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胜鬘经 4 摄受正法章


2014/9/3    热度:397   

  

  白话文:胜鬘经 4 摄受正法章

  译文

  这时,胜鬘夫人对佛说:「我现在应当再秉承您的威德神通力,说说我立下的十大受、三大愿,使众生离邪依正归顺佛门,它是真实不虚,可以完全印证的。」

  佛对胜鬘夫人说:「任凭你说,我听着。」

  胜鬘夫人对佛说:「菩萨们的有的像恒沙少数多的誓愿,都包涵在一大誓原中,即前面讲述的摄受正法。施行摄受正法,以使人契合真如理体,为最大的誓愿。」

  佛赞扬胜鬘夫人:「妙啊!妙啊!演绎佛法议理的无比慧七的方法,真是精深玄奥妙不可言。你已是在过去长久中修习福德智慧诸善根,来世的众生中只有长久地修行种植善根的人才能理解你讲的义理。你讲的摄受正法,都是过去劫诸佛讲到过的,现在劫诸佛现在讲着的,未来劫诸佛将来也一定会讲的。我现在获得无上道, 也常常讲述这摄受正法。因此我说施行摄受正法,所获得功德是无限的。如来契合真如理体的智慧、巧妙讲明义理的才华,也是无限的,什么缘故呢?因为施行这摄受正法,能使人获得大的功德,获得脱离苦海入佛自在的大利益。」

  原典

  摄受正法章①第四

  尔时,胜鬘白佛言:「我今当复承佛威神②,说调伏③大愿真实无异。」

  佛告胜鬘:「恣听汝说④。」

  胜鬘白佛:「菩萨所有恒沙诸愿,一切皆入一大愿中,所谓摄受正法。摄受正法,真为大愿。」

  佛赞胜鬘:「善哉!善哉!智慧方便⑤,甚深微妙⑥。汝已长夜殖诸善本⑦,来世众生久种善根者乃能解汝所说。汝之所说摄受正法,皆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⑧已说、今说、当说⑨。我今得无上菩提,亦常说此摄受正法。如是我说摄受正法,所有功德不得边际。如来智慧辩才⑩亦无边际。何以故?是摄受正法,有大功德,有大利益。」

  注释

  ①摄受正法章:前一章将大乘菩萨修行的十受的誓愿概括为三大誓愿,本章又将前章的三大誓愿总括为一大愿即「摄受正法」,然后将「摄受正法」升华为佛学的范畴,接着通过胜鬘夫人与佛的讨论展开对「摄受正法」内涵的阐释。

  ②佛威神:形容佛外在形象威势勇猛令俗人敬畏,内在神通力精深不可测度。

  ③调伏:有两种通行的解释,但都是强调刚柔兼施使众生离邪依正归顺佛门。一种解释是,调和控制人的身、口、意的造作,制伏诸恶以依佛法;另一种解释是,对性柔的人用法义调理教化,对性刚的人用强势制约降伏。

  ④恣听汝说:恣,任凭。这里表现了佛陀的平等待人,谆谆善诱。

  ⑤智慧方便:也作般若方便,梵语为Prajna Upayakausala。这里所说的智慧,并不等同于前面所述及的正智或正法智。般若作为一种佛学流派或一种论学法门,是与精湛抽象的「性空」学说以及演绎「性空」的抽象义理所运用的巧妙的推导方法、表述方式密切相联的。方便是方便善巧的略语,大乘往往用来意指在普度众生的菩萨行中所运用的各种随机灵活的方法,所谓方便多门。智慧方便意即演绎佛法义理的无比慧巧的方法。

  ⑥甚深微妙:这是佛籍中常用来形容佛法义理精深美妙的语辞。甚深,不能按通常词义翻译为很深,佛家用甚深的时候往往含有深到极至的意味。微妙,是从审美的角度褒美佛法义理玄奥美妙不可思议。

  ⑦殖诸善本:殖通植,佛家更多用「种」字;本通根,都是指本性中的心意识。

  ⑧过去、未来、现在诸佛:这辞意涉及佛家关于诸佛出世的信仰,诸佛出世的信仰又与佛家的宇宙观紧密联系着。前面曾述及,劫有大、中、小之分。佛家又将连续的大劫分为过去劫、现在劫、未来劫。过去劫名庄严劫,有以迦叶佛(Kasyapa)、释迦牟尼佛(Szakyamuni)为代表的一千佛出世;现在劫名贤劫,有以拘留孙佛(Krakucchanda)为代表的一千佛出世;未来劫名星宿劫,有以须弥相佛(Sumeru)为代表的一千佛出世。佛家宣谕大乘「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的思想,既然佛自古以来就有,将来也不断涌现,自然是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

  ⑨已说、今说、当说:与过去、现在、未来是相对应的,即过去劫诸佛已经说过,现在劫诸佛现在说着,未来劫诸佛未来一定会说。当说,应当说而未曾说,将来一定会说,所以当说也可作未来说。

