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三十八课


2014/9/3    热度:930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三十八课

 

  《般若摄颂》当中,今天讲宣说精进断魔业之方法。

  寅二(宣说精进断魔业之方法)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卯一、略说:

  故勇意寻妙菩提,善巧必定摧我慢,

  如患为愈依良医,无懈怠依善知识。

  对于希求正道或佛法者来讲,在生死轮回中,魔王波旬的干扰会纷纷出现。为什么希求菩提的修行人,经常会出现魔障或违缘呢?有些经论里面说:非常懈怠者,魔众不会理他;非常精进者,魔众没办法伤害他;中等者,经常会出现生病、生烦恼、发生意外事故等障碍,而这就是所谓的魔障。那应通过什么方法来对付、战胜它们呢?这个问题,诸佛菩萨在相关大乘经论中有详细阐述。也就是说,为了避免魔业,应依止外善知识和内善知识,即外摄持和内摄持。

  这里首先讲依止者,即具有勇猛寻求微妙菩提的意乐、善巧修行其方便的修行人。那应如何依止呢?首先要摧毁自相续的我慢(从广义上讲,所有骄慢和为自己获得快乐、利益的自私自利心都属于我慢;有时我慢也可称为增上慢)。在修学过程中,一旦生起我慢,对修行就会带来不利,所以应首先摧毁我慢,这样才能以最大的恭敬心依止善知识。

  在依止善知识的时候,应以《华严经》中所讲到的四种想来依止,即:“于自身生病苦想,于善知识生医王想,于所说法生良药想,于所修行生除病想。”这个偈颂前面全部是“于”,后面全部是“想”,按照藏文诗学来讲,这是一种修饰法。意思是说,把自己当作有病苦的病人,把善知识当作医王,把善知识所说的妙法当作良药,把精进修持当作解除病痛的治疗方法。记得《窍诀宝藏论》里,也讲了转为道用的六种想:“殊胜上师作为明医想,道友护士实修疗病想,自作病人法作妙药想,获得果位作为病愈想。”

  在了知依止善知识的方法后,应无有懈怠地精进依止善知识。按藏文的意思来讲,所谓的“善”指大乘法,善妙宣说或指示大乘教言的上师称为善知识。而谁认真依靠善知识,他就不会堕入外道或恶道当中。因为,通过上师的开示,我们可以了知正道,同时也知道什么是魔障,及遣除魔障的方法。对修行人来讲,这几个问题极其重要。为什么在末法时代的时候,很多人修行不成功?首先他们根本没有想依止善知识,即使依止了善知识,但因自己福报、因缘不具足,在短暂的时间中就离开了。离开以后,世间八法或种种琐事就会干扰他们的心,最终修行一无所得,全部一败涂地。在如今这个社会,这种现象经常出现。

  所以,我们应按照前辈高僧大德的传统和做法,首先拼命寻找具有法相的善知识,这特别重要。在得到之后,也不要对他产生轻慢之心,否则过患无量无边,这在《金刚手灌顶经》中有广泛宣说。如果不但没有轻慢,还经常以极大的恭敬心、欢喜心和清净心来依止,自相续就能得到无形的加持,甚至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乃至开悟的境界都能获得。为什么佛陀经常在有关经典里面讲:依止善知识是修行的全部之法,其原因也在这里。

  另外,《佛说一切功德庄严王经》中讲:“求善知识应当如是成就四法:一者数往请问,二者起精勤心,三者意乐清净,四者尊重爱法。”第一,应数数前往善知识那里,去请问有疑惑、有争议的道理。第二,在依止善知识的时候不能偷懒,若稍微有一点点不理解,或稍微有一点点事情,就对善知识起邪见、随便离开,那就不合理,相反应以最大的精进恭敬依止上师。

  第三,在依止的过程中,无论是善道友的谆谆教诲,还是善知识所传的法,全部要像吸取甘露一样,以感恩心和欢喜心来接受,而且应把他们的语言当作真正的佛语那样来享用,并对治自己的烦恼。千万不能像末法时代的有些人那样,上师说一句就产生很多邪见,一方面这与自己前世的罪业有关系,另一方面这也是不好的习惯造成的。所以,若产生这样的恶心,当即就要铲除。

