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二十七课


2014/9/3    热度:204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二十七课

 

  《般若摄颂》当中,现在讲宣说听闻甚深智慧之弟子。

  癸二(宣说依者(听闻甚深智慧之)弟子)分二:一、宣说于深法具胜解信之弟子;二、宣说甚深难证之理。

  子一(宣说于深法具胜解信之弟子)分二:一、智慧甚深之理;二、宣说甚深之功德。

  这两个科判是讲,在通达了这样甚深的智慧波罗蜜多后,弟子会有什么样的境界,也即具有什么样的智慧与功德。

  丑一、智慧甚深之理:

  具大名披难行铠,非蕴界处之盔甲,

  离三乘想无执取,不退不动不乱法。

  迈入最甚深广大的大乘般若波罗蜜多法门的修行者,因为他们的功德力所致,在无边无际的刹土中都会受到赞叹,被称为大菩萨。(所以,如果我们真正通达般若空性,就不会像现在世间的明星、歌星一样,只在极个别人群中有名望,在十方世界中都会非常有名。)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在修学大乘佛法时,披上了这样的铠甲:虽然在名言中发了非常殊胜难得的、一般世间人连梦中也没办法想到的殊胜之心——为了让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无上正等觉的果位,自己一定要趋入佛果;但在胜义中,对蕴、界、处所摄的一切万法全部都观为空性,而安住于无有任何所缘的境界中。也即披上了远离一切戏论的无缘盔甲,没有任何三乘执著之想,也没有缘任何能取所取之法,而安住于远离一切执著的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中。其实,这是因为他们完全诚信或懂得了,我们以前所讲三种大的所为[28]的缘故。那这样的菩萨在修学过程中,就不会从获得圆满菩提中退转,在大乘教理里面也不会有任何动摇,邪魔、外道、怨敌等种种违缘也不会扰乱他的心。如《广般若经》中云:“‘世尊,菩萨为使一切有情证得涅槃而披上盔甲,然有情不可得,彼等实难行持。’世尊言:‘须菩提,彼盔甲非与色相系……’”的确一般人很难行持,因为虽然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发了无上广大的菩提心,但一切都了不可得。正因为这样的境界非常甚深,如此行持的大乘菩萨就应在十方世界中受到广泛称扬与赞美。

  《大方广佛华严经·离世间品》云:“菩萨摩诃萨,求佛不可得,求菩萨不可得,求法不可得,求众生不可得,而亦不舍调伏众生,令于诸法,成正觉愿。”这也说明了胜义和世俗之间的差别,虽然在胜义中求佛、求菩萨、求众生皆得不到,但在世俗中却要度化众生而不能舍弃,即让众生圆满现证菩提。《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中亦说:“虽复施设有情,于胜义谛中,有情不可得、亦无取著。”可见一切境界不离胜义和世俗。作为修行人,在学习般若时,一定要了解二谛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了解,修学就很失败,即会偏堕一方而忽略另一方。

  《金刚经》云:“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其实,前一句说“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是指我们可以通过发菩提心度化众生,后一句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是指胜义中一切都不存在。虽然世间人会认为这是自相矛盾,但在佛法甚深道理面前根本不矛盾。可以这么讲,虽然在迷乱或疯狂者前,有迷乱或疯狂的境界存在,但当他们苏醒后,那些境界全都不会有。比如一个人吃错了药,在他眼前显现大象、恶狗、恶狼等向他冲来,对他来讲这是无欺的事实;可是没有病的正常人,这些迷乱全都没有。可见,说迷乱显现存在也可以,因为它在病人面前存在;说没有也可以,因为它在无病者前不存在。还有,在做梦时,地水火风的危害等种种现象皆存在,但醒过来时这些都没有;所以并不矛盾。

  于是有些人会问:梦中大海等种种现象的恐怖到底存不存在?回答的时候要分清界线,即:从醒觉者的角度来讲,梦中种种现象都没有;但从做梦者的角度来讲,这些都存在。同样的道理,因为三界轮回中的众生都在做梦,所以在现相中,痛苦、快乐,地狱、净土,苦恼众生、发菩提心,释迦牟尼佛成佛、度无量无边众生等一切万法皆存在;但在胜义实相中,这些迷乱众生面前的显现全都没有。所以,说存在和不存在并不矛盾,但必须分开现相和实相。

