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语佛典《经集》现代汉语译本简介


2014/9/3    热度:244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汉译佛经中 《阿含经》常被称作是早期佛教基本经典,实际上属于部派佛教,而不是原始佛教。这本由郭良鋆先生在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五年在斯里兰卡进修巴利语期间翻译的巴利语佛典《经集》,是最接近原始佛教的早期佛教的经文汇编。属于巴利语三藏小部。列在经藏《小尼迦耶》的第五部,它汇集了部分早期佛教经文,其中多数经文的产生年代相当古老,有的甚至是最古老的。可反映出原始佛教“重伦理修养,轻抽象思辩”的风格。《经集》仅次于《法句经》在小乘佛教国家中广为传诵。
  古代汉译佛经中没有《经集》,只有散见的个别经文与章节,如《经集》中的《爱欲经》与《义足经》(支谦翻译)中的《桀贪王经》中的偈颂基本相同。
  《经集》第770颂是“这些脆弱的东西摆布他,危险折磨他,痛苦追随他,犹如河水涌入漏船。”而在《桀贪王经》中则是“倒羸为强,坐服甚怨,次冥受痛,船破海中。”《经集》第841颂是“探询和依赖所见,在采纳中走向痴迷;你对‘内在的宁静’一无所知,因此称它为糊涂观念。”而在汉译《摩因堤女经》中则是:“谛见闻尔可谓,谛意取可向道,彼到彼少不想,今奈何口欺尊。”
  由此也可见汉译佛经中有不少文字滞涩与意义难解的段落与句子。佛陀当初曾要求他的弟子在传法中不用梵语,而是到了哪里就用哪里的通俗语言传法。有些艰涩难懂的佛经译文恐怕有违佛陀的这个要求。在当代宏扬佛法,确实需要大批现代汉语版的佛经问世。
  《经集》分为五品,七十二章,共1149颂诗,本书经文部分约有十万汉字。
  它的内容基本上是佛陀与牧人、农夫、婆罗门、国王、夜叉、仙人、比丘的对话。语言清晰简朴,有些神话色彩,有少许抽象思辩,却很少有玄学色彩。主要讲述佛教的伦理实践,
  即道德品质的修治,宗教意识并不强烈。
  《经集》的汉译本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90年1月第1版 印数1000册
  在前一阶段,我在网络上下载了不少佛经与有关佛教的文章,通过大量阅读,受益非浅,
  心中欢喜,自然产生了为网络做贡献的想法。所以从图书馆借来这本《经集》,抽时间扒在键盘上敲了一个多礼拜,把此部《经集》录入电脑,传给大家。由于匆忙,录入文本时可能有误,如有发现不通之处,请大家告知本人,或对照原书,加以更正。
  本人能读到如此流畅的现代汉语佛经,在此对郭良鋆先生表示深深的感谢!
  由于本人与郭良鋆先生从未谋面,所以无法取得郭良鋆先生的同意,冒昧地把此书中的经文部分录成电子版。好在佛经是人类共同的遗产,而且应该广为流通,所以这里也就不存在知识产权与一稿多投的问题。
  佛教在中国发展到禅宗与净土宗,发展到今天,从理论到实践,确实已经相当精美与完善(当然还有发展的空间),但原始佛教也有她的美妙之处。
