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量理宝藏论释 第五十九节课
2014/9/3   热度:346
索达吉堪布:量理宝藏论释 第五十九节课 《量理宝藏论》第九品当中,正在讲以量成立世尊成为量士夫,现在讲“说自宗合理”中的建立无有我执之光明无终。 卯二、建立无有我执之光明无终: 前面已经给大家作了介绍,到了最后的时候我们的分别心会有终结,就是有完结的时候;因为分别念通过无我的智慧斩断之后,再也不会产生。所以,轮回虽然是无始的,但是对个别众生来讲却是有终的。于是有人心想:那么,我们光明的心的本性是不是也有中断呢?比如,当我获得涅槃的时候,我心的相续会不会也以此而中断?有没有这种情况呢?下面进行回答,并没有这种情况。 生起明心因已齐,无障碍故决定起。 从了义的角度讲,众生心的本体,不管是显宗还是密宗,都共同承认为是空性光明无离无合的一种本性。这种本性,从凡夫到佛果都不会灭尽,也就是说这种光明的心没有灭尽的时候。当然,这是从光明如来藏而言的。这方面的内容,在显宗论典《宝性论》当中有广说;密宗里面,外续部和内续部的有关密续里面则阐述得更为清楚。 而此处所讲的光明的心,是指唯识宗的有些论典中讲到的依靠四种理由来建立、远离能取所取的明清心识。这种明清的心永远也是不会灭尽的,不会灭尽的原因:一个是它的因具足,任何一个法,因缘具足果就会无欺产生;第二个原因它没有障碍,因为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与远离能取所取的明清心识没有任何相违之处,没有相违的话,它一直会延续到佛果。因此,在获得佛果的时候,它就不会像众生不清净的分别念那样中断,这种明清的心不会终止、间断。不间断的理由,在《释量论》中有广说。 总而言之,我们的分别心最终全部都会灭尽的。因为,贪心等是烦恼障,对三轮执著的心属于所知障,而在获得无我智慧的时候,随着证悟的不断提升,相续中所有能取所取的分别心也会随之不断灭除;而证悟究竟时,分别心也会全部灭尽无余。远离能取所取的心的光明虽然不是分别念的境界,但是这种光明的现分就像《定解宝灯论》里面所讲的那样,永远也是不会灭的。到佛果的时候,佛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也是以这样的明清心而显现的。但是,这种明清心无法以分别念来进行推断、揣测,也就是说它是无法衡量的。 总之,因缘具足的缘故,无有障碍的缘故,心性的本体不会灭尽,它会连续不断地产生,乃至现前佛果的时候也会存在。这个道理大家应该搞清楚。 下面讲前面所推出来的因是周遍的。 子二、建立周遍: 我们现在的这个心,为什么以后一定会变成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的智慧境界呢?因为,心跟任何其他事物都是不相同的,它具有任何其他事物不具备的功能与特点。也就是说心的所依极其稳固,依之可以进行串习与修行,并能最终达到无限圆满的境界。而除心之外的其他任何事物,都没有这些功能和特点。因此,下面所讲到的这些理论是周遍的。 串习畏等生明受。 此处讲到,心的所依是稳固的,因为我们从凡夫一直到成佛之间,相续中所积累的资粮、功德,一直以蒸蒸日上的方式存在,这说明我们的所依是稳固的。再加上长期修行,心的相续从资粮道到加行道,加行道到一地,一地到十地一直有所增上;也就是说越修行,相续就会越有所改变。这一点,《释量论》也说了,如果我们的相续一点都没有改变,那就应该有这样的情况:我们学习任何一种知识,会越学越笨;或者到了一定的时候,再也无法上去。可是并不是这样的。因为我们从小到现在越来越学习,自相续所积累的智慧也越来越多,功德也越来越增上。这一点,凭我们自己的体会也能感觉得到。 