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四十课
2014/9/3   热度:419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四十课 《般若摄颂》里面,今天讲第二个问题,也就是说以比喻说明如何精进。 未二、以比喻说明如何精进: 人昔未得之至宝,别时已获心欢喜, 得即不慎已遗失,失而求宝恒忧苦。 如是趋入大菩提,如宝般若行莫弃, 如获宝取勤缠裹,疾速而行消忧苦。 首先讲一个世间的比喻:比如说,一个人通过各种方式已经获得了一个前所未得的非常珍贵、难得的珠宝。获得后,他心里欢喜若狂、无比喜悦。大家都知道,在得到如意宝后,不但能解决生活问题,所需资具和财物皆能圆满;这样的话,他肯定非常高兴。但刚刚得到不久,就因粗心大意、没有谨慎等,而失去了这个如意宝。那个时候他身心非常痛苦,在寻找的过程中也一直饱受煎熬。世间经常会有这种情况,比如轿车丢了、钱包掉了、钥匙找不到了、转经轮不在了,这个时候就会很伤心,甚至好几天都不吃不喝,或者一直不开心。 同样的道理,在无边无际的轮回旷野中,遇到大乘佛法非常不容易;所以在遇到大乘佛法,尤其是抉择一切万法为空性的般若法或缘起法时,大家千万不要放弃。《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说:“般若波罗蜜多最上甚深,难见、难闻、难解、难入。”经典里面虽然描述得很清楚,但没有般若境界的人,也不一定知道这是特别难得的法宝。如果通过闻思修行,再加上自己的信心和佛的加持,在自己真正通达其中的意义时,我想很多人都会觉得它比什么都重要。 世间上有些人喜欢财富,有些人喜欢美色,有些人喜欢妙音,有些人喜欢地位,有些人喜欢名声……但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就是证悟般若空性。所以,我们在遇到这样的法门时,应该比得到任何如意宝都要欢喜。但就像刚才所讲的比喻一样,如果没有小心注意,这种机会就很容易失去。其实,自己真正获得快乐时,不一定能发觉它的珍贵,一旦失去机会往往会发现,但想再拥有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 前一段时间,我见到一位曾在学院出家后来还俗的人,他哭得很伤心,因为他的哭声,我回到家后内心也有一定的变化。记得有一天晚上,我讲完课回家时,在我门口有一位在家人站着。刚开始我看不清楚,后来借助微弱的灯光,发现是曾经见过的人,仔细一看才知他已变成一位特别可怜的在家人。他哭着说:“我没有脸见别人,也不敢再到经堂里去,但我很想念学院和上师,对法宝也很有信心,可是现在我只能晚上回来看一看,然后就要离开,不可能再呆下去。”后来我大概问了一下他的情况,他内心一直很忧愁。因为,以前拥有出家的快乐和学习大乘佛法的机会等殊胜因缘,如今因违缘出现、没办法对治烦恼而失去了这些善缘,想再捡回来这一辈子也不可能,所以他心里面非常伤心。在这个世间上,很多因缘偶尔会聚合在一起,也会因偶尔的因缘分散,一旦分散就很难再聚集起来。 可能很多人在接受乃至享用大乘空性妙法时,还没有感觉到这种机会很难得,因为人在顺境时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当时的处境,一旦失去这么美好的光阴,虽然流连忘返,想失而复得也不容易,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放弃空性法门。就像一个人把宝珠丢了,通过各种途径好不容易找到了,那他就会特别小心、满怀喜悦地取受,并十分勤恳、精心地把宝珠缠裹在衣服等里面,迅速返回家中珍藏起来;希望从此之后再也不要出现以前的遗憾,以免产生各种忧愁、痛苦。 相信大家通过其他人的行为或历史,也能了解学习大乘般若波罗蜜多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所以,在遇到这样的如意宝时,千万不能放逸。