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佛经概说 八、杂宝藏经 1 弃老国缘


2014/9/3    热度:1304   

  

       白话文:佛经概说 八、杂宝藏经 1 弃老国缘

  概说

  1弃老国缘

  远在佛陀时代有个波罗奈国,国王不喜欢老人,认为老人对社会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因此他订了一个法律:全国境内,凡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都要丢弃到山林里,让他自生自灭。有违法律者,一概要受处罚。所以全国上下每一个家庭,没有人敢将老父老母留在家里。

  朝中有一大臣,不忍心把生养教育自己成长的双亲弃之荒野,遂在家里挖了一个地窖,把父亲藏匿其中,每天偷偷的奉养老人家,让年老的父亲天天阅读佛经,聊慰余年。

  有违人道的政策,终於触犯了天神。天神来到王宫,要求国王回答他的问题。如果回答不出来,将运用神力将波罗奈国消灭。

  天神先後问道:

  「第一、如何分辨雄雌两条蛇?

  「第二、如何秤出一只大白象的重量?

  「第三、如何得知一滴水的价值胜於大海水?

  「第四、如何分辨一根真檀木的根头枝尾?

  「第五、如何分辨两匹一模一样白色的母子马?」

  …………

  国王烦恼极了,大街小巷四处张贴告示,公告只要有人能回答这几个问题,即可获赏黄金万两。一天、两天过去了,国中几十万人竟无一人能回答。就在国王焦头烂额之际,一位年轻的大臣撕下了告示,表示能解答,国王立刻召见。大臣胸有成竹,意态从容的说:

  「第一、将两条陀放在一块软绵绵的布上,其中比较烦躁动乱的,那一定是雄的。

  「第二、将大象放置在江河里的大船上,船会下沈晃动,等船平稳之後,再於船身与水平处,划下刻度。然后将大象赶出,在同一艘船上放置石头,直到般身刻度与水面平行时,再分次秤出石头的重量,就能算出大象的重量了。

  「第三、譬如旅人行走於沙漠中,饥渴难耐,此时若有一掬水,即能救活旅人的生命,这一掬水的价值不就大於四大海水了吗?或将一掬水供养有道德的圣人,那这一掬水的功德价值也大过於四大海水的价值。

  「第四、可将檀木放到水中,沈下去的那一头就是根头,另一头轻浮起来的就是枝尾。

  「第五、将最好最嫩的马车放置於两匹马的中间,如果其中一匹马将嫩草踢於对方之前,那这只马一定是母马,另外一只则是子马。」

  天神听後,认为这一个国家里毕竟还是有相当智慧的人,也就不再计较。国王也非常高兴国内有这么一位智慧的大臣,即刻吩咐左右重赏黄金万两,除了封官以外,任何要求都能满愿。大臣慌恐,连忙叩头跪地,说:「请求国王宽恕我!我没有资格接受这些黄金,因为想出这个答案的人并不是我。」

  国王纳闷的问:「不是你,是谁想出来的?」

  大臣回答道:「我的父亲!」

  国王恍然大悟,很後悔的说:「我错了!过去我只知道嫌弃老人年迈体衰,却忽略了老人的经验智慧,弄到几乎亡国的悲剧,真是愚昧啊!」

  这个故事主要是藉由事亲至孝的大臣,以其孝顺父母的实际行动,不但拯救了自己的国家,同时改变了国内驱逐老人的陋习,说明孝顺父母乃人伦之始,乃社会安定之基。本经有不少类此强调尊亲孝养的重要故事,此乃本经极具特色之处,这也说明佛教是一个重视孝道的宗教。

  原典

  弃老国缘

  佛在舍卫国。

  尔时,世尊而作是言:「恭敬宿老,有大利益,未曾闻事,而得闻解,名称远达,智者所敬。」

  诸比丘言:「如来世尊而常赞叹恭敬父母、耆长宿老。」

  佛言:[不但今日,我於过去无量劫中,恒恭敬父母、耆长宿老。]

  诸比丘白佛言:「过去恭敬,其事云何?」

  佛言:「过去久远,有国名弃老,彼国土中,有老人者,皆远驱弃。有一大臣,其父年老,依如国法,应在驱遣。大臣孝顺,心所不忍,乃深掘地,作一密屋,置父著中,随时孝养。

  「尔时,天神①捉持二蛇,著王殿上,而作是言:『若别雄雌,汝国得安。若不别者,汝身及国,七日之後,悉当覆灭。』王闻是已,心怀懊恼,即与群臣参议斯事,各自陈谢,称不能别。即募国界,谁能别者,厚加爵赏。