因此,在所依稳固的基础上长期修学,自相续的功德会越来越增上,因为经过了长期串习的缘故。这一点,以我们平时的经验也可以知道。比如说有些人心里面经常串习恐怖,结果就会出现恐怖的境相;或者说经常引发强烈的贪心,有时候贪心的对境就会出现。这说明,我们的心随着串习会有所改变。当然,这两个比喻并不是从最究竟的方面来比喻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心随着串习力会有所改变,是从这个角度来安立的。这样一来就会知道,我们的心随着串习、随着修行会越来越有进步。 壬二、建立法相: 明清的心真正到了最究竟的时候,它的法相到底是什么样呢?下面就讲这个问题。 无二取故成无谬。 前面也讲了,瑜伽现量不可能有能取所取。既然完全没有能取所取的分别念,而且存在心性的本来光明,那么这种心就应该是无有错谬、无有分别的。因为它能无误衡量对境,所以它是正量。因此,佛陀和菩萨的智慧应该以这样的理论来建立:它能照见一切对境而且符合实际情况,与事实没有任何相违的缘故,诸佛圣者的所见成为正量,因为它没有错谬、没有分别。如果有分别,分别的心和心所是三界的本性,那就不符合实际真相,会有这种情况。这是建立法相。 希望你们把这个科判跟前面的内容结合起来继续宣讲、思考。因为时间关系,我在这里进行详细推断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今天就讲得稍微略一点。 壬三(遣于成立义之诤)分二:一、遣断圆满不合理之诤;二、遣智圆满不合理之诤。 癸一、遣断圆满不合理之诤: 有人认为,佛陀断除一切障碍不合理。对方向我们发出这方面的辩论。 有谓不能不知晓,不稳故无断解脱。 有些外道认为:从凡夫到佛之间智慧越来越增上,最后获得佛陀的一切种智并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这种情况是不合理的。为什么不合理呢?首先,他们认为不能断除障碍,所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不能断除。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障碍是心的本性,也就是说所知障和烦恼障就是分别念,分别念跟诸障碍无二无别;如果断了诸障碍,那众生就没有心了,因此不能断除。其次,即使能够断除,但凡夫众生具有愚痴烦恼,因此也不知晓断除诸障碍的方便。第三个原因,即使已经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但是到一定的时候也会恢复;原来断完了的,已经获得阿罗汉果位或者其他圣者果位的众生,他们的烦恼习气会恢复,所以不稳固。 通过以上三个理由,他们认为,佛陀断除一切障碍的道理不成立。不能、不晓、不稳固的缘故,你们佛教所承认的,佛陀断除一切障碍的说法极不合理,对方是这样认为的。 我们可以对他们如是遮破: 非自性故有方便,及除因故解合理。 我们对上述几个问题完全可以回答,其实这些在《释量论》中讲得比较广,在本论中则以摄略精要的方式进行宣讲。你们刚才说:不能、不晓、不稳固,我们说:能够、了知、稳固,可以反过来这样辩论。 第一个原因是能够断除。怎么能够断除呢?因为,烦恼障和所知障根本不是心的自性。心的自性是光明,而烦恼障和所知障完全是众生的迷乱分别,它们是偶尔性的,并不是心的自性,就像虚空中的云雾一样。如同我们不能认为云雾与虚空一味一体一样,心的本体绝对不是烦恼障和所知障的自性。《释量论》说,心性即是光明。正因为客尘是忽然、偶尔性的,不是心的本性,因此能够断除。 第二个原因,你们说众生不知道断除障碍的方便,其实是知道方便。有些凡夫众生,依靠佛陀与传承上师的教言就能了知。那如何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呢?