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量理宝藏论释 第五十四节课


2014/9/3    热度:298   

索达吉堪布:量理宝藏论释 第五十四节课

 

  《量理宝藏论》当中,今天开始讲第九观现量品。前面我们把量的名相和法相都已经确定了,现在讲量的事相。

  丙二(抉择各自事相之义)分二:一、现量;二、比量。

  丁一(现量)分三:一、真现量;二、似现量;三、现量之果。

  戊一(真现量)分三:一、法相;二、名相之分类;三、事相各自之义。

  己一(法相)分二:一、破他宗;二、宣说自宗合理性。

  庚一、破他宗:

  谓领受断增益错。

  藏地因明前派的有些论师认为:现量和现量之量完全是分开的,现量的法相是无分别、无错乱的识,现量之量的法相是对前所未证(以前没有证悟过)的对境通过断除增益的方式来了达。

  现量和现量之量完全分开,比如说根现量,根现量和根现量之量也分开;然后自证现量,自证现量和自证现量之量也分开。他们是这样认为的,但是这种说法不合理。颂词当中说,你们对前所未知的意义通过断除增益的方式来了解,这是不合理的。

  怎么不合理呢?第一个原因,法称论师和陈那论师在因明七论为主的相关论典中从来没有宣说过现量和现量之量分开的道理。也就是说,如果你们这种说法真的合理,那应该在因明的古典中有说明,但是这一点绝对没有说过。虽然我们并不知道到底说过没有,但是萨迦班智达精通所有印藏因明的论典,他说没有说过,这在《自释》里面讲得很清楚,所以这应该可以肯定。由于理自在没有说过的原因,所以这是不合理的。这是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因为你们已经承认现量既是无分别,也是不错乱,既然它是不错乱,那么它绝对不可能涉及以前已经证悟、了解过的对境。因为,以前已经了解过的对境还要了知的话,那么这就是一种错乱之识。为什么是错乱之识呢?因为所有的分别念,它既可以了解过去的识,又可以了知现在的识,还可以了知未来的识。分别念对三世都可以分别,未来的我是什么样,过去的瓶子如何如何,是这样的。如果是不错乱识,那么一定是在识面前当下了知。所以,既然它是不错乱,那么就不可能涉及前所未证者。结果,虽然你们说前所未证,但是前所未证的词并没有力量,并没有确定性。无确定性的意思是说,虽然你们在法相当中加了一个前所未证,并且前所未证的意义通过断除增益的方式来了知,但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因为前所未证对现量来说绝对不合理。如果了知前所未证,它就成了一种分别念,是分别念就非现量,所以这不合理。

  再加上,断除增益对现量来说也不容有。为什么呢?断除增益唯一在分别念上才可以安立。如果是现量,那完全是无分别。无分别的话,它面前的对境只不过现前而已,绝对不可能断除任何增益。所以,因明前派的观点的确不合理。

  庚二、宣说自宗合理性:

  现量不误离分别,分别名言义执著。

  意思就是说,萨迦班智达安立的因明自宗,现量具足两种法相,第一个是远离一切分别念,第二个是绝不错乱。不管是行相也好,时间也好,一切都不错乱,这就是我们现量的法相。昨天个别道友也说,到底萨迦班智达对现量是怎么承认的?今天在这里已经回答得很清楚,真实的现量无分别且无错乱,这就是现量的法相。

  刚才安立现量法相的时候,说了“离分别”。那么,分别到底指的是什么呢?这在《俱舍论》以及大乘论典中有宣说。《弥勒五论》也讲了,心和心所叫分别,它是三界轮回的因;本论中讲,名言共相和义共相混为一体也叫做分别;《俱舍论》中,详细观察对境的一种意识也叫做分别念,等等,有好几种。但是,这里的分别念并不是心和心所。如果心和心所叫做分别念,那么眼识、耳识等细微的识也会包括在分别念当中了,因为它们都属于心王,所以这是不合理的。其实颂词讲的所远离的分别,就是指义共相和名言共相合为一体而执著的识。我们说现量“无分别”,分别就是名言共相与义共相混合一起而执著,这种执著才叫分别。

  关于这个问题,在《自释》和其他有关讲义中也有一些辩论。有些论师认为:如果是你们所说那样,那么分别就没有遍于未熟知名称者相续的分别念。未熟知名称者,比如刚刚生下来的小孩,或者以前从来不知道名言共相和义共相混为一体的,思想还没有成熟的,他们根本不知道这样的名称。为了包括这些,必须说成:名言共相和义共相可混合一起而执著。因为要包括这些,所以应该安立为可混合为一体的执著。要加上一个“可”字,这个“可”字就是将来可以。因为有些小孩,他现在看见外面瓶子的时候,他不知道它的名字叫做瓶子;也不知道,瓶子是名言共相和义共相混为一体而安立的名称,但将来他可以知道。所以,为了包括他们的执著而加上一个可字。

