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洲:佛国行-从尼伯尔到印度 第五章 华城往事 巴特那
2014/9/3   热度:203
日月洲:佛国行-从尼伯尔到印度 第五章 华城往事 巴特那 吠舍离距离比哈尔邦的首府巴特那并不很远,只有50多公里。从吠舍离出发,沿着绿树掩映的乡村公路行驶不久,就渐渐接近巴特那了。在进入巴特那之前,会经过一座气势宏伟的大桥——甘地恒河大桥(Mahatma Gandhi Setu,亚洲最长的跨单河公路桥),全长5.6公里的大桥横跨烟波浩淼的恒河,极目远眺,缓缓西来的恒河水仿佛没有尽头,水流平缓而壮阔,让人不由得对印度人这条温存的母亲河心生敬意。 波吒厘子城遗址和故事 到达城市东边,我们参观了孔雀王朝的国都波吒厘子城(意译华氏城)遗址——肯拉哈尔(Kumrahar)遗址公园。关于波吒厘子城的来源,《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一个神奇美丽的传说。 最早的时候此地因王宫多花名为香花宫城。香花宫城有位学识渊博的婆罗门,门下有数千弟子。一日众弟子去郊外游玩,有一书生独自徘徊怅惘,同学们对他说,你有什么不开心的呢?他回答道,我求学多年,艺业无成,想到这就觉得很烦。同学们开他的玩笑说,别烦恼啦,我们给你娶个媳妇。于是两个人假扮男方父母,两个人假扮女方父母,坐在波吒厘树下,举行了订婚仪式。扮女方父亲的同学拉着波吒厘树的花枝对他说,“这是你的佳偶,你可不要推辞啊”,书生听后非常高兴。太阳落山,大家都要回去了,只有这个书生依依不舍。同学们对他说,你别发傻了,刚才是开玩笑的,这里晚上有野兽出没,还是赶紧走吧。书生不听,一人留了下来,前后左右的绕着树转了起来。深夜里,忽然林子深处出现奇异的光亮,清幽的音乐响起,一位老翁前来慰问,后面是一位老妪和一位少女,老翁指着美丽的少女对他说,“这就是你的妻子”。于是他们和书生一同歌舞盛宴连着过了七日。同学们都觉得他是遇害了,回来察看,只见他一个人坐在树荫里,好像他面前还有什么人似的,让他回去,他也不走。后来他回去告诉亲朋好友这件事,众人惊骇地同他一同前往,这次才看到波吒厘树原来是一个大宅院,里面有很多家人忙前忙后,老翁从容应对,招待大家,众亲友见此光景也就放心了,于是在宴会后回城去了。一年以后,书生生下一个男孩,有点想回家,妻子听到后就对父亲说了。老翁说,人生行乐,何必一定要在故乡?你不用担心,我来解决。于是老翁让手下神灵一日之间把整个香花宫城给搬了过来,因为这位书生娶波吒厘树为妻、生子建城的缘故,这座搬来的城后来就被称作波吒厘子城。 在《大唐西域记》中常常寥寥数语就使一地风物毕现的玄奘大师用了不小的篇幅来讲这个故事。大概书生的真诚与可爱其实是人性中非常难得的品质,若这真诚可爱的心能不被世间的尔虞我诈所蒙蔽,是很容易和生命中的神奇相遇的。 波吒厘子城在佛世时还并不显眼,不过佛陀已经预言了它的辉煌,它注定要成为一个伟大的都市。阿阇世王时已对此地加以修建,后来的摩揭陀国王都很重视此地,代有增建;至孔雀王朝的月护王(犍陀罗笈多王)定都于此时,一个伟大的王朝已经颇具雏形,它的孙子阿育王更是把波吒厘子城的繁华推向了极至。据著名的希腊旅行家,叙利亚驻孔雀王朝的大使美加苏得尼斯(Megasthenes)描述,当时大城有64个城门,五百七十座箭楼,每天光是四个主要城门税收就有四十万钱。波吒厘子城在孔雀王朝后几经起伏,但仍保持了相当的规模,至笈多朝的早期仍是国都所在地。五世纪法显到的时候此地时慨叹:“凡诸中国唯此国城邑为大。民人富盛竞行仁义。”他还看到阿育王时所建造的宫殿“城中王宫殿,皆使鬼神作,累石起墙阙,雕文刻镂,非世所造。”