以前一本书里讲:“一日精进,胜百年懈怠。”如果我们一直懈怠,再过一年、二年、三年……也不会有长进。所以,在听到般若空性时,大家就应从它的教义、理论、实修上好好结合自己的心,那个时候就很容易认识到其中的奥义。不说开悟,一旦真正对空性意义有甚深认识,对什么善法都很容易精进。 《那先比丘经》里讲:精进能助一切善法。意思是说,所谓精进,能助长利益众生的菩提心、大悲心等善法。所以,在学习这样的般若空性法门时,在座的道友都需要精进。不说成办出世间的利益,成办任何世间事情也需要精进。如果没有精进、天天睡懒觉,连开小卖部或摆地摊之类的事情,以及做自己一个人的饭、洗自己的衣服,不精进的人都做不成,那更何况说利益众生。所以,人需要以意志力或毅力来精进。 当然,这跟前世的善愿有关系,即生中的自我勉励、自我监督、自我启发也很重要。为什么世间很多人都获得了成功,其原因也在这里。不说世间的成就,就是《冈波巴四法》:“愿心向法,愿法向道,愿道断惑,愿惑显智。”精进修行的人,也很容易获得。有些人虽然表面上也在修道、听课,但始终找不到感觉,那就只能拥有形象,实则徒劳无益。所以我一直要求大家:对讲课的人来讲,每天所讲的内容自己一定要有感觉;对听课的人来讲,每天所学的内容也要找到感觉。当然,以做作业等方式来学习也不例外。 前一段时间,有一个唱歌的人给我打电话,她说:“我两三天当中始终找不到感觉,怎么办哪?”过了几天她又打电话给我:“现在我在录音棚里,很高兴,因为感觉找到了!”就像失去多年的孩子已经找到那样,她非常欢喜。的确,作为唱歌的人来讲,也需要有一种感觉,如果感觉找不到,怎么唱也不行。 以前我们拍《释迦牟尼佛广传》时,导演说:任何一个动作都要从心坎深处流出,也即内心要深深思维,感情上要产生共鸣。比如说我要演义成王子,那就要认为自己是真正的义成王子,这样所有动作就能惟妙惟肖地表演出来。如果想自己是假义成王子,并不是真的,那所表演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不会逼真。 现在不管是在佛学院还是在城市,学习《般若摄颂》的人都比较多,这一点我也不愁。以前担心没有人学,现在看来还很不错。但学的时候,最关键的是大家一定要从中得到真正佛陀所说的内容,虽然所获得的有多有少,但一定要感受到。当然,佛陀的金刚语每一个人的理解方法都不相同,但对每个人来讲,所得到的都是有利的。因此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千万不要摆形式,也不要搞表面的动作,这样很累,没有意义! 我是这样想的,在这个世间上,我们现在所学的内容——缘起空性是至高无上的,没有任何一个学问和知识能比得上它的教义,因为它完全宣说了一切万法的本质或真理。在这个世间中,包括古希腊哲学家在内的西方哲学家,以及东方的理论学家,虽然他们通过各种方式绞尽脑汁做过研究、剖析,但都没有说出空性的教义。有些人很想说,但说不出来。比如《道德经》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思是说,虽然道也可以宣说,但这并不是恒常的大道;名也一样,说得出来的都不是真正的名。还说:无是天地的起源,有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就像这样,虽然很多人很想说出真理,但真正的空性或远离一切戏论的教义谁也说不出来。 所以,有时候看一看古今中外著名学者的学说或论典,也能对龙猛菩萨、月称菩萨等中观传承祖师和本师释迦牟尼佛生起强烈的信心。若能不断闻思修行中观和般若,相信坚定不移、牢不可摧的信心,每个人都可以生起来。当然这种信心并不是迷信,也不是自以为是的狂妄,因为任何智者想破斥《般若摄颂》和《中观根本慧论》中所讲到的般若空性都不可能。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力争得到般若的境界。 当然,这种境界说难,需要花很长时间;说不难,密宗里用简单的表示方法就可认识心的本性。