  但是,这种说法我们自宗不承认。因为,如果加上一个可字,对成年人来讲,这种名称已经熟悉了,在他的相续当中名言共相和义共相已经混为一体了;那这样,这种法相就不遍于已混为一体的。“已”是已经的“已”,已经的意思。在我们相续当中,一说瓶子的时候,“哦,瓶子就是自相共相混为一体的名称。”没有学过因明之前不太清楚,但学过因明以后大家都知道。所以,你说“可”的话,这种“可”混为一体的执著就不能遍于“已”混为一体的执著,可见这是不合理的。

  如果对方说:这个不要紧。法相并不是安立在每一个事物的本体上,应该安立在事物的种类上。比如知言解义是人的法相,有些虽然不能说话,如哑巴、婴儿,但是他们的种类有这个法相,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安立。

  我们对此回答:同样的道理,不用加“可”,分别就是名言共相与义共相混为一体的执著,这样安立就可以了。所以你们的“可”也不要加,我们的“已”也不加了。我们暂时也算有个共识,只要一个执著就可以了,你的可和我的已都取消。这就像两个人谈生意一样,一个人要七十块钱,另一个人说五十块钱,后来卖主说:算了!你加十块钱,我减十块钱,六十元吧!就像他们买卖东西一样,你不要加上可,我也不要加上已。既然法相在种类上安立,那么可和已都不要。

  在这里,凡是义共相与名言共相两者混为一体的所有分别执著就是现量所远离的分别,需要远离的分别应该是这样安立的。

  刚才讲到,现量是无错乱、无分别,有两种特征。那么什么叫做无错乱呢?无错乱就是远离了错乱的因,而错乱的因有内外两种。内错乱的因,如我们有胆病,就看见海螺是黄色;或者说眼睛有眼翳,就看见虚空中有毛发;还有,看见外境有两个月亮,这也是根的内错乱因,这些错乱的因都要远离。然后是外境错乱的因,就像我们在坐车的时候,旁边的绿树、房屋往后跑,这是外错乱的因。远离这些错乱因而生起的识,才是无错乱。无错乱就是没有这些错乱的因,也是真正能看见的意思。

  当然,错乱因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如果从广义上的错乱因来讲,所有的心和心所,凡夫人相续当中的识没有一个不错乱。凡是心和心所,全部都有无明烦恼错乱因的染污。从这个角度来讲,无分别的识也必定有错误。但是,这里面所远离的错乱并不是无明烦恼。如果要说无明烦恼,那我的眼识、耳识、鼻识全部都有无明烦恼的习气,或者有它的染污。所以说,我们这里所立的错乱因,就是世间共称的暂时错乱和永久错乱中的暂时错乱。一般处于凡夫位的时候,每时每刻都有的错乱叫做无明,也叫永久错乱。如果是得了眼病,或者眼根、鼻根、耳根偶尔出现一些错乱,这叫做暂时错乱。因此,在这里所立的错乱是暂时的错乱因。

  当然,如果没有错乱因,也实际上间接证明了这个无分别是正确的。但是,为什么他这里既要用无分别,又要用无错乱呢?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有些外道认为,虽然不是错乱的,但是有分别的现量存在,也就是有一种现量也具足分别,他们有这种邪见。但是,如果有分别的现量存在,那么现量已经变成比量了,有这个过失。为了断除这种分别念,在这里就用了两种特征加以限定。萨迦班智达用无错乱、无分别两个侧面来成立法相的原因,就是为了驳斥外道的有些观点。他们认为现量当中也有分别,这是一个。还有,有些人认为通过照了境,对境也能无误得到。依靠照了境而得到的话,实际上这是通过比量而得到的,并不是依靠现量。为了祛除这两种分别念,在这里面也安立了无分别的法相。

  这讲的是现量的法相,下面讲分类。

  己二、名相之分类:

  不错乱彼有四种,由从对境及所依,

  补特伽罗现量分。四种现量经部许,

  有部三类唯识二。

  从不错乱的角度来分(这是从大的角度来对现量进行分类),有四种分类:根现量、意现量、自证现量和瑜伽现量。我们下面对每一种现量都会详细分析,所以这里不广说。总的来讲,现量全部包括在这四种现量中。

