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零八节课
2014/9/3   热度:1328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零八节课 现在正在讲行菩提心的学处——六度,即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智慧。六度当中,下面讲安忍度中的第二种安忍。 庚二、忍耐求法苦行之安忍: 为了成就正法,必须要不顾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来修行,这也是一种安忍。如续部云:“越过刀山与火海,舍身赴死求正法。”为了求得正法,菩萨可以上刀山、下火海,乃至捐舍珍贵的生命。《菩萨善戒经》亦云:“渴法情重,不惜身命。” 世人为了世间的目标,尚且愿意付出精进与勇气,那我们为了正法为什么不能呢?在求学正法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此时不能脆弱,更不能退失信心,而应该依止“四依”来修行。 ◎ 修出世间法所应经历的苦行 往昔诸噶当派大德,有所谓的四依处:“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干涸之壑。”这是噶当大德留给后学的精华窍诀。 一、心依于法:心依于解脱法,而不是世间法。 二、法依于贫:修解脱法依于简单的生活。古来大德都是如此,是简单生活成就了他们的修法之旅,而非丰富的物质条件。 三、贫依于死:过这种简单生活直至死亡,不是求法时比较贫穷,成名后就开始过另一种生活。 四、死依于干涸之壑:保证贫穷一直到死,一定要死在山沟里。 这是上等修行人的修行准则。 修行人是分等次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如此。像米拉日巴尊者,像噶当派诸位大德,像禅宗的众多高僧,他们都是或居于山洞,或住在森林,或修建茅棚,一辈子都在修行,这就是上等修行人。他们的目标只有解脱,不理会世间琐事,放弃一切,为求种种法,无怨无悔、永无疲厌地苦行,正如《华严经》所云:“头目及手足,肌肉施无悔,求种种经书,心无有疲倦。” 像唐僧取经,也是以超乎常人的顽强毅力,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求得了正法。所以,如果我们要做上等修行人,就应放弃一切,一辈子都住在山里。据说,如今在汉地的终南山、云居山等地,就有许多这样的修行人。藏地桑耶附近的山洞里,也有许多隐士。我家乡就有一个,他离家二十多年了,一直在桑耶修行。去年他母亲死了,他回家超度。家人让他住满七七四十九天,他说:“我还是只呆七天吧。”七天以后,他又回到了山洞。家人也不拦他,早就当他死了,而他也从不联系他们。这就是上等修行人。 但很多人起初是上等修行人,放下一切,从来也不联系家人。可是过了两三年后,关系就越来越密切了。不像真正的上等修行人,死时也死在山沟里,如同米拉日巴尊者所说:“死时无人探望我的尸体,瑜伽士我就心满意足了。” 不过,死后尸体无人掩埋,或许世间人觉得太凄惨。但实际上,人死后尸体怎样处理都可以,根本没有什么差别。今天很多年轻学者去尸陀林看了,回来后有人说:“尸体被砍成一块一块的,再喂给秃鹫,太残忍了,我死时可不愿意这样!”其实,天葬残忍的话,火葬也好不到哪儿去。当尸体被烈火焚烧时,肉都被烧得嗞嗞响,一会儿工夫,就只剩下一点灰了,这岂不是更残忍吗? 其实,尸体送去尸陀林天葬,可以圆满极大布施的资粮。很多人布施了一辈子,在生命完结之后,还用身体再作一次大布施,邀请那么多秃鹫[18]来享用,这确实有很大的功德。所以,尸陀林的甚深意义,务必要深入学习才能了解,而不是用好奇心拍个照,就自以为是权威了。 这些现象,其实只是你们以前没有关心过而已,若去关心的话,就会发现它有它的学问。