  ⑩辩才:善于巧妙地讲明佛法义理的才能。

  译文

  胜鬘夫人对佛说:「我应当秉承您不可测度、通融随意自在的神通力,再进一步演说摄受正法的「广大」涵义。」

  佛说:「请说吧。」

  胜鬘夫人对佛说:「摄受正法「广大」的涵义,是无量的,它包容一切佛法,含纳八万四千种可入佛道的门径。

  「譬如成劫,世间刚开始的时候,从虚空中兴起大黑云,接着从浓云降下倾盆大雨,还随着雨降下种种宝物。这世界生成之初的景观多么广大!然而摄受正法就像这一样的广大,如同普降霖雨,将无量的福德果报和无量的善根降施给一切众生。

  「世尊!又譬如成劫,世间刚开始的时候,雨水聚积漫到二禅光音天,当飓风吹波鼓沬时,水沬凝生成三千大千世界共有一百亿须弥山,和四百亿种种部洲。摄受正法就像这世界生成一样的广大,它使无数众生居住的世界化成大乘教化的世界,它使一切菩萨具有施法不可测度、通融随意自在的能力,它使一切世间的众生不受烦恼,身安心稳离苦快乐,它使一切世间的众生超脱尘世羁困,升到任意变现通达的境界;它能使人们彻底觉悟,超出世间的安乐方享受佛国净士的无量福德;超脱世界的劫变,水离大劫的成坏灾祸。甚至天人原本不可能获得的无量功德快乐,都能从摄受正法中获得。

  「又譬如世界的大地承担着四种重担,什么是四种重担?第一种是大咸海;第二种是各类山;第三种是草木;第四种是有情众生。奉行摄受正法的善男子、善女人,修成入佛的高位境界,才能够承当四种重任,与那世界的大地担四重担一样。什么是四种重任?意思是这样的:与恶朋友交往的人,对没有听受过佛道的人,对不信佛道的人,应以人、天的善法启发,使他们归依佛门修成正果;有的人企求声闻果,就对他们传授声闻乘教法;有的人企求缘觉果,就对他们传授缘觉乘教法;有的人企求通过修习大乘菩萨行达到入佛境界,就为他们传授大乘教法。这就称为奉行摄受正法的善男子、善女人,他们修成入佛的高位境界,才能够完全承当四种重任。世尊!像这样奉行摄受正法的善男子、善女人,修成入佛的高位境界,完全能承担四种责任,能做一切众生的善知识,不须别人请求,主动导引入向善学佛;能怀着深重广大的菩萨心肠拔救众生苦难,安慰同情众生;能献身于以佛法普度世间一切众生的事业。

  「又譬如世界大地上有四种宝藏。什么是四种宝藏?第一种是无上价值的宝藏,第二种是高价值的宝藏,第三种是中等价值的宝藏,第四种是低价值的宝藏,这些就称为世界大地上的四种宝藏。奉行摄受正法的善男子、善女人,就像世界大地得有四种宝藏一样,也能使众生得四种最高价值的宝藏,这四种最高价值的宝藏是什么呢?奉行摄受正法的善男子、善女人,对于没有听受过佛道的众生、不信仰佛道的众生,就以人天的善法传授,使他们修得佛道;有的人企求声闻果,就对他们传授声闻乘教法;有人企求缘觉果,就对他们传授缘觉乘教法;有的人企求通过修习大乘菩萨行达到入佛境界,就对他们传授大乘教法。使众生修成大宝一样的佛法正果,能得到这样的成就,都是由于摄受正法的善男子、善女人,以正法教化他们,才能建树如此独一无二、旷世所无的功德的。世尊!众生所得的四种「大宝藏」——正法,即是含摄大乘的广大无边义。

  原典

  胜鬘白佛:「我当承佛神力,更复演说摄受正法广大之义①。」

  佛言:「便说。」

  胜鬘白佛:「摄受正法广大义者,则是无量,得一切佛法,摄八万四千法门②。

  「譬如劫初成时③,普兴大云,雨众色雨及种种宝④。如是摄受正法,雨无量福报及无量善根之雨⑤。

  「世尊!又如劫初成时,有大水聚,出生三千大千界藏⑥及四百亿种种类洲⑦。如是摄受正法,出生大乘无量界藏,一切菩萨神通之力,一切世间⑧安隐快乐,一切世间如意自在,及出世间安乐劫成⑨,乃至天人本所未得皆于中出。

  「又如大地持四重担,何等为四?一者大海,二者诸山,三者草木,四者众生。如是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⑩,建立大地⑾,堪能荷负四种重任。喻彼大地,何等为四?谓离善知识⑿、无闻⒀、非法⒁众生,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求声闻者,授声闻乘⒂;求缘觉者,授缘觉乘⒃;求大乘者,授以大乘。是名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负四种责任。世尊!如是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负四种重任,普为众生作不请之友,大悲安慰哀憨众生,为世法母⒄。

