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净土三经 2 观无量寿经


2014/9/3    热度:395   

  白话文:净土三经 2 观无量寿经

  译文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

  那时,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上,与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及三万二千名菩萨在一起,其中文殊师利菩萨为佛的上首大弟子。

  当时,作为摩揭陀国首都的王舍城里,有一个名叫阿阁世的王太子,他听从恶友提婆达多的 教唆,捉拿了他的父王频婆娑罗,并把他关闭在七重禁室中,不许诸位大臣前往探望国王。国王的夫人韦提希,非常敬仰热爱国王,常常暗地里沐浴净身後,用酥蜜和麨涂在身上,并在佩戴的璎珞饰物中,装着葡萄浆,偷偷地送给国王。每当国王吃过麨蜜、葡萄浆并漱过口後,就恭敬地合掌面向耆阇崛山方向,远远地向佛礼敬祈祷,并说道:「大目犍连,是我的亲友,希望佛能大发慈悲,派大目犍连来,传授八戒佛法给我。」

  於是,大目键连就像鹰隼一样迅速来到国王跟前,天天为他传授八戒佛法。佛陀又派富楼那尊者为国王宣说佛法。这样,经过了二十一天,国王因为吃了麨蜜,又听了佛法,所以显得红光满面、精神焕发。

  这时,阿阇世一看,就忙问守门人道:「父王怎么还能活到现在?」守门人就对阿阁世说:「大王,事情是这样的,那国母每天在身上涂着麨蜜,璎珞中装着葡萄浆,送过来给国王吃。另外,那沙门大目键连和富楼那也每天从空而降,前来为国王宣说佛法,这些我们都制止不住啊!」

  这时,阿阇世一听,就破口大骂其母亲道:「我母亲是贼,竞与贼父王为伍。那些沙门是坏人,也作幻惑呪术,让这罪恶的父王多日不死。」说着,就拿起利剑,要去杀他母亲韦提希夫人。

  这时,有一位足智多谋名叫月光的大臣,与耆婆大臣一起上前行礼劝说道:「大王,我们曾听闻《毘陁论经》上说过,在有情世界开始之初,曾有不少恶王为贪图最高王位,杀害了他们的父王,这样的事件有一万八千之多。但是,我们从来不曾听说过恶王害母这样的事,大王今天竟然要做出杀害母亲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沾污刹帝利种的事,我们实在是不堪耳闻。对於这样的暴行逆施,我们觉得不适宜继续在此效力。」二位大臣说完这些话,就手按宝剑,退出去。

  当时,阿阇世见状,十分惊恐,忙对耆婆大臣说:「难道你也不想为我做事?」耆婆回答说:「大王,你千万不能杀害你的母亲。」阿阇世听罢,最终醒悟自责,忏悔不已,马上扔掉利剑,决定不杀母亲,便叫内官将母亲禁闭在深宫中,不让她再出来。

  原典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於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国太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涂其身,诸璎珞中,盛葡萄浆,密以上王。

  尔时,大王食麨饮浆,求水漱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遥礼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连,是吾亲友,愿兴慈悲,授我八戒①。」

  时,目犍连如鹰隼飞,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楼那,为王说法。如是时间,经三七日,王食麨蜜,得闻法故,颜色和悦。

  时,阿阇世间守门者:「父王今者犹存在邪?」时守门人白言:「大王,国太夫人身涂麨蜜,璎珞②盛浆,持用上王。沙门目连及富楼那,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

  时,阿阇世闻此语已,怒其母日:「我母是贼,与贼为伴。沙门恶人,幻惑呪术 ,令此恶王多日不死。」即执利剑,欲害其母。

  时,有一臣名曰月光,聪明多智,及与耆婆,为王作礼,白言:「大王,臣闻《毘陁论经》说,劫初②已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曾闻有无道害母,王今为此杀逆之事,污刹利种,臣不忍闻。是旃陁罗④,我等不宜复住於此。」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却行而退。

  时,阿阇世惊怖惶惧,告耆婆言:「汝不为我邪?」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即便舍剑,止不害母,敕语内官,闭置深宫,不令复出

