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量理宝藏论释 第十九节课


2014/9/3    热度:561   

索达吉堪布:量理宝藏论释 第十九节课

 

  我们继续宣讲观建立遣余,现在广说显现和遣余。

  癸二(宣说若决定则违现量)分三:一、建立决定蓝色反体是分别念;二、以定解断绝增益之理;三、说明此为阿阇黎之意趣。

  大家一定要掌握这些科判,否则就不知道下面所讲内容的方向了。首先应该知道现在讲的是哪一品,这一品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然后抓住每一科判中重点的问题进行剖析。因此,大家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要轻易地放弃每一个科判,不然我们就难以了解其中的关键问题。

  子一、建立决定蓝色反体是分别念:

  决定青色之反体,乃分别故是遣余,

  误得照了境自相,内观自证许为量。

  在颂词宣讲之前,我们应首先了知对方的提问,因为颂词实际上是对对方的提问作出的回答。那对方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呢?我们前面已经讲了,现量可以依靠自力或他力这两种方式产生决定性,从而进行破立。在他力产生决定性的问题上,对方提出:如果说柱子上有蓝色、所作、无常等特点,那对这些特点中的无常产生认知的时候,这种分别念就成了一种遣余,因为遣除了非无常的缘故。虽然对无常反体的执著可以安立到遣余中,但对柱子是蓝色的执著却找不到落脚点。因为这种执著是一种分别念,所以根本不是现量,现量是没有任何分别与破立的;同时,执著柱子是蓝色的念头,也不是依靠推理而产生的,所以它不属于比量;并且,执著柱子是蓝色并没有遣除它的违品,因此它也不是遣余的有境。这样一来,它既不是现量和比量,也不是遣余,那这种意识到底属于在什么范畴当中呢?

  前一段时间,有个别的道友也这样提问过。比如说我执著红色、蓝色时,心里产生“哦,这是蓝色瓶子”的念头,那么这个“蓝色瓶子”的执著;不是现量,是分别念的缘故;不是比量,没有依靠任何推理而产生的缘故;而且也不是遣余,未遣除任何违品的缘故;并且也不能属于非量中,因为所抉择的外境是正确的。既然如此,那它到底属于什么中呢?

  有些人可能也有这些怀疑,我们下面进行回答。在回辩之前,我们应该首先剖析对方的观点,然后才能进行回答。

  进行回答之前,我们首先要了知:对方认为执著事物刹那无常这个反体的分别念是遣余(因为既然知道事物是刹那性的,那它肯定是遣余的分别念),而认为执著事物为蓝色的念头不是遣余。对方为什么如此认为呢?以瓶子为例,如果要认识瓶子的无常,必须要遣除常有的执著,因为凡夫人从无始以来就有一种执著瓶子常有的串习,并且自己往往也是进行思维分别后,而认为瓶子是常有的;但后来,通过推理了解到瓶子是刹那无常的,从而以对瓶子无常的执著遣除了它的违品——常有的执著,所以说执著瓶子无常的反体是遣余。但执著瓶子是蓝色的分别念,依靠现量就可以产生:“哦,这个瓶子是蓝色的。”在此之前,谁也没有认为瓶子不是蓝色,也就是说“这不是蓝色”的增益并没有产生过;如果这样,那心相续当中生起这种执著蓝色的念头之时,并没有遣除它的违品,所以它不属于遣余,对方是这样认为的。

  下面,我们进行回答。颂词当中是这样说的:“决定青色之反体,乃分别故是遣余。”这个问题对方并没有搞清楚,实际上我们在蓝色的执著产生之前,已经产生了现量,而现量所见的对境是不可分割的事物本身,现量识并不会分别“这是蓝色,那个不是蓝色”,现量是不会分割事物的;而在现量照见蓝色的对境之后,依之就可产生“这是蓝色瓶子”的分别念,实际上这种分别念就是一种遣余。为什么呢?因为当你执著这是蓝色时,非蓝色的黄色、白色、青色、红色等各种其他颜色已经被全部遣除了,如是才建立了蓝色它自己的本体。