不过经历了嚈(口厌)哒人的破坏,玄奘大师到此是见到的只是荒芜日久的基址了。 今日的肯拉哈尔公园主要的发掘成果是阿育王时期一座大厅的遗址,一排排的石柱的柱础犹存,颇有法显所说的鬼斧神工的气质,建筑手法上这座大厅借鉴了西来的艺术风格,反应了当时波吒厘子城和希腊、波斯等地的政商往来。园区的一角有一个展览室,介绍了孔雀王朝的历史和遗址发掘的过程,不过对这一印度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来说,这个展览室的介绍有点太简陋了。此地尚有一处阿育王石柱的残基,据玄奘大师记载石柱原有三十余尺高,上有铭文记载阿育王对三宝佛、法、僧做盛大供养的往事,今日铭文已不存。 午后的阳光静静洒在公园的草地上,三三两两的游人在树荫下享受着清凉与宁静,一个无比辉煌的王朝,一个统领瞻部洲的圣主,都好像悄无声息的渗入脚下的土地,在时光的那头,遥不可及…… 阿育王故事 在佛世时,佛陀和阿难在王舍城托钵乞食,有两个小孩子在大路中央用沙土建筑他们的城市,其中一个小孩看到佛陀的庄严相好非常高兴,捧起一捧砂子放到佛陀的钵中,“这是我献给您的米饭!”小孩子认真的合掌礼敬。佛陀微笑,身体发出光明,这道光绕佛三匝入佛左掌。阿难问佛陀,您微笑和放光是什么因缘呢?佛陀回答在我入涅槃百年后,此儿将生在波吒厘子城,他将会成为四分的转轮圣王,信乐佛法,造八万四千佛塔来庄严这个世界,他的名字叫阿输迦。 阿育王出生时父亲频头娑罗王很高兴,就命名为阿输迦(意为无忧)。小时候的阿育王相貌粗陋,性格顽劣,很不得父王的喜欢,但他很聪明,很快学会了各种技艺。北方的德叉尸罗发生叛乱,父王频头娑罗让阿输迦前去镇压,但是分给他的军队物资装备极差,其实是想让他送死的。不过阿输迦有着轮王的福报和才能,居然很容易就使叛乱平息并得到当地人的爱戴,进而成为当地的总督。并且他还神奇地争取到了父王身边重臣的支持,帮助他在父王去世时回到都城,继位登基。据说父王临死前,说什么也要把王位留给太子修私摩,但是他已经被阿输迦用计引到外地了。阿输迦对父亲说,若我命中应当作国王的话,就让天人给我戴上天冠吧,当时天人就把天冠给他戴在头上,频头娑罗王被气得呕血而死。 阿输迦当上国王后大事杀伐,除掉了与他作对的兄弟。他性格乖戾,对取笑他或者不听他话的大臣宫女们也都统统杀掉,这时他被称为旃陀阿育王(凶暴的阿育王)。他听信邪见婆罗门的鼓动,于城中建立祭祀堂,把很多人送到里面杀死,祭祀堂的大门称为地狱门,他还寻访到了一个杀人魔头来做狱主,凡是进入此门的人都统统杀掉。一个比丘为了阻止这个刽子手,向他讲述了杀人的恶果和地狱的种种故事,但是没能唤醒他的善根,他反而从中了解了更多残忍的杀人方法。 商主之子海比丘一次路过这里,因为不了解情况误入地狱门,刽子手准备杀了他,比丘请求他说,杀我可以,请给我七天时间,我哪里也不去,就待在这里,刽子手同意了。比丘因为每日观看死者的血、肉、骨骸,精进修行无常观证得阿罗汉果,成就了神通。七天到了,刽子手把他放到装满麻油的大锅里日夜烧煮,但比丘却安然无恙,刽子手很惊讶,报告给了阿育王。阿育王前来,比丘为他现大神变,阿育王生起了信心,比丘对他开示了佛法的道理后腾空离去。阿育王也准备离开时,刽子手说,大王您说过进得此门都要受死,您今天也逃不过啦,说着就要杀阿育王。阿育王说,你说得对,不过你比我先入此门的,应该先死,于是令众狱卒杀死了刽子手,拆毁地狱门和祭祀堂,实行废狱宽刑的政策,对国民广施无畏。 以上是依汉传和藏传佛教的说法,据奘师记载,此地狱门在王宫北面不远处,当时石柱犹存。