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九十八节课
2014/9/3   热度:521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九十八节课 观修四无量心中,悲无量心已经讲完了,今天讲最后一个。 戊四、修喜无量心: ◎ 喜无量心的具体修法 修悲无量心时,是观想一个非常可怜的众生,愿他远离种种痛苦。而在修喜无量心时,观想任意一位众生——具有种姓、权势、财富、地位等,生在善趣中,幸福快乐、长寿无病、眷属众多、受用具足,以他作为所缘境。对他既没有竞争的心理,也没有嫉妒的情绪,反而心想:“但愿他具有比这更高一等的人天福报,拥有吉祥富足、无损无恼、智慧广大等众多圆满功德。”同时还要想到:“三界中有无量众生,连吃穿都没有,如果也像他这样一切圆满,那我该有多高兴啊!”如此反反复复观修。 我们一般凡夫人,见别人买的房子特别好,就很容易生嫉妒心,或者希望自己也能得到,凡事首先想到自己,从来不想其他众生。但修喜无量心时,必须要断除这种想法,而愿一切众生得到快乐。 在具体修的时候,首先,对容易生起喜心的对象,比如亲戚朋友或关系密切的人,以他们作为所缘境,愿其获得幸福快乐、圆满富足。这比较符合凡夫人的心理。 对他们生起了喜心以后,接着对所有的中等人——关系不好不坏、不亲不怨的人观修,愿他们具足一切幸福、快乐、安宁,这样观修也不太困难。 再对损害自己的怨敌、特别嫉妒的对象观修,彻底断除对他财富圆满忍无可忍的恶心。 最终,凡是拥有安乐的一切众生,对他们都修喜不自禁的欢悦之心。后于无缘中安住。 心通过经常这样训练,其实是可以转变的。就像现在的一些魔术师、运动员,经过多年的训练,身体在自己的领域中,可以随心所欲、运用自如。同样,心若循序渐进地加以调伏,也可以做到这一点。所以,我们要先从亲友开始修,然后是中等人、怨敌,最后就可以对一切众生完全平等了。 这要反反复复地观修,不是一两天就能立竿见影的。当然,前世修过大乘佛教的个别人,就像《经庄严论》中所说,在短暂的时间中,四无量心、菩提心的境界就很容易生起,而且不管遇到什么违缘,都不会退转。但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故大家最好还是按次第来修。 我们刚开始时,修喜无量心可能比较难,见别人处处圆满,嫉妒心就特别强。但通过闻思大乘佛法,慢慢地,对上中下三种人都会生起欢喜心。一旦他们遇到不平之事,内心就会特别焦虑;当他们拥有快乐财富,自己无改的欢喜心会自然生起。甚至看他买了一件新衣服、一辆新轿车,自己的第一个念头也是替他高兴,心中这样想,口里也这样说。如此到了一定的时候,无论别人怎样富足、快乐,也不会心生嫉恨。最后,安住于无缘的状态中。 其实,有缘的善法是福德资粮,无缘的安住是智慧资粮。包括每次修上师瑜伽,观想上师融入自己,自己的分别念与上师的殊胜智慧合二为一,之后住于虚空般的境界中,这就是在修智慧资粮。假如你有中观或大圆满的境界,则应安住在这种境界中;如果没有的话,应像很多高僧大德所说,于什么都不缘的心态中稍住片刻,这也是在修无缘智慧资粮。我们修喜心时就要这样,先修有缘福德资粮,后修无缘智慧资粮。 ◎ 修喜心一定要断除嫉妒 所谓的喜心,就是无有嫉妒的心态。所以,我们必须以各种方便来修心,想方设法不要生起嫉妒的恶心。诚如《六度经》中所言:“不应嫉妒,但生随喜。”《成实论》也说:“若深修善心,乃能永断嫉妒。”不然,嫉妒心没斩断的话,真正的善心就很难生起。 我以前讲过,我们对平等者容易生嫉妒心,还有一些女众,嫉妒心也比较强——不是说男人就没有,有些男人的嫉妒心比女人还严重。但一般来讲,佛陀在有关经典中说,女人这方面的烦恼比较明显。 有些人在嫉妒别人时,自己根本发现不了,旁边的人却一目了然。他们因为嫉妒作怪,有时候对别人的善行不但不认可,反而还百般挑剔、加以摧毁。而且,在汉地、藏地、印度的历史上,皇宫里面、大人物身边,因嫉妒而引起的杀戮比比皆是。