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八册 第一百一十二节课


2014/9/3    热度:960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八册 第一百一十二节课

 

  静虑品》主要宣讲的是贪执世间的念头不如法。

  壬二(修持断除之法)分三:一、断除贪执内有情;二、断除贪执外资具;三、断除贪无能为力之他利。

  癸一(断除贪执内有情)分二:一、贪执之过患;二、所贪对境之过患。

  子一、贪执之过患:

  在这个世间上,不管是贪恋人或贪执事物,产生的过患都相当大。可是世人不明白这一点,通过学习下面的教言,能够断除这样的贪执。

  自身本无常,犹贪无常人,

  纵历百千生,不见所爱人。

  我们自身本来就是无常的,假如还要贪著无常的亲人,则是非常愚痴的行为。因为依靠贪执所造的恶业,必将导致百千生中见不到自己所爱之人。

  我们的身体和心的感受,均是刹那变化的无常法。按照噶当派和宁玛派的教言,无常分为粗无常和细无常,粗无常包括春夏秋冬、年月时节,乃至身心随外境转变的五蕴现象;细无常则是事物分分秒秒的刹那迁变。

  世人对常有的执著非常严重,自己的身心尚不知是无常法,没有丝毫的可靠性和稳固性,却还在拼命贪执自己的亲友。若以智慧详细观察,这些亲友的身心全是无实的,毫无可靠之处,犹如刹那毁灭的水泡。假如去贪执他们,就像一个水泡贪执另一个水泡一样愚痴。但由于无始以来的习气深重,众生深陷于此而不自知,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看见动物互相贪执时会觉得可笑,而在圣者的眼里,人类彼此贪恋的情景又何尝不是如此?

  为了贪执一个人,便会造作种种恶业,种下种种恶的习气,果报成熟以后,后世将堕入恶趣,千百万劫中见不到所喜爱的人。纵然下一辈子偶尔见面,是亲是怨也很难预料。所以世间人的很多行为,的的确确相当愚痴,他们歌功颂德的伟大爱情,去观察时无有任何意义,反而是毁坏自己的根本因。通过这次学习第八品,希望很多人对亲友的贪恋能得以解决。

  有些人对许多事情想得开,可是一遇到感情问题就相当执著。原因应该有两个,一是没有认识贪恋心的本体,所贪恋的对境是什么样的形体;二是自己无始以来有严重的串习,至今尚未斩断它的根本。若按本品教言一一分析,利根者当下能断除这种贪执,其他根基的众生,烦恼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减轻。

  其实,对亲友的贪恋是修行的一大违缘,若能舍弃这种狭隘之心,将会产生真实的慈悲心。以前华智仁波切和纽西隆多在多廓的森林里修行,有一天隆多的母亲让人给他捎了一块酥油,华智仁波切问:“今天收到母亲的礼物后,你特别特别想念她吗?”隆多回答:“不太想。”上师马上谴责他,说他这样忘恩负义不合理,要他用七天的时间专门观想母亲的恩德。隆多依教奉行之后,对母亲真实生起了感恩心,体会到了母亲的恩德相当大。华智仁波切继续让他观想一切众生都做过自己的母亲。依靠上师的循序引导,隆多对一切众生都产生了如母之想。我们可能因为业力深重,不一定像隆多那样在很快时间中对众生生起平等心,但即便暂时没有生起,也一定要努力串习,倘若没有生起这样的信念,修行是不会成功的。

  《无量寿经》云:“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在漫长的轮回中,彼此贪著没有任何实义。大家应当想一想贪欲本体到底是什么、贪著他人是否可靠,多思维一下这方面的道理!

