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冲破迷暗的曙光 三、佛教的人生教育(1)
2014/9/3   热度:1277
索达吉堪布:冲破迷暗的曙光 三、佛教的人生教育(1)——北京师范大学演讲 『2011年11月30日晚上』 檀传宝教授致辞:
各位晚上好!今天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佛教界非常有名望的高僧——索达吉堪布。堪布在佛教上有极高的造诣,曾前往欧美、东南亚多国弘法,近几年又应邀到北大、清华、人大等国内很多著名高校讲学。今天来北师大是第一次,我们对此深感荣幸。下面掌声有请堪布—— 一、要有一颗感恩心 人生中最关键的是什么?我认为,首先是要有一颗感恩心。 我们现在拥有的学识和智慧,都源于自己的老师,因此,不管在求学阶段,还是从学校毕业之后,何时何地都要记得老师的恩德。 刚才与檀教授交谈时,他也讲了自己和老师的故事,我听了之后很感动。从教育界来说,一个人如果对老师有感恩之情,那么他所学的知识,对自己的人生会真正起到作用。从我们佛教界来讲,历代很多高僧大德,一提起上师的名字,就会流露出无法言表的感激之情,甚至泪流满面,这也是源于一种感恩。 不过,现在这个社会,很多人把老师当成学习知识的一种工具。依靠老师获得了知识后便远走高飞,从此就再也不联系了,对老师根本不关心、不过问。更有甚者,老师到晚年遇到一些困难时,自己明明有能力,却也不愿伸出援手,这就是没有感恩的表现。 感恩的对境,除了老师,还应该有父母。当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时,不会说话,不会走路,连吃饭都要人喂。而依靠父母的长期呵护,我们才得以长大成人,所以,对父母的恩德也一定不能忘。 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是非常难以想象的。为了孩子,他们付出了所有的青春,倾注了大量的心力、财力。即使儿女已成家立业,父母仍然放心不下。就拿我来说,父亲早已去世,母亲现在都80岁了,但还是每天牵挂着我。前段时间,我去了香港7天,母亲天天给我打不通电话,就特别特别挂念。我想天下父母对儿女都是如此,哪怕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念念不忘自己的子女,一直惦记着。 但遗憾的是,如今很多子女,有了各方面的能力以后,总是以忙为借口,对父母不闻不问、置之不理,甚至一个月也不打一次电话。有些父母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行动不便,生活上特别可怜,子女也只是请个保姆照料他们,自己根本不把他们放在心上,这都是忘恩负义的表现。 所以,作为一个人,不能忘记父母的恩德,以及老师的恩德。在此基础上,按照大乘佛教的教义,还不能忘记众生的恩德,要关爱所有的生命。 总之,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都应该有一颗感恩心。这一点,可能许多人没有兴趣听。因为这个社会非常现实、非常功利,能带来眼前利益的知识,像赚钱的手段、享乐的方法,人们都兴致勃勃,愿意去了解、去学习;而一谈到精神追求,尤其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大多数人都兴趣索然,甚至嗤之以鼻。 其实,科技再发达、社会再进步,你们学习上再聪明,基本的做人也不能忘。否则,一旦失去了这些,今后在社会中生存,必定会举步维艰。 现在许多大学生,不缺知识、不缺技术、不缺文凭,尤其是像北师大这样的高等学府,这方面应该都圆满具足。然而,许多人最缺的是什么呢?就是道德教育,是正确的信仰。 大家都清楚,如今的小学、中学、大学,安排了大量课程,需要学习许多课本,可是学生们从中得到的知识,以后工作时真正能用上的,可能不到20%。当然,我并不是说学校不好、教材不好,而是说,学校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外,更重要的是,还应该训练学生如何为人处事、待人接物。 