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祥法师:经行讲述系列:得于无所得时方为道


2014/9/3    热度:483   

 

 

  经行讲述系列:得于无所得时方为道

  ⊙妙祥法师讲述

  时间:二〇〇〇年四月

  地点:辽宁省海城大悲寺药师殿

  听众:道场内护持居士约二、三十人

  此是二〇〇〇年四月,上妙下祥法师带领僧团入住大悲寺以后,在药师殿,为道场内护持的居士所讲述的行道。受条件等原因的限制,录音不完整,音质也不清晰。现根据录音整理出来,附在《经行》后面,作为一个补充。

  昨天讲“行道”,讲了前面的三句,今天开始往下讲。

  “两手垂少摆动人生淡”,“两手”那就是说我们这两只手,不是两个手指,而是两个手掌。“垂”,要垂下来。怎么垂?要自然下垂,不是让两手攥拳头,而是要张开。“两手垂”要自然地张开,张开以后再轻轻地垂下。

  为什么要两手垂,要张开呢?人哪,从出生那天开始,小孩的拳头它始终是握着,这两手它始终是不肯张开,人生就这么执着。我们的一生很少放下执着,从出生开始,到老一直在执着之中。说要放下,是很难去放下的。所以说两手经常打开也是放下执着的一个办法。

  为什么还要“两手垂”呢?特别是过去养生法有这么一个说法:肾水相交。就是心火下降,肾水相交。心火在上侧,比如头疼啊、眼红啊、眼涩啊、口干啊、舌燥这都属于上火,也属于心火。这个心火就要把它放在哪呢?要引下来。为什么要引下来呢?因为这个火它往上走,不下走,所以它就要致病。要引下来,要和肾水结合,肾属水。心火和肾水如果结合了,人身体就没有病。特别最近几年,养生法也好,各种的功夫,特别是中医也强调这点。过去还有个甩手法,都是让人放下。放下什么呢?就是这个执着。由于我们执着,心火就上延,所以说要把手放开,放开心里就减少了执着,而且还能减少疾病。这个“两手垂”是非常好的!

  “少摆动”,为什么说要少摆动呢?有很多人走道都是,走一步,胳膊肘老是互相地悠。实际上如果这个手自觉不自觉地悠,自觉不自觉的心就在动。你看,一个人要是欢乐的时候,那手甩得很快;生气的时候,这个手它就攥拳头,它就不爱甩了。有时候甩手当成一种心情讲。这个越摆动,人的心反而自觉不自觉的就在动。所以说要“两手垂少摆动”。

  “人生淡”,为什么说人生淡呢?因为人生不是我们想象的这个人生。我们想象的人生就是在这个世界得到人身,我们要享受,要生儿育女,要吃好穿好,得到别人的尊敬,这叫人生。实际上就歪曲了真正的人生。人生本是修行的一个过程。它是修行中,通过多生的修行得到了人身的这么一个过程,它的表现就是你能做点主,所以你托生到了人这一道。应该是利用人生更好的去修行,这才是真正的人生。我们呢,不知道这是人生,而以为生儿育女,吃好穿好,受人尊重,没有苦恼这是人生,实际上这是一种颠倒。人生是修行的过程,又是回家的路程。所以我们要把这个世间所追求的人生看淡了,彻底明白它不是我们追求的东西,它是一种虚幻,一点实际意义都没有,而且充满了痛苦和不净。

  如果一个人能够两手垂下,放下执着,就是放下我;如果能放下我,他对人生就淡泊一些;再加上少摆动,他就不追求了。你有追求,手就摆动得快。通过这个方法来淡泊人生。特别是行道的时候,如果你一个人在茫茫的白雪原里,周围一个人没有,吹着北风,你戴着帽子也好,戴着手套也好,穿着棉鞋,穿得很破,没人知道你,就在这道上慢慢地轻轻往前走,就像个木头人似的。确实对人生看得非常淡,而且你心里就突然生起了一种真正的清净。这样的话,十方佛、十方菩萨都会赞叹你,所以说这个不可思议!

  过去,我还没有出家以前,一个战友给我送来一个火锅,是税务局结缘给分的,不是人人都有,只是个别人有,他给我一个。那时候我学佛了,我就不能贪这个便宜,我也不能去造这个业去,怎么办呢?我就准备给他送回去。送到哪?因为他代表单位来的,我就要送给他单位。在走的时候,正好也是将近过年吧,外面下着雪——原先也有雪,又下雪,天很冷,一手提着经书,一手提着火锅,这个真有点意思!就在行道。虽然提了东西,但不耽误行道,就慢慢往前走啊!那时候,那个心情没有快乐,没有什么快乐——没有世间的那种快乐,而且也没有悲伤,只是一种平平淡淡那种清净。那时候穿着大棉衣,过去那个“料子”什么的大衣都不要了,换成棉的,穿着棉鞋,按一般人常识来看,就像精不精傻不傻那种人。

  就这么慢慢往前走。走了可能近七八里地、十来里地,那更是一个人不认识。虽然满道是人,没有人能认出你,你也不想认出别人,也不想攀任何缘,把心收得死死的。这时候就突然出现这么一个人,光着脚跑到我前面去了,然后他就竖起大拇指,表示称赞的意思;当时我也没理他,我还继续走我的,脚不停;他一看我没理他,他又往前跑了一步,又伸大拇指称赞,我还是不理他;后来他又跑了一步,又去称赞,也不说话,就是手比划。可能是他以为我没看着呢!其实我都看见了,但是我还是不理他,我还继续走我的。你表扬也好,你骂也好,我走我的。不管!就是往前走。

  后来一看我真不理他,可能就有点生气了,就在这道的道边,冲一侧,也不瞅我啦。背过身呢,就在那瞅那树木,低着头在那站着,他好像光着脚从屋里跑出来的。那你站就站,我走我的,我也不管你。也不想攀缘,你菩萨来也好,你罗汉来也好,我就这样!后来就继续走,等行完道了,觉得从人情来讲有点过意不去,但是也没把它太过分放在心上。

  后来过了一段时间,正好在一个车站碰见。为什么又碰到他了呢?通过见他以后,因为我经常在另外一个道走,我就发现有一个人,每天都要从他那个单位往回跑,要跑十多里地,比我走的还要远,天天跑小跑。我过去曾问过我师父什么叫跑香,然后师父就示范给我看这种形式。看到他突然想起来了,这是一种跑香。大家一看呢,不认识,这是什么呢?傻子!就是低着头啊,那个哈喇子(口水)好像就在嘴里都要淌出来了,一颠一颠地往前跑着走。所以外行人看着就是一种傻子,精神不太正常。通过这个以后,发现了这个人不是那么回事,是在跑香,而且每天都要那么坚持。他原来是在修这个。

  后来在车站我们就相遇到了,知道他正在一个厂子,有点残废,是个哑巴。我就用手比划称赞他。他称赞我,我这回称赞他。他乐了,就对我用手比划比划。比划我也不知道什么意思呀——他比划四个手指头,竖起四个手指头,后来比划两个手指头往下落,也不知道说的什么……后来相应了,才知道他是说,你将来得上山修道,去四个人,最后还走两人。后来就相应了,你说你不修行能知道?

  这说明什么意思?如果你能“两手垂少摆动”,对人生真正淡泊了,你觉得和人生的关系淡了,但是你和佛菩萨近了。我们和佛近了,和真理近了,和我们的自性近了,和我们的自在近了。

  这个“两手垂少摆动”不是想象的那么做。在行道的时候,我们只要一出门,这个手就要下垂,垂久了这个肩膀还要疼,老那么垂着也疼。特别是冬天行道的时候,出了门口,你这两手只要往下一垂,你就不要再管这两手了,就是冻了、热了,这两手你也不要管。

  怎么不要管呢?也不要攥拳头,说我暖和暖和手吧,或者揣一会手,这都不行。就得什么呢?在你行道的过程中,这两手始终是那么样。从出门开始,手是放下,你就那么放下,不要再管它了;你原先手是稍稍蜷点那就稍稍蜷一点;都打开了就都打开了,手就一动不动的,就放下。就用这种苦来增加我们的定力。过去我们是见到一点苦马上就采取办法,握一握手活动活动。想到这太疼了,或是太冻了,就要采取办法了。实际上我们正是被环境所骗,也是被自己的业力所骗,你是心动了。

  记得刚到本溪的时候,在新岭行道的时候,晚上大雪天行道,那手张开走着,行完进屋,冻得手指头根本不会合,都木了。不是说今天木了,明天我再采取点什么办法,而是明天还照样木,每天都木的。只要手打开,出门口就不再改变。

  “两手垂少摆动”,这个走起来威仪非常的好,非常的清净。在五台山我见过这么一个人,穿着一双破鞋,这个鞋没有后脚跟,光着脚(不穿袜子),穿着一身破衣服,就像我说的那种走法。就那个寺院里,大家也没有几个人瞅他,但我一看他就高兴,一看确实有威仪。后来听说也许这人叫“赤脚罗汉”。光听说有这么个人,至于是不是他,不知道,只是看出来这人有修行。

  “两手垂少摆动”,虽然是一种相,但这种相是性中之相,它能摄我们的心。我们就要利用这种相来达到摄心的目的,达到“人生淡”这种无所追求,没什么追求,没有好没有坏。淡泊到极点的时候我们就与佛相应了,与所有的菩萨相应了,所有的众生都会护持你。所以不要小看了这么一点。