  注释

  ①八戒:又作八关斋戒。乃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暂时出家的学处。受者须一日一夜离开家庭,赴僧团居住,以学习出家人之生活。此斋戒法,即:㈠不杀生。㈡不偷盗。㈢不YIN。㈣不妄语。㈤不饮酒。㈥不以华蔓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㈦不坐卧高广华丽牀座。㈧不非时食。

  ②璎珞:也作缨络,是由珠玉或花等编缀成的饰物,可以褂在头、颈、胸或手脚等部位。在印度,一般王公贵人都佩戴它。另外,据诸经典记载,在净土或北俱卢洲,都可以看见树上垂有璎珞。《法华经·普门品》载:「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

  ③劫初:是指成劫之初,即欲界有情世界成立之初。劫初时,人皆如色界,肢体圆满 ,诸根具足无缺,形色端严,身带光明,能腾空自在,饮食享乐,得长寿久住。至地味渐生,其味甘美,诸人竞食,称初受段食。其後,身渐坚重,光明隐没,乃生日月众星,次有地饼、林藤出现。复生男女根,形相殊异,以宿习力而生非理作意,人中欲鬼即初发於此时。

  ④旃陁罗:意译为严炽、暴厉、执恶、险恶人、执暴恶人,主杀人、治狗人等。印度社会阶级种姓制度中,旃陁罗居於首陀罗阶级的下位,是最下级的种族,专事狱卒、贩卖、屠串、渔猎等职。根据《摩奴法典》所载,旃陁罗是指以首陀罗为父、婆罗门为母的混血种。

  译文

  这时,韦提希被幽禁後,整天忧愁苦闷,憔悴不堪。她面向耆阇崛山方向,远远地向佛礼敬祈祷,并这样说道:「佛陀啊!在过去的那些日子里,你常常派遣阿难等人来慰问我,我如今忧愁重重,佛陀你神通广大,我无法见到你,但愿你能派目犍连和阿难尊者等前来与我相见。」韦提希说罢,泪如雨下,悲痛万分,继续向佛礼敬遥拜。不一会儿,佛陀在耆阇崛山上,感知到韦提希的心念,就派大目犍连和阿难一起从空而降。佛陀自己也从耆阇崛山上消失,出现於王宫。当时,韦提希礼敬祈祷完毕,刚一抬头,猛然看到释迦牟尼佛全身发放着紫金色的光明,坐在百宝莲花中,出现在韦提希的眼前。大目犍连侍护在佛的左侧,阿难侍候在佛的右侧,帝释、梵王、护世等守护神,出现在虚空中,天花纷飞,以供养佛陀及诸位尊者。

  韦提希一见佛陀,就摘掉身上的璎珞等饰物,五体投地,号哭着对佛诉说:「世尊啊!我前世有什么罪孽,生下了这样凶恶的儿子:世尊又有怎么样的因缘,提婆达多与你结成眷属。只盼世尊能为我广泛宣说排除忧愁烦恼的佛法,好让我往生他国净土,脱离这人间秽土。这个五浊恶世,充满了地狱、饿鬼、畜生,聚积了罪孽和恶行。但愿我的未来世界里,听不到恶声,碰不到恶人。如今我向你五体投地,忏悔祈求,只愿你能示我教化,让我天天观见到清净乐土。」

  那时,释迦牟尼佛的眉宇间放着金色的光明,光明照递十方无数佛土。佛光盘旋在佛的头顶上化为金台,就像须弥山一般。於是,十方诸佛及无数清净妙土都在金台中显现。有的佛土,由七宝和合而成,有的佛土,遍地是一片莲花:有的佛土,像自在无碍的天宫;又有的佛土,如玻璃镜一般的清净。无数个佛国净土的庄严气象,都清晰可见,令韦提希目不暇接。韦提希又对佛说道:「世尊,我看到的这些佛土,虽然全都清净庄严,充满光明,但我乐於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希望你能教我观想正受。」