毕竟他们毕业了以后,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如何与人交往,怎样对待上级、平级、下级,以什么样的态度投入工作……诸如此类的基本问题,假如上学时从来没有学过,那即使是名校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身上也常会发生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不仅世间需要人格教育,其实从佛教的层面来讲,若想成佛,也要先学会做人。“人”都没有做好的话,“佛”是根本谈不上的。因此,假如不懂怎么做人,无论身处哪一个领域中,都是相当困难的。 你们北师大,跟全国的教育有着密切关系,这里的许多老师,也经常参与编教材的工作和会议。如今各个学校使用的教材,从小学到大学,乃至博士生的课程,基本上我都看过。里面相当一部分知识非常珍贵,对培养人才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不过,人格教育方面的内容,可能还是有所欠缺,今后若能增加一些,那就最好不过了。
我始终认为,人格教育不论对学生还是老师,都非常有意义。这次我去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演讲,发现他们的教育方式,特别值得内地借鉴。这些学校的任何一个部门,对各大宗教都不排斥,他们普遍有种理念,认为有信仰的学生比较可靠,不论信佛教或是其他宗教,一个人只要有了信仰,内心至少会有所约束,不敢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这一点是令人值得深思的。 二、佛教与现代教育不相违 1 、皈依是不是一种迷信? 今天讲的主题,是“佛教的人生教育”。或许有人会问:“佛教跟学校教育的理念和方向,会不会背道而驰、完全相反?” 实际上绝对不会。这个问题,我也思考过很长时间。就拿佛教的皈依来说,皈依是皈依三宝——佛、法、僧,这是佛教的基本行为,也是佛教徒的入门标志。一个皈依了的人,不论是老师、学生,会不会就成了一种迷信?皈依对他会不会有什么损害呢?肯定不会。对此,我们可以分析一下。 一、皈依佛: 所谓的佛,假如在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只是人们在脑海中虚构的,那皈依他肯定不合理。但事实上,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当时的印度,即现在尼泊尔的蓝毗尼花园中,确确实实降生过。这个遗址,1997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也就是说,全世界对此是共同承认的。 佛陀降生以后成为王子,后舍弃王位出家,苦行六年,在印度金刚座成佛,之后到鹿野苑初转法轮,一生中传法49年,开演了八万四千法门,并于81岁示现涅槃,这是非常公认的一段历史。就像是老子、孔子等历史人物一样,释迦牟尼佛在往昔,也曾实实在在地出现过。而且,他所宣说的佛法,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其实“佛”是梵语,意为觉悟者。我们不管是什么人,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一种觉悟。皈依佛的意思,就是要依止觉悟者,如同世间人依止老师一样。所以,皈依佛,跟我们的日常理念并不相违。 二、皈依法: 法,指佛陀所揭示的真理,可以让人们离苦得乐。这种真理以文字形式存在,叫经律论三藏;若在人的内心现前,就叫戒定慧三学。 我们有了戒,才能生定;有了定,才能生慧。若想获得觉悟,这三者是任何人都不可缺少的。 那么,“戒”是什么呢?通俗地说,就是行为规范,用来规范人的言行举止。有些人一听到“戒”,就有点害怕,觉得佛教的条条框框特别多。其实不仅仅是佛教,就算是小学、中学、大学,学生们要守的校规也不少,乃至任何一个正规的团体,都有必须遵守的许多纪律。 其次是“定”。做任何一件事,如果心不稳定,一直处于浮躁、散乱的状态中,那什么都做不成。包括老师传授知识、学生搞课题研究,心也都需要安定下来。 最后是“慧”。有了行为规范,心也定了,才能产生取舍的智慧。否则,不知取舍、不会辨别,所作所为就是颠倒的。 所以,佛法的戒定慧三学,涵摄了人类的智慧精华。佛陀证悟并宣说了这样的真理,故而被称为觉悟者。 这一点,并非因为我是佛教徒,就在这里自卖自夸,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对此也是异口同声承认的。