不过从存留下来的摩崖法敕来看,阿育王彻底痛改前非的起因似乎是对羯陵伽国的征伐,当他看到尸体堆积如山的惨状时,内心的善根被唤起,生起极大的悔恨,开始亲近僧伽,并最终在他的诰谕里写下“依法胜,是为最胜”的箴言。这个时候他的名字也变为达摩阿育王(正法阿育王)。 阿育王热心于佛法时,孔雀王朝的领土已空前庞大,不仅涵盖五印度,而且包括了西亚、中亚的广大地区。在佛法的感化下,他作为善法的真诚实践者,在他领土的疆域之内广泛的推行仁政,他一生中大赦囚犯25次,每年都举行无遮大会(页注:对所有人民进行财法两种平等布施的大会,因为大会对所有人都没有遮止,不论他们的出身、贫富、信仰和善恶,故称无遮大会)。他秉承佛教的理念,提倡爱护生命,广行布施,大力进行植树、修路、凿井等等公共事业,在各地分别修建免费的人和动物两种医院。他还设置了“正法大官”到各处推行善法的理念,德风所被,人民无不深受感化。 法显大师曾在波吒厘子城度过了三年时间来学习梵文,他对“巴连弗邑”人民的道德素养十分赞叹,阿育王之后数百年了,当地的富有者仍然是那么彬彬有礼,乐于布施;城中有很多福德医药舍,那些穷苦无依的人都能得到很好的安置,饥者得食,病者得治。而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印度人爱护动物的遗风仍然在感动着每一个来访者。阿育王确实创造了一个奇迹,不是因为他征服了广大的土地,历史上称霸一时的大帝也不乏其人;而是他感化了千百万人的心灵,因为他靠的不是高喊口号,不是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他真诚的信仰,美好的愿望,对人们善良心灵的坚定信念和他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上的认真实践。他确实曾大事杀戮,但他一旦悔悟,他对善法的信心,对纯洁道德生活的渴望就无比强烈,这种强大的力量支持着他用一生去完成一个其他帝王无法企及的梦想——用善法战胜人们心中的邪恶,从这一点上看,他确实是当之无愧的转轮圣王! 在阿育王时期,他的王族基本都是信婆罗门教或其他宗教的,据说他在皈依佛教前也曾经崇信自在天妃邬摩和尸林女鬼,沉溺于爱欲之事。依《善见律》,他曾经在皇宫设立了各种材质和装饰不同的座位,请来各种宗派的人,看他们坐在什么位置来判断他们的信仰。众人纷纷入座,唯独无比华贵的最高座无人敢坐,直到他所杀的兄长修私摩之子,已证罗汉果的沙弥泥瞿陀到来。泥瞿陀从容的坐在最高座上,接受阿育王的供养,这个年轻的沙弥的风范令阿育王赞叹不已。受泥瞿陀的影响,阿育王逐渐了解佛法的道理,生起了更大的敬信,遂不断的进行各种供养。他在佛灭度后付法藏第四代祖师优婆鞠多(前三代是大迦叶、阿难、商那和修)的指引下,到佛所行化的各个圣地一一参礼和修塔供养,并立阿育王石柱以垂迹后世。据说行至拘尸那迦时,阿育王听说这里是佛灭度之地,因为极度的忧伤而昏死过去。他开八王之塔中的七座取出舍利以修八万四千塔的事迹前面已经提过,这里不再赘述。 阿育王如此的崇信三宝,供养丰厚,外道们纷纷混入到佛教的队伍中来,他们出家后还是实行自己原来的信仰,并没有真正皈依佛法,被称为贼住比丘。由于他们的恶劣影响,曾经名德辈出的鸡园大寺居然七年未曾布萨说戒。鸡园寺内起了诤论,阿育王派去调解争端的使者对出家人的争吵看不过眼,一时怒起杀死了几个比丘。阿育王亲自前来向比丘们忏悔,但是究竟这一事件应由谁负责又成了争论的焦点(依佛教戒律,阿育王因为没有杀心,不够成教唆杀人的条件,是很明确的,但当时贼住比丘混淆视听,认为是阿育王派的使者,所以阿育王是主谋),阿育王连忏悔都无法实现,痛下决心,迎请阿烋河山德高望重的目犍连子帝须大长老来波吒厘子城维护佛法的尊严。