  那时,释迦牟尼佛听韦提希说完,马上就面带微笑,嘴里发出五色光明,全都照射到频婆娑罗王的头顶上。这时的频婆娑罗王,虽然身被幽禁,却心眼自由无碍,能看到远处的世尊,於是礼敬拜佛,功德自然而然地增进,证得了阿那含果。

  原典

  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末举头顷,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犍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佛从耆阇崛山没,於王宫出。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侍右,释梵①、护世②、诸天,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

  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自绝璎珞,举身投地,号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③共为眷属④。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此浊恶世界,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唯愿佛日教我观於清净业处⑤。」

  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於中现。或有国土,七宝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华;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复有国土,如玻璃镜。十方国土,皆於中现,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⑥,教我正受⑦」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二光照频婆娑罗王顶。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成阿那含。

  注释

  ①释梵:指帝释与梵王。这两位天王归依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经论中常见的守护神。

  ②护世:即护世四天王,这四天王是持国(东方)、增长(南方)、广目(西方)、多闻(北方)四天王。这四天王居住在须弥山四方的半腹,常守护佛法,护持四天下,使诸恶鬼神不得侵害众生,所以称之为护世。

  ③提婆达多:是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佛的从弟。四月七日食时生,身长一丈五尺四寸。出家学神通,身具三十相,诵六万法藏,为利养造三逆罪,生堕地狱,但其本地为深位菩萨,於法华受天王如来的记莂。

  ④眷属:眷是亲爱的意思,属是隶属的意思,眷属即指亲近、顺从者。佛陀有大眷属与内眷属;内眷属指其出家以前车匿、瞿毘耶等人,以及苦行时的五人给侍、得道时的阿难等;大眷属则指舍利弗、目犍连等诸圣,及弥勒、文殊师利等诸菩萨。

  唐代善导在《观无量寿经疏》(即《观经四帖疏》)中,将佛陀的眷属分为在家、出家二种,佛陀有伯、叔四人为在家者称为外眷属,佛弟子为出家者称为内眷属。

  如果广义言之,则凡是闻道受教者均是佛的眷属。

  ⑤清净业处:这里指的足以清净业所感得之处所(净土)的意思,可以看作是净土的异名。

  ⑥思惟:是思考推度的意思。思考真实的道理,称为正思惟,是八正道之一;反之,则称邪思惟(不正思惟),是八邪之一。

  ⑦正受:指远离邪想而领受正所缘之境的状态,也即入定时,以定之力使身、心领受平等安和之相。又定心而离邪乱称为「正」,无念无想而纳法在心称为「受」,犹如明镜之无心现物。隋代慧远的《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末及智凯的《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下等,就「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之语有所论述,认为散善之三福业为思惟,定善之十六观为正受。

  译文

  那时,释迦牟尼佛对韦提希说:「你可知道?阿弥陀佛其实离我们并不远,你应当系念一境,用心观想极乐净土的净业所成,就能实现你的愿望。我在此为你方便设喻宣说佛法,也是为来世的一切凡夫中,那些想要修行清净业的人,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应当修行三种福业:第一是孝敬赡养父母、侍奉听从师长,慈悲为怀,不事杀戮,修持十善;第二是信受奉持三归依,遵行佛门诸戒,不违犯律仪:第三是发成就菩提正觉的心愿,深信因果律,读诵大乘经典,劝说策进佛门之修行者。以上三福就叫净业。」佛接着又对韦提希说:「你可知道,这三种福业,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成就净业的根据啊!」

  佛继续对阿难及韦提希说:「请你们仔细听着并好好思惟,我今天为来世一切众生中的那些被烦恼所困扰的人,宣说佛门清净业。韦提希提出上面的要求,是件大好事。阿难,你应当信受奉持并大力宣传我所说的话。我今天教韦提希和未来世所有众生观想西方极乐世界,用我的佛力,他们就能像手持明镜照见自己脸面和身形一样,看到西方清净佛国里的种种极乐景观,继而身心愉悦,很快能达到顿契於佛法真理而安住的离相境界。」佛又对韦提希说:「你是凡夫,心力狭窄,忆念微弱,又没有天眼神通,不能洞见到很远的地方。於是诸佛如来,就使用种种方便,让你能够看到极乐世界。」