  「又如大地有四种宝藏⒅,何等为四?一者无价,二者上价,三者中价,四者下价,是名大地四种宝藏。如是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得众生四种最上大宝,何等为四?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无闻、非法众生,以人天功德善根而授与之;求声闻者,授声闻乘;求缘觉者,授缘觉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如是得大宝众生,皆由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得此奇特⒆希有功德。世尊!大宝藏者,即是摄受正法。

  注释

  ①广大之义:指本段内容演说的是摄受正法力用的巨大,为了给读经的人以强烈印象,作经人多次以宇宙宏观事物作譬喻比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②八万四千法门:法门即佛家所肯定的修行入道的途径、方法、义理、轨则等,即依佛法入佛道之门径;八万四千形容法门之多,并非确数,佛家说人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必须以八万四千法门对治。八万四千这一数词在佛籍中使用频率很高。

  ③劫初成时:指一个大劫在成劫这一中劫时的第一小劫。佛家有关于器世间即物质的宇宙或自然世界形成、演变和构成的系统理论,其中的宏微观、发展变化论、无限论都含有合理成分。佛家认为宇宙宏体都是不断生灭变化运动永不止息的,每一世界都不断成、住、坏、空,当前一大劫发展到空劫的第二十小劫时,世界体便又要生成,进入到新的大劫的成劫期,成劫则从第一小劫开始。

  ④种种宝:佛经通常讲器世间的宝物为七宝,即金(Suvarna)、银(Bnpya)、琉璃(Vaidurya)玻璃(Sphatika)、砗磲(Musaragalva 一种背有车纹的海贝)、赤珠(Rohita- mukla)、玛瑙(Asmagarbha),有的经典上列有玫瑰、琥珀、珊瑚,虽品种大同小异,但都凑成七宝之数。其实七宝都是古印度王宫和婆罗门珍藏的贵重物品,有的则是市场流通币。佛家所说雨种种宝,不是简单地说从虚空中落下七宝。佛家描写劫初成时,大雨下了成千上万年,水满漫到二禅光音天才止,有大风起吹波鼓沫,水沫聚凝才形成自然七宝的天宫,即初禅的梵天宫;大水逐渐减退,又是大风吹波鼓沫凝结成欲界六天;大水再减,水沫才凝成须弥山、诸咸海、金山、部洲等。这种世界形成模式,是古代佛家凭借哲理的智慧,构拟出来的。

  ⑤雨无量福报及无量善根之雨:意即摄受正法所获的福报、所种的善根,就像劫初成时所下的雨那样广大。

  ⑥三千大千界藏:是三千大千世界华藏的略说。佛家以非凡的智慧构拟了一个非常恢宏而美丽的宇宙。

  这个宇宙由无数的个体世界结成梯级的系统形式,颇类似于现代宇宙观中的星球、太阳系、星团、星系、超星系、总星系。一个世界由下至地下的地狱,上至梵世界、有日月环绕的须弥山的空间构成,这一世界在佛家视为一微尘。一千个世界称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由于一个大千世界中包括小、中、大三个级别千数,所以又称为三千大千世界,共包含十亿个世界。佛家又把三千大千世界作为微尘。

  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构成「佛刹微尘数世界」,又叫「国土」。每「一国土」有一教主,我们地球人居住的世界所属的国土名为娑婆界毘卢遮那如来佛刹,教主即释迦牟尼佛。

  二十个佛刹微尘数世界上下重叠构成二十重华藏世界,座落在「摩尼(Mani 即珍珠)王莲华(花)」上,莲花幢(柄)深植于无边的「无边妙华光香水海」中。无数的「二十重华藏世界」又组成「十不可说世界微尘数刹种」座落在「总大莲华」之上,此「总大莲华」的幢又深植于不可思议大的「普光摩尼香海」中。所以整个宇宙,佛家又通称为华藏世界,即世界被含藏在重重莲华之中。佛家往往只看重华藏之说的象征义,即意味佛法胜妙广大。

  隋代的吉藏在《胜鬘经宝窟》中注释说:「隔别故称为界,三千苞含人物目之为藏。」

  ⑦四百亿种种类洲:洲即部洲。佛家构拟的世界以须弥山为中轴,须弥山四周为七金山(七轮围山),山之间为七重香水海。七金山外又有由铁构成的轮围山,名铁围山。铁围山内有巨大的咸海,咸海中东南西北各有一洲,总名为「四大部洲」或「四天下」,东方为「胜身洲」;南方为「瞻部洲」,佛家认为我们地球人就住在此洲上;西方为「牛货洲」;北方为「俱卢洲」。每大部洲中间有两中洲,共八中洲,此外有无数小洲。四百亿种种类洲,就是泛指三千大千世界的十亿世界中的大、中、小种种洲。

  ⑧一切世间:佛家称众生界为有情世间,自然界为器世间。佛家又认为「一切世间」为秽土,虚幻不实,住世间的众生因执念世尘难逃生死苦海。经文此处则讲「摄受正法」可以教化世间众生使之离苦趋乐,弃妄契真。

