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德韶国师的一段公案


2015/5/22    热度:145   

  师因兴教明和尚问曰。饮光持释迦丈六之衣。在鸡足山候弥勒下生。将丈六之衣披在千尺之身。应量恰好。只如释迦身长丈六。弥勒身长千尺。为复是身解短邪。衣解长邪。师曰。汝却会。明拂袖便出去。师曰。小儿子。山僧若答汝不是。当有因果。汝若不是。吾当见之。明归七日。吐血。浮光和尚劝曰。汝速去忏悔。明乃至师方丈。悲泣曰。愿和尚慈悲。许某忏悔。师曰。如人倒地。因地而起。不曾教汝起倒。明又曰。若许忏悔。某当终身给侍。师为出语曰。佛佛道齐。宛尔高低。释迦弥勒。如印印泥。
  
  我看到一位和尚问德韶国师问题,国师回答了他,他可能是不高兴,便拂袖而出,国师说如果自己答的不对会有因果,如果那位和尚不是,自己当会见到。我觉得这里也体现了国师的苦口婆心,即使别人以这样的态度对待自己,也要尽力扶持,而那位和尚归去七日,吐血,之所以这样,我觉得可能是他的问题没弄明白,另外还有就是对于国师的态度,不管对于长辈还是同辈,问了问题,别人回答了,怎么样都是在帮自己,即使自己不太明白别人的回答,也应先表示感谢,有条件的可以讨论,拂袖而出如果不是在真正的机锋方面,应该就是没有领别人的好意了。后来那位和尚到国师那里去忏悔,国师为他讲解了道理。我虽然不太明白,但是国师的讲解,还是能隐约地感到国师讲的非常好,应该能使那位和尚明白。

  由此我也感到,禅宗的教育方法有时连宗门内的一些人都不太理解,对于宗门外的人可能就更难了,好像见到过一种比喻,一些手段像非常威力大的弓弩一样,不可轻发,也要驾驭得了这样的武器才好。在上面的公案中,那位和尚去问国师,国师应该是在用比较容易接受的方法来教导他,但那位和尚不理解,还拂袖而出,国师苦口婆心地给他以警醒,那位和尚最后应该是懂得了道理。由此可见一般学禅宗的善知识和别人讨论问题可能被别人不理解,可能会说一些不太理解的话,我觉得学禅宗的善知识应该向德韶国师那样不要计较别人的不理解,能帮就帮,不能帮也要礼貌地解释和讨论。如果使别人产生不好的想法就不利于别人修行了。除非有像德韶国师那样的修行,一些手段真不是那么容易用的,弄不好会对别人产生不好的影响。
  
  当然,对于极为勇敢地剖析自己的人那自然可以进行深层次的讨论,因为那种善知识基本上认为别人说的都是对于自己的帮助,自己做的多好也是应该再继续改进,别人做的无论如何也是好,那种善知识是进步很快的。

  当然对于怎样和别人讨论禅宗,分寸的把握应该是很难的,有时我见到在一些场合会有对禅宗的不同的看法,我基本就不敢再讨论了,我很担心使别人对禅宗产生另外的想法,因为我的修为非常有限,言语办事都欠缺地很。很难使别人能比较好地了解禅宗。这好像是一种逃避策略。但是自己的能力又摆在那里,只能是心有余力不足。关键还是自己不够努力。 

五明学佛网 佛教故事 佛经故事因果故事感应故事宗门故事名人学佛 成败故事哲理故事智慧故事身边故事生活故事短故事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