  这时,韦提希就对佛说:「我今天有幸凭藉佛的神力,看到了极乐净土。如果佛寂灭以後,那些在这五浊恶世中深受五苦缠绕的芸芸众生,怎么能看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呢?」

  原典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①,谛观彼国,净业②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③,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④,读诵大乘,劝进行者⑤。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善战韦提希,快问此事。阿难,汝当受持,广为多众宣说佛语。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於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⑥。」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赢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後,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得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注释

  ①系念:指心念系於一处而不思其他东西。

  ②净业:指清净的行业,即世福、戒福、行福的三种福业,这三福业也就是以下经文所要提的孝养父母、受持三归、发菩提心等,这三福业是众生往生净土的正因,也是菩萨净佛国土的无漏修因。

  历史上,对本经文中「谛观彼国净业成者」一语,各家解说不同:㈠据隋代慧远的《观无量寿经义疏》载,彼国是指彼土的依报,净业成者是指彼国佛菩萨及往生人等的正报。㈡宋代元照的《观无量寿经义疏》中,以彼土的依、正二报,总为净业所成。㈢善导的《观经序分义》,主张众生根机有定、散二种,如来方便开显三福,以应散动的根机;而「欲生彼国」旨在揭示「所归」的意义,「当修三福」则特为揭示「行门」的意义。

  ③三归:即三归依。归依含有救护、趣向、请求救护,以求解脱一切苦的意思。三归就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这成为佛教徒所必经的仪式。三归可分为两种,一是翻邪三归,即翻邪道而入正道时,所受的三归;二是受戒三归,有五戒三归、八戒三归、十戒三归、具足戒三归等四种。如果提到五种三归时,则是指四种三归加上翻邪三归。关於归依三宝的旨趣,《俱舍论》卷十四说,归依三宝能永远解脱一切苦厄。

  ④因果:指原因与结果,也就是因果律。因果律是佛教教义体系中,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的基本理论。佛教认为,一切诸法的形成,「因」定能生,「果」是所生,也就是说,能引生结果者为因,由因而生者为果。就时间的因果关系而言,因在前,果在後,称为因果异时;就空间而言,因果相倚相依,存在着广义的因果关系,称为因果同时。因果律是佛教重要的基本教理,在诸经典中常对此理加以阐释说明,并以善恶的因果报应如影随形而相续不绝,来劝导人修行佛道,超脱有漏的境界,达到无漏的寂静地。

  ⑤行者:是指观行者,或者泛指一般佛道的修行者,又称行人、修行人。一般修净土念佛法门的人,称「念佛行者」。

  ⑥无生法忍:谓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能安住且不动心。

  译文

  佛告诉韦提希说:「你和其他众生,应当专心一境、系念一处,对西方进行观想。怎么进行观想呢?凡是做观想的一切众生,只要不是盲人,凡是有眼睛的人全都见到过日落情景,因此,观想时,要求向西端坐,真切地观想那太阳即将降落的地方,令心坚固,专注不栘,继而观想看见太阳要落山时,其形状像鼓一样悬在天空。观想太阳以後,能做到睁眼闭眼间,都清晰光明,这就完成了日想观,这也叫初观。

  「其次是将前面第一观观想出来的落日,叫它变成水。也就是忆想净水清澄,没有半点浑浊之象,观想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专心系念,此心不散。水观想以後,再作冰想,观想水结成冰时晶莹剔透的样子。继而再作琉璃宝色观想,琉璃宝观想完成俊,再进一步观想见琉璃地,观想见到琉璃地内外透彻,下面有金刚七宝和合而成的金柱子支撑着琉璃地,柱子的八方有八个边角,每个边角,都是百宝和合而成的,上面镶嵌的颗颗宝珠,发放出千道光明。每一道光明,又有八万四千种色彩,在琉璃地上交相辉映,就像千百亿个太阳,也不及这般万种光辉。琉璃地上,黄金为绳,纵横交错,七宝划界,整齐分明。每一个宝物,有五百种光色,光色如鲜花一样烂漫,又似星星月亮一般高悬在虚空,构合成光明台和千万个楼阁房宇,这些亭台楼阁也由百宝合成。再观光明台的两边,有数不尽的花幢旛,有无数个乐器,使光明台更为庄严。与此同时,八种清风,从光明台徐徐吹出,鼓动起各种乐器,乐声袅绕,演说着苦、空、无常、无我等佛法大意。这就是冰想,也就是第二观。

