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量理宝藏论释 第五十一节课


2014/9/3    热度:321   

索达吉堪布:量理宝藏论释 第五十一节课

 

  《量理宝藏论》第八品中,前面总说法相、名相、事相之自性以及分别决定量之法相已经讲完了,现在讲抉择法相所表示的意义。

  丁三(抉择法相所表之义)分四:一、名相之详细分类;二、破于事相颠倒分别;三、宣说于事相上能决定法相之量;四、如何进行破立之理。

  戊一(名相之详细分类)分四:一、分类之根本;二、分类之本体;三、定数;四、词义。

  首先是第一个,叫做名相之详细分类。意思就是说,我们讲的是量,那这个量怎么样具体分析呢?比如说量的分基、量的分类、量的定数以及它的词义等,以这些来进行说明。

  我们前面讲本论论名——量理宝藏论的时候,这里面的量依靠我们今天所讲的这几个内容来解释的话,就更加全面。量的分基、量的分类、量的定数、量的词义,这些说得非常清楚。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所学的知识叫做因明学,也叫做量学。那么量到底是什么样呢?大家前面已经学过了,它实际上是一种无欺的智慧、无欺的识,是无有错谬的一种智慧;或者说这样的一种识就叫做量。对这样的量,我们下面就通过几个侧面来做具体的分析说明。

  己一(分类之根本)分二:一、破不合理之宗;二、立合理之宗。

  庚一、破不合理之宗:

  非量真实已遮破,真实分说即错谬。

  这里大家应该清楚,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量的分基。那么什么叫做量的分基呢?也就是说量分为现量和比量,那现量和比量是从什么当中分下来的呢?比如说人有男人和女人,那么男人和女人是从什么当中分出来的呢?是从总的人当中分的。同样,现量和比量就是从量当中分的。下面我们自宗还会说的,量就是一个正确的识,而二量就是从正确的识当中分下来的,应该可以这么说。

  我们前面也已经讲过,在这个问题上,因明前派跟萨迦班智达的观点有所不同。因明前派认为:已决识、伺察意是非量的识,但这些非量的识也是真正的识。他们有这样的说法,但是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我们前面已经遮破完了。

  如果是真正的识,真正的识(正确的识)只有两种:要么是比量,要么是现量,即现量识和比量识;除此之外,并没有正确的识,即所有正确的识都包括在这两种当中。所以,因明前派所认为的已决识和伺察意全部包括在非量当中。如果是非量,那就不是正确的识,应该是一种颠倒的识。为什么呢?因为,不是现量的缘故,就不能直接照见对境的自相;不是比量的缘故,就没有充分的理由或者三相具足的推理来了知隐秘的对境。所以说,如果它们是颠倒的识,那就不是真正的识、正确的识。这个道理,我们在前面好几品中也再三宣说过,因明前派的这个观点已经遮破完了,没有必要在这里重复。

  但是,因明前派中有一位胜法论师,他认为:现量、比量的分基是正确的识,但这个正确的识还是要进行分析。正确的识有两种,有一种就是我们现在看见火正在燃烧某个东西,或者是水正在浸润一个东西,这些识正在起作用,是直接正在起作用的识。但他认为,这种直接起作用的心识并不能作为现量、比量的分基,因为它属于现量,是无欺的识,已经决定完了;决定完了的话,它就不遍于比量,因此它不能作为量的分基。还有一种识,比如我们单单看见火,单单看见水,他认为这样的识才是现量、比量的真正分基。对此观点,大家应该了解了吧。

  胜法论师认为,正确的识应该是分基,但是正确的识有两种。有一种正在起作用,正在起作用的话,它属于现量,所以这不是量的分基,量的分基并不是正在起作用的识。而你看见单独的水、火,这种识可以作为现量的分基,也可以作为比量的分基。也就是说正确的识分两种,后者才可以成为量的分基,他是这样认为的。

