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佛经概说 二、贤愚经


2014/9/3    热度:1043   

  

       白话文:佛经概说 二、贤愚经

  题解

  《贤愚经》,全称《贤愚因缘经》,十三卷,元魏慧觉、威德等八僧所译。

  据《出三藏记集》卷九载:本经是河西沙门昙学、威德等八僧,结志游方,远寻经典,於于阗大寺,遇般遮于瑟大会,三藏诸学者各宣说经律。昙学等八人随缘分听,於是竞习胡音,析以汉义,精思通译,各书所闻。回到高昌,乃集为一部。後至凉州,河西宗匠慧朗以本经所记,源在譬喻,譬喻所明,兼载善恶,善恶相对,则有贤愚之分,是以取名为《贤愚经》。

  本经大量采用经、律部中的故事,尤以律部故事甚多,共收录了六十九则譬喻故事,记载了佛陀教导座下许多贤德弟子与愚笨弟子悟道的经过。这些因缘故事,情节曲折动人,皆寓有惩恶扬善的教化意义,敍事说理尤其活泼生动,深具文学及教育价值。我国敦煌变文、敦煌壁画多取材於此。而《法苑珠林》、《经律异相》、《万善同归集》、《诸经要集》、《释氏要览》等,亦每引本经以说理。一八四三年,德裔之东方学者舒密特(I.J.Schmidt)将之由西藏文译成德文出版。

  本经收录於《高丽藏》第二十九册,《碛砂藏》第二十七册,《龙藏》第一○五册,《□正藏》第四十九册,《大正藏》第四册。又本经的品名、品次,依版本的不同各有差异,互有增减。本书仅撷取其中一品,说明佛陀慈悲等视一切众生的教化所给予我们的启示。

  概说

  佛陀在舍卫国弘化的时候,波斯匿王的一位大臣生养了一个儿子,名叫无恼,不但长得仪表出众,而且智慧过人,甚得父亲的疼爱。

  稍长,父亲特别送他去跟随国中一位有名望的婆罗门修学。婆罗门之妻见无恼栢貌挺拔、才华无双,心生爱染,急欲求好。然无恼严守分际,宁死也不愿做出有悖师道、有违伦理的事情。

  婆罗门之妻眼见所求未能遂愿,恼羞成怒,同时为了掩饰自己的丑行,於是反向丈夫诬指无恼对她非礼、轻薄。婆罗门一听,恼怒非常,心生报复,便对无恼说,只要能在七日之内杀死一千人,取下一千只指头串成花鬘,将来死後必能生天。

  无恼初时虽然有些犹豫,但是碍於老师的话不能不听,於是心中恶念顿生,便走出户外,见人就杀,然後取下手指。由於无恼疯狂杀人,一时之间,惊动全国,人人视之为杀人魔王,只要一见到他,拔腿飞奔就跑,口中并且高喊著「鸯伽摩罗」 ,也就是「指鬘」的意思。

  就这样持续到了第七天,一共杀死九百九十九人,为了凑成一千人,无恼竟然泯灭人性到连母亲也要杀,所幸此时佛陀看到因缘已经成熟,便以威仪及言教度化了他,息下他的残暴心性而跟随佛陀出家,并且很快就证得阿罗汉果位。

  就在这个同时,一日,波斯匿王带领精锐兵马,准备捉拿鸯伽摩罗,波斯匿王亲自尾随在大队兵马之後。途中,经过祇园精舍,忽然间大队人马、象骑却驻足不前,令波斯匿王大感疑惑,派人上前去了解情况。原来大队人马被精舍里传来的梵咀声所吸引而流连忘返,任凭波斯匿王怎么样催促,一群人动也不动,最後连波斯匿王都被迷上了。直到梵呗声停止後,波斯匿王情不自禁地走入精舍,向佛陀请示:「究竟是什么人梵呗声这样好听?我要好好供养他十万钱。」

  佛陀闻言说:「波斯匿王!很好!不过请你先将十万钱拿出来,放在桌上。」

  波斯匿王:「难道佛陀怕我食言吗?好吧!先拿钱就先拿钱。」

  终於佛陀把呗比丘请了出来。

  波斯匿王一看,大失所望:「我一个钱也不供养他。」

  事实果真如佛陀所料!原来这个呗比丘长得非常难看,很不得人缘。但是答应佛陀的事怎能反悔呢?所以,波斯匿王请问佛陀:「为什么呗比丘声音这么好听,而人却长得这么丑陋?是何因缘果报?」

