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一课
2014/9/3   热度:3393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一课 下面我们共同学习《圣般若摄颂》。 大家也清楚,本经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的、具有不可思议加持的、阐述甚深空性的大乘经典,它总结了广、中、略三大般若的甚深意义,故极其殊胜。对在座的各位道友来讲,在短暂的一生中想全部学完所有般若经典,这也有一定的难度。而我们相续中的种种实执又不得不根除,所以这样的经典非常值得修学,或者说学修这部经典非常有必要。 至于佛经,则有七类。一是佛陀身体加持的经典,如佛身加持金刚藏菩萨宣说的《十地经》;二是佛陀语言加持的经典,如佛语加持文殊菩萨宣说的《未生怨王忏悔经》;三是佛陀意加持的经典,如佛意加持观世音菩萨和舍利子尊者宣说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四、五是佛陀功德、事业加持树木、虚空、凡夫、声闻、缘觉等宣说的经典,如由树林、虚空中所传出来的四法印等法音。现在很多善知识之所以能为有缘众生传讲佛法,这也源于佛陀功德和事业的加持。以前有一位道友对我说:原来我对佛法一点都不懂,但通过上师和佛陀的加持,我现在讲经说法一点困难都没有,讲什么经典都没问题;其实这也是佛陀功德和事业的加持。六是佛陀开许的经典。佛陀在接近圆寂时曾对阿难尊者这样说:我圆寂后经藏可以结集,在结集时可根据不同情况加上“一时”、“如是我闻”、“须菩提言”、“佛告言”、“皆大欢喜”等词句。所以它们也是真正的佛经。七是佛陀亲口宣说的经典,至于此类佛经,自古以来无数高僧大德在举例时都说“如《般若摄颂》”。可见我们有缘学习这部经典,确实非常有福报。 对藏民族来讲,大家有这样一种传统:在磕头或修加行时,都喜欢将《般若摄颂》作为殊胜的对境;所以很多人都想方设法找这部经典,希望能将之长期供奉在家中。在汉传佛教中,很多人对《金刚经》非常重视,可能就像藏传佛教对《般若摄颂》的重视程度一样,这非常好;但对《般若摄颂》,很多寺院和居士团体都很陌生。所以我非常希望通过这次因缘,能让这一代乃至未来世世代代的汉地有缘众生皆能奉行《般若摄颂》,因为《般若摄颂》的确是释迦牟尼佛所有了义教法的精华。 所以我这次也要求,凡是听闻此次讲法的,都要随身携带《般若摄颂》。其实做到这样的要求并不是很困难,若要求每天都念,或一个月当中念很多遍,这对部分人来讲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也不敢这样要求。但是我也希望有缘的道友,方便的话每天念,实在不行一月当中念四遍,或者念一遍。一年念十遍的时间肯定有,只不过有没有信心还不知道。总之,我非常希望大家能把这部非常甚深的空性经典融入自己的生活,这样每个人都能得到或显或冥的利益。 对于本经,若能认真修学,其所阐述的空性义理一定能让我们的相续有所转变,这是可以感觉得到的有形加持;而将法本供在家中,或随身携带,虽然其加持和力量凡夫人不一定能感觉得到,但它却真实存在。其实这就像用药,虽然有的效果很明显,有的则不一定那么明显,但我们却不能说它的作用不存在。另外,对于有多年临床经验的老中医来讲,大家都会相信他开的药方没问题;至于我,虽然不敢说对佛教非常精通,但自己毕竟依止过众多殊胜的善知识。所以,在将上师的教言、佛经的教证和自己多年以来对佛教研习的体会结合起来的情况下,我就敢大胆在众人面前宣说本经的加持和功德不可思议,而大家也应形影不离这部经典。 下面正式讲解《般若摄颂》: 甲一(依照直叙空性之理而解释)分四:一、经名句义;二、译礼;三、论义;四、末义。 乙一、经名句义: 梵语:阿雅占嘉巴绕莫达萨匝雅嘎塔 藏语:帕巴西绕戒啪如德辛巴都巴策色嘉巴 汉语:圣般若摄颂 由此可见,梵语与藏语都没汉语简洁。梵语与汉语对照则为:“阿雅”是“圣”的意思,“占嘉”是“智慧”,“巴绕莫达”是“到彼岸”之意,“萨匝雅”是“摄”,“嘎塔”为“颂”。故汉语是“圣智慧到彼岸摄颂”,或“圣智慧波罗蜜摄颂”;再简略则为“圣般若摄颂”,或“般若摄颂”。 为什么在经首要标注梵文的名称呢?其实这有以下几种必要:在座的各位都清楚,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在佛陀三转法轮后,经过二胜六庄严等高僧大德的努力,佛法才逐渐传到我们手中,故他们的恩德不能忘怀;为了让后人感念他们的恩德,所以在经首标注梵文名称。