  从《经集》中可以看到早期佛教对世界与人生的看法以及所日常修持的要求。有些观点的描述令我耳目一新。如要求佛教徒要保持利益(当然不是指金银财宝与田产资产)与胜利,战斗与不屈。对得到荣誉也持肯定态度,不全是一番与世无争的景象。尤其是其旗帜鲜明的傲然不屈的形象,丝毫不亚于凯撒大帝与拿破仑,这使我先是糊涂了一下,而后惊喜了一下。使人感到人类的优秀者的品质是相通的,也感到释迦牟尼确是圣人,不是怪物。也使释迦年尼原本在我心中的高大形象更加挺拔。原先我对人处世的态度是“有理也让七分”,学习了佛典,觉得正确的态度是“有理也只让三分,甚至一分或零分。”佛陀提出这样的要求:对利益要维护,对胜利要争取,不能损害荣誉。而且似乎并不十分痛斥荣华富贵。在要求抛弃各种观点与摒弃各种思虑的同时,特别强调要求佛教徒要有丰富的知识与丰富的思想。
  从《经集》中可以归纳出早期佛教的以下几点:
  世界观:
  世界产生于六(指‘眼耳鼻舌身心’六种感官),
  世界与六亲近,世界执着六,世界受苦于六。
  摒弃这六种感官快乐,就能摆脱痛苦。
  由于行为,世界才存在;由于行为。人类才存在;
  众生受行为束缚,犹如转动的车轮受车闸束缚。
  痛苦产生的根源是生存因素
  为生存欲望所控制,追逐生存的水流,进入摩罗的领域,这样的人不能彻底理解正法。无法消除束缚。与贪受作伴的人一再转生,从这种存在到那种存在,不能超越轮回。
  由于无知,愚者执着生存因素,一再蒙受痛苦。一再进入生死轮回,从这种存在到那种存在,长久轮回转。
  而那些有知识的人不再走向再生。
  那些人知道痛苦,知道痛苦的产生,知道怎么完全彻底灭寂痛苦,不会执着生存因素。
  他们达到思想的解脱和智慧的解脱,有可能达到终极,不再陷身在生和老之中。
  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
  是生存的根源 是诸行、诸识、诸触、诸受、摄取、发起、诸食、躁动。
  知其有此危险 灭寂之 平息之 斩断生存的渴求,心境平静,越过生的轮回,不走向再生
  人界和神界把无我看作有我,生活在名色中,认为这是真实。
  实际并非如此;因为这对于他是虚妄的,虚妄的事物变化无常。
  圣人把灭寂身体的存在看作快乐,这与世俗的看法相反。
  除了圣人,谁能彻底理解这种境界?彻底理解这种境界,摆脱烦恼,便达到涅磐。
  争吵和争论与妒忌相连,伴随争论产生毁谤。
  许多争吵,争论、悲哀、忧伤、妒忌、骄傲、狂妄和毁谤来源于所爱;
  所爱来源于欲念,或者说世上流行的占有来源于欲念。
  欲念产生于人们在这世上声称快乐和不快乐,
  快乐和不快乐来源于诸触:
  诸触来源于名色,
  诸色来源于自私与执着,
  自私与执着来源于愿望,
  世界被无知遮蔽;由于贪欲和懈怠,它不发光;
  欲望为污垢,痛苦是它的大恐怖。
  凭智慧阻挡欲流。只要灭除识,就能灭除名色。
  比丘不应该贪恋爱欲,应该心境平静,精通万物,富有思想,四处游荡。
  他没有意识名想,没有无意识名想,没有无名想,没有不存在名想,
  对于这样的人,诸色不存在,因为种种虚幻的标志来源于名想。
  不要陷入世上的种种束缚,看透了爱欲之后,应该自己学会涅磐。
  人生目的:
  一:消除疑惑,弃绝贪欲,摆脱痛苦,摆脱死亡 不再投胎 不会再生,乐在涅磐。
  二:荣誉
  《经集》中对荣誉充满溢美之词:
  (他)获得了难以获得的至高荣誉,许多刹帝利和婆罗门都去侍奉他。
  登上神车,进入圣洁的大道,摒弃爱欲和贪求,走向梵界,在梵界获得再生。
  想要获得果实的人,肩负人生职责,勤奋努力,由此产生快乐和幸福,带来荣誉。
  人生路线:
  一:独立 自由 毫无怨忿,事事满意,克服险阻,无所畏惧,