  佛陀说:「这个比丘,过去世是个负责建寺造塔的官员,但是他不是很喜欢这个工作,所以工程拖得很慢。而其他也负责相同的造塔工作的人,却早巳完成。因为他很不高兴地嫌东嫌西这样的行为而导致今生的果报。」

  常闻有塔的地方,即为有佛,有佛的地方即有舍利,因此供奉佛舍利的地方是下可轻慢诋毁嫌谤的。

  那么又是怎样的因缘,使他在今生得以有这样好听的声音呢?那是因为他在塔寺建好之後供养大钟、法器,所以感得今生音声了晓的果报。

  佛陀为此曾向呗比丘建议,可以用梵咀弘法,後来大家都称他为呗比丘或妙声比丘、铃声比丘。

  虽然是业障深重,身相不好看的弟子,佛陀仍然教导他;甚至人人唾弃的杀人魔王,佛陀仍然度他出家学道。佛陀愍念一切众生,视一切众生皆如其子罗睺罗,佛陀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的慈悲,正如高山大海,不嫌拣择,又如日月星辰,普照无私。因此,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学佛应该要学习佛陀的智慧、慈悲、心量,要能胸怀众生,包容异己,才能成其伟大;就如彩虹之所以美丽,正因为它能同时包容多种色彩!所以,能够包容别人、成就别人,这是扩大自己、完成自己。

  原典

  贤愚经

  北魏凉州沙门慧觉等在高昌郡译

  无恼指鬘品第四十五

  如是我闻①:

  一时,佛在舍卫国②祇树给孤独园③。於时,国王名波斯匿王④,有辅柑,聪明巨富。其妇怀妊,生一男儿,形貌端正,容体殊绝。於时辅相见儿欢喜,即召相师,令占相之。

  相师看见,怀喜而言:「是儿福相,人中挺特,聪明智辩,有踰人之德。」父闻遂喜,勅为作字。

  相师问言:「儿受胎来,有何异事?」

  辅相答言:「其母素性不能良善,怀妊已来,倍更异常,心性恭顺,乐宣人德,慈矜苦厄,不喜说过。」

  相师言曰:「此是儿志,当为立字,号阿□贼奇,晋言无恼。」

  儿渐长大,雄壮绝伦,有力士之力,一人敌千,腾接飞鸟,走疾奔马。其父辅相,甚爱念之。

  於是国中,有一婆罗门⑤聪明博达,多闻广识,有五百弟子追逐随学。尔时辅相即将其子,往嘱及之,令其学问。

  婆罗门可之,受持教授。阿□贼奇夙夜勤业,一日谘受胜余终年,□未经久普悉通达。婆罗门师异常待遇,行来进止每与是俱,及诸同学倾意瞻敬。

  尔时婆罗门师妇见其端正,才姿挺邈,过踰人表,怀情色著,爱不去意。然诸弟子与共周回,行止不独,无缘与语,有心不遂,常以叹悒。会有檀越⑥来请其师及诸弟子,三月一时,婆罗门师内与妇议:「我今当行受请三月,当留一人经纪於後。」

  时妇内喜,密自怀计,白婆罗门:「是事应尔,後家理重,宜须才能,可留无恼,嘱以後事。」

  时婆罗门即勅无恼:「我今赴彼檀越之请,後事总多须人料理,卿著亨能,为吾营後。」无恼受教,即住不行,师及徒众引导而去。

  其妇怡悦,欣喜无量,极自庄饰,多作姿媚,与共谈语,娆动其意;无恼志固,无心相从。欲心转盛,实意语之:「我相钦爱,由来有素,但逼众人有怀未发,汝师临去,吾故相留,今既独静。当从我意。」

  无恼晓谢语言:「我梵志⑦法,不YIN师妇,若当违犯,非婆罗门。宁交取死,终不为此。」

  於时,师妇望重违心,惭愧瞋愤,复作密计,候师垂至,挽裂衣裳,抓破其面,尘土坌身,惟悴卧地,无所言语。

  时婆罗门师徒俱到,师即入内,见妇色状,即问其故,何缘乃尔。妇垂泣言:「不足问也。」

  时婆罗门重更问之:「汝有何事,当相告语,云何不说?」

  妇啼而言:「汝所钦美阿□贼奇,自汝去後常见侵凌,我适不从,抴裂我衣,怀我身首,汝畜弟子云何乃尔?」

  婆罗门闻,甚怀恚忿,语其妇言:「此无恼者,力敌千人,辅柑之子,种族强盛,虽欲治之,宜当以渐。」诠谋是已,往见无恼,随宜方便而慰喻言:「我去之後,苦汝营劳,又汝前後奉事尽忠,常感汝意,思欲相酬。有一秘法,由来未说,若能成办,直生梵天。」