像在古印度,有许多密教隐士在八大尸陀林修行,这方面有很多精彩故事,以此可以了解印度文化、藏地文化,乃至佛教与生活相结合的方方面面。 ◎ 世间法、出世间法不可兼得 如今有些人觉得,修法不需要丝毫苦行,在成办今生俗事,享受幸福、快乐、名誉的同时,也能修成正法。甚至还有人说:“你看我上师就是最好的例子,不要说修行境界很高,对世间法也相当在行。不论是做慈善还是摄受弟子,什么都圆融无碍,吃顿饭也能体现各方面的能力,太圆满了!” 其实,怎么会有如此两全其美的好事呢?对每个人来说,出世间法好的,世间法肯定不好;世间法好的,出世间法肯定不好。自以为二者兼而有之的那些人,不管是你的上师、同修或是其他什么人,只是世间法比较突出而已。 如果你觉得他各方面都很棒,那他也只是随顺你、随顺世间而已。但过于随顺世间的话,不可能具备真正的出世间法功德。凡是想世出世间法一举两得的人,就好像认为有两个尖端的针可以缝纫;或者水火可以放在同一容器内;以及可同时乘骑向上向下行驰的两匹马一样,显而易见,这种情况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在这个世界上,不论从智慧、悲心、人格乃至各方面考察,没有任何一位补特伽罗,能胜过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但佛陀也没有想出世出世间法同时成就的方法,因此犹如丢唾液般舍弃了转轮王的国政,离开皇宫来到尼连禅河畔,在六年里历经苦行精进修行,期间每一年只喝一滴水,只吃一粒米[19]。佛陀还说过:“我于无量劫,具足修苦行,清净诸业障,得胜智功德。”佛以自己的行持告诉我们:证悟绝非轻而易举,想一边享受世间,一边获得出世间成就,是不现实的。 既然佛陀都不能兼顾,那谁又有能力两全呢?所以,作为修行人,我们不要太放逸,也不要太傲慢,自己应该知道自己的根基。 有些居士听后,可能忧心忡忡:“如果世出世间法不能兼得,那我不放弃家庭和工作,是不是就永远没机会修行了?” 这倒也不是,我刚才所讲的,是上等修行人。你做不到的话,也可以用次一点的标准要求自己。像昨天在论坛上,有些大学生很羡慕出家人舍弃一切,多年来在寂静地闻思修行,作为一个居士,可能做不到这种上等修行,更做不到佛陀那样的苦行。但我觉得,一边学习、工作,一边修行,也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不过,有些人不喜欢做下等修行人:“如果做不成上等,那我中下等的也不做,干脆不修行了!”这种说法有些偏激。就像做人,你若做不成最好的人,又不愿做中下等的,那是不是人都不做了?或者像读书,你读不到前三名,就书都不读了?很显然,这种选择是错误的。不能名列前茅,至少也要完成学业;做不了最好的人,做个差不多的也可以。修行也是如此,把能做到的做好,这才是最重要的。 还有人可能问:“世出世间法不能兼得,那怎么理解六祖的‘佛法不离世间觉’呢?” 其实,这句话可以从两方面解释:对上等修行人而言,他们获得成就,并具有极高境界,虽已看破一切,但因悲心推动,还会以世间法度化众生,这是菩萨的不离世间法;而我们凡夫人修行,因为不能纯粹地修出世间法,所以在做中下等修行时,仍可以兼顾一部分世间法,尽管不一定能即生成就,但也会为来世积累资粮。 因此,对这些道理,大家需要多方面观察。其实,对从小就学佛的人来说,一般不会有很多矛盾。但后来才遇到佛法的人,在原来固有的信仰上接受佛法,还是会经常冒出各种疑惑。在这个时候,系统闻思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 以米拉日巴尊者为例,说明世出世间法不能两全 昔日,藏地的米拉日巴尊者,修行时口中无食、背上无衣,仅仅依靠荨麻充饥。到了最后,他整个身体形似骷髅,身上绿毛丛生,长满吸血虫,以致别人看到他时,都认不出是人是鬼。 尊者身上的绿毛,是吃荨麻的结果。荨麻,不知道你们吃过没有?我小时候放牛经常见到,非常好吃。不过上面有刺,不小心扎到手很疼。