  就像本颂所讲的一样,如果我们真正对大乘佛法所宣说的胜义和世俗的道理有所了解,就不会从大乘法中退转,不可能学了一段时间后就不想学了,马上全部放弃。现在有些人很可怜,因为境界不稳固,学了一段时间就不想学了,马上把行为全部改变。前一段时间有一个人给我寄来一个包裹,我觉得里面可能是糖果或月饼之类的东西,因为要到中秋节了,但打开一看,他把以前学过的法本通通寄过来了。意思是,我现在不想学了,把法本全部还给你。但我觉得,他退失信心很可怜,也很可惜。一些愚昧无知的人就是这样,因为种种外境或因缘的影响,就轻易把以前自己所学的知识全部舍弃。当然,舍弃的原因就是没有获得稳固的境界,如果有稳固的境界,就不会退转。我们这里有些道友多年以来对中观、般若法门有着特别坚定的信心和智慧,那就不可能因个别恶友的引导等外缘而误入歧途。

  当然在末法时代,如果我们没有深入细致地闻思,而且所闻思的内容没有再三观修,那要获得这样的境界也不可能。相反,只要能认真闻思修行,这样的境界在任何人的心中都可以出现。到那时自己就会胸有成竹,而不会被改变。否则,只是表面上听听佛法、看看书、了解了解,就像听流行歌一样,或者只是追求热闹、走走形式、试探试探,那内心就不可能得到真实的利益。所以希望在座的道友,既然你花了很多财富、时间、精力,那在自己的相续当中,多多少少都要认识到佛教的甚深内含。只要它深入内心,不管是男众还是女众,或者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能获得无穷无尽的利益。

  丑二、宣说甚深之功德:

  彼具此法无戏论,远离疑虑具实义,

  听闻般若不退却,不依他转不退还。

  由于那些菩萨具有不可测度的般若智,即前面所讲的甚深和广大的智慧,在胜义中就能没有戏论或执著,同时他对般若法门的基道果也遣除了怀疑、犹豫和顾虑,对其甚深意义也具有坚定不移的信心,或者说具有诚信的实义。那这种人在听闻般若法门后,就不会退却,也不会依他转,更不会从大乘道中退还。其原因,他们在闻思般若后,凭自己的智慧真正感觉到了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意义,和大乘佛教的不共精神——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正因为他们已经认识了大乘教义,那从这样的甚深意义中就不会退却,正因为不退却,也不会被他所转,更不会从菩提道中退失。

  在《中观庄严论释》中,麦彭仁波切讲:修行人必须要有不随他转、不被他夺的广大慧眼,否则不可能亲睹过去未来诸佛出有坏所由经的通衢大道,并义无反顾地踏入。所谓“不随他转”,即自己完全通达甚深意义,能够独立自主,不会对外面任何理论产生好奇心,也不会随着它们转,从而改变自己的观点。所谓“不被他夺”,即对甚深意义生起了特别坚定的定解,而且邪魔外道等外缘根本不可能夺走这种智慧。可见这两种智慧对修学大乘者来讲特别重要,因为一旦拥有,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就不可能被种种外缘所转。

  很多人刚开始的时候对佛法有好奇心,或有虔诚的信心,甚至有的还特别精进,但这不一定能禁得起长期考验。比如有些初学者,刚出家或刚学佛时,信心大得不得了,天天都看着般若法门哭,看起来这人前世真的有殊胜的缘分一样。但过一段时间后,他的泪全部都干涸了,从此之后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很可怕啊!所以多年以来一直闻思修行而不改变自己智慧的人很了不起,否则只能成为特殊环境下的暂时积极分子,而不可能长久,故修学的见解越来越稳固非常重要!