  洞察生存的危险,不在生存中寻找精髓 企求灭寂欲望,
  二:痛恨与排斥的是同道中的假冒伪劣者:
  伪装有德,鲁莽唐突,辱没家族,胆大妄为,虚伪欺诈,不能自制,嚼舌多嘴,装模作 样,没有成为阿罗汉,却自称是阿罗汉,他是梵界中的窃贼,是最卑鄙者。是污道者。
  三:品尝了隐居和平静的美味,摆脱恐惧。涤除罪恶,进而品尝正法的美味。
  最高的吉祥 做到这些的人,无论在哪儿都不可战胜,无论去哪里都安全,
  即使对于从有家到无家的出家人,法行和梵行也是最高的理想。
  四:摒弃吉兆、凶兆、梦兆和命相,
  摒弃对人间和天上的欲乐的贪恋,越过存在,理解正法,
  摒弃毁谤、忿怒和悭吝,摒弃赞同和反对,
  抛弃爱憎、无所取、无所依,摆脱束缚,
  抛弃一切所见、所闻、所想、德行戒行,
  抛弃其他各种各种途径,洞察贪爱,摆脱烦恼,
  没有爱欲,没有贪欲,摆脱疑惑,
  这样的人没有别样的解脱。这是具有智慧,而不是正获得智慧。
  五 纯洁,胜利,智慧无比纯洁,摆脱一切生存因素,
  不从生存因素中寻找精华,
  不要贪图衣服、饮食、供养和住处,你就不会返回这世上。
  以戒律约束五种感官,思考身体,充满厌倦。
  灭除了对这世上名色的贪欲,越过了长期潜伏的暗流,完全超脱了生死,
  六:智慧
  闻听一切正法,理解蔬一切正确和错误,驾驭一切,没有疑惑,获得解脱,没有任何烦恼,
  铲除烦恼和欲望,聪明睿智,不再投胎,摆脱三名想(指色想,嗔想,异想)泥淖,不再进入劫波,
  在这世的善行中达到至高的目的,通达,
  没有任何执着,获得解脱,没有仇恨,摒弃带来痛苦的行为,
  理智地生活,灭除虚妄、骄傲、贪欲、忿怒和名色,
  视世界为空无,永远富有思想,摒弃自我的观点,
  富有思想,四处游荡, 这样的人不喜欢内在和外在的诸受,这样的,就能灭寂诸识。
  世尊说道:“我将告诉你智慧:让他像刀刃一样;他应该用舌头顶着上颚,控制口腹。”
  他知道,但控制自己;他知道,但不说很多;这样的牟尼配有智慧,这样的牟尼获得智慧。
  理由
  一个为自己谋求幸福的人,应该拔掉自己的箭,自己的悲伤、欲望和忧虑。
  凭苦行,凭梵行,凭自制,凭柔顺,拔掉了这箭,
  便无所执着,心境平静,超越一切忧伤,无忧无虑,达到解脱。
  贪爱和忿怒 厌恶、喜乐和恐惧 产生于爱念,产生于自我,各自依附爱欲,
  知道它从哪儿产生,便把它铲除 他们将不会再生。
  方法:总的来说仍是“戒定慧”三无漏学,
  另加上用地狱的漫长与可怕来恐吓恶棍作恶,制止恶习。
  肯定与持有人性中积极的品质与生活方式,否定与排斥人性中消极的品质与生活方式。
  并对于各种肯定与否定,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说出各自的理由,简明的道理令人喜爱。
  一:出家
  理由是
  1 在家人养育妻子,不自私,有德行,但不能控制自己不杀生;而牟尼永远控制自己,保护众生。正如长有顶冠的青颈鸟(孔雀)永远也达不到天鹅的飞行速度,在家人比不上隐居林中修禅的比丘、牟尼。
  2 独居就是智慧,独自生活会得到快乐。
  应该学会隐居,这是高尚者的最好行为,但也不要由此认为自己最优秀,即使己接近涅磐。
  二:对人的态度:
  1 对于一切众生,善于控制自己的思想。不管符合不符合意愿,都能控制自己的思想。
  控制自我,不作恶事;青年和中年时期都能克制自己,不生别人的气,也不惹别人生气,