尊者修行的地方荨麻很多,吃完最初带来的粮食后,他没有再去化缘,好几年中就吃这个。时间久了以后,他的衣服烂了,一片也不剩,毛孔和头发都变成了绿色。 有一天,一群猎人来到他的山洞前,被尊者的样子吓了一跳,大叫:“你是人是鬼?”尊者回答:“我是人,一个修行人。”猎人们几天没打到吃的,准备抢他的食物,但进洞里一看,只有荨麻,其他什么都没有。他们问:“你修行的粮食在哪儿?”尊者答道:“我的粮食早就吃完了,一直吃荨麻,暂时还没有得到别的供养。” 一个猎人问:“供养修行人有什么好处?”尊者说:“可以给自己带来福气。”猎人轻蔑地笑道:“好,那我就供养你一次吧。”说完,他把尊者抱起来摔在地上。尊者本来就骨瘦如柴,这一摔让他非常痛苦,但他还是对猎人生起悲心,不住地流下眼泪。 另一个猎人很同情尊者,劝那个人说:“你不要这样做,你看他真是一位苦行者。即使不是,我们挨饿也跟他无关,你这样对待他算什么?”然后,这一群猎人就离开了。 他们走了以后,尊者并没有念恶咒,但也许是护法神的惩罚,或者是作恶的业报现前,不久以后,那个欺辱尊者的猎人因为一件事,被法官判处了死刑。除了那个好心的猎人外,其余人也都受到了很重的处罚。 可见,因果确实是不虚的。你干了坏事,当下不一定会感果报,但它已经埋藏在你的“基因”上了,这就是所谓的“业”。一旦这种业力成熟,必定会给你带来痛苦。 因此,希望大家不要在因果面前充英雄:“无所谓,我来偷盗!我来杀生!”就像一个人主动吃毒药一样:“没事没事,我来吃!”等你吃完了以后,就算暂时无恙,但毒性一发作,也只有独自承受了。实际上,因果真的很可怕,但很多年轻人,甚至包括修行人,还不明白它的厉害。 当然,这里不是讲因果不虚,而是讲米拉日巴为了获得出世间成就,怎样舍弃世间一切,坚定不移、饱经沧桑精进修法。如《大庄严论经》云:“不作难苦行,不得一切智。”这个公案也说明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不能同时成办,不然,像米拉日巴尊者那么聪明的人,以前学恶咒一学就灵,如果真有两全之策,他又怎么会做不到呢? 传记中还记载:米拉日巴尊者在上师马尔巴前求得正法后,有次回了一趟家。当时他家的房子已经倒了,母亲也早就过世了,他最喜欢的《大宝积经》被雨水淋得七零八落,几乎成了鸟巢。伤心之余,他把母亲的骨头作为所依,作了超度,并想把《大宝积经》供养给从前教他识字的老师。 可到了老师家,才知道老师也已去世了,就把这部经供养给老师的儿子。老师的儿子对他说:“既然你是马尔巴的传承弟子,就应该学你上师那样享用明妃。不如你去弄一所房子,把你未婚妻结赛娶过来,继承你上师的宗风,这样不是很好吗?”尊者说:“我没有上师那样的境界。大狮子跳跃的地方,小兔子自不量力跟着去跳,一定会摔死的。” 现在有些人对米拉日巴的苦行很不理解,觉得他为什么非要抛弃一切?其实对不懂佛教的人而言,什么话都会说,什么话也都敢说。不要说对于佛教,就算是世间上,尤其是去了一些自由国家后,不少人疯狂般地什么都说,觉得自己能说点与众不同的,才显得特别有水平,但这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对于米拉日巴的传记、对于很多高僧大德的传记、对于特别有价值的历史故事,不了解的话,千万不要妄加评论。这一点,分别念重的人尤其要注意。像这次来参加研讨会的人,希望你们以后要有公正的态度,不要把什么都当成迷信,统统扔进历史的垃圾箱,不然,你到晚年时绝对会后悔的。因此,希望大家一定要有智慧,这样才能分得清真与假。 ◎ 以其他大德的公案,说明世出世间法不能两全 此外,大成就者金刚镜[20],他在九年中只靠吃拉刻树皮[21]修持正法,最后获得了成就。 同样,全知无垢光尊者,在桑耶青浦依止格玛燃匝尊者时,数月中仅以三藏升糌粑和二十一颗水银丸维生。下雪时就钻进牛毛袋子里,这个袋子既做衣服,又当坐垫,在出世间法方面历尽苦行,终获得非常伟大的成就。他的《七宝藏》、《三休息》等金刚语,引导了无数人走向解脱。