于是目犍连子帝须集千比丘而息诤,这就是佛教的第三次结集(关于第三次结集,不同部派说法有所不同),此次结集诵出了南传巴利藏的《论事》。这次结集也进行了规模庞大的比丘考核和清理工作,那些混入佛教队伍但并不了解和实践佛教教义的贼住比丘都被驱出了僧团。 完成了这一重要的工作,在长老的建议下,阿育王决定派各位大德到各地去宣化佛法,《善见律》记载了九位大德,他们和他们所在的僧团分别到达了五印度和中亚、西亚的广大地区。这一工作的意义非常深远,佛教开始成为世界性的宗教,斯里兰卡的佛教传承就是由阿育王的爱子,长老摩哂陀带去的,而中国的《历代三宝记》所传秦始皇时有沙门室利房等18人来华之事,正与此时势暗合,或有所据也未可知。 除了摩哂陀之外,阿育王之弟帝须、女儿僧伽蜜多都在他的影响下出家了,并且都成为通达佛法,有所成就的僧才。阿育王一生三次以阎浮提布施僧团,然后再以重金赎回。到了他晚年重病之时,还让他的孙子三波地(阿育王之子鸠那罗的儿子,鸠那罗亦修行证果,不过被阿育王手下误杀)以四十千万金布施鸡园大寺的僧众,三波地和众位大臣不愿再做这种耗资巨大的布施了,没有执行他的命令。他得知最后的供养没有成功,泪如雨下,他的身边只有半只解渴用的庵摩罗果,他便让手下拿去鸡园寺供养僧团,僧团将其磨碎了放在粥中以让众僧得到此供养。诸上座齐声赞叹,大王,比起您从前九十六千万金的供养,这次的供养功德更大。阿育王最后问左右,我现在还是阎浮提的大王吗?左右答道,除了您还有谁呢。阿育王让人把他扶起来,向僧团和掌,让我把整个阎浮提的陆地与大海供养僧团吧,于是他说了一个偈子: 水为大地衣 七宝严地面 持一切众生 及以诸山等 我今以舍此 布施诸众僧 于众僧得果 是故我今施 以此布施福 不求帝释处 亦不乐梵天 及诸大地主 唯欲以此福 愿求心自在 得共圣人法 人所不能夺 最后,他还不放心的让人用多罗叶写下此偈,用牙印封上,最后执此书再次和掌向僧团说,以大地一切施僧,言毕即时命终。 这就是那个威名四方的阿育王,那个真诚追求善法的阿育王,那个创造了无数奇迹的阿育王,最终他生命的支点落在了佛法的核心命题上,帝释、梵天、还是转轮圣王都不是他心中的留恋和向往,唯有内心自在的圣人之法,才是他生命的归宿。 遗址公园里只有那个伟大时代模糊灰暗的一角,如何承载这许多往事呢?金壁辉煌的鸡园大寺,鬼斧神工的巍巍王城,都已深藏地下了,对那个神奇年代的想象也如天空的云朵,一时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然而终归消散,了无痕迹。车子缓缓启程,穿行在杂乱的城市街道里,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巴特那博物馆。 巴特那博物馆 巴特那博物馆据称是印度三大博物馆之一,以比哈尔邦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一评价绝非虚名。不仅是佛教文化,印度的印度教、耆那教乃至伊斯兰教都与比哈尔邦有很深的渊源。宽广的恒河两岸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是孕育古老文明的摇篮,在那些大城林立、名哲辈出的时代里,这里是令人向往的人间天堂。 巴特那博物馆位于市中心,是一座殖民地时代的二层建筑,黄墙红顶,整洁漂亮。馆藏的迪达甘吉出土的粉红色丘纳尔砂岩药叉女造像,华贵丰满,是印度早期女性造像的典范。乔恩萨出土的18尊耆那教青铜造像也堪称印度的稀世珍宝,是现存最古老的耆那教青铜造像。此外华氏城(波吒厘子城的意译)出土的陶器也颇有可观之处。