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摄大乘论 源流
2014/9/3   热度:529
白话文:摄大乘论 源流 源流 《摄大乘论》,追其源应当是《阿毗达摩大乘经》的〈摄大乘品〉,《摄大乘论》之名即由此而来。本论的基本内容是十殊胜,这不是无著的独创,而是继承(摄大乘品)的基本体例。 《摄大乘论》在进行论述的过程中,多次引用《阿昆达磨大乘经》的偈颂,如」所知依」的「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除此之外还引用过《华严经》 、《般若经》 《解深密经》 、《方等大庄严经》、《思益梵天所问经》等大乘经,还引用过《瑜伽师地论》 《大乘庄严经论》、 《辨中边论》 《分别瑜伽论—等大乘论》所以,《摄大乘论》是尊《阿昆达磨大乘经》为主经,慨略论述大乘佛教要义,成立大乘佛教是佛说。 《摄大乘论》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把识分为十一类:㈠身识,即五色根:眼、耳、鼻、舌、身:㈡身者识,即第七识末那识,也就是真谛系统的摄论师所说的阿陀耶识:㈢受者识,即阿赖耶识,因为阿赖耶识被阿陀那识执为我体;㈣彼所受识,就是前六识所缘取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㈤彼能受识,就是能取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㈥世识,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为生死相续不断,故名世识:㈦数识,即数目;㈧处识,《显识论》称为器识,系指地、水、火、风四大,和色、声、香、味、触五尘。从广义来讲,包括十方、三界,十方即东、西、南、北、上、下、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㈨言说识,《显识论》称为四种言说识,是依见、闻、觉、知而起的语言:㈩自他差别识,即一切有情众生自己本身和其他的种种差别:(十一)善趣恶趣死生识,即有情众生在人、天、阿修罗三善趣和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的生死流转。 这理论来源於陈·真谛翻译的《显识论》,该论把识分为二类:显识和分别识。再进一步把显识区分为九种:一、身识,二、尘识,三、用识,四、世识,五、器识,六、数识,七、四种言说识,八、自他异识,九、善恶生死识。又将分别识区分为二种:一、有身者识,二、受者识。总共十一识。《摄论》的十一识与此基本相同。 以上讲的是源,要说流,应当首推摄论师。摄论师是中国陈隋之际专门弘扬《摄论》的一派学者。如上所述,在中国首先传译《摄大乘论》的是佛陀扇多,他只翻译了本论,没译《释论》,所以他翻译的《摄论》没有传播开来。陈·真谛不仅翻译了本论,又翻译了世亲的《释论》,使该论迅速传播开来,形成一派师说,这就是摄论师。尽管当代学者重视唐·玄奘译本,但陈·真谛译本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摄论师依据的就是这个译本。 摄论师的主要哲学特点是九识论,他们认为第八识阿赖耶识是妄识,是一切事物的所依。尽管阿赖耶识基本上是染污的,但有一部分是清净的,近似於地论师北道派的真妄和合。摄论师把阿赖耶识中这部分清净因素称为第九识阿摩罗识。《摄大乘论》并没有明确提出九识主张,首先提出九识的是陈·真谛翻译的《决定藏论》,由此推论,《决定藏论》肯定晚於《摄大乘论》。三卷本的《决定藏论》是《瑜伽师地论·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和意地的异译本。《瑜伽师地论》的作者弥勒肯定早於《摄论》作者无著,这个矛盾如何解决呢?现代佛教学者的研究成果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印顺法师的《摄大乘论讲记》指出:《瑜伽师地论》的「(本地分)是弥勒说的,(决择分)是无著造的」。看来,无著的唯识思想有个发展过程,他的《大乘庄严经论》明显继承了《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的某些观点,《摄大乘论》又发扬了《壮严论》的思想,《决定藏论》又发展了《摄论》思想。 摄论师的第九识阿摩罗识是清净无垢识,即真如佛性,人们学佛修行的目的就是对治染污的阿赖耶识,证悟阿摩罗识而成佛。因为每个众生都有第九识阿摩罗识,所以每个众生都有佛性,都可成佛。这种观点不同於以护法为主的《成唯识论》,该论提出五种姓论:一、菩萨种姓,通过修行可以成为菩萨:二、缘觉种姓,通过修行,可以成为辟支佛:三、声闻种姓,通过修行,可以成为阿罗汉;四、不定种姓,究竟成为菩萨、辟支佛还是阿罗汉,不肯定:五、无姓有情,此类众生,永远沈沦於生死苦海,永不成佛。 摄论师认为所缘境是真如,能缘心也是真如。从这个意义上讲,真如佛性就是第九识阿摩罗识,也就是《大乘起信论》所说的本觉。 关於以上观点,圆测《解深密经疏》卷三说明如下:二具谛三藏依《决定藏论》立九识义,如(九识品)说。言九识者:眼等六识,大同识论。第七阿陀那,此云执持,执持第八为我、我所,唯烦恼障,而无法执,定不成佛。第八阿梨耶识,自有三种:一、解性梨耶,有成佛义;二、果报梨耶,缘十八界。故《中边分别》偈云:『根、尘、我及识,本识生似彼。』依彼论等说,第八识缘十八界;三、染污阿梨耶,缘真如境,起四种谤,即是法执,而非人执。依安慧宗,作如是说。第九阿摩罗识,此云无垢识,真如为体,於一真如有其二义:一、所缘境,名为真如及实际等;二、能缘义,名无垢识,亦名本觉。具如《九识章》引《决定藏论·九识品》中说。」① 圆测的这段话说明了摄论师哲学理论的基本特点,摄论师主张九识,前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依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设,分别缘取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识、六根、六尘合为十八界。第七识是阿陀那识,以第八识阿赖耶识为「我」。第八阿赖耶识有三种:一、解脱性的阿赖耶识,有成佛的因素;二、果报阿赖耶识,缘取十八界:三、染污性的阿赖耶识,把世间万物区分为四类;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第九识阿摩罗识,另译阿末罗识,意译清净识、无垢识等。第九识以真如为其本体。圆测指出摄论师是「依安慧立宗,作如是说」。这就指出了摄论师的观点主张不同於玄奘创立的唯识宗。摄论师依安慧立宗,唯识宗多依护法义。 摄论师提出第九识的佛经根据是《金光明经》卷四所讲的如如。什么叫如如呢?真谛翻译的《三无性论》称:「明此乱识即是分别依他,似尘识所显,由分别性永无故,依他性亦不有,此二无所有,即是阿摩罗识。唯有此识独无变异,故称如如。」 ②意思是说:没有错误认识的遍计所执性(分别性),也没有依他起性,只有圆成实性才是阿摩罗识。第八识阿赖耶识是乳识,是一切虚妄境界(即客观事物)的所依。断除阿赖耶识,就是阿摩罗识。阿摩罗识是永恒的,无变易的,故称如如。如如就是真如、法性、佛性等,是事物的理体。 注释 ①《续藏经》卷三十四,第七一九——七二○页。 ②《大正藏》卷三十一,第八七二页。
----------------------------------------------------------------------------------------------------- 更多白话佛经大全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