  第四,对善知识要有尊敬心,还要喜爱佛法。如果不喜爱佛法,天天都吃喝玩乐,或做其他事很有欢喜心,善知识就会不高兴。因为上师是希求解脱者,对他来讲一切世间名闻利养都毫无兴趣,所以若有人对佛法欢喜若狂,善知识必定会欢喜。依止善知识的时候,三种欢喜中上等者是法供养,即应尽力以法供养让上师生起欢喜心。当然,供养钱财,给上师打水等,也能让上师欢喜,但最好是法供养,因为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若能以此方式让上师生起欢喜心,一切魔众、障碍都会自然而然消失,在大乘殊胜道中永远不退转。

  现在很多人,刚开始因某种因缘趋入大乘佛法,后来就因自己福报不够,或周围的因缘不具足,最终从大乘道中退失,之后还恶口骂上师和佛法,造下无量无边的弥天大罪,这根本没有必要。在千百万劫当中,人身极为难得、也极为罕见,但它就像闪电一般,若我们在得到的时候,依靠它造恶业,就特别可惜。有时候,我看见世间人不但不修福反而造种种恶业,内心就为他们的行为惋惜。但也没有办法,因为众生业力现前时,大慈大悲佛陀的妙手也很难救护,所以只好默默发愿或将善根回向给他们。

  卯二(广说)分二:一、宣说外内两种摄持;二、分说内摄持。

  辰一、宣说外内两种摄持:

  菩萨入佛大菩提,具波罗蜜依善师,

  随彼等说修行地,二因速证佛菩提。

  这里讲,趋入诸佛出有坏大菩提的菩萨要依止内外善知识。那什么是外善知识和内善知识呢?随从佛菩萨而为他众宣说大乘道者,就是所谓的外善知识;相续中具足般若波罗蜜多的空性道,就是内善知识。所以我们要依止这两种善知识:一个是诸佛菩萨或依靠人的形象出现的善知识,我们平时所说的善知识,就是随顺诸佛菩萨宣讲大乘佛法的人,这是外摄持,也叫外善知识。其次,他们所宣说的般若波罗蜜多的空性道理,是所修之地或所修的境界,或者说是自相续的智慧,这是内善知识,也叫内摄持。有些论典里面说:从广义上讲,外善知识就是所依止的上师和道友,或一切对你开示的友伴和老师;而内善知识,则指自相续经常祈祷上师三宝所获得的加持,或信心、出离心、大悲心、菩提心、智慧等内在的修行境界

  所以,一个人要想修行成功,内在的因缘和外在的因缘都不可缺少。如果我们有内善知识和外善知识,就不会退到外道的修道当中去。依靠这两种因缘,在很快的时间中就可趋入正道:暂时往生极乐世界等清净刹土,最终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为什么呢?就像《释量论》里所讲的一样:只要因具足,果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即因果规律如是。

  在其他论典中,也有内外摄持的讲法。如《现观庄严论》云:“心不惊怖等,宣说无性等,弃舍所治品,应知为摄持。”其中,“心不惊怖等”,指内心有空性境界不害怕空性等;“宣说无性等”,指大乘善知识开示空性法门等;“弃舍所治品”,指彻底抛弃这两种摄持的违品;“应知为摄持”,指应当了知以上两者是内善知识和外善知识,或内摄持和外摄持。跟《般若摄颂》的所诠义一样,《现观庄严论》也把内外摄持分开:一个是内在有空性的境界不怕空性,这是内善知识;第二是宣说大乘甚深广大法要的上师,这叫外善知识。依靠这两者,我们的修行就会顺利完成。

  汉地也有内外善知识的说法。《六祖坛经》里面讲:“不能自性悟,须得善知识示道见性;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说,无有是处。识自心内善知识,即得解。”按照《六祖坛经》的观点来看,完全要依靠外善知识来获得开悟或解脱无有是处,还应认识自己心的本性。就像密法里面所讲的一样,首先要依靠外在的善知识,他们的开示或指点肯定需要,但最关键的是自己内在的认识或悟性,这更重要。所以我经常跟智悲学校的学生说:要老师天天都守着你,这是不可能的,自己应该有自知之明,一定要有自觉性。佛陀在有关经典里也说: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其实,人自己守护自己、自己观察自己是最好的。的确,智者有自我控制或自我醒悟的能力,而愚者完全要依靠别人来维护,没有别人的支持和教导,很快就会掉落下去。