  ⑨出世间安乐劫成:意即「摄受正法」可以使众生涅槃成佛,超出世间的安乐而享佛国净土的无量福德,超脱器世间的劫变而永离大劫成坏灾祸(佛家讲大劫成坏过程中有大三灾即风、水、火和小三灾即饥馑、疾疫、刀兵,令众生苦不堪言)。

  ⑩善男子、善女人:佛家所说的善、不善,除了以一般伦理道德为标准外;主要是以依不依佛法为标准的。

  ⑾大地:此处大地不是指通常所讲的大块土地,而是修行入佛道所达到境界之高。地,修法入道获佛性圣位为地,又称为住。大乘将菩萨地分为十地,获得的高地位称为大,所以大地就是菩萨进入的高地(高境界)。

  ⑿离善知识:此处的知识不是意指知事识理,而是友或知友的意思。此人对彼人非常熟悉了解(知心识面貌)并能施加影响,此人就是彼人的知人、友人、知友称为知识。友人有善有恶,引人作恶为恶知识;导人向善为善知识,有时也简称为知识。佛家所说的善知识,是指导引人行善修佛的知友。离善知识,意即与导引人行善修佛的知友绝交。

  ⒀无闻:即无闻佛道,没有听受过佛道。

  ⒁非法:即非佛法,否定佛法。此处的非法与空宗经常讲的「非法」、「非非法」的概念完全不同。

  ⒂声闻乘:梵语为舍罗婆迦(Sravaka),指通过听受佛的声教、领悟四谛的义理得道的小乘弟子。大乘兴起后,认为声闻乘不过是佛道中的最下根。

  ⒃缘觉乘:梵语为辟支佛(Pratyekabuddha),又作独觉乘,指虽然没有师友导引,但凭着自己智慧观悟到十二因缘的义理,从而得入佛道;也属小乘弟子,大乘弟子认为缘觉乘要比声闻乘根性强,所以有的经籍说缘觉乘为中乘。

  ⒄法母:随顺佛道并受到佛法养益的一般信徒为法子,以佛道普度教化一切众生则为法母。

  ⒅大地有四种宝藏:此处大地确指陸地,四种宝藏泛指大地上所有的不同价值的宝物藏器。

  ⒆奇特:梵语为阿阇理贰(Ascarya),意思是独一无二。

  译文

  「世尊!完全循依摄受正法去奉行摄受正法,与真正佛法本身没有什么不同,与摄受正法本身没有什么不同,真正的佛法本身也就是摄受正法。世尊!它与将众生由生死此岸度到涅槃彼岸的法门没有什么不同,与摄受正法没有什么不同。摄受正法,也就是将众生由生死此岸度到涅槃彼岸的法门,什么缘故呢?「因为奉摄受正法的善男子、善女人,对于应当运用布施法门使人们归依佛门修成正果的,就运用布施的法门使人们归依佛门修成正果,纵使牺牲自己的身体,甚至被肢解,也要维护他们的心意,使他们归依佛门修成正果,使得那些归依佛门修成正果的人们能建树真正的佛法,这就称为以布施度人到涅槃彼岸的法门。

  「对于有些人,应当运用戒法使他们归依佛门修成成果,就以防守维护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感官,使感官不受尘世恶秽垢染;使自己身、口、意的造作趋善离恶,甚至端正自己的行、住、坐、卧的威仪,好好维护他们的心意,使他们归依佛门修成正果,使得那些归依佛门修成正果的人们能建树真正的佛法,这就称为用戒法度人到涅槃彼岸的法门。

  「对于有些人,应当运用忍辱法使他们归依佛门修成正果,如果那些人竟然无端咒骂、败坏、侮辱人,造谣损害、恐吓威胁人,就抱着不怀怨恨的心、竭力尽意利益他人的心,以极度忍耐别人的怨恨、迫害的能力,即使面临种种屈辱、侵害,也安祥忍受,脸色不变,维护他们的心意,使他们归依佛门修成正果,使得那些归依佛门修成正果的人们能建树真正的佛法,这就称为用忍辱法度人到涅槃彼岸的法门。

  「对于有的人,应当运用精进法使他们归依佛门修成正果,于是对待那些人不起懈怠心,要生起济度他们的崇高理想,抱定这理想万难不渝,努力不已,甚至保持行、住、坐、卧的仪表威德,来维护他们的心意,使他们归依佛门修成正果,使得那些归依佛门修成正果的人们能建树真正的佛法,这就称为用精进法度人到涅槃彼岸的法门。

  「对于有的人,应当运用静虑法使他们归依佛门修成正果,于是对待那些人要用恒定不受尘世污秽扰乱的心,不向外驰求的心、专注求索佛法契合真如的最上心念,使他们长久时间做过、说过的佛事也始终不会忘记,以此维护他们的心意,使他们归依佛门修成正果,使得那些归依佛门修成正果的人们能建树真正的佛法,这就称为用静虑法度人到涅槃彼岸的法门。

  「对于有的人,应当运用智慧法使他们归依佛门修成正果,当那些人询问一切佛法义理,要安然无畏地向他们讲演一切阐释佛道义理、一切解知工艺技术的基本原理的智慧,甚至向他们传授掌握种种工艺、技术、算历的本领,好好维护他们的心意, 使他们归依佛门修成正果,使得那些归依佛门修成正果的人们能建树真正的佛法,这就称为用智慧度人到涅槃彼岸的法门。