  大家也清楚,在末法时代,很多表面上看来是出很好的主意,但实际上是让我们堕入邪道或恶道。《大藏经》里有一部《道行般若波罗蜜经》,这是般若法门中最早的汉译本,它跟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小品般若波罗蜜经》,玄奘三藏翻译的《大般若经》中的第四分,以及藏地的《般若八千颂》,是一部经的不同译本。这部经讲,末法时代魔王会以种种形象来引诱修行者[29]:有时候魔王会在修行人前示现八种地狱,地狱里面有很多菩萨在受苦,此时魔王告诉行者:如果你承认自己不是菩萨,以后就不需要堕入这样的地狱当中。或者魔王以行者师父的形象来到修行人面前说:我以前给你传讲的大乘法门全都不合理,从现在开始你必须全部放弃,不能再修持。或者魔王以比丘等形象现在行者面前说:学习大乘法门特别难以获得成就,也很难行持,以前很多菩萨都从中退失,你最好自取阿罗汉果……总之,魔王会以很多方式让我们退转,此时也能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不退转者。

  如果在这个时候,自己真正对大乘空性法门有着甚深认识,或已获得菩萨果位,那就不会退转。就像已经获得阿罗汉果者,因为已经断除烦恼的缘故,也不会因别人说什么就退转。若能了知,这是魔的引诱、欺骗,也不会退转。因此,大家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哪些是魔事、哪些不是魔事,这非常重要!

  假设有人在你面前假装慈悲地说:你最好不要住在这个道场当中,这个道场的闻思修行也不行,上师也不好,道友的见修行也不如法,你应该到我选择的某某地方去。那个时候如果自己没有定解,别人说什么都会听的:是是是、行行行,就马上跟着跑。若将原来甚深的因缘全部抛弃,最终只能得到糠秕,不可能获得精华。所以在浊世时,一定要千方百计使自己行持的善法不要退转,这极为重要!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中云:“是菩萨于十善法坚固而行无所退失,于一切行、一切种、一切时、一切处不生瞋恚心,乃至梦中亦行十善,而不暂起十不善行。须菩提!若有具足如是相者,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可见,对真正的不退转菩萨来讲,不要说白天,连梦中也不会做恶事,而且梦中还会护持十种善业。对凡夫人来讲,要达到这样的境界也有一定的困难,但无论如何我们也要心向往之。

  现在很多知识分子都愿意通过网络等途径来学习般若法门,但学习的人中,有些人心不定,没有主见。比如今天别人说这本书很好,但里面全是凡夫人的分别念,当然这跟具有烦恼分别的人很吻合,于是他也认为:这太好了,跟我想的一模一样。其实一看就知道,里面根本没有任何依据,只不过他自己在胡说八道而已。但有些人却觉得:这对我太起作用了,我要将以前学过的法全部放弃,好好看他的养生书、气功书等。可见,末法时代要做到不退转真不容易。

  当然,我说的是谁的书,这不能提。因为华智仁波切说:“恒需谨慎有三种:众中出言应谨慎,独处行为应谨慎,平常观心应谨慎。”不过说法跟造论不相同,方方面面都没那么严格。以前很多教证都说:平时讲课不可能出口成章,在逻辑、历史等方面也不可能没有一点过失,因为这样的人自古以来很少见。但现在有些人一直在一些小问题上吹毛求疵:这个地方说得不对,那个地方说的道理不清楚,等等。以前世亲论师也说:在讲辩著三大智者事业中,讲的时候比较放松,不需要那么严格;辩论时也要从各方面来进行交流、辩驳,所以也比较宽松;但造论时一定要注意,因为这是文字上的东西。当然,我们现在作的讲记,也不一定要特别严格。因为在讲的时候,针对听者群的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目标,也会相应说一些有用意的语言。

  子二(宣说甚深难证之理)分二:一、宣说所行之深法;二、如此甚深之理由。

  丑一、宣说所行之深法:

  诸佛此法深难见,谁亦无悟无获得,

  行利慈者证菩提,思众谁知不欲言。

  大家都知道,三界导师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佛法中,般若是最精华,它极其深奥,一般的世间凡夫很难通达。这可从三个方面来讲:基位蕴界处所摄的一切法了不可得的缘故,难以真实见到它们的本体;为此,道位所摄的一切法也没有什么真实性能证悟,果位所摄的法也没有什么可获得。也即从无见(基位没有什么可见)、无悟(道位无所证悟)、无得(果位没有获得)三个方面证成般若极为甚深。