而真正认识它的时候,表面上看起来还是一般的人,其实已成为肉身菩萨。以前六祖一说出“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就打动了印宗法师,他说:印宗乃具缚凡夫,有幸见到肉身菩萨(指六祖),愿拜为师。他通过六祖这一句话,就已经感动了。对真正开悟或通达一切万法本性的人来讲,他的语言、行为,哪怕是一个微笑、一缕目光,也能打动无数的人。表面上看来,他们也是一般的肉身相,但实际上这个肉身在世间起的作用特别大。即使已经离开世间,在历史上他们留下来的印痕也会依然清晰。所以,每一个人都应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对般若空性有深刻认识。 当然,要有深刻认识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而应花一定的时间。这样以后,逐渐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就会改变。有些人跟我们讲:现在听课已经两三年了,还没有开悟,太累了,我不学了!其实不应该这样,应该在有生之年坚持学习。因为,佛教的学习并非一天两天就能立竿见影。当然,对某些有缘者来讲,肯定有这样的情况。但一般来讲都需要潜移默化,不一定马上有明显的效果:今天我没有我执了,或今天已经天亮了一样,我见到了光明本性。虽然有些人会这样,但不一定所有人都是如此。但不管怎么样,只要长期熏习,相续肯定会有改变,所以大家一定要长期学习。 我经常这样想:如果是世间知识,学完了以后再也没有兴趣学了。而《中观根本慧论》等佛教经论,我以前也讲过,现在大家还在继续学,但都觉得很有意思,还很想学,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佛法无比深奥所致。如果是世间课程,不管是大学的课本,还是中学的课本,如《化学》一册,《物理》二册,读完了以后再也不愿意学、再也不愿意听了。 记得从1987年开始,陆陆续续有很多汉僧到学院来,我们一直交流,现在很多知识分子还愿意听。如果是一个世间的老师,他们肯定不会听,因为按世间的状况来讲,现在还在二十年前的老师前听课,可能这个人精神有问题,所以再怎么样也不愿意听。但世间跟出世间在学习方法上完全不相同,所以我在有机会时,也经常到没有出家前就认识的那些上师前去听法。每听一次,哪怕是短暂的一堂课,都深深觉得这对自相续或对自己的今生来世有很大的利益。 现在我们一起学习佛法,希望大家不要看得特别简单,而应逐渐让身心有所变化。当然,就像世间的读书人一样:字体是慢慢变好的,并非一天两天就能写得特别好。相信大家将读小学的字体、读中学的字体和读大学的字体相比较,就能发觉在不知不觉中有很大变化。所以,有关般若空性的道理,学习的时间越长越好。如果长期学习,到一定的时候,相续中的我见和法见就会逐渐减少,不过这也是自然的规律,因为般若主要宣讲摧毁众生相续中的我执和法执。 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也不要有厌倦心,应像以前的高僧大德那样对大乘佛法充满信心,或像佛陀在因地时那样,哪怕为了求得一个偈颂,越过刀山火海也在所不惜。我们现在听课,很快乐、很容易,根本不用费力。城市里面有人说听课很累,实际上与高僧大德求法的经历比较起来,应该说很轻松。因此,大家在听法的时候,一定要以欢喜心来接受。 未三(宣说如是精进行持之功德)分五:一、胜他修行之功德;二、成为人天指望处之功德;三、能击败恶魔之功德;四、摄集一切波罗蜜多之功德;五、他者随喜彼善之功德。 申一、胜他修行之功德: 如离云日光灿灿,驱散所有重重暗, 映蔽一切萤火虫,含生群星明月光。 行胜般若之菩萨,善行空性及无相, 摧见浓暗胜众生,罗汉独觉多菩萨。 这里用比喻说明证悟般若空性的智慧胜过一切。 比如说,在这个世间当中,当离开一切乌云的光灿灿的太阳在大地上升起时,重重乌云遮障的黑暗,及其余世间所有黑暗全部会一并消失。