比如,爱因斯坦说过:“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现代科学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尼采也说:“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实证的宗教。”既然他们都承认佛陀是觉悟者,佛陀的智慧也经得起长期推敲,那如果把信佛当成迷信,与民间的鬼神之说混为一谈,这就大错特错了。 三、皈依僧: 僧,是追随佛陀足迹,修学真理、追求觉悟的人。如果想获得觉悟,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依止这样的同行助伴。 可见,皈依佛、法、僧这三者,无论从逻辑上论证,还是从道理上分析,都是可以接受的。一个人如果皈依三宝、信仰三宝,对自己绝不会有任何损害。 2 、十善是不是一种教条? 除了三皈依以外,佛教中还提倡十善,也就是要行持十种善业,断除十种不善业,以此规范人们的行为。 十不善业包括:身体的三种不善业,杀生、偷盗、邪YIN;语言的四种不善业,妄语、粗语、离间语、绮语;意识的三种不善业,贪心、嗔心、邪见。断除了这十不善业,即是十善业。 这些要求,实际上适合每一个人。大家也可以想想,普通人需不需要行持十善,断除十种不善?肯定需要。所以,佛教徒应当遵守的,非佛教徒也不例外,只有这样,才算是一个合格的人。 下面对十善进行具体分析: 1 )身体的三种善业 一、不杀生:在这个世界上,不杀生的根本是不杀人,这是任何国家都要奉行的法律。 不过,现在的法律规定,不能杀害已出生的人,而杀害未出生的胎儿,即堕胎,却是允许的。这有点不太合理。为什么人在肚子里可以杀,出生之后就不能杀了呢?这在逻辑上说不过去。但由于没有法律制止,如今中国的堕胎现象非常严重,据官方数字显示,每年记录在案的堕胎手术,就有1300多万例,这个数字相当可怕。 在佛教中,制止一切杀生行为,不仅是杀人、堕胎,乃至剥夺动物的生命,也是不允许的。 二、不偷盗:众所周知,偷盗是极其低劣的行为。任何一个有修养的人,对此都会非常排斥。 三、不邪YIN:古人说:“万恶YIN为首。”若想家庭美满,夫妻双方就要断除邪YIN,过清净的生活。 这是佛教对身体方面的三个要求。若能做到这些,且不说别的,至少家庭会更加和睦,社会也会更加和谐。 2 )语言的四种善业 一、不妄语:妄语,就是说假话。现在这个社会,到处都充斥着妄语。尤其是一些商品,本来不适合人们使用,但用虚假的语言一打广告,一传十、十传百,大家就信以为真、纷纷解囊,最终损害了无数人的身心健康。 常说妄语的人,就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到头来只能害了自己。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毕竟,别人被骗得了一时,也不可能被骗一世,假如你经常喜欢骗人,今后在哪儿都会很难立足。 二、不粗语:指不能恶口骂人。一个家庭或集体中,如果整天互相骂脏话,动不动就恶言相向,那身处其中的人就会特别痛苦。所以,断除粗语,尽量说柔和语,对自他来说也是一种享受。 三、不离间语:指不能挑拨离间、搬弄是非。现在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很多矛盾,都是离间语造成的。由此,它的危害性确实可见一斑。 四、不绮语:绮语指没有意义的无稽之谈。如今网络上、电视上的很多语言,对人生没有点滴利益,讲这些完全是在浪费时间。尤其是一些流行歌曲,唱的全部是绮语,只会让人心越来越散乱、越来越迷失。