  无恼长跪,问:「是何事?」

  答言:「若持七日之中,斩千人首而取一指,凡得千指以为鬘饰。尔时梵天⑧便自来下,命终之後定生梵天。」

  无恼闻此,情怀犹豫,复白师言:「此事不应!杀害众生,便生梵天。」

  师又告言:「汝我弟子,岂不信我至要之言!若汝不信,则为义绝,随尔道径,莫复此住。」又更作咒,竖刀在地,说咒已讫,恶心转生。师知其意,即授与刀。

  受刀走外,得人便杀,取指为鬘,人见便号鸯仇魔罗,晋言指鬘。

  周行斩害到七日,头方得九百九十九指。唯少一指,残杀一人,指数便满,人皆藏窜,无敢行者,遍行求觅,更不能得。七日之中,不得饮食。其母怜愍,遣人为致,悉各怀惧,无敢往者。

  其母持食,躬自致往。儿遥见母,走趣欲杀。母时语言:「咄!不孝物,云何怀逆,欲危害我?」

  儿便语言:「我受师教,要七日中满得千指,便当得愿生於梵天。日数已满,更不能得,事不获已,当杀於母。」

  母又语言:「事苟当尔,但取我指,莫见伤杀。」

  於时世尊具遥覩见,知其可度,化作比丘⑨行於彼边。鸯仇摩罗已见比丘,舍母腾跃,走趣规杀。佛见其来,徐行舍去。指鬘极力走不能及,便遥唤言:「比丘小住。」

  佛遥答言:「我常自住,但汝不住。」

  指鬘复问:「云何汝住,我不住耶?」

  佛即答言:「我诸根寂定而得自在,汝从恶师禀受邪倒,变易汝心,不得定住,昼夜杀害,造无边罪。」指鬘闻此,意欻开悟,投刀远弃,遥礼自归。於时如来尔乃待之,还现佛身,光明朗日;三十二相⑩,□著奇妙。

  指鬘见佛光相威仪,以身投地,悔过自责。佛粗说法,得法眼净,心遂纯信,求索出家,佛即可之。

  「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衣著身。随彼所应,重为说法,心垢都尽,得罗汉道。

  佛即将其还祇陀林。尔时国中,人民之类闻指鬘声,皆各惊怖,人畜怀妊,怖不能生。时有一象不能出子,佛勅指鬘,往说诚言:「我生已来,不杀一人。」

  指鬘白佛:「我由来杀多,云何不杀?」

  佛告之曰:「於圣法中,是为始生。」尔时,指鬘便整衣服,奉教往说如语,寻生皆得安隐。还诣精舍⑾,坐一房中。

  时波斯匿王大合兵众,躬欲往讨鸯仇摩罗,路由祇洹,当往攻击。时祇洹中,有一比丘形极痤陋,音声异妙,振声高呗,音极和畅,军众倾耳,无有厌足;象马竖耳,住不肯行。

  王怪,顾问御者:「何以乃尔?」

  御者答言:「由闻呗声,是使象马停足立听。」

  王言:「畜生街乐闻法,我曹人类何不往听。」即与群众暂还祇洹。

  到下象乘,解剑却盖,直进佛所,敬礼问讯。彼呗比丘呗声已绝,王先问言:「向闻呗音清妙和畅,情豫钦慕,愿得见识,施十万钱。」

  佛告之曰:「先与其钱,然後可见,若已见者,更不欲与一钱之心。」即将示之。见其形状倍复痤陋,不忍见之,意无欲与一钱之想。

  王从座起,长跪白佛言:「今此比丘,形极短丑,其音深远,声彻乃尔,宿作何行,致得斯报?」

  佛告王曰:「善听着心!过去有佛,名曰迦叶,度人周讫,便般涅槃⑿。时彼国王名机里累,收取舍利⒀欲用起塔。时四龙王化为人形,来见其王,问:『起塔事,为用宝作?为用土耶?』王即答言:『欲令塔大,无多宝物,那得使成?今欲土作,令方五里高二十五里,极使高显可观。』龙王白言:『我非是人,皆是龙王,闻王作塔,故来相问。苟欲用宝,当相佐助。』王欢喜言:『能尔者快。』龙复语言:『四城门外有四大泉,城东泉水取用作墼,成绀琉璃;城南泉水取用作墼,其击成已,皆成黄金;城西泉水取用作墼,击成就已,变成为银;城北泉水取用作墼,其墼成已,变为白玉。』

