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藏传净土法》讲记 第八十九课


2014/9/3    热度:3987   

索达吉堪布:《藏传净土法》讲记 第八十九课

 

  下面继续学习藏传净土法。现在讲往生极乐世界的第四个因——发清净愿。

  在往生极乐世界的四因中,第一是明观福田,即观想阿弥陀佛主眷以及阿弥陀佛的刹土,第二是积资净障,第三是发菩提心,第四就是发清净愿。这四点对于往生极乐世界是不可缺少的,就像种庄稼不可缺少地、水、火、风等因素,否则庄稼就不能生长一样。现在很多人想往生净土,可是他们从来不考虑往生的四因,这样不是很好。虽然莲池大师等大德说过,如果是信心特别强的人,只要一心念佛就足以往生净土。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如此呢?根据许多经论的观点,这是有一定困难的。尤其在藏文的《无量寿经》中,对往生四因非常强调,所以大家应该重视往生四因。

  所谓发清净愿,就是将一切善根回向给众生,愿自他一切有情往生极乐世界。发愿回向非常重要,我们做任何善法后,如听一堂课、放一次生、念一部经、磕一个头,甚至路上搀扶一位老人等微不足道的善法,都要及时作回向。只要自己作了回向,将来一定能如愿成熟果报。如《普贤菩萨说证明经》云:“长发善愿,得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道意。”相反,如果我们光做善事而不回向,则不一定能随自己所愿成熟善根。所以对于欲求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来说,行持善法时发愿回向非常重要。

  现在我们每天念《普贤行愿品》,其实这就是最好的往生极乐世界发愿文。[1]在座的很多人都学过《普贤行愿品》,对于其中的每一个愿,大家应该一边念一边观想。当然,如果有些人实在不会观想,仅从文字上念一遍也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人的发愿是可以改变、增上的,很多人最初发愿时自利成分特别强,但通过长期的修行,最终也能为众生的利益而发愿。不仅我们这样的凡夫,有些佛菩萨也是这样。地藏菩萨在因地时,最初发愿救度自己的亡母,后来才发下了“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弥勒菩萨往昔曾追逐名利,后来他的相续成熟了,才发了普度一切众生的大愿。

  前一段时间,我看了佛光山星云大师的学佛经历自述,他说:二十岁以前,我的祈愿是为了自己的快乐和进步;二十岁以后,我的祈愿是希望父母师长、亲朋好友以及有缘信众身体平安、福慧增长;四十岁以后,我愿世界和平、国家富强、众生得度;五十岁以后,我愿由自己来代替天下众生负担业障苦难,由自己来实践佛陀的大慈大悲。

  很多人都是这样,随着年龄和智慧的增长,发愿也逐渐变得广大。在座的有些人也有体会:刚开始学佛是为了治病、发财或者逃避世间的痛苦,到一定阶段才知道:这种自私自利的发心不究竟,自己的发心应该广大,要让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总之,发愿应该志存高远,即便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也不能只是为了自己享受安乐。现在很多学生没有远大的理想,读书只是为了混碗饭吃,老师也教导他们:“你们要好好读书,长大以后可以升官发财”,结果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生想的都是自己要快乐、自己要发财。可想而知,他们最多只能实现这种鼠目寸光的目标,不要说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连身边的人都不会着想。

  由此我想到,现在的教育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如今是人与人互相合作、互相依赖、互相帮助的时代,人们最需要的就是慈悲和关爱。如果没有这些理念,人人都以自我为中心而奋斗,必将导致人与人、团体与团体、国家与国家之间发生矛盾、争斗乃至战争。实际上,每一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独自生存,就像鱼儿不能离开水一样,所以人类生存的基本原则就是慈悲和关爱,可是现在的教育根本不提倡这一点。在教科书里面,对人真正有意义的知识非常少,很多学生的文凭虽然很高,是某某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听起来很光彩,可是一进入社会就暴露出各种问题。

  对于当今时代的这些弊病,我觉得唯有佛教,尤其大乘佛教才有所补益,因为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利益众生,除此以外再没有其他了。大乘修行人也都知道:一个人是不是大乘行者,就看他内心有没有利益众生的菩提心,如果有才是名副其实的大乘行者。