首先要通达空性见解,通过修行之后就可以断除,也就是说以修行和见解的力量可以断除。所以,不了知方便的说法也是不合理的。 第三个原因是稳固,你们说不稳固,这种道理也是不合理的。因为我们是以断除种子的方式而断掉障碍的根本,就像种子已经烧坏了,它永远也不可能再恢复一样。水银通过处理之后,它再也不会变成毒;同样的道理,通过无我的智慧,自相续中的障碍从根本上、从种子习气上已经断掉的话,那它再也不可能恢复。自古以来,不管是阿罗汉,还是不退转果位的菩萨或者佛陀,他们从来没有变成过凡夫人,这是事实。所以,已经开悟、证悟的人,最后又退失到凡夫地的情况是没有的。虽然小乘自宗的观点认为,有些阿罗汉有暂时退失,但大乘并不这样承认。获得佛果以后,原来的种子、习气又复苏,再流转轮回当中,这种情况绝对没有。因为自相续当中,流转三界轮回的根本——烦恼和业的相续,已经被无我的智慧火焚烧殆尽了。既然已经烧完了,那怎么还会开花、结果呢?绝对不可能有。如果有,那就违越了因果规律。因此,这种情况也不合理。只不过因为你们外道对因果规律不太了解,所以才会导致如此邪见的产生。所以,从断除障碍的角度来讲,佛教自宗所承认的解脱以及所获得的佛果合情合理。这个问题应该这样来安立。 癸二(遣智圆满不合理之诤)分二:一、遣因修道不合理之诤;二、遣果遍知不合理之诤。 子一、遣因修道不合理之诤: 谓以跳水熔金喻,成立串习非容许。 这是个别外道的观点。他们说,你们佛教徒认为经过漫长时间修习,凡夫的心变成菩萨的心,最后获得佛陀的智慧,已经变成无量无边的广大智慧,这种情况不太合理,因为世间上的任何一个东西都不可能达到无限的境界。 他们用了三种比喻。首先是跳跃的比喻,他们说:比如有些运动员跳高、跳远,到一定限度的时候,就再也不能无限度地跳了。国际上所有的运动员,没有一个人能通过训练,一直跳跳跳,最后飞到虚空当中去,跳到了天边,没有这样的情况。虽然有些人刚开始不会跳,通过训练慢慢慢慢有了一些进步,但是到一定的时候,他再也不可能提高了。从这个比喻也可以知道,你们的佛陀有无边的智慧不合理。 第二个比喻是水的比喻。比如说用火来烧水,最后水开始沸腾,但无论怎么样水也不可能变成火的本性,水再怎么样热,它的温度再高,它的本体也不可能变成火的本性。同样的道理,你们说我们的心通过修炼,最后变成佛陀不可思议的二无我的智慧本性,这也是不可能的。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水也应该变成火的本性,但这种事实是没有的。 第三个比喻是纯金熔化的比喻。比如说一些金属物或纯金通过火来熔化,熔化之后一旦离开火又会变成固体,又会凝固,不可能永远处于液体状态。同样的道理,虽然通过对治力精进修持已经断除了这些障碍,也增长了智慧,但是一旦离开对治,佛的智慧就会变成凡夫人的心。 通过三种比喻可以说明,你们佛教所承认的佛陀具有不可思议的智慧不合理。对方以这三个比喻来进行辩论,其实这些比喻在《释量论》中都讲到了。 下面我们进行回答: 观待勤奋不稳固,复生起故不堪喻。 你们这种比喻不合理。要用比喻的话,应该用相合的;完全不相合,用这样的比喻,那就不合理。佛陀具有不可思议、无法衡量的智慧是成立的,没有任何理由不成立。你们在这里所用的这些比喻,完全都是不合理的。怎么不合理呢?首先是跳跃的比喻不合理。当然我们也知道,运动员到一定限度的时候再也不能跳得更好,其实其原因是这样的:他的所依是身体,那他再怎么修炼也不行。按医学观点来讲,人刚开始的时候不能跳很高,其原因是,人的身体中有涎分等沉重的元素、因素。通过锻练、训练,这些沉重的元素、因素越来越少,那个时候你的身体就能跳得越来越高。但是,当你身体中的沉重障碍全部遣除完了以后,你身体的跳跃就达到最高的限度了,你的所依——身体再怎么样修炼,也没办法提高成绩,因为你原来的障碍已经遣除完了。