  「王闻是语,倍增踊跃,即立四监,各典一边。其三监,所作工向欲成;一监慢怠,工独不就。王行看见,便以理责:『卿不用心,当加罚谪。』其人怀怨,便白王言:『此塔太大,当何时成。』王去之後,勅诸作人:昼夜勤作,一时都讫。塔极高峻,众宝晃昱庄校雕饰,极有异观。见已欢喜,忏悔⒁前过。持一金铃,着塔枨⒂头,即自求愿:令我所生音声极好,一切众生莫不乐闻。将来有佛,号释迦牟尼,使我得见,度脱生死。

  「如是,大王!欲知尔时一监作迟,怨塔大者,此比丘是。缘彼恨言,嫌其塔大,五百世中,常极痤陋;由後欢喜施铃塔头,求索好声,及愿见我,五百世中,极好音声,今复见我,致得解脱。」王闻是已,便辞欲退。

  佛问大王:「欲何所至?」

  王白佛言:「国有恶贼鸯仇摩罗,伤杀人民,纵横暴害,今欲率众往攻伐之。」

  佛告王言:「鸯仇摩罗当如今者不能杀蚁,况复余耶?」

  王心念言:世尊已往已降伏之。

  佛告王言:「指鬘今已出家人道,得阿罗汉,诸恶永尽,今在其房,欲见之不?」

  王言:「思见。」即起到其房外;闻指鬘比丘声欬之声,忆其暴恶所伤弥广,怖噼断绝,良久乃稣,还至佛所,以事白佛。

  佛告王言:「不但今日闻彼之声堕地断绝,过去世时闻其音声亦尔断绝。善听,大王!过去久远,此阎浮提⒃有一大国,名波罗捺⒄。尔时国中,有一毒鸟,捕诸毒虫,恒以为食。其形极毒,不可触近,所经历下,众生皆死,树木悉枯。尔时此鸟遇到一林,住一树上,声欬欲鸣。时彼林中,有白象王在傍树下,闻毒鸟声,躃地断绝不能动摇。如是,大王!尔时毒鸟,今指鬘是;时白象王,今王身是。」

  王复白佛:「鸯仇摩罗暴害滋甚,杀尔所人,赖蒙世尊降化修善。」

  佛告王曰:「鸯仇摩罗不但今日杀此多人蒙我降化,过去世时,亦杀此等,我亦降化,乃复思善。」

  王重白佛言:「不审此等先世被害,世尊降化,其事云何?愿为解说。」

  佛告王曰:「善听苦心!过去久远阿僧祇劫⒅,此阎浮提有一大国,名波罗捺。於时国王,名波罗摩达。尔时国王将四种兵人山林中,游行猎戏。王到泽上,驰逐禽兽,单只一乘独到深林。王时疲极,下马小休。

  「尔时林中,有胖师子,怀欲心盛,行求其偶,困不能得。值於林间,见王独坐,YIN意转隆,思欲从王,近到其边,举尾背住。王知其意,而自思惟:此是猛兽,力能杀我,若不从意,傥见危害。王以怖故,即从师子。成欲事已,师子还去。诸兵群从已复来到,王与人众即还宫城。

  「尔时师子从是怀胎,日月满足,便生一子,形尽似人,唯足斑驳。师子忆识,知是王有,便衔担来,著於王前。王亦思惟,自忆前事,知是己儿,即收取养。以足斑驳,字为迦摩沙波陀,晋言驳足。养之渐大,雄才志猛,父王崩亡,驳足继治。

  「时驳足王,有二夫人:一、王者种,二、婆罗门种。时驳足王一日出城,游於园观,勅二夫人:『随我後往,谁先到者,当与一日极相娱乐;其随後者,吾不见之。』王去之後,其二夫人极自庄饰,严驾车乘,一时俱往。到於道中,见於天祠,梵志种者下车作礼,礼已急进,犹随後到。王从本言,而不前之。於是夫人瞋恚烦愤,怨责天神:我由礼汝,使王见薄,若有天力,何不护我?恚恨愤恼,密自怀计:王後还宫,加意奉事,复还待遇,从王求愿,听我国中一日自在。值王偏心,即听可之,出外令人打坏天祠,令平如地,乃还宫中。

  「守天祠神悲苦懊恼,往至宫中,欲思伤害王宫,天神遮不听入。有一仙人住仙山中,时驳足王恒常供养,日日食时飞来人宫,不食肴饍,粗食虫供。偶值一日,仙人不来,天神知之,化作其形,欲来人宫,宫神犹识,不听前人,遥在门外,白王求通。王闻仙人在外索现,怪其所以,急勅听人。