然而,许多人没有发现这一点,看到一个歌星唱歌,就像发疯了一样扑上去。其实,什么理由让你如此欢喜?是歌词充满了哲理,还是声音充满了智慧?这些都不一定具足。但有些人就非常肤浅,拼命地盲目崇拜,只要能刺激感官,就开始疯狂,根本不需要什么理由。 以上语言的不善业,佛教中都要求断除。如此对人们会不会有利益呢?大家也可以分析一下。 3 )意识的三种善业 一、断除嗔心:嗔心大的人,谁都不愿意接近。不论你是什么人,如果总爱发脾气,即使在其他方面非常有才,别人对你的评价也会大打折扣。倘若是一个出家人,经常生嗔心的话,修行也好不到哪儿去。且不说产生一刹那的嗔心,就能摧毁无量劫功德,单单从世间角度而言,脾气不好的人,大家也特别害怕,甚至跟他说话,都要看他的脸色,生怕一不小心就触怒他。这样的人无论呆在哪个团体中,都不会招人喜欢。 二、断除贪心:贪心,就是贪人、贪财物、贪名声、贪地位等。现在人们的贪心特别重,该有的、不该有的,都想统统据为己有。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人的欲望却有增无减,永远没有满足感。他们有一套房子,还想买别墅,在中国有房子还不够,还想在加拿大买一套,在澳洲也买一套……贪心的坑始终都填不满。 三、断除邪见:邪见就是对真理有一种排斥或偏见。比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规律,本来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却不相信;上有天堂、下有地狱,本来是非常甚深的道理,许多人却嗤之以鼻。 最近,我看了西方科学家的一些研究资料,他们有许多依据可以证明天堂地狱、前世后世存在。但现在很多人却以种种原因,对自己的前世后世,要么持怀疑态度;要么根本不承认,一味地排斥;要么半信半疑,虽然有点相信,但却从不关心……这些见解都叫做邪见。这种邪见蔓延于整个世界,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断除十不善、行持十善业,不单单是佛教的行为规范,也是每个人需要遵循的准则。有了它,对自己、对社会都会有莫大的助益。 三、两种与人生密切相关的佛教思想 1 、前后世真的不存在吗? 我曾与很多老师、学生交流,也学到了不少知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心,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了解,远远超过我们这些出家人。但他们对待出世间真理的一些态度,却常常让我的遗憾之情油然而生。为什么呢?因为人明明存在前世后世,许多人却根本不信,包括一些佛教徒,口头上虽然不说前后世不存在,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今生而忙碌,考虑来世的可以说如凤毛麟角。 看到这些现象,我经常想:人类到底是有智慧,还是没有智慧?未来的岁月如此漫长,他们却不做一点准备,把毕生精力都花在转眼即逝的今生上,忙忙碌碌地不停追逐,实在可惜! 当然,追求一些财富、名声,对有些人来说,可能也是生活所迫,身不由己。但你想过没有:更需要关心的来世,到底怎么办? 还有一部分人,对来世存在比较关心,但他们的关心,也仅仅停留在研究的层面上,真正去修行的,恐怕寥寥无几。尤其是现在的科学家,对佛教的一些理论,虽然比较承认,但也只是承认而已,自己从来没有为此做过任何准备。像爱因斯坦,从他的很多文章来看,他对佛教的空性观,绝对会认可,但在他的生命中,却从来没有修过空性,对生死没有丝毫把握,这也是相当遗憾的! 2 、空性思想与量子力学的碰撞 佛教不仅在伦理上是当今所需,其实在科学上,它也毫不输人。 尤其是当今的量子力学,完全可以解释佛教的超胜。虽然在这方面,我研究得不是很透彻,但对佛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还是多多少少作过一点了解。 前不久我在香港交流时,有人就提问:“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道理不好懂。于是我用量子力学的道理,给他解释说:“任何一种物质的组成,物理学家认为,可以从分子抉择到原子,再到质子、中子、夸克、亚夸克……最后的结论是一种细微的能量。这种能量是万法的作者,它遍及每一个法,跟佛教中的空性比较接近。所以,《心经》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也可以解释为‘色不异能量,能量不异色’。” 这种推理,物理学家应该也不能否认。佛陀早在2500多年前就揭示的道理,到了20世纪,成为量子力学的惊人发现,这不正说明了佛陀智慧的超胜吗?你们在座的,有些是佛教徒,有些不是,但是什么身份都不要紧,今天在这里我们不是只讲佛教,也可以共同探讨科学。 当然,佛陀所讲的“空”,千万不能理解成什么都不存在,如碗里没有东西一样空荡荡。