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七十九课


2014/9/3    热度:673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七十九课

 

  上节课讲了,《前行》若能一辈子不离身是最好的。其实做到这个也不难,望大家都默默发这样的愿。假如你经常带着它,就算不是很想看,也总是会翻几页的。若能慢慢重视这个法本,那你的修行肯定会圆满。

  这本书中所讲的内容,并没什么可取舍的,全部对我们解脱有利,而且非常重要。学《前行》不像是吃鱼,只吃鱼肉而吐掉鱼刺,选择一部分有用的,没用的就统统扔掉。而这本书的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章,都对我们的修行乃至解脱意义非同小可,所以没有任何理由不依止它。

  后面也会讲到,《前行》是无有嗔心的上师。不像真正的上师,你依止他的话,天天问这样那样的问题,他有时候不高兴,有时候心情不好,有时候特别忙,有时候找不到人,有时候找到了也不愿讲,有时候不会讲,有时候不方便讲……总之有各种各样的情况。而这个法本随时都可以打开看,提醒你一些关键问题,指导你很好的修行方法,所以,这样的“上师”理应长期依止。

  对每个修行人来说,一生中都会有一两部对自己影响很大的论典。格鲁派的一位大德曾说,他一辈子研究显密所有的经论、续部,最后发现这一切皆可归摄为《菩提道次第广论》。还有阿坝州的一位活佛,他去印度时遇到再大的困难,这本书也一直带着。同样,对于《大圆满前行》,我们也应像顶果钦哲仁波切那样,不管去哪里都不离身。

  顶果钦哲仁波切十分了不起,以前我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不丹首府廷布见过他。前不久印度回来的一位活佛说,顶果钦哲仁波切在灌顶时,仪轨全部能背下来,找不到仪轨也没关系。1993年秋天,我在索甲仁波切的中心看过一个他的光碟,当时特别惊讶——他传法时完全出口成章,教证自然而然就讲出来了。这样的大德,每天都要看几页《前行》,对这个法本如此重视,我们这些业力深重、具足一切束缚、贪嗔痴遍满的凡夫人,又凭什么不愿意看呢?

  有些人自以为修行不错,只求些高法就满足了,却不知作为修行人,首先要找到自己的“职业”。就像田野里的农夫职业是务农,高原上的牧民职业是放牧,而寺院里剃着光头的出家人,职业是闻思修行,在守持净戒的基础上度化众生;皈依三宝、发了菩提心的在家居士,则应精进修学佛法,尽可能地饶益无边有情。这是每个大乘修行人的责任,我们不能成天浑浑噩噩地过日子,除了吃饭、睡觉以外无所事事,而要以一两部法经常对照自己、衡量自己,分析自己的功德或缺点,这一点很重要!

  我寺院有位老堪布叫拉雪堪布,今年夏天我们一起交流时,我问他以前依止善知识的经历。他说自己印象最深的,就是曾于十来天中依止过意科喇嘛,意科喇嘛告诉他,自己一生中看过《大圆满前行》至少一百遍以上。意科喇嘛是一代高僧,在藏地可谓无人不知,法王如意宝在世时也常提起他,好像还在他座下听过一些简单教言。这样的大德都对加行法门如此重视,我们这些人为什么连看都不看,或者只听一两次就心满意足了呢?

  以前我在厦门翻译《释尊广传》时,躲在174医院还有几个地方,110多天中谁都不知道,过着隐士般自由洒脱的生活。后来有一天去南普陀寺,被一位居士认出来了,这居士请我去一家素食馆吃饭。当时有个厦门大学的教授同桌共餐,他感慨地说:“我看过五六遍《前行》,此举对消除烦恼十分有力。华智仁波切在根本上师前都听过这个法25遍,更何况是我们了?我现在越看越有劲,越看越觉得加持大……”

  因此,大家不要认为《前行》是加行法门,是特别简单的法,里面很多故事自己都听过。其实《前行》的每一个公案、每一个教证、每一段文字,背后都有甚深涵义,若将此融入于心,所有内容能历历再现,那你的修行肯定不错。否则,只是把法本放在书房里,人与法之间的距离遥不可及,这根本没有什么意义。要知道,听法是为了调伏烦恼。阿底峡尊者说,能调伏烦恼的就称为佛法,不能调伏的就不是佛法。如果你对法没有信心、没有兴趣,它的利益就不可能现前。因此,大家在学佛时,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认识之后再精进修持,这二者都必不可少!