因为它的光芒照耀整个世界,也就能映蔽一切光明,包括自身一部分具有微光的萤火虫所发出来的光,凭手里拿着的电筒等明灯及自身本来带有光明的天人等发出来的光照亮附近的所有含生的光,以及星星的光和月亮的光。也就是说,当太阳升起光芒普照时,这些光全部会隐没,或全都不明显。 同样的道理,真正行持般若空性或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宛如光芒万丈的太阳,他善巧行持空性和无相,以般若的威力能无误摧毁一切我见、法见的浓重黑暗,超胜像萤火虫一样的外道、世间平凡人等一切众生,还有像含生一般的通达人无我的阿罗汉,以及像群星一般的缘觉,和像月光一般的没有圆满通达法无我的菩萨众。总而言之,真正通达一切万法远离戏论的菩萨,能遣除世间所有低劣见解引发的黑暗。 《大智度论》中说[56]:如意宝珠能遣除黑暗,般若亦能遣除三界众生的黑暗;如意宝珠能遣除炽热,般若空性也能遣除众生烦恼的炽热;如意珠能遣除众生的寒冷,般若也能遣除众生不信等寒冷……以很多比喻说明:如同如意珠有无量功德,般若功德亦如是。最后还例举众多比喻说:般若具有其他很多功德,比如遣除众生心里的黑暗,而如意宝珠却没办法拥有这些功德,所以般若远远超胜如意珠。 大家都知道,太阳升起的时候,月亮、群星、萤火虫所发出的光,以及大城市里的各种灯光,和我们学院中为数极少的小小路灯所发出来的光,全部都没有了。也就是说,所有世间光明在太阳光的威慑下,全部都会映蔽无余。而且太阳升起来时,世间所有黑暗全部能无余遣除。虽然太阳具有如此威力,但它根本没办法遣除我们内心的黑暗,就是依靠摩尼宝等世间任何珠宝,它们的威力也不能遣除。因此大家一定要知道,大乘般若空性是众生的真实妙药。为什么呢?因为众生最苦恼、最痛苦的就是对世间执著,有了执著以后每个众生都会饱受煎熬。如果执著减少了,或者说根本没有,那在世间即使没有吃、没有穿,也会过得很开心。 这个道理,古往今来的高僧大德都已懂得,所以他们过得很快乐。而世间人,平时一直耽著这样那样的事物,再加上没有善知识给他们讲一切都是空性之类的开示,那要获得安乐就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大家务必认识到,一切佛法中最圆满、最完整的就是大乘佛法,而大乘佛法中,对深广两方面完整阐述的,就是一切空性的教义。如果我们认真学习《中观六论》、《法界赞》等论典,就能了解释迦牟尼佛第二转法轮所宣说的般若空性的教义。 记得宗喀巴大师在《入中论·善解密意疏》中,引用了龙猛菩萨《出世赞》的教证:“若不达无相,佛说无解脱,故佛于大乘,圆满说彼义。”其意是说,通达空性才能真实得解脱,而无相的意义佛陀在大乘中已圆满宣说。这是法尊法师翻译的。在十几二十年前,我和极个别道友一起,在当时的桑耶塔里完整学习过《入中论·善解密意疏》。在解释“彼至远行慧亦胜”时,宗喀巴大师引用了《出世赞》中这个教证。 的确,高僧大德引用教证有很甚深的意义。作为后学者,在有时间时最好能把这些教证背下来,如果实在不能背,把它抄在笔记本上,有时间的时候看一看,也许依靠一个教证就能息灭很多痛苦。在世间,身体不太好的人经常会带一些药;我们要根除心中的疾病,也要带一些佛法的药。当然,不可能把《大藏经》装在箱子里到哪里去都背着,但对相续最有用的教证,还是应该抄下来随身带着。 以前我读书时,买一个日记本都很困难,所以有时在商店看到很好的日记本就羡慕不已:我有钱该有多好!把它买下来,里面就可抄很多教证。现在我们这里很多修行人这一点并不缺,所以对自相续很有用的教证一定要记下来,若能长期受持,哪怕一个教证,对你终生都会有非常大的利益。 人的心理健康特别重要。美国柯达公司创始人乔治·伊士曼说过:人有四个存折,即健康、感情、事业、金钱,如果健康的存折丢了,其他全部都会过期。当然,他所说的健康可能主要是指身体健康,其实人心理的健康若丢了,金钱、事业、感情等也不会有用。因此,大家千万不要丢失心理健康的绿卡,但这必须以长期依止上师三宝闻思修行来维护。噶举派有一个简单的教言叫《冈波巴四法》,最近我翻译了,虽然文字很少,但讲得很深、很好。