  于此分别念生起之时,虽然你并未想到“我现在想的是蓝色不是白色”,人们不会这么想,也不会这么说,但任何一种思维或语言都具有破立的两种能力,这一点在《释量论》当中也明确地讲到过。比如在说“把这个蓝色的东西给我拿过来”的时候,并不需要你在旁边进行解释“我所说的蓝色是除了黄色、白色、黑色之外的蓝色”,无需如此,因为只要建立一个法的时候,它的违品必定是已经同时遣除了。其实,我心里想“这是蓝色东西”的时候,间接就遣除了蓝色之外的各种颜色,此时,其他颜色的增益肯定不会存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执著这是蓝色的分别念也是遣余。

  对此,大家应该明确了知,这种分别念决定是一种遣余。虽然它并没有明显地遣除违品增益,如说“柱子是刹那性,并不是常有的东西”,但是当我们执著一个事物或者说出一个名称的时候,它的违品就已经被全部遣除了(在这里只要不是事物本体的法全部都成为违品)这样一来,即可成立所谓蓝色的执著既是分别念,也是遣余。

  那么,依靠这样的遣余能不能得到真实的自相呢?实际上遣余并没有真正的对境,只是对总相法进行执著。如果遣余也有一个除了蓝色以外的固定性对境,那么,我们在说蓝色或想蓝色的时候,就不一定能得到蓝色。因为,蓝色的遣余对境如果是蓝色以外的法,那就不应该得到蓝色,而应该得到蓝色以外的法;但正因为除了我这次所想的蓝色之外,其他的对境是不存在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可以把总相误认为自相,即将总相和自相误认为一体,从而得到照了境的蓝色。这里关键的一点就是误得,所谓误得就是把总相误认为自相并以此真实获得对境;也就是说,人们所希求的照了境——蓝色的自相,最终一定会得到。不管是对别人说“把蓝色的东西给我拿来”,还是我自己心里想“我要取蓝色的东西”,此时对境无论是布匹的蓝色还是大海的蓝色,或蓝天的蓝色等,只要是把总相误认为自相,就可以获得真实的对境。

  有些人可能会这样想:怎么能得到蓝天的蓝色呢?实际上这种蓝色也可以相似性地得到,比如说通过照相机拍摄蓝天,蓝天的行相已经拍下来了,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相似的蓝天吧!同时,你也产生了相应的眼识,这就是一种得到,因为眼识依靠色法而产生,在产生蓝色眼识的时候,识已经变成了对境蓝色行相的能取了,即与对境行相相同的能取,所以蓝天的蓝色也可以成为照了境。有些观修大圆满的人,也是依靠蓝天认识了自己心的本性。这些都是通过照了境的方式得到的一种对境。所以,应该可以这样讲,就是自己的分别念将总相误认为自相,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获得它的对境。

  那么像刚才对方所说的,这种执著蓝色的分别念既不是现量,也不是比量,故而不是量的过失有没有呢?不会有的。因为这种蓝色的执著,从外观的角度来讲,它毕竟是一种未经推理的分别念,所以不属于正量;但是从内观的角度来讲,实际上它就是一种自明自知的自证识,这种自证全部都可以包括在自证现量当中。正如陈那论师在《集量论》中所讲的那样:“分别亦许为自证。”即分别念也可以承许为自证。所以,从内观的角度来讲,凡是符合实际道理的分别念,全部属于自证现量当中。不仅如此,即使是不符合外境实际道理的分别念,从内观的角度来讲,也可以说是属于自证。正如第一品中所讲的那样,我们见到的毛发、二月等,从外境的角度来讲,它们是不存在的;但是从识的角度来讲,这些与识的本体是无二无别的,因此也可以理解为自证。总之,不仅正确的分别念从内观的角度讲是自证现量,而且错乱的意识从识本体的侧面来理解的时候,也应该安立在自证当中,当然从外境不存在的侧面,它是属于非量的。