  「是时宫神闻王有教,即休不遮,径前得入,坐於仙人常坐之处,办如常食,以用供养。时化仙人不肯就食,即语王言:『此食麤恶,又无肉鱼,云何可噉?』王即白言:『大仙自来恒食清素,故令不办肉鱼肴饍。』化仙又告:『自今已後莫设麤供,但肉为食。』即如语办,食已还去。

  「後到明日,旧仙飞来,为设肴饍种种诸肉,仙人瞋恚,怨愤於王。王言:『大仙!昨日勅如是作。』仙人语言:『昨日有患,断食一日,不来是间,谁语汝曹?但相轻试,故复尔耳,令王是後十二年中恒食人肉。』作是语竞,飞还山中。

  「是後厨监忘不办肉,临时无计,出外求肉,见死小儿肥白在地,念且称急,即却头足,担至厨中,加诸美药,作食与王。王得食之,觉美倍常,即问厨监:『由来食肉未有斯美,此是何肉?』厨监惶怖,腹拍王前,『若王原罪,乃敢实说。』王答之言:『但实说之,不问汝罪。』厨监白王:『先日有缘,不及觅肉,得死小儿以称时要,不意大王乃当觉之。』王言:『此肉甚美异常,自今已往如是求索。』厨监白王:『前者偶值自死小儿,更求叵得。』其作食者,畏惧国法。王又语言:『汝但密取,设有觉者,断处由我。』厨监受教,密捕得之,日日供王。

  「於时城中人民之类,各各行哭云亡小儿,展转相问,何由乃尔。诸臣聚议,当试微伺,即於街里处处安人,见王厨监拒他小儿,伺捕得之。缚将诣王,具以前後所亡事白,王闻是语,默然不答。三重白王:『今捕得贼,罪□彰露,事当断决,云何默然?』王乃答言:『是我所教。』诸臣怀恨,各自罢去,於外共议:『王便是贼,食我等子,噉人之王,云何共治?当共除之,去此祸害。』一切同心,咸共齐谋。

  「城外园中有好池水,其王日日至彼洗浴,诺臣储兵安伏园中,王出洗浴已到池中,伏兵一时周匝四合,即围其王,当取杀之。王见兵集,惊怖问言:『汝等何故,而围逼我?诸臣答言:『夫为王者,养民为事,方临厨子杀人为食,众民呼嗟,告情无处,不任苦酷,故欲杀王。』王语诸臣:『我实无状,自今已後,更不复为,唯见恕放,当自改厉。』诸臣语曰:『终不相放!正使今日天雨黑雪,令汝头上生黑毒蛇,犹不相听,不须多云。』

  「时王驳足闻臣语已,自知必死,得脱无路,即语诸臣:『虽当杀我,小缓须臾,听我小住。』诸臣缓置。王即自誓:『我身由来所修善行,为王正治,供养仙人,合集众德,回令今日我得变成飞行罗刹。』其语已讫,寻语而成,即飞虚空,告诸臣曰:『汝等合力,欲强杀我,赖我大幸,复能自拔。自今已後,汝等好忍,所爱妻儿我次当食。』语讫飞去,止山林间,飞行搏人,担以为食,人民之类恐怖藏避。

  「如是之後,杀噉多人,诸罗刹辈附为翼从,徒众渐多,所害转广。後诸罗刹白驳足王:「我等奉事,为王翼从,愿为我曹作一宴会。』时驳足王即许之言:『当取诸王令满一千,与汝曹辈以为宴会。』许之已讫,一一往取,闭著深山。已得九百九十九王,残少一人,其教未足。诸王念言:我曹穷急,当何所趣?若其捕得须陀素弥,须陀素弥有大方便,能济我等。作是计已,白罗刹王:『王欲作会,极令有异,纯取诸王不用凡细,须陀素弥甚有高德,若能得来,王会乃好。』罗刹王言:『有何高德?』即时飞腾,往欲取之。

  「值须陀素弥将诸采女,晨欲出城至园洗浴,道见婆罗门,从其乞匂。王语婆罗门:『待我洗还,当相布施。』王既到园,入池中洗,时罗刹王飞空来取,担到山中。须陀素弥愁忧悲泣,时驳足王而问之曰:『闻汝名德殊胜第一,大丈夫志,当任穷达,云何特愁,啼如小儿?』须陀素弥白罗刹王:『我不爱身贪惜寿命,但念生来未曾妄语,朝出宫行,见一道士,当车驾前,从我乞匂。我许洗还,当相施与。出值大王担我至此,念今妄语违失诚信,是以故愁,非惜身也。愿见哀憨,假我七日,施彼道士,当归就死。』

  「驳足闻是,而语之言:『汝今得去,宁当自还来就死耶?』即复问言:『正使不还,我自能得。』寻放令去。王还到国,道士犹在,欢喜供养,施婆罗门。时婆罗门见王不久欲还就死,惧其恋国,而有愁忧,即为其王而说偈言:

  劫数终极,乾坤洞然,须弥巨海,都为厌炀,

  天龙人鬼,於中彫丧,二仪尚殒,国有何常?