  未遇则不喜,不能入等至,

  纵见不知足,如昔因爱苦。

  没有遇到所爱之人时,就会郁郁寡欢,无法趋入等持;即使见了面,也始终得不到满足,依然如故因贪爱他而遭受折磨。

  众生对异性的贪执相当严重,互相产生执著后常想要见到对方,没见到就开始闷闷不乐。因此,“闷”字就是把心关在屋子里,一直不开心。大成就者不管接触什么人、处于什么环境,内心始终自在无忧,非常快乐。而有些愚笨的凡夫人,因为天天想着自己的朋友,不要说心入于禅定等持,连一刹那的快乐也没有。

  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一旦遭受感情上的挫折或正在贪爱某个人时,所有的闻思修行和感念佛恩都会抛之脑后,修行中最严重的障碍莫过于此,倘若没有善加引导,很多人的修行难以成功。社会上历来有一种传统,人到了二、三十岁时,如果没有与异性结上缘,一方面因生理发育会受很多痛苦,同时单位家庭、亲朋好友也会施加压力,逼着他产生不好的分别念,否则就认为这个人没有前途、没有光明了。通过种种因缘,最后他也是产生各种分别念,非常非常痛苦。

  这样痛苦的心态,六世达赖喇嘛在情歌中也描述过:“身体虽置僧众中,心系远方之爱侣。”“该想的本尊面相,从不展现眼前;不该想的情人容颜,时时映在心中。”六世达赖喇嘛在历史上颇具争议,有人说他是在显现,为了解众生心里的痛苦,故意显现这种不羁的成就相;有人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上师不该说如此低俗的语言……种种说法不一而足,但不管怎么样,他的有些话确实深入人心,生动叙述了执著情感所产生的痛苦。像这样一位大成就者,在人们面前尚且如是显现,世间男女之苦就更不用说了。

  有个人说:“我暂时不能学《入行论》,因为我现在要谈朋友。”所以贪执异性对学佛有很大的影响,越执著就越痛苦,每天都是朝思暮想,一直思念着对方,哪里有时间修行佛法?印光大师曾说:“佛念若如情念,则成佛有余。”上师如意宝也讲过:“若把思念异性的心,用在忆念阿弥陀佛上面,很多人早就往生极乐世界了。”所以能不能从这种执著中拔出来,对年轻人来讲是最严重的挑战。

  对老年人而言,贪执异性不是特别严重,唯独就是放不下子女。现在有些学佛的老年人,真的有点不听话,已经到了这种年龄,本来应该好好地念佛,可是天天惦记着子女成家立业,成家立业了还不行,还要操心孙子的读书……世世代代一直管下去,实在是“多管闲事”!其实他早该退休了,单位上已经退休了,家里也应该退休了,除了念佛以外,其他什么事情都不要管。

  我也经常这样劝我母亲,但是也没办法,她特别耽著我们这几个不孝之子。弟弟还算好一点,每次他出去时,都会打电话回来:“我现在到马尔康了。”“我已经到成都了。”我特别纳闷他们互相只说一句,这又有什么用呢?但是母亲天天都牵挂着,一直守在电话旁边,一打电话就问:“你现在到哪里了?”除此以外也没有什么可说的。这对修行是很有影响的,我去年很想把她的电话拆掉,但她就是不同意,说自己也没有其他事情,但几个孩子如果出去,就会一直惦记着。后来为了安慰她,我也只有随顺。现在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真的存在这个问题,一下子断除非常困难,但一定要知道它的危害性,倘若这样长期下去,入等持也好,做善事也好,还是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纵使自己如愿以偿,能与所喜爱的人相见,但相见之后,心并不会因此而满足。佛陀在有关教言中讲得非常清楚,对人事物的贪恋越大,执著就会越多,如同饮用盐水一样。《广大游舞经》云:“喜欢世间欲乐者,如饮盐水无足时。”现在很多人的要求非常“严格”,尤其是对自己喜爱的人,一天也不让离开身边,然而贪爱的执著并不会因此而消失。美国的摇滚巨星普莱斯利(猫王),一生看似风光无限,但在最后一场演唱会上,他绝望地哭喊着:“尽管什么都尝试过,可是我还得不到满足!”佛陀在有些传记中也讲过,众生的欲望没完没了、永无止境。因此,我们应想方设法来对治它。

  这种贪爱的痛苦,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有些是“爱别离苦”,即所爱的人离开了自己,自己特别特别伤心;有些人是“求不得苦”,自己一直得不到所爱的人,因为没有这个“皈依境”,就认为终生无依无怙,了无生趣。

