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佛性论 四、造论缘起
2014/9/3   热度:319
白话文:佛性论 四、造论缘起 造论缘起 译文 有人问曰:佛由何因缘而说佛性之奥义?回答曰:如来世尊为了遣除人们的五种过失,长养人们善行的五种功德,才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所谓的遣除五种过失,分别指陈:一、为了使那些还没有认识自身中本有佛性的众生,远离轻鄙自我的想法。二、为了众生能远离轻慢智、德低劣之人的想法。三、为了远离种种不真实的错误成见。四、为了远离对真理的诽谤。五、为了远离虚妄的我执。 一、所谓为使众生远离自我轻鄙的想法,是指有的众生,因未闻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理,不能了知自身中亦有佛性,将来必定成佛,所以对自己缺乏信心,轻鄙自己,不能发起求正觉之心。现在为了令他们发起求正觉之心,舍弃自我轻鄙的念头,故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二、所谓远离轻慢之心者,是指如果有人由於闻听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因此发起求道之心。既已发心求道,便自认为自己有佛性,才能发心求道,产生骄慢的想法,认为别人不能发心求道。为了遣破此种虚妄的执著,指陀才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三、所谓远离不真实的错误成见,是指有人因骄慢之心,而不能生显出如理智与如量智,产生种种虚妄的执著。虚妄是众生的过失,这种过失可分为两种:一、「本无」过;二、「是客」过。所谓「本无」,是说真如实理之中本来没有人我,却产生人我执的想法。这种人我执缺乏存在的根据,由此人我执生起无明,由无明起惑造业,从而招致各种果报,展转相生,循环无穷。无明、业、果报三者,都缺乏实存的根据,因为生起这三者的我执,本身就是虚幻为实的存在,所以由之产生的种种现象也皆成虚妄。由於我执及所生起的无明、业、果报都虚妄不实,所以没有什么果报的承受者,也没有什么业的造作者。如果於此虚妄执为实有,就名之为「本无」。所谓「是客」,是指一切有为的现象都是不断生灭,没有永恒存在的。所以能缘之心和所缘之境,都不是永久不变的存在。初刹那为一状态,转眼间又变为另一状态,能缘之心与所缘之境亦是如此,起而即谢,永无停住。所以一切有为存在刹那变灭,如果不能随顺迁流,固执一种状态,以为永恒不化,这种执著也是虚妄。如果生起这种执著,则不能彰现无上真正智慧。为了破除这种执著,所以佛说佛性奥义。所谓佛性,即是破除了我执与法执所显现出来的真如本来面目。因为如果了达真如实理之后,就不再有能缘之心与所缘之境的对待关系,於是也就远离了虚妄的执著。 四、所谓破除对真理的诽谤,是说由於人法二空,一切众生所造的过失,都是因不了解人、法二空的道理。如果理解了这一层意义,就会生起清净圆满的智慧,这种智慧就是所谓的真理。之所以产生诽谤,乃由於不能了达佛性的本义,因此也不能理解空的意义,便把一切虚妄的现象执著为实有,与真如本性相违背,不能成就清净圆满的智慧。 五、所谓远离我执,是说如果不能了解一切现象都是虚幻而无实性,不能了达真理的本义,就不会对众生生起慈悲之心。通过闻听佛法,了解佛性的奥义,就能了知一切现象的虚妄不实和真理的无上妙谛,也就会生起慈悲之心,消除我与众生间的彼此差别,因而也就破除了我执。 为了上述原因,佛才说佛性的奥义。所谓产生五种功德,这五种功德分别指:一、对佛法精进修习。二、对佛法生起尊敬之心。三、产生契悟真理的无上妙慧。四、践履正当行为,了达世间诸法。五、彰显大慈大悲之心。通过五种功德可以消除五种过失。即通过精进修习大乘佛法,可以消除众生自我轻鄙的看法;通过对佛法生起尊敬之心,可以消除众生的傲慢之气;通过般若的妙慧,可以消除众生的虚妄与执著;通过佛法轨持自己的行为,能彰现究竟智慧和各种功德,可以消除对真理的诽谤之心;通过慈悲的心怀,了解一切众生彼此无二平等,可以消除我执。所谓消除我执,是指通过了达佛性的奥义,观察一切众生的能缘之心与所缘之境俱非实有,从而止息对自我的执著之情。观察一切众生为五蕴和合而成,本无实有,五蕴自身亦自性皆空,从而成就一切功德,对於他人生起慈爱之心。通过般若妙慧,消除对自我的执著;通过大悲的心怀,彰生对他人的慈爱。通过般若妙慧,舍弃凡夫的我执;通过大悲的心怀,舍弃小乘佛教的法执。通过般若妙慧,契入涅槃极境;通过大悲的心怀,生起下化众生的菩萨愿望。通过般若妙慧,成就大乘佛法;通过大悲的心怀,下化众生。通过了达各种经典的真谛,达到心无所住的自在境地,从而永不生退转之心,迅速证悟无上妙慧,消除五种过失,生起五种功德。为此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原典 天亲(注释:梵文Vasubandhu,又译为婆薮盘豆、世亲等,是生活在大约五世纪左右印度的大乘学者。其生卒年虽不详,一般学者认为他是北印度犍陀罗人。天亲曾随佛教有部出家,信仰小乘,后又改宗大乘,弘扬弥勒学说,造《俱舍》、《唯识》等大小论千部,成为大乘有宗理论的主要创始人。关於其生平,现存较可信的传记有真谛译的《婆薮盘豆法师传》。)菩萨(注释:全称为菩提埵,梵文Bodhisattva音译,旧译为大道心众生、道众生等,新译为大觉有情、觉有情等。