  生老病死,轮转无际,事与愿违,忧悲为害,

  欲深祸重,疮疣无外,三界都苦,国有何赖?

  有本自无,因缘成诸,盛者必衰,实者必虚,

  众生蠢蠢,都如幻居,三果皆空,国土亦如。

  识神无形,假乘四蛇,无眼宝养,以为乐车,

  形无常主,神无常家,形神尚离,岂有国耶?

  「时须陀素弥闻说此偈,思惟义理,欢喜无量,即立太子自代为王,与诸臣别,当还赴信。诸臣同声,白於王言:『愿王但住,勿忧驳足,臣等思计,设备防虑,锻铁为舍,王且在中,驳足虽猛,何所能耶?』王告诺臣并诸人民:『夫人生世,诚信为本,虚妄苟存,情所未许。宁就信死,不妄语生。』复为种种说诚信之利,广为分别虚妄之罪。诸臣悲咽,一更无言。王起出城,一切皆送,□慕道次,断绝复稣,王晓喻讫,涉道而去。

  「时驳足王自思惟言:须陀素弥今日应来,坐於山顶,遥候望之。见其顺道径来越已,既到见之,颜色怡悦,欢喜解释,踰过於旧。罗刹王问:『快能来到,人生於世,靡不惜寿,汝今当死,欢喜倍常,还到本国,获何善利?』须陀素弥答言:『大王!宽恩假我七日布施,得遂诚言,又闻妙法,心用闻解,当如今日,志愿毕足,虽当就死,情欣犹生。』驳足王言:『汝闻何法?试为吾说。』须陀素弥为说本偈,复更方便广为说法,分别杀罪及其恶报,复说慈心不杀之辐。驳足欢喜,敬戴为礼,承用其教,无复害心,即放诸王,各还本国。

  「须陀素弥即收兵众,还将驳足,安置本国。前仙人誓十二年满,自是已後,更不噉人,遂还霸王,治民如旧。如是,大王!欲知尔时须陀素弥王⒆者,今我身是;驳足王者,今鸯仇摩罗是;尔时诸人十二年中,为驳足王所食噉者,今此诸人为鸯仇摩罗所杀者是。此诸人等,世世常为鸯仇摩罗之所杀害,我亦世世降之以善。我念过去为凡夫时,化令不杀,况我今日成为如来,众德普备,诸恶永息,岂复不能降化之耶?」

  王复白佛:「今此诸人宿有何绿,乃常世世为其所杀?」

  佛告王曰:「善谛听之。乃往过去久违劫中,此阎浮提有一大国,名波罗捺。於时国王名婆罗摩达,王有二子,各有雄才,端正殊妙,王甚爱念。於时,小者心自念言:设我父崩,兄当继治,我既年小,无望国位,生於一世已不作王,处世何为?不如幽静以求仙道。作是念已,往白父王:『贪慕深山,求於仙道,愿见听放,得遂所志。』如是殷憨,志不可夺。父便听之,即放入山。

  「去经数年,父王崩亡,其兄继位统领人民,兄治不久,遇疾命终,未有子嗣,更无继绍。诸臣集议,摩知所归,有一臣言:『王有小子,前启大王,入山学仙,当还往迎,以续王位。』诸臣喜曰:『定有此事。』即相率合,入山请唤。到以情状,具白其意:『唯愿垂怜,抚接我国。』仙人答言:『此事可畏,我此静乐,永无忧患,世人凶恶,心好相斩戮,若我为王,傥见圆害,今甚乐此,不能为也。』诸臣重白:『王崩绝嗣,更无绍继,唯有大仙是王之种,国土人民不得无主,唯愿垂愍,愿意临覆。』如是致诚殷懃求请,其意不忍,遂与还国。

  「仙人少小不习欲事,既来治国,渐近女色,YIN事已深,奔逸放荡,晨夜耽荒不能自制。遂勅国中一切诸女,欲出行时,要先从我,尔乃然後听往从夫。及诸国中端正妇女,人其意者,皆悉凌辱。

