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九册 第一百七十五节课


2014/9/3    热度:322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九册 第一百七十五节课

 

  大家在听法时,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心态:首先感恩诸佛菩萨和传承上师,这是顶礼句的内容;然后想到听法是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这是第二个重要问题;第三是以欢喜心来谛听,我们人身难得,遇到大乘佛法,尤其是宣说空性的法门,千百万劫也难逢难遇,所以一定要以难得心、渴望心、希求心、欢喜心来倾听。每次听法都要如此,不要有精神压力或者其他情绪,这些都是不清净的意乐。听法时必须要调整自己的相续,净化自心之后,再以欢喜心和恭敬心来听,这样一来,诸佛菩萨、尤其是佛法的力量和加持不可思议,每个人一定会得到非常大的利益。

  癸三、摄义:

  若触非真有,则受从何生?

  何故逐尘劳,何苦伤何人?

  总结上述内容,如果感受的因——触[64]不存在,只是一种分别假立,就不可能产生真实的感受。别人用语言刺伤我的痛苦、赞叹我的快乐,这些统统无法存在,因为我的心与语言从来没有接触过。感受之因既然非真,其果也就不可能真实,《中观宝鬘论》云:“虚妄之种子,所生岂能真?”虚妄的种子怎么可能产生真实的果呢?同样,受之种子——触本来就是虚妄假立,那么由此所生的快乐、痛苦、无记之受怎会真实呢?既然一切感受皆无实,快乐就像梦中皇宫一样看似美妙,实则无存,那么为了寻找快乐而天天追逐又有什么意义呢?

  有些人可能想:“虽然快乐是得不到的,但痛苦是应该避免的。如果没有劳累奔波,我就会遭受种种不悦的痛苦。”这种想法也不合理。既然触虚妄不实,如同龟毛、兔角、芭蕉树,那触所生的苦怎么会真实呢?这样的苦又如何加害你呢?痛苦的伤害完全是一种错觉,可是人们不知道,反而将虚妄的东西误认为实有,《三摩地王经》中说:“譬如有童女,夜卧梦产子,生欣死忧戚,诸法亦复然。”童女梦到生了一个可爱的孩子,后来却不幸夭折了,孩子出生时她特别高兴,孩子死亡时她悲伤不已,但快乐和痛苦这两者只不过是一种幻象而已,真正用智慧来观察,其本体丝毫也不成立。

  因此,我们要寻找的话,最好是寻找大乐,所谓的大乐,不是分别念的假象,而是法界的究竟实义。然可惜的是,人们在寻找的过程中,往往不明就里而舍本逐末,将虚假的现象执为快乐。曾有一则公案说:从前有一长者妇被婆婆责骂,特别伤心,跑到林子里打算自杀。因为想不出自杀的方法,她就爬到树上藏了起来,树下有一池清水,她的身影倒映在水中。这时一个婢女提着水罐来取水,看见水中的影子,以为是自己的身影,就说:“我的相貌十分端正啊!”于是打碎了水罐,回到主人家,对主人说:“我长得这样端正庄严,为什么让我干提水这样的粗活!”主人比较有智慧,并没有责怪她,心想:“她是不是糊涂了才出此言?”就又给婢女一个水罐,很委婉地让她再去提水。

  婢女再次来到水边,还是看到一个很美貌、衣著光鲜的美女影子,就又把水罐打碎了。这时树上的长者妇,见婢女两次打碎水罐,觉得很好笑。婢女突然看到影子在笑,而自己正在生气,于是悟到不是自己的影子。仰面一看,才发现有一美貌的长者妇躲在树上。