  这样一来,对于“这是蓝色、这是白色、这是柱子、这是佛学院”等念头,我们有些人害怕“这既不是现量,又不是比量,也不是遣余,在什么里面都不能包括”,不知道此分别念到底归属在哪里,非常的着急;但也不用这样着急,我们依靠因明正理进行观察,从内观的角度来讲,所有的分别念都可以包括在(自证)现量当中。因此,不包括在量中的过失是没有的。

  这以上是第一个问题,下面是第二个问题。

  子二、以定解断绝增益之理:

  本科判的意思是依靠定解可以断除违品的增益。

  因明前派认为无分别念是可以有决定性的,而我们自宗认为无分别念没有决定性。如果现量有决定性,那肯定能断除增益,但是断除增益并不是现量的工作或者说作用,陈那和法称论师的因明论典中并没有说过现量能断除增益。

  当然,在这里没有直接对因明前派进行驳斥,但因为他们也承认这种观点,所以这里也是间接地破斥他们。

  当知何者具定解,依凭彼者断增益。

  我们一定要了解,依靠决定性的识能断除其违品的一切增益。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定解与其违品增益,这两者就像光明和黑暗一样,是不并存相违,也即以定解决定能遣除增益。在学习《定解宝灯论》的时候也讲过,我们相续中如果真正生起了决定性的定解,如前后世存在、因果存在、三宝有加持、佛陀是量士夫等,那么与其相违的怀疑、邪见、分别等违品全部都会被遣除的。

  对于增益,如果广说就应该按照《般若经》里面所讲的三十二种增益(颠倒分别念)来宣讲。那增益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所谓的增益,是指本来不存在的反而认为存在,本来存在的却认为不存在;其完全是一种邪知邪见,或者是一种捏造的、虚构的分别念。这样的增益,可以依靠具决定性的定解遣除,比如说我们以决定性的分别念认为“这根柱子是蓝色的东西”,在产生这个分别念的当下,根本不会有“这是不是蓝色啊?这是黄色或红色。”的情况出现,这样的怀疑与增益肯定被遣除了。所以在一个人的相续当中,定解与增益这两种分别念绝对不会同时存在。因此,学习因明会逐渐消除自相续当中的许多杂念和分别念,对大家应该有非常大的帮助。为什么现在有些人在课后提不出什么问题了呢?因为在相续当中已经产生了可靠的定解。有些人刚学佛的时候,觉得佛法当中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念头多得不得了,好像觉得佛法全部都是不合理的;然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课后让大家提问时,好像问题越来越少了。当然,这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自己特别懒惰,没有专注去研究,所以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去问;另一种是已经生起定解,原来相续中的邪知、分别念、疑团全部都没有了。

  应该说我们现在这样的学习机遇是非常难得的,无论有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问,在这里我并没有限制提问的界限,没有说除了因明或是我所讲的课之外,其他的问题不准问;当然,一些世间的问题,比如说家庭、婚姻等这些与我们无关事情,你们也不会提出来的;除此之外,在佛法上不管是牵涉到哪方面的问题,都是开许让大家问的。但是这么多的知识分子,这么多具有一定智慧的人士,大家都觉得没有什么问题,这说明在我们相续当中已经生起了定解。生起定解以后,其违品如邪念、邪知、疑问、疑惑等全部都自然消除了。今天有一个道友,通过文字的方式给我讲了他最近学习因明的一些感想,我看了以后很高兴。为什么呢?他说通过学习因明,以前自相续当中很多胡思乱想的分别念全部都根除了;并且通过学习因明和中观,从内心深处对大乘佛法真实生起了不可退转的信心。我想他也没有必要在我面前说好听的话话,在他相续中应该是产生了正见和信心,并且如山王般的这种见解和信心应该会稳固下去的。这就是学习因明、学习理自在父子的殊胜论典,所得到的加持力。