从此之后,自身能力已经达到极限,再也不可能接连不断地增上。所以身体并不是无有限度的比喻。而我们的心识从凡夫到佛果之间,它的慈悲、光明和智慧会越来越有所进展、越来越有所增上,一直到与所知万法相应的不可思议的圆满智慧彻底现前为止。 你们用一个有限度的事物来比喻无限度的事物,这完全是不合理的,所以第一个比喻不成立。因为你们的比喻,身体的跳跃观待勤奋,一旦离开勤奋,或者身体上面的沉重物全部祛除以后,就再也不可能进步了,这就是事物的必然规律。 你们刚才所举的水的比喻也不合理,因为它的所依不稳固。水,我们大家都知道,用火来烧开的时候它的温度很高,但再烧下去,它也不可能变成火的本性,要么继续沸腾,要么变成没有,也就是烧干。因为它的所依不稳固,它是水的微尘组成的。而我们的心识并不是这样,通过修炼以后,原来的悲心和慈心可以变成无我智慧的本性,或者说我们心识的慈悲和智慧的本体逐渐逐渐可以显现出来。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慈心和善心可以变成佛的本性,这在《释量论》中也讲了。为什么说众生的慈悲心是心的一种光明成分呢?《释量论》讲,这是因为每一个众生都具有善心,比如说非常粗暴的众生,像猛兽,它们的相续中也有对自己幼崽的慈悲之心。当然,如果用贪心、嗔心来比喻,老虎等猛兽的相续中也有贪心、嗔心,那与这个理由好像就比较相同。但是,他这里讲慈心和悲心的原因,是因为慈心和悲心与无我智慧不相违,这在《释量论》中也讲了。 当无我智慧越来越增上的时候,慈心和悲心也会跟着它而增盛;而贪心、嗔心以及嫉妒等烦恼分别念与无我智慧完全是对立、直接相违的,它们会逐渐减弱乃至彻底断灭。因此说,我们现在的慈悲心会变成无分别的慈悲心,并且越来越增上,到佛地的时候,慈悲和智慧的光明就会以最极圆满的方式存在。而贪心、嗔心与无我智慧完全是相违的,就像水和火一样;这样一来,在佛的智慧面前,不管是有缘的方式也好,无缘的方式也好,贪嗔等烦恼分别念都不会存在,其原因也在这里。刚才第二个比喻,水不能变成火的本性,是因为它的所依不稳固;而慈悲心变成佛陀无我智慧的本性,是因为心的所依是极为稳固的。不管众生转生到地狱当中,还是转生到旁生当中,或者证得阿罗汉的果位,乃至一地到十地,全部都是依靠光明心的稳固本体而产生的。所以,你们第二个比喻也不合理。 第三个是金子的比喻不合理。当然金液离开火的时候,它就会变成固体,这是对的。可是我们这里是以断根本的方式已经悟入了法的本性、实相,所以永远也不会退转。因为,虽然以前处在迷乱当中,但将迷乱的现象全部断除而悟入真正的实相之后,就已经获得了一种殊胜的果位,所以最后退回到凡夫的现象绝对是没有的。你们刚才所讲的,虽然金子已经熔化,但当火离开以后它又会变成固体,这跟我们现在所分析的事物完全不相同,所以你们这一比喻不合理。 因此,你们用三个比喻来说明佛陀的遍知智慧不成立,这种说法不合理。反过来说,我们自宗的观点:佛陀的智慧完全是依靠勤奋的力量、依靠串习、依靠所依稳固,最后断除所有不清净的种子而现前的,所以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的智慧完全成立。因此,具有这两种智慧的佛陀是成立的。应该以这种方式来回答,这是有关修道方面的辩论。 子二、遣果遍知不合理之诤: 谓由修习空性悲,变成彼性虽可能, 然诸所知无有边,建立遍知实困难。 对方认为,你们刚才所说的空性智慧的功德和悲心的方便法,这两者通过串习,最后自己的心达到大悲和智慧无二双运的究竟佛果,通过你们上面的分析,我们觉得这是有可能的;但是有一件事情我们不能理解,你们佛教说佛陀是遍知,能通晓一切万法,但通晓一切万法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一切万法有边际,那通晓它也是可以的,但是世间上的万事万物没有边际,那佛陀的智慧怎么能通晓一切万法的边呢?