  总结前面所说,我们在依止上师时,要用智慧详加观察,在没有结上灌顶、传法的缘分之前,首先看他是否具足法相。如果真是具相上师,我们就应以三喜恭敬、如法地依止;假设他不具足任何法相,最好不要去依止。一旦依止了,则不能观上师的过失,不管上师的行为怎样,都必须视为善妙,全部看作功德,对此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倘若因为心不清净,对上师具有密意的行为、语言,以及调化众生的各种形象,不但不生信心,反而生起恶分别念加以毁谤,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可以说是后患无穷。

  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云:“佛说如若不恭敬,仅赐一句法上师,百世连续转为狗,复转生于劣种中。”且不说赐予密宗灌顶、窍诀、教言,就算是传授你一句佛法的上师,对他也要毕恭毕敬。倘若肆意毁谤,你一百世都会转为狗,之后再不断投生为乞丐、妓女等低劣种姓者。

  因此,我们对所有的传法上师,都要起恭敬心、欢喜心。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世间的老师给你教过哪怕一堂课,你都应该终生敬重——我就有个老师,只给我上过一堂课。记得那是个冬天,教室外一直大雪纷飞,我们的老师全都骑马出去了,因大雪阻隔而回不来。那个老师就代班上了一堂数学课,学的是无限循环小数,10÷3=3.33……如今她常跟人说是我的老师,我也不得不承认。在所有的老师中,有些印象不是很深,但有些老师,哪怕只讲了一堂课,二三十年后仍记得很清楚。

  可现在有些人,自己是大学教授了,就对小学老师不理不睬,说认识他觉得不好意思,这不是知恩报恩的表现。以前我和慈诚罗珠堪布去一家念经,看到个老妇女,身体不太好,慈诚罗珠堪布主动介绍说:“这是我的小学老师。”她听了有点不好意思,自嘲道:“是啊,你的老师很有智慧。”实际上,不管你现在变成了什么人,都要对老师恭敬,懂得报恩。世间老师尚且要如此,那出世间传授佛法、法恩极大的上师,就更不用说了。而且,佛教中的上师跟世间的不同,一旦你依止[101]了以后,即使他有些行为你不太接受,也千万不能诋毁。

  《高僧传》中记载:鸠摩罗什一生的经历特别坎坷,南北朝时符坚曾通过发动战争,派大将吕光兵临城下,才抢来了龟兹国的国宝——鸠摩罗什。大师来中国以后,在符坚执政期间,弘法利生事业并不太广。直至姚兴为他建造了译经院,他的事业才正式展开。当时译场差不多近八百人,规模之大,历史上可谓首屈一指。

  国王姚兴觉得大师是个聪明绝顶的人,没有子嗣的话,实在太可惜。于是专门送他十个美女,强迫他还俗。大师只好接受,从此搬出寺院另行居住。

  见到大师这样做,不少僧人也效而法之,开始破戒纳色。有一天,大师召集所有僧人,在桌上放了两碗水,水中盛满绣花针。大师当众吞下一碗针,声称谁若能吞下另一碗,便也可以娶妻生子。僧人们个个面面相觑,方知大师境界之不同一般。

  大师每次给僧众讲法前,都会提醒大家:“譬喻如臭泥中生莲花,但采莲花,勿取臭泥也。”暗指他的身体虽没有讲法资格,无法跟其他善知识相提并论,但口里所说的法犹如泥中莲花,希望大家能听取妙法,而不要效仿他的行为。