  因此,在任何一个人的相续当中只要有了正见,就不会有其违品的邪见。比如说在自相续中完全可以断定,在名言当中人有前后世的时候,就不可能还觉得:“唉,我死了以后,到底会不会有前后世啊?”原来,有一个念了十五年佛的老年人,他一直到处打听:“到底人有没有前后世啊?”我觉得不需要这样,当人有前后世的定解真正在相续当中生起来的时候,其违品——人到底存不存在前后世的这些邪念,全部都会土崩瓦解、荡然无存。因此,在我们相续当中引生像光明那样的定解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旦引生了这种具决定性的定解,那么所有黑暗般的违品——怀疑和邪见就全部自然断除了。

  所以,任何一个具有决定性的定解,都可以断除其所有的违品。如我们通过因明了知了一切万法是无常的,从此以后,“我的寿命是常有,柱子是常有”等的增益会统统断尽无余的。

  以上说明了第二个问题,下面宣说第三个问题。

  子三、说明此为阿阇黎之意趣:

  我们刚才也讲了,所谓的增益和决定二种意识全部是通过遣余的方式来进行破立的,这种道理是两位理自在的究竟观点。

  决定增益二意识,以遣余而缘取故,

  谓彼二者非现量,实是彻知理者说。

  在上面我们讲到的“这是柱子,这是无常”等,都是一种决定性的定解;而与定解相违的“这不是柱子(本来明明看见的就是柱子,但却认为它不是柱子),柱子的本体是常有的,不是所作的”等非理作意皆属增益。定解和增益这两者实际上都是分别念,并不是无分别的现量识,所以此二者都是以遣余的方式来取外境的。

  如何以遣余的方式取境呢?首先是定解,比如说我认为这是柱子,柱子以外的事物全部被排除,从而建立柱子的本体,在分别念面前这样取对境的总相;然后是增益,如果我认为柱子是常有,当时虽然这种作意是非理的,但在这种作意面前柱子常有以外的无常、瓶子等其他事物全部遣除,也是以这种方式来取对境的。所以这两种有境都是遣余,而不像因明前派所承认的那样,执著柱子可以是现量,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它绝对不可能是现量。记得在本论的《自释》当中说,承许现量见到蓝色的反体是不合理的,这只不过是自己的分别念而已。因明前派的有些论师认为,可以现量见到蓝色柱子上蓝色的反体,但实际上不可能现量见到,因为反体是以分别念来安立之故。

  在萨迦班智达遇到克什米尔班智达之前,藏地的有些论师认为蓝色在本体上存在,有些认为不存在,那这个反体到底存不存在呢?当时,克什米尔班智达对萨迦班智达是这样回答的:“我不懂什么蓝色的反体,反正柱子就是蓝色,这就是本体。”因此,我们应该了知,蓝色本来是柱子的本体。但在分别念面前,蓝色既可是本体,也可是反体,当然柱子还可分所作、无常等诸多反体,但这些都是假立的。然而因明前派的有些论师却认为,一个法上面存在许许多多实有的反体;这样一来,只要见到蓝色等的时候,以眼识就能见到蓝色等各种反体。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他们没有分开显现和遣余之故。如果分开此二者就可了知,反体是不可能被现量见到的;否则的话,就会有能现量见到蓝色的反体,却见不到无常的反体等许多过失,这些在下面还会说的。

  由上可知,增益和决定性这两种心识都是遣余,并不是现量的有境,这也是陈那和法称论师的究竟观点。法称论师在《释量论》当中这样讲过,决定的分别心能断除其违品的增益,比如说以柱子非为常有(无常)的分别念,来断除柱子不是无常的增益分别心;并且,声音和名称也能断除一些分别的增益。而所谓的这个“对境一自体”的现量,却不能断除分别的增益,因为它的作用是无分别地取自相之境,即只要呈现在面前的对境,全部无余照见,仅此而已。这个《释量论》的教证在,蒋阳洛德旺波尊者的注疏当中也引用了。意思是说,决定的分别心能断除部分的增益,名称也可以断除增益,比如我说“柱子”时,柱子以外非柱的增益全部可以断除,这就是遣余。遣余有名言遣余和心识遣余,前者是语言上的遣余,后者是心识上的遣余。实际上,语言上的遣余归根结底还是包括在心识遣余当中;如果没有心识遣余,仅仅依靠语言则不能进行破立,这些道理我们在后面还会给大家讲述。因此大家应该明白,因明前派承许“无分别念有决定性”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总而言之,归纳上述内容后应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是无分别的心识,它肯定是以显现的方式来取自己的对境;只要是有分别的心识,它肯定有决定性,如是就能遣除增益。遣除增益的道理,按照理自在论典中的观点来讲,就是以现量不可能遣除增益,这个问题一定要搞清楚。