不过这些都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我们此行的最重要目的是瞻礼从吠舍离一号佛舍利塔挖出来的那个佛舍利罐。 还没进博物馆大门,就看到佛舍利可以参观的介绍,非常高兴,与管理人员交涉了一下,直接进入二层的专门的佛舍利展室。此展室不大,平时都是锁起来的,正中是塔的仿真刨面模型,模型中央就是那个舍利罐了。舍利罐被封闭在很厚的防弹玻璃后面,我们向管理员请求打开看看,他回答说,他没有这个权限,也没有钥匙,于是我们只能在外面瞻仰了。佛子礼佛要在如此局促的情境下来完成,是宗教变迁的结果?还是现代文明的无奈?一时难以说清。 巴特那博物馆所藏的佛教雕像多为笈多朝和波罗朝的作品,其中有不少保存非常完好的精品。看到笈多朝的佛陀雕像总是令人欢喜,外来元素和印度本土特征的结合已至纯熟完美,那种深沉睿智的气质和饱满流畅的线条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温暖的恭敬之情。波罗朝的密教造像装饰繁复华丽,身体自然丰满,非常人性化,也让人目不暂舍,久久不愿离去。 辩才天女节 从巴特那博物馆出来,前往王舍城,一路上看到一群群的青少年围着供有辩才天女神像的花车在大街上巡游,不时发出大声的欢呼喊叫,很引人注目。在印度教中,辩才天女被称为萨拉斯瓦蒂,是智慧与文艺女神。她乌黑的长发飘摆,皮肤白皙如雪,白衣白冠,高贵无暇,白色象征着她的伟大纯洁。女神共有四臂,一只手拿经卷(象征智慧),一只手拿念珠(象征虔诚),两只手弹琴(象征文艺天才),坐骑是美丽的白天鹅。辩才天女萨拉斯瓦蒂在印度教中是吠陀之母,所以人们在每次学习吠陀的开始和结束都要念诵“萨拉斯瓦蒂,瓦达纳”,向她致敬并祈求她的保佑。人们普遍相信一个人的知识和智慧都和这位女神有关,所以在印度备受推崇。我们到印度的时候,正逢一年一度纪念她诞生的萨拉斯瓦蒂节,那些游花车的男孩子也正是希望籍此得到她的垂怜,增长智力,学业有成,而这背后则是重视教育的印度家长们的殷切希望,天下父母们的心愿都差不多吧。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有一句,“出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可见这辩才天女的口才是顶厉害的,直到今日要是某个人学识渊博,口才出众,印度人还会说是萨拉斯瓦蒂住在他的舌头上。从乡村的小庙到城市的大街,我们这一路都伴随着这位神奇的女神,不知是什么因缘;许个心愿,希望纯洁聪慧的她能常住在那些爱乐正法的人的舌根上。 离开巴特那 车子在杂乱的街道里缓缓而行,开出巴特那仿佛用了一个世纪。街道两边是各式各样的店铺,卖鱼的,卖肉的……这些在印度教中应该是低种姓的人从事的行业吧,街道上又脏又乱的环境也印证着这一点,不过看着他们平和友善的目光,你因交通堵塞而烦躁的心也就平和了起来。远处那一条灰白色的带子就是恒河了,恒河到了比哈尔邦水面变得非常的宽阔,两岸土地肥沃,孕育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印度古代历史上很多伟大的王朝都是从这里开始他们的基业。而今沧海桑田,这个印度人口的第三大邦在印度却是最落后的地区,无论是人均收入还是受教育程度都是倒数第一,连首府巴特那城也颇为寒酸。车子沿着恒河边那些破败不堪的街道驶过,多少让人不胜感慨。只是,这世间无非是成住坏空的组合,有绝代风华的欢欣,就有落魄困顿的无奈,斗转星移,山河依旧,物是人非,何妨如那街边的小贩,将感慨付之一笑,去面对这无常的千年幻化呢。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