  这个故事说明了,人们所执著的快乐之源,其实只是一种幻影,真正的快乐之源另在他处。世间上很多人每天竭力去寻找快乐,但是在有漏法中找到快乐,这是根本不现实的。就像《四百论》中所抉择的,在名言中,轮回的本体唯是苦性,不管你多有钱、多有地位,即便一切欲妙样样齐全,痛苦也会此起彼伏、纷至沓来。大多数领导、富翁、社会名流都是如此,从其生活经历也看得出来,他们在这个轮回中非常痛苦,这说明在名言中轮回皆苦,一切感受都是痛苦的。

  因此,南传佛教的修行人抉择受念处时,就是把感受抉择为苦性。快乐其实也是一种苦,因为它刹那刹那变化,不可能永恒不变,故属于行苦当中。我们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来修行,在名言中这种快乐最真实,而一旦抉择究竟胜义时,就要知道所谓的受也是空性,若能通达这一点,便不会去追求海市蜃楼般的快乐了。

  下一个颂词,有些科判说是“观察受果”,但这里包括在“摄义”当中。

  若见无受者,亦无实领受,

  见此实性已,云何爱不灭?

  前面通过抉择人无我或者身体不存在,从而彻底明白受者不存在。这一点不仅是佛法,现在很多科学家虽不了解佛教,没有这样殊胜的推理方法,但通过自己的智慧来观察,对自我的判断还是接近于佛教。所以无论是世间法还是佛教,都不承认有真实的感受者或者能感受的心识,既然感受者不存在,那依之而产生苦乐感受,绝对也不可能有。

  这次学了《智慧品》以后,有智慧的人对万法的空性应该有深刻认识。哪怕一个颂词中有这种窍诀,它的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倘若你对此有很大信心,就算闻思的时间比较短,自相续也会有明显的改变。若能对空性法门有所理解,就会产生稳固而殊胜的定解,这种定解并不是学气功、练瑜伽所能带来的,它在你的相续不容易退转。

  我们一旦彻见了既无有感受者,也不存在感受本身,那么由受而生的对人事物之贪爱怎会不息灭呢?贪爱建立在感受的基础上,世间上任何一种爱,都是自私自利地想获得快乐,而不是说:“这个众生非常可怜,他会堕落到恶趣中去,所以我爱他!”一般的世间人不会有这种心态。所以爱建立在对乐受的执著上,只有以智慧剖析感受者与感受不存在,才不会被贪爱扰乱自己的心,《正法念处经》云:“若以正念心,如实观于色,其人于色爱,不能乱其心。”可是现在许多人不懂这一点,他们的爱就是自私地霸占、拥有,这种人就连名言中的爱也不了解。

  在古代,有些人对爱的判断也有很大错误,如《弟子规》中有一句话:“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有人解释为,人们应该互相关爱,就像天覆盖所有万物、地承载所有万物一样;或者说,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互相爱护,因为大家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他们还引用一个故事来阐明这个道理:孙叔敖在小的时候,一天在村外玩耍,突然发现了一条两头蛇。他听说两头蛇是不祥之物,谁见到就会死去,他刚想躲开,转念一想:“我看见它就够倒霉了,要是留着它,别人见了也会倒霉。”于是就把两头蛇砸死了。回到家里,他把遭遇告诉了母亲。母亲听后赞道:“孩子,你死不了,因为为人们做好事的人是不会轻易死掉的。”其实从因果的角度看,为了人类而杀害其它众生,他的行为非常不好,而且按《弟子规》的要求来衡量,毒蛇毕竟也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为什么非要砸死它呢?