  「所以,世尊!真正的佛法本身,与将众生由生死此岸度到涅槃彼岸的法门没有什么不同,与摄受正法没有什么不同。摄受正法,就是将众生由生死此岸度到涅槃彼岸的法门。」

  原典

  「世尊!摄受正法摄受正法者①,无异正法,无异摄受正法。正法即是摄受正法。

  世尊!无异波罗蜜②,无异摄受正法。摄受正法即是波罗蜜,何以故?「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应以施③成熟者,以施成熟,乃至舍身支节④,将护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众生建立正法,是名檀波罗蜜。

  「应以戒成熟者,以守护六根⑤,净身、口、意业⑥,乃至正四威仪⑦,将护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众生建立正法,是名尸⑧波罗蜜。

  「应以忍成熟者,若彼众生骂詈、毁辱⑨,诽谤、恐怖,以无恚心、饶益心⑩、第一忍力⑾,乃至颜色无变,将护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众生建立正法,是名羼提⑿波罗蜜。

  「应以精进成熟者,与彼众生不起懈心,生大欲⒀心,第一精进⒁,乃至若四威仪,将护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众生建立正法,是名毘梨耶⒂波罗蜜。

  「应以禅成熟者,于彼众生以不乱心、不外向心⒃、第一正念⒄,乃至久时所作,久时所说,终不忘失,将护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众生建立正法,是名禅波罗蜜。

  「应以智慧成熟者,彼诸众生问一切义,以无畏心而为演说一切论⒅、一切工巧究竟明处⒆,乃至种种工巧诸事,将护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众生建立正法,是名般若波罗蜜。

  「是故,世尊!无异波罗蜜,无异摄受正法。摄受正法即是波罗蜜。」

  注释

  ①摄受正法摄受正法者:这种表述的通俗意义是真实地、全面地、不懈地奉行摄受正法。这类词句重迭表述法在佛籍中屡见不鲜。者,表提下文或停顿语气,并没有实义。

  ②无异波罗蜜:意指摄受正法与度众生到涅槃彼岸的法门没有什么不同。经文接下去就讲到奉行摄受正法的人应该怎样去施行六度。

  ③施:布施的略语,梵语为檀那(Dana),略为檀。布施即将福施给别人,以施财为主,不限于财。如对无闻佛法的人传授佛法,又可作施解,即施法。

  ④支节:肢解。

  ⑤守护六根:根的意义在「能生」,六根意指六种感官能生出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又称六处,意即六种感官是六识所生起的处所。

  ⑥净身、口、意业:使身体、语言、思想造作趋向善。业,梵语为羯磨(Karma),意即行为造作。佛家以道德伦理为标准将业的性质分为善、恶、无记(不善也不恶)。

  ⑦正四威仪:指行、住、坐、卧四种威仪。为比丘、比丘尼所必须遵守之仪则,亦即日常之起居动作须谨慎,禁放逸与懈怠,以保持严肃与庄重。佛教中之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皆不出行、住、坐、卧。

  ⑧尸:梵语尸罗(Sila)的略说,直接意译为清凉,又意译为戒。佛家说人的身、口、意业一旦趋于犯罪便会使人的情感欲念烧热不住,行为狂热,施行戒法就可以将情感欲念及行为的邪热降退并息灭。

  ⑨骂詈、毁辱:詈通骂,毁通毁。

  ⑩饶益心:饶益原义为以丰厚财资利益他人,此处意思是竭力尽心利益他人。饶,丰富、富足。

  ⑾第一忍力:佛家对忍有细致的分析,各宗派对忍的划分、释义不同,多数佛派讲第一忍力是忍耐别人怨恨迫害的能力。

  ⑿羼提:Ksanti 即忍辱的梵语。忍耐迫害,能对治瞋恚,使心安住。

  ⒀大欲:指正欲,善的企求,相当于崇高理想,不是五欲的欲。

  ⒁第一精进:佛家对精进有细致的分析,有一种通常三分法:第一精进为被甲精进,即怀有菩萨矢志普度众生的理想,万难不渝,努力不已,就像披着坚甲前进;第二精进为摄善精进,即勤修善法不倦;第三为利乐精进,勤化众生不倦。另又解释为最上精进。