  在《喜马拉雅大成就者的故事》中,有位上师叫吉丹松贡,他的一位邻居过世了,悲痛的寡妇来见他,以寻求慰藉。刚踏进上师家中,先碰到了上师年迈的母亲,她向老妇人倾诉了自己剧烈的痛苦,并扯着头发,几乎快要崩溃。老妇人体贴地安慰她,告诉她有关无常的教言,并建议不要将这事一直挂在心上,否则将继续受折磨。慢慢地,她的悲痛之情得以舒缓,忘记了要见上师,回家去了。几个月后上师在传大手印时,叙述了他母亲居中调解一事,并说:“我有时候也不如母亲,母亲那番教言非常殊胜,令她明白了无常的道理,知道不要把每一件事都执记在心头。”

  在座的出家人,如今已从世俗情感的迷网中脱离了,这可以说是非常大的福分。尽管脱离的原因可能各不相同,但现在大家的心比较平静,不会为这些伤心痛哭。而作为在家人,断掉情欲有一定的困难,但也不要特别去执著,否则身心就不属于自己了。大家理当从执著的痛苦中早一点拔出来,倘若始终不能醒悟,那会非常可怜!

  若贪诸有情,则障实性慧,

  亦毁厌离心,终遭愁叹苦。

  若心专念彼,此生将虚度。

  假如贪恋亲朋好友,则会遮障真实的智慧,同时也毁坏出离心,最终遭受轮回诸苦。如果一门心思专注在亲人身上,根本做不了对今生来世有意义的事情,结果将毫无意义地虚度此生。

  这一点,每个人都会有深深的体会。《入菩萨行论》这部论典,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都可以接受,不管是什么民族的人,都符合他们的传统,所以圣者的语言跟世间分别念的语言完全不同。世间分别念的语言,在某个场合中比较适合,暂时可迎合众人的心理,但在某个场合中绝对行不通。历史上有些政治家的文章,现在一个词也用不上,仅仅过了几十年,就完全被淘汰了。可是这些圣者的语言,纵经千百年也不会褪色,不同的人用自己的智慧来学习时,凡夫有凡夫的收获,菩萨有菩萨的收获。因此,圣者的金刚语不可思议,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学《入行论》等大成就者加持的论著。那些由分别念编撰成的花言巧语,表面上看来很吸引人,实际上并没有多大价值。

  这里是说,若对亲人极为贪执,定会遮障自己的实性慧。实性慧也叫实智慧,《大智度论》云:“常有安乐的涅槃从实智慧产生,实智慧则从一心禅定中产生,因而,想得到这种智慧的人,务必要行持此禅定。”反之,如果贪著亲友,心静不下来,禅定就没办法产生;没有禅定的话,证悟智慧也就无从谈起。

  现在有些人特别贪恋亲朋好友、事业家庭,贪执心相当强烈的人,有没有开悟的机会呢?非常非常困难。为什么历代高僧大德不管出家在家,首先要放下自己所爱执的对境,原因就是如果执著某一对境,心始终无法专注。所以,禅宗在坐禅时强调万缘放下,净土宗在念佛时提倡看破一切。

  作为出家人,应该会有一些看破的境界,如果没有看破,就放不下来,放不下来的话,心里一直耽著某个人,肯定对自己修行有障碍。有个人说:“我修行当中,对魔王波旬倒不害怕,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丈夫,因为我天天想着他、耽著他。”对人的耽著没有放下的话,无二智慧很难以在相续中生起。

  而且,这样的耽著也会毁坏我们的出离心。有些人刚出家时出离心相当强,后来由于种种因缘耽著某个人,出离心和厌离心就没有了。而一直耽著感情的人,不可能想要出离轮回。因为出离是视三界轮回如火坑,千方百计想从中爬出来,假如耽著某一个人,恨不得永远跟他在一起,不仅是今生,乃至生生世世,甚至成佛也要有他陪伴,那怎么会想出离轮回呢?这些人的愿望太过分了!虽然我没有亲耳听过,但是看某些人的态度和语气,很可能成佛时也不愿离开对方。