所以这一点是不合理的,有一定的困难。对方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回答的时候,用两个方面来进行回答。首先是: 主要之义不欺惑,乃是遍知如众聚。 我们对他们进行回答的时候,应该从两方面来考虑,这一句是一个方面的回答。其实,自古以来佛陀能不能成为遍知的辩论都是有的;如果我们佛教徒真正能按照两大理自在——法称论师和陈那论师的观点来进行分析,那么这个问题就很容易回答。在古代,在具有邪见的人面前,以古代的文化和佛教的逻辑推理结合起来就可以进行回答;现代的有些人也有各种分别念,也产生种种邪见,在他们面前,以佛教的逻辑推理与现代文化结合起来就可以进行回答。这是完全可以答复的。所以说只怕我们佛教徒不懂佛教的真理,如果懂了,那么回答对方的问题就绝对不会有任何困难。但是现在有些佛教徒,平时也没有深入研究佛教,一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不知道怎么说,或者只凭自己的分别念来进行回答,恐怕这是靠不住的。因为现在世间的有些智者,他们的相似智慧应该说还是比较尖锐的;所以,凭我们自己的力量来对他们进行回答,很多问题确实有一定困难。但是,如果我们会用前辈因明论师的教理,那就没有困难。 对他们怎么回答呢?回答的方式有两种,也就是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建立佛陀就是遍知。一方面,佛陀彻知一切必要之义,以这种道理可以证明佛陀就是遍知、量士夫。另一方面,以彻知一切万法的意义的推理可以了知佛陀就是遍知。有这么两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的意思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你要知道佛陀是遍知,不一定需要以了知无边无际的万法来成立,但是应该了知的一定要了知,对一个人最重要的希求,要满他的愿,所以对最重要、最主要的问题必须要精通。如果精通了这个学问,那就可以叫做遍知。比如说世间当中,这个人叫智者,因为他是专门研究物理学的学者,所以人们称之为智者。可是,这位物理学者对化学、地理等学科会不会精通呢?不一定精通,但是人们却称他为智者。以这个比喻可以说明“佛陀就是遍知”,因为他了知一切众生最需要的事情的缘故,所以称为遍知。这个时候有些人可能会怀疑:主要了知的事情佛陀倒是知道,但是对一切万法是不是不能全部通达呢?这不用怀疑,下面会给你回答的。 世间中,沉溺在三界轮回里面的可怜众生,他们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呢?就是赶快、迅速离开三界轮回的痛苦。对每一个众生来讲,这是迫不急待、极其需要的一件大事。比如说监狱中有一位非常痛苦的众生,对他来讲,其他的事情:监狱里面所有建筑物的分析,监狱里面的其他知识,这些并不是很重要,他只想从这里面解脱出来。对这样的人来讲,了知解脱的方法可不可以叫遍知呢?可以叫遍知。按照《释量论》的观点,佛陀是遍知的唯一理由就是佛陀无误宣说了四谛法门。这个四谛法门,世间任何一位学者和智者都根本不能通晓它的奥义。因此我们要知道:众生要离开痛苦,首先必须要知道痛苦,进而了知痛苦的来源就是集谛——业和烦恼。那么,这样的根或种子是依靠什么样的法来断除呢?依靠道谛。依靠道谛来断的话,最后就会出现灭谛的果。所以,四谛对希求解脱的众生非常重要。 佛经中有个比喻,一个人的心脏中了箭,对这位病人来讲需不需要分析:箭的质量是什么样?从什么地方射来的?它的长短是多少?这些并不是很重要。