有了这种烦恼,很多人的心胸会越来越狭窄,快乐开放的心也日益退减,因此一定要注意! 尤其是我们都发了大乘无上菩提心,在诸佛菩萨面前发愿要饶益一切众生,此时每个人的义务,就是要令所有众生暂时获得人天安乐,究竟得到永久安乐的圆满佛果。既然如此,你又怎能对众生因自己福报而得的点滴功德、受用不欢喜呢? 寂天论师在《入行论》中也说:“不愿人获利,岂愿彼证觉?妒憎富贵者,岂有菩提心?”如果你不愿众生获得一些小利益,怎么可能希望他们证得无上菩提?嫉妒、憎恨别人富贵的人,怎么会有菩提心呢? 听说有一个小组,两三个人在考试中得了奖,特别开心。而没得奖的个别人,平时成绩还可以,但这次没有发挥好,心理很不平衡,各种脸色马上就显露出来了。对这些人来说,你连得奖的暂时快乐都不愿别人得,又岂会愿意让无量无边的众生,包括自己的怨敌,都得到圆满正等觉佛果呢?毕竟佛果所带来的利益,远远超过世间任何一种福报。 所以,我们对寂天论师所说的道理,要慢慢地去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想到自己在佛菩萨面前曾发过的愿,再看看自己的实际行动,应该感到万分惭愧。 《入行论》确实很殊胜,汉地不少人都在学,希望你们不断地学。现在我们学院的每个班,也正在学这部论典。但听说个别人只看颂词,没有看讲记,这样的话,你不一定能全部了达它的内涵。真正想学的话,至少也要看一遍那十本讲记,连这个都不看、不学,这叫学习吗? 我看到外面的很多人,在学会刚成立时,《入行论》学得马马虎虎,不是很踏实;但第二次学了以后,菩提心的甚深理念,在内心中就根深蒂固了;第三次学了以后,感觉更加不同。的确,我本人而言,《入行论》也学过很多次,讲过很多次,但每一次讲、每一次学,感觉都有极大的收获,这就是圣者金刚语的一种特点。 所以,在座的各位也不要觉得《入行论》很简单,《大圆满前行》很简单。其实这些不简单,你词句上也许会读,读的时候特别快,但意义上一个一个对照自己,真正融入心非常困难。因此,我们要长期学习,学习时一定要认真! ◎ 嫉妒可摧毁自己的善根 一个人的心若被嫉妒所蒙蔽,对他人的功德就会视而不见,轻易造下滔天大罪。 佛陀在《德护长者经》中说:“嫉妒痴浊故,则失于善心。恶见三毒缘,如是贪增长。”嫉妒是一种愚痴,会覆盖我们的善心,令贪嗔痴等三毒不断增长。大家都知道,有嫉妒心的人,为了满足自己各方面所愿,定会产生贪心;别人若制造违缘,对他会生嗔恨心;这些烦恼的本性就是无明愚痴。所以,有了嫉妒,三毒自会日益炽盛,摧毁自己的一切善根。 《米拉日巴道歌集》中记载:从前,米拉日巴尊者在雅龙地方,施主们对他特别恭敬,经常供养。当地有一所研习因明的显宗寺院,寺院中有两位著名的法相师[94],一个叫达罗,一个叫罗顿。他们对尊者十分嫉妒,经常诽谤,说尊者是行邪法的外道。 有一次,当地的施主开了一个法会,邀请达罗和罗顿坐一排,米拉日巴尊者和惹琼巴等坐一排,然后对他们恭敬供养。达罗和罗顿本来就对尊者非常不满,借此想煞煞尊者的威风。于是罗顿走到尊者面前,说:“不懂因明的话,会破坏佛陀的教法,不够资格做一个佛教徒。因此,我请你在大众面前,立一个简单的因明量。” 米拉日巴尊者说:“我依止因明的上师,获得了因明的口诀,通过因明的精进,住在因明的山谷中,修行因明的法,获得了因明的境界,于是自然成为施主们因明的福田……[95]” 达罗听了很生气,骂道:“你这样胡言乱语,唱些骗人的烂歌来搪塞,却拼命吃人家的供养。像你这样的行径,应该受到这样的待遇!”说着,就在地上抓起一把灰,向尊者的脸上撒去。 米拉日巴拭去脸上的灰,微笑着给他讲了一些教言。惹琼巴见上师受此侮辱,特别不高兴,觉得达罗是该降伏的对境,如果不杀他,就是违犯了三昧耶戒。于是拿起一根棍子,准备去打达罗。 尊者立刻抓住惹琼巴的手,说:“急需时不能应急的财宝,苦难时不能援助的亲友,遇逆缘时不能帮助的佛法,都是深可悲叹的大不幸!你要快快集中全力,提起正念,好好对治当前的烦恼!”