其实,万法的本体虽然是空,但仍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显现,这就称之为缘起性空。 如同数学里的“0”,我们不能认为它不起丝毫作用。任何一个数字,加上“0”或减去“0”,没有任何变化,但乘以“0”,却会变成0;在数字后加几个“0”,马上就会身价倍增。所以,这是数学中的一个奥秘,而空性的作用也可以同样理解。 四、学佛可明白幸福之因 现在很多年轻人,如果能懂一些佛教的基本道理,不说对来世,仅仅是自己的今生,实际上也会受益匪浅。 有些大学生,刚进入大学时,对未来充满了憧憬,认为人生会幸福快乐。可是步入社会以后,现实与理想之间一旦出现差距,内心的落差就无法填补,于是开始选择跳楼自杀。现在这种现象也越来越多,而相关部门往往是在悲剧出现后,才开始找措施、下文件,出一件事情,下一个文件……其实,如果能提前意识到这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人生教育,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比如,应当让青少年尽早知道,这个世界并不完美,痛苦占绝大多数,对此事先要有心理准备,明白自己的学业、事业、爱情等,不可能百分之百顺利。有了这样的观念,当他们走弯路时才有承受能力。否则,一遇到挫折就对自己失望,进而绝望,正如叔本华所说:“对生的恐惧,超过了对死的恐惧,那肯定会选择自杀。”这样就非常不值了。所以,人生在世,一定要有面对痛苦的能力。 从前,汉地有位无德禅师,有一天,他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烦恼不已,不知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 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第一个信徒说:“因为我不想死。” 第二个信徒说:“因为我想年老时儿孙满堂。” 第三个信徒说:“因为我有妻子儿女。” 禅师听后,说:“你们都不会快乐的。” 三个信徒齐声问:“那我们怎样才能快乐?” 禅师反问:“你们认为得到什么才会快乐?” 第一个信徒说:“我认为有了金钱就会快乐。” 第二个信徒说:“有了爱情就会快乐。” 第三个信徒说:“有了名声就会快乐。” 禅师答:“有这样的想法,你们永远都不会快乐。而且,有了金钱、爱情、名声之后,烦恼还会接踵而至。” 三人又问:“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禅师说:“你们先要改变观念:金钱要布施,爱情要奉献,名声要服务于众生,这样才会终生快乐。” 三人听后恍然大悟,并认识到了快乐的真正来源。 同样,你们每个人也在追求自己的快乐,但快乐的根本因不在外境,而在于自己的内心。尽管外在的钱财、名声、地位、爱人等,对你的幸福也能起一些作用,但它只是一种外缘,并不是决定因素。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心如果很快乐,没有钱财、名声等也会甘之如饴;反之,你的心若不快乐,那外在的一切就算样样具足,也仍会感到非常苦恼。 现在很多人误以为有了钱就肯定幸福,于是拼命地追逐,一直想发财、发财。结果就算你发了财,但真的幸福吗?刚开始两三天也许稍微有点感觉,但久了以后,只有层出不穷的烦恼,不一定有轻松和自在。同样,感情、地位等给你带来的快乐,也是如此。 五、四法印揭示了人生真相 因此,我建议大家学习一下四法印的道理,以此了解人生的真相,明白该如何去面对人生。 四法印是什么呢? 第一、有漏皆苦:正如刚才所说,在整个世间上,无论是外在世界,还是人类社会,痛苦都占大多数,偶尔有一些快乐,也是不稳定的。 听说你们大学生最关心的有两个问题:一是找份好工作,二是找个好对象。除此之外,再也没有更高的追求了。很多人以为有了这两个因素,人生就会充满快乐。但实际上也不一定,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庭,都是有漏法,离不开痛苦的本性。而且,如果一个人的性格比较孤僻,道德理念比较差,那就算有了好工作、好对象,也不一定能获得快乐。 第二、诸行无常:世间的万事万物,如地位、财富、名声、青春等,全部是无常变化的。这是无可争辩的一个事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理念。 