生,对学生的爱不是一般的。江苏省教育厅王厅长也评价说:“殷雪梅对学生的爱,有些亲生父母也难以做到。”

  但是,这种行为跟大乘菩提心比起来,恐怕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毕竟她执著的只是自己的学生,对一切众生有没有这样的爱也很难说。所以大乘菩提心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世间人的想象!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