  对在座很多道友来讲,外在善知识非常重要。因为,若没有依靠好的上师和道场,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身处大城市当中,外在的诱惑特别可怕,自己的防护能力又极其薄弱,这样想守住自己的清净心,就有一定的困难。我以前看过宗萨钦哲仁波切的开示,他说:美国纽约的人磕一百个头和尼泊尔的人磕十万头的功德一样,为什么呢?因为美国人特别忙,每天很多人都要上班十二小时,甚至十八小时,而尼泊尔的人很清闲,在这么忙碌的时间中,空出一段时间来修行,其功德自然就很大。其实,这就像佛陀时代的比丘守持二百五十条戒,跟末法时代的比丘守持一条戒的功德无二一样。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生活很清净,没有那么多外在事物的吸引或诱惑,而现在人的环境诱惑太多了,自然在环境越来越恶劣、修持越来越艰难时,认真守戒、修行的功德就很大。正因为末法时代无比浊恶,我们就要在一个清净的道场或环境里,依靠外在善知识来守护自己的心相续,这样就不会有大的困难。

  但最大的困难,若没有正知正念,在特别恶劣的群体中要自我醒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作为佛教徒,在有因缘、有机会时,一定不要徒有形象,而应在内心深处有所体悟。比如学中观,就要把中观所讲的内容悟到,即一定要懂得它;学密法和修加行也是一样,它们的重要性和真正的含义,内心一定要了解,乃至与法融为一体。若能如此,不管任何一个环境,都不容易或不可能动摇你的心。

  从以前的历史事件中也看得出来,有些人因为已经把外在的教育跟自己的心相续融合在一起,所以无论遇到任何运动、学潮,自己的心始终不会改变。而有些人的信仰很表面,或者说只是外在的形象,在遇到一点点风吹草动时,马上就会随波逐流。所以,修行要禁得起外境的考验,内在一定要有证悟空性的境界(即内善知识),这非常重要!这次讲《般若摄颂》,相信个别道友依靠前世的善根,即生中诸佛菩萨的加持,最终已经懂得了它的殊胜与深奥。这样以后,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当中,就不可能轻易舍弃这种境界。若很表面,觉得很好奇,或者有一种欢喜心,就像听故事一样,那在遇到外在强大的诱惑,或自己出现违缘时,就无法转为道用。

  辰二(分说内摄持)分二:一、般若是善知识之理;二、如何依止善知识之理。

  巳一、般若是善知识之理:

  过去未来十方佛,道皆般若非余者,

  此度是入大菩提,光灯日轮胜导师。

  可能有人会想,或有这样的疑问:外面的诸佛菩萨或具有法相的上师是善知识,这是众所周知、共同承认的,但你们说般若波罗蜜多是善知识,它是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怎么会成为善知识呢?善知识应该有眼有鼻,怎么空性变成善知识呢?

  下面就回答这个问题。刚才讲了,依靠上师等的大乘玄妙开示,最终自己获得善妙的果位,所以他们是善知识或引导者。其实,般若也是真正的善知识。为什么呢?因为,过去出世的拘留孙佛、迦叶佛等无量无边佛陀,未来出世的弥勒佛、胜解佛等无边无际的佛,以及现在在十方刹土中已经示现成佛、正在宣说妙法的无数佛陀,他们的道全部是般若波罗蜜多,也就是说般若空性。《大般若》里面也说:以般若波罗蜜多为母,以方便为父。还说:三世一切诸佛皆学般若波罗蜜多,最终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一切佛全部依靠般若成就,除此之外根本没有其他办法。

  在世间当中,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的人相当多,但有没有依之成佛的呢?没有。如果有,爱因斯坦、荣格等科学家、理论家、思想家早就已经成佛了。可是他们研究一辈子,最终还是以凡夫的身份离开人间。有时候我这样想:现在世间很有名的人,或对人类社会具有巨大贡献者,虽然他们对人类创造了很多财富,应该说做了一些有实际利益的事情,但因没有学般若,离开世间以后就会变成一般的众生,不可能有进步,所以学般若很重要!