  现在很多不学佛的人,为了人类而肆意践踏其它众生,有时候看起来非常可怜。他们天天提倡“和谐世界”、“和谐社会”,但若没有做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喊再多口号也没有用。世间人的这种偏执很不合理,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熏陶,一代一代人已模糊了爱的定义。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应当对所有众生都要有爱,尽管胜义中什么执著都没有,但名言中还是要大力提倡慈悲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在抉择感受的时候,大家也应该明白,感受的果——贪爱在胜义中并不存在,若对受念处学得比较好,你相续中可怕的贪心很容易对治。很多人学了空性法门之后,虽然有一些前世和今世的恶劣习气,经常生起男女之间的贪执和恶行,但通过上述正理观察,就会明白依靠异性而得的快乐是一种迷乱。这种观察方式是对治贪心的良药,假如你能了解受者与所受全部为空性,那受所带来的贪执怎么会不灭尽呢?一定会灭尽的。

  以上分析了感受的本体、因、果,那么下面观察感受的对境。

  壬三、受之对境:

  所见或所触,性皆如梦幻。

  有些人可能怀疑:“感受的本体若不存在,见闻觉知岂不是全都不成立了?”

  这种过失不会有。胜义中虽不成立感受者及感受的苦乐,但在二取未灭的世俗当中,如梦如幻的现相是存在的,眼睛可以见到白、红、蓝等五彩缤纷的外境,身体可以有粗糙、细柔、寒冷、酷热的感受,耳朵可以听到声音,鼻子可以嗅到香气,嘴巴可以品尝味道。然而这些感受并非实有,也不是无法遮破、经得起观察的自性成立,它就像水泡或阳焰一样,虽然有种种显现,但是一经观察,全部都会息灭的。外境与有境都是如此,《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万法确实如梦幻泡影,只不过众生特别执著这些无实显现,大至总统选举,小至买萝卜白菜,都一直去争斗,根本不知道萝卜表面上是新鲜的、红色的,但实际上它跟梦中的萝卜没什么差别。

  世间上的人大多不明白空性道理,所以经常小题大做,把什么都看得非常重要。禅宗有一个公案说:有天晚上,一个禅师要求四个弟子禁语打坐。开始时四个人默不作声,但过了一会儿,突然狂风大作,灯被吹得左摇右晃,一个和尚忍不住了,大声叫道:“糟糕!灯要熄了!”第二个和尚立刻斥责:“你叫什么!我们在禁语,你怎么能开口说话呢?”第三个和尚冲着第二个和尚说:“你不是也说话了吗?真不像话!”第四个和尚傲视着另外三个和尚,高兴地说:“哈哈!只有我没说话。”

  其实我们很多人也是这样,觉得眼前的事情非常重要,却不知道这些犹如幻化现而不实。若能真正了悟到诸法无有实体,那么无论听到什么样的声音,乃至诽谤、挖苦、恶语相骂,也不会在乎,无论遇到多么恐怖的景象,都可以坦然面对。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虽然人人都会说“如幻亦如梦,如乾闼婆城”,但真正行持的过程中,自己还是捉襟见肘,有一定的差距。

  当然,一切所见所闻没有实在意义,一切感受也都是虚假的,这种境界,唯有证得圣者果位才能得到。如同我们在孩童时对玩具非常执著,年纪大了以后,见两个小孩为争玩具而吵架哭泣,有时候会觉得很滑稽。同样,我们在凡夫位时对外境特别执著,但获得圣果以后,会认为这是十分可笑的事情。

  本颂抉择的是对境无实,间接也说明了心识的本体非实有。《宝积经》中云:“是心如化,遍计不实,由分别故,受种种生。”我们的心如同幻化一般遍计不实,因为有分别的缘故,对外境就会生起苦乐感受,认为眼睛看到了美丽的东西、耳朵听见了动听的歌声,进而产生种种执著,不明白这一切都是假象。

  大家在面对苦乐时,应该像我以前所说:“当我们快乐的时候要稳重,当我们痛苦的时候要坚强。”当然,这只是一种名言中的做法,真正从胜义来观察,稳重和坚强都不存在,最好的方法还是要明白感受无有自性,了解到它的本体是空性。空性是释迦牟尼佛八万四千法门中最好的甘露妙药。若没有证悟空性,表面上做再多善事,用再多人民币供僧、放生,因为执著所造之业,故只能得到人天福报,无法获得圣者果位。三界中的圣者全部都证悟了空性,没有证悟空性、对感受非常执著的大成就者绝对没有。有些人声称自己有神通、有超胜的境界,那要看他对世间的一切有没有执著?如果任何执著都没有,说明他还是有一定境界,但若他这方面特别差,那跟凡夫俗子就没有差别了。这一点,大家也要反反复复地观察自己,一旦你有了空性境界,对世间八法根本不会希求的。