所以,真正的修行人,肯定只能在世间、出世间中任选其一,二者绝对不可能并存。 其实汉地的大德也是如此,像莲池大师,就是“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即以野草为食胜过空腹,以茅棚为屋胜过露宿,人生若懂得知足少欲,所有烦恼将一扫而光。相比之下,现在人的生活太复杂了,因为复杂,压力就大,自己也越来越痛苦,始终不可能真正修行。因此,我们应该过简单的生活。 还有,大梅禅师也是“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一池的荷叶,足够做衣服还嫌多;树上的松花,全当食物还绰绰有余。他当年在山里修行,很多年后,师兄得知他下落,欣然派人迎请。禅师就写了两首偈子以示推辞,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可见,真正的修行人宁愿死于山间,也不愿堕入红尘。 这些大成就者的故事,都有一段苦行经历,非常令人敬佩。我们作为求学者,不管是求世间的知识,还是求出世间的境界,也应效仿这些先贤大德,过简单的生活很有必要。否则,每天面对纷至沓来的信息,内心杂念纷呈,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定不会有真实的修行。所以,大家理应尽量抽出一些时间,净化一下心灵。 我本人而言,这三四年来,尽管没有苦行的因缘,但只要住在学院,下午就会把电话关掉几个小时,清洗清洗自己的头脑。就像电脑里有许多乱七八糟的东西,过段时间如果不清除一下,就运行不动了。同样,我们在这个世间上,有各种信息充斥着自己,假如不想办法清理一些,时间久了就会出问题的。 所以,大家应该偶尔让心静下来,念个经,看点前辈大德的书,享受一下放松的生活。尽管我们没有因缘像古德那样永居山林,但即使是住在城市里,只要有这样一颗心,适当地调整一下,就算不能整天如此,也可以拥有一两个小时的安宁。 总之,世出世间法不能两全的公案相当多。往昔所有的成就者,都是将今生的琐事抛于脑后,历经苦行、精进修持而获得了成就。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在成办现世俗事的同时,顺便修行而成就的。 ◎ 世间法对出世间法的危害 现在有些人说大话特别厉害,口口声声是“看破、放下、自在”,可对大多数人而言,这句话只是口头禅,真正能像古大德那样做到的,可以说寥寥无几。但即便做不到上等修行人,我们也应该做个中等,为听法至少付出一些时间和精力,而不要天天追求世间享乐。 智悲光尊者曾说:“修行人若丰衣足食、住处舒适、施主贤善等样样具足,那正法还没有成就之前,魔法已经成就了。”尊者说得非常非常好!一个修行人,适度拥有一些资具是可以的,但太过了就会变成障碍。有些人不光要求吃穿圆满,住处也想要舒适,一间房子不够要两间,两间不够还要三间、四间、五间……今天建、明天装修,找不到工人就自己来,整天叮叮当当的,这样就太没有必要了。 还有些修行人,施主经常给他寄钱。现在不像以前了,以前山上的修行人要到山下去拿,或山下的施主要到山上来送。可如今不用这么麻烦,山上的修行人只要打个电话,山下的施主马上往卡上划款,款一到,修行人就可以享用了。对好的修行人而言,电子化和信息化是一种方便,不用像以前一样,为了一袋粮食要花好多天,现在有了这些顺缘,便可以一心修行。但修行不好的人,好住处、好施主都成了散乱之因,依靠这些修不成佛法,反而先成就了魔法。 魔法是什么呢?就是散乱,这是修行的大障。《大庄严论经》亦云:“愚者贪利养,不见其过恶,利养远圣道,善行灭不生。”愚痴的人因为贪著利养,就见不到它的过患,最终,利养、名声、财富等,让他逐渐远离圣道,乃至灭尽一切善行。 修行人贪著利养,也算是末法时代的象征了。常有人问我:“某某修行人有别墅、有轿车,他是否是真正的上师?”这个不能一概而论。