应该把箭拔出来并进行医治,让他的痛苦早日解除,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同样的道理,我们这些众生现在已经中了烦恼、痛苦的箭,从这些烦恼、痛苦中马上获得解脱,这才是最关键、最极需要的一件大事。所以说,佛陀为众生宣说了四谛法门,宣说了缘起空性,这就是成为遍知的最好理由。 这可不可以称为遍知呢?可以称为遍知。因为这里说“主要之义不欺惑,乃是遍知如众聚。”众聚指众人聚足,或者说人全部来了。“人全部来了”,这需不需要全世界所有的人都来呢?不需要,只要该来的全部来了就可以这样说。或者为了治病而配中药,我们很多中药医师会知道,“中药全部抓齐了”,是不是世界上所有的中药全部都齐全了呢?不可能。这个病人来了以后,医生对他说:药全部抓好了,你把药全部带走。是不是世界上所有的药他全部要背走呢?并非如此。但是人们平时说话的时候却说“药全部具足了,你把药全部带走”,这种说法是有的。同样的道理,因为佛陀了知四谛法门,所以可以称之为遍知——知道一切万法。可见,佛陀称为遍知的一个理由就是佛陀通晓一切必要之事。必要之事是什么呢?就是众生最需要解决的事情,也就是解脱。 解脱大事唯一佛陀能解决,其他任何凡夫众生都不能解决,世间中虽然有很多智者、学者、理论家和文学家,但是他们有没有力量、智慧或者说办法,让众生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呢?这样的人一个也没有,他们自己在临死的时候也非常可怜,你们看一看那些著名科学家的传记就会知道。有时候,我不想看他们前面的贡献,只想看他们临死的痛苦。因为,不管他们在世间中获得了什么样的奖项与荣誉,都不能给他们的解脱带来丝毫的帮助,当他们离开人世的时候,完全比不上我们山谷里面一个默默无闻的老修行人。这些老修行人虽然在世间法方面没有他们那么精通,但是他们临死的时候却知道自己的心怎么样转为道用。 下面以偈颂的方式总结前面所讲的意义。 了达一切必要义,诸智者称一切智。 如果我们了达了一切所需要的意义,那么诸智者就称之为遍知。萨迦班智达在《智者入门》中也说了,智者有两种,一种智者是了知一切万法的学者,一种智者是对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知识精通无碍。 悉皆云集而听闻,黄牛虽无非过失。 世间也是这样的。比如说,我们今天听法的行列中,所有的听法者都来了吗?我们说来了,全部都来了。但是,这里面大象、牦牛、小狗、小猴子没有参加,有没有过失呢?没有。那你刚才不是说所有的听法者都来了吗?听法者里面牦牛也可以听法,猴子也可以听法,以种下善根。牦牛不来的原因,所以我们今天上不成课,没有这种说法。我们平时开会的时候往往会说:“现在人全部到了没有?”“人全部到了。”“没有到啊!美国人还没有到,非洲人还没有到。”并非如此,“所有人全部到了”并不是指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要来,其他无关的人没有来而有关的人全部到了就可以这样承许。因此我们平时的语言中,遍知指的是在某一范围中对最主要知识精通无碍的人。人们并没有说:“这不能叫遍知,因为他还有其他的知识不知道。”没有这种说法。 于是,我们有些人认为:这样的话,是不是有些事情佛陀不知道?因为这里只讲精通四谛法门就可以叫遍知,那其他的知识佛陀是不是不知道?是不是用这种方式来搪塞呢?绝对不是。实际上,佛陀能知晓一切万法。上面只不过以世间共称的方式来建立佛陀是遍知,下面用推理来说明佛陀的确知晓一切万法。 抑或凭借比量者,成立彼为一切智。 或者通过比量成立佛陀为一切智智。当然,现量知道佛陀的智慧无量无边谁也没办法,阿罗汉观察佛的智慧肯定是无能为力的;而菩萨呢,即使文殊菩萨和观音菩萨去观察佛的智慧到底是不是遍知,他们也没办法,这如同普通人的智慧没办法衡量大智者的度量一样。