  今天在一个问题中也讲到了,现量为什么不能断除增益,因为现量只能显现对境,不能断除它自己的违品,断除违品并不是它的作用,只有分别心才有断除违品的功用。我们的心相续当中有正确和错误的两种分别心,执著柱子常有是错误的分别心,它虽然断除了自己的违品,但这是不符合实际道理的一种遣余;而执著柱子无常的分别心,就是符合实际道理的一种遣余,前面断除增益,就是从这个角度讲的。

  我们千万不能把前面所说的决定性和现量混在一起,因为因明前派所许的“既是现量,又有决定性”的观点是非常不合理的。因明前派的老论师们,虽然你们已经圆寂了,但是你们在法界中也要关注我们的观点!因为有些过去长期学习因明论典的论师,即使已经离开了人间,但在别的一些清静刹土当中显现不同菩萨形象的时候,也有可能关注我们的观点。原来有一个法师,他在自己情绪特别高涨的时候说:全知果仁巴!不管你在哪一个清静刹土,请你谛听,我马上要给你发太过了。我倒不是这个意思,其实我的意思是说,你们因明前派的这种观点,按照萨迦班智达的观点进行分析时,有些地方也应该有一些不同的解释方法。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这个意思。

  有时候大话说得太过,再过一段时间或者几年以后,自己也会感觉到那时候说得太过分了,因为我们的分别念并不是特别可靠。当然,如果是跟着萨迦班智达的观点,稍微说一点,也可能不太要紧,就像有些胆子不太大的人,跟着一些英雄,对别人说一些过失;但如果是完全依靠自力来说的话,这是非常恐怖的事情,肯定不敢讲。所以,应该按照萨迦班知达的理论,对因明前派的一些观点进行分析,就是这个意思。

  下面宣说分别不取显现境之理。分别心不取外境的显现,所谓外境的显现,是指自相法的各种特征不是用分别心来缘取,主要解释这个道理。

  壬三(分别不取显现境之理)分三:一、若显现则破立应成顿时;二、一境之所有名称皆为异名;三、若以反体辨别则成遣余。

  癸一、若显现则破立应成顿时:

  名分别以显现量,破立应成同时知。

  如果按照对方的观点来说,以分别念或名称来取显现,即以显现的方式来衡量外境,则世间当中所有的破立、有无、是非等全部都变成一体了。

  在解释每一个颂词的过程当中,希望大家好好地谛听,尤其是具有一定智慧的人,对于某些颂词也不一定第一次就能听懂。影响我们的原因很多,有时候我们的分别念散乱于外境,有时候身体不好,有时候心情不好等,所以第一次听的时候不一定懂;如果第一次不懂,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听,那即使开始不懂,最终肯定会懂的。我以前因明也学得不是很好,在学院当中因明学得非常好的这些论师们面前,我都不敢与他们辩论,虽然以前也去过辩论场,但辩得很差,而且现在人也老了,连因明的辩论场也不敢去了。

  但是不管怎样,我觉得自己的这种学习习惯还是很好的。因为不管是学因明、中观,还是学习俱舍等哪一部论典,有不懂的地方,我就一直研究直到懂了为止;虽然别人已经讲闻完了,但是我知道这一段自己不懂,就是说这次辅导或别人讲的时候我还没有弄懂,那就过两天再看一遍,如果还不行过两天又看一遍,这样反反复复地对一个难题下了很大的工夫。所以,学习因明虽然已经过了这么多年,但是现在看到有些偈颂的时候,当时很多的印象也会浮现在眼前:如当时我是怎么下工夫的,刚开始的时候我的想法是什么样的,结果论典里面的内容是这样的……而我们这里的有些道友,好像简单的、好懂的内容不愿看;难一点的内容又看不懂,也不愿看,就这样放着。这样一来,整个论典与你相应的部分或者有利的地方就会很少。所以,希望大家注意谛听。