  对这四种现量,可以分别依靠对境、所依、补特伽罗三个不同的侧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依靠对境来分。能照见他法的有根现量和意识现量,对境的所缘境它们能完全明白;照见自法即自己本体的是自证现量,它对自己的心识能明白;照见无自他二法的是瑜伽现量。从对境的角度来分可以这样安立。

  从所依的角度来分,有依靠根而安立的两种境证现量——意现量和根现量,有依靠他根而安立的自证现量(洛沃堪钦的解释里面说依他起),有依靠等持、禅定而安立的瑜伽现量。

  从补特伽罗的角度来分,也就是说从相续的角度来分,有凡夫的现量和圣者的现量。凡夫的现量是前面的三种现量,圣者的现量是瑜伽现量。瑜伽现量也有有学道的现量和无学道的现量。有学道从阿罗汉等到十地,无学道是佛地。从补特伽罗的角度来分,可以分这么多。

  从宗派的角度来分。首先是经部宗,因为他们承认外境,同时也承认自证,这样一来,上面所讲的意现量、根现量、自证现量和瑜伽现量,这四种现量,按经部的观点来讲都承许。

  而有部的观点,他们不承认自证,只承认瑜伽现量、根现量和意现量。因为他们认为,了知一切万法在两个刹那可以圆满,所以,自证在他们的观点中是不承认的。关于意现量,《俱舍论》颂词和《俱舍论自释》当中并没有特别明显地说明;但是全知果仁巴和有些论师在解释的过程中说:实际上,间接来说明的话,有部宗也会承认意现量。为什么承认意现量呢?既然他们承认了根识,又承认了第六意识,我们下面讲意现量的时候也会讲的,根识无间灭而产生意根,所以说间接也会承认的。当然,瑜伽现量凡是佛教徒都会承认,没有一个不承认。因此,五根识现量、意识现量、瑜伽现量,这三种现量,按照有部的观点来说他们承认。

  唯识宗的观点只承认两个,一个是自证现量,还有一个是瑜伽现量。他们怎么不承认根现量和意现量呢?根现量和意现量,一般来讲唯识宗建立最究竟的观点的时候,他们都不承认,但暂时也应该可以承认。比如说,陈那论师的《观所缘缘论》中已经讲了四种现量。因为陈那论师也算是随理唯识宗的论师,所以说对他们的观点来讲暂时可以承认。无著菩萨在有关论典中已经说明了色蕴,承认色蕴的话,色根肯定会承认。这样一来,在唯识宗安立暂时观点的时候也是成立的。但是唯识宗的究竟观点,一切万法是心的妙用、心的安立,在这个观点上,能取所取两者就像《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面引用《观音禁行经》来讲二取在一个心的相续上安立一样。所以在究竟的观点上,根识和意识包括在自证中,因为外境没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外境没有真实的东西的话,那么色声香味的对境根本找不到。所以说按照唯识宗的观点,他们最后承认两种现量,自证现量和瑜伽现量,应该这样来理解。这是现量的分类。

  己三(事相各自之义)分四:一、根现量;二、意现量;三、自证现量;四、瑜伽现量。

  庚一(根现量)分三:一、法相;二、建立彼;三、决定共相。

  辛一、法相:

  分开而立法相误,是故根识不错乱。

  跟刚才前面说的一样,因明前派又把根现量和根现量之量分开安立。根现量是依靠根的无分别、无错乱的一种识,根现量之量就像前面安立的一样,也是对前所未知的根的对境依靠根识来断除增益,这样来分开的。但这样分开是不合理的。怎么不合理呢?我们前面破的时候已经讲了,现量和现量之量各自分别开来的道理,一方面阿阇黎在论典中没有说;其他方面,这样分开的话,尤其现量具有增益性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这样分开是不合理的,是错误的。

  而我们自己的宗派是什么呢?他这里说“根识不错乱”,也就是说依靠根而产生的无分别、不错乱的识就叫做根现量的法相。因为根有五种,所以根现量也分了五种。那么五种根现量各自的法相分别是什么呢?我们以眼根现量的法相为例,依靠眼根而产生的无分别、无错乱的识就是眼根现量的法相。其他可依此类推,自宗可以这样安立。

  辛二(建立彼)分二:一、建立由根所生;二、建立离分别不错乱。

  壬一、建立由根所生:

  根即取境之能力,随存随灭决定成。

  什么叫做根呢?所谓根,实际上是缘取对境的一种特殊能力。这样的根怎么成立呢?随着根的存在,取外境的识也会存在;随着根不存在,取外境的识也不存在。就像火存在,烟也存在;火不存在,烟也不存在,烟一定会有火的因。刚才我是从因方面来推的,从果方面也可以推:有眼识存在,说明眼根肯定存在;有鼻识存在,说明鼻根肯定存在。眼识不存在的原因,眼根不存在;鼻识不存在的原因,鼻根不存在。由根识随存随灭的推理完全可以了知这样的根存在。

  我们刚才已经讲了,根是根识缘取对境的一种特殊能力。那这个能力到底是无情法还是心识?这个问题,我们以前讲《俱舍论》第一品的时候,都已经讲过了。

  我前一段时间看了《俱舍论讲记》,当时也不知不觉,每天好像完成任务一样地讲了。但现在她们整理出来以后,可能还是有一定的价值。汉地真正研究《俱舍论》的多不多也不好说。如果有,可能里面有一些可看的内容。因为我也参考了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相关论典,以前也在一些具德的上师面前听过。里面对各种宗派的观点还是有一点分析。你们自己也是,如果以后真的要讲《俱舍论》,有了这些资料可能还是很方便。因为我们学习什么样的论典,还是需要一些资料。如果没有资料,那干脆不研究,到山洞里面修行去。

  不过,到山洞里面去修行,恐怕也不那么简单。有一次,慈诚罗珠堪布到了拉萨,看见有些山洞里面修行的人,修得还是很不错,在山洞里面闭关,看起来也特别舒服。但有些,山洞里面也是用绸缎来装饰,还用录音机放各种流行歌,声音特别大,听起来很别扭、不太舒服,也有这样的情况。不管怎么样,如果真的到山洞或者寂静的地方去闭关专修,我看《俱舍论》、《因明》之类的法本都不需要。如果你真的想对佛法做一点贡献,让自他都断除一些增益,对佛法和世间法的很多知识想了解,那么只要通达《俱舍论》和《因明》这样大的论典,好多小的论典就会很容易。

  今年,我们学院中的藏族尼众法师着重讲《俱舍论》、《因明》和《现观庄严论》。以前尼众们觉得,《大圆满前行》、《入菩萨行论》里面有好多不懂的地方,但现在学了《俱舍论》、《因明》和《现观庄严论》,觉得这没有什么不懂的。《前行》好简单,《入行论》好简单啊!有这种感觉。当智慧越来越开显的时候,好多知识就会很容易了解。所以我想,了解《俱舍论》和《因明》非常有必要。

  话说回来,关于根,以前讲《俱舍论》的时候都已经讲过,有些论典认为根是无情法,有些认为是有情法。但是,能力和法两者应该是一体并不是它体。这一点,我最近翻译的《释量论大疏》中有明确说明。比如说,种子和种子的能力是一体还是它体?应该是一体。如果是它体,那么种子就不是能力,能力就不是种子,有很多过失。所以,能力和法两者应该是一体。

  那么,根到底是有情法还是无情法?按照经部的观点,应该承认无情法,《量理宝藏论自释》也这样安立,所以经部无情法的观点是对的。而按有部观点,眼根就像胡麻花一样,有颜色,也有形状;鼻根像平行的两根铜针;舌根像半月形般的色法等,这在《俱舍论》里面讲得比较多。实际上,有部宗根具显形色的道理在这里不成立。应该这样来说,按照经部的观点,由刚才随存随灭的推理了知,能照见对境的一种无情法肯定存在,是这样安立的。

  按照唯识宗的观点,根安立在心识上面。随理唯识宗的陈那论师和法称论师,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识。比如说我们眼睛看见外面色法的时候,我的前一个眼识上面有能照见色法的不共能力,就是识,有这么一个识。这个识跟耳根不相同,耳根只能取声音不能取色法。所以它有自己不共的一种能力或者力量,这叫做根,可以这样讲。如果按照随教唯识,像无著菩萨、世亲论师,好像慧源论师也这样承认。他们的观点,根就是在阿赖耶识上面存在的一种不共的取境的习气。刚才随理唯识是在眼识上面安立的。按照随教唯识,在我们的阿赖耶识上面,本体是一种心识,但是这种心识能直接了知对境的不共色法,这样的一种识就叫做眼根,根安立为识。

  颂词中“根即取境之能力”,根是取境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安立在识方面也可以,安立在无情法方面也可以。不过《自释》里面明确地说了,这里按照经部观点宣说,安立在无情上面。因明暂时也可以这样成立。那么,随存随灭的比量是怎么成立的呢?这个很容易成立。比如说,所缘缘红色的柱子前面已经存在了,我要想看它的作意也存在,但是一旦我的眼根受到损伤,那眼识根本不能产生,这说明能照见所缘缘色法的一种不共东西,在我的相续中必定存在。由这种推理就可以了解,我的眼根是存在的。如果是眼根受到损害的人,就不能照见色法,而眼根没有受到损害的,眼睛很正常的人,他能照见对方。所以说我们应该了解,根是存在的。