惹琼巴听了只好作罢。 后来,达罗和罗顿又找尊者辩论,尊者说:“我对其他的因明不懂,但自相续的烦恼若得以调伏,这就是因明。既然你们非要坚持辩论,那我先提出一问:虚空是有碍法,还是无碍法?” 达罗回答:“当然是无碍法。” 于是米拉日巴一显神通,达罗的身体丝毫不能动,好像被四周坚固的东西密密包围起来的样子,一直僵坐在那儿。而尊者身腾空中,在空中行走、卧倒,就像在地上行动一般。 米拉日巴又说:“我现在另立一宗:眼前这块大崖石是无碍法。你认为如何?” 达罗回答:“崖石当然是有碍法。” 只见尊者身体随意穿过崖石,上入下出,下入上出,无碍地穿来穿去,就像在空气中一样。 达罗见此,比以前更为气愤了,说这只是外道的魔术,对此不但不起信心,反而一味萌生邪见,大肆诽谤,结果死后转生为一个大恶魔。罗顿却对尊者的行为生起了信心,后归入米拉日巴的教法,成为他的五大出家弟子之一。 所以,内心被嫉妒所蔽的话,根本看不到别人的功德,通过辩论也不行,显现神通也不承认,自己只会一直诽谤。现在个别人也是这样,整天在网上、书上恶口骂人,除此之外,什么道理和理由都讲不出来。这样的人,即使佛陀亲自降临,也肯定暂时调伏不了他们。 还有一次,米拉日巴尊者在亭日地方,遇到一位精通因明的格西,叫匝普瓦。他爱财如命,见当地人对尊者非常恭敬,供养了很多财物,心里一直愤愤不平。 他在村里有个情妇,于是就叫她在奶酪里下毒,拿去供养尊者。尊者早已知悉一切,但观察因缘,知道有缘众生已度尽,自己涅槃的日子将到,就接受了毒药的供养。 米拉日巴把毒奶喝下去之后,示现生病非常严重。匝普瓦格西明知是自己下的毒,却故意装成一无所知的样子,到尊者面前问安,说:“像您这样的大成就者,不应该生这样的重病。如果病可以转移的话,就请把病转给我吧,我来代受!” 米拉日巴说:“我这个病虽然可以移给你,但恐怕你一刻都受不了,所以还是不移的好。”但格西假装再三坚持,请求尊者一定要把病转给他。 尊者就先把病转到门上,门发出吱吱的响声,裂成了许多碎片。格西看了,心想:“这根本就是障眼法的魔术,骗不了我。”于是再次祈求尊者把病移给他。 尊者就把一半的病苦移到他身上,格西顿时痛得要昏了过去。他在尊者面前,泪流满面地忏悔,承认了自己的恶行,并说:“我从前作恶的原因,大半都是为了钱财。现在我把所有的家产都供养给您,请饶恕我的罪业。” 尊者说:“我从不要田宅财产,现在快要死了,更用不着这些。你留着好了,以后就是断命也不要再做恶事了。你这一次所造的罪业,我答应替你消除。” 格西说:“尊者您虽然不要,但您的弟子修行是需要资粮的,请收下吧!”虽然这样请求,尊者还是没有接受。 后来弟子们接受了,把这笔财产作为集会供养之用。此后,匝普瓦格西放弃他一生的贪恋,精进忏悔罪业,成为一个很好的修行人。 我在读中学时,就听过藏文版的米拉日巴传记。当时因为生病,在医生阿克塔罗那里呆了大概半个月。他是一个出家人,修行非常好,每天晚上,我都请他和丹增嘉措喇嘛,给我读这个传记。他读的时候表情很不错,我现在还印象深刻。 1980年还是1981年,宗教刚刚开放时,一个民族出版社出版了米拉日巴传记,里面附有彩色插图,看匝普瓦格西的那种表情,特别想害米拉日巴尊者,在跟那个女人悄悄地谈——不知道现在的传记中有没有?当时,那个老喇嘛在读的时候,遇到比较精彩的公案,就停下来开始反观自心…… 总之,嫉妒心真的很可怕,对有嫉妒心的人而言,真佛出现也无法引导他们。由于自相续被嫉妒所遮蔽,别人有什么样的功德,也始终看不见,生不起丝毫信心,进而不可能成为法器得到加持。就像一个生了锈的器皿,加入什么样的甘露都会被弄脏。 所以,大家理应经常观察自己,尤其是说话时一定要注意,不能一开口就是这人不行、那人不行,好像谁都不如自己。或者你是喇荣的传承,就随便评论其他传承不好。其实这些都是佛陀的传承,除非有特殊的必要,否则,对一切都要观清净心。毕竟诸佛菩萨的显现不可思议,他们度化众生时,甚至会化为屠夫、乞丐的形象,而且你眼中的不如法,也不一定真的不如法。