对很多道友来讲,如果没有能力背诵或受持特别广的教言和经论,对比较短的教言也要认真行持,这非常重要! 大乘佛法非常甚深难得。大家都知道,刚开始世亲论师也不能接受大乘佛法,他诽谤说:我的哥哥无著在十二年中写了很多没有用的书……说了很多难听的话。后来无著菩萨知道弟弟诽谤大乘的过失非常严重,就派两个人到他能听到念经声的地方去念《十地经》和《无尽慧所说经》,世亲论师认真听了念诵的声音后,就感觉到了大乘的殊胜性。(其实很多世间人也是这样,有些人现在虽然没有学习大乘空性和菩提心方面的法门,但若我们能给他们传授,他们肯定能接受。尤其是知识分子,接受能力非常不错,但需要因缘、环境,否则会一直处于迷茫的状态。)当即他就想割掉自己的舌头来忏悔,经那两个人劝说后,他赶到了兄长处。兄长告诉他:割掉舌头没有用,最好多造一些大乘论典。为什么在《俱舍论》及其《自释》中,有一些“传说”的字眼呢?这是论师后来对小乘有些观点不满意的原因导致的。后来他每天都要读一遍《般若八千颂》。 既然被人们称为第二大佛陀的世亲论师,每天都要特别精进地受持大乘经典,那有些人以自己已经开悟或已获自在为借口,什么善法都不修,就不太好。对每一个人来讲,哪怕你的境界再高,善法还是要不断修持,这一点特别重要! 在这里大家一定要懂得,大乘般若空性的智慧胜过一切。在我们相续中,如果有般若空性,或真正能感受到《般若经》中的微妙甚深之理,就会像在须弥山上能无余照见其他群山一样,其他学问皆能无余通达。也就是说,到了此境界,其他学问一看就能了知,比如:这个也可以包括在这里面,那个也可以包括在这里面,即般若空性涵盖世间一切学问。 确实,其他学问根本不能与般若的教义相比。这一点并不是我们毫不负责地赞叹自己,相信智者们通过很长时间以非常细微的智慧来观察、研究后,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记得我在刚学中观时,分别心也很重、疑惑心也很强,后来因为舍弃了各种各样的琐事,在寂静地长期全力以赴、专心致志地精进闻思,对般若也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虽然不敢说有大的开悟,但从骨髓里或心坎深处的确对般若法门生起了坚定的信心。 这种境界,是不是知识分子的修行人都可生起。一旦有了这样的境界,虽然人们不叫你为开悟者,但在生活中却能活得洒脱、自在。虽然有时会有种种痛苦和烦恼,但它们不会留存很长时间,即分别念在你的境界中很容易消失。就像在大火正在燃烧的钢炉上撒一些水,一会儿就没有了一样。以前很多上师都讲:若能对空性法门长期闻思,到一定的时候自然而然可以运用自如,一点困难都没有。我们这里有些道友对般若法门进行过长期闻思修行,从他们的行为和表情也看得出来,这个人肯定是证悟空性的人,这个人肯定要接近证悟空性了,所以希望大家都能长期修学空性! 申二、成为人天指望处之功德: 王子施财欲实义,成众尊主乐亲近, 此今尚令群生悦,得势在位何须说? 如是巧行智菩萨,施甘露令人天喜, 此今尚勤利群生,住法王位何须说? 首先讲比喻:比如说,一位国王的太子为了救护许多百姓,不断拿出皇宫里的财物作布施,这是因为他精通一切人规教言,很想维护自己的国家,所以一切行为全部利益与他有关的人们,而且他的发心也没有自私自利,一直想帮助他们。虽然他还没有获得王位,但人们从他的言行举止中已经看出,这位太子非常了不起。自然他也成了众太子中的尊主,人们也乐意亲近他。现在世间当中,有些领导还没有当大官时,他的行为人们也特别看得起,比如他当县长时,人们都觉得:这个人很了不起,以后肯定能当省长;他当省长时,人们也觉得:这个人很了不起,以后可以当国家主席。 但有些人地位越来越高后,就不再考虑众生的利益。虽然在下面的时候,人们对他希望很大,但越上去越没有感觉。可能他们已经满足了,或已知足少欲了。但这里并不是这样,颂词说:既然王子在没有得到王位时,尚且全力以赴地利益众生,人们也特别敬仰他,那一旦他真正得到王位,即给他授予王位灌顶,整个国家大大小小的事情全部由他做主,此时因他有能力、有权力,帮助众生、利益国家就更加没有问题。