  下面讲“下脚如踏棉云慈悲生”。“棉”是棉花的“棉”,这是一个比喻。为什么说“下脚”,不说“踢脚”呢?在部队当过兵的知道这个脚要踢出去,而我们平时走道是高抬脚,这都不行,都是动作过分地大,都是影响心动。必须非常自然,这个脚顺着我们自然的状态来行走。轻轻地起脚,轻轻地出脚,轻轻地落下。用这个轻轻地落下又摄住我们的心,把这个烦躁心克服住。

  你看着急的人和这生气的人就跺脚,一急眼了就把地跺得乱响,拿脚出气,我们都有这个习惯。那我们就反过来,利用脚来去我们的习气,去掉我们的嗔恨心,来改变我们的心。“下脚如踏棉云”就像轻轻地踏上棉花一样的柔软。如果你脚柔软,心里必然柔软。就像踏在云层中,轻轻地落下。

  为什么说“慈悲生”?“下脚如踏棉云”它这里有一个缓慢的动作,这个动作又非常自然,又有一种非常缓的威仪。这缓的过程,有一些众生就可以从你脚下逃走。比如虫子,蚂蚁它可能很快就爬过去。因为你这个影子一到,它就感觉出来了,这地方危险;你脚轻轻一落,它就有逃走的机会。另外,还有一些鬼神的众生,走的时候,来不及躲避,碰在一块了。如果你脚轻轻一放,它就有一个回避的过程。以这样的心,老是有慈悲心来救护众生,你这个慈悲渐渐的就起来了。这个最容易,好做,你就慢慢走呗!不光要慢,而且要如踏棉云,这脚落下一定要轻,生怕踏了众生。

  你必须有一个什么样的决心能如踏棉云呢?就说是如果我走在一个独木桥上,我这个脚如果迈上去,就可能踏死一个众生;如果我要不踏这个众生,我可能就掉进这个山涧也好,啥也好,说是我不踏这个众生,我就掉河里淹死,在这种情况你怎么办?这个不能不考虑。说我踏上以后再给它念往生咒,可不可以呀?如果你踏上杀生,再念往生咒,你能超拔出去吗?那是两回事。所以说你必须有这样一个决心,就是说一切众生皆是前生的父母,未来的佛,我宁可死,宁可腿折我也不愿意去踏一个众生。你有这个决心才能够下脚如踏棉云,才能真正体会到为什么要下脚如踏棉云。它不是为了修我们走道的一种威仪,而是为修我们的慈悲心,修了慈悲心它自然就生起了威仪,你不要它也会得。“下脚如踏棉云”这个功夫得慢慢走才能走出来。这个非常好!

  不光行道的众生要学这个行道,而且其它的众生都学这个。这个也是一种猜测啦!给大家讲一个例子。在本溪茅蓬闭关期间,有一天我打坐,正打坐呢,突然往地下瞅一眼。哎,有那么一个小蛐蛐,很小。多大呢?身体像大米粒那么大,腿很长。它在地上转圈走,“嗖嗖”的,跟行道的姿势一样,不紧不慢的,它腿也长,走得非常好。本来打坐挺高兴,一看它走得非常好,不自主地就伸出手来,想让它过来看看。这一伸手它就蹦到手里面了。它在手里面还行道,还能走,就是一圈一圈地绕着走,非常的威仪,看着它挺高兴。但是不能因为它就不打坐了,最后把它放在一边,继续打坐。

  等到中午吃完饭,出去的时候就把它放了。心里特别高兴,能看到它,好像遇到知己了,遇到朋友了。放在手掌一边走一边看,一看呢它不走,当时使点劲一抖,掉地上。马上捡起来进屋,它就不行了,它只能在暗处生存,太阳一照它就不行了。给它念了三皈依。

  就是说其它道的众生它也在学行道,你要学行道,十方的众生都在学行道。所以说我们学这个法门不是为我们自己学的,而是让所有的众生都学;不光我们学,而且我们所有的过去生的父母都在学。千万不要把这个事看小了。所以说“下脚如踏棉云”是一个大慈大悲的秘密。

  下面讲下一句“行走缓缓不滞轻风来”。下脚我们讲了,但走路的速度——怎么走?有的人走道就如同旋风,象刮风一样东一趟,西一趟。所以说他心里就烦躁,心里就散乱,这不行的,而且性格暴躁,很容易误事,也不威仪。更主要的,为什么要缓缓不滞?因为缓了能与你自性相连,能与你定力相连。所以我们说“缓”并不是一种教条,也不是单纯就学一种威仪,而是达到我们自心的清净。如果自心清净无所求,那你的行走自然就会缓缓的,自己也不知道,非常清凉!

  有的人刚开始能这么走,过一会就急了。如果走个三里、二里的还行,这暂时还能控制了妄想;走个七八里地就不行了,不是跑,就是慢走一步,走一步不是快就是慢,就不行了。这个心就开始烦躁了,这个心就开始冲动。所以说这不行。如果你这样下去,很难得到入定的机会。只有你长行走,能够缓缓地,不管到什么时候你都这样走,你才会逐渐和定力相应。这么做,走到那个情况下就不会有烦躁心了。因为走到最后你就会把“我”字都放下了,走到无我相这种状态。所以说缓缓地走,在我们佛教来讲是十分重要的。要徐步而走,就是靠到一侧,走时头要低,眼下垂,两手少摆动,而且轻轻地往前一走,非常的庄严、清净。因为你这个相就是与心相应了。

  还有一个,“行走缓缓不滞”的这个“不滞”。什么叫“不滞”?就不许你停留。说我走几步,走三步两步的停一下,那不行;或走十步八步停一下,也不行。要有长远心,你走多少里我还是这一个劲,还是这个速度;就是前面有人挡你,或者后面有人追你喊你,你都不可以停下来。甚至有危险你都不应该停止下来。“不滞”就是没有停怠,一个长远的心和坚强地舍去“我”的这种心。所以说这个“不滞”也不是说行走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你走一段可以,走个十圈八圈的这可以,如果你再走长了就不行了。

  特别是下大雨。外面下大雨,你正好在外面行走,雨小了呢,你还能慢慢走,一看雨大了,“得了,我快点走赶紧进屋!”你进屋了,避免了雨浇,但是你失去了更多的宝贝,失去定力。有很多定力都是在特殊情况下产生的。

  特别是天热的时候,三伏天,在农村、山区还好一点,特别在城市,柏油马路晒得都冒油,你每走一步都是一个脚印。这时候你怎么走?你要快走,可能很快就到了目的地;要慢走就要晒的。你要缓缓不滞,就轻轻缓缓地走,它就要晒你,这时候你就宁可让它晒,就哪怕昏倒在这个地方我也这种走法。

  冬天也是这样。不管多冷我也是这么走法,我也不想停一下暖和暖和身子,缓一缓再走;你就多大的风吹着我,也是这个速度。如果那样缓缓不滞,就像一种轻风吹着你的身体一样,你就和轻风是一体。这样的话,你的定力就生起来了,你的威仪就增加起来了,而且你的心就清净了。而且由于这个,你的心就变得更加直。所以佛说“直心是道场”。这个不滞非常的不容易做!

  比如说前面有一个水坑,如果你看到水坑稍稍地一皱眉头,“哎呀,我是从这过去啊?还是绕过去?这个水坑很脏,都多少天了,很埋汰!这里万一要有个石头怎么办?有个玻璃片怎么办?有个铁块怎么办?割了我脚怎么办?我袜子要湿了回家没有换的怎么办?我得了病怎么办?如果你有这种想法,你就不是轻风了,这时候就是旋风了,而且心已经动了,已经变成滞。

  你要想达到不滞就不要考虑,你要想,它没完,一百个理由在等你。所以说一个真正行道的人必须有一个什么样的决心呢?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决心。为了求这个直心,为了求佛法,就敢舍去自己的一切。何况还没叫你舍去生命,你都不敢舍,你上哪求佛法去,是不是?那就是骗人了。说不用舍去我,我都能求得佛法,那必定是魔说。在这个问题上,刚才讲了这个水坑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有个不滞的精神,这个非常的重要。站在水坑边,如果你这个脚稍稍的一犹豫,它就会产生很大的痛苦。

  我在五台山的时候,以前跟别人讲过一段,在五台山每天早晨一点多钟就起床啦!去淘米,要给大众煮粥。虽然我是日中一食,但是还愿意给大众煮点早粥,得早起来。起来时候是早晨一点多钟,晚上九点钟睡觉。睡觉时候床还短,脚得悬在床外面睡。那时没有什么电褥子,像现在有电褥子啊、有火炕啊、炉子什么的,它根本就没有。每天起来,那就是不管怎么凉,就开始走啊!五台山早晨非常冷。正好宿舍的后面有一条小胡同。小胡同内有一个淌水沟,就自然形成的洼沟,专门淌雨水用的。那沟也怪,成年不干。因为它离厨房近,老淌水,老有水,所以它不干,旁边还有点干的地方。

  等到我走道呢,一走到那个地方,正好那脚就是在水里过。那时候穿的是布鞋,在水里过去这鞋子是湿的,袜子也是湿的。再加上到斋堂去淘米,淘米——水是凉的,地上水泥地也是凉的,就这么一淘就得两小时。淘完米,这鞋这袜子全湿了。这才站了一会,去煮粥。这个灶台能稍稍热乎一点。那不等你热乎,粥就好了,就开饭了。所以说每天这个脚经常是湿的,虽然每天是湿的,但遇到这个水还是没停,一点不犹豫。在别人看来是一种傻子,在我心里每当这一脚踩下去的时候,心里非常的平静,非常的自在。如果你要这样踩下去,将来你做出的饭它也是香的。

  这个“行走缓缓不滞轻风来”,如同轻风一样。为什么要说轻风?轻风给人愉快,给人清净。曾经有人问六祖,是幡动还是风动?六祖答了,也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是仁者心动。那为什么这里要说“轻风来”呢?为什么不说心来呢?这个是一种比喻,要知道这个轻风不是说你要产生一种轻风,而是你给大家带来了清净。因为你走这一趟就像一种佛光在普照,所有的众生会因为你而得度!