  但是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这里说“真实分说即错谬。”胜法论师这样分析,是有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你刚才说正确的识分两种,其中一者作为量的分基。其实,要安立分基的话,应该总的法作为分基。比如说,有实法和无实法的分基是什么呢?是所知,所知可以作为有实法和无实法的分基;或者,所知法可以作胜义谛、世俗谛的分基,我们以前也学过。而对于人来讲,男人和女人的分基就是人。所以,分基应该是遍于一切法的东西,也就是说总法才可以作分基。可是你们刚才说,正确的识分两种,其中正在起作用的不能安立为分基,另外一个才能作为分基。如果这个观点合理,那以下问题怎样避免?比如说现量,现量的总法不是四种现量的分基,其中的根现量等才是四种现量的分基,那合不合理?肯定不合理。以比量而言,按理来讲比量有三种:极成比量、比喻比量、事势理比量。如果将其中的极成比量作为分基,那合不合理?肯定不合理,它根本不能作为所有比量的分基。因此,你们因明前派这样的说法,尤其是胜法论师的观点太过分了,非常不合理。如果合理,别法作为分基,那遍于一切的所知就不能作为有实法和无实法的分基了,有这种过失。因此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大家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在分基上面,我们已经驳斥了对方的观点,下面建立自己的宗派。

  庚二、立合理之宗:

  是故正识即为量,由此理当作分基。

  我们自己的宗派是这样认为的:正确的识就是量,量和正确的识两者只不过是不同的名称而已,如凉光和月亮,日亲和莲花等等。实际上,正确的识或者说量才是它们的分基,现量和比量都包括在这两者中。因此我们自宗认为,现量和比量的分基是量,或者说现量和比量的分基是正确的识。

  为什么这么讲呢?如果它是正确的识,那它一定是现量或者是比量;如果是现量和比量,那它一定是非常正确的识。为什么呢?因为四种现量都是符合实际道理的一种有境,它们所照见的对境自相全部是了了分明的,没有任何错谬之处。也就是说,不管是哪一个现量,真正的现量全部是正确的识。当然相似现量不包括在量当中,它不算真正的量,必须除开它。然后是比量,因为它是依靠三相齐全的推理来进行论证的,所以推出来的法也是符合实际的一种推断识,这种识也是非常正确的。当然世间中也有一些相似比量,但相似的比量并不属于量。释迦牟尼佛之所以叫做量士夫,就是因为他所宣说的法,从现量上看也好,比量上看也好,乃至从教量上看,根本没有任何错误。所以,能够宣讲这样正量的人就叫做量士夫,其所宣说的语言就叫做圣教量。

  这样以后我们应该知道,真正的量决定是正确的识;而这样的量主要是从识的反体来讲的,并不是从外境无情法的反体来讲的。因此,萨迦班智达安立自宗的时候就讲到:如果是正量,那必定是正确的识;如果是正确的识,那一定会是现量或者比量。自古以来,很多人因为不懂真正的比量(三相齐全的比量),所以自己所下的结论,往往都是错误的。因此我们现在一定要明白,正确的识必定是量,这个道理必须要了解。

  这是讲分类的根本,下面讲量的分类。

  己二、分类之本体:

  分类现量及比量,观察彼等一异体,

  刚才也讲了,量的分类比较多,但是我们归纳起来,可以包括在衡量外境自相的现量和衡量隐蔽外境本体的比量中。当然,衡量隐蔽外境的时候,也有正确的因和颠倒的因。颠倒的因不属于在比量中,属于相似的量。相似的量不能算真正的量,就像跟人非常像的一些形象,不能算真正的人一样。人的照片虽然跟这个人很像,但是它根本不能安立在人类当中。所以,相似的现量和相似的比量不能属于真正的量。

  现量与比量之间的关系,我们下面进一步观察,观察的过程中,有些人可能会这样问:现量和比量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像瓶子的所作和无常那样,是一本体的不同反体呢?还是像瓶子和柱子、氆氇和灯泡那样,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以及,是像世间中的凉光和月亮、遍知和佛陀、如来和善逝等那样,是一个事物的不同名称呢?还是像石女的儿子跟柱子、兔角跟牛角一样,是有实法和无实法的遮一体之他体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是这四种中的哪一种?

  有些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下面作者进行回答。现量和比量之间的关系,我们一定要想通,要弄清楚。其实可以这样回答,现量和比量并不是像月亮和凉光那样,是一个事物的不同名称,它们各有不同的作用,不能互相代替。

  颂词中讲到:

  二量皆是有实法,是故非为遮一体;

  观待对境一与异,即非一体非他体;

  是故心之本体一,观待对境为异体。

  刚才不是提出了四个问题嘛,我们可以这样进行回答。

  首先,现量和比量都是有实法的缘故,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遮一体的他体。从心的本体的角度来讲,现量是如理如实照见对境自相的一种智慧,所以它是有实法;而比量是通过正确的推断方式来了解隐蔽事物的智慧,所以它也是有实法。两者都是有实法的缘故,那它们就不是:一者是石女的儿子,另一者是柱子,两者是有实法和无实法的遮一体的他体,并不是这样的关系。如果是这样的关系,那么,要么现量是无实法,要么比量是无实法,应该成了这样;所以它们绝对不是遮一体的他体。这个问题是这样的。