  2《经集》的第一章第一句是要求“抑制冒出的怒气” 第六句是“内心没有忿怒”
  3“无须他人指引,独自游荡。不养育他人,挨户行乞,他指引别人,而不受别人指引,”
  4“抛弃儿子,妻子,父亲和母亲,抛弃钱财,谷物和亲属,抛弃一切爱欲,”“不渴望儿 子,更不渴望朋友,”
  5 排除他人指引,受人尊敬不骄傲,受人贬责不介意,受人施舍不迷醉,知道自己适宜什么,不伤害世上任何人,如实理解正法
  6 让一切和谐协调,你们要避开这种人,扫除污秽,清除污垢。要象剔除秕糠一样
  让有见识的纯洁者与纯洁者生活在一起,和谐相处的智者将结束痛苦。
  7 在这世上,不要用知识或德行戒行制造观点,不要把自己与别人等同,也不要认为自己低于别人或高于别人。
  理由是
  1)“这是束缚,其中幸福很少,快乐很少,痛苦倒是很多。这是钓钩。”
  “冲破这些桎梏,犹如水中鱼儿冲破鱼网。犹如火苗不再返回燃烧过的地方,”
  2)与同伴在一起,也会胡说和谩骂。出现危险,同情朋友,思想受缚,便会失去目标。 3)交往有危险,人与人交往为谋私利,不谋私利的朋友今日难得,谋私利的人不纯洁,
  4)爱欲的危险与可怕:
  爱怜妻子和儿子,就象高大的竹子互相纠缠。
  从亲昵中产生恐惧,从家室中产生污秽,在家生活是桎梏,是藏污纳垢之地
  爱欲花样繁多,甜蜜迷人,以丑陋或美丽的形式搅乱人心。这种爱欲对我来说是瘟疫,
  脓疮,灾祸,疾病,利箭和恐惧。
  热衷交往并不能获得片刻解脱,爱念从交往中产生,而痛苦伴随爱念产生。
  5)追随低能愚昧,不明事义而妒忌心重的人,他就不可能领悟正法,驱除疑惑,只能走 向死亡。
  6)一个粗疏懈怠的人,他的理解力和知识都不会增长,有些人放言攻讦,我们不称赞这些 缺少智慧的人;因为他们放纵思想,欲望总是依附他们。
  8 诚实、公正、坚定、慷慨,他从这世到那世,临终不悲伤。
  不说谎,不尖刻,不毁谤,不胡扯。摆脱了仇恨和恐惧
  9 做个谦逊的人 摒除一切傲气
  理由是
  “具有双足的身体需要照看,它污秽不洁,气味难闻,充满各种腐臭,到处流淌液汁。
  具有这样的身体,还要自以为了不起,蔑视他人,这种人只能是瞎子。”
  “吹嘘自己,蔑视他人,因骄傲反显渺小,”
  10 慈悲
  对有生命者,让一切众生都快乐!让一切众生幸福安全!
  犹如母亲用生命保护自己的唯一儿子,对一切众生、对整个世界施以无限的仁慈心,
  不受阻挠,不怀仇恨,不抱敌意。不向众生施加棍棒,不伤害他们之中任何一个,
  不要欺骗与蔑视,不要出于忿怒和仇恨而互相制造痛苦。
  11 对待善知识:
  “不将高尚和卑下,纯洁与污秽一视同仁”
  “确实,我们称赞朋友的益处,应该结交高于自己或同于自己的朋友,
  得不到这样的朋友,也应该过清白的生活,让他象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
  “得到一位聪明睿智的朋友,品行端正的同伴,
  那就应该克服一切险阻,愉快地,自觉地与他同行。
  应该结交学问渊博,恪守正法,高尚聪明的朋友;应该明了事义,消除疑虑,
  让我们在善逝(指释迦牟尼)身旁过梵行的生活;让我们超越生死,结束痛苦
  “如果得不到一位聪明睿智的朋友,品行端正的同伴,
  那就象国王抛弃征服的王国,让他象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