  所以说这个“行走缓缓不滞轻风来”,不要小看了。它不容易做,要经过很多的痛苦你才能做到,不经历一番认真地努力是做不到的。你说我现在就能“行走缓缓不滞”。你去走去吧,你走,一看就知道你做作,就不行了,像演戏似的,就不好了。必须得从实践中得来,不管是三九、三伏,热冷,甚至外面有车没车,危险不危险,我都能够如法地去行走,才能转一切境,转一切业力,才会产生真正的定力。要没有这个苦行的话,修佛法那只是嘴说,心里面还是不相应。要想修行佛法,要想真正的往心里去,必须得严格地训练自己,改掉自己的习气。通过改变自己的习气来达到心里的清净,与佛法相应这才是一条真正的路。要想改自己的习气,必须从实践中修出来。

  所以希望大家从这以后能明白,在行走的时候,在寺院里应该威仪,特别是咱们寺院里的居士。你们不要小瞧了这个,走道必须要缓缓走,而且不要东张西望,头要轻轻地低下,眼睛下垂,手少摆动。另外呢,不要遇到事情就马上跑步过去,马上超过去,给人吓一跳,那都失去威仪,这就是我们的心动。要利用各种的方法来制住我们的妄想,才能与我们的修行相应,不管我们念佛也好,打坐也好,持咒也好,修密也好。如果你要是各方面行走相应了,一切法它都会相应,而且都会速成就。

  ※          ※          ※          ※          ※          ※         ※

  今天继续讲“行道”,该讲第七句了。“落脚坚稳不翘平心地”,就是说我们在行道的时候这个脚应该怎么落?上回讲了“缓缓不滞轻风来”,这个脚出去了,落脚一定要“坚稳”。什么叫“坚稳”呢?就是说不要摆动,而且无所挂碍。不是说前面有个石头,我这脚尖就弯一下子,不要这样。要毫不犹豫地轻轻地把它落下来,要稳。

  “不翘”,为什么要特别说“不翘”这个问题?如果一个人这脚一翘,脚尖往上翘的人,这人比较有心计,好合计事情,好多疑,而且还会受很多的苦,要走很多的弯路。为什么呢?心不平。我们用落脚来改变我们的心,要平稳,要坚定,特别不要翘脚尖。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我在五台山的时候,刚去是到普化寺,有一个师父他就学行道,正好在那走,他走走停停,那脚就是翘脚尖。我一看他是行道,我说:“你学禅啊?”他说:“我学禅。”我说:“你学多长时间经行了?”他说了一下。然后我就慢慢给他讲,我说:“你这么走道不得劲。”后来就告诉他这么走,改变这个方式。后来改没改不知道。这个师父他很苦,又非常想修行,但是很难找到一个师父。别人告诉他哪个师父好,他就去了,去了受了很多苦,过两天又跑了。而且还掌握了很多理论,但是老是和心里不结合,就因为心计太多,心不直。所以说这个脚尖不要翘,翘容易多心计。我们平时要“无智亦无得”,首先就要把脚放平了,但不是故意把它放得平平的,只要轻轻放下就行了。这是第七句。

  再讲第八句 “日晒风雨雪闹增定力”。什么叫“日晒”?就是太阳晒。我们现在叫不叫太阳晒呢?也叫。但是我说这个“晒”是要胜过这,指的是三伏天。这个三伏天,在行道的时候,比如说在一个城市里走,中间的马路非常热。特别是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这时候的热度比早晨还要热,甚至比中午还热,因为它晒一天了。路面的柏油已经化了,都粘脚,而且两边的楼房下、树荫下都可以避凉,我们在哪个道走?我们就在这个人行道走,在太阳底下走,也不特意去避凉。

  说我们这样是不是故意地去找苦吃呢?要说故意也是故意,要说不是故意也不是故意。要说故意的,就是说两边有乘凉的地方我不去。为什么不去?因为我要去,就是有一个贪心。心动了,被环境所转。我不能有这个心,因为一切都是平等的,外面热和不热都在于心的转念。说等我这个心如果能不动了,我再去走。你要是说你心不动再走,那你永远也达不到不动。只有在走中你才能求得不动。

  比如说有一次行道的时候,天气也很热,这个倒不是三伏天了,而且要走七八里呀还是十来里路?虽然经过很多的马路、路口,经过很多的人群,但是自己并没有那种感觉。突然有一个人碰我衣服角一下,这时候才从这个境中出来了,而且这时候从头到脚浑身就像突然洗个冷水澡似的,突然明白了,“噢,我在走道。”所以说要走好了,七八里只是一念之间的事情,而且并没有感觉冷热。所以我们要想学行道,必须不管什么样的环境,都要敢于走下去。

  “风”,指的刮大风,不是轻风。不管多大的风,就哪怕我们走道的姿势改变了,弯着腰也要那么走,就是不分别。讲到这个地方,想起六祖有那么一个典故。六祖刚出山的时候,曾经到一个寺庙里。有人争论,说是幡动是风动?六祖说:幡也不动,风也不动,是仁者心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看看有没有能把这句话给解释一下子的?谁能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六祖说不是幡动不是风动,是仁者心动,什么意思?

  一居士答:被境转。

  被境转。被什么境转?被风转了、被幡转了,是不是?好,坐下。究竟是被风转了,还是被幡转了呢?

  六祖说的不是这个意思。六祖说的是本来就没有个风,没有个幡,是你心动所产生了风,产生了幡;有了幡它就有风,有风它就有幡;有幡有风它必然有动,它就要产生自然现象,是不是?这是一个自然规律,这是一种妄想。六祖说是根本就没有个幡,没有个风,因为幡和风都是你的心,是你的妄想心动了。是这个意思。所以说我们看经要往再深一步理解就更好了!

  下面一个字“雨”,就是下大雨那个“雨”。前几天我讲过,有个人说我喜欢坐禅,正说着就下雨了,下了几个雨点,挺急,他抬腿就跑了,把我也扔在旁边不管了。他跑了,我就哭笑不得,这叫修禅,喜欢坐禅,禅在哪呀?每时每刻都是禅,所以说我们不能修一个假禅,要修一个真禅,不要被雨给骗了。

  记得我过去在医院的时候,往回走,下大雨了,后来他们说用汽车送我,我没坐,因为人多。后来我就走,开始行道走。那时候的雨大到什么程度呢?路上的水几乎没过腿。那时候也不管这个水多深,前面有没有危险?有没有坑啊?或者井啊?能不能掉进去?死活就不管了!就往前走,就是那么一点点往前走,也不往别人那看。按照这个摄心的方法去走,这才行!所以不管是下多大的雨都不能被它转了。

  特别是五台山有一位师父,打千僧斋的时候,他正好在院里拜佛。那时候一打千僧斋,五台山的僧人比较多,一来就是一千多,最多都一千五;有密宗的,有显宗的,各教的;大僧、二僧都有。来的人都在这拜佛,大殿装不下,就在外面,这时候就突然下起大雨来了,所有的人都跑到房檐底下去避雨了,只有这么一位师父站在大雨中没动,还继续拜佛。那袈裟也湿了,身上衣服也湿了。后来大家都劝他,你赶紧来避避雨吧!他也不动。后来来了一位可能是他的师兄弟,也来拉他,就硬拽他也不行,也不动,就坚持在那拜,不被风雨所转。

  当时有人本来想出家,后来有点退心又不想出家了,但一看到这位师父这样地修行,他又发起了勇猛心;因为看到这个师父,他又发心出家了。这位师父虽然衣服湿了,但他的心清净,教化了所有的人,所以功德无量!我们修行就得这样,就得和日头、风雨来争,争什么?争我们的定力。要不从这里争,我们的定力就不会产生。

  还有一个“雪”,就是大雪的“雪”。为什么要下雪行道?夏天有虫子,冬天虫子少,而且下雪非常清净。过去在本溪新岭的时候,下雪天都等到没有人了再去行道。旷野没有人,那时候不管雪下多厚,还是去行道。天天行两个小时。最后行道,经常有一个老鼠天天从脚底下就这么跑过去,就特意从你脚底跑过去,站在道边就看着你行道。一到时间它就过来了,你行完一圈再过一圈它还在那等着你,很有意思!这是“雪”。