我不敢说全都不是,因为有些确实是大成就者,虽然具足财产,但毫无耽执;不过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很耽执的,不知道因果利害,只是拼命地贪执这些,最终令自他全都堕落了。最可怜的还是那些供养者,因为福报不足,遇不到殊胜的功德田,他所遇到的“功德田”自己都不求解脱,怎么会令他解脱呢?所以,经论中一再教诫:寻找善知识时,务必先观察他是否具足法相。 当然,如果我们不是上师,只是一个修行人,也应该知道知足少欲,对修证而言,这是个很大的方便。否则,条件太好了,无论身处何地,对修行肯定不利,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有时候不要堕入另一个极端。有些人刚学佛时,热情高涨:“我一定要当个上等修行人,夜不倒单!”然后非要苦行,把衣服、用具全扔出去,刻意吃些差的饮食。如果你能永远这样倒可以,但这很可能只是一时的行为,正所谓“学佛一年,佛在心间;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天边”,随着信心的退失,苦行慢慢也消失了。 对我而言,特别佩服有长久道心的人,十年、二十年乃至有生之年,对佛法的信心不断增上,对财产、名声从不贪著,只是一味地护持佛法和利益众生,这种精神非常可嘉。作为真正的佛教徒,希望每个人也能对照自身,好好斟酌一下这些道理。 其实,任何耽执,不论对财产还是对身体,对自己都是一种束缚。只有放下了,才会成就。《阿育王经》里就有一则公案:有个修行人,虽然经历了长久修行,但对饮食起居特别讲究,故一直未能成就。为了调伏他对身体的爱执,优婆鞠多尊者将他带进山里,以神通化现一棵很高大的树,以及一个深广无比的大坑。 尊者说:“你若能一切都听我的,我就为你说法。”他说:“好。”于是尊者让他爬到树上,先把两只脚放下来,他依教奉行。又让他放开一只手,他也照做,整个身体就靠一只手悬着。尊者要他把最后一只手也放开,他抗议道:“再放开的话,我就会堕坑而死了。”尊者说:“说好一切都听我的,不照做就不为你传法。” 他想到此行目的,随即把眼一闭,不顾一切把手放开,准备堕下去。正当他这贪爱之念去除的一刹那,树与坑都不见了。从此,他不再执著色身,能够放下一切。上师这才为他传法,他精进地加倍用功,很快地就证得阿罗汉果。 所以,只有放下对身体的执著,精彩的世界才会展现在自己眼前。昨天在研讨会上,有些老师就情感问题,也给年轻人做了些教诫,这些教言非常不错。的确,欲界众生本来情欲就重,再加上太执著,越执著就越痛苦,最后很可能选择自杀。其实自杀是因为放不下,如果你了解一些无常的道理,比如,一切都在变,世间的欲妙不可能永远不变,懂了也就放下了。否则,当变化出现时,因为放不下,就面对不了,面对不了就容易出问题。 同样,修行人也要懂得放下。诚如夏日瓦格西所说:“如果从内心深处想修法,必须自心依于贫穷,贫穷一直到死亡。假设能生起这样的意念,那么,天、人、鬼三者必定不会使其为难。”若有了舍弃一切的心态,即使我们修行中出现违缘,也定会逢凶化吉。历史可以证明,真正的修行人,没有一个人饿死,也没有一个人冻死。试想,倘若是个世间人,放弃工作很可能会饿死,但修行人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依靠护法神的护佑,就像米拉日巴尊者一样,只要坚定地修行,衣食不但不成问题,最后还会获得无上成就。 ◎ 米拉日巴尊者如何修出世间法 米拉日巴尊者在山洞里唱过一首道歌: “我病无人问,若死无人哭,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 意思是,我在这里修行,生病时无人探问,死亡时无人哭泣,能死在这个山洞里,瑜伽士我真是心满意足。 可现在人的想法完全相反,病时若无人问津,就特别难过;死时不能得到妥善处理,也会死不瞑目。尤其是孩子已出家的父母,因为不信佛法,更是特别伤心。伤心什么呢?“孩子出家了,我以后生病怎么办?死的时候怎么办?”