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自己都要尽量观清净心。 像提婆达多、善星比丘,本来都是佛陀的堂弟,可由于嫉妒扰乱自心,提婆达多生生世世都与佛陀作对,善星比丘也觉得佛陀除了有一寻光以外,跟自己没有任何差别。从而,他们对佛陀一点信心也生不起来,尽管一生都在佛陀身边,但也没办法得到调伏——佛陀身边的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现在的上师们了? ◎ 因嫉妒而随喜他人造恶的罪过 尤其在同一个行业里,因为互相竞争,比一般人更容易生嫉妒心。比如两个成绩好的法师之间、两个发心提水的人之间、两个卖豆腐的人之间,都经常引生各种嫉妒。而如果一个是卖金子的、一个是卖煤炭的,他们之间就不一定有这种烦恼。不过,总对别人心怀嫉妒的人,非但不能损害他人,反而自己会积累严重罪业。《君规教言论》中也说:“嫉妒心强福浅者,恒时只会谤他人,依此于他无损害,却将毁坏自声誉。” 从前,有两位格西互相敌对。一次,一位格西听说另一位有了女人,就兴高采烈地对侍者说:“煮上好茶,我听到一个特别特别好的消息!”(以前的藏地,生活条件比较差,遇到开心的事情,人们通常会烧些浓茶来庆祝,就像现在的人请客吃饭一样。) 侍者听到上师的话,赶紧煮好茶,端过去问:“您听到了什么好消息?” 他说:“我们那个对手有了女人,破戒了。” 藏地著名大德根邦扎嘉,听到这件事后,板着脸说:“真不知他们二人到底谁的罪过更严重?” 一个人是破了别解脱的根本戒,必定会堕入恶趣;而另一个,虽然自己没破戒,却随喜别人破戒,所以不知道哪一个的罪过大。《诸法集要经》云:“若见造非法,生劣心随喜,由彼无智故,受苦复过是。”意思是,见别人造了非法的罪业,对此产生恶劣的随喜心,由于愚昧无知的缘故,自己所受的果报远远超过他。依这个教证来看,应该是后者的过失更大。 所以,别人在做恶事时,千万不能去随喜。我以前也再再讲过,美国发生“9·11”事件时,听说中国的个别年轻人欢呼一天,觉得实在是大快人心,这样的话,你随喜赞叹本·拉登杀了近三千人的罪业,自己的过失不比他少,甚至比他还严重。 《法句譬喻经》中讲了一个很好的故事:佛陀在舍卫城时,有个信奉外道的长者,财富多得难以计数。他儿子在20岁时娶妻,婚后二人相敬如宾、恩爱非常。 新婚未满七日,一天妻子想去后花园赏景,他们便相偕前往。妻子见一棵大树上的花很美,被它深深吸引。丈夫为讨妻子欢心,就爬到树上摘花,结果不小心从树上摔下来,当场重伤而亡。 听到这一噩耗,全家人痛不欲生,个个悲伤痛哭。到了出殡的日子,长者见自己白发人送黑发者,内心尤为悲苦。 佛陀知道他们得度的因缘已成熟,就出现在他们面前。长者全家见佛陀亲临,感动不已,立即恭敬顶礼佛陀,对佛陀诉说心中的哀痛。佛陀讲述了万法无常、轮回皆苦的道理,劝他们不要特别伤心。 长者听闻妙法,当下放下忧伤。他问佛陀:“我儿子过去曾造了什么恶业,以至于年纪轻轻就丧命了?” 佛陀说:“过去,有一个少年手持弓箭,和三个朋友到树林游玩。少年看见树上停着麻雀,便想将它射下。在旁的三个朋友不但不劝阻,反而一直鼓励:“如果你能一箭射中,那实在是了不起!”少年听了,就举起弓箭射去,麻雀中箭堕地而亡,一旁的三人兴奋得拍手大笑。此后,他们四人经历了无数劫的生死流转,共同为他们杀鸟的罪业而受报。 那三个见杀随喜的人,一位因过去修福,现在天上享福;一位投生至海中,成为龙王;另一位就是你。这名射箭的少年,先投生至天上,是天人的儿子;命终后投胎到人道,成为你的儿子;如今从树上摔死,立即化生为龙王的儿子,刚出生就被大鹏吃掉了。 所以,此时此刻,天上、人间、海中有三位父亲,都在为儿子的死而痛哭。这个儿子,就是用箭射杀麻雀的少年,因为造下杀业,所以他世世短命。而在一旁随喜杀业的三人,则同尝失去儿子的苦果。可见,因果丝毫不爽,不可不慎!” 佛陀又为大众说了一偈:“识神造三界,善不善五处,阴行而默至,所往如响应。色欲不色有,一切因宿行,如种随本像,自然报如影。”