  壬四、执著不成立:

  下面从有境——能受之心上来分析:

  与心俱生故,受非心能见。

  后念唯能忆,非能受前心,

  不能自领纳,亦非他能受。

  有些人认为:“幻化般的外境是不存在的,但感受它的心识应该存在。”

  这种说法也不合理。通过三时来观察,有境心识的本体不可能存在。具体而言,我们可分析心与受是同时存在,还是非同时存在?(一)如果说二者同时并存,则心与受之间互不观待,就像牛的两只角一样,一者不需要依赖另一者,它们就不会有任何关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很快乐的话,这是用心来了知的,快乐和了知它的心互相观待,除了心以外,快乐不可能像镜子外的物体一样单独存在。(二)如果说二者非同时存在,那也不合理。受若于心之前产生,快乐灭尽后,心才能感受到它,可是受已灭亡,与石女的儿子没有差别,心又如何去领受呢?受若于心之后产生,那未来的受还没有产生,怎么用现在的心去了知呢?若承许没有产生还可了知,那空中鲜花也可以用眼睛欣赏了。

  再从感受自身而言,受不可能自己领受自己,前面破自证时,已讲过这个道理,实有物不可能自己对自己起作用。那么,除了感受自身之外,是否有其他法来领知它呢?这也不合理,如果受还需要他法来领知,那他法还需要另一个法来领知……如此则有无穷无尽的过失。

  通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观察,再加上剖析感受是自知还是他知,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自性实有的受绝对不成立。《集学论》中也引用《法集经》的教证说:“说受为领纳,领纳复为谁?受者离于受,差别不可得。”意思是说,受的法相为领纳,但没有受者的话,到底由谁来领纳呢?既然受者与受了不可得,那么受者感受对境的说法,只不过是一种名言假立。

  我们何时能通达一切苦乐感受如梦如幻,何时就能对诸法不执著。就算你今天家人死了,也像是梦中死了人一样,没有什么可痛苦的,如果你在世人面前不好交代,那可以假装呜呜地哭一下;当别人办喜事非常快乐时,也像是梦中宴会一样,没有什么好快乐的,如果你实在过不了关,可以随众人笑一笑,这是证悟空性的瑜伽士随顺世人的方便方法。在他们的修行境界中,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只是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根本不会对它起实执。

  然而,没有通达这一点的话,家人死了就会痛不欲生。不要说家人死了,就连丢了一毛钱,眼泪也会掉下来。凡夫人的执著就是这样,得到一点点时开心得不得了,失去一点点时痛苦得不得了,这就是没有认识感受的一种表现。以后哪个道友哭的话,大家就可以笑他,说明他《入行论》学得不好。不过,假如你们忆念上师或思维佛陀的利他功德,流下眼泪是允许的,在名言当中,眼泪也有值钱、不值钱的差别。

  毕竟无受者,故受非真有,

  谁言此幻受,能害无我聚?

  以上我们不惜笔墨分析了很多道理,最后完全明白了,在实相中受者不存在,既然受者不存在,与之观待的感受也就不可能单独而存。《正法念处经》云:“如实观受,不坚不实,空无所有。”既然受者与受不存在,那幻化的快乐有什么利益、幻化的痛苦又有什么损害呢?

