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出三藏记集 22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经统序
2014/9/3   热度:4756
白话文:出三藏记集 22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经统序 释慧远 译文 戒、定、慧三方面的修行,以禅定和智慧为根本宗旨,虽然人们的天资有聪明和愚钝之差别,但有一定的修行次第和方法,所以人们分别发心走上修行的道路,途中都遵循同样的规则,革除世俗的迷惑,成就佛法的修行,不需要长期的积累功夫,只要回归寂静,便知其微妙的端绪。虽然博大精深,难以探究,但其中的道理是存在的,其宗旨大体可以探寻,尝试作如下简略的议论。 禅定离开了智慧,就不能达到高度的寂静;智慧离开了禅定,就不会有深远的观照,那么禅与智的精要,可说是观照与寂静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观照离不开寂静,寂静离不开观照,有感时便一起出现,有应时便同时到达,其玄妙的功用表现在作用上,交相作用于万法,其对万物的微妙作用,是使各种运动变化达到「至一」而不为有,扩大空寂未形的大象而不为无,没有思虑、没有作为而又无所不为。所以清洗情识、止息杂念者,以此磨练思虑;彻底觉悟而达到精微者,以此达到精神的最高境界;至于将入门者,则关键在于收敛精神达到专一。 佛教的义理玄妙,智慧广大,佛道隐于文字之中,因而阿难多方面承受释迦的法音教导,但若不遇到能真正承传的人,必然藏之胸中,秘而不宣。为什么呢?因为人心是无常的,变化多端,智慧没有固定的形像,只是待感而应,所以佛教行化于天竺,而有的匠师闭口不传,佛理之门未打开,就很少察知其内容。由此看来,佛理有流传亦有隐藏,佛道不会随意凭空传授,这是很有道理的。 如来涅槃后不久,其弟子阿难传法给和他共同修行的弟子末田地,末田地传给舍那婆斯。这三位罗汉都是由于各自的最大愿力,而冥冥相契于过去,他们相契的功夫在言说之外,不是从经典中所能看出来的,而必是暗中接受老师的指点,才能师徒相承而毫无差异。在这三位罗汉之后有优婆崛,他在未成年时就有超人的悟解力,智慧超绝于世俗之外,才能高出于罗汉之上,一接触佛理都能化繁为简,八万法藏在他那里被概括为纲要,五部禅法的划分,就是从此开始的。 五部禅法的要义,是取得修行的最大成就,要从对治一般的现象着手,同时努力体究禅法的微言,而崇尚根本义旨;领悟迷惑于男女之色身,是与佛教道德不相容的,应当杜塞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相应之境的执取,以止息祸患;通达明白忿怒竞争是有伤于自我心性的,对于他人和自我应同等看待,一起忘怀;于是观想到各种人和物,都是由地、水、火、风、空、识「六界」同一气化和合而成的虚幻形体,由此而疏远对虚幻形体的执着:深入观察十二因缘的道理,了解生死轮回的真正实质。这样就可以开通「九关」的道路,有次第地超越三种法忍,从而得到阿罗汉的果位,进而一切污垢恶习都止息于「无生」的认识之中,为肉体所累的精神,也依靠体神入化的作用而得到解脱。所以说,「无生」是无所从生又无所不生,处于各种生灭流转之中而又没有生灭。 现今所翻译的《修行方便禅经》,出自达磨多罗与佛大先。此二人是西域的杰出人物,训释禅法的宗师,搜集禅经要法,引导人们修习大乘佛法,由于弘教的方法不同,所以有详略之别。达磨多罗综合诸部禅法为统一的禅法,即以一色通观一切事物。这种观法,明了一切事物生起的本质是不生起、消灭的本质是不消灭,虽然事物生生灭灭、变化无穷,而始终不离开真如本体。所以说:「事事物物不离真如本体,真如本体不离事事物物;事物即是真如本体,真如本体即是事物。」 佛大先则认为,理清佛教的本旨,引导众生开悟,应该循序渐进。因此在开始时以数息观和不净观,打开接受佛教的大门,通晓退、住、升进、决定四义,从而由迷途返归正道,在返归正道中领会佛教要旨;同时要辨明五阴和十八界,用禅定与智慧加以引导,透彻分析十二因缘,使优劣自现,然后由始至终寻求究竟境界。这种究竟境界是非尽,又非所尽,称为「无尽」,因而进入如来无尽法门。如果不是他们的禅法冠于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智慧通于修行过程中的十个阶位,又怎能洞察到玄妙的根本在于法身,返本归宗于唯一的无相涅槃,寂静而不舍弃洞照,活动而不离寂灭呢? 原典 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经①统序 释慧远 夫三业之兴,以禅智为宗,虽精粗异分,而阶藉有方。是故发轸分逵②,途无乱辙。革俗成务,功不待积,静复所由,则幽绪告微。渊博难究,然理不云昧,庶旨统可寻,试略而言。 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则禅智之要,照寂之谓,其相济也。