  当然,对上师的祈祷当中,这一点是合理的。如上师如意宝对麦彭仁波切的祈祷文中说:“愿我生生世世不离上师,成佛之时,您老人家成为我的部主主尊。”所以,对上师的信心跟世间的贪恋不同。有些大成就者死了父母不哭,而上师圆寂了,一提起就会痛哭流涕,这不叫贪执,而是一种信心的标志。依靠这样的信心,既不遮障出离心,也不遮障无二慧,但如果对世间念念不忘、依依不舍,不是想着这个人,就是想着那个人,总有一天痛苦忧愁会降临在你的头上。

  佛陀在《因缘品》中说:“世间诸痛苦,忧愁及哀号,皆从贪亲生。”世人诸般痛苦忧愁、哀伤哭泣,皆由贪爱而生。大家不妨观察一下,自己平时流泪的话,来源肯定是贪执一件事情,如果没有任何贪执,这种“矿泉水”不可能无因生。不过,有些人的矿泉水比龙泉还丰富,不需要什么因缘,就开始“呜呜呜……”,不但眼睛里面流泪,鼻孔里面也开始流泪,看起来真的特别害怕。

  心若专恋一个对境,则很难从痛苦中解脱。从前有个故事说:一个女人死了丈夫后,想起与丈夫生前的恩爱就痛不欲生,于是天天做很多精美的饭菜拿到坟前,一边痛哭一边说:“亲爱的丈夫,你吃一点吧。”有个牧童看到这种情况,很想救度她,就找了一头死牛搬到坟地,割了许多嫩草放在死牛前,一边哭一边说:“亲爱的牛,你吃一点吧。”女人对牧童说:“你的牛已经死了,不可能活过来,你在这里痛哭有什么用呢?真是个傻孩子!”牧童回答:“我一点也不傻!我的牛刚死,多叫它几声也许还能活过来。(因为尸体存在之故,当然这是不定因。)你的丈夫死了那么久,都已经火化了,你还哭着让他吃东西,那才傻呢!”女人想想也对,从此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现在有些人的亲人已经死几十年了,但她仍把当年他给的结婚戒指、耳环等,藏在贴身的小包里,没人就拿出来看一看,然后又装到包里面。有没有啊?这是我分别念幻想出来的,真的倒是没有见过,但我估计有些人的执著特别可怕,出家人中应该不会有,如果有,那是一种恶兆;但在家人中肯定有,有的话,也是可以理解的。其实这种的执著非常痛苦,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来断除,这一点很有必要!

  子二(所贪对境之过患)分二:一、耽著凡夫非为所依;二、如何相应时机而交往。

  丑一(耽著凡夫非为所依)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寅一、略说:

  无常众亲友,亦坏真常法。

  贪爱无常的亲友,也能毁坏常有的解脱正法(“真常法”)。

  这本来是很奇怪的,无常的东西怎么能毁坏常有的东西呢?但以智慧来详加观察,事实就是如此。世间亲友虽是无常易坏之法,但我们因对其百般执著,以致障蔽了本具的常法如来藏,一直沉溺在轮回中不得解脱。

  所以大家在现实生活中,要学会观察人与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不说中观胜义谛和大圆满的一些境界,从世间的角度来分析,本来一直认为“我喜欢的人永远是我的爱人、永远是我的亲人”,但他到底是不是所爱的对境,是不是值得喜欢的对境,他会不会永远给你带来安乐?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观察,就会发现他不但无法带来安乐,反而是毁坏安乐的因,只有断除对他的执著,才能获得真正的安乐。

  佛陀时代有位比丘尼,出家时已怀有身孕,但她自己毫不知情,出家后肚子越来越大,好多比丘尼都嘲笑她,而佛陀知道她是无辜的,特意开许她继续留在僧团。几个月后她生了一个男孩,因为出家人不方便带,于是交给别人抚养,但她心里一直记挂着他。后来这个孩子在别的地方也出了家,出家后的因缘比较不错,短时间中获得了正果,并在某个森林里修行了十二年。十二年以后,有一次他母亲见到了他,由于无法压抑自己的感情,哭喊着跑了过来。儿子知道母亲若一直耽著他,对她的成就很有障碍,于是表现出非常冷漠的样子,态度显得很不高兴。母亲见后十分失望,心想:“我记挂他这么多年,可他对我一点感情都没有。”随后把对儿子的执著彻底放下,当天就证悟了阿罗汉果。