  「第二观想完成後,再仔细理会,直到要观想的景物穷尽了然。要做到睁眼闭眼间,除去吃饭时间,全部忆念观想的内容,力求没有一点散失,这样的观想叫做粗见极乐世界的地相。如果修行,获得正定的极妙境界,十分清楚明了地观想见到那极乐世界,说也说不完,这就是作地想,也叫第三观。」

  佛继续对阿难说:「你应当奉持我所说的这些话,为後世的所有想摆脱苦难的人,宣说这个观地法门。如果人们修行地观,必能消除八十亿劫的生死之罪,来世一定能够往生极乐净土,内心必得相信而没有疑惑。进行这样观想才是正观,如果进行其他的观想则是邪观。」

  原典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於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於日欲没之处,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名曰初观。

  「次作水想。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 。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华,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於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意。是为冰想,名第二观。

  「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时,恒忆此事。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地。若得三味①,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是为地想,名第三观。」

  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注释

  ①三昧:指将心定於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家状态。一般修行大都止心一处,不令散乱,而保持安静,这就是三昧的状态。达三昧状态时,即起正智慧而开悟真理,所以称此三昧修而达到佛之圣境者为三昧发得或发定。另外,一般俗语中形容妙处、极致、蕴奥、诀窍等时,常以「三昧」称之,这是套用佛教用语而发生的转意,与原义迥然不同。

  译文

  佛又告诉阿难和韦提希:「地观想完成後,再观想宝树。你们需一一展开以下的观想,先是观想七重宝树,一行行生长排列在极乐净土上,每棵树都高达八千由旬。棵棵大树,长满七宝,和合而成的花叶,一花一叶都显得光彩纷呈、宝色各异。琉璃色花叶中泛出金色光明,玻璃色的现出红色光明,玛瑙色的现出阵磲的光明,砗磲色的现绿真珠的光明。树上,珊瑚琥珀,无数珍宝,互相映衬,真珠宝网,也覆盖在树上。每棵树上,有七重宝网,每个宝网问,又有五百亿美妙的花,有梵王宫一般的宫殿,随侍诸天的童子自然出现在那里。每个童子身上,都有五百亿个释迦毘楞伽摩尼宝珠,像璎珞一样做为饰物,宝珠发出的光明也能照射一百由旬远,恰如百亿个日月,光明和合照射十方,说都说不出有多大的光明。众宝相间,光色交错,是光色之中最上者。这些宝树,行行相对,叶叶相序,繁枝茂叶间,开满各种美妙的花,结满七宝硕果。每片树叶,长宽有二十五由旬,其树叶颜色千种之多,树叶上脉络美丽如画,又如天人挂的璎珞。宝树上开满无数美妙的花儿,花儿呈现阎浮檀金色光,像旋火轮一般,在叶间千变万化,冒现出好多妙果,像帝释天所用的宝瓶一样,并光明四射,变化成无数旗幡和宝盖。三千大千世界及一切佛事、十方佛国,全都映现在无数宝盖中。观想完宝树後,再一一观想宝树的躯干,和花果枝叶,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进行宝树观想,称之为第四观。