其实生死有命,该活就活,该死就死,而且死了神识就走了,尸体处不处理都可以,这样一想,心也就豁达了。不过,世间人很难真正想得开,尤其像尊者这样的境界,并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的。 “门外无人迹,室内无血迹,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 意思是,我的门外没有往来客人的足迹,洞内没有积累财产的“血迹”,能死在这个山里,瑜伽士我心满意足。 但现在的世间人,分别念多,家里来来往往的人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多,老鼠也多。不像米拉日巴尊者,一心只是修行,洞内洞外干干净净。有一天,半夜三更来了个小偷,进他的洞里摸索,这时尊者放声大笑。小偷问:“你笑什么?”他说:“我白天都找不到任何东西,你黑乎乎的怎么找得到呢?” 传记中还记载,对于尊者的苦行,他妹妹见了忍不住大哭,结果尊者在欢笑,两种声音在山洞里交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所以,真有如是境界的人,不论遇到什么,即使是死在山里,也依然是快乐的。 “何去无人问,此去无定处,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 意思是,我住在这个山洞里,想去哪里无人过问,去处也不必固定,能死在山里,瑜伽士我心意已足。 谁都喜欢不受约束的生活,想走就走,没有领导,也不用说妄语请假。但对我们闻思修行的人来说,在尚未达到一定境界之前,最好不要脱离群体。 我们有些发心人员,也想像尊者那样,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听说其他上师好,就自行离开,去追求向往的修行之路。但离开以后,好多事情也未必如你所愿,到头来只好到处漂泊,想进其他寺院,进不去;回家,家人不理,居无定所。这样过了几年以后,只有眼泪洒向大地了…… “腐尸为虫食,血脉为蚊吸,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 意思是,当我死了以后,腐烂的尸体为蛆虫所食,血脉为蚊虫所吸,能死在山里,瑜伽士我心满意足。 尊者的确是上等修行人,他的境界无人能及。我们尽管现在达不到,但也不必灰心,应该随分随力地修行。像在这次研讨会上,从很多佛教徒的发言来看,大家都有利他心,有向往修行的心,这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只要在有生之年努力闻思,或者每天修一个小时的法,或者尽己之力去缓解一个众生的痛苦,这些都值得我们努力,这也是佛教的精神。 虽然严格来讲,必须放下对现世的贪著,不畏一切艰难地修行正法,但我们也要分析自己的具体情况。若是力所能及的,就应该努力行持;至于眼前做不到的,也可以发愿并祈祷在将来实现。 庚三、不畏甚深法义之安忍: 当听到甚深的空性实相,尤其是远离勤作自性大圆满实相的精要,超越善恶因果的十二金刚大笑、稀有八句[22]等法语时,切切不可生起邪见,而应千方百计、毫不颠倒地受持其密意。 甚深法义,一般人是很难接受的。有些道理一讲出来,的确令人生怖。比如,地狱众生的心与普贤如来的智慧无别;地狱与天堂无别……其实,禅宗的很多教言也是如此,像《圆觉经》、《楞严经》里对空性的描述,从未闻思过的人一听,立即会引发内心的恐惧。但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生邪见,更不要去诽谤它,否则就会造下舍法罪,无数劫不能从地狱中解脱。所以,乔美仁波切说:“纵闻善德与恶过,地狱痛苦寿量等,以为非真起邪见,此罪胜过五无间,无解脱罪发露忏。” 往昔,两位秉持十二头陀行[23]的印度比丘,来到阿底峡尊者面前求法。尊者宣说人无我时,他们二人满怀欢喜。