  ⒂毘梨耶:Virya 精进的梵语,也音译为尾唎也。

  ⒃不外向心:指心向外驰求,有了此心,定就不成。

  ⒄第一正念:人的思想意识能舍弃世相虚妄,专注于求索契合真理为正念,达到坚固抗扰无所畏惧地修持佛法为第一(最上)正念。

  ⒅演说一切论:宣传讲解一切阐释佛道义理的理论。论的梵语为优婆提舍(Upadesa),这个梵语源于「十二部经」中的优婆提舍,通译为论义经,它采用的谕经表述方式与其它各部明显不同,即通篇运用问答讨论辨析抉择的方式阐释佛法义理,或佛自设问,或佛与弟子对答。其它如第一部经修多罗(Sutra), 为经典中直接宣说佛法义理的长行文;第三部经伽陀(Gatha)为诗体颂词。根据十二部经,论的涵义可以理解为以问答讨论形式阐释佛法义理。后来经藏的编排渐渐通行为大藏经典之类的三藏,即经藏、论藏、律藏。经藏是佛教导弟子所说的义理;律藏是佛为弟子拟定的日常宗教生活须遵守的规则;论藏是佛的弟子们为阐释佛经的义理所作的一切著述,这些著述由于部派、宗流的演变影响,实际上已形成了种种佛教流派的不同佛学理论。根据三藏编排现象和佛教流派演变的实际, 论的涵义又可以理解为后世弟子的佛学系统理论。考《胜鬟经》约产生于印度大乘佛教的中期,那时佛陀的后世弟子早已撰述了许多阐释佛义的系统理论著作,并诞生了佛教史上的一系列划时代的专家论师,如印度大乘中期的伟大论师就有龙树、无着、世亲等。综合以上所述,所以把《胜鬘经》此处所说的一切论释为一切阐释佛道义理的理论。

  ⒆一切工巧究竟明处:工巧,工艺技巧,包括工艺、园艺、建筑、地理物产、天文算历等等;究竟,佛家一般指终极真理,此处可解释为基本原理或规律或基本理律;明,智慧的别称。佛教要求弟子除了领悟抽象的佛法义理、修习契合真如理体外,还要掌握社会实用的技艺及其它各项本领, 于是有了五明的要求:㈠声明,明言语文字;㈡工巧明,明一切工艺技术算历等;㈢医方明,明医疗卫生术;㈣因明,明考辨议论的学问,俗称论理逻辑学;㈤内明,明教内义理宗旨。其实五明的要求并非佛教所专,当时印度各教派都提倡,可见掌握服务社会的本领是古代印度的时尚。综上所述,一切工巧究竟明处可以理解为理解一切工艺技术基本原理的智慧。

  译文

  胜鬘夫人接着说下去:「世尊!我现在应当秉承您的威德神力,再进一步说说摄受正法所有的「广大」的涵义。」

  佛说:「请说吧。」

  胜鬘夫人对佛说:「完全循依摄受正法去奉行摄受正法,与摄受正法本身没有什么不同,与奉行摄受正法的人本身修行没有什么不同。奉行摄受正法的善男子、善女人,他们的修习行为本身就是摄受正法。什么缘故呢?「如果奉行摄受正法的善男子、善女人,为了施行摄受正法,毅然弃舍自己的三个重要部分——三个重要部分是什么?说的是身体、生命、财富。

  「在修佛行善的男子、女人中,为奉行摄受正法而舍弃自己身体的人,能超越生死进入涅槃境界,脱离衰老、疾病、死亡,获得不会败坏的、没有生灭变迁的、水恒存在的、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作为绝对真理体存在的如来本身。

  「为奉行摄受正法而舍弃自己的生命的人,能超越生死进入涅槃境界,究竟脱离死亡,获得广大无边无际的、没有生灭变迁永恒存在的、不可思议的功德,通晓掌握一切甚深的佛法,没有任何滞碍。

  「为奉行摄受正法舍弃财富的人,能超越生死进入涅槃境界,获得一切凡俗众生不可能有的、广大无尽又不会减少的、究竟没有生灭变迁永恒存在的、不可思议的、圆满充足的功德,能得到一切众生特出希有的、超绝妙好的供养。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像这样舍弃身体、生命、财富来施行摄受正法,不管什么时候都会被诸佛预言将来成佛,都会被世上一切众生恭敬仰望。

  「世尊!再说到善男子、善女人奉行摄受正法。当佛法将要衰灭的时候,那些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为争夺私利、排斥异己结成宗派集团,破坏佛法, 分裂教团。善男子、善女人为摄受正法,导引他们不要牺牲正法去迎合巴结不善的人,不要用瞒哄的方式欺骗人的事,不要用虚幻相和伪善待人;要喜爱真正的佛法,以奉行真正的佛法为乐,要信奉摄受正法,从而归入奉行摄受正法弟子教团中。归入奉行摄受正法的佛教弟子教团,一定会被诸佛授记将来成佛。

  「世尊!我见到佛传授的摄受正法竟有如此广大的效力。佛真是具有透过一切现象认识真如实相的能力和智慧,佛本身作为万法根本的真如理体而存在,并能通晓把握一切法门,还能知道、见到世上的一切。」

  原典

  「世尊!我今承佛威神,更说大义。」

  佛言:「便说。」

  胜鬘白佛:「摄受正法摄受正法者,无异摄受正法,无异摄受正法者。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即是摄受正法,何以故?「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为摄受正法,舍三种分①——何等为三?谓身、命、财。