也就是说,在有心力不足的王子位时,尚且精进利益众生,那在当国王拥有权势时,帮助众生就更不用说了。 与此比喻相同,善巧行持大乘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在因地时(即没有成佛之前)也通过佛法甘露来利益包括非人在内的人天一切众生,让他们皆大欢喜,所有众生都非常敬佩他。所以,很多道友一定要有听法、传法的兴趣,因为这是菩萨的相。虽然现在还不是真正的菩萨,但也要随学。在我记忆当中,我们学院有些道友好几十年从来没有缺过一节课,特别重视每天的传法,这非常好! 外面城市里有些六七十岁的道友,从《入行论》开始到现在一堂课都没断过,而且每次都要坐两三个小时的车,从很远的地方去参加共修。我了解了这些居士的情况后,觉得他们真正具足菩萨的相,很了不起!其实,对听法有欢喜的意乐,这就是一种真正的成就相。传法也是这样,我为什么要求学院中的法师和菩提学会里的辅导员,在所有事情中把传法放在第一,就是因为传法非常重要。虽然每个人都有很多事情需要做,但作为法师,传法应放在第一,这样其他琐事就不会耽误它。若将传法跟其他事情一样对待,可能经常会选择其他事情。这里也讲得很清楚,即应以佛法甘露来利益众生,在菩萨阶段这是利益众生的最好方法。 但在用佛法来利益众生时,一定要有利他的心。《经庄严论》里讲:“菩萨念众生,爱之彻骨髓,恒时欲利益,犹如一子故。”意思是说,菩萨时时刻刻护念众生,其爱心从骨髓或内心深处发出,并非仅在口头上说:我好喜欢你、我好爱你,而是恒时欲求像对待独子一样利益一切众生。现在世间很多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经常说“我爱你”之类的言词。实际上,无有条件、恒时利益众生的菩萨,并不是在表面上,而是在心坎深处。对发菩提心的人来讲,的确需要这样。 而发了菩提心的人,对众生到底有没有母亲对独生子那样的执著呢?恐怕只是对自己的亲朋好友很执著。有些人说:我的母亲病了,您可不可以加持一下,因为她是我的亲生母亲。就像这样,很多人虽然口头上说得很好:利益一切众生,但众生只是如母有情,并不是老母有情,因为并没有像对待自己的母亲那样。汉地经常有人说如母有情,其实应该是老母有情,也就是说,众生真正是自己的母亲。既然我们生生世世的母亲沉溺在轮回中,那就应该帮助她们,而帮助她们的唯一方法就是发菩提心。《华严经》云:“应当速发菩提心,永尽诸漏利群生。”所以我们应赶快发起菩提心,因为有了菩提心,就能永远断尽一切有漏而利益群生,若没有菩提心,想利益众生也没有办法。还说:“趣向菩提心清净,功德广大不可说。” 为什么有些人再怎么苦、再怎么累也毫无怨言,心甘情愿日日夜夜默默无闻地帮助众生,原因就是他们具有利益众生的心,而没有自私自利的心。而有些人因为有自私自利的心,或者说我执很重,一旦自己的目的没有达到,就不愿意利益众生。所以,自私自利心很重的人,只能暂时在很短的时间中,从表面或形象上帮助一下众生,根本不可能做得长远、究竟、彻底、圆满。故每个人皆应发愿:乃至生生世世尽心尽力利益众生。 当然,凡夫人不可能把自己的事情百分之百全部放弃,但在世间中一定要选择利益众生。以前我们没有接受大乘佛法教育时,经常想社会或他人要给我做什么,也即一直等着别人为自己服务。但现在我们已经发了菩提心,那就不要管别人对我好不好,而应始终想着帮助众生。所以总结的时候,一定要看自己给别人做了什么事情。至于别人为自己做不做都无所谓,因为自己就是众生的服务员。若有这样的心态,才算是真正的利益众生。 颂词讲:此时尚且能如此精勤行持众生之利,那在获得佛果时利益众生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在因地时,大家一定要无条件地付出,也就是说无条件地帮助众生。对所有学习大乘佛法者来讲,每个人皆应在心里这样发愿。 申三(能击败恶魔之功德)分二:一、能令诸魔畏惧;二、魔不能害彼之理。 酉一、能令诸魔畏惧: 尔时恶魔怀刺痛,忧凄苦恼气焰消, 何能退此菩萨意?