照不离寂,寂不离照,感则俱游,应必同趣,功玄在于用,交养于万法。其妙物也,运群动以至壹而不有,廓大象③于未形而不无,无思无为,而无不为。是故洗心静乱者,以之研虑,悟微(彻)入微者,以之穷神也;若乃将入其门,机在摄会。 理玄数广,道隐于文,则是阿难,曲承音诏,遇非其人,必藏之灵府④。何者?心无常规,其变多方,数⑤无定像,待感而应。是故化行天竺,缄之有匠,幽关莫开,罕窥其廷。从此而观,理有行藏,道不虚授,良有以矣。 如来泥曰⑥未久,阿难传其共行弟子末田地⑦,末田地传舍那婆斯。此三应真,咸乘至愿,冥契于昔,功在言外,经所不辨,必闇轨⑧元匠,孱焉无差。其后有优婆崛⑨,弱而超悟,智终世表,亨高应冥(真),触理从简,八万法藏,所在唯要,五合之分⑩,始自于此。 其为要也,图大成于末象,开微言而崇体;晤惑色之悖德,杜六门以寝患⑾,达忿竞之伤性,齐彼我以宅心⑿;于是异族同气,幻形告疏⒀;入深缘起,见生死际⒁。尔乃辟九关⒂于龙津,超三忍⒃以登位,垢习凝于无生⒄,形累毕于神化,故曰无所从生,靡所不生,于诸所生而无不生。 今之所译,出自达磨多罗与佛大先⒅,其人西域之俊,禅训之宗,搜集经要,劝发大乘,弘教不同,故有详略之异。达磨多罗阖众篇于同道,开一色为恒沙⒆,其为观也,明起不以生、灭不以尽,虽往复无际,而未始出于如。故曰:「色不离如,如不离色,色即是如,如即是色。」 佛大先以为,澄源引流,固宜有渐,是以始自二道,开甘露门,释四义以返迷,启归途以领会,分别阴界,导以正观,畅散缘起,使优劣自辨,然后令原始反终,妙寻其极,其极非尽,亦非所尽,乃曰:无尽入于如来无尽法门。非夫道冠三乘,智通十地,孰能洞玄根于法身,归宗一于无相,静无遗照,动不离寂者哉! 注释 ①修行方便禅经:佛陀跋陀罗于庐山翻译的禅经,据说此禅经传自达摩多罗,因而亦名《达摩多罗禅经》,佛陀跋陀罗的弟子慧观称此禅经为《修行地不净观经》 ②逵:四通八达的道路。音ㄎ〤ㄟ。 ③廓大象:使无形的大象更加无形。大象,《老子》云:「大象无形。」《老子·四十一章》,是说一切具体现象之上的本原是无形无相的。 ④灵府:心灵之府(即精神之宅),即心也。 ⑤数:这里指智慧。 ⑥泥曰:即泥洹。(详《佛光大辞典》,页四一四九中) ⑦末田地:又译作「摩田地」、「末田地那」等,意为「中」、「日中」、「水中」等,阿难的弟子。 ⑧闇轨:暗中效法、默契。 ⑨优婆崛:又译作「优婆毱多」,「优波笈多」等,意为「近护」或「小护」。佛典称他为付法藏第五师,出世于佛灭后百年,阿育王时代,人称为「无相佛」。 ⑩五部之分:将一切禅法划分为五部,后称为「五门禅」,亦名「五停心」,包括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界分别观、因缘觐。 ⑾杜六门以寝患:此为「不净观」,即在禅定时观想人身污秽不净,以消除情欲。六门,感受外物的眼、耳、鼻、舌、身、意六个门户。 ⑿齐彼我以宅心:此为「慈悲观」,即在禅定时观想众生可怜之相,消除仇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内心树立彼我一体的观念。 ⒀幻形告疏:此为「界分别观」,在禅定时观想万法皆由「六界」和合而成,虚幻无常,以对治自我及外物的执着。 ⒁生死际:此为「因缘观」,在禅定中观想十二因缘、生死轮回,对治迷于人生的愚痴。 ⒂九关:即九次第定,指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灭受想九个次第定,是逐步提高的九个禅定阶段,最后达到极致,止息一切心识活动。 ⒃三忍:忍是忍受、认可,即安于苦难和耻辱,以及认可佛教真理的意思。「三忍」指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⒄无生:即无生法忍,谓生灭变化的一切现象,都是众生虚妄分别的产物,其本质是至虚至寂、无生无灭的,达到此种认识,称「无生法忍」,修得无生即能趣入涅槃。 ⒅达磨多罗与佛大先:二人为同时代人,约生活于公元四、五世纪。据慧观〈修行地不净觐经序〉(大正五十五·页六十六中——六十七上)记,昙(达)磨多罗从天竺来,将禅要传与婆陀罗,婆陀罗传与佛陀斯那。佛大先,即佛陀斯那,行化于罽宾,佛陀跋陀罗为其弟子。 ⒆开一色为恒沙:在禅观中,融合一切事物为同一对象,或想象一种对象周遍一切事物,如观水时,一切事物皆是水的形相;观地时,一切事物都变成地的形相。这种观法有十种可选择,即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称为「十遍处」。
----------------------------------------------------------------------------------------------------- 更多白话佛经大全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