  所以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无常的亲友毁坏了我们得果的常法。有些人天天都是想着对方,天天都是耽著对方,过一个星期要打个电话,过一个月要问问怎么样了。其实米拉日巴说过,作为出家人,早就该看作是死人一样,已经被四个人抬到尸陀林了,若能如此看待,家人也不会对你有什么牵挂。可是有些人恐怕不是这样,当然,心态一下子转过来,的确也是比较困难,但首先要明白这个道理,知道如果放不下对自己今生来世都不利,除了带来痛苦之外,任何实义都没有。

  因此,出家真的很伟大,假如一直耽著自己的家庭,始终没有出离的机会。古大德也经常说:“出家才有证道缘,恋家岂有证道时?”当然,这是说在家人的贪执更为严重,并不是说在家人没有证悟的机会,通过佛教历史来看,也有相当多的在家人,最终获得了开悟成就。然而,大家也不要轻视出家,有些人说:“出家和在家没什么差别,学佛只要心善就可以。”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佛经中说,三世诸佛成道时,均示现为出家相,倘若出家、在家一模一样,那又何必多此一举?要知道,出家的的确确没有牵挂,也没有贪执亲友的痛苦,所以证道非常方便,这是一种殊胜的因缘。

  对在家人而言,不管是谁身上披着袈裟,自己都应该恭敬膜拜。这是在家人应该做的,千万不能轻视。同时要尽量减轻对亲人的执著,否则想解脱是很困难的。

  行为同凡愚,必堕三恶趣,

  令入非圣境,何须近凡愚?

  行为若与凡愚经常同流合污,必定会堕入三恶趣。博朵瓦格西说:“初学者的意志本来就不坚定,如果再亲近世间俗人,与他们共同交谈、做事,那一定会毁坏今生来世的安乐。”这番肺腑之言,真的是非常殊胜。我们若整天跟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只会使自己逐渐堕落。藏地古大德的教言中说:“智者与智者交往,智慧更加增上;智者与愚者交往,智者智慧减少,愚者智慧增加;愚者与愚者交往,愚昧无知更加增盛。”

  从现实生活中也看得出来,修行比较好的人,如果跟修行不好的人在一起,自己的修行肯定受影响。我曾看见有两个道友,一个特别爱睡觉,一个不爱睡觉,因为住在一个屋子里,后来爱睡觉的人受对方影响,睡眠减少了一点,而不爱睡觉的人也受对方影响,不像以前那样精进了。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除了圣者以外,我们还是会受别人的影响,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自己务必要好好护持道心,千万不要轻易退转。

  “凡愚”按藏文讲义的解释方法,分为与智者对立的凡愚(愚人)、与老者对立的凡愚(稚童)、与圣者对立的凡愚(凡夫)。这里是指与智者对立的凡愚,并不是与圣者对立的凡愚。有些人说:“凡夫人肯定有睡眠、贪心,这是不会避免的。”其实智者也可以做到这一点,不一定非要获得一地菩萨以上的果位。

  在修行人中,有些人的行为很如法,这就是智者,有些人的行为不如法,这就是愚者。我们不要常跟愚者交往接触,不然道心会渐渐退失,到了一定的时候,自己也变得不可救药,甚至像麦彭仁波切所说:如同秋天的白霜摧毁鲜花一样,一个晚上就全部毁坏了。相反,如果多接触修行好的人,自己的境界也会一下子提升,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得出来的经验。既然我们都向往解脱,最好不要被引入非圣者的境界而堕入恶趣,所以依止凡愚又有何用呢?

  学习了这一品以后,大家对亲人的贪执一定能减少,自己的心也会得以调柔。我相信三宝的加持和无欺的缘起力,只要通过认真闻思,自相续肯定会获得一些利益。在藏传佛教中,很多人听完《入行论》后,言行举止有了明显改变,这一点如今在很多道友身上也看得出来。前段时间学了《安忍品》后,有些人想发脾气都发不出来,实在是苦恼;后来学习了《精进品》,大家也比较精进,但精进不是一天两天,而应该是细水长流,永远这样精进下去;现在正在学《静虑品》,以后对断除贪执应该有所帮助,倘若心能够静下来,修行也会比较方便。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