菩萨通常指悲智变运,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上求下化之人。他虽已分证佛觉,尚有情识未尽,另一方面,他又具有广行善巧方便,觉悟一切有情的大乘精神。)造)(注释:「造」碛砂本作「说」。) 陈天竺(注释:地名,印度之古称,旧译为身毒、贤豆等。)三藏(注释:梵文Tripitaka,指佛教经典的经、律、论三部分。通达经、律、论三藏的学者,亦称三藏。)真谛(注释:梵文名为Paramartha,又称Gumarata,西印度优禅尼国人。其於梁代大同十二年(公元五四六年)来华,受梁武帝礼遇,时逢国难,往北齐,赴东魏。此间译有《金光明经》、《摄大乘经》、《唯识论》、《俱舍论》等二百七十八卷经论。陈太建元年(公元五六九年)正月圆寂,生年七十一岁。真谛为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佛典译家,精通三藏,尤契大乘,潜心译出大量经论。关於真谛事迹,可参考《续高僧传》中之〈真谛传〉。)译(注释:陈天竺三藏真谛译,碛砂本作「陈本藏法师真谛译」。) 缘起分第一(注释:「第一」,碛砂本无。) 问曰:佛何因缘说於佛性?答曰:如来为除五种无失,生五功德(注释:功为福利之功能,通过修习此功,能获得善行之德,故曰功德。在佛教中,功德与福报不同,功德指超出三界轮回的大善行;福报则系指三界以内的,有限的人、天善行。),故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除五阴(注释:「种」,碛砂本无。)过失者:一、为令众生离下劣心(注释:指没有认识到自身本有的佛性,而对自身产生轻鄙的想法。)故。二、为离慢下品人(注释:此指智慧道德低劣之人。)故。三、为离虚妄执(注释:由於不能正确理解佛说教理而产生的种种不真实的错误成见,此文主要指我执与常见等。)故。四、为离诽谤真实法故。五、为离我执(注释:梵文Atma-graha,又名我见。由於不解我身本由因缘和合而成,元无真实常住的我存在,认有我身之执念,名为我执。佛教认为,我执是一切烦恼的根本。)故。 一、为令众生离下劣心者。有诸众生,未闻佛说有佛性理,不知自身必当有得佛义故,於此身起下劣想,不能发菩提心(注释: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曰菩提心。新译为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此二译义无有无致。)。今欲令其发心,舍下劣意故,说众生悉有佛性。 二、为离高慢心者。若有人曾闻佛说众生有佛性故,因此发心。既发心已,便谓我有佛性故能发心,作轻慢意,谓他不能。为破此执故,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三、为离虚妄执者。若人有此慢心,则於如理、如量正智(注释:亦即分别为如理智与如量智。如理智,即指认识诸法真理的真智、实智,也名根本智、无分别智等。如量智,通於诸法事相之俗智,又名后得智、有分别智等。如理智为如量智之根本,先有如理智,方有如量智。)不得生显故,起虚妄。虚妄者,是众生过失。过失有二:一、本无;二、是客。一本无者,如如理中,本无人我(注释:即我执),作人我执。此执无本,由无本执故,起无明(注释:梵文Avidya,谓愚暗之心,不能照了诸法事理,即痴之异名。)等,由无明起业(注释:梵文Karma,为造作之义,指由身、口、意等所造的各种行为活动,其可招致各种不同的果报。),由业起果报(注释:为对应於过去业因之结果而招致之今日境界。)。如此三种,无实根本,所执是无故,知能执皆成虚妄故(注释:「故」,碛砂、金陵本均无。)。由於此执所起无明、诸业、果报,并是虚妄故,无受者(注释:指果报的承受者。)、作者(注释:指业因的造作者。),而於中执有是(注释:「是」,碛砂、金陵本均无。)虚妄故,言本无。二是客者,有为诸法,皆念念灭,无停住义,则能骂、所骂(注释:亦名能、所、能缘、所缘、能见、所见等,此二概念为一对待范畴。能骂,指能动的主体;能骂,指被动的对象)二无所有。但初刹那为旧,次刹那为客(注释:指后起之义,非本来固有。),能骂、所骂起而即谢。是则初刹那是怨,次则非怨,以於客中作於旧执,此执不实故,名虚妄。若起此执,正智不生,为除此执故,说佛性。佛性者,即是人法二空(注释:又分别名为人空、法空。人空者,指人我空无之真理。一般凡夫执我为实有,因而产生种种烦恼,佛为破此,说人为五蕴和合而成,无实有常存的我,二乘之人能证到此理,谓之人空。法空,即指五蕴之法本身自性皆空,也不是真实的存在。二乘之人不能照了此义,唯有菩萨能了达此理。故人空为小乘所证境界,人法二空方是大乘所行境界。)所显真如。由真如故,无能骂、所骂,通达此理,离虚妄执。 四、为除诽谤真实法者。一切众生过失之事,并是二空。由解此空故,所起清净智慧功德,是名真实。言诽谤者,若不说佛性,则不了空,便执实有,违谤真如,净智功德皆不成就。 五、离我执者。若不见虚妄过失,真实功德,於众生中,不起大悲。由闻佛说佛性故,知虚妄过失,真实功德,则於众生中起大悲心,无有彼此,故除我执。
----------------------------------------------------------------------------------------------------- 更多白话佛经大全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