  在雪里行道,再一个不能分别。遇到雪坑我就往雪坑里走,遇到高雪我就往上爬,不能自己选择道路,该从哪走就从哪走,要锻炼这个不分别心。不管是身上沾满了雪,或者趴在雪堆也就那样;不管多大雪,怎么冻,在雪里都要去行。行道两小时完后,哈气再加上鼻涕所淌下来的,在这个观音斗(棉帽子)上面结的全是冰溜子,能有个十根八根的。都得进屋之前才能把它们拍掉,拍也不能完全拍掉,进屋还得化一阵才能下去,行道完成之前也不去动。

  在雪里行道有时候遇到雪坑了,明知道,我只要脚步稍稍往旁边多迈出一步就可避开这个雪坑,但不能避,有这个雪坑就坚决往里跳,一步也不合计。

  再讲“闹”。什么是“闹”?就是闹区。行道有时候涉及到闹区。闹区行道我们也不要怕,而且闹区也很好成就。特别是两旁卖货的人比较多,卖各种的物品,水果呀、荤臭啊什么都有。这时候你更要摄心,把一切的心念,眼耳鼻舌身意都要收回来,不要听、不要看、不要想。这时候比较难受。刚开始摄心的时候就是摄到什么程度呢?这个胸都非常胀,眼睛也胀,非常累,特别的疲劳,但是也得走。等到你修到一定程度了,再往上走它就不起念了,就非常好。所以说这个闹区行道很了不起,而且很容易入定。特别是我们在不分别的情况下,闹区更容易入定。

  有一次,在五台山,从台怀镇往碧山寺走,走一走呢不知道了,究竟走了多久那就不知道了。突然耳边听到什么呢?听到这个念珠声,醒了。醒了以后也没有回头瞅,那时候直觉告诉我,有两个或三个比丘尼在这给你合掌。

  五台山的师父比较有规矩,特别是律院出来的师父,就是普寿寺出来的师父更有规矩。见到大僧师父,她们马上在道边站立合掌。其他二僧师父见到大僧师父都要合掌再过去,律院是让大僧师父过去了她才走。所以说这个礼仪非常好!

  那次就是走一走就不知道了,等到清醒的时候才知道有人合掌。知道以后完全可以回头看看是谁呀?但是不能回头,一回头,你的定力又丢失了。不论是谁,就是佛来了我也这样,继续走我的。由于这种环境不同,能增加我们的定力,而且定力增加得非常快。特别是在闹区的时候,闹区和自然环境都一样。为什么闹区能增加定力呢?你不要怕,说闹区车碰了,或是有人来害我们啊,或是伤害我们。这个现象你不要管,因为你心只要是有了定力,一切事情都转了。

  给大家讲一个本溪居士行道的例子。原先本溪两位居士早晨很早就行道啦。有一次,道边有个男的就过来问他俩,这两个居士也不吱声,还低着头往前走;他又再问,又再三的跟着走,跟着问;突然这个男的就大惊叫唤起来,马上撒腿就跑,好像见到特别可怕的事情一样。所以说任何人你只要诚心行道,佛菩萨都护持你,他都动不了你。所以说大家在行道上要放心。特别要在苦的环境下磨炼自己,要增加定力。定力要靠平时培养,不要说我在那打坐就能增加定力,而且任何时间都要随时增加定力。

  下面第九句,“不别石坑屎水直心去”。“不别”就是不分别的意思。为什么要不分别? 我们分别行不行?分别就是生死的根本,不分别就是解脱的路程。我们只有不分别才能回到佛国,如果有了分别我们就是六道轮回。所以说不分别是修行一切法门的根本,不分别非常重要,只有不分别我们才能真正地走上了解脱的道路。

  “石”是指石头。如果我们走道的时候,前面有个石头我们怎么办?是绕过去,还是迈过去,还是我踩着石头过?如果绕过去,我们就起了分别心;如果迈过去,你又有分别心,因为不该迈的时候不能迈;如果应该踏上的时候我们就踏。这在马路上行脚,一个挺大的石头在那立着,你说一个挺大的人这上去站了一下,本来走道迈也可以,稍稍缓一下步你就可以过去了,你就特别要在那站上去,像小孩似的,这不叫人笑话吗?我们修道人就不要管那个,该站的时候就要站。

  有时候这个脚正好踢到那个石头上,就要踢,不要怕脚疼。踢不过去,就停止了,我不是说非要把那个石头踢开,有阻止了我们就不踢了;没有阻止的时候,我们要踢出这个脚,一直伸到头。不要还没踢呢,没碰到石头你脚就缩回来了,那不行。这个心必须得要直,要培养直心,这个不分别,这个直心。不光是石头,一切事情都不要分别,特别在危险的时候更要注意这点。如果我们选择的路线没有危险,但是突然发生了事情,你要有个坚定不移的信心。

  我给大家讲一个行道的例子。我过去有一回行道,在马路上正走的时候,因为这个马路的人行道非常窄,而且都站满了人,它不便于行道。在这个自行车道的里侧还有人,因为人行道窄,这个地方也允许这么走,所以在那走。正走的时候,突然听到后面有人喊,“哎!哎!”地喊,意思让你马上躲开。但他没说躲开,他只说:“哎!哎!哎!”也知道可能外面有点什么事情,但是那时候我还继续走。明知道后面可能要发生事情,甚至有什么东西来撞,但是也没有理,也没有说脚步快一点,还是那么平稳地往前走,还是低着头。

  突然这个车就撞在腿上了。撞到腿的一瞬间,脚步也没有特意停下来或快一点,还继续不紧不慢的走法。我继续那么走,这个骑自行车撞我的人他摔倒了。摔倒了,我也没有回头去瞅一瞅他是谁,还继续往前走。这时候惹得两旁看热闹的人都笑起来了,认为看了一场大热闹。后来又继续往前走,走了不远的时候,有个人就过来了,意思是向我道歉,刚才撞了我。虽然他来道歉,我也没有抬头瞅他一眼,只是做个手势,让他离开就完事了;还继续低头行自己的道,一直到了目的地,也没有看一下伤,没有管它。而且后来回到自己住的地方也没有看。过了几天以后,发现这个伤已经早就好了。那时候也想到了可能要腿折,腿折了骨髓能淌出来是什么样,要流多少血,那时候就认了!不管它腿折也好,生命没有也好,我就认了!它愿意怎么地就怎么地了,不管了,看我也不看了。实际上因为我这么做才避免了一场真正的腿折大难。我过去的时候可能用车撞过别人,记得我小时候就撞过人,这可能是个报应吧!也是一种考验。所以说这个不分别很好!

  下面讲“坑”,就是大坑的“坑”。我走这路经行,前面有个大坑,如果没有生命危险我就要往里跳,但是有生命危险不要跳。如果有马路井等,你不要往里跳。如果这个坑没有什么生命危险,适合我修行,我们该下的时候就要下,不要怕,有埋汰东西,不要怕脏,该走就走。用这种方法来增加我的定力,培养我们的直心。

  再一个就是“屎水”。“屎”就是屎尿的“屎”。我们走路的时候有可能看到牛粪了……这些东西,有时候我们就分别了,“你别的东西,踩石头我也可以,趟水也行,你不要叫我踩粪便,这我不踩,这太臭了!踩完了还脏!”实际上你这就是一种分别心。

  以前在盖县的时候,上山盖茅蓬,我往回走的时候,那个心摄得比较好一点,就踩到“牛粪”了。后来别人就笑我,笑得非常开心,说你踩到牛粪了。“没有踩,”我这寻思,“这哪有牛粪啊?”这眼睛瞅这个地里,没瞅到什么是牛粪。他们说有牛粪,那肯定是没错,但是我看到地里没有,就是稀泥。然后也没有吱声,还继续行道,还继续走。

  后来用完中午饭,又继续上山盖茅蓬。等到上山的时候,这一脚又踩“牛粪”里,还是那个印。最后我就偷偷地把脚提上,看一看这鞋到底有没有牛粪。但是怎么瞅它也是黄泥,就是没找到这个牛粪!就想分别也分别不出来这是牛粪!就是说如果你的心要摄住了,牛粪它也会变成黄泥的。所以说一切物皆因心转,根据业力不同而显现不同。

  “水”,就是不管是什么水,就是脏水也好,你都应该直心地走过去,不要去分别。我头两天讲了,在五台山那种情况,脚已经湿了,见到水还趟水。这个非常自在!虽然脚湿一点,受点苦,但是我们心里清净了。有人说那么一句话:“肉身廋了,法身肥了!”所以我们应该为求佛法,求法身,而不怕吃苦。用这些方法来培养我们的直心。为什么要培养我们的直心,因为我们的心现在就是一个弯曲的心,到处算计、计较,没有直心。

  比如一个人掉进河里,我们能不能去救?是想去救,但又怕掉进去淹死,“要是我救他,我死了怎么办?”你看,他心里老有这个想法,所以老是被外界环境转。比如说这个门,说“关着门呢,我能不能出去?”我们现在处处分别。一到门口了,先把门打开再出去。所以我们永远有一个“门”。这门就是我们分别心所造成的。如果没有分别心,别说是门,就是什么山、墙、石头它也挡不住你。真正有神通的人,他必须是没有分别心;有分别心就不会有神通,有分别心就不自在,有了分别心才有了这些门,才有了这些墙。这些东西就是我们分别心的表现。门设得越多,这说明我们的分别心越重,我们心越不直。

  所以佛说“直心是道场”。我们平时见到利益就拐弯,就攀缘;见到害处我们就甩掉了。所以我们永远没有一个道场,没有道场就没法修道。如果想有道场,你必须有直心,有直心才是道场。就是直来直去,很容易修行。但是直来直去同时也产生一种“弊病”,叫人不理解。有的人再不会说话点,就可能说这人不讲人话。

  我曾经遇到一个女居士,她的父亲就说她不说人话。她那时信天主教。你只要稍稍有一点不对的地方,稍稍一动念,她马上就说。她也不管砢碜、好坏,拿起话就说。还是个女的,拿起话就说。大家都烦她,说她不说人话;但是在我的眼里看来就是,“哎呀,太好了!这样的人修道肯定很快成就的。”后来她也信佛了。我认识她那时候,还没有出家,那时候她跟我说了这么一句话:“等你出家了我就认你为师父!”我也没吱声,她说,“我不是看你什么——有没有神通本领,我就看你能持戒。”就心非常直,后来她父亲往生的时候就借了她的光,就她自己在她父亲跟前,父亲走得也非常好!