  那么,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他体还是一体呢?这个问题,我们这样进行观察:“观待对境一与异,即非一体非他体。”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必须要观待对境。如果观待一个对境,现量和比量并不是一体。为什么呢?比如说观待一个自相对境的时候,现量虽然能了知自相的对境;但是,是不是比量也能完全了知这个自相的对境呢?并不是这样的,比量的直接对境实际是外境的总相。所以说,观待一个对境的时候,现量和比量不是一体,它们两者的本体不是一体。然后,如果是观待他体的对境,现量的对境是明显分的,比量的对境是隐蔽分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它们两者的关系也并不是他体。如果是他体,那观待有境就应该成了这样:现量不是比量,比量不是现量。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因为现量、比量的本体都是识,它们都是自证。因为,任何一个识在内观的时候都离不开自证。这样一来,现量、比量也并不是他体,我们必须要了解这一点。

  那么,它们之间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关系呢?“是故心之本体一,观待对境为异体。”从心识自己的本体来讲,在心的相续中它们是一体。如果在心的相续中不是一体,那么自证就不是比量,比量就不是自证,有这种过失。这是谁也不敢承认的。从观待外境的角度来讲,现量和比量是他体,可以这么说。比如以烟来了知火的时候,两者的对境分别是火的总相和火的自相,比量是依靠总相的方式来了知,而现量是以自相的方式了知。这样一来,从依靠对境的角度来讲,它们肯定不是一体,而是他体。因此,从心的本体的角度来看它们是一体;而观待对境来讲,它们两者安立为他体。这样以后,就不会有任何过失。

  我们自宗,大家可以这样说,不能一口咬定现量、比量完全是他体,在什么场合都是他体,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或者反过来说,现量、比量完全是一体,那也不行。必须要观待对境和有境才能安立,这就是我们的自宗。

  我们安立这种观点的时候,对方对此提出了疑问。有些论师说:假设观待对境是他体的话,那么比量就不应该是识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对境的角度来讲,它不是自证的缘故。这是第一个问题。

  然后,第二个问题。对方提出:你们说,从心识的角度来讲,比量跟自证是一体;与自证一体的缘故,与总的现量也是一体;也就是说,你们认为比量从自证内观的角度来讲与自证现量是一体,正因为与自证现量一体的缘故,而自证现量包括在总现量中,因此比量跟总现量是一体。但是从另一角度而言,因为比量跟根识或根现量是他体,而根现量与总现量又是一体,所以比量与总的现量也应该成了他体了。(这一点大家也知道,任何一个比量识,不能说它与根现量的眼识、耳识等是无二无别的一体,没有这种说法。)这样一来,你们的观点就成了完全矛盾的。

  对方提出了这么两个问题。对这两个问题,我希望道友们还是要稍微思考一下。如果你没有思考,刚开始讲的缘故,可能就稍微有一点转不过来,会有这种感觉。

  其实,这是对方在咬文嚼字,这里面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我们刚才从对境的角度来讲,现量和比量是他体;从心识的角度来讲,现量和比量是一体。然后对方马上抓住把柄说,正因为是他体的缘故,比量就不是心识了,因为它不是自证的缘故;跟自证一味一体的缘故,跟总现量是一体,但与根现量是他体的缘故,与总现量又成了他体。

  下面我们对他们进行回答,颂词是这样的:

  比量非境与自证,一体故离诤过失。

  “比量非境”是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与自证一体”是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故离诤过失”,所以诤论时你们对我们发出的过失绝对没有。

  其实,我们所说的比量,它是从心识、有境的角度来安立的,绝对不是从对境的角度来安立的。如果不是从对境的角度来安立,那么你们给我们发出的过失就没有。我们从对境的角度来讲,现量、比量是他体。但你们听到一个他体就认为:“既然从对境的角度来讲是他体,那比量就不是识了。”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比量是识,这种识也是我们从心识的角度来安立的,因此第一个过失绝对没有。这是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