威逼诸方烧陨石。 菩萨具足要点如此行持般若波罗蜜多时,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所有恶魔心里很不高兴(看到我们在学般若,或心里已经产生般若空性的定解,它们也会不高兴),它们想:他们获得佛果对自己会有很大危害,因此心里就像刀割枪刺一样痛苦难忍。而当它们想起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镇服他们,就特别忧伤凄惨,身体和内心极其痛苦、烦恼。因为这样的原因,它们一直想制造违缘,但因般若的力量和菩萨的发心力,魔王的威力和气焰却逐渐削弱。 如此一来,魔王实在忍无可忍,它们一直琢磨:如何才能让菩萨的道心退失?哪怕让他们求遍智的心一刹那退失也好。进而通过各种方式来制造障碍。但就像佛陀将成佛时,虽然魔王一会变成美女来引诱,一会变成三十六种头像的动物来恐吓,一会变成各种魔军以种种武器来攻击,但因佛陀入于大慈大悲的禅定中,致使武器变成鲜花,美女变成丑女,一切景象全部化为乌有。虽然魔王为了威逼菩萨,从四面八方用火来焚烧并抛掷纷乱陨石,还从外境和内心两方面制造其他各种各样的违缘,但因菩萨已经证悟空性,或者说安住于般若的境界,就不会遭受任何危害。 不说佛菩萨,就是我们安住在这种境界,也不会有任何损害。《华严经》云:“十方一切诸魔王,菩萨威德悉调伏,勇猛安住莫能坏,决定修行究竟法。”所以,只要我们能好好调伏自己的心而安住,十方魔众根本不能危害,而且所修行的法要也会究竟圆满。在修行过程中,若我们对法生不起信心、身体不堪能、产生种种分别念,就要安住在佛陀大慈大悲的境界中,或观想:佛怎么样入根本慧定,我也这样入定,并如是安住,那很多魔众的违缘都会消失。《佛本行集经》中也讲:“魔众如是可畏来,彼圣卓然不惊动,如大智见小儿戏,菩萨观魔亦复然。”所以,如果能真正安住在超胜的智慧境界,纵然魔众示现各种各样的幻化,也无济于事。 有时候我们会因自己生邪见、想退班、想换班、不想上课、不想写作业等而认为自己着魔了,此时就应安住在佛陀的大慈悲三昧定境中,或者说安住在离戏的空性境界。虽然真正的离戏空性唯是圣者的境界,但我们以前学过《中观根本慧论》等中观论典,也可依定解而安住。或者在学密法时,如果上师直指了光明心性就是本来的如来,那也可以安住在这样的境界中。出定后,还要不断祈祷根本上师为主的传承上师。若能如此而行,一切魔的幻化都会消失,但首先要认识魔众的幻变。 通过这次学习《般若摄颂》,很多超越魔境的方法大家皆应了解,这很重要!比如说,我们要去很远的地方,那就应该观察路上有没有违缘。如果提前知道路上有对行程不利的强盗等逆缘,就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一旦遇到就能坦然面对。同样的道理,在学习佛法的漫漫长路中,若先认识魔怨,在遇到时就可通过各种方式来应对。 为什么有些修行人一直能超越魔障?这是因为他们有时祈祷护法神,有时祈祷根本上师,有时安住在内心的境界,有时以幻化相的方式来对待。如果我们也能如此用功,到晚年的时候修行就会圆满。在末法时代,不要说修学大乘般若空性,就是守居士戒,或者学小乘法,如果对修行道路中的违缘和障碍不明白,修法就不会究竟。《窍诀宝藏论》里面也讲[57]:修法要圆满,需要很多顺缘。 有些修行人在一座寺院闻思修行十几二十年,甚至三十年,这很了不起。末法时代人心很乱,大多今天想这个、明天想那个,或今天换一个道场、明天换一位上师、过一段时间换一个法。我觉得现在很多人最大的违缘就是心不定,心若不定,修行就不会成功。如果今天试试这个法,明天试试那个法,这样下去最终什么都不能得到,这是非常不好的事情。所以我们首先要用自己的智慧来详细观察,一旦决定就不要变来变去,否则根本得不到真正的境界。 总之,希望大家先要认识魔的幻变,一旦遇到魔障就要安住在般若空性中,或把《上师心滴》等密宗教言所讲的窍诀用上,这样就能遣除一切违缘。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