但讲到法无我时,二人惊恐万分,说:“太可怕了,请您切莫如此宣讲!”也许尊者是故意的,又给他们念《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听到这些词句,二人双手捂着耳朵跑掉了。 那两位比丘走了以后,阿底峡尊者十分伤感地说:“如果没有以慈悲心、菩提心修炼自心,对甚深法义不起诚信,仅仅靠护持一分清净戒律,是不能获得任何成就的!” ◎ 切莫诽谤甚深法义 其实,那两位比丘的行为,就是对甚深法的怖畏。现在人都喜欢福报、慈善、和平之类的话题,一听这些就觉得佛教很好,可是一讲空性般若的意义,他们就“不和平”了,这也是畏惧甚深法义。 当然,接受不了是正常的,但若去诽谤就造大罪了。台湾有个法师引用《阿含经》、《别解脱经》的教证,在网上宣扬密宗的咒语非佛说,很多言论特别可怕。我看过他讲的道理,大多是断章取义。比如,六群比丘给施主念咒消灾来化缘,释迦牟尼佛就制止他们,并规定比丘不可持咒来迷惑他人。这位法师便把这段话拿来否定密咒,却不看佛讲这段话的前因后果。然后,他就以这些似是而非的理由,认定楞严咒等咒语也是后人所造,并非佛陀亲口所说。不然的话,佛陀就会自相矛盾,自打嘴巴。 所以,智慧尚未成熟的人,无论是佛教徒、非佛教徒,很容易造下谤法的可怕罪业。其实关于大乘佛法,一般凡夫俗子是无法测度的。就像个一年级的小学生,从未学过量子力学,却站起来要推翻它,能不能成功呢?绝对不可能,反而会让懂的人觉得可笑。因此,对大乘佛教一无所知的人,不要随意诽谤,否则决定趣入恶道。诚如《入大乘论》所言:“诽谤大乘法,决定趣恶道。” 现在很多世间人及小乘行人,从未真正研究过大乘佛教,口口声声说这个地方不对,那个地方不对,释迦牟尼佛怎么怎么……说实话,真让他学一品《中观根本慧论》,他恐怕也学不懂。但这些人特别傲慢,这种傲慢是愚痴的傲慢,并不是真有功德。他们对佛教一知半解,想指出大乘佛法的过失,是绝对不可能的,肆意诽谤也只是自己造业而已。他真有依据的话,可以找一些格西、堪布辩论,但我想不用三分钟,他的思想就被推翻了。这种人不要说今生失败,来世也只有一个结果:堕落。往昔佛陀在世时就有许多增上慢比丘,听佛讲甚深空性时,生起邪见,口吐鲜血而亡,并堕入地狱。 所以,希望任何人都不要诽谤大乘,谁诽谤了,就肯定只有堕落。这种因果关系,就像在化学实验中,H与O结合会产生水(H2O)一样,当你诽谤的O原子,与自身恶意的H原子都具足时,堕落是毋庸置疑的。 当然,反过来也一样,假如我们转变自心,也可依靠相应的因缘而成办快乐。有人怀疑三宝的加持,其实当你具足信心和祈祷,再加上三宝的加持,有些事情就会看似巧合地成功。但为什么有人祈祷了,事情却并未成功呢?这还是因缘不圆满,有些方面具足,有些方面可能不具足。比如,我为成办一件事而祈祷三宝,三宝加持的元素肯定存在,但因为我业力深重,受到过去因缘的制约,事情并不会成功。所以,在因果方面,用这些道理思索一下就会明白。 总而言之,我们应当对甚深正法,以及宣讲空性法门的人,从内心深处生起恭敬诚信。倘若因为智慧浅薄,实在生不起信心,尽力断除诽谤也格外重要。否则,佛法虽对每个众生都有利,可若倒入被染污的法器中,良药也会变成剧毒。如《大乘密严经》云:“空性随应说,不应演非处,若演于非处,甘露即为毒。” 不过,有些人虽然接受不了妙法,但也不诽谤:“反正你学你的,我不懂也不说什么。”有个居士的丈夫,就是这个态度,你学你的佛,我抽我的烟、喝我的酒。尽管抽烟喝酒也是造业,但毕竟没有诽谤佛法,所以也算明智的选择。最可怜的,就是那些稍有智慧、但智慧又很浅薄的人,他们最爱说佛法的是非、看出家人的过失。其实没必要造这种口业,这种业是很可怕的,还是应该尽量断除。 总之,学法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而应当落实在行为上,竭尽全力制止恶行,尤其是千万不要诽谤大乘佛法!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