  分别念或名称取外境的方式是否定非他本身的名言,比如我们说“柱子”时,柱子以外的事物已经被全部否定了。在我们分别念当中,这样的名称或决定性的分别念就是“柱子”。我们以前讲过,对总相的执著,根本不是以显现的方式来衡量外境的,应该是以遣余的方式来衡量的。

  如果分别念或语言以显现的方式衡量外境,即外境自相上的任何特征,以显现的方式来衡量,就会漏洞百出,有非常多的过失。有什么样的过失呢?因为大家都知道,在物质的本体上有无常、所作、颜色、形状等很多的反体,如果以显现的方式来衡量,则我心里面想某一个事物的时候,事物的全部反体就会在我的意识面前显现,这有很大的过失。比如说我想柱子的时候,那这根柱子的所有特征,包括所作、无常等,应该在我的内心中对其全部明白、通达;还有这根柱子的有无是非,以及它的生灭过程等,应该在我的心里全部浮现出来。如果这样,那我以心想“这是柱子”来建立柱子时,柱子上面所有的无常、所作等特征就已经全部建立了;我想“这不是柱子”时,非柱的所有特征也已经在我的心前全部建立了。同样的道理,如果语言也具有这样的功能,则世界上只要是能说“柱子”的人,就会通达柱子全部的特征,那这样,“柱子是所作,但它是不是无常呢?”这种怀疑谁都不会有了。因为只要会想、会说“柱子”的人,其心里面浮现柱子时,他早已通达了柱子无常的特性。

  进一步说,因为一切诸法的本性是无常、痛苦的,如果分别念以显现的方式来衡量,那么每一个人只要想“一切诸法”的时候,在他的相续中,一切有漏诸法的四大本性——无常、不净、苦、无我,会全部自然证悟。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绝对不是的,因为分别念并不是以显现的方式来取境。众生虽然会说、会想柱子,但是无常的观念,并不一定能在其相续中生起,所以在会说柱子的人面前,我们也经常用自性因——“柱子无常,所作之故”来进行推理。这说明我们的分别念、语言并不是如理如实地衡量或了知外境的所有特征。否则口里面一说“地狱”,地狱的所有的特征都会在我的口里面现前,那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这样谁都不敢说话了。

  大家一定要明白,所谓的现量,如果从对境的角度来讲,则是“一法无有明不明”,即用显现来取境时,一法上没有明显与不明显的情况出现;如果从有境的角度来讲,则是“以显现取无轮番”,以显现来取境时不会有轮番,即现量识不会有轮番出现境之特征的情况。因此,我们应该要知道,衡量外境的时候,全部是以我们的分别念了知;说外境的时候,全部是用语言大概地宣说,此二者都没有以显现的方式现见。

  开始讲本品的时候,我也提醒过大家,显现和遣余的问题非常重要。我始终觉得现在的世间人,因为分不清楚这些道理的缘故,始终就处于一种迷迷糊糊的状态中,自己到底在说什么、想什么,根本就没有搞清楚。虽然我们因明学得也不是很好,但是学了因明以后有这种感觉:好像是太阳从模模糊糊的云雾当中已经出来了!在名言量衡量的过程当中,“哦,原来我说的是什么!我想的是什么!我们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时候,通过什么样的迷乱来进行沟通的。”这些全部都一目了然。因此,对想学好经论的人来讲,应该说学习因明是不可缺少的;对于想学习一些世间正理的人来讲,学习因明也是非常重要甚至是不可缺少的。我有时候这样想:“哎,现在世间上绞尽脑汁、一辈子当中专门研究一些世间哲理、文学的这些人,智慧也是非常不错、非常了不起的,不像我一样糊里糊涂的;但是他们因为没有遇到这样的正理,没有遇到这么殊胜之论典的缘故,在取舍和研究领域中的一些问题,始终是搞不明白。”我们从国内外一些文学巨匠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得出来:虽然他们白天、晚上一直研究,但到了一定的时候,最后实在是搞不清楚,找不到方向了。以前,我放牦牛的时候,赶着牦牛一直往前走,最后找不到回来的路了,想回来特别地困难,只有坐在山顶上一直哭:“妈妈啊!你来接我啊!”。现在有些世间人,一辈子当中把所有的精力和智慧用在一些领域上面进行探索,但最后也可能只了知部分的结果。所以,我真的有这种感觉,如果世间上的知名人士、文学家等能懂得因明的道理,那对什么事情都会判断得非常清楚、一目了然的。