  我们修道必须有一个不分别心。不分别心就是直心,直心就是不分别,一切处都要不分别,这才是我们修无上大法的根本。什么是无上大法?一切法的根本就是无上大法。不管你修什么法门都要不分别,也是落叶归根。我们一定要培养这个直心和不分别。要想培养必须要受一番苦难,要自找苦吃,要自己找苦吃。我们不要想象着:“我不分别!”在那想着,等到一出门就忘了,那就不好使。光想象去做,那不好使;或轻轻微微地做一天两天,也不好使;要长期地做,要找苦吃,这才能成就一个人。

  下面再讲一个,“绕直室外小行无所求”。“绕”就是绕圈的意思。我们行道是以右绕为正。这大家基本都知道,右绕为正,左绕为邪。不要左绕,要右绕。绕,分大圈、小圈。就是有什么条件绕什么条件,大圈我不嫌累,小圈我不嫌窄。绕是这么绕。有时候可能这个圈非常大,一里二里,十里八里;有时候又非常小,小屋,就不要管。

  像我闭关那屋非常窄,就像桌面这么宽,这么一个长条。长条也绕,就在那持咒、绕行,就那么绕。有时候就撞到墙上去了,或者撞到门上去了,或者撞在坑沿上,那也绕。还怕撞到佛堂,这个脚绕的圈又小一点;还有几个蚂蚁,还得用砖头挡着蚂蚁,别踩着蚂蚁,又小了一点。小一点,我有多大就绕多大,也不去分别。不是说我这起烦恼心了,“有个大房子我再去修去”,不是。应该有什么地方我就怎么修,你有一寸土地我修一寸土地,你有两寸我修两寸的,有什么条件我就修什么条件,我都能绕圈。这个绕行好处非常多,而且特别能增加定力。另外,它还有一种圆满的意思。

  “直”,什么叫“直”?就是直行,直来直去,我从这头走到那头为一线。这个直行,如果远了,就可能十里八里。从这个为起点,我到那个为终点,这为直行。这个直行,说是好走,有时候也不好走。小的直行,说是三里二里,或是小屋,从这里走到那里,这叫直行。要说长行里的直行呢?也有。比如说我和性空从五台山走回来,走了不到三千里地,这也叫直行。这个直行走了两个半月,从五台山到辽宁。这个叫直行,直来直去,从这点到那点,不再走了。

  “室”,指的室内。还有个室内行,比如说我闭关的时候在屋里行道,就是室内行;有时候外面下雨了,不上外面去行道,在屋里行,这叫室内行。室内绕行这都可以。这是室内行。“外”就指的室外,还有一个室外行。

  ※          ※          ※          ※          ※          ※         ※

  今天继续讲。昨天讲到“绕直室外小行无所求”,今天开始往下讲“月日时念长行功德现”。什么是“月”?这个“月”就是每月的“月”。周而复始,月亮出来了,圆了,又逐渐地消失,变得很小了,最后又圆了。一个月也可以说三十天或是二十九天,每天都要坚持修行。

  为什么要成年累月地修行?因为成佛它不是说我们一下就成就了。佛法得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行才能成就,我们必须有长远心,要成年累月地修行才能成佛。但是大家不要误会“成佛”,说这个“成佛”,并不是指修成佛那个“佛”。所谓的“成佛”是去习气、去毛病。如果你认为这个“佛”是修来的,那就与佛的三藏十二部不相应了,你已离开佛法,那就是外道那些东西了。我们的修行指的是去毛病、去习气。

  什么是毛病和习气?就是我们的执着——我执和法执。一句话就是除掉“屎尿”,把它打扫干净。成天的“我”啊,“他”啊,“他比我强”,“我比他强”这都是习气。“别人比你强”行不行?那也不行。为什么?这还有一个众生相。必须得空,空一切相才是真正的成就。

  要成年累月地修行,这个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修行中往往修一天两天可以,修一年二年还行,如果超过三年就不干了。觉得成佛没有什么意思了,修了挺长时间也没什么成就,没什么得的,也没什么。实际上他不知道,他已经得到了,事实上他不去观察。就是说你名义上没有改变,但实际上你在进步,只不过身在庐山中,不识本来面目。等到一旦出去了,和别人一相比才知道自己进步很大。这才知道本来没证没修,你不这样慢慢修,修不出来。

  你比如说咱们寺院的亲藏师父上山的时候,每一天都要行道,完了回来做饭、烧炕、烧水、接待人、刷碗,最后还要锯木头。做完这些还得唱圣号,还要行道一小时到两小时,在雪地里。行完道还要上晚殿。但是他没有怨言,师父怎么告诉,他就去怎么做,不偷懒。所以说我们现在就看到他天天低个头,走道也低个头,也不吱声。在外人看,他不爱说话。但是在稍有点眼光的人看,这个人太有威仪了!太清净了!是一个好的佛子!不会看,你就觉得他是一个没啥意思的人;你要会看,那真是高兴得不得了,觉得他进步得太快!

  讲到他的时候,顺便给大家讲一个他的笑话。有一天,亲藏师父到弓长岭去办事,他头一次到弓长岭。弓长岭的居士听说师父的侍者来了。整村的老居士都来了,特意来看他。原先茅蓬里有人到弓长岭,在放生的时候,这个境界那个境界,反响很大。现在师父的侍者来了,大家就开始提问题,大家讲了很长时间,他一句话也没讲,就在那站着,没发言。当他离去以后,大家背后说,这才是老修行呢!就是说一句话没答,而且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大家都佩服得不得了!

  讲这么个事情就说明,一个人修行到成年累月的时候,自然就达到了自心的清净,以他真正的定力和清净来度众生,不在言语上下工夫了,所以大家就生起欢喜心了。有些人就是清净,大家自然而然地得度,有时候不用你去说。这个行道要能深入,这得靠成年累月地修行。不能说这个月我修行,下个月我换一换,那不行。

  成年累月地修行在于什么呢?在于每一天的坚持。我们都想成年累月地修行,但是我们不一定能坚持。今天修一修,明天有点事我就不修了;或者天下雨了,我就不能上外面行道了,他不再走了,他说外边下雨不能行道,找理由,就不行了。说我在屋里行道,家来客人了没法行,就不行了。修行必须得天天行。特别是环境变异的情况下更要去行。

  什么是环境变异情况?也就是条件不好。什么是条件不好?一个是自然环境,另外一个是人为环境。自然的环境,刚才讲了,“日晒风雨雪闹”,在这个自然环境里,更应该去行去。因为越有这些自然的环境,它越能助你的道,增加我们的定力。如果没有这些,还有一个环境,就是人为的环境。比如说家里很乱,影响我学佛了,不可能行道。喊你把电视打开,打开的时候你生气了,生气随着看一会儿,随缘了;生气了,然后跑一边去歇着了。说影响你,其实是你自己放逸,你应该趁这个机会赶紧的去修行。去干嘛呢?去行道,他在屋里面看电视,你上外面去行道。

  我以前刚到五台山普化寺的时候,有一次行道,外面开始下雪,穿棉袍。正好寺院里有一个录相带,好像是《观世音菩萨成道记》?找了以后在那放,我一进门,正看着呢,就又出去行道。过一段时间,有一个人在他临走的时候,他说:“你是真修行。”我说:“我是假修行。”他说:“久了就会变真的。”这位师父从来没有跟我说过话,突然说这种话对我是个很大的鼓励。

  我们既然定了这个功课就要天天做,不管多难受,不管多么疲劳,不管环境怎么变,只要你真正发心,环境难不了你。行道不光是在规定的时间里行,只要我们有时间就要行道,决不让它闲下来。只要我们在这屋里往外抬腿一走就要行道,就要做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所以我们要时时行道,时时把你的心念收回来,把你的眼根、耳根都要收回来。我们不光时时行道,而且念念要行道。

  什么是念念行道?就是一切无念,不打妄想就是行道。你要打妄想就是在六道里轮回,你不打妄想就是极乐世界,就是本国本家,就是你的本来面目,不用再找,现成的。大部分修净土宗的他老想往西方去,老想往生西方。他不知道一念不生,十方法界就现前,就是你本家本国,本来面目,你还找什么!