  “避开心术不正,行为不端的坏朋友,不要与执着的,懈怠的人交往,
  “乐于聆听和信仰达到涅磐的阿罗汉法,勤勉努力,有见识,这样的人能获得智慧。
  行为正当,有耐心,有活力的人获得财富,
  凭真理获得声誉,凭施舍获得朋友。
  始终尊敬手持火把为人类照明者。
  尊敬长者,不妒忌,
  懂得按时拜见老师,抓住机会讨论正法,专心聆听精妙言辞。
  举止谦恭,记住事义、正法、自制和梵行,并付之实施
  不散布玷污正法的言论,在至理妙言指引下生活。
  抛弃嘲笑、噜嗦、悲叹、卑劣、欺骗、虚伪、抱怨、粗鲁、堕落和愚痴,
  你陷入思辨,脑子里考虑着各种观点,即使与圣洁者相交,也不可能与他同行。
  如果与其他佛徒或比丘交谈,应该谈论精妙的正法,而不应该毁谤或责备他人。
  妙语是理解的精华,理解的知识是禅定的精华,
  达到平静、温顺和禅定,获得知识和理解力的精华。
  说妙语这是第一;
  说合法之语,不说非法之语,这是第二;
  说动听之语,不说难听之语,这是第三;
  说真实之语,不说虚妄之语,这是第四。”
  即不折磨自己,也不伤害他人,那就是妙语。
  动听的话,令人高兴,不带来罪恶,应该说别人听来悦耳的话。
  真实是不朽的,正法是永恒的,人们说:善人恪守真实、利益和正法。
  佛陀说的话令人宁静,导向涅磐,结束痛苦。这样的话确实至高无上。
  坚定勤奋,领会精义,铭记在心,依法行动,他便成为聪明睿智的能人。
  与聪明睿智、学问渊博的善人交往,精通正法,明了事义,付之实践,便函能获得幸福。
  12 对于“渴求功德者”“布施者”的态度:
  “对于灭寂烦恼,摒弃恶习,获得圆满的大仙,你应该提供食物和饮料,这是你的福地”
  “依靠别人布施生活,无论获得上等的,中等的或其他的饭团,即不赞扬,也不抱怨,
  不拿没给他的东西,克制自己,善待众生,不懈怠,不放弃修禅。”
  13 深明事义、达到寂静境界的人,
  应该有能力,诚恳,正直,说话和气,态度和蔼,不傲慢。
  知足,容易供养,少管事,俭朴,感官平静,聪明,谦虚,不执着家庭。
  三:对待事物的态度:
  1 驾驭一切,洞悉一切,摒弃一切,灭寂欲望而解脱,
  不染爱欲,心地纯洁,克服痴迷,洞悉诸法。有知识,品行端正,精通诸法 摒弃烦恼,
  2 做个明白人,做个开朗人。
  “从内心深处驱散和根除一切思虑,没有思想障碍,没有烦恼,没有疑虑,没有痛苦,”
  “不糊涂,这是人世的梵界生活。不接受谬论,有德,有见识,不贪恋爱欲,”
  理由是“没有那些导致重返这世的恐惧,没有那些导致执着生存的欲念,”“不会再投胎。”
  3 做个清爽人,“摒除一切爱欲贪欲,克服一切妄想,摆脱忿怒痴迷”“排除五盖(贪嗔睡 忧疑)”“象独来独往的狮子或大象,不寻求感官享乐。”
  理由是“世界上的一切是虚妄”“偏执是邪恶之根”“执着是人的忧虑”
  4 做个斗士
  竭力获得至善,诚心诚意,行动积极,勤奋努力,坚韧不拔,
  四: 自己个人时时应该持有的态度:
  1 目不斜视,足不踌躇,守住感官,保护思想,不怀欲望,不受烧烤,
  摒弃烦恼,调伏感官,思想坚定,犹如笔直的梭子;厌弃恶行,明辩是非,
  坚持隐居和修禅(指静虑沉思),坚持正法,
  2 信仰是人的最宝贵的财富;
  智慧的生活是人们称说的最好的生活。
  凭信仰渡过水流,凭勤勉渡过海洋,凭勇力克服痛苦,凭智慧获得纯洁。
  我有信仰,从信仰中产生力量和智慧,我如此精进努力,你还问我什么活命不活命呢?