  为什么没有依靠般若波罗蜜多,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可能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呢?因为,只有通达等净无二或现空无二的智慧,才有成就佛菩萨果位的机会。一切如来也讲:对步入大菩提者来说,般若波罗蜜多这一智慧可以用以下几种比喻来说明:宣示人无我如同光明,宣示法无我如同明灯,宣示世出世间一切法如同太阳,宣示获得一切智智的因如同殊胜导师。佛在《大方等大集经》里也说:“般若波罗蜜力故,疾得佛道自然道,一切智道如来道。”因此,只要依靠般若波罗蜜多的道,或依靠它的威力与加持,很多人都会得到涅槃的果位。所以,我们在即生中学般若空性很有意义和价值。

  以前,我去过厦门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应该说里面的老师和学生都很聪明,可以说各方面的世间知识无所不知,很多方面非常不错。但我总觉得,这样的聪明智慧没有用在佛法上很可惜,如果遇到空性法门或菩提心法门,对他们生生世世都能带来非常大的利益。可是,他们却将毕生的精力用在电脑、交通学、文学等世间学科上面。虽然在即生中,这些东西能让自己的生活多一些风光,但在断除种种内心的烦恼和痛苦,让自己趋入光明正道方面,一点一滴的意义也没有。所以,在看到很多世间的高等学校时,我就会生起悲心。

  当然,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讲,他们也很成功。但从佛法的视角来分析、判断时,他们因为没有般若的力量,就不可能遣除自相续的黑暗。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外在的物质再发展、再进步,人类也不一定能健康发展。因为,人类的欲望越来越膨胀、永无止境,而外面的物质也跟着发展,是绝不可能的。

  大家都清楚,人的欲望无有止境,比如:有一万元就想十万元,有十万元就想一百万元,有一百万就想一千万,有一千万还想一亿,有一亿还想一百亿,有一百亿还想一千亿……看看世间上的富翁,在了解了他们短暂人生中的追求目标后,就会感到他们极其可悲、可笑,从而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佛教的伟大与殊胜。因此,大家一定要了知,般若的光明能遣除自他一切黑暗。

  但般若没有入心时,打瞌睡的黑暗也很难遣除。有一个故事这样讲:一位老师看到一个学生在打瞌睡,就下来问:你为什么老闭着眼睛?学生说:老师!您讲得太好了,我一直在思维着。老师又问:那你为什么一直打盹?学生说:老师!您说的每一句话都很有道理,所以我一直点头。老师说:那你为什么嘴里流出口水?学生说:哎呀,老师您不知道,您讲得太好了!我觉得津津有味,所以自然而然就流出口水来了。不知我们这里个别道友是不是这样?希望大家振作精神、认真听法。

  巳二(如何依止善知识之理)分二:一、所依般若之本体;二、教诫必须依般若。

  午一(所依般若之本体)分二:一、真实宣说;二、断除成为染、净不合理之争议。

  未一、真实宣说:

  犹如般若法相空,知诸法相与彼同,

  尽晓万法空无相,此行即行善逝智。

  这里讲般若的法相是空性。为什么是空性呢?《般若八千颂》里面,问般若法相的时候,佛陀回答说:“般若的法相是空性。”当然这是胜义的法相。如果是世俗的法相,般若的法相就不一定是空性。以前我们讲《现观庄严论略义》时,般若的法相是已经或者能够抵达现证诸法离戏智慧的无住涅槃。为什么般若胜义的法相是空性呢?因为在胜义中了不可得。

  虽然在世俗中,就像色法的法相是有变碍或有阻碍一样,人、柱等一切万法都有不共的法相,但在胜义中绝对不可能存在这些相。因此我们应该知道,在未经观察时,在如梦如幻或迷迷糊糊的境界前,有种种世俗法,但真正用智慧观察时,最终一切法的本体全部是空性。因此,不但般若的法相以空性来安立,色法、声法等一切万法的法相也跟般若的法相一模一样:人的法相是空性,房子、柱子、瓶子等万法的法相是空性。如果完全通达一切法的本体在名言中是假立的,即如幻如梦、无有实质,在胜义中是无有所缘、无有本性的空性,那就在真正行持般若波罗蜜多。