  《华严经》中云:“佛子!菩萨摩诃萨知佛不可得、菩提不可得、菩萨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众生不可得、心不可得、行不可得、过去不可得、未来不可得、现在不可得、一切世间不可得、有为无为不可得。”《金刚经》亦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可见,不同经典宣说的道理一模一样,也即从真正本体的角度来讲,一切万法皆了不可得,所以也就难见、无悟、无得了。

  正因如此,行持利益一切众生、发大慈大悲心的佛陀,在证得菩提后就想:我证得的这种甚深境界,一般世间众生很难彻悟,又有谁能了知呢?于是不想言讲正法。当然,这就是佛陀成佛后,在众生前示现不说法,而前往寂静森林的原因。《方广庄严经》云:“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犹如甘露此法我已得,纵为谁说亦不能了知,是故默然安住于林间。”关于佛陀成佛后不转法轮的时间,按照《法华经》的观点,是二十一天以后才转法轮;《方广庄严经》则讲,佛陀在成佛四十九天后才转法轮[30]。这方面的道理,相信学习过《中观根本慧论》、《中观宝鬘论》等论典的人都能了解,这里不再宣说。

  在这里大家要着重了解的是:真正的菩提在胜义中得不到。在达摩祖师的《无心论》中,有人提出这样一个疑问:如果菩提不可得到,那诸佛菩萨怎么现证菩提呢?祖师回答说:“但以世谛文字之言得,於真谛实无可得。故《维摩经》云:‘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又《金刚经》云:‘无有少法可得,诸佛如来但以不可得而得。’当知有心即一切有,无心一切无。”可见,所谓的菩提只在迷乱众生前或世俗谛中存在,若从胜义实相为主的角度来讲,以身、心等途径皆不可得。

  不过,这样的道理一般众生特别难以通达。当然,这也是不经长时训练,不能传授甚深空性意义的原因。为什么密宗里面密法不能随便传,而必须先修很长时间加行,然后还要获得灌顶,之后才能传授,其原因也在这里。而且,密宗讲的空性更甚深,其空性还带有光明,是两者不可分割的境界。这种境界,一般的世间人一听就接受不了,所以并不是密宗有过失,才不给别人传,也不是密宗特别吝啬,害怕很多人都知道乃至开悟,才在极少数人的内部学习。这是因为大多数的众生实执太重,连显宗的中观空性都不能接受,所以必须保密。对初学者等人来讲,显宗的空性也很难生信,因为说有也不对、说无也不对,一切都远离戏论,所以必须训练很长时间。其实,这就像各个国家最机密的组织或工作,必须经过很长时间训练才有资格趋入一样。

  但现在很多人刚来学院就说:“什么显宗的基础都不用打,加行也不用修,我特别希望最甚深的密法,您能不能给我传一个最密、最高、最深、最顶、最好、最尖、最棒、最了不起的法?”可能他认为自己最聪明、最有智慧、最能干、最了不起,是根机最好的人;但也不一定,所以法与根机相适应很重要。对一般人来讲,首先要观察、成熟自己的相续,这样所获得的教言才有意义,否则佛陀也不会在众生前示现难以证悟。

  可是现在很多人,在遇到一位上师或一个法门后,就马上开悟了,这恐怕有点困难。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说:“印藏诸大成就者,长久精勤所证义,奇哉愚者于瞬间,说是证悟起怀疑。”意思是说,印藏获得大成就的诸位大德,在长期依止上师的过程中,皆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才得到了窍诀,精进实修时,也经历无数磨难才获得了证悟;可是现在有些愚者,也不用修加行,也不用积累资粮,也不用长期闻思,在短暂的时间中就说自己已经证悟了智者们的所证义,比如路过时遇到一位上师,上师传授教言后就当下开悟;但这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开悟很让人怀疑,因为并没这么简单。所以,如果自己没有开悟,先不要忙着说大话。

  我遇到很多人说:我今天看看书就开悟了,我有神通,我什么什么境界顿然出现……但到底是不是这样很让人怀疑,即使你有神通神变等也要保密。像密宗大成就者大苏和小苏,他们很多功德都很保密。(其故事很精彩,方便时我给你们讲一下。)一般来讲,没有特殊必要,不会在众生前显露功德,所以并不会今天看到什么就马上说出来,因此大家要尽量保守自己的秘密。即使有一些特殊的境相,若没有特别的缘起,如度化他人等,也不要说。拿上师如意宝来讲,不管他在伏藏方面,还是在现见本尊、空行、护法方面,都有很多超胜的境界,但是他老人家一辈子当中,没有特殊情况都是秘而不露的。

