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号”四勇士孤舟重走郑和之路
2015/5/22   热度:204
1405-1433年,中国航海家郑和先后率领由200多艘船只和2.7万余名官兵组成的庞大船队,历时28年,7次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启程下西洋,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在古代社会创造了人类征服海洋的奇迹。 600年前,就是这样一支船队,驶入茫茫大海,中国踏上了了解世界的路途,世界也从此认识了中国。600年后,一艘名为“凤凰号”的单桅帆船重走当年郑和路,重温昔日的艰险与辉煌。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2004年8月8日,美籍华人航海家翁以煊等4人驾驶“凤凰号”帆船从中国江苏太仓启航,经过8个月12500海里的航行,途经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缅甸、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印度、巴基斯坦、伊朗、阿联酋和阿曼,最后于2005年3月16日抵达肯尼亚港口城市蒙巴萨。满怀“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凤凰号”乘风破浪,以海上亲历的方式,完成了一场对600年前郑和下西洋最壮阔的纪念。 除了船长,船员都无航海经历 参加“凤凰号下西洋”航海行动的4人中,除了船长翁以煊外,领队郑浩、何明礼,摄影师黄睿都没有航海的经历。任职凤凰卫视中文台专题组副总监的郑浩,当时正在巴基斯坦做新闻。台里给他打电话,问他是否晕船,他说不晕。再问会不会游泳,他说会游泳。就这样,郑浩成了“凤凰号”的一员。 茫茫大海上,人是如此渺小。航海记录为零、对帆船的认识也是零,这两项“零经验”,再加上航海拍摄的任务,使“凤凰号”的几位成员经历了太多意想不到的挑战。“这是一种无法想象、无法预见的困难,跟以往所经历过的困难完全不同。要克服的是孤独、寂寞和工作上的种种压力。”“出了问题,即便是有海事卫星电话这样先进的通讯设备,但从发出求助到救援人员到来,也要等上漫长的几个小时。”在航海日志中,船员们留下了许多这样的感慨。 航行中,队员经历了台风、大浪、暴晒、晕船,在气温高达40℃的船舱内完成拍摄、传输、写作等工作,这是一次对意志、体魄、耐力和专业精神的考验。他们在克服种种困难的同时,坚持完成采访拍摄任务,共拍摄了320小时的影片,撰写了十几万字的航海日志。航海专家称这不仅是一次文化之旅,更是一次自然之旅,是用精神和毅力完成的环球探险,其难度和艰险绝不亚于攀登险峰或横穿大漠。 克服重重困难,经受住海啸冲击 提起这8个月的海上历程,翁以煊说,遇到的困难各种各样,难以枚举。“凤凰号”出发时正值台风季节,经过上海以及台湾海峡时,“凤凰号”就经历了强台风的洗礼。台风造成了相当程度的损失,但都及时得到了修复。 最惊险的莫过于在2004年底经历的印度洋海啸。灾难发生当天,“凤凰号”正在位于东印度洋的印属安达曼群岛拍摄采访。3位船员把船抛锚在布莱尔港外海,这里距离震中仅仅500海里。“凤凰号”在安达曼群岛第一时间直击印度洋小岛遭受重创的情形。经过全体船员的努力,“凤凰号”经受住了海啸的冲击。船员们还向灾区学校捐赠了学习用品,表达对灾区人民的慰问之情。 在这次不寻常的航行中,还出现了船只搁浅、机械故障等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但最终“凤凰号”还是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重现“郑和下西洋”的航程。 每到一地,都受到热烈欢迎 沿着郑和船队600年前的航线航行,面对相同或相似的风向、海相、洋流和当地风俗习惯,船员们会不自觉地想象郑和当年会怎样做。翁以煊说:“这一路,我们追寻着郑和的足迹,无时无刻不感受着600年前的艰辛与悲壮。”从郑和下西洋至今,东南亚各国仍留存的郑和遗迹有30余处。“每到一处,我都扛起摄像机拍个不停,看到先人留下的文明传播的遗迹,心里总有说不出的激动与自豪。”摄影师黄睿说。 “在终点站肯尼亚的蒙巴萨,我们受到了热烈欢迎。”船长翁以煊说。郑和七下西洋,4次到过非洲东海岸的肯尼亚等国,在肯尼亚人眼中,郑和的船队克服困难不远万里来到肯尼亚,是两国友好交往的使者。 翁以煊说:“这是郑和留给我们的遗产,也是留给全世界中华儿女的遗产。在此次航行中,所到之处,我都可以很骄傲地对当地人说,600年前,郑和的船队到你们这里来,发展了友谊,推动了贸易。这是中国人的传统——热爱和平,追求互利双赢。把中华民族的这些优良传统发扬下去,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
7月6日,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在当年郑和船队的起锚地江苏太仓举行了一场名为“扬帆天下”的晚会。晚会上,驾驶单桅帆船“凤凰号”航行万里返航不久的华人航海家翁以煊和郑浩、何明礼、黄睿4位勇士受到了英雄凯旋般的礼遇。为庆祝“凤凰号”的航海壮举,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把曾在“凤凰号”上飘扬了200多天的中国国旗赠送给太仓市政府留做纪念。自此,“凤凰号下西洋”航海行动画上了圆满句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