这一家人听后,个个法喜充满,当下证得须陀洹果。 可见,见别人杀生,对他随喜的话,杀生者需用生命来偿还,随喜者则要为他饱受痛苦,业力真的不可思议。希望大家对这个公案好好想一想,今后见别人造恶业、破戒、杀生,千万不能去随喜,否则,自己将来也难逃苦果。 总而言之,常怀嫉妒心或竞争心的人,对自己没有利益,对别人也害不了,只是无意义地造罪而已。所以,我们一定要根除这样的恶心,不论在何时何地,看到别人种姓高贵、相貌端严、财产丰富、广闻博学、顺缘齐全,要诚心诚意地修欢喜心,并在心里想:“此人拥有这样的福报,我真的十分高兴!如果他具有比这更胜一筹的福报,那该有多好!”要发自内心地观修。 修喜无量心,应该如同骆驼找回丢失的幼崽一样。母骆驼比其他众生更慈爱孩子,如果它的幼崽丢了,会非常非常忧伤,一直到处寻找,假如失而复得,它会生起无法言喻的喜悦之情。我们也要像这样来修喜心,见到别人拥有快乐,要发自内心地对他随喜。 真正的修行人,无论见谁快乐,都会特别高兴;无论见谁受苦,都会特别伤心,这也是大乘行人的一个基本标志。可我们很多人不是如此,跟自己关系好的人,当他快乐时就比较开心;关系不太好的人,见他快乐就很不高兴,口里也不愿赞叹随喜,这就是修行很差的原因。 ◎ 归纳四无量心 其实,四无量心是生起菩提心的无误之因。如果没有四无量心,菩提心修得再怎么样,也不一定很成功。而菩提心没有修成的话,你修大圆满、观托嘎和本来清净,则无疑是空中楼阁。 很多人在修行时,次第是从上往下来,先要得个最高的灌顶,不修前行,就直接修《上师心滴》或《大圆胜慧》的最深窍诀,如同看到一块生肉就想直接吞下去。然而,正确的修行次第并不是这样,我们务必要从基础打起,在没有生起四无量心之前,无论如何必须要精进观修。 四无量心如果讲得太广,我们一个一个理解,有时候比较困难,但若用一个窍诀来归摄,就是要心地善良。因此,我们要始终如一地修学心地善良。《水木格言》中也说:“贵贱众人皆依,本性善良智者,途中悦意水池,众人皆喜入内。”不管是什么样的人,都喜欢依止本性善良的智者,就像特别悦意的水池,会吸引每个人一样。所以,不管你是出家在家、高贵贫贱,心地善良都是做人的根本,有了它,做什么事情都容易成功。 就像弗莱明,他本是个穷苦的苏格兰农夫,有一天在田里工作时,听到附近泥沼里有人发出求救的哭声。他放下农具,跑到泥沼边,发现一个小孩掉到了里面,就忙把他救了出来。 隔天,一辆崭新的马车停在他家门口,走下来一位优雅的绅士,自称是那个小孩的父亲。绅士说:“我要报答你,你救了我儿子一命。”农夫拒绝道:“我救人不求任何回报。” 就在这时,农夫的儿子从屋外走进来。绅士问:“这是你的儿子吗?”农夫骄傲地回答:“是。” 绅士说:“我们来个协议,让我带走他,并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将来他一定会成为令你骄傲的人。”农民于是答应了。 后来,农夫的儿子从圣玛利亚医学院毕业,成为举世闻名的弗莱明·亚历山大爵士,也就是青霉素的发明者,他在1945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数年后,绅士的儿子染上肺炎,正是青霉素救了他的命。那位绅士的儿子是谁呢?就是英国首相丘吉尔。 一个农夫的一点点善良,就给世界带来了如此重大的变化,可见,善良的力量不可小觑。记得《水木格言》中说:“心善所做俗事,亦皆趋入正法。”我经常思维这句话,意即心地善良的话,即使做了一件普通的琐事,也会引导你趋入正法。比如你每天在单位上班做事,或者在家为亲朋好友操劳,只要有了心地善良的基础,最终定会成为解脱之因。 所以,华智仁波切的窍诀非常重要,希望各位要再三思维。那天讲“依止善知识”时,华智仁波切也说了,上师的所有法相就是具足菩提心。而菩提心若归纳起来,就是要心地善良,这样的人才算是大乘上师!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