  丑二、如此甚深之理由:

  众生喜处求诸境,住执不通愚如暗,

  所得之法无住执,故与世间起争议。

  有些人问:为什么很多大德或大成就者能证悟法性,而我们这些普通人不能证悟?其原因是这样的:世间很多愚昧无知的众生,无始以来一直在心中串习实有,首先是对山河大地、树木花草等一切外境有根深蒂固的执著,缘此自相续自然长期处于执著的状态当中。既然他们特别喜欢这样执著,那就不会通达空性,也即在空性的意义方面一窍不通、愚昧无知,就像处于特别黑暗的环境中一样。

  的确,现在大多数人对佛教所讲的空性意义完全不懂。不说甚深的空性义,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有前世后世,无量无边众生一直沉溺在三界轮回的苦海中,很多人都云里雾里,根本不懂;那他们自然会认为万事万物实实在在存在。如果我们跟这些人交谈,也不会有共同语言,可能只会引发争论。即使学过中观等空性法门,或稍微有一点悟性,跟这些人争论,也会觉得很困难。

  我有一位好朋友,在读中学时他对我各方面的帮助都比较大,拿世间的话来讲,当时我们俩还算有共同语言。我出家后,有一次我们在同一个环境中共同住了一段时间,当时我看到他的所作所为,心中就产生了悲悯感。于是我对他说:“你不要特别去求名声、地位,这样没有意义。”但他与我争,说:“很有意义!”后来我们俩互相都不让,就开始争论起来。从道理上讲,世间八法没有意义,我基本上能说服他,虽然我并没用离一多因来抉择名声等不存在,因为他听不懂。其他道理讲的时候,虽然他能明白,但他固执己见,甚至还以三宝作证发毒誓,后来我也没办法。

  世间人就是这样,跟他们怎么样说也没办法。相信在座的道友很多都有这样的经历:虽然自己学了很长时间的佛,也获得了空性的意义,但对世间人讲:“你们所追求的名声、财富等没有实在的意义,不要成天都沉迷在这样的状态当中。”可能很多都讲不通,有时可能还会有自己住在猴群中的感觉。虽然他们的所作所为特别无聊,但也没办法沟通,已经成为这样。

  虽然佛陀在这里讲:所得的般若法义不可能有所住的对境和任何执著;因为一切万法并不像世间人们所贪执的那样,以中观正理观察时,它们皆了不可得、绝对没有。但世间人们特别愚痴的缘故,根本不懂。因此具有出世境界的人,往往会与这些没有境界的人发生冲突。不过佛陀说:“世人与我诤,我不与世诤,世间承许有,我也承许有。”(记得在1989年,印度堪布南卓给我们讲《入中论》时,也引用过这个教证。后来我在很多《入中论》的讲义中都看到过。)

  所以,世间人说柱子存在,我们就哄世间人说存在就可以。就像小孩觉得玩具很重要,一直在父亲面前苦苦哀求想买一枝枪,若他特别不听劝告,虽然父亲觉得买一枝枪没有实在的意义,但为了随顺他也会说有枪很重要,而且还会到超市中去买一枝给他。如果枪掉了,小孩一直特别伤心地哭,父母也会随着他说枪掉了很可惜,甚至还会再给他买一枝。

  佛陀也是这样,虽然一切万法本来都不存在,也会随顺世间而说,因为佛陀不可能跟愚昧无知的众生一直争论。比如我们说:眼见为实,一切万法都存在;那佛陀也不可能用强有力的依据来说不存在。《入中论》云:“如汝所计依他事,我不许有彼世俗,果故此等虽非有,我依世间说为有。”可见佛陀只是依世间说为有,并非说它们真正存在,也即并不承认这样的观点,只是随顺世间而已。佛陀在《大宝积经》中也说[31]:“世与我诤,我不与世诤。”在《杂阿含经》中,佛陀也有类似的讲法[32],大家可以参阅。