  「大臣归家,往问其父。父答子言:『此事易别,以细软物,停蛇著上。其躁扰者,当知是雄;住不动者,当知是雌。』即如其言,果别雄雌。

  「天神复问言:『谁於睡者,名之为觉?谁於觉者,名之为睡?』王与群臣复不能辩。复募国界,无能解者。

  「大臣问父:『此是何言?』父言:『此名学人,於诸凡夫,名为觉者;於诸罗汉,名之为睡。』即如其言以答。

  「天神又复问言:『此大白象有几斤两?』群臣共议,无能知者。亦募国内,复不能知。

  「大臣问父,父言:『置象船上,著大池中,画水齐船深浅几许,即以此船量石著中,水没齐画,则知斤两。』即以此智以答。

  「天神又复问言:『以一掬水,多於大海,谁能知之?』群臣共议,又不能解。又遍募问,都无知者。

  「大臣问父:『此是何语?』父言:『此语易解,若有人能信心清净,以一掬水,施於佛僧及以父母、困厄病人,以此功德,数千万劫,受福无穷,海水极多,不过一劫。推此言之,一掬之水,百千万倍多於大海。』即以此言,用答天神。

  「天神复化作饿人,连骸拄骨,而来问言:『世颇有人饥穷瘦苦剧於我不?』群臣思量,复不能答。

  「臣复以状,往问於父。父即答言:『世间有人,慳贪②嫉妒③,不信三宝,不能供养父母师长,将来之世,堕饿鬼中,百千万岁,不闻水谷之名。身如太山,腹如大谷,咽如细针,发如锥刀,缠身至脚。举动之时,支节火然。如此之人,剧汝饥苦百千万倍。』即以斯言,用答天神。

  「天神又复化作一人,手脚杻械,项复著锁,身中火出,举体燋烂,而又问言:『世颇有人苦剧我不?』君臣率尔,无知答者。

  「大臣复问其父,父即答言:『世间有人,不孝父母,逆害师长,叛於夫主,诽谤三尊,将来之世,堕於地狱,刀山剑树,火车炉炭,陷河沸屎,刀道火道。如是众苦,无量无边,不可计数。以此方之,剧汝困苦百千万倍。』即如其言,以答天神。

  「天神又化作一女人,端政环玮,踰於世人,而又问言:『世间颇有端政之人如我者不?』君臣默然,无能答者。

  「臣复问父,父时答言:『世间有人,信敬三宝,孝顺父母,好施、忍辱、精进、持戒,得生天上。端政殊特,过於汝身百千万倍。以此方之,如瞎猕猴。』又以此言,以答天神。

  「天神又以一真檀木方直正等,又复问言:『何者是头?』君臣智力无能答者。

  「臣又问父,父答言:『易知,掷著水中,根者必沈,尾者必举。』即以其言,用答天神。

  「天神又以二白马卓马,形色无异,而复问言:『谁母谁子?』君臣亦复无能答者。

  「复问其父,父答言:『与草令食,若是母者,必推草与子。』如是所问,悉皆答之。

  「天神欢喜,大遗国王珍琦财宝,而语王言:『汝今国土,我当拥护,令诸外敌不能侵害。』王闻是已,极大踊悦,而问臣言:『为是自知?有人教汝?赖汝才智,国土获安。既得珍宝,又许拥护,是汝之力。』臣答王言:『非臣之智,愿施无畏,乃敢具陈。』王言:『设汝今有万死之罪犹尚不问,况小罪过!』

  「臣白王言:『国有制令,不听养老,臣有老父,不忍遗弃。冒犯王法,藏著地中,臣来应答,尽是父智,非臣之力。唯愿大王,一切国土,还听养老。』

  「王即叹美,心生喜悦,奉养臣父,尊以为师。济我国家一切人命,如此利益,非我所知。即便宣令,普告天下,不听弃老,仰令孝养;其有不孝父母,不敬师长,当加大罪。

  「尔时父者,我身是也;尔时臣者,舍利弗是;尔时王者,阿阇世④是;尔时天神,阿难是也。」

  注释

  ①天神:梵语devata,音译泥缚多,指天上之诸神,即为梵天、帝释等之通称。

  ②慳贪:梵语matsarya-raga。慳吝贪著之意。亦即吝惜财物而舍不得布施给人,并贪求而无餍足。慳贪是障道的因缘之一,六度中的布施波罗蜜可以对治慳贪之病。

  ③嫉妒:嫉,梵语irsya,唯识百法之一,乃心所(心之作用)之名。指对於他人的善行美事生起不欢喜的情绪,也就是一般所称的嫉妒。嫉妒会令人产生烦恼,唯识宗将之归为随烦恼之一。

  ④阿阇世:梵名Ajatasatru,巴利名Ajatasattu。为佛世时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子。及长,立为太子,因听信提婆达多之唆使,幽禁父王於地牢中,欲致之死。其母韦提希夫人於痛苦绝望中,遥向佛陀请求救度,佛陀於是为其宣说西方极乐世界之殊胜,此为净土法门之肇始。阿阇世王弑父即位後,并吞邻近诸小国,威震四方,奠定印度统一之基础。後因弑父之罪而遍体生疮,至佛前忏悔即平愈,遂归依佛陀。佛陀灭度後,为佛教教团之大护法。摩诃迦叶於七叶窟结集经典时,阿阇世王为大檀越,供给一切资具。

-----------------------------------------------------------------------------------------------------

更多白话佛经大全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