  丁四(发清净愿)分四:一、思维自身而发愿;二、思维刹土功德而发愿;三、思维主尊功德而发愿;四、发愿自己最终成佛。

  戊一分四:一、发愿临终面见佛菩萨;二、发愿死时断除对轮回之贪执;三、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四、发愿往生后所获之功德。

  己一、发愿临终面见佛菩萨:

  与我结缘众,愿临命终时,

  化身无量光,比丘僧眷绕,

  亲临吾等前,见彼心欢悦,

  无有死亡苦。

  愿我和与我结缘的众生在临终时,无量光佛的化身以及比丘眷属们降临在面前,见到这些圣众之后吾等生起极大的欢喜心,于无有任何痛苦中安然往生净土。

  往生净土有不同层次。《无量寿经》中讲到了三种往生——上辈往生、中辈往生以及下辈往生:上辈往生需要舍欲出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如果能具足这些因缘,临终时阿弥陀佛会亲自接引其往生净土;中辈往生不需要出家,但要发菩提心、一心念佛、积累资粮,临终时阿弥陀佛的化身会接引其往生净土;下辈往生不需要其他因缘,但要发菩提心并专心念佛,这种人临终时梦见阿弥陀佛并往生净土。

  通过《无量寿经》的教证,大家也应该明白,虽然汉地净土宗不太强调发菩提心,但实际上发菩提心对往生净土是不可缺少的。现在汉地学净土法的人特别多,大部分是老年人,也有不少是年轻人,甚至有不少高等学府的知识分子,对这些人来说,除了念佛、发愿以外,关键还要明观福田和发菩提心。如果能具足这些因缘,往生净土一点困难都不会有。佛经中对此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佛陀的金刚语是根本不会欺骗我们的。在如今的五浊恶世,能遇到这么殊胜的法门,大家也应该生起欢喜心。

  据历史记载,乔美仁波切临终时,带着自己的母亲、眷仆甚至门犬一同往生极乐世界。以前萨迦派的索朗则模大师也携带自己的眷属往生极乐世界。我们要随学他们,应该这样发愿:凡是与我结缘的众生都能往生极乐世界。

  要注意的是,如果只发愿带着亲朋好友往生净土,而舍弃了关系不好的怨敌,这就是世间的贪嗔之心,这种做法是不应理的。因此我们要以平等心发愿:凡是与我有缘者,不管是有法缘、财缘等善缘的众生,还是以抢夺财产、摧毁身心、病魔缠绕等方式结上恶缘的众生,愿他们都得到阿弥陀佛的救度。这样的发愿非常重要。

  我遇到过一些虔诚的居士,他们只发愿自己往生净土,最多带上关系好的人,根本不管关系不好的人。我劝他们:你应该发愿和某人一起往生极乐世界。他们根本不接受:“不行!不行!这怎么行?这个人很不好,如果我跟他一起往生极乐世界,那我们在极乐世界也会吵架的……”(众笑)

  人在即将步入后世、奄奄一息的弥留之际是非常可怜的。很多人死的时候罹患不治之症,浑身有气无力,无有食欲。身体方面,无论再好的衣服被褥,接触后都感觉不舒服,出现堕入坑中或者被重物所压的沉重感;眼根方面,双目模模糊糊,看不清楚色法;耳朵也听不到声音;感受生命中断的各种剧烈痛苦。在这个时候,生前作恶之人会出现恐怖景象,而行善之人则会出现善妙景象。

  当死亡的征相依次出现时,如果能一心一意称念佛名、观想佛身,这对亡人利益极大。《观经》中说:“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在生死关头,如果能称念十声阿弥陀佛名号,由于当时的心力特别强,能够立即清净相续中的罪业,进而顺利往生净土。

  我以前讲过,有的人虽然一辈子造恶业,但因为临终生起一念善心,当下断除了罪业的相续,死后转生善趣或清净刹土;有的人一辈子行持善法,可是临终生起一念恶心或者邪见,结果摧毁了善根,死后惨堕恶趣。可见,死后的去处是善是恶,主要观待临终时的心态,所以那时要尽量把心转到善法方面。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那些生前经常造罪业的人,死的时候往往会出现罪业之相:心识迷乱,语无伦次,身体不由自主地瘫倒在屎尿之中,各种悲惨的恶相都会出现,在极度痛苦之中,体内的四大开始次第隐没。