但是,我们通过比量完全可以了知佛陀就是遍知。为什么呢?因为佛陀对世间任何一个非常细微、非常深奥的道理,就像空性、五道十地以及业因果的关系等,都能无误了知;既然这么细微的道理都能了知,那么比较粗大或者比较容易的事情就决定会知道。 佛陀在讲经说法或者在讲事实真相的时候,他所讲的完全符合实际道理,而且他的语言没有任何前后矛盾,所以我们称他所说的道理是正确的。并且,这些都是佛陀自己现量所见的,比如说一个人讲他故乡的一些事情,我的家里面有什么,我的故乡如何,他讲得非常清楚。这是因为他有现量的境界以后才能讲得出来,所以我们通过他的语言也可以推断出他已经现量照见。 以前有些论师认为佛陀就是遍知,为什么呢?因为他对如是甚深的《般若经》都能宣讲,何况我们名言中的迷乱现象。通过这种推理也可以知道佛陀就是遍知。或者说,我们尚且能现量见到日光下极其细微的微尘,那心专注的时候,前面的瓶子、柱子等就应该完全能照见,没有任何问题。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会知道佛陀决定是一切智智。 刚才也讲了,一切智智有两种,一种是了知一切必要之事的遍知,一种是了知一切所知的遍知。佛陀具此二者,世间的学者只有前者。比如说精通天文地理的智者,因为他们了知天文地理,所以在名言中我们称之为智者。但是佛陀并不是这样的,他既知道一切必要之事,也就是说佛陀知道众生最需要的,又知道一切万法。因此,我们通过推理可以建立佛陀遍知一切,在这个世间中任何一个人的智慧也无法与之相比。 如果我们学习过《释量论·成量品》,并看过一些佛陀所宣讲的很深奥的因果道理、空性道理和缘起道理,那我们就会知道佛陀真的有这样殊胜的特点。以前我们讲《中论》的时候,大家在这方面都对佛陀产生了信心:不说圣者,以我们凡夫的眼光来比量推断,既然佛陀所说的缘起空性的理论如是深奥,那佛陀的尽所有智了知世间的所有知识就没有任何困难。以前,目犍连经常测试佛陀到底是不是遍知,在佛陀面前做各种各样的试验,最后导致他自己也特别害怕。这个公案以前给大家讲过,由于时间的关系在这里就不讲了。 现在世间中的有些人认为佛陀就是遍知,因为他在科学仪器没有发明之前,对身上的八万四千虫已经说得清清楚楚,所以佛陀就是遍知。但这只是一个相似的理由,并不是很完整。其实这一点非常简单,因为佛陀在有关医学续部、密宗续部中,对众生的身体结构、心识和身上面的虫类,还有世间中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事物都有说明。实际上,对佛陀的尽所有智来讲,这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要了知它其实是轻而易举的。 有些人讲:那这样,为什么佛陀不讲造飞机或者造火车呢?这么重要的事在佛经中为什么没有?如果这些事在佛经中没有记载,那佛陀就不是遍知。其实,这是不一定的,因为这些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他们所说的是一些相似的理由。比如怎么样杀猪,杀猪的时候猪怎么吼,或者是蚂蚁洞里面有多少蚂蚁,蚂蚁洞到底怎么造,等等,这些都没有任何实义。但是,世间中的迷乱众生却认为,造飞机多么了不起,造火车多么了不起,造原子弹多么了不起!爱因斯坦真的很伟大啊!很多人都这样想。但实际上,最关键的是什么呢?就是三界轮回的众生普遍被三种痛苦折磨着,如何让他们出离这才是最关键的,也是最困难的。所以,佛陀给我们宣说了最重要的缘起法门。每一个迷乱众生的分别念中,都有自己觉得非常关键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在佛的智慧观照下,这些都没有任何意义,即使是对众生自己而言。