这一点,不仅仅是了知就够了,还要经常修行。许多科学家、文学家,口头上会说“一切无常”,但他们从来也没有修过,故而一旦无常现前,自己根本没办法面对。像牛顿、爱因斯坦、伽利略,他们死时是怎么样的?跟普通人一模一样。而佛教中的修行人,纵然没有很高的学问,但由于生前修过无常,一旦得了绝症,接到医院的病危通知,自己也能坦然面对,知道该如何面对死亡。这就是修行与学问之间的差别。 其实,假如你认识到了万法无常,且不说别的,就算在人生旅途中遇到一些悲欢离合,也会想得开:“一切都是无常的,一切都在变化,缘聚缘散,这是正常现象。”所以,通达诸行无常,对每个人来讲非常重要。 第三、诸法无我:通常而言,每个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尤其是现在很多学生,特别特别自私,除了自己以外,根本不关心同学,不关心老师,不关心家人,不关心社会,可以说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有了这种心态,未来等待自己的,可能除了痛苦还是痛苦。而只有懂得了“我”不存在,才会明白生命的意义所在。 你们北师大在全国来讲,学风是比较好的。我认识一个人是这里毕业的,我曾问她:“北师大留给你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她回答:“很多女同学不爱打扮,比较淳朴,比较诚实。”这种学风确实值得赞叹。
我以前也读过一个小地方的师范,不过没读完就跑去出家了。我们那个学校,让我最痛苦的是什么?就是每个礼拜换一次衣服。班里有钱的同学,不知道他有多少套衣服,只知道洗一次就换一次。而我是从偏僻牧区来的,换来换去也只有两套,衣服上还缀满了补丁,同学们因此就看不起我,经常嘲笑我。 当时我的汉语也不太好。记得刚上师范时,一次在班会上,老师点到谁的名字,就让他站起来发言。我坐在大家的中间,听到点我的名字,就信心十足地站起来,用自己最标准的“普通话”讲了一通。结果老师听后愣了半天,皱着眉头说:“你不要讲牧区的藏语,用汉语再讲一遍。”(众笑) 你们现在各方面的条件,应该是很好的,跟我当时比起来,确实有天壤之别。这个时候,希望大家不要把时间、精力都用在吃喝玩乐上,而应当用来追求学问,探索像“诸法无我”这样的甚深道理。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诸法无我,‘我’是没有的,那么谁上天堂、谁下地狱?”其实这是非常简单的问题。刚才也讲了,“色不异能量,能量不异色”。拿我面前的这张桌子来说,桌子就是能量,能量就是桌子,你不可能说:“桌子如果是能量,上面怎么放杯子啊?”这种说法,就已经混淆了现相和实相的概念。 要知道,所谓的空性,是从胜义实相来讲的,而并不是说在现相中,也什么都不存在。就像在物理学中,从现相上,这张桌子是存在的,而在实相中,除了能量以外,什么也得不到。所以,佛教所说的哪些地方空,哪些地方不空,这个一定要分清楚。 第四、涅槃寂静:通过抉择万法的本质,证悟了万法皆空,真正通达“我”不存在,这样的境界就叫涅槃,它是最彻底的快乐。 这种快乐,并不是像你买了一栋房子,第一天兴奋得不得了,过了两三年就没感觉了;也不是像你买了一辆好车,刚开始特别满足,过不久就没有新鲜感了;或者住在五星级宾馆里,刚进去时,“哇,好舒服”,但过了几天就习以为常了。世间有漏法所带来的快乐,都是短暂的,不具有稳固性,暂时你可能有一些感觉,但时间长了就没有了,甚至还可能变成痛苦。 明白以上这些道理,对每个人来讲至关重要。所以,我经常想: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应该让大家学一些佛教的知识。当然,这并不需要以皈依为前提,不是一学佛就要成为佛教徒、出家人。但是,既然你们都追求真理,就应该以广阔的胸怀,看看佛教是否揭示了人生真相。如果它明明讲得很有道理,你却不承认,甚至一概排斥,那就不是智者的正确态度了。
---------------------------------------------------------------------------------------------------------------- 相关链接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