  如果是一个修持过往生四因的人,临终时则会非常吉祥:阿弥陀佛由比丘眷众们围绕,降临在面前虚空的彩虹中,引导自己前往西方极乐世界。只要生前好好修行、发愿,任何人临终时都能出现这样的境界。当然,如果自己非常精进,活着时也可能面见阿弥陀佛,但由于临终时的心非常专注,那时更容易面见阿弥陀佛。

  有的人说:临终时见到的阿弥陀佛是不是真正的阿弥陀佛,会不会是魔的幻变?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中对此解释道:“修心之人不作佛观而佛忽现,非本所期,故名魔事。[2]念佛见佛,已是相应,况临终非致魔时,何须疑虑?”一般来说,临终和平时不太一样,那时不会出现魔现佛相来捣乱的情况,所以有些人没必要产生怀疑。

  临终时面见佛陀非常有意义,因为依靠面见佛陀而生起无比的欢喜心,相续中的罪业当下会无余清净,之后便可自在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佛陀的加持和自己清净心的力量所致。

  有些人认为:我造了如是深重的罪业,像我这种人是不可能往生极乐世界的。千万不能这么想!佛经中说得十分清楚:念十声阿弥陀佛名号便可净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既然如此,那我们活着时经常念佛、观佛,为什么不能灭除罪业呢?所以大家不要动摇对净土法门的信心,应该不断增上信心,这对自己的解脱才是有利的。

  现在有些偏重闻思的人喜欢研究因明、中观等比较深的教言,看不起净土和密宗的基本实修法,其实这是修行中的一种障碍。我们应该将一切佛法融会贯通。宗喀巴大师说过:如果能通达一切圣教圆融无违,把一切圣言视为实修的教授,这才能真正通达佛陀的密意。如果没有这样,始终认为各宗派的观点水火不容、互相抵触,这说明自己的闻思修行还不够。

  净土的修法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但功德却是无量的。有些人也许会怀疑:自己临终时念十声佛号或者别人为自己念几句佛号,会不会有那么大的作用啊?实际上这个作用是真实不虚的。学过医的人都知道,有的药只要吃几副,疾病自然而然就会痊愈;同样的道理,佛陀的愿力和众生的清净心相结合时,也会产生不可思议的作用。道友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三宝感应要略录》[3]中有一则公案。以前印度有一个婆罗门,他非常愚痴而且不信三宝,他的妻子对佛法却十分虔诚,并且经常修持净土法。(就像现在有些家庭一样,要么是丈夫信佛、妻子不信,要么是妻子信佛、丈夫不信,夫妻每天都为信仰进行大大小小的战争,过得非常痛苦。)妻子很想让丈夫皈依佛教,可是他一直生不起信心。这个婆罗门对妻子特别贪执,后来妻子对丈夫说:“夫妻就像鸟的双翅一样互相依存,如果你不随顺我的信仰,以后我在生活上也不会随顺你。”婆罗门无奈地说:“我很愚笨,不能像你那样修行,我该怎么办呢?”妻子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如果你实在不懂怎么修法,以后我每次修完法敲几下鼓,听到鼓声你就念几句‘南无阿弥陀佛’。”婆罗门依言而行。三年后婆罗门因病去世了,死后五天身上还有暖气,所以妻子一直没有将他下葬。五天后婆罗门又活了过来,对妻子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我死后堕入镬汤地狱,感受煎熬的痛苦。阎罗狱卒用铁锤击打我时,不小心碰到地狱的铁锅,我以为是你击鼓的声音,就习惯性地念了几句佛号,结果当时地狱就化为清凉池,地狱众生都往生到极乐世界。于是阎罗王开恩让我回到人间,并让我给世人捎带一个偈颂:‘若人造多罪,应堕地狱中,才闻弥陀名,猛火为清冷。’”

  学习这个公案后,今后如果见到一些老人或者死人,大家应该为他们念几句佛号,这对他们有很大利益。同样,当自己漂泊于中阴界或者即将堕入恶趣时,如果能想起阿弥陀佛并念诵其名号,当下也会获得解脱。