  「时一女人,於道陌上,多人众中,倮形立溺,人悉惊笑,来共呵之:『汝何无羞,乃至若是?』女即答言:『女於女中,有何羞耻?汝等立溺,既亦不羞。我汝不异,有何羞耻?』诸人答言:『是语何谓?』女复言曰:『唯王一人是男子耳,一国妇女皆被其辱,汝等若男,当令尔耶。』於是诸人更相慙愧,便共谈论,如此女言,实足其理,阴持女言转密相语,同心合谋,欲共图王。

  「城外园中有清凉池,王恒前後至池洗浴,诸臣民辈安伏园中,值王出洗,伏兵悉出,周匝围遥,逼取欲杀。王乃惊曰:『欲作何等?』诸臣白言:『王为正治,YIN荒过度,坏乱常俗,污辱诸家,臣等睹见,不能堪忍,故欲除王,更求贤能。』王闻遂惊,语诸臣言:『我实不是,负累汝等,请自改厉,更不敢尔,愿见宽放,与民更始。』诸臣复语:『正使今日天雨黑雪,顶生毒蛇,终不相放,奚须多云。』

  「王闻是已,自知必死,瞋恚感愤,语诸臣言:『我本在山,无豫世事,状就见逼,以我为王,未有大失,同心图我。我今单弱,无力自拔,誓当来世,当常杀汝,垂当得道,犹不相置。』虽作是誓,犹故杀之。

  「如是,大王!欲知尔时仙人王者,今鸯仇摩罗是;尔时臣民同心杀王者,今此诸人为鸯仇摩罗所杀者是。从彼已来,常为所杀,乃至今日犹害此等。」

  时王长跪,复白佛言:「指鬘比丘杀此多人,今已得道,当受报不?」

  佛告大王:「行必有报,今此比丘在於房中,地狱之火从毛孔出,极患苦痛,酸切叵言。」于时如来欲令众会知作恶行必有罪报,勅一比丘:「汝持户排,往指鬘房,刺户孔中。」比丘即往,奉教为之,排入户内,寻时融清。

  比丘惊愕,还来白佛,佛告比丘:「行报如是。」王及众会,莫不信解。

  尔时阿难长跪白佛:「鸯仇摩罗宿有何庆,身力雄壮,力士之力,健捷轻疾,走及飞鸟,复得值佛,越度生死?唯愿垂哀,为众会说。」

  佛告阿难:「汝等善听。乃往过去迦叶佛⑩时,有一比丘为僧执事,将憎人畜,载致谷米,道中逢雨,隐避无处,谷米囊物悉被浇浸。时彼比丘思欲疾过,力少行迟,无方从意,心怀悒迟,即立誓言:愿我後生,力敌千人,身轻行速,走疾飞鸟,将来有佛释迦牟尼,使我得见永脱生死。如是,阿难!尔时执事比丘者,今鸯仇摩罗是。由彼世时出家持戒,因营僧事立愿之故,自从是来,世世端正,猛力轻疾,悉如其愿。复遇见我,得度生死。」

  尔时阿难及诸比丘,王及臣民,一切会者,闻佛所说因缘行报,皆悉感厉,思惟四谛,有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者;有种辟支佛善根本者;有发无上正真道意者;或有得住不退转者,皆护身口,剋心从善,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释

  ①如是我闻:梵语evam maya srutam,巴利语evam me Sutam。又作我闻如是、闻如是。为经典之开头语。佛陀於入灭之际,曾对多闻第一的阿难(梵Ananda)言其一生所说之经藏,须於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以与外道之经典区别。如是,系指经中所叙述之佛陀的言行教说;我闻,则指经藏编集者阿难自言听闻於佛陀言行。又「如是」意为信顺自己所闻之法;「我闻」则为坚持其信之人。此即信成就、闻成就,又作证信序。

  ②舍卫国:舍卫,梵名Sravasti,巴利名Savatthi.为中印度古王国名。因此城多出名人,多产胜物,故称闻物国。本为北憍萨罗国(梵uttara—Kosala)之都城名,为别於南憍萨罗国(梵Daksina—kosala) ,故以都城代称。佛陀在世时,波斯匿王统治此国。此为佛陀出生之地,佛陀为报生地之恩,多住於此,前後居止十五年,较住於其他诸国长久。