  癸二、一境之所有名称皆为异名:

  即一个外境所有的不同名称只是成了异名,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不同的,会有这个过失。

  一事纵取众多名,实是异名非不同。

  如果说以分别念和语言能取外境所有的现象,这是不合理的。怎么不合理呢?“一事纵取众多名”,一个事物从分别念的角度来讲可以取很多不同的名称,如所作、无常等,而且它们都有不同的能力和作用;“实是异名非不同”,如果按照你们所说的那样,以分别念和语言能取外境所有的现象,所作和无常这些全部就变成了只是不同的名称而已,也就是说只是名称不同,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差异。比如说一个事物有所作、无常两个名称,此二者只不过是名称不同而已,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不同的,应该有这种过失。

  这个道理应该怎么样理解呢?我们平时衡量外境的时候,在分别念面前可以这样说“柱子的圆形、所作和无常”,这三者在分别念面前有三种不同的作用:说“柱子”时,在我们的心里面就浮现出整个柱子的形态,即这根柱子的整体完全显现;说“所作”时,依靠一些工匠的技术进行造作而形成的过程会显现;说“无常”时,柱子到了一定的时候,依靠外缘会毁灭的。从分别念的角度来讲,这三种是柱子不同的侧面,而不是一体。首先,“所作”是指造作的过程,不会是毁灭,所以根本不会是无常;然后“无常”的反体也不是整个柱子的本体。在我们的分别念面前,这些是分得清清楚楚的,全部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功能、名称。

  前面我们也讲了,如果以分别念缘取外境的所有显现,那从事物本体的角度来讲,在自相的本体中所作就是瓶子、瓶子就是无常,这三者是一味一体没有什么可分的。既然这三者是一味一体,而且又能以分别念取显现,那么一说瓶子时,除了不同名称以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了知的了。

  如果这样承认,那会有什么样的过失呢?我们就无法依靠因、法、事这三者来进行推理,比如说“这个瓶子是无常的,因为所作之故”,其中瓶子是所诤事、无常作为立宗、所作为因,以此进行三相推理的时候,这三者在因明当中有不同的名称,叫做因法事。我们从瓶子的所作、无常等是不同的反体角度,在自性因的情况下,可以立因法事三者;而从自体的角度来讲,所作、无常、瓶子是一味一体,以分别念进行衡量时,因法事三者就无法分开,这样一来,我们说“瓶子无常,所作之故”的推理时,就成了“瓶子是瓶子,因为瓶子之故。”这样根本无法进行推理,因为不同反体只不过是不同的名称、仅是异名而已。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谓的自性因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在我们的分别念面前,因为有相似错乱因的缘故,有些人虽然知道瓶子是所作的,但是根本不知道瓶子是无常,所以在不知道无常的人面前,我们说“这个瓶子肯定是无常,为什么呢?因为它是所作的之故,所作肯定是无常,如同柱子一样。”这样一说的时候,别人想了想:“哦,对对对!”然后,他相续中常有的执著就会遣除。自性因有这种功用,但是以对方的观点根本不会有这样的功用,因为只是不同名称而已。