  许多知识分子有个毛病,一听到善恶功过的公案就怀疑:“没那么简单吧,哪有这样的事啊?”这就是凡夫的邪见。这些人要注意了,不要随便造口业。其实,有些公案看似很简单,甚至小学生都讲得来,但其意义却非常深刻,只有具修行体验的人才能真正领悟。

  一个人能否现见佛陀,和平时的串习有很大关系。也就是说,如果修持就可以现见佛陀,否则就不可能现见。《莲宗宝鉴》中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因此,如果我们经常念佛、观佛,在临终、中阴或者梦中必定会见到佛。现在就有不少人通过修行,在自己的境界中见到了佛。

  现在有些人对于见到、梦到佛的说法根本不承认,我觉得这不能一概否认。当然,有些人确实没有见到佛,是故意在人前说妄语,这一点他们自己也明白。一个人的脸型、姿态是怎样,有眼睛的人都可以看出来,而修行境界从外面看不出来,只有各人的自证分才清楚。

  在座的各位都是发菩提心的人,因此平时或者在极乐法会中应该发愿:愿与我结缘的一切众生清净恶业的迷乱显现,面见阿弥陀佛及其眷属并顺利往生净土。

  很多人都愿意带与自己有善缘者往生净土,却不愿意带有恶缘者往生。原因刚才也说了,因为他们担心:某人平时就和自己关系不好,万一到了极乐世界还在阿弥陀佛面前吵架,这个罪过就大了;如果阿弥陀佛亲自出来调解,这个新闻可能会传播到很多世界,这可不是一件小事!

  这样的狭隘心态是不合理的。佛经中记载,文殊菩萨曾经发过十种大愿,其中大多是发愿度化一切轻毁、侮辱自己以及对自己制造违缘的众生。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应该跟随文殊菩萨发愿。现在很多人最缺乏的就是这一点,自己很愿意往生净土,可是天边无际的众生对他来说只是一个抽象的数字,始终发不起度化他们的心。当然,这是情有可原的,初学佛者的发心一般都不广大,只有对大乘佛法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后,才知道一切众生都需要离苦得乐,利益众生有多么重要,那时自己的发愿才会广大。

  学习《入行论》后,很多人在发心方面有所进步,但我觉得还不够,这些人最好能再次学习,这对自己肯定有帮助。也许你以前学过的很多道理现在已经忘了,再次学习会加深印象,你的心态也会进一步得到调整,最后对怨敌也就不会无法堪忍了。

  言归正传,如果平时反复修持净土法,经常念佛、观佛,在临终或者中阴时,依靠生前修持的善习力,就会像儿子熟悉母亲一般认出阿弥陀佛。儿子即使久别母亲,一遇到母亲也能马上认出并直奔母亲的怀抱;与此相同,如果平时对阿弥陀佛有强烈的信心,临终时只要一见到阿弥陀佛就能认出,然后于安乐、明清、喜悦的状态中死去,不会有任何痛苦,死后会解脱于光明中。

  我经常想:佛教徒最大的优点是什么?就是平时对生老病死有所准备,所以一旦出现疾病、死亡等违缘时,他们不会觉得特别不幸,有从容面对的勇气。而不学佛的世间人不是这样的,一旦出现天灾人祸或者遇到生老病死的痛苦,就会抱怨命运不公平、自己太倒霉了。

  佛教对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充分认识:快乐时突然出现痛苦,这没什么,苦乐本来就是无常的;身体健康时突然出现疾病,这也很正常,轮回的本性就是生老病死;亲朋好友忽然离去了,这就是聚际必散的道理。总之,佛教对人生有迥然不同于世间人的认识。

  前一段时间,我遇到一个不信佛的知识分子,我们作了短暂的交流,后来他说:“还是可以啊,其实你们佛教以另一种方式诠释了人生。”我觉得他的理解还是很不错的。对于从生到死这一段历程,世间人按照寻常的方式理解,结果一直在痛苦中打转;而佛教徒则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结果走出了不同的人生之路。

  世间人平时根本不考虑:病了怎么办?死了怎么办?即使考虑,也只是随便应付一下——买一份医疗保险或者养老保险。其实这并不保险,保险公司再怎么样,也解决不了心里的痛苦。而对佛教徒来说,依靠佛法的力量,这一切问题就很简单了。只要是修行有素之人,临终时一定能得到佛陀的加持,这种加持比世间的任何帮助都有意义。