  然后是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从内观的角度来讲,比量和自证无二无别,正因为与自证现量无别,它与总现量的关系就是无二无别的一体,完全可以这么说。但是对方给我们说,它跟自证现量无别,跟总现量是一体,跟根识现量是他体的缘故,跟总现量也成了他体。他们是这样发的太过,但这种过失是没有的。为什么呢?其实,总相和别相的关系也应该值得详细分析。如果有些法跟总法中的别法是一体,那么它与总法也应该是一体。比如说,任何一个事物跟沉香无二无别,沉香属于树木当中,那么这个事物与总法的树木也可以成为无二无别。但是,任何一个法如果跟别法沉香是他体,那么与总法的树木是不是也是他体呢?不一定,比如檀香,虽然它跟沉香是他体,但是檀香跟树木是不是他体的关系呢?绝对不是。所以说,你们对我们所发的太过绝对不会有。你们把总相和别相之间的关系没有搞懂,这是第二个问题的缺点。

  第一个问题。我们前面明明已经分析过,从对境的角度来讲,现量、比量是他体;从自心的角度来讲,现量、比量是一体。但是你们抓往对境这个词不放,跟我们进行辩论,这只能说明你们并不善巧境和有境的分析,相反我们自宗不会有这种过失。

  下面讲现量、比量的数目决定,不用多,也不用少,是这个意思。

  己三、定数:

  所量二故量亦二,除此他数已遮故。

  现量和比量实际上是能衡量对境的两种智慧或说识,那这样的识是依靠什么来决定的呢?就是依靠它们的所量,因为所量有自相的所量和总相的所量,只有这两种,也就是说所衡量的对境包括在自相和总相中。既然所量有二,那能量的智慧肯定也是两种。

  但是,在第一品的时候,我们曾经讲过“所量唯独一自相”的道理,那这两者是否矛盾呢?并不矛盾。因为,那个时候主要讲究竟的所量,而所有总相的所量都不算特别究竟,所以说最究竟的所量唯独是自相。而现在这里是从衡量方式的角度来讲的,因为所量有自相和总相两种,所以量也必须有两种。也就是说,要衡量自相和总相,必须要有现量和比量,以现量了知自相,以比量了知总相。而除此之外的量,阿阇黎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为主的有关论典中,都一一地遮破过。所以,我们自宗量不能再多了。

  当然,我们佛教中也讲到有信许量、教量以及极成比量等,比如月称论师在《显句论》讲到了四种量,清辩论师也讲过四种量;外道中也有现量和比量,比量中又有声起量,就是声音中起现的量,有许许多多的量。但是这些量,有些包括在相似的比量中,不能称为比量;佛教中的教量、信许量等可以包括在比量中。所以,再不用多了,两种量就可以了。虽然有些说法中有四个量、五个量、六个量,但是这些都是从不同角度安立的,对于此处来讲是多余的,没有任何必要。

  顺世派为主的有些外道认为,所谓的量就包括在现量中,不需要比量。这种说法也是有的,但这是不合理的。如果一切都是依靠现量,不承认比量,那世间中很多隐蔽的问题就没办法抉择。虽然顺世外道口口声声地说“不承认比量”,但实际上,他们自己也用了一个相似比量来成立自宗的观点。因为他们说前世后世、业因果不存在,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没有见到过。没有见到而不存在,实际上这是比量中的相似比量,不是正确的比量。不管是相似比量也好,正确比量也好,他们已经间接承许了比量,所以说他们的观点很容易遮破。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也运用了大量的理证彻底遮破了顺世外道的观点。

  作为一个凡夫人,我们通过学习因明,可以使自相续产生殊胜的正见。一方面,我们眼耳鼻舌身所得到的暂时结论——暂时正确的名言对境,可以获得决定;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决定,对瑜伽现量,包括对释迦牟尼佛一切种智的智慧能照见宇宙万物的真相,也产生了不可退转的信心。所以,学习因明能直接、间接给我们的相续带来许许多多的正见。如果我们没有以正理生起正见,那么闻思修行就会处在一种懵懵懂懂、迷迷糊糊的状态之中,不可能获得真实的受益。