  「宝树观想以後,再作水观想。观想水时,就观想极乐净土中,共有八个莲花池,每一处的池水都由七宝和合而成。那七宝水非常柔软精细,是从如意珠王生出来的,而且分为十四支流,每一支流又具有七宝妙色。池水流淌的渠道由黄金砌成,渠底全是金刚沙作为沙底。每一处池水都盛开着六十亿朶七宝莲花,每一朶莲花,直径都有十二由句。莲花间的摩尼水在花上来回滚动,又不断地攀援、渗透到宝树间:那微妙的声音,好像在演布宣说苦、空、无常、无我等佛法,也仿佛在赞叹称颂诸佛的光辉形貌。那些如意珠王,放出美妙的金色光明,光明化成各种羽翼缤纷的鸟儿,婉转鸣啁,抑扬顿挫,不停地赞说着念佛、念法、念僧的妙处,以上就是作八功德水观想,也叫第五观。

  「第五观之後,再观想诸多的佛国宝地,每一个地方都有五百亿宝楼,楼阁之中又有无数天界,天乐声声美妙悠扬,并有各种乐器悬挂在虚空中,像天国的宝幢一样不敲自鸣,各种音乐声,都宣说着念佛、念法、念僧的道理。作这种观想完成以後,就可以称为粗见到极乐世界,那些观想的宝树、宝地、宝池、宝楼融为一体,称为总观想,也叫第六观。如果有人能观想这些,就能去除无数亿劫的生死之罪,命终之後,一定会往生极乐净土。进行这样的观想,才是正观,否则就是邪观。」

  原典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地想成已,次观宝树。观宝树者,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七宝华叶,无不具足,一一华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玛瑙色中,出阵磲光,阵磲色中,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问,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亿释迦毘楞伽摩尼①,以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句,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众宝间错,色中上者。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於众叶间,生诸妙华,华上自然有七宝果。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有百种画,如天璎珞。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②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涌生诸果如帝释瓶③,有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於中现。见此树已,亦当次第一一观之,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是为树想,名第四观。

  「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④,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渠下皆有杂色金刚,以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句。其摩尼水流注华问,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复有赞叹诸佛相好⑤者。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是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

  「众宝国土,一一界⑥上,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⑦,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此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宝楼,是为总观想,名第六观。若见此者,除无量忆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後,必生彼国。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注释

  ①释迦毘楞伽摩尼:即释迦毘楞伽摩尼宝,一般意译为帝释持,意思是帝释天之所有 ,又译作能胜、离垢等。摩尼是宝珠的总称,即帝释天的颈饰,常能放光,经典中亦以之为释尊、观世音、弥勒等佛菩萨的庄严具。《大法炬陀罗尼经》卷五<忍较量品>中说,须弥山顶有威花、释迦毘楞伽、宝精三宝,其中毘楞伽宝是纯真金色,为善根所生,自然雕莹,能出过须弥山顶的忉利天处、夜摩天处、兜率天处,住於梵宫;菩萨从阎浮提生兜率天,以善根力,此宝即自然生於箧中,所有魔事自然而然地消除。

  ②阎浮檀金:阎浮即阎浮树,落叶乔木,原产於印度,四、五月间开花,结深紫色果实,稍带酸味,种子可作药用。据说流於此树林间的诸多河多含沙金,所以称为阎浮檀金。

  ③帝释瓶:又叫贤瓶、德瓶、天瓶、吉祥瓶。即帝释天所用的宝瓶,此瓶可随心所欲,变现各种东西。

  ④八池水:指有八个莲花池,而池水具有八种功德。这八种功德是指: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等。

  ⑤相好:相,是指佛肉身所具足特殊容貌中的显而易见者,可分三十二相;好,是佛肉身形貌的微细难见者,共有八十种好。两者并称,就是相好。佛於过去世百大劫间,曾修相好业,故於此生成就相好。

  ⑥界:是梵语的意译,含有层、根基、要素、基础、种族诸义。界一般作为各种分类范畴的称呼,如: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而产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合称十八界,又如地、水、火、风、空、识称为六界。此外,欲界、色界、无色界称为三界,此「界」有接近於「境界」的意思。