  《华严经》中说:“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此人得见佛,其数与心等。”因此,如果自己平时一心念佛,临终时就会面见如来的尊颜。这一点毋庸置疑。大家不要想:像我这样的人不可能见到阿弥陀佛吧?只要自己有坚定的信心,清净罪障、面见佛尊是没有困难的。

  临终之际很多人都束手无策,如果那时能遇到一位具德上师,亡者本人和家人将是何等喜悦啊,但如果自己平时精进修行,临终就会面见阿弥陀佛,那种欢喜之情就更是无以言表了,因此大家生前一定要精进修行。

  现在我们串习什么样的善法或者恶法,在临终时都会现前,因此平时要努力串习往生四因,这一点至关重要。龙树菩萨在《养生篇》中说:“一切众生之功过,皆以串习为根本,习惯悉皆依自己,是故串习德最胜。”意思是说,一切众生的功德和过患都依赖于串习,而串习则取决于自己,串习的力量是最大的。因此我们应该在功德和善法方面多串习。

  在座的很多人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在此过程中,也许串习过一些好事,也许串习过一些坏事,这主要取决于自己,并不完全是别人强迫的。现在我们懂得了佛法的道理,在以后的有生之年中要尽量断恶行善。当然,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今生前世的因缘不尽相同,有的人不一定能完全行持善法,但无论如何也要尽量行持。如果能养成行持善法的习惯,将来一定会成熟快乐的果报。

  如果是长期行善之人,临终时自然会出现善妙的境界;如果是天天造恶业的人,不要说临终的状况不妙,甚至平时做梦也是噩梦。比如最近你跟别人吵架了,也许这几天你做梦都在吵架。如果白天一直想着赚钱,晚上你就会梦到赚钱的事。学生临近考试了,如果他特别执著,也会梦到考试的事。

  一个人是上升还是下堕,临终之际的心念最关键,那时千万不要产生恶念。如果觉得要产生恶念,一定要提醒自己:这辈子即将完结了,我千万不能以恶念来结束这一生!当然,临终的心念是善是恶,生前的串习是最重要的。我们看几个这方面的例子。

  从前藏北有一个杀过很多旱獭的牧民,临死时他的境界中出现很多旱獭来害他,他喊着:“请杀掉这些旱獭,快把它们赶走。”还有一个猎人临终时说:“给我拿火枪来,这些鹿要杀我。”最后在惨叫声中死去。一个喜欢吸鼻烟的人作出吸鼻烟的姿势死去。一个裁缝作出缝纫的姿势死去。一个商人临死时说:“拿账本来”,最后边数账边死去。竹青寺的一位老僧人平时喜欢念水施仪轨,因此他念着施水咒:“桑巴……”去世了。另有一位喜欢辩论的法相师,他一边说:“给,杰达秋坚”[4],一边作着辩论的手势圆寂了。

  总之,生前串习什么,临终时就会现前什么,所以我们平时应多念佛号、观音心咒,多坐禅,到临终时自己就会这样做。

  德国有一位叫海涅的著名诗人,他一辈子写了许多首诗。去世前他患了严重的疾病,家人和医生不让他再写东西,可是他一辈子写作的串习实在太强,他说自己应该留下最后一部作品,于是抱病写《回忆录》,每天要写六个小时。医生觉得他的身体不能过于劳累,把他的笔纸没收了,最后他喊着:“我的笔,我的纸”而死去。(大家死的时候,不要像世间人那样喊:“我的财产”、“我的家人”……这些再怎么喊都没有用,如果能在念佛中死去,这才是最殊胜的。)

  上述耳闻目睹的实例不胜枚举。因此,为了临终能够顺利往生净土,我们活着时要养成随时随地祈祷、观想阿弥陀佛的习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中说,如果有人至心皈依、顶礼、供养无量寿佛,临终便能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能往生极乐世界。大家今后应于行住坐卧中不忘念佛,平时也要经常看阿弥陀佛像,这样临终时方能得力。这些并不是很困难的事,只要自己愿意完全可以做到。