第二个必要:因释迦牟尼佛是通过梵语(桑智达)来宣说法要,故梵语有不共加持;正是为了让后人获得梵语的加持,才在经首标注梵语。第三个必要就是种下梵语的种子:因为贤劫千佛都在印度金刚座成佛,且以梵语来转法轮,而我们将来也要成佛,也会以梵语来转法轮,所以应种下梵语的种子。其实这就像为了将来能通达英语或进入大学深造,而在读小学时就开始学英语一样。所以即使我们今生不能通达梵语,也应学一学“巴绕莫达”等简单的词句,以种下梵语的种子。 而讲闻此经更有殊胜的必要,麦彭仁波切曾这样说:“传讲、听闻诸如此类众多功德而超胜的这部经,就相当于传讲、听闻了所有的般若。”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才决定此次一定要传讲《般若摄颂》。因为在短暂的一生中要讲所有的般若,这也不太现实。拿藏文来讲,《般若经》有十二大函,不要说讲,即使读一遍,即生中有没有这种因缘也不好说。前几天我刚讲完“为什么要学《般若摄颂》”,听说好多道友都想读《大般若经》,法本都抢着看。可能你们因为事情比较少,即生中有缘分读《大般若经》,但对我来讲就不知道有没有这个时间了;所以很想通过这次因缘,让自己种下般若的善根。我有讲所有般若功德的原因,我也愿意讲;你们有听闻所有般若功德的缘故,你们也愿意听。可见对自他来讲,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因此我们双方皆应像佛经所讲那样,一方以恭敬心来听闻,一方以清净心来宣讲。若大家能共同完成这样有意义的事情,那在一切功德中就是最殊胜的。 下面解释经名:所谓“圣”,则指本法是出世间的甚深法;所谓“般若”,则指到达彼岸的智慧。记得在《现观庄严论略义》中讲了四种般若,即自性般若、文字般若(经典般若)、道般若和果般若。其中也引用了陈那论师所说的“智慧度无二,彼慧即善逝。修彼具义故,论道立彼名”来说明它们之间的主从关系。其实这四种般若以本经即可无余含摄,因为本经的内含即是自性般若、道般若和果般若的内容,而这样的内容通过文字来宣说就是经典般若。所谓经典般若,它包括经论两个部分。经则指《广般若》、《中般若》、《略般若》等般若经典,论则指《中观根本慧论》、《入中论》、《中观庄严论》等中观论典。而依靠它们便能无误趣入其余三种般若。所谓“摄”,《般若摄颂》云:“摄功德宝菩提道”,意思是说依靠本经能摄集世出世间犹如珍宝般的道果功德。所谓“颂”,则指非常甚深的般若以语言文字来描述的时候,它不是以长行的方式而是以偈颂的方式来宣讲。以上简略介绍了本经取名为“圣般若摄颂”的原因,大家务必清楚。 至于藏传佛教的般若经典,有些论师认为可包括在十七部母子般若当中。其中,六部母般若是《般若十万颂》、《般若二万五千颂》、《般若一万八千颂》、《般若一万颂》、《般若八千颂》和《般若摄颂》,它们圆满宣说了现观八事[5];十一部子般若是《般若七百颂》、《般若五百颂》、《般若三百颂》(即《金刚经》)、《般若一百五十颂》、《般若五十颂》、《二十五门般若》、《帝释般若》、《善勇猛般若》、《少字般若》(即《小字般若》)、《一字般若》和《般若心经》,它们宣说了现观八事的部分内容。 当然,对于十七部母子般若包括所有藏传佛教般若经典的观点,有些论师也有不同看法。惹波绕哲(智慧宝剑)等论师认为:这十七部母子般若只不过是藏地首次翻译佛经之际所译《般若经》的数量,它们并不能包括所有藏传佛教的般若,因为《日藏般若经》、《月藏般若经》等般若经典并没有包括在十七部母子般若中,所以有缺少的过失;而《般若摄颂》又是《般若八千颂》的一部分,所以又有重复的过失。当然,根据莲花生大士的教言来看,这十七部母子般若确实是前译时期所译般若经的数量,因为《莲师遗教》云:“主宣般若空性众经典,母子十七般若已译出。” 但大家普遍认为,十七部母子般若或所有般若的精华就是《般若摄颂》,其窍诀摄要则为《现观庄严论》。而《般若摄颂》与《现观庄严论》完全可以对应,所以大家一定要认真修学这部经典。 另外,在学习《般若摄颂》的过程中,大家应注意两点:第一,要尽力对般若有所了解;第二,始终要有一颗虔诚的信心。的确般若非常甚深,一般根机的人很难接受。记得佛陀在世时,有些外道、声闻和具邪见者,就因接受不了般若法门当场吐血而亡。同样,后来的高僧大德在弘扬般若的过程中,部分人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违缘。