  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句话就是真理。你要想真正见如来,你必须放下一切相,因为我们只有放下一切相,才会真正的见如来。念念要以无念为归宿,这个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记住,千万千万不要糊弄。虽然现在法门多、说法多,我们做的最终目的无不是这句话。这叫“无念为宗”。一切都要归于无念,只有你打到底了你才能见如来。人心不死,道心不生,我们的妄想心不死,你的道心根本就不会现前。你想一边保留你的世间心,分别心,又想得佛法,那是不可能的,别做这种梦。离一切形、一切念,要念念行道,以无念为宗旨,这样我们才会有机会见如来。大家千万别忘了,别走冤枉路。

  这无念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每时每刻——比如说走道看到了广告,马上就把头低下,放下就放,放不下也得放。怎么放?就得硬放。如果经行久了,就会不见了。

  ※          ※          ※          ※          ※          ※         ※

  今天再接着讲,昨天讲到能行和所行消失了才为真行。什么叫真行?就是说我们身心世界,外离一切相,内一心不乱的时候才为真行。像今天讲的,“得于无所得时方为道”。“得于”,这个“得于”不是我们说的那个“得于”,我们要得到什么的,不是那些。而这个“得”本来就是这样。这个“得”就是本来,不是说外面我要捡一个或是获得了什么,不是这个,而是我们本来就这样,为了方便说而说“得于”。

  “无所得时”,什么叫“无所得”?我们现在是在分别心中修善修恶。修善的时候我们得到好的东西,我们生欢喜心,造业的时候我们生烦恼心,都在有所得。只要有所得,就离佛法还有很远的距离,也就在轮回之中。所以说有所得绝不自在。为什么呢?有所得,那得点好的也不自在吗?还不是真自在。因为有所得就有烦恼,有了烦恼就会追求有所得。那没有烦恼会是什么样呢?就会无所得。无所得就没有烦恼吗?这个“无所得”就是说一切虚幻不可得,没有能得和所得。但不是落在空里,说我无所得,那我就干脆什么也没有,干干净净,包括任何东西,不光任何东西,就连实相它也没有了。这种说法就不正确了,这就堕入了空记、堕入了无记。我们无所得的时候就会真得。得于什么呢?就是本来就是这样,我们得到了我们的实相。所以我们修行、成佛,就是为了一个“无所得”。

  有的人说,什么叫“道”?有的说神通是道。道有多种,上天也是道,得到人身也有道,但这个道都是不究竟的道。我们说这个道,就是要得到“无所得”时那个道。

  我们为什么说要无所得?只要有所得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不管你上天入地,没有一样真实,我们都处在一种虚幻之中。大家听到这话不要生气,说我什么都应该没有,这坏了!这心里就放不下了。哟,瞅着房子没有了,瞅着心情没有了,瞅着我们心爱的东西没有了,心里产生了一种失落感,“修来修去还不如不修,不修还有点玩的意思,你再一修到最后了,什么都没有了,太没意思了!”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你没证道,所以你不知道,在你失去了这个表面的快乐,世间的快乐,你会得到了出世间的快乐,你会得到究竟的快乐,你会得到实相。得到了实相,就没有一个失去和得到的问题。就是说无所不得,没有什么不可以得到的,一切自在,一切真实,三千大千世界都是你的家当。我们不能说是把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一粒微尘,当作我们的家当,我们要得到三千大千世界。

  有的说,那我得到三千大千世界,别人也得到三千大千世界,这样的话我们俩得到的不得平均分啊?这都不对的,这是我们的分别心。就像太阳一样,你得到太阳的温暖,别人也照样得到太阳的温暖,在你没有减少,在他也没有增加,同样得到温暖,特别的安祥。

  我们得到的实相,才是真正的得到,在没有真正得到实相的时候,都不叫真正的“得”。我们这个“得”,一定要记住,它不是修来的,它没有一个“修”。这个“得”是本来就具有的,它不是修成的,它本来就是有。我们所修的是去掉习气、执著、烦恼、无明,我们去掉的是这个。只要把灰尘擦干净了,就恢复我们本来的面目。这个本来的面目原来就这样。

  说为什么这样?没有这个为什么,就这样。你(除了佛)是谁也讲不清楚,也不需要讲。因为这是我们的本体,它是不生不灭的。我们就要得到这个“无所得”,这才是真正的道,这才是我们证的究竟道,这才是我们的本家本国。所以说我们平时说的道,实际上只是修行的一个过程。而且这个道如果打开了,三千大千世界就化为你的心中之物,无处不是你的心。

  过去有一位祖师在大殿里吐痰,有个师父说他:“看看,你怎么往大殿里吐痰啊!”不让他吐,他就停下来。停了一会儿,他又吐,往佛身上吐,那个师父说:“你怎么往佛身上吐呢?”这个祖师说:“你说一说,哪里不是佛啊!要往哪吐?”这个祖师就是要度他。

  在一个证道人得到“无所得”的时候,就是无所不得、无处不得,这才是真正的道。我们呢?只是“西方有佛、东方有佛……十方有佛”。但是你不知道什么叫“十方佛”,就是无处不是佛,这是“十方佛”,佛说的这个意思。因为我们有分别心,佛就用文字来方便教化我们。如果你要是拘泥于对文字的理解,就是错解佛意,就不知道这“十方佛”的意思。所以我们要修这个无所得。

  怎么修行能达到无所得?我们前面讲了这个行道,如果你把行道这些都能做到,必然有一天会得到无所得。只要你功夫到了一定的程度,有一天成就了,就会得到无所得。我们刚才讲了这些,都是让你去掉我们的毛病习气。毛病习气并不是靠我们说一说,听一听,讲一讲就去尽了,要经过苦修才能行,不是自己说两句话就能去尽。一定要记住,要从苦中修出来。我们就是过于贪嗔痴,所以我们平时没有道,就是这么个道理。

  所以说我们的心量比较窄。为什么窄?与实相不相结合,所以很难“得于无所得”。我们心量必须要放开,我们修行行道不是为了自己成就,而是为了所有的众生。就是像地藏王菩萨的大愿,有一众生未成佛,自己不成佛,地狱不空,不证菩提,你有这样的愿才会与这个“无所得”相应。我们平时连这点愿都不敢发,你怎么能得到“无所得”呢?我们修行中一定要放弃自己的执著,这很关键。在我们修行中能不能自动地放弃执著?能的,到一定修行程度的时候,你就不放它也放了。

  比如说打佛七。有很多的人打佛七以后,忏悔,觉得过去太自私了,心量太窄,这就是自动地放下。但是这样的机会很少。有时候今天做到了,明天又犯,我们应该从事相上随时地做起,我们天天要有这么一个心量,要度众生。

  什么是度众生?就是“度”我们心中的贪嗔痴。有的说成就以后再度众生,那你能说你成就以后再“度”贪嗔痴吗?这说不过去啊!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只有度尽众生才是自度。那才是自度,你没有这个愿它不叫自度。你不行菩萨道,你就是个自了汉,这是一个自私,心量太小了,不能拿一个芝麻当西瓜。你想成佛道这样的大事情,你必须得有一个大心量来放弃自己的执著,放弃这个“我”字。这个我一定要放下。你能放下“我”那才是真正的定力。

  你觉得没打坐,说我整天的为寺庙干活啊,我成天为三宝做事情,任劳任怨,大家还不说我好,我也不想让大家说好不说好,就怕做不好。这我也没有去打坐,别人都打坐呢,我在那干活,所以你看他们都修定,我没修定。实际上你修的定和他那个定相比,不知超过多少倍。因为他那个定它有一定相貌,你这个定力它没有相貌,而且这个定非常地长远,而且与实相结合。为什么与实相结合呢?因为实相是无所得,没有什么相貌,所以这个定是真实的。但是也不好修,你看有的今天发心了,明天就不发,这功德就小一些。如果能长久地干下去,必然有一天你会与如来藏相应,与无所得相应,与道相应。只有相应的时候你才会真正的得到成就。

  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放开心量。并不是说,“那干脆我以后都去干活,不打坐不修行了。”这个也不对。两下必须得结合,更主要的要放弃我执,打坐为了放弃我执,而且我们为众生服务也是放弃我执。只要我执破了就好了,因为法执也是我执的变化。有了我就不自在,因为有了我就和生死连在一块,去掉我就离开了生死,我们处处就自在。

  所以我们修行中,首先要放开心量,要和“无所得”相应。平时我们一定要认真按照这个行道去做:不攀缘,心无念,淡泊人生,要有慈悲心,要有缓缓不滞这种长远心,有心地平这种心,有不怕困难这种心,有直心,要无所求,还要有一个不分别,不管地方大小都能行道,念念行道,永远不要断;还有一个,念佛、持咒、话头这个根据自己的方便;更要理解“境界现前”了,究竟是怎么回事,“光动”是怎么回事(编者按:这句解释“境现光动无相皆除尘”)。