  由于许多人对大师的行为颇有争议,大师接近圆寂前,为证明他所译的经论正确无误,就在众人面前发下誓言:“若是我所翻译的经文没有差错,尸身焚烧之后,舌头不会焦烂。”果然他圆寂后,尸身都烧成了灰,唯有舌头没有烧坏。

  关于鸠摩罗什示现的一些禁行,有些分析家认为,他是为了在众生面前显现自己的成就相;也有人认为,他是为了证明自己所传译的法超胜其他人。不管怎么样,大成就者所示现的任何行为,即使显现上再不如法,弟子也应该观清净心!

  当前,很多人依止上师时经常出问题:刚开始自己不好好观察,只要来了一位上师,根本不知道他的来龙去脉,就匆匆忙忙去依止。依止完了以后,见上师有特别明显的不如法行为,又不能观清净心,把他当真佛想。此时,自己有点进退两难:继续依止的话,上师的行为已暴露无遗,再也没有这个信心了;不依止的话,都已经在他面前听了法、灌了顶,舍弃上师会有很大过失。

  很多佛教徒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徘徊着、困惑着,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有时候他们问我,我也不好回答。劝他放弃的话,也不行;不放弃的话,那个所谓的上师又不是小问题,而是有很大的问题。所以,具体该怎么抉择,我也是左右为难。

  为了防患于未然,大家在依止上师前,首先务必要仔细观察,看上师是否具足《经庄严论》、《入行论》、《事师五十颂》、《大圆满心性休息》中所讲的功德。当然,大乘的显宗上师、密宗上师,有各自不同的法相和要求,就如同小学教师与大学教授,条件肯定不一样。但不管是什么上师,只要属于大乘,具有菩提心都是必要条件。也就是说,观察上师概括而言,可以包含在“观察他是否具备菩提心”这一条件中。

  倘若上师具有菩提心,他不可能不成办弟子今生来世的一切利益,所传的法也会与大乘道息息相关,无论如何都能令弟子踏入解脱正道。如《大宝积经》云:“菩提心者应可亲近,为诸智者所称赞故。”这样的上师,周围自会集聚众多弟子,诚如《水木格言》所言:“慈爱饶益士前,自然集聚众人。”对于他,弟子可以放心大胆地去依止。

  反过来说,倘若上师不具备菩提心,就必然有自私自利的牵扯,整天被世间八法缠缚着,不可能很好地调伏弟子。即使他给你灌了最高的顶、传了最深的窍诀,口头上讲得天花乱坠,说自己有这个功德、那个功德,但到头来,也只是落在了为现世利益的圈子里,成天维护自己、宣扬自己、夸耀自己,除此之外,不说令弟子解决生死大事,连弟子暂时需要他帮助,他也不闻不问、无动于衷。这样的上师就像毒蛇一般,弟子得不到真实的利益,有智慧的人理应远离。《大宝积经》也说:“不亲下劣人,见不正直者,见已当远离,犹如避毒蛇。”

  这段文字,大家一定要记住!实际上,真正具有菩提心、利他心的人,无论住在哪里、去哪个地方,都会受到大家欢迎;而自私自利心很强的人,即使最初有人亲近他,对他有一些好印象,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大家慢慢从他的行为中,也可以看出其内心的境界。这种人不要说当上师,就连弟子的法相也不具足。

  在座听法的道友中,必定有很多了不起的法师,有些是内蔽功德的瑜伽士,现在看来是普普通通的僧人或居士,但是将来,弘法利生事业一展开,肯定会赢得众人尊重。在那个时候,你们一定要有利他心,这是最关键的!这个问题,我已强调过几百几千次了,大家务必要引起重视。假如你有了利他心,没有利益自我的概念,一切心、行全是为了利他,别人对你就不会有很多争议,即使有,到一定时候也会销声匿迹。就像上师如意宝,当年弘法利生时,刚开始也有人不理解,甚至诽谤,但过了一段时间,这些就像云间出现杲日一样,全部都烟消云散了,上师弘法利生的事业照耀整个世界。不单单是上师如意宝,藏地、汉地很多高僧大德也都是如此,甚至没有名气的普通人,若是有了利他菩提心,对众生也会有极大的利益。

  因此,上师所有的法相,统统可摄为具足菩提心。有了菩提心的话,就可以依止;倘若不具菩提心,就算他讲的显密佛法再高深,也只是给人种下善根而已,自己都没有利他心、菩提心、慈悲心,又怎能让弟子的相续中得到这些功德呢?