因为对般若怀疑、不精进、有邪见的人,魔王波旬就有机会干扰他们的相续。如果对般若有特别强烈的信心、始终不退转的精进和较高的领悟能力,那所有魔王都会深感羞耻、远远逃避。所以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观察自己的相续。 确实,就像密法的内容极为甚深,难以接受的人最好暂时不要学一样;如果觉得般若法没有什么可听的,或将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多可怕,那最好不要听。因为听法是自由的,有信心、感觉好,我们也开许听受;若觉得没有多大意义,甚至还生邪见,那还是不听为妙。所以不管是住在学院内的道友,还是外面通过光盘等来接受此法的有缘者,大家皆应好好观察自己的相续。如果真正是下文所讲那样:对般若充满信心,那就说明前世听闻过空性法门,自然也可接受此法。 乙二、译礼: 顶礼圣者文殊师利! 此乃译师在翻译前所作的顶礼,其目的是为了遣除翻译过程中的违缘、增长顺缘,从而顺利完成本经的翻译。可能大家也清楚,翻译本经的译师是噶瓦拜则,他是国王赤松德赞时期非常了不起的三大译师之一。他将很多非常难得的印度经论译成了藏文,比如《亲友书》,还有《般若摄颂》、《俱舍论》、《现观庄严论》等经论的注释。有些历史中说,他为莲花生大士翻译过有关事续和行续的密法,后受国王赤松德赞的委托,他跟焦若·鲁坚赞等前往印度迎请布玛莫札大师来到藏地弘法。有些历史还说,他的神变非常不可思议,有一次跟苯波教比神通,他将自己的头割断后又接上,如此多次。 另外,藏王赤热巴巾制定了识别三藏的译礼方式,即在翻译律藏时顶礼一切智智的释迦牟尼佛,翻译经藏时顶礼十方诸佛菩萨,翻译论藏时顶礼文殊师利菩萨。而在这之前,很多译师都根据自己的信心来作顶礼。由此可见,藏汉佛教在是否作译礼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差别。但我在由藏译汉的过程中并未再作译礼,因为害怕译礼太多了,所以没有加。 其实这部经宋朝的法贤译师已由梵译汉,名为《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我已将它附在《般若摄颂释》之后,大家可以参阅。但这部经在汉地并未得到广泛弘扬,所以有必要重新翻译并进一步给大家传讲。如果不讲,里面的内容很多人都不一定懂,自然接受起来就很困难。在藏地,《般若摄颂》的教证处处都引用,很多高僧大德动辄就说“《般若摄颂》云”;而汉传佛教,大家经常引用的则是广为人知的《金刚经》等经典,本经却很少引用。所以我们首先应将内容搞清楚,这非常重要。 当然加持方面,法贤译师的译本肯定有很大的加持,因为他是奉国王诏译的,各方面的缘起也很殊胜。而我,不要说国王,连村长的请求也没有;像以前很多班智达那样,供养许多金银财宝来祈求翻译,这也没有。只是凭自己的分别念,小小的人在小小的山沟中作了翻译。以后弘扬的范围怎么样,谁也不清楚。不管怎么样,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心很清净。因为《般若摄颂》的内容极其殊胜,很多人都不明白,所以很想让大家知道,以便对般若空性法门生起定解;同时,佛陀亲口所说的这么珍贵的经典,如果我们弃之一旁,则非常可惜。所以我才再次作了翻译,并进一步为大家传讲。 乙三(论义)分二:一、承接缘起句;二、真正论义。 丙一、承接缘起句: 尔后世尊为彼等四众眷属皆大欢喜,复说此般若波罗蜜多。尔时,世尊说此等偈曰…… 这两句经文阐明了佛陀宣说本经的缘起,由此也可了知本法具有五种圆满:首先是本师圆满,即具有相好等无尽功德的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其次是时间圆满,即继讲完《般若十万颂》等经典之后;因为《般若摄颂》以归纳的方式宣说了这些经典的内容,所以是“尔后”。第三是眷属圆满,即具备四众眷属,分别为代表出家的比丘和比丘尼,及代表在家的优婆塞和优婆夷;一般来讲,这四众眷属可以包括所有佛陀眷属。第四是法圆满,为了让四众眷属生大欢喜心,佛陀以偈颂的方式宣讲了这部宣说甚深般若空性的法要。第五处圆满是灵鹫山。 丙二(真正论义)分三:一、劝勉听法;二、所说法之自性;三、以如是宣说之必要结尾。 丁一(劝勉听法)分二:一、真实劝听;二、附注说明说法者佛陀之事业。 戊一、真实劝听: 心怀喜敬最胜信,除盖烦恼而离垢, 行众生利寂静者,请听般若勇士行。 