  ③祇树给孤独园:梵名Jetavana-anathapindaSYarama。印度佛教圣地之一,位於中印度憍萨罗国舍卫城之南。略称祇园或祇树、祇园精舍、祇洹精舍、祇陀林、逝多林。意为松林、胜林。「祇树」乃祇陀太子所有树林之略称;「给孤独」即舍卫城长者须达之异称,因长者夙怜孤独,好布施,故得此名。盖此园乃须达长者为佛陀及其教团所建之僧坊,精舍建於祇陀太子之林苑,以二人共同成就此一功德,故称祇树给孤独园。佛陀曾多次在此说法,为最著名之遗蹟,与王舍城之竹林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之两大精舍。

  ④波斯匿王:中印度憍萨罗国国王,生於佛陀时代。初极凶残无道,後蒙佛陀教化,笃信佛法,并成为佛教僧团的大护法。兼领有迦尸国,与摩揭陀国并列为大强国。

  ⑤婆罗门:梵语brahmana,意译为净行、梵行、承习,又作梵志、婆罗门种。指婆罗门教僧侣及学者之司祭阶级,为印度四姓中之最上位,学习并传授吠陀经典,掌理祈祷、祭祀,为神与人间之媒介。自称由梵天之口而生,故独取梵之名。

  ⑥檀越:梵语danapati。即施与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等之信众。意译施主、檀那主,简称檀那。

  ⑦梵志:梵语brahmana,音译为婆罗门、梵士,为一切外道出家者之通称。《大智度论》卷五十六说,若有承用外道法者,亦名梵志。

  ⑧梵天:梵名Brahma。音译婆罗贺摩、没罗含摩、梵摩。意译清净、离欲。印度思想将万有之根源「梵」,予以神格化,为婆罗门教、印度教之创造神,与湿婆(siva) 、毗湿奴(梵visnu)并称为婆罗门教与印度教之三大神。

  ⑨比丘:梵语bhiksu,巴利语bhikkhu之音译。又作苾刍、苾蒭。意为乞士、乞士男、除士、薰士、破烦恼、除馑、怖魔。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为出家五众之一。

  ⑩三十二相:指转轮圣王及佛的应化身所具足的三十二种殊胜容貌及微妙形相。根据经典记载,每行百善乃得一相,称为「百福庄严」。

  ⑾精舍:寺院的别称,意为精链修行者所居住的房舍。

  ⑿般涅槃:梵语parinirvana,指烦恼断尽而臻於智慧圆满的觉悟之境,也就是超越生死的悟界,为佛教终极的实践目的。

  ⒀舍利:修道者死後焚烧所遗的骨头,此乃戒定慧薰修所成,甚难可得。一般指佛陀的遗骨,称为佛舍利。安置佛舍利的宝塔,称为舍利塔。

  ⒁忏悔:谓悔谢罪过以请求谅解。忏,为梵语Ksama(忏摩)之略译,乃「忍」之义,即请求他人忍罪;悔,为追悔、悔过之义,即追悔过去之罪,而於佛、菩萨、师长、大众面前告白道歉,以达灭罪之目的。乃佛教重要的修行法门之一。

  ⒂枨:音彳上,门的两旁长木。

  ⒃阎浮提:「阎浮」乃树名,「提」为洲之意;此洲盛产阎浮树,故名阎浮提。为须弥山四大洲之南洲,故又称南阎浮提、南瞻部洲,为我们所居住的人间世界。据《俱舍论》载,四大洲中,唯此洲中有金刚座,一切菩萨将登正觉,皆坐此座。

  ⒄波罗捺:梵名Varanasi。中印度古王国。又称波罗奈斯国,旧称伽尸国,近世称为贝那拉斯,即今之瓦拉那西(Varanasi) 。此国都城临西殑伽河,城西北之鹿野苑,即佛陀成道後最初教化五比丘之地。尔後,佛常游化至此教化众生,系六大说法处之一,今城内有数以千计之印度教寺庙,其中有著名之金寺。

  ⒅阿僧祇劫:阿僧祇,梵语asamkhya,意为无量数、无央数;劫,为极长远之时间名称,有大、中、小三劫之别。

  ⒆须陀素弥王:梵名Srutasoma,巴利名Sutasom。释尊於因位为国王修菩萨行时之名。又称修陀素弥王、须陀须摩王、须陀摩王。意译作普明王。

  ⒇迦叶佛:梵名Kasyapa Buddha。又作迦叶波佛、迦摄波佛、迦摄佛。意译作饮光佛。乃释迦牟尼佛以前之佛,为过去七佛中之第六佛,又为现在贤劫千佛中之第三佛。传说为释迦牟尼佛前世之师,曾为释迦牟尼佛授记将来必定成佛。

-----------------------------------------------------------------------------------------------------

更多白话佛经大全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