  虽然我们没有真正证到实相,或是没有进入一定的境界,也不知道这种现象。但是通过讲,你大概明白一下,你在境界现前的时候,它就能够自动处理了。你在种子识没有这个种子,境界现前它就处理不了。你听讲完了以后,你就有很多的执著已经在破除,有的境界就不会现前了。说怎么听完反而没有这种境界了,没听还有一点,听完了就没有了?因为你在听的过程中这种执著已破除了。但是我们修到深处,有时候还没有完全破除,这个永远做为一个种子。所以说行道是要“得于无所得时才是道”,千万在得到这个“道”上,一定要注意。

  过去我到一个师父那,他曾经就问过我,什么是道?我说:无所得就是道。他说我问你的,不是你说的这个道。这个是道,但我问的不是这个道。道有多种,意思我们一定要坚持最根本的道,不为其它的道而迷惑。

  所以说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普贤菩萨……所有的菩萨为什么能成佛道?他们最主要的一个原因:不求“小道”,直接就求无上大道。在他们的愿里不求人天福报,不求声闻缘觉,就要求无上菩提,所以他们得到了无上的菩提。如果我们心量发得小,就不会得到无上菩提。这个很重要。我们要得到无所得,就要有大愿。要知道什么是我们的大愿?就是“无所得”时才是我们的大愿,这是我们的真愿。

  平时我们说我如何如何,我要度众生,我要成就,我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只是个大的愿力,但还不是菩提心,无所得才是我们的菩提心。这个不是没有区别的,我们一定要发无上菩提心。不懂得发菩提心,如果把大愿当成菩提心,我们就会误事,以为我发了菩提心我要如何如何,这全是个“我”字,这怎么能和菩提心结合呢?那不行。虽然大愿是好,但还不是究竟。所以一定要知道菩提心,菩提心是无所得,无一切相貌,不是你在嘴里发的,而是从自性里流出来的,它也不是说我什么时候要发,不是那个,你想发它也不会听你指挥。当你只要功夫和持戒各方面都相应了以后,和你的心量都相应了以后,因缘成熟的时候,它自动就发起来了。一旦发起来了,遍虚空满法界,那你永远也不会再退心了,你连想都不想。

  我们为什么有时候修行修行就产生了烦恼?烦恼——就是对自己怀疑,或是对佛怀疑,对法也怀疑,对自己的信念也怀疑,没有不怀疑的,觉得自己活着为了什么呢,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不是我偏激了?是不是我堕入到一种宗教信仰之中了?堕入不真实里了?我是不是感情用事啊?他就有种种的猜疑上来,自觉不自觉的就退道了,就这么可怕。因为他没有发出无上菩提心,所以说把自己误了。如果你能发出无上的菩提心,天下就剩下你一个人修行,你也会不退心的。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要行道,就要如实地按这个行道去做。做了我们才能发出无上的菩提心,我们不做是发不出无上菩提心的。而且这个行道能助你速发菩提心。

  为什么能速发菩提心呢?因为这个行道一旦形成了,你养成了这个功夫以后,处处都在行道,你能不快速成就吗!何况这个行道都是直指人心,直接了当,而且克服习气。正是对症我们的执著的毛病——看到我们怕苦、怕难、我执,直接就对治的好办法。虽然是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

  我以前给大家讲过,对几个居士讲过。就是说行这个道时你就得豁出去,你要不豁出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把自己抛去,以最大的毅力控制自己抛去。因为在你行道的同时,“我”和佛法要互相争斗。特别这个“我”表现得特别厉害,你想不那么想都不行,它非让你那么想,这时候你必须有坚定的信念,绝不上当。

  比如说我们行道回来,身体饿了,很渴,想吃个水果,喝口水。特别(下午)想吃个水果,如果吃水果就犯戒,这时候你必须得严格控制自己,你不能因为行道又犯下一个戒,这就不对了。不管多累都要守戒,因为我们行道就是守一切戒。

  过去,我那时候行道回来,进到卧室,那水果好几天,有的已经坏了,甚至已经发霉了,没来得及换,但就这样宁可烂掉也不去吃。因为要用这个定力克服自己的贪心。

  特别是有一次行脚去(辽宁本溪)南芬区,走这一道,过了检查站就开始渴,一直走了很远。去要水,看哪一家都不算太方便。后来一看一个掌鞋的,挺干净,这时候我跟他去要点水吧。这会儿还又止语,不能说话,还没带水杯。我把牙具盒拿出来,去要点水,隔窗户比划,意思你看有没有水?这个男的也挺乐呵呵的,离老远就告诉没有。一看没有只好再往前走。正好遇到一个河流,这河流挺干净。刚到那去喝水,牙具盒也拿出来了,出家人喝水得用过滤网、过滤布,但是怎么找也找不着,过滤网还丢了,只好不喝了,又得走。这嗓子渴得有点冒烟了。

  走不远,又看到一个人招呼我,离老远就招呼我,挺客气的,挺高兴。他刚比划几下手,我还没等过去就不吱声不理我了。一看他那是喝醉酒了,他不理我,我一看,得了别去找了,继续走吧!再走不远就有理发店。这理发店也不太干净,不去要水了。继续走,过了一座山,走到晚上。天黑了也没有找到水喝,从这个下午就渴到晚上。

  后来在这个道边看到有一户人家,在道旁边不太远。这么晚了,虽然天黑了,但实在渴得太难受,就去乞点水。还没等下去,这家人在吵架,在屋里面吵上了。我想等到平静平静我再下去,先在道边休息一会。刚休息一会,那个男的出来了,到路边了,我那时止语,也没法去直接跟他说,就拿手电照他,意思你看到我手电一比划,你就能过来。我拿手电怎么照,他也不理我,继续走,后来找到自行车,然后骑着就走了。我这真是没办法,因为啥呢?他那里是道边,他以为照他的都是过路的汽车灯,所以他也习以为常,认为有可能是从马路来的汽车灯,就没有理。你是哭笑不得。最后一口水还没有喝到。他走了,我这口水更不能喝了,因为晚上,这家人就剩女主人和孩子了,你就不能下去喝。

  后来继续走,这时已经很晚了,最后一看没有水怎么办呢?在道边停住,渴就渴死吧,就这么地吧!就不管了,休息吧。把地照一照,在干沟旁边,认为没有虫子就坐那休息。等到第二天醒过来的时候,这个渴劲根本就没有,不存在了,而且满口的津液,就不知道什么叫渴了,而且再喝这白水根本就不好喝。原来这个“渴”也是个妄想!

  我们为什么不能得到无上的甘露?就因为我们老是被妄想转,不能克服困难。如果克服困难的同时,我们就会得到甘露,就是更真实的东西。所以说我们现在所得到的认为所谓的好,那只不过是一种垃圾。我们捧着这个垃圾去大声地喊叫,“好!好!”实际上不知道有更好的东西。我们就迷在这个垃圾堆里头,认为这就是最好的啦,最殊胜的东西。你不知道从自性中淌出来那个才是真正的好东西!

  所以说我们想得到无所得,就必须严格地要求自己去行道。只有你严格地行道,才会得到无所得。千万不要骗自己,一定要努力去做,不能偷懒,不能骗自己。说:“我呀,到时候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行啦!你看人家年岁挺大的乡村的老婆婆,老人,念几天佛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那只是你说的往生,究竟往没往生,还是升天,还是到人间,还是怎么回事了,都不清楚。必须得有真正的把握,不能糊弄自己。所以有法师就说,都说往生,我看靠不住!就这个意思。

  要往生不可能啊,只是想象那么个意思!你必须得靠真实功夫来修持,平时不修持,到时没有这个因缘。世界上没有便宜可得,所以我们现在一定不要图于便宜。听完行道以后,一定要如实,实实在在去行,这是唯一的一条路。

  为什么是唯一一条路?因为你再听下去就等于我在害你,你在吃毒药;因为你的理论是靠听来的,如果不去行就等于吃了毒药,你执著这个理论。如果你真正去行,即使你不听,那也是真正的行,你听了以后,更能去行,那速度就更快了。若不行你就等于吃了毒药,反而长了更多的知见,“啊,我知道,原来行道就是那么回事,叫我们往坑里跳,叫我们碰石头,叫我们踩屎尿,叫我们变傻子!世间人都瞧不起的东西,师父叫我们去做呢!”你有这想法可坏了,千万不要这么想。往往最朴实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东西,而且是最直接的东西。就在于你会看不会看,你要会看,往往就是最直接了当的事情。

  下面我再讲“十方如来菩萨同护叹”。十方如来菩萨就是说十方佛,我们都知道东方、西方、南方、北方,各方上下。那么什么是十方如来和菩萨?虽然我们说的是有十方,实际上这个十方就是我们的自性。因为我们自性是遍虚空满法界的,这个叫十方。如果我们执著在一方,说西方或东方,实际上已经不是十方了。离一切相就是十方,一念清净就是十方,一念正觉就是十方。如果不能一念正觉,你永远也得不到十方。说我从这方再到那方,那你只是说到一方世界,永远也得不到十方。想得到十方就是一念正觉。什么是正觉?就是说“无所得”时你才叫正觉,这时候才是十方如来。

  “同护叹”,佛菩萨都同时护持你,赞叹你,不让你受到任何的损害。所有的菩萨都护持你,这菩萨有天上的菩萨,地上的菩萨,各界的菩萨,没有不护持你的。叫你大难化小,小难化了,同时给你讲法,叫你速证菩提。你要是能够这样去修,观世音菩萨就会到你跟前来讲法。到你跟前讲法,那你这个地不就是在西方极乐了吗?大势至菩萨就会到你跟前,赞叹你,给你预记,给你讲法。