  所谓的“我”,前面也分析过,跟石女的儿子没有差别,真正观察的话,你再聪明也找不到“我”。(你们找到了没有?观察了没有?真的,我不是开玩笑!找到“我”的请举手,我给奖励。如果你们根本没找,只是每天听一听法,虽然有一点闻法功德,但对中观的空性并没有认识。现在你没有去认识的话,以后不一定有这个机会,就像大学生在读大学期间是最好的学习机会,毕业以后忙于各种事情,不一定再有这个机会。所以,大家现在闻思时,要思维所讲的每一个道理,这是生生世世很难得到的法宝!刚才我是真心问的,你们谁都没说找到了“我”,谁找到的话,我想跟他辩论,所谓的“我”到底在头上、鼻子中还是在哪里?)既然“我”根本找不到,执著“我”完全是一种迷乱,那恐怖、镇压、饥寒交迫、害怕强盗等痛苦又怎么会损害“我”呢?

  法王如意宝曾讲过,我们刚开始闻思时,对“我”的执著非常强烈,但闻思到了一定时候,尽管还有一些执著,但它的力量不会像以前那么强了。这就如同春天的风,虽然在刮,但不像冬天那样刺骨,同样,我执逐渐减少时,烦恼就不会来损恼你了。龙猛菩萨说过:“我法有与无,是事终不成,无我诸烦恼,有无亦不成。”人我的有与无都不成立,既然没有人我,贪、嗔、痴、恐怖、畏惧等烦恼的有与无也不存在。然而轮回中的可怜众生,以执著“我”的缘故,对自己的感受特别在乎,从来到这个世界直至离开,一直在避苦求乐的心态中患得患失,一时不停地在奔波。现在我们通过中观的分析方法,明白了受无自性的道理,分别妄念应该会自然消失的。

  这里所讲的每一个颂词,对希求解脱者而言非常珍贵,我们应付出一切代价通达它的意义。当然,不愿意解脱、对真理不在乎的人,那就另当别论了,我们在牦牛面前讲《智慧品》的重要性,它只会埋头吃草;对猪狗讲空性的功德和意义,它眼里只有最美味的不净粪,同样,没有智慧、不求解脱的人,对空性法门也是置若罔闻。而真正的大乘善缘者,则将之奉为至宝,经常对自相续反复观察:众生都喜欢快乐、逃避痛苦,这个感受对不对?什么叫做受念处?……这些关键字眼,大家一定不能放过,倘若轻易放过了,也不知道你还有多少机会能再听受。

  我昨前天专门算了一下自己在法王如意宝面前听过的法,这么多年来,上师所讲的法有些只讲一次,有些讲了两三次,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在任何一位上师前所听的法是有限的,因此在听法过程中,不要把其他事情放在第一,佛法应该占主要位置,这才算是一个希求解脱者。不然,把佛法当成可有可无的附属物,对做饭等琐事却非常关注,那绝对不是真正的修行人。

  刚才我下来的时候,听到很多屋子里有高压锅的兹兹声,我当时就想:“等会儿念诵时,这些人是不是正在吃饭啊?我们在经堂里合掌祈祷释迦牟尼佛,他们会不会手拿两根筷子开始大快朵颐?”有些人把佛法放在第二,吃饭放在第一,其实这是不好的。你真想获得解脱的话,应该学习上师如意宝,他老人家在一生中始终把佛法和解脱放在第一,从来不希求世间法,上师圆寂后给我们留下的教言中也说:“以后在生活当中,世间法与佛法发生冲突时,要尽可能地把佛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对城市里的人来讲,完全做到可能有一些困难,但我希望你们听法时至少要重视,倘若一边吃瓜子一边说话,把听法当世间聚会或看电视那样对待,这种态度对自己没有任何利益。听法的时候务必要严肃,不能戴帽、穿鞋,必须要恭恭敬敬地听,这是对佛法的一种恭敬。你若对佛法很恭敬,它给你带来的利益是无边的;你若以一般的态度来对待,那所得的加持也是一般的。当然,大家要依法不依人,不管是哪一个上师讲法,都一定要重视。这是我今天提的几点希望!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