  人生最后之际的表现怎样,就看平时的努力如何。在学校里,老师反复强调平时要好好学习,这对以后的考试非常重要,可是有些调皮的学生就是不看书,临到考试才想起老师的话:唉,要是我平时多看书就好了。修行也是同样,上师要求我们多念佛、观佛,如果自己平时遵照上师的教言认真修行,临终时就好办了。

  所谓的死亡,对于舍弃今世的高僧大德而言,只是断尽寿命而没有其他痛苦,对于罪业深重的人来讲,那就苦不堪言了。他们会感受各种痛苦,如:气息分解的痛苦、显现迷乱习气的痛苦、畏惧死亡却无法继续生存的痛苦、对亲朋好友及财物依依不舍却不得不独自离开的痛苦,等等。其实死时的痛苦非常多,这些在活着时不一定能感觉得到,但死亡降临时就会一一现前。

  《无常经》云:“命根气欲尽,支节悉分离,众苦与死俱,此时徒叹恨。”人死的时候,命根即将断掉,呼吸马上要停止,身体的支节很快就会分离,死亡带来的各种痛苦会纷纷降临,那时才悔恨以前没有行持善法,但后悔也没有用了。许多临终者就像赴刑场的犯人一样畏惧来世,他们对从前没有取舍善恶极其后悔,以致于手指抓胸、嚎啕大哭、泪水盈眶、满心抱怨,但那时后悔已经晚了,只能孑然一身、赤身裸体、两手空空地离开人间。

  在离开人间的时候,唯有善法才对自己有意义。《无常经》中说:“眷属皆舍去,财货任他将,但持自善根,险道充粮食。”说得非常清楚:人死的时候,一切眷属都不得不抛弃,辛辛苦苦积累的财产将被他人分配,只有在世时造的善法会跟随自己,这才是中阴恐怖险道的路粮。善法和其他东西完全不同,当你离开世间的时候,其他任何东西都带不走,包括自己最执著的身体也将留在人间,而生前所造的发菩提心、行持善法等功德却会跟随自己。所以大家应该多积累善法资粮。

  关于死亡的痛苦,在《教王经》等佛经中有详细宣说。《入行论》对此也有描述,如云:“因忧眼红肿,面颊泪双垂,亲友已绝望,吾见阎魔使。”有的人死时内心特别忧愁,双目红肿,泪流满面,亲友们也绝望地呜呜痛哭(不过有些亲友表面上哭,实际上心里特别高兴,一直在盘算怎么分遗产),如果是罪业深重的人,甚至还没断气就会见到阎罗狱卒的恐怖面容。又云:“忆罪怀忧苦,闻声惧堕狱,狂乱秽覆身,届时复何如?”罪业深重之人想起自己的罪业就忧苦不已,听到阎罗狱卒的恐怖声音害怕得大小便失禁,以至于染污了自己的身体,但那时害怕又有什么用呢?

  世间的许多人,包括一些特别有名的富翁、领导、明星,死的时候往往都非常绝望、痛苦,旁边的人看到后也感到极其悲惨。而佛教徒则不同,即便一个修行很一般的人,面对死亡也会有一份勇气和把握,所以佛教在面对生老病死上确实有不共的优越性。

  从因果上讲,生前造恶业,临终感受痛苦,这是很正常的事。米拉日巴尊者曾说:“若见罪人之死亡,开示因果善知识。”善知识能够开示因果正道,同样,见到造恶之人临终感受极大的痛苦和恐怖时,应当知道这就是开示因果正道的善知识。所以人活着时要善察因果之理,尽力断恶行善。

  今后大家到一些殊胜的道场时,要跟随上师、僧众们发断恶行善的大愿。如果自己实在不会发愿,可以这样想:诸佛菩萨怎样发愿,传承上师怎样发愿,我也如是发愿。这也有无量的功德。平时在念诵《普贤行愿品》、《极乐愿文》等愿文时,也要发自内心地想:愿文的功德太不可思议了,末法时代能遇到这么殊胜的法门,确实是不幸中的万幸,我要依此发下清净的善愿,一定要断绝相续中的一切烦恼,有生之年精进行持善法!如果长期这样发愿,自相续就会逐渐改善。其实人是很容易改变的,有时候一堂课甚至一句话就能改变人的一生,这种现象是经常有的,因此大家要经常发善愿,努力改变自相续。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