  真理的味儿最美;遵行正法,带来幸福;
  3 信仰是种子,苦行是雨水,智慧是我的轭和犁,
  谦逊是犁把,思想是辕轭,意念是我的犁头和刺棒。
  控制身体,言语谨慎,饮食有节,我以真话作砍刀,柔顺是我的解脱。
  勤奋是我驾辕的牛,运载解脱,一直往前,永不返回;到达那里,没有悲哀。
  进行这样的耕种,它结出永恒之果;凡这亲友耕种的人,他摆脱一切痛苦。
  4 不贪婪,不欺骗,不渴求,不虚伪,摒除污浊和痴迷,对整个世界无所企求,
  不贪图美味,不犹豫动摇,心无牵挂,
  摒弃心中五盖,清除一切污点,独立不羁,斩断爱和恨,
  抛弃快乐和痛苦,也抛弃从前的喜悦和烦恼,达到无忧无乐,安宁,纯洁,
  5 不应该做任何卑贱的事,免遭其他智者谴责。
  6 谨慎,聪明,博学,深思,知法,自制,努力,
  始终保持仁慈,宁静,怜悯,超脱和忻悦,不受整个世界干扰,
  7 镇静安定,智者守护感官,控制感官,
  犹如打入土中的因陀罗柱,四方来风吹不动,通晓圣谛,摒弃爱欲,专心致志,遵行乔达摩的教诲,达到至高目的,进入永恒,享受寂静之乐。不再会有第八次再生。
  8 为了获得真谛,他摒弃三法:灵魂说、疑惑和戒规礼仪。
  9 睡觉有什么用?坚定地学习,求得平静,别让死神知道你懈怠,把你愚弄,落入他的掌中。
  越过天神和世人都渴求和执着的贪欲,不要错过你的时机,
  10 懈怠是污垢,继续懈怠是污垢;应该通过勤奋努力和学习知识,拔出自己的箭。
  11 独自静坐,凝虑深思,控制自我,不让思想外逸。
  12 控制自我,修习苦行,摒弃五官享乐,按照自己的目的生活。
  吟诵是他们的财富和谷物,修习四十八年梵行,努力追求知识和善行。
  13 考察万事万物,不予采纳;观察各种观点,不予采纳;识别和看到内在宁静。
  14 考察万物后,毫无执着。不制造任何观点,不推崇任何观点,不接受万物,不依赖德行戒行,
  智者认为纯洁不靠所见、所闻、所知、德行戒行,也不靠无所见、无所闻、无所知和无德行戒行;抛开这些,不予采纳,宁静,独立,不贪恋存在。抛弃所得,无所执着,甚至也不依赖知识;不追随宗派团体,甚至不采纳任何观点。纯洁者在这世上不接受关于各种存在的人为观点;纯洁者不考虑所见、所闻、所想;他不愿意通过其他途径达到净化,因为他即不激动,也不冷漠。
  15 牟尼在任何地方都无所依赖,即不喜欢,也不厌恶,悲伤和贪婪沾不上他,犹如水珠沾不上荷叶,犹如水珠沾不上莲花,牟尼也不沾染任何的所见,所闻,所想。
  17 摆脱名想的人没有束缚,通达智慧获得解脱的人没有痴迷,那此执着名想和所见的人在这世上四处游荡,扰乱他人。
  六:对居处
  1 认识一切居处,不企望其中任何一处,不执着,不贪恋,无所渴求,
  四处游荡,青年时期不执着任何地方,弃绝迷狂和懈怠,获得解脱,
  2 冷热饥渴,风吹日晒,牛虻长虫,克服这一切,
  不应该畏惧五种恐怖:蚊、蝇、蛇、与人接触和四足兽
  3 有智力、有德行、镇定自若,乐于修禅,有见识,不执着,不粗鲁,摒弃烦恼,
  独来独往,勤勉努力,任凭褒贬,就象狮子不怕声响,风儿不怕罗网,莲花不怕污水,
  4 色、声、味、香、触使人迷醉,应该驱除对所有这些的贪恋,适时用早餐。
  5 审慎地求取食物、住处、床椅、涤除衣服尘垢的水。比丘犹如莲花上的水珠,不执着食物、住处、床椅和涤除衣服尘垢的水。
  6 他应该成为有思想的人,即使受到责难,也高高兴兴;铲除精神障碍;学会排除这世上的五尘,克服对色、声、味、香、触的贪恋。获得精神解脱,然后他将适时地思考正法,一心一意,驱除黑暗。