  前两天,我看见有些学习因明的道友在文章中发表感想说:我十几年前的学佛,完全是一种随信者,只凭自己的信心,很多疑惑和邪见根本没有断除;现在虽然学得不是特别深,但是通过学习这部论典之后,我已经成了随法者。什么叫做随法者呢?就是他对上师三宝的信心是随着法理而产生的,因此很不容易退转。他通过学习因明,已经到达了这种境界。由此我想,我们在座的各位,表面上可能看不出来,但是你们的一生,尤其是年轻的时候好好地闻思因明、中观,到了一定年龄,自己的经验逐渐逐渐丰富,思想也成熟起来,那时才知道闻思的重要性。的确闻思有不可言说的功德,否则,末法时代的思想错综复杂,我们的思想很容易随着外境而改变。如果没有一个非常坚定的理性的智慧,有些分别念比较强的人,就很难说服。光说佛陀有功德,佛法有功德,前世后世存在,到底这些存不存在?在自己心里有一些根深蒂固的邪见,始终无法摧毁、无法瓦解,会有这种情况。如果我们只凭自己的智慧,用上全部的力量去观察,不要说前世后世存在的道理不能开发,就是这种说法的推理也不能顺利理解。这样的时候,自己可能会有一种失落感:我这样的分别念,不要说释迦牟尼佛,连萨迦班智达智慧的百分之一也比不上。你看我学习第八品的时候这么费劲,越来越观察的时候就觉得越来越深奥。这说明,佛教的因明真的多么伟大啊!原来我还认为,我学过大学的课程,是研究生或博士生等;但现在觉得:我这个博士生,只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真正在佛教的智者面前,不要说博士生,我连一个小学生都当不上。学了因明,自己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

  总之,我们应该这样来理解正量。

  己四、词义:

  名称释词及说词,彼者释说有四类,

  相违以及不相违,时尔相违时不违。

  这里解释名称的两种类别,以及释词、说词的四类情况。我们在学习《中观庄严论》的时候,也给大家作过解释。

  一般来讲,名称分为两种:一种是以释词理由而决定的,一种是以说词理由而决定的。释词理由,是说名称可以用一些理由来进行解释。比如遍知,佛陀也可以称为遍知,那这有没有一个理由来作解释呢?有理由,因为佛陀能遍知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万法,所以说遍知是名副其实的,这个名称完全适合,这叫做有释词的名称。也就是说,你解释出来的时候,完全符合实际情况。

  其实我们藏族的名字,虽然有些名字有解释,但实际上并没有这里所讲的释词的理由。比如说一个人叫天女,什么叫天女呢?按汉地的释释,天女就是天界中的美女。那是不是这个人真正长得天女那样漂亮呢?不好说。因为有时候看见非常不好看的人,也叫天女,这样之后大家会有种不同的感觉,也有这样的。

  总之,这种名词完全能在其本体上进行解释。比如佛陀叫遍知,他完全可以叫遍知,因为在佛陀身上完全可以体现这种名词的意义,这叫做有释词的。

  然后是有说词的,指仅有说法的理由,没有真实取名的原因,如我们说的瓶子、柱子、道路等。这些有没有一个理由呢?没有什么理由。只是刚开始取名者对这个事物取上这样的名称,后来的人们就随着历史传统一直沿用而已。除了这个以外,没有什么理由,但是人们都一直这样说,这叫做说词。

  说词和释词两者共有四类情况:这两者是矛盾的、不矛盾的、时而矛盾、时而不矛盾。《自释》中的分法跟蒋阳洛德旺波尊者的讲义中的分法有点不同,但是我们按照蒋阳洛德旺波的法本来给大家作解释。

  首先讲这两者是矛盾的。矛盾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释词、说词完全相违,也就是说虽然有些有说词,但是永远没有释词,是这种情况。比如有一种鸟叫做牧羊鸟,那么这种牧羊鸟是不是天天都放羊呢?并不是,只不过人们对它这样称呼而已。还有一种麻雀,叫做饮芝麻雀,是不是它天天享用芝麻呢?也不是,但人们都这样说。我刚才说的天女,她是不是真正天上的美女呢?也不是,但是人们却经常这样称呼。有些人叫吉祥,是不是他来了以后就真的吉祥呢?也不一定。这些都叫做有说词而没有释词,释词和说词完全是矛盾的,可以这样讲。

  再者,有些既有释词也有说词,完全不矛盾,也有这样的。比如遍知,人们说也可以,解释起来也可以。意识呢,藏文的意思是能了知外境的心识,那意识能不能了知外境呢?当然能;水中的莲花叫做水生,它也是水里面产生的。所以,这些既有说词也有释词。

  关于时而矛盾、时而不矛盾,或者说时而相违、时而不相违,也可以水生为例来作解释。在山上生的莲花,也有叫做水生的,它虽然有说词,但是没有释词;而水中产生的莲花既有说词,也有释词,因为它是水中产生的,人们也称它为水生,所以释词和说词都有;水中生长的青蛙、蝌蚪等,这些虽然是水生,但是人们并不这样叫,所以它们有释词,但没有说词;而石头、木头类的事物,既没有水生的说词,也没有水生的释词。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了知:总的来讲,有些名称有释词但没有说词,有些名称有说词但没有释词,有些两者都没有,有些两者都具足,有四种类别。