这个偈颂是佛陀劝请有缘众生谛听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法,同时也宣说了听受般若法门者的法相。 首先是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心中要有对般若法门的欢喜心。如果对般若法一点都不欢喜,就像在饿狗面前放青草一样,一点兴趣都没有,那对他宣讲般若法门就没有意义。第二个条件,对说法的上师或佛陀要有恭敬心。因为,若没有恭敬心,那在上师面前得到的法也不可能对他的相续有利益。第三个条件,对《般若经》中所讲的,诸多听闻般若的功德要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比如听闻般若法门能让我们生起空性正见、断除轮回的根本,有许许多多功德。如果你没有信心,那就不是般若的所化根机了。 然后是需要远离的两个条件。首先是“除盖烦恼”,即五盖烦恼要断除。其次是“离垢”,即远离六波罗蜜多的违品:布施的违品——吝啬,持戒的违品——犯戒,安忍的违品——嗔恨,精进的违品——懒惰,禅定的违品——散乱,智慧的违品——邪见。 最后还需要以大慈大悲心行持一切众生之利,以及具有以大悲润湿的寂静调柔的相续。具有以上条件的人方可听受一切万法之根本的空性法门,也即超越声闻缘觉的勇士行境——般若波罗蜜多。所以大家首先要观察,看自己是否具足应该具足的条件,以及是否远离应该远离的障碍。 按照麦彭仁波切《经论对照》的观点,前面这几个内容讲的是缘佛果的智慧,后面部分讲的是缘众生的大悲。所以这个偈颂已经圆满宣说了菩提心的两个条件,或者说《现观庄严论》中发心的内容已在这里作了宣讲,故大家首先要发菩提心。 可见,听受《般若摄颂》者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对佛、上师和般若法门要有信心和正见,自己还要尽心尽力在对治烦恼方面下功夫,而且听受这样的法门并不是为了自己享受某某果位,而是为了无边无际的众生得到佛果;若具备这些条件,那就是佛陀亲许的听闻本法的法器。 实在说,声闻缘觉等众生也很难接受本法,因为《现观庄严论》云:“大师于此说,一切相智道,非余所能领。”而本经亦云“勇士行”。可见,般若波罗蜜多唯是对众生具有大慈大悲心,且通达人法二无我的大乘菩萨的行境。所以能听受这样的法门也极为难得。 戊二、附注说明说法者佛陀之事业: 此赡部洲诸河流,具花果药林得生, 悉源住无热恼海,龙王龙主威神力。 下面从比喻、意义和理由三个方面,宣说说法者佛陀的事业。首先讲比喻。可能有些人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刚才前面讲,我们所听闻的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唯是大乘菩萨的行境,那佛经中尊者须菩提等又怎能宣说空性法门呢?既然他们具有这样的能力,那就说明他们已经获得了人法二无我的空性境界。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说唯一大乘菩萨的行境呢? 其实,虽然般若波罗蜜多唯是大乘菩萨的行境,但依靠佛陀的加持和威力,小乘的阿罗汉、缘觉乃至普通凡夫,也可证悟或相应了解。不然在座的各位都要变成一地菩萨以上的圣者,否则听都不能听,那就全部拒之门外了。其实这就像《现观庄严论》中所讲的道智,虽然它是菩萨的智慧,而声闻缘觉也可部分了达,凡夫也可生起信心并进行相应的闻思修行。但这些都是佛陀的加持,故大家皆应感恩佛陀。 颂词这样讲了一则比喻:此赡部洲(梵语为阎浮提),以印度四大河流为主的所有大河流,比如恒河、信度河等,以及所有高山、盆地、树木花果、药树、森林等,它们之所以能够流淌、生长,完全源于住在无热恼海中的龙王的威力和加持。这一点,稍微懂一点佛法知识的人都会明白。所以,若龙王不高兴,或龙王的福德不够,所有河流都会干涸,大地上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 其实这则比喻是说:凡夫、声闻和缘觉之所以能宣说佛法或证悟空性,这完全源于佛陀的威德与加持。同样,我们通过听受空性法门,对般若空性有所感悟,觉得般若经典所讲的道理百分之百正确,或仰仗传承上师的教言和加持,我也能相合佛经或空性的道理为大家宣讲,这些都是佛陀的威德力所致。当然喻义在下面还要宣讲,所以这里不广说。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