  关于毁灭
  热爱正法的人生存,仇视正法的人毁灭。
  智者圣人具有洞察力,考虑到世上这些毁灭,向往极乐世界。
  不向一切生灵施暴,无论这些生灵在这世上是强者,还是弱者。
  即使不能过梵行生活,也不应该占有他人的妻子。就像避开烧红的木炭;
  不应该饮酒,‘酒使人迷醉’由于迷醉而犯罪,也使其他人懈怠,应避开这种罪恶的渊薮,只有愚人才喜欢这种迷醉痴妄。
  不杀生,不偷窃,不说谎,不饮酒,不YIN欲,不非时夜食,
  不戴花环,不敷香膏,席地而睡,
  这就是摆脱痛苦的佛陀教诲的‘八戒’。
  在每半月的第十四、第十五和第八日,在波底诃利耶半月,虔诚地遵守全部八戒。
  守戒之后,在早上,智者应该虔诚地尽自己能力,向众比丘分送饮食,使众比丘高兴。
  理由是
  喜欢争论、愚昧痴迷 恶言脏语,
  像喜欢伤人的野兽,那么他的生活是邪恶的,他的污垢不断增长。
  这是导向地狱之路的罪孽。堕入恶道,从子宫到子宫,从黑暗到黑暗,这样的比丘死后必定走向痛苦。这种人执着家庭、有罪恶的欲望、罪恶的思想、罪恶的品行。
  毁灭的原因:是不守戒律
  一:懒惰浮躁:
  生性嗜睡,萎靡不振,懈怠懒惰,好发脾气
  喜欢聚会,
  二:贪:
  暴躁,贪婪,心术不正,
  妒忌,诡诈,无耻妄为,
  怀有怒气与敌意,邪恶狡诈,
  满嘴不实之辞,见解错误,弄虚作假,执迷不悟,
  贪图小利,偷财逃债,据为己有,图财害人,提供伪证,
  不赡年迈父母,用言语伤害或激怒父母、兄弟、姐妹和岳母,
  到了别人家里,享用各种美味,而别人来到他家,却不肯款待,
  独自享用财产金子食物的好处
  做了坏事,一心希望别人没有发觉,行动鬼鬼祟祟,
  避开爱欲,犹如不踩蛇头,这样的有识之士克服世上的这种执着。
  这些脆弱的东西摆布他,危险折磨他,痛苦追随他,犹如河水涌入漏船。
  没有贪欲,不做自己谴责的事,不受所见所闻污染。
  应该彻底理解名想,拔出利箭,努力游荡,不贪恋这世和彼世。
  三:YIN:
  亲近恶人,不亲近善人。他热衷恶行,对嗜酒和挥霍的女人或男人推崇备至,
  沉湎于女色,爱喝酒,好赌博,将一切所得挥霍一空,
  不满意自己的妻子,与妓女厮混,与他人的妻子厮混,
  青春己逝,还将不雅词不显示如同町婆罗果的女子带回家;出于对她的猜忌而不能安睡,
  出没在亲戚或朋友的妻子中,或强逼,或引诱,
  理由是
  沉缅YIN欲的人忘却教诲,以错误的方式生活,这是他身上的卑劣性。
  犹如一辆失控的车子。原先享有的荣誉和名声丧失殆尽;
  四:傲慢:
  骄傲是失败之母,
  平静沉着,不称道自己品行如何如何,在这世上任何地方都不骄傲,
  以出身财富家族自傲,看不起自己的亲友,
  出生在刹帝利家族,财产微薄,野心很大,渴求在这世上取得王国,
  在这世上,伤害各种生物,毫不怜悯众生,围攻侵害乡村和城镇,以压迫者闻名,
  他们品行恶劣,负债累累,造谣诽谤,弄虚作假,无礼,贪婪,
  对众生肆无忌惮,取人之物却又伤人之身,邪恶,残忍,粗暴,充满杀机,经常作恶,
  用谎言欺骗并用言语羞辱婆罗门,沙门或其他行乞者,不予施舍,
  别人请教有益之事,他教唆无益之事,说话遮遮掩掩,
  那些卑鄙的人在世上作恶,因此,他们死后走向黑暗,头朝下附入地狱。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 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