  其实,具有菩提心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大家都清楚,菩提心的根本是四无量心,光是一个悲无量心,我们也很难生起,看见一个众生想想他很可怜,这根本不能称之为“无量”。我们的大悲是什么样呢?见自己的父母亲友生病,就希望他快快好,而其他素不相识的人病了,自己完全没有感觉,不可能跟父母一模一样。这说明你的悲心不是无量,是有限的,它只局限于一个小小的范围中,所缘的对境只是我的家庭、我的亲戚,或者只是我们人类,如此又怎么称得上是“无量”呢?倘若你无量心都不具足,基础都没有,菩提心就更别提了。

  可见,具有菩提心的上师,确实不容易当。西方有些国家喜欢的上师,是长得好看一点、穿得庄严一点,这样的上师比较好当。因为作为上师肯定有一些钱,或者也可以让弟子买,每次传法都换一件高档衣服的话,这并不是什么难事。但相续中若要具足菩提心,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一旦真正具有菩提心,那么上师的所作所为,都会是利益众生。因此,观察上师的一切要点,皆可摄于观察具不具有菩提心这一条件中。如果相续中遍满菩提心,那么无论装束等如何,是出家或是在家,即使穿得破破烂烂,每天一边传法一边喝瓶五粮液,我们也可以接受,也应该依止。就像钦则益西多吉,拿着枪在弟子面前“啪啪”乱打,就能令结缘的众生当下证悟无我空性。但相续中没有菩提心的话,法座再高、给他献的哈达再多也没有用,人民币多多有了也不是什么法相,我们千万不能去依止。

  当然,这种菩提心并不是相似的菩提心。有些人看众生好可怜,就闭着眼念“但愿一切众生获得佛果”,口头上说得挺好听,看起来也特别慈悲,但人有时候是很狡猾的,内心中有没有这种境界很难说。假设他不具备菩提心,即使表面上的出离心、厌离心再善妙,一直都闭目打坐,威仪非常如法,天天过午不食,走路特别注意,生怕踩死了路上的小虫……我们也没必要去依止。因为随学上师不是只学他的身体姿态,而是要得到他内心的证悟和菩提心。因此,依止上师不能光看表面,而要观察他的境界。

  不过,对那些含而不露的高僧大德,我们凡夫人无论怎样观察,也不能了知他们与众不同的功德。现在大多数骗子装模作样的欺诱方法很高明,冒充圣者骗人的现象到处都有,所以实在是难分真假。过去藏地就有一个故事:有户人家每年都会请出家人念《般若八千颂》。有一次,他们请的是个骗子,根本不会念经。但这人一点也不担心,反正这家人很少去仔细聆听,就算碰到不会的字,他只要快速喃喃几句就可以了。

  这家有位不识字的老太太,她拄着拐杖走到出家人旁边,很费力地磕了三个头,然后坐下来聆听诵经。到了吃饭时,她恭敬地问出家人:“打从我婴儿时到现在,这家就很幸运,每年在这房间都能听到念诵这部经典。可是以前我常听‘惹炯、惹炯[102]’被不断提起,但这次您念的时候,怎么一直都听不到呢?”