  这里是讲量的时候,那为什么要这么讲呢?这是萨迦班智达让我们知道:世间中的名称,因为取名的方式不同,它有不同的利益和功能。

  此等名称种类词,诸位智者分二类。

  上面所讲的这些名词,归纳起来,所有智者把它们分为两种类别:第一种是事物的名称,人名也好、地名也好,像天授、慈氏,或者说王云等等,有很多名称。人名、地名都可以,这是一种名称。还有一种就是种类的名称,比如树木、人类,还有黄牛、骏马等等。所有智者把名称分为两类,要么是事物的名称,要么是种类的名称,这两种可以包括。

  那么,我们在这里要讲什么呢?就是要讲量。刚才前面也讲了,量分为现量和比量。

  现量,它的名称在梵语中叫札德嘉。札德嘉就是依靠根的意思,实际上依靠我们的根能如理如实地取外境的自相,它的意思是这样的。从释词的角度来讲,就是依根的意思;从说词的角度来讲,现量涉及如理如实了知外境自相的一切识。

  大家应该清楚,现量可分为四种:意现量、根现量、自证现量和瑜伽现量。这四种现量,哪些有说词,哪些有释词,我们可以对此进行分析。首先,根现量有五种;然后,意现量有一种。这样总共有六种识,这六种识的现量既有释词又有说词。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现量的释词就是依靠根的意思。依靠根的话,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及意根,六种识的现量全部都依靠根,所以释词是有的。这些,不管是根识也好,意识也好,都能如理如实取自己的外境自相,所以也有说词。这六种现量既有说词,也有释词,应该这样来理解。

  而瑜伽现量和自证现量,它们可以有说词,但是释词的确没有。为什么呢?因为,瑜伽现量并不依靠我们的眼根、耳根、鼻根等。按照大乘佛教的观点,依靠修行者清净的禅定力,他的智慧能照见对境,所以瑜伽现量并不依靠根。然后是自证现量,下一品也会介绍的,它没有真实固定的像意根和舌根等那样的根。因此,自证现量和瑜伽现量没有现量的释词。但是,它们的确能如理如实地照见自己的对境,因此它们有说词。

  我们再分析,还有一种叫做错乱根识,比如看见二月的显现。二月的显现,的确是依靠自己的根来现见的。根来现见的话,释词是有的,但说词有没有呢?没有。为什么呢?因为,现量的说词就是依靠自己的识如理如实照见对境的自相。那二月对境的自相存不存在呢?绝对不存在,它是一种错乱。因此,这种现象只有释词并没有说词。

  然后我们观察比量。比量的名称,梵语是俄讷玛讷。直译过来,俄讷玛讷的意思就是照见真实的理由而回忆它们的关联,从中以共相的方式来了知自己所推断的对境,这叫做比量。这样的比量,不管是教量也好,或者说是极成比量,还有事势比量,第十品中所介绍的这些比量,所有真正的比量既有释词又有说词。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后面的这些比量都叫做比量,所以说词方面都应该存在。然后释词方面,都是依靠非常正确的理由来了知自己的对境。这样以后,说词和释词两者,比量都具足。想详细了解的话,只有我们分析了下面的内容以后才会明白的。

  总的来讲,我们佛教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量的关系。所以,我们现在学习量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对量生起真正的定解,那在对佛法产生信心方面,就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所以我们有时候,应该自己默默观察:什么叫做比量?真正的比量,以世间中任何一个相似的推理、相似的道理都无法推翻。虽然我没有亲自见到,但是我的理由百分之百是非常圆满、完美的,这叫做真正的比量。现量呢,在我们的五根识没有任何错乱、颠倒的时候,它能如理如实照见对境,所以这种量也应该是正量。这样了知以后,我们对量的认识就会得到进一步进一步地提高;如是,我们对佛教中比较深奥的前世今生、业因果以及轮回等,这些以凡夫的观现世量无法了解的很多问题,就会自然而然通达的。所以,大家对因明的学习也不要放在文字上或者口头上,应该从内心中生起定解,这对你的今生来世有非常大的利益。

  第五十一节课思考题

  144、萨迦班智达与胜法论师安立量的分基,为什么前者较后者合理?

  145、从一本体异反体、遮一体之他体、一体、异体四方面分析现量与比量的关系。自宗所承认的观点,为什么没有比量不是识或者与总现量成他体的过失?

  146、分别说明四种现量、错乱根识、比量哪些有说词?哪些有释词?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