  ⑦伎乐:是音乐的意思。在净土、法华诸经中,强调以香花、伎乐作为供养,这就禁止以娱乐为目的之伎乐,而承认以供养为目的之伎乐。

  译文

  佛继续对阿难和韦提希说:「你们认真听听,好好思量,我正在为你们分析解说去除烦恼的方法,你们必须忆念奉持,为广大众生分别解说,弘扬佛法。」佛正说着时,阿难和韦提希只见无量寿佛住立在空中,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一左一右侍立在无量寿佛身旁。他们身上金光灿灿,光明四射,令人眩目,千百种阎浮檀金色也因此而逊色。韦提希看见无量寿佛後,就行接足礼,对佛说:「世尊,今天靠你的神力,我能看到了无量寿佛以及观世音、大势至两位菩萨。但是,未来的芸芸众生,他们如何能够观见无量寿佛以及两位菩萨呢?」

  佛就对韦提希说:「想要见到无量寿佛,必须进行观想忆念。在七宝和合的池上,作莲花观想,观想那片片莲叶上,有百宝和合的光色,八万四千根叶脉像天画一般,叶脉上八万四千道光明清晰分明,皆可看见。那花叶,小的直径也有二百五十由旬,这样的莲花,有八万四千片叶子,片片莲叶问,百亿颗摩尼珠王相互映衬。每颗摩尼珠都光明四射,像七宝和合的宝盖,照遍大地。释迦毘楞伽宝形成莲花台,八万颗赤色的金刚宝珠形成真珠网,装饰着莲花台。莲花台上,有四根宝幢,每个宝幢,就像百千万亿的须弥山,幢上的宝幔,就像光明赫奕的夜摩天宫一般,又有五百亿颗精细微妙的宝珠交相映饰。颗颗宝珠,放出八万四千道光明,每一道光明都含有八万四千种金色。种种金光闪烁遍照在各种宝物上,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姿态,在方方面面随意变现,或者成为金刚台,或者成为真珠网,或者成为杂花云,一起进行着佛事。以上就是作花座观想,也叫第七观。」

  佛又对阿难说:「这样的妙花,本来是凭法藏比丘的愿力而成。如果要忆念无量寿佛,就应当进行花座观想,从事花座想时,不能心有杂念,应当心系一境,步步展开。每片叶子,每颗宝珠,每道光明,每一座莲花台,每根宝幢,都应观想得清楚明晰,像在镜子面前照见形貌一般。如果能完成这种观想,那么就能灭除五万亿劫的生死之罪,一定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进行这样的观想才是正观,否则就是邪观。」

  原典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①解说除苦恼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时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

  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於七宝池上,作莲华想,令其莲华,一一叶上,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句,如是莲华,具有八万四千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释迦毘楞伽宝,以为其台,此莲华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②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校饰。於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幔,如夜摩天③宫,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实上,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华云,於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是为华座想,名第七观。」

  佛告阿难:「如此妙华,本是法藏比丘愿力所成。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华座想,作此想时,不得杂观,皆应一一观之。一一叶,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於镜中,自见面像。此想成者,灭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注释

  ①分别:此处当分析、区分、类别的意思讲,也就是欲分类、分析教法,而由种种立场研究考察的意思。

  ②甄叔迦宝:即赤色宝,是宝石之一,因为这赤色宝石与甄叔迦树的花相似而美,又是赤色,所以有此名。窥基的《弥勒上生经疏》中说:「甄叔迦者,状似赤琉璃宝珠。」琉璃的颜色有多种,以红色最殊胜。

  ③夜摩天:夜摩,梵名意译为善时分、善时、善分、妙善、妙时分、妙唱、唱乐等。

  夜摩天是欲界六天的第三天,又叫焰摩天、须炎天、离诤天等。此天界光明赫奕,无昼夜之分,居於其中,时时刻刻受不可思议的欢乐。信仰夜摩天王,始於印度吠陀时代以後,此天界因充满欢乐光明世界,为印度民族所憧憬,也成为亡者所欲往生之处。其後夜摩天逐渐演变为人死後的审判官,而成为鬼趣、地狱之主,即所谓的阎魔王,并相信其天界在天空的上层,但该信仰被引入佛教之後,乃置