  比如说,有时候月亮也称成清光者等,如果月亮与清光者一体,这就没办法推理了;在我的家乡,原来有一个姑娘叫做“母狗”,也叫拉姆,如果我们说:“你是拉姆,因为是母狗之故。”那这个推理就不太合理。不过有些不同的名称,也能了知不同的事物;但一般来讲,一个人的两种名称是不能互相推的。

  有些人觉得给人取狗的名称很奇怪,其实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在爱因斯坦的传记里面记载,当他所著的《相对论》问世时,有一个小女孩看了以后特别地欢喜,专门给爱因斯坦写了一封信说:“我看了你的巨著《相对论》,非常地生信心,我特别地喜欢你,但是没办法用语言来表达,我有一条最喜欢的小狗,我就把它的名字改为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看到这封信后特别高兴,他回信说:“非常感谢你,你对这个小狗这样称呼,我也非常高兴,你最好是把这个小狗的照片寄一张给我。”当时,他对此是非常认可的。不过民族传统有些地方是不同的,不要说是科学家,就是一般人,如果有人把自己的名字取成是动物的名称都会不太高兴的。我们这里有些道友,别人给他取一些不雅观的称呼时,听说也有一点不高兴;前几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任时,有一个人给自己的小狗取名为克林顿,后来政府也专门打官司,给他很多的处罚。但这些,可能都是由于习惯不同而导致的吧。

  有时候,我感觉世间上一些科学家、文学家的心是很开放的,别人怎么样利用、怎么样取笑也不计较、不在乎。对于爱因斯坦来说,他不仅是在科学界当中,就是在世间上,也是一位能与牛顿相提并论的著名人士;而且在人类的和平、自由等领域中,也做出过一定的贡献。就是这么著名的一位人物,但他却并未对这种事情斤斤计较;而如果别人把我们的名字取成恶狗、牦牛等,自己肯定是非常不高兴的。当然,这也可能是由不同习惯而导致的吧。

  但不管怎么样,分别念如果是以显现的方式来取外境,那么所有的无常、所作等不同反体,全部都已经变成了不同的名称而已,这样一来,互相怎么样推理呢?根本就没有办法推理,“瓶子是瓶子,因为是瓶子的缘故”,这样说的话,谁都不知道在说什么。所以,遣余虽然从自体的角度来讲是一体的,但是从反体的角度来讲,在分别念面前各自有它的价值和作用。这一点,大家务必要了解。

  癸三、若以反体辨别则成遣余:

  对方这样认为,我们根本不会有你们上面所讲的这些名称互相推理的过失,为什么呢?实际上无常、所作等全部是从反体方面安立的。对方这样说时,那我们就更容易回辩了,因为如果是反体就应该成为遣余。

  以反体分即遣余,于彼立名有实已,

  自认显现乃错乱。

  你们说无常、所作等全部是以反体来分的,那它的有境决定是遣余;如果是遣余,则所作、无常等除了在分别念面前假立之外,根本不会有它的实质;没有实质,则无分别的现量是不可能见到这些反体的。如果你说以无分别的识来见到这些反体,这是极大的错误,因为现量根本不可能见反体。所以,不管是因明前派,还是世间上不了知正理的人,只要认为无分别识能照见反体,就是不合理的。

  也许我们有些道友还会认为,眼识已经见到了蓝色、所作等反体。反体绝不能在现量识面前提,一提起就说明你没有通达因明中取对境的真相。就像我们刚才所讲的那样,遣余识能分开不同的反体,实际上确实是有它的作用,这一点我们在后面还会说到。在分别念当中,本来是一个的东西可以认为是很多,本来是很多的东西可以认为是一个。为了明白内在的真相,在我们判断事物的过程当中,认识遣余识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把现量识也弄成了遣余识,那这是一个概念性的错误,这是不合理的。因此,不要认为显现就是遣余,遣余就是显现,这种观点完全是错误的。

  第十九节课思考题

  51、个别论师认为执蓝色反体的识既非现量,也非比量,也不可能是遣余,这种观点合理吗?

  52、为什么无分别有决定性不合理?二位理自在的究竟意趣是什么?

  53、分别取显现境有哪三大过失?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