  所有的菩萨都会这样做的。他们是无相的,他们之所以证到了大菩萨位,就是因为他们“得于无所得”。他们外无一切相,看到有的人能继承他的家业的时候,他们也十分赞叹,毫无所求,实心实意地帮助你,而且不需要你任何的代价。说你如何如何,说我如果没修你的法门——说我修禅的,阿弥陀佛不来,观世音菩萨不来,大势至菩萨不来,那你就错了,那你永远也见不到阿弥陀佛。

  你说我修禅的,只有禅宗的祖师大德才会帮助我,其他的祖师大德不会帮助我,修净土的祖师大德不会帮助我,那你就错了。一切菩萨都是一个心,都是无相心,只要你修佛法,你真正去修行,没有不赞叹的。法门不重要,关键我们那个不分别心,那个苦修才是重要的。这个非常重要!所以大家要知道十方佛菩萨都是无相的,我们想成为佛菩萨,我们必须无相,不要分别,才能成为佛菩萨。

  “同护叹”,咱们讲的赞叹,要是讲护持的例子,那就更不用说了。过去,我曾经有一回去打水,刚行完道,行完道后去打水,帮助大家打,也包括自己。过去打水的事很少去做,都是别人的事,自从信佛,行道以后,这个心地特别地柔软,愿意为大家做任何的事情。大家能不能做?也能做。但是我就尽量主动去做,并不是为了抢,就觉得这是我应该去做的。而且很自在,没有所求,没有说图于什么,觉得应该去做。拎个水瓶去打热水,走的时候又是经行,自觉不自觉就经行,头一低,就开始慢慢摄心,轻轻往前走。

  正走着,那面过来一辆汽车,这时候觉得空中一亮,用眼角稍稍扫一下,只见一块玻璃从头顶直落下来。一个大三角玻璃打了,这个大玻璃从空中就下来了。下来呢,自己也没有任何想法——慌张的,心里非常平静。当这个玻璃落到地上的时候,午,赛6能长久的发心上随时的()天天的要有这么一个信愿要度众生,就轻轻一声响,玻璃没有任何破损。这时候稍稍瞅了一眼,一块大三角玻璃。

  刚才过去那辆车,汽车里的人也没有任何表情。要说是往下扔一块玻璃,没有。而且旁边有锅炉房,也没有任何玻璃落下来。你不知道哪落下那么一块大玻璃,就从我那落下来。事后就有一个感觉,就好像有人托着这块玻璃,轻轻地放在地上,这么从空中落下来。而且那时好像还是冬天,按理应该是摔碎了,但是不碎;而且从头顶斜过来,这就免了一难。要是没有这个行道,这一难是免不掉的。所以说我们大家通过这个可以知道,十方佛菩萨都在护持,他们不会让你修行而有所伤害,同时你还能免去无始劫的业障,或重报转轻报。

  这样的事情就太多了,本来要说的很多,但是大家在行道上都有了体会,而且感悟事情就更真实、更实在、更多,就不讲那么多了。总之我们只有行道才能称为一个真正的佛子;如果不去这么行道,我们还不能称为一个真正的佛子,这个是个捷径。我们大家一定要去行,不管修哪个法门都应该做,不管是在家出家都应该修,要不我们就不会修行,浪费得太多,平时也不知道怎么改变自己。

  “行道本无话可说”,就摄住心念不要打妄想,哪有个语言可说可不说?没有这些话。所以说无话可说,它是究竟。为什么无话可说呢?因为无处不说。《弥陀经》讲了,鸟叫唤,树林在讲法,就是因为无话可说,才一切处都在演法。如果你有话可说,就不会一切处讲法。就因为一切都无话可说,才无处不讲法,都是佛法。

  这个无话可说是“以无念为宗”;以修无念为入门,这是我们最根本的东西;无念为我们的归宿,无念为我们的家。所以说要修无念。所有的法门都是为了先达到无念,这才能入门。你没有这个无念,想登佛法的大门,是登不进去的。说我保持一点念、不丁点儿念行不行?也不好使。说我念佛能不能进去?也照样进不去。只要有念都不行,只有无念才能进去。你不能把拐棍当成门,一定要知道,拐棍的目的是让我们达到无念,这就对了。

  “慈悲为本”,为什么要慈悲?因为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大慈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我们有了慈悲,就和我们的本来本体相应了。所以慈悲为本,这个“本”就是我们的本来,就是我们的自性,这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所以说我们处处都要慈悲,看一切众生都是前生的父母、未来的佛。所有众生包括有情和无情。如果你把有情看成前生的父母、未来的佛,把无情看成了另外,你也不能成就。一定把有情和无情皆看成前生父母、未来的佛,才会真正的得到大慈大悲。想得到大慈大悲,你必须有这样的胸怀。它是本来的面目,为什么?因为正报和依报是一个,不是两个。

  “无所求为持戒”,想得到这个法门你就得以无所求为持戒,没有所求。什么叫无所求?就是要把这个人心死掉;人心死掉了,道心才会生。如果你有所求,就不能死掉人心;人心不死,道心不生。我们不能无所求,就不名为持戒,只有无所求才为真正的持戒。

  为什么无所求?因为不用求,因为本来我们一切具足,不管这个小孩也好,大人也好,你不要把他看成小了,看大人很有本领,小孩很可怜,你这永远也不会成佛道。所以黄檗禅师说:“你把众生看成可怜相,那你不会成佛道的。”所以说我们要有无所求的心,因为我们自性不用求,一切都圆满,就一个小虫子它也非常圆满,它也没有少过。因为我们老有分别心,这个人很好,那个人很穷,所以说我们自己不自在,并不是虫子不自在。是我们有分别心,不是那个小孩小,是我们的心有“小孩”,有大小,所以我们心里不自在。很多菩萨变成小孩也很自在,教化我们,我们不知道,认为这是小孩。我们心里有了分别,有了分别就有所求,不管你求好求坏都是无明知见。要想持戒,必须无所求,没有所求的心。包括在你最危险的时候也不要求。

  有人曾经问过佛,说当处在危险的时候,四面都有大山向你压来,这时候你怎么办?佛说你只能忍。就是让你忍。为什么叫你忍?就是让你无所求,一切念不动。你要能忍住不动,哪来一个大山?都是我们处在幻中。如果一念分别和害怕,当然了,大山就可以把你压成肉酱。佛就讲了实相,因为我们不懂,所以到处所求。什么叫所求呢?就是我们那个心一动就叫所求;心不动就叫无所求,这才是为真持戒。

  “无所得为目的”,刚才讲了无所得,这才是我们的究竟。这个目的就是说已经是究竟了,不要再怀疑,说这里面还有如何如何,那就不对了。因为无所得,没有可得可不得的问题,已经达到究竟。这时我们就明白了,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的根性、根源、来源、怎么生成的、怎么形成的,一目了然,清清楚楚。我们的狂心顿歇,这时候我们的狂心才顿歇。在不见到实相的时候,你的狂心不会顿歇的。说我修行得挺好,我能控制自己不打妄想,或是少打一段妄想,能不能狂心顿歇?那不行。

  真正歇的时候,你只有看到你的实相,你彻底明白了,原来是这么回事,人生是这么生起的,无明是这么回事,我们的本来面目是这么回事,噢,原来如此。这时候的狂心不歇也得歇,能不歇吗,是吧!你就没有啥所求的了。你觉得一切都那么淡泊,一切都是那么虚幻,不真实。而且你也自在了,包括你的情感,你都放下了,要不我们的情感老放不下,一会这个好,一会那个好,这个如何、那个如何。老是不自在,老在分别,东看看,西看看,他如何如何,这个如何如何,和我怎么样。学佛了,本来看得开了,最后还跟自己过不去,老不自在。

  所以说我们要想得到真自在,你必须得到无所得。无所得,狂心才能歇,这才是我们的目的。什么是目的?就是我们的本来,我们就是这个样子。所以大家不要怀疑自己。为什么不怀疑自己?就是我们本来就是一个现成的佛,是因为一念不觉,迷了,堕入到众生;因为我们那时不成熟,我们虽然有佛性,但是我们不知不觉生了一个迷觉,所以堕落了。我们通过修行,三身成就,就永远不再迷了。所以说我们得到无所得为目的。

  这里就是“略说相貌”。“略说”就是很简单地说一下。“相貌”,什么相貌?就是无所得的相貌。

  “心中常悟”,什么叫心中常悟?就是用你的这个心,比如妄想心常去想,想得道,想以后开悟。“悟”就是你的真心,得到你的真心。

  “趣入实相”, “趣”就是渐渐地进入,“趣入实相”就是渐渐的进入实相,和实相相应了。一旦相应就会得到实相。

  “以助道业”就是助你的道业早成,省得跑了很多的弯路。

  “其功德之大,难思难议,难说难尽”,为什么功德这么大,不可说不可说,因为十方佛成就,无不从此来成就,都是这么修的,没有不从这修的。佛这么修,菩萨这么修,我们也得这么修。所以说它的功德不可思议,能成就十方佛。所以说“为十方如来、菩萨,所加持,护念赞叹。众生欢喜拥护,如荷花出水清净,虚空无貌自在。”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