  所谓根,有些认为眼根就是眼珠,耳根就是外面这一块皮(指耳朵),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如果这样,猪八戒的耳根大一点,那应该听到的声音很大;我们道友的耳根小一点,应该听到的声音很小,可能有这个过失。《俱舍论》里面也专门有说明。

  这里,大家应该知道,根应该这样来了解,反正它是一种能力,不管是心识的能力,还是无情法的能力,它是一种能力。只不过站在不同观点的时候,要建立自宗的特色,应该这样来安立。

  下面,建立无分别和不错乱。那么,为什么是无分别,为什么是不错乱呢?

  壬二、建立离分别不错乱:

  明现成立无分别,取自相故不错乱。

  首先,它是明现而成立的,所以是无分别。如果是分别,就不可能是明现,因为它是时间、地点、行相全部混为一体而去缘取的。不过我自己倒是认为,这是明现而分别的。虽然我们的分别念都是一种错乱,但这种错乱并不是说,分别念一点明现都没有,不是这个意思。《现观庄严论》里面讲加行道的时候,也讲了分别念的明现分。但是真正无分别和分别相比较起来的时候,无分别念它能明现照见行相或对境,时间也是同时的,因此叫做无分别。因为明现的缘故,成立无分别念。

  它为什么叫不错乱呢?因为自相是一它就照见一,自相是多它就照见多;它不可能一成为多,多成为一,这种情况永远也是没有的。而分别念并不是这样的,它将前后时间的不同事物执为一体,如昨天的一条河与今天的一条河,或者昨天的这个人和今天的这个人,它将不同的行相从相续上安立为一体,所以它决定有错乱的成分。因此,根现量绝对是无分别、无错乱,原因是这样的。

  下面讲为什么叫根现量。

  辛三、决定名共相:

  根即不共之因故,称谓根识如鼓声。

  有些人认为,根识是依靠根、境、作意这几种因缘和合而产生的,但为什么单单称为根识呢?比如眼识的因缘包括:所缘缘的对境色法、增上缘的眼根、等无间缘的心识或者说作意,这些都是存在的。

  我们以前也讲过,所谓作意是指心识往外动摇。所有眼识产生前,不一定都有“我要想看,我要想看”的想法。虽然一般情况下,作意是指“我要想看”这样的分别念,但在这里,按照有些论典的观点来解释的时候,凡是心往外境动摇的部分就叫做作意。

  这样,等无间缘的作意、所缘缘的对境和增上缘的眼根,这三个因缘具足以后就产生了眼识。那它为什么不叫境识,为什么不叫心识或意识,而只叫做眼识呢?或者从总的角度来讲,它为什么偏偏要称为根识呢?

  这是有原因的。有什么原因呢?有不共的因。根对根识来讲是一种不共的因。如果我们说是境识,那就不合理。因为境方面,瑜伽现量的对境也有,自证现量也以自己的心识作为对境,那这样,瑜伽现量和自证现量全部都已经成了根识了,这有过遍的过失。如果说心识或者意识,那也不合理,因为所有凡夫相续中的分别识都可以叫意识;而心识的范围更广,一切心心所都可以包括。所以,以上的名字都不合理。

  而我们这里的根识,是指依靠特别的根而产生的识。比如说看见色法,这是依靠眼根而产生的;听见声音,这是依靠耳根而听见的。按照《俱舍论》的观点来讲,这些都要依靠色法的根;而且,这些色法的根是产生根识的不共因。因此,依靠根而产生的识叫做根识。其实,这就像“鼓声”一样,敲鼓的时候也有棍棒,也有我们的意识,还有我们的手,要具足很多的因;但是由于声音的不共因是鼓,所以我们只能叫鼓声。如果我们叫手声,或者叫其他的棍棒声,这样并不能表示鼓的声音。所以根识就像“鼓声”一样,虽然它各种因缘具足,但是根在里面是不共的因,因此叫做根识。安立根识名字的原因,就是这样的。

  第五十四节课思考题

  151、自宗承许现量法相中所离的分别是什么?为什么安立两种法相?

  152、各宗派对现量分类各有什么不同观点?

  153、自宗对于根现量法相如何依于根的离分别、不错乱来建立?为什么取名为根识?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