  「善男子、善女人舍身者,生死后际等,离老、病、死,得不坏常住、无有变易、不可思议功德如来法身②。

  「舍命者,生死后际等,毕竟③离死,得无边常住不可思议功德,通达一切甚深佛法。

  「舍财者,生死后际等,得不共一切众生无尽无减,毕竟常住、不可思议具足④功德,得一切众生殊胜⑤供养。

  「世尊!如是舍三种分善男子、善女人摄受正法,常为一切诸佛所记⑥,一切众生之所瞻仰。

  「世尊!又善男子、善女人摄受正法者,法欲灭时⑦,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⑧,朋党诤讼,破坏离散,以不谄曲、不欺诳、不幻伪、爱乐正法。摄受正法,入法朋中。入法朋者,必为诸佛之所授记。

  「世尊!我见摄受正法如是大力,佛为实眼⑨、实智,为法根本⑩,为通达法,为正法依,亦悉知见。」

  注释

  ①三种分:三种部分。佛籍中分部、分类、分章等喜用「分」字,有的经文的分章,不说第几章,而说第几分,如《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有的经文分类喜说某某分,如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有的说经文有几部也习惯说有几分,如无著作论共有五部,常说成五分。其他许多概念,尾部缀有分字,意义大抵如此。再说分字古音并非轻唇音(唇齿音),发音与部字相似。所以,此处三种分应释为部分。另《胜鬘经》的另一译本《胜鬘夫人会》略去了「三种分」这类字眼。

  ②法身:梵语为达磨柯耶(Dharmakaya),佛三身之一。佛家认为佛有实相真如的身,隐时(抽象)存在为法,显时(显形、其实为人格化或征象化) 为法身,《大乘同性经》下说他「如来真法身者,无色、无现、无着、不可见、无言说、无住处、无相、无报、无生、无灭、无譬喻。」这种一连串否定式表述法最符合佛家的原意,但毕竟难以为常人所理解,要确指他,只有把他想象成遍虚空无穷大,所以法身佛又名为毘卢遮那佛(Vairocana),意译为遍一切处、净满、光明照、遍照等,也有干脆译为大日的。《阿弥陀经》中把佛法身想象得更为具体了。

  ③毕竟:究竟、到底。佛家所说的毕竟、究竟,意味着入佛涅槃、超脱生死、获终极真理。

  ④具足:佛家常用此字眼形容佛法功德。与此字眼同义的还有圆满。

  ⑤殊胜:特出希罕为殊,超绝妙高为胜。佛家常用此语形容佛事、佛法、佛相等。

  ⑥所记:所记别、授记,即所作预言。

  ⑦法欲灭时:佛家认为诸佛法都有一个渐灭过程,一般分为正、像、末三阶段;㈠是正法阶段,即佛陀刚刚去世,但是法仪犹在,证悟佛法的人仍然不少;㈡是像法阶段,即佛陀去世很久了,佛陀本原的佛法逐渐发生变异讹化,正法变为似法(与正法相似的教法);㈢是末法阶段,离佛陀去世的年代非常久远,所流传的所谓佛法仅存本原佛法的一分,常人修正证果没有实效。相传释迦牟尼佛的正法阶段为五百年,佛籍中常有「法灭后五百年」之说;像法阶段为一千年;末法阶段焉一万年。三阶段一过,佛法即全部灭尽。

  ⑧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比丘(Bhikkhu),二十岁以上的受具足戒的出家男子;比丘尼(Bhikkhuni),二十岁以上的受具足戒的出家女子;优婆塞(Upasaka)居家的男信徒;优婆夷(Upasika)在家的女信徒。

  ⑨实眼:佛家将人们认识世界和真理的能力,按佛学浅深标准分为五等,㈠为肉眼,世俗人智慧只能受尘世限制;㈡为天眼,为色界天众修禅定所得;㈢为慧眼, 修二乘的人能领悟真空无相的义理;㈣法眼,修大乘的人为普度众生能掌握一切法门;㈤实眼,能透过一切现象认识把握真如理体。

  ⑩法根本:亦即法本,法性,法性为万法的根本。法性就是佛家所说的真如理体。

  译文

  这时,世尊听了胜鬘夫人说的奉行摄受正法具有大精进力,生起了随喜心,说道:「是这样样的,胜鬘!如你说的,奉行摄受正法具有大精进力,这力量就像一个善于技击、力大无穷的人,稍微触及一下人的要害部位,就会使人遭受极大的苦痛。是这样的,胜鬘!稍微施行少分摄受正法就能使诸天中的魔王苦恼,我还没有见过其他的某种善法能够使得魔王产生忧愁痛苦的心。又像牛中之王,长得壮伟力大无比,胜过其它所有的牛。是这样的,修习大乘教法的菩萨,稍微奉行摄受正法所具有的善性,就胜过其他一切修习声闻乘、缘觉乘教法的人所具有的善根,这都是由于摄受正法效力广大的缘故。又比如须弥山王,被四种珍宝、群天列仙、树林宫殿妆饰,胜妙无比世上希有,胜过其他一切七金山、铁围山。是这样的舍弃身体、生命、财富的大乘教徒,以怀抱摄救一切众生的心,奉行摄受正法,胜过不舍弃身体、生命、财富,修到大乘教法佛道初阶的人所具有的一切善性;当然是更胜过修习声闻乘、缘觉乘教法的人所具有的善性了,这都是因为摄受正法效力广大的缘故。