  出家人很圆滑地回答:“不是的,亲爱的老妈妈,一点问题也没有。事实上,我们吃完饭以后,就会念到‘惹炯’的那段经文了!”然后他很机灵地翻到下一页,继续念诵,每四句就重复一次“惹炯”的名字,抑扬顿挫地念着。那个老太太很满意,拄着拐杖站起来,拿着念珠边念咒边回到自己的房间了。

  现今也有不少这样的人,特别特别“聪明”,了解到别人的爱好之后,就投其所好,言谈举止让对方十分欢喜;或者听说别人对某某上师有信心,自己就说跟这个上师关系特别特别好,好到什么什么程度……所以,如今欺世盗名的人比较多,大家一定要注意!

  也许有人认为:“既然对上师不能光看表面,那到底怎么观察他具不具足菩提心呢?”正如《十地经》所说[103],看到烟可以推测有火,看到水鸥可以推测有河,同样,看到菩萨弘法利生的行为等,大概可以了知他是否具足菩提心。话虽如此,但大家在依止上师时,最好还是寻找比较公认、对众生有利的上师。

  有些大德讲“如何观察善知识”时曾说,在依止上师之前,首先要在远处向他周围比较了解他的人打听;然后到他附近,亲自考察他的所作所为;最后通过直接接触,再进一步仔细观察上师。但这个方法也有个难点:有些人还没有观察完,上师就觉得他是有缘弟子,主动给他传个法、灌个顶,此时他不接受也不行。以前我就听说有个人实在不愿接受,就在灌顶时故意去卫生间。可是,呆那么长时间一直等灌顶结束,这也不太现实吧?

  既然上师很难辨别真伪,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华智仁波切认为:“依止自己生生世世有缘的上师非常重要。那么,怎样判断具有缘分的上师呢?如果你面见某某上师,或听到他的语言,甚至只是听到他的尊名,也会周身汗毛竖立、万分激动,生起无比信心,心情骤然改变,这说明他是自己生生世世的上师,不需要进行观察。”

  从前,绒顿拉嘎上师告诉米拉日巴尊者:“你生生世世的上师,是住在南方卓窝隆寺庙的圣者大译师马尔巴,你应当前往南方去依止他。”米拉日巴仅仅听到马尔巴尊者的名字,不共的信心便油然而生,他暗下决心:“纵然遇到生命危险,我也一定要去拜见上师,并且受持上师的意趣。”

  他到了那里四处打听,最初一直找不到,人们都没听说过马尔巴译师。后来他遇到一个很漂亮很可爱的小孩,穿的衣服很讲究,小孩说:“你大概是找我的父亲吧!我父亲把家产都卖光了,换成金子带到印度去,回来时带了很多长页子的经书。他是一向不种地的人,今天却不知什么缘故,竟去田里种起地来了。”

  米拉日巴听了以后,很高兴地继续寻找上师。途中看到一个农夫,身材魁梧,双眼大大的,目光炯炯的。他虽不知道这就是马尔巴尊者,但一见到他,心里有说不出的愉悦,分别念当下消失得无踪无影,一直怔怔地立在那里……

  不过,现在不少人盲目追求这种感觉,即使见到不合格的上师,也觉得有种不同感受,眼泪直流,汗毛都立起来了,整个身体也一阵一阵跳动,于是就轻易把他当成生生世世的上师。尽管有些人确实是前世的因缘,听到上师的名字、见到尊颜、听到声音,自相续就马上改变了,可是也有很多人,这方面还要进行观察。否则,刚开始遇到上师时,互相很激动,心情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无法平静下来,但过了不久又开始打官司,说上师骗了他的钱……这样真的不好。前辈的高僧大德依止上师,刚开始非常有信心,最后成就时依然如故,这样才是智者的行为。