  可能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虽然自己学过中观等佛教的境界,但跟从来不学佛教的人争论也没办法。所以最好随顺,他们说什么就说什么。前段时间有一个人很想出家,但他家里的人一直逼着他,不让出家。他想跟他们辩论,我跟他说:辩论没办法,即使你用佛教最甚深的道理来说服他们,他们也不会承认——这是最有力的武器。所以最好暂时随顺:你们说得对,一定要挣钱,一定要搞工作,出家没意义。但一定要坚定自己的立场:我现在暂时缓不过来,让我考虑一段时间可不可以?所以跟世间人沟通也不能太固执,否则自己所想的目标很难实现。可见,以上所讲的教证和道理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

  从另一方面讲,虽然众生很愚痴,但大慈大悲的佛陀还是宣说了种种法门,因为要让众生获得各自不同的利益。因此,只要我们能真正深入细致地了解佛陀的教义,自己身边的很多人也会逐渐趋入佛门。不过,刚开始他们很难通达,说什么都可能从另一方面理解。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中说:对一般世间人来讲,如果讲空性,他会认为是断空、什么都没有;若讲显现,会认为是不空的实有法;讲现空双运,则认为像搓在一起的黑色和白色的绳子一样,是一对矛盾的东西;若讲不可思议、离戏论,就会认为是一切都不存在。所以刚开始应让他们理解单空,即色等一切万法是空性;然后再让他们懂得不存在的空性也没有,即并非有一种空的东西存在。通过这种方式,就能让众生逐渐沿着梯阶向上爬。其实,这就像父母先要引导小孩爬行,然后才能教其走路一样。若能遵循佛教修学的道次第,一步一步向上迈进,相信大家都能得到不同的感应或悟性。如果次第错乱,恐怕就不能成就自己的所愿。

  辛二(真实成就彼加行果之理)分二:一、认清所得之果;二、若无此道则不得果之理。

  壬一(认清所得之果)分二:一、比喻;二、意义。

  癸一、比喻:

  虚空界于东南方,西方北方无边际,

  上下十方尽其有,不成别体无差异。

  虽然所获得的果在名言中有差别,但从胜义空性的角度来讲则没有差别,下面就讲这样的道理。

  首先讲比喻,当然最好不过的比喻就是虚空。大家都知道,在名言中,虚空界可分为东方的虚空、南方的虚空、西方的虚空、北方的虚空;但它在四方全无边际。再细分,还可分出东南的虚空、东北的虚空、西南的虚空、西北的虚空,以及上方的虚空和下方的虚空;但也没有边际。总之,虚空在整个十方(四方+四隅+上下)都存在着,无论在哪一个世界,都没有虚空不遍及的地方。当然,如果用智慧来详细观察,就不能说虚空存在于十方世界,甚至连东方虚空的本体也找不到。论典中说:虚空是无为法,它的颜色、形状、本体、体性一点一滴也找不到。所以,不同方向的虚空也不成他体,自本体也没有形状等不同的差异。

  其实,不管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很多大德都用虚空来比喻本性。如莲花生大士指着虚空让弟子认识本性。神秀大师[33]云:“汝之本性,犹如虚空。”希运禅师说:“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可见,我们的本性以虚空喻完全可以了达,但所了达的意义在胜义中也得不到。不过这里还要强调一点的是:对心性来讲,虚空的比喻只是片面一方的表示,想必大家都已清楚。总之,在以虚空认识本性方面,显密的窍诀都比较多,尤其无垢光尊者在这方面留下了许多窍诀,当然依靠不同窍诀和表示都可获得成就。

  另外,宁玛巴所讲的“托嘎”,也要通过观虚空来认识心的本性。这方面亚青阿秋喇嘛那边修得非常多,很多弟子都有觉受。上师如意宝以前也要求大家修,但后来人渐渐多了,大家共同到山上去也有一定的困难,这方面就要求的比较少。但我想,只要我们把加行和理论上的闻思圆满,修本来清净和任运自成就不会有大的困难。

  总之,对很多修行人来讲,虚空都是认识心的本性、通达一无所得境界的好比喻,当然这也是般若等经和续部中一直用虚空喻来表示的原因。但大家一定要清楚,这并不是说心性像虚空一样什么都没有,在它的背后我们还要了知远离一切分别、思维、言说的境界,这才是所获得的真实之果。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