  「所以,胜鬘!应当将摄受正法开示众生,启迪众生,教化众生,使众生归依佛门,修成正果,获得无量功德。是这样的,胜鬘!摄受正法能导致这样大的利益、这样大的福德、这样大成果。胜鬘!我在无量阿僧祇劫时演说摄受正法的功德、义利,得以广大无边,不再受到有限的制约,所以奉行摄受正法能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

  原典

  尔时,世尊于胜鬘所说摄受正法大精进力,起随喜①心:「如是,胜鬘!如汝所说摄受正法大精进力,如大力士②,少触身分,生大苦痛。如是,胜鬘!少摄受正法③,令魔苦恼④,我不见余一善法令魔忧苦⑤,又如牛王⑥,形色无比⑦,胜一切牛。如是大乘, 少摄受正法,胜于一切二乘善根,以广大故。又如须弥山王⑧,端严⑨殊特,胜于众山⑩。如是大乘舍身、命、财,以摄取心摄受正法,胜不舍身、命、财初住大乘⑾一切善根,何况二乘,以广大故。

  「是故,胜鬘!当以摄受正法开示⑿众生,教化众生,建立众生。如是,胜鬘!摄受正法,如是大利,如是大福,如是大果。胜鬘!我于阿僧祇劫说摄受正法功、德、义、利,不得边际。是故摄受正法,有无量无边功德。」

  注释

  ①随喜:见别人做善事,随着产生由衷的喜悦。

  ②大力士:有技击专长力大无穷的人。《胜鬘夫人会》同一内容的文字是这样写的:「如大力土微触末摩,生大苦痛,更增重病。」意即大力士技击手段高超无比,只要触及人的死穴,就使人痛苦万分,更增生重病。佛家武功认为人体有一百二十处重要关节穴位,即末摩(Marman),意译为死穴、支节、死节等。

  轻触则极痛苦,重触能致人昏迷以致断命。

  ③少摄受正法:稍微施行摄救教化众生的真正佛法。意即摄受正法效力广大,稍微施行一下就起大效得大功德。

  ④令魔苦恼:使天上魔王苦恼。魔,即他化自在天主。

  ⑤不见余一善法令魔忧苦:没见到能用其他的某一善法能使魔王产生忧苦心。意即只有「摄受正法」才能对魔王起作用。

  ⑥牛王:牛中最壮大有力的。佛家喜用壮大的狮、象、牛比喻佛、菩萨,这与古印度狮、象、牛多且受到重视有关。

  ⑦形色无比:长得壮伟力大,胜过其它一切牛。形,体形;色,体质,不是指牛的毛颜色。

  ⑧须弥山王:须弥山高过其他的七金山、铁围山,故称为王。

  ⑨端严:也作庄严、严饰。其实端严、严饰都是从庄严派生出来的。端严不能望文生义理解为端庄严肃,它与庄严同义,而庄严也不能理解为严肃庄重。原来庄严本是佛家专语,并非古代汉语所固有。上古汉语中,庄和严不连用,二者原是同义词,可以换用,如汉明帝时,有名叫严助、严光、严遵的,原本姓庄,均因违帝讳改姓为严。后来佛教翻译家将庄字和严字组合成一个复音词来翻译佛经中的某特殊语义。

  由于庄严一词在佛经中使用频繁,遂影响到世俗汉语,于是世俗汉语又将庄严一词引进来,不过意义演变为严肃庄重,与佛经中的庄严的涵义相去甚远。综合佛籍中庄严的种种用法及有关的古注,可将佛家的庄严的涵义概括为以圆满充分、尽善尽美的形式将对象(多数是佛、菩萨、净土及与佛有前的人物)妆饰得超绝胜妙。

  ⑩胜于众山:胜过其它的七金山、铁围山。佛籍记载,须弥山纯由金、银、琉璃、玻璃四宝构成,有树林郁茂,芬香万里;居住的都是圣贤、天众及享有福德的神众夜叉,而且都拥有珍宝构成的壮伟辉煌的宫殿;从山下海平面到山顶高有八万四千由句。

  ⑾初住大乘:佛家将菩萨修得佛道的过程按由低到高分为十个阶段,名为十住,又名十地。十地的划分及命名各经不尽同,按大乘一般分法,初地即为欢喜地,住此地的菩萨,修行满初阿僧祇劫,破除了见惑,证得二空的义理,成就檀波罗蜜,从而初得圣位,生大欢喜。

  ⑿开示:以佛家所具有的真知灼见启迪教化人。开,敞开真知灼见;示,显示真知灼见全部内涵。开示合用作及物动词,意即向人讲明佛的真知灼见以达到启迪教化人的目的。

-----------------------------------------------------------------------------------------------------

更多白话佛经大全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