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僧人接受施舍的疑问
2015/5/22   热度:243
僧是三宝之一,僧人的使命是在自觉的同时,宏扬佛法,帮助别人,救苦救难,虽不能做到十全十美,但多少能让更多的人来接触佛法,学习佛法,从而获得学佛的好处。但是,末学对僧人接受别人的施舍感到不解,希望佛学同修予以指教。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理解的。 云游四方的行脚通常要去别人家处化斋,也就是接受施舍,布施的人们也就被称为“施主”。驻在寺庙道场的和尚们,同样要去化斋,来寺庙烧香拜佛的香客们,也会多少留下点捐赠款物在功德箱里。我觉得,我们僧人是否可以布施而不受施呢?那么,有人会问,僧人从事的事业比较特殊,基本不从事生产工作,经济来源基本可以说是接受施舍,但是这是由他们所从事的事业的性质决定的呀。对于这一点,我想先讲一个事情。前段时间听于丹的演说,她提到一个观点,叫“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生活处处是道场,我们可以不拘泥于一座庙,也可以不拘泥于念经做佛事。工作、学习、生活、事业……处处可以做佛事,处处可以行佛。好了,说到这里,我想我可以对上面有人的提问作出回答了,那就是:我们同样可以在从事生产工作的同时,来做僧人应该做的事情,僧人可以有像我们一样的经济来源。 看到这里,读者可能会感到没有头绪,怎么这个“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跟僧人“可以布施而不受施”有什么关系?有关系。我们僧人一旦从事入世的事情,参加经济生产工作,我们就不用接受别人的施舍,因为自己有了造血功能,同时在做入世的事情的过程中,也可以随缘帮助别人,教化别人,给别人作出榜样,行方便门宏扬佛法,这不正是僧人要做的事情吗?那么,还有人会问,大家都出去从事社会上的事业了,谁来管理驻守寺院?其实,我想说,现在的寺庙也不是本源意义上的寺庙,本源意义上的寺庙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学校。寺院里的僧人,好比学校里的老师;僧人在寺院里给信众讲经,好比老师在学校里给学生上课。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僧人其实就是社会上的教育工作者,适当公平地收取信众的学费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寺院里的僧人在管理驻守寺院的同时,一样有自己的经济来源。 而现在是什么样的局面?僧人,给世人的感觉就是“无所事事”和“贫穷行乞”,这也是人们之所以对出家当和尚很是反感、反对和鄙疑的原因,甚至到了“开玩笑”的地步。“你不会要去当和尚吧”、“我看你这也不想那也不想,干脆当和尚去算了”……等等等等的言辞,都表明世人对佛教、佛学、和僧人的误解。本来一桩很神圣很严肃的事情,在世人眼里居然是这么的滑稽。其实,当僧人是要有很深的工夫修养,较高的人生境界,而且是从事世界上最难最殊胜的教育工作,教育者本身还要做出相应的榜样,这些都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同时,由于学佛所带来的好处并不是那么明显,因为学佛所带来的种种好处,都不可用物质性的指标来衡量,他是对一个人的内心的提升,只有工夫得力的学佛者本身能够体会。另外,学佛带来的最大好处,断尽烦恼、超越六道轮回而往生西方听起来更是那么的遥远……所有的这些都让人们不能很好很快的感觉到学佛给自己带来的实在利益,人们也由此而不断加深对学佛和僧人的误解。 如何来应对这种局面?只能用实在的好处让人们重新认识佛教和僧人。我个人认为,生活处处是道场,我们僧人可以“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在从事社会工作或自己事业的同时,一方面摆脱了接受别人的施舍,一方面也同步从事僧人的事业,从而做到“布施他人而不受施于他人”。同时,寺院的性质转变为学校的性质,寺院里僧人的性质转变为教师的性质,信徒的性质转变为学生的性质,寺院里僧人的工作性质转变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性质。(其实,这里的“转变”用“回归”来代替更加适合)。如此一来,大企业家也是僧人、学者也是僧人、明星也是僧人……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可以同时拥有僧人的身份,只要他们信佛学佛行佛;同样,僧人也可以从事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只要他们喜欢愿意。同时,寺院也成为了专门宏扬佛法的学校,专门引导人们学佛,教育人们佛法经典,传授人们佛学知识。你看,上面的局面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改变,世人的想法也就会改变,不会对僧人的理解狭隘到“无所事事”和“贫穷行乞”。 佛法,无处不在;信佛,无时不可;学佛,无处不能;行佛,无处不为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