世间中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还一一去说,一一去做,这实在是一种严重的颠倒迷乱。所以,佛陀并不是不知道这些,没有实义不讲而已。 上面这些问题大家也应该详细考虑,考虑以后就会知道,佛陀慈悲的开示就是为了让众生获得解脱,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特别关键的事。怎么样吃饭、怎么样炒菜等等,这些都不重要。对厨师来讲,他可能会觉得:既然佛陀是遍知,那么豆腐和白菜炒在一起到底口味如何,这个问题佛陀为什么不给我开示?对厨师来讲,可能诸如此类的问题比较关键。而对挤牛奶的牧民来讲,他们可能会认为:为什么佛陀不告诉我们挤牛奶的方法?对制造飞机的人来讲,他们可能会认为:为什么佛陀不告诉我们怎么造飞机?可能会这样想。其实,这些都是没有必要的事情。虽然每一个众生的迷乱分别念都非常多,但是这些并不是很重要,最关键的就是讲四谛法门让众生获得解脱,由此完全可以成立佛陀为遍知。 下面是暂停偈: 纵经劫间有所说,然于镜内顿时现, 如是所知无止境,佛智刹那即彻知。 世间中,纵然一个劫也说不完或者漫长的时间也无法宣说清楚的有些事物,通过圆光镜的缘起却可以顿时显现。比如说四大洲、须弥山,还有未来、过去、现在许许多多的事情,我们用语言来说,可能花很长时间也说之不尽;可是在藏传佛教当中,有一种圆光镜,通过它就可以顿时显现。当然不仅仅是藏传佛教,印度也有圆光镜。关于圆光镜,我以前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但没有出书。圆光镜非常奇妙,通过修行人念咒,通过镜子的缘起力,在圆光镜中就会显现过去、现在、未来的很多事情,各种各样的境相在镜子里面都可以显现。当然,比较特殊的眼睛才能看得见,一般人的眼睛是看不见的。镜子中,未来、过去和现在三世所含摄的无量无边的事情,以缘起表示的方式可以顿时现前,这是非常奇妙的,是一般人根本无法想象的事情。 同样的道理,在佛陀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面前,未来、过去以及现在的各种各样细微、粗大事物的境相都会顿时现前,互相不会遮障,这是不可思议的一种境界。所以法称论师说:如来遍知不可思。我们凡夫人怎么样想,也是无法了知。我们也可以看到,佛经对未来的龙猛菩萨、无著菩萨是如何授记的,以及佛法的毁灭、兴盛还有未来劫的情况都说得很清楚。原因是什么呢?在佛陀的智慧中,未来、过去、现在的一切境相都会顿时显现,这就是原因。这是我们凡夫人怎么想也想不清楚的事,因为我们凡夫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所以,这就是不可思议的。在刹那间顿时显现,并不是佛陀经过很长时间思维,一直冥思苦想,最后才模模糊糊的稍微知道有这种外境,不是这样的。一刹那间,所有世间各种瞬息万变的事实完全呈现,这就是佛陀不可思议智慧的功德和威力。 当然,如果我们多学习一些有关佛陀智慧和功德方面的大乘经典就会知道,佛陀跟任何凡夫和菩萨的的确确不相同。包括在《随念三宝经》的讲义当中,也讲了遍知佛陀的一些功德。我相信,各位对佛陀应该都有一种不退转的信心,有了这样的信心之后,我们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佛教徒。 第五十九节课思考题 168、怎样建立新的光明本性没有始终?其法相是什么? 169、怎样遣除“佛陀断圆满功德不合理”的观点? 170、外道认为“修行人通过修行获得佛果是不合理的”,对此如何破斥? 171、如何以理证成立佛陀是量士夫?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