  佛陀在《大方等大集经》中说:“一切诸法空无相,亦复无有次第生,其性本来常寂静,无有能作如虚空。”因此可以说,一切万法真正的法相就是不可思议。谁能真正通达这样的境界,那个时候他就知道万法的法性,就是以前不了解的、有争议的、诽谤的,也能全部了知,可以说一通百通、一知全知。从历史上看也是这样,有些人刚开始并不了解佛教及其地道功德,甚至对佛陀、上师、般若空性还有成见或邪见,但后来自心真正了解后,这些现象全都没有了。

  在《居士传》里面,有宋朝大人物——宰相张商英的事迹:刚开始的时候,他对孔孟之道颇有兴趣且通达无碍。有一次他在一个道场中看见金盒里有纯金写的佛经,就特别不满意地说:宣说孔孟之道的文字都没有用金子写后装在金盒中,为什么胡人(指印度人)所说的语言如是受人尊重?于是他准备写《无佛论》,即没有佛陀的论典,想专门驳斥佛陀或佛教。

  后来他在一个同事家里看见《维摩诘所说经》,信手一翻,便对其中的道理生起了欢喜心。他说:胡人能说出如是境界还很不错。于是他借回家里静心阅览,妻子跟他说:您好好研究这本《维摩诘所说经》,一定要把《无佛论》写好。他越看越被里面的玄妙意义所吸引,在对其中的甚深道理有所了解后,他不但不谤佛,还对禅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后来在五台山,他好几次见过文殊菩萨的不同幻现和形象。

  他跟很多禅师在有关佛教方面的道理上都进行过交谈,其中最主要的是与从悦禅师的交往。一天,他跟从悦禅师针对很多佛教方面的问题交谈后,有些疑问已经解除,有些一直在思索(即参究),甚至晚上都睡不着。在下半夜,他出去方便,不小心将尿壶踢倒,以此因缘他突然开悟。开悟后,他作偈一首[52]供养禅师求印证。禅师也作颂印证:“等闲行处,步步皆如,虽居声色,宁滞有无。一心靡异,万法非殊,休分体用,莫择精粗。临机不碍,应物无拘,是非情尽,凡圣皆除。谁得谁失,何亲何疏,拈头作尾,指实为虚。翻身魔界,转脚邪涂,了无逆顺,不犯工夫。”从中他也真实了达了佛教的意义。

  最后,他不但不写《无佛论》,还作《护法论》来保护佛法。在《护法论》里,他对韩愈、欧阳修等人的排佛观点一一驳斥,肯定了因果不虚等佛教深奥法门的合理性。他还用比喻说明:在儒释道三教中,佛教最殊胜。他说[53]:虽然总体上讲,它们都可以治众生的病,但儒教只能治皮肤之疾,道教则可治血脉之疾,佛教却能治骨髓之疾。我觉得他说得非常好!

  以前也有一些文人、高僧大德通过这种方式来比喻,当我们了解了儒道两教的论典后,一定会坚信他们的观点无比正确。拿道家的《道德经》来讲,虽然里面讲了很多特别玄妙的道理,尤其是在全文八十一章中,从头到尾一直在描述道的深奥。但跟佛教所讲的道相比较,确实没有那么深奥。当然,我们并不是因为自己是佛教徒,就认为佛教超过儒教和道教。当真正的智者以智慧从理论上分析时,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很大差别。

  所以我非常希望,很多有智慧的人都能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来分析、研究、探讨佛教。若能如此,必定会明白佛教的高深之处。如果还有信心,或有真正的善根,不仅在理论上能知道它玄妙深奥的意义,而且内心与般若空性不可言说的境界完全可以融会贯通,最终也会示现无边无际利益众生的超胜行为。从历史上看,刚开始很多大德也是一般的凡夫俗子,但后来因为他们依止了内外善知识,在这两种因缘具足后,在短暂的人生中,也示现了广大无边、不可思议的利生事业,甚至根本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当然,有些甚深道理在世人面前也不一定交待得清楚。因为世间人只想获得钱财、美色等享受,除此之外的快乐和价值根本不屑一顾。但这对我们无利无害,就像月称论师在《入中论》里所讲的一样:“若许世间是正量,世见真实圣何为,所修圣道复何用,愚人为量亦非理。世间一切非正量,故真实时无世难。”所以,在宣说真实胜义空性时,世间人再怎么样跟我们辩论,也根本没办法打破我们的观点。就像愚笨的学生再怎么样对有智慧的老师反驳,也没办法获胜一样。虽然在宣说空性时,世间会有人不理解,但这只不过是自己没有深入而已。如果深入,不但自己不会驳斥,反而会趋入佛教团体当中,最终成为虔诚的佛教徒而弘扬正法。