  实际上,我们遇到怎样的上师,跟内心清净与否及业力有着密切关系。对于传授正法窍诀的恩师,不管他行为如何,自己都要力求做到心心念念不离“他就是真佛”的想法。(佛传中讲过,佛陀也常示现为凡夫的形象。譬如为了度化指鬘王,他现为比丘相;为了度化嘎朗嘎,他化现为转轮王,目犍连化现为大臣;为了度化寻香王,他则现为寻香的身相,等等。)倘若没有宿世的缘分,我们就不会有福报遇到贤善上师;倘若内心不清净,即使值遇真佛,也不可能将他看作是有功德者。《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中就讲过,昔日释迦族有五百人,“见佛色身犹如炭人”;比丘众中有一千人,“见佛色身如赤土人”。这是什么原因呢?释迦族的人是因为前世以恶心谤佛正法,一千个比丘则是前世对正法和上师生怀疑、生邪见。

  因此,在修行过程中,值遇宿世受过法恩的上师相当重要,倘若上师往昔对自己有恩,即生中对他就容易观清净心。然后,我们依止上师之后,务必要做到不顾寒热饥渴等一切困难,遵照上师言教去执行,满怀信心恭敬祈祷。其实对上师祈祷很关键,若能经常祈祷上师,观想上师的所有功德融入自相续,就像我们每天修上师瑜伽一样,通过这种缘起力,心逐渐就会得以调柔、堪能。在此过程中,自己临时的一切所作所为,都要向上师请示,上师怎么吩咐就怎么做,必须以“我意唯您知”的诚挚信心来依止上师。倘若有了这种信心,即使上师只给你传一次法,你也很容易获得成就。

  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当巴德协尊者,有一次给大众灌一个特别重要的顶时,来了三个穿得破破烂烂、如乞丐般的修行人。当时寺院的每一寸土地,甚至周围房子的屋顶上都挤满了人。他们三个来迟了,连寺院的门都进不去,没办法,只好爬上远处的一棵大树,攀在最高的树枝上,遥望远处的寺庙,听受上师灌顶和传法。由于他们的信心十分虔诚,上师灌完顶以后,坐在寺院里的人倒没证悟,这三个人却开悟了。可见,有信心的弟子,在树上听也能得到极大利益,而没有信心的话,你跟上师坐得再近也没用——我不是说法座附近的道友啊,你们也不要低着头,呵呵!

  对上师的一切经过认真观察之后,我们一定要修学上师的意行,在实际行动中,上师是什么样的,自己也应原原本本按照那样去修持。俗话说:“一切事情即模仿,模仿之中能生巧。”作为修行人,理应效仿往昔诸佛菩萨的行为,弟子依止上师也同样是随学上师。上师的意趣、行为怎样,弟子相续中也要得到,就像神塔小像从印模中取出来一样,印模中有什么图案,甚至有一点点缺陷,也会全部显现在神塔小像上。同样,上师有怎样的功德、悲心、智慧,弟子也要与上师一模一样,即便不能完全相同,也要尽量具有基本相同的功德。否则,上师就像佛陀一样智慧、悲心超胜,弟子却什么都不具足,反而具有很多恶行,那就称不上是上师的弟子了。

  其实,无论大圆满还是禅宗,都强调要以心传心。就像六祖听五祖传《金刚经》时,依靠上师的加持,他听到其中一句就开悟了。此时,他深有感慨地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就是弟子完全得到上师功德的实例。

  还有唐朝的法常禅师,初见马祖时问:“如何是佛?”马祖回答:“即心即佛。”他听后豁然大悟。即使多年后经过一些考验,他仍跟上师的密意和意趣无二无别。

  所以,我们每次修完“上师瑜伽”,都要将自己的分别念安住在与上师智慧无别的境界中。倘若你实在观想不来,也可以只想:“我现在所想、所观的,就是上师的密意。”简单来归纳,即我们以分别念一想上师,这就是上师的密意。

  在这方面,其实还有很多道理需要发挥、值得解释,但因为时间关系,只好简而言之了。有些道理讲多了也不一定有必要,你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多看看《大圆满前行》的原文。这次的讲记比较广,全部整理出来有十几本书,让你一个一个看的话,有没有时间也不敢说。但是《前行》这一本书,每年看一遍、两年看一遍,或者十年看一遍,我想应该不会很困难吧!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