  未二(断除成为染、净不合理之争议)分三:一、真实意义;二、其比喻;三、如是宣说之结尾。

  申一、真实意义:

  众生妄执欲求食,贪轮回意恒流转,

  我我所法非真空,凡愚虚空打疙瘩。

  有些人说:假设一切万法都是空性、寂灭的,那一切有情怎么会成为染污者与清净者呢?也就是说,如果万法是空性,为什么有些众生成为具有一切烦恼的可怜凡夫——染污者,有些众生成为断除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的佛菩萨——清净者?

  在佛经中,针对这样的问题有合情合理的答复:在本性中,应该说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可是相当一部分众生,因为他们被非理作意所牵,便对外面种种事物生起欲望和贪执,或者说种种幻想此起彼伏地出现。因为他们对轮回有贪恋的意乐,在六道轮回中就一直无头无尾地不断流转,不可能获得真实的解脱。虽然众生正在迷失方向,但在那个时候,一切万法的本体应该说是无我、空性的,就是人们牢牢执著的我和我所也没有任何本体,只不过凡夫众生始终将根本不存在的东西认为是存在,也即无中生有。但这毫无意义,就像虚空一无所有,不可能把它打成疙瘩一样。所以,一切众生本来没有任何痛苦和烦恼,只不过自己不了解而已。

  以前慧南禅师说:“高高山上云,自卷自舒,何亲何疏;深深涧底水,遇曲遇直,无彼无此。”意思是说,高高山上的云,自己卷起来后、自己舒展开来,根本没有亲疏之分;深深山谷里面的水,遇到外境时而变成曲的、时而变成直的,根本没有彼此的分别。我们的心也应该这样无有束缚,若能如此便可现见本来面目,因为在本体上根本不可能有像执著那样的自性。

  以前,四祖道信禅师在14岁时,因前世具有空性的善根和习气,一听到空性,就像《入中论》里面所讲的一样:数数生起欢喜心。他去依止三祖僧璨大师时,在三祖前说:我今天想依止上师,您可不可以给我讲解脱法门。三祖跟他说:你需要解脱,谁束缚你了?他说:没有谁束缚我。三祖说:既然没有谁束缚你,那怎么需要解脱呢?这个时候他就获得了开悟。

  实际上也是这样,本来都没有束缚,怎么还需要解脱呢?其实,这就像密法里面所讲的一样,解脱和束缚是观待而言的。所以,我们的心谁束缚、谁染污,从本体上讲都是没有的,只不过自己不了解而已。若能了解,一切束缚都没有。后来他继续依止上师九年,承接禅宗衣钵,成为第四代祖师。再后国王要求道信禅师到皇宫里去当国师,迎请了好几次他都不肯去,甚至以砍头来威胁也面不改色,国王很感动、也很尊重,一直不断地给他供养。

  从自古以来很多高僧大德的历史看,禅宗跟密宗应该是一样的,因为很多都依靠不可思议的表示方法认识了心的本性,或了达了空性。所以,我们既要学习往生法,还要学习般若空性。当然,若将般若空性跟密法和禅宗的道理结合起来,有些偈颂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解释方法,这也是很多禅宗偈颂后人没有用文字或分别念来解释的原因,密宗当中很多金刚语也是如此。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应该知道,其中有非常殊胜的因缘和缘起,所以大家一定要对这些金刚语生起欢喜心和信心。

  这样以后,我们就能深深了知,众生认为痛苦等存在的分别念,就像《大圆满愿词》里所讲的一样——“伺意犹将虚空打疙瘩”。为什么呢?因为它们在本性上皆不存在。比如我今天认为特别痛苦,但是真正观察痛苦的本体、来源、住处,就会一目了然:只不过自己迷惑而已,实际上所谓的痛苦绝对不存在。当然,这是依靠《中观根本慧论》等中观论典的推理,从理论上所作的分析。如果依靠禅宗和密宗,通过简单的途径——一种表示法,就能认识这种道理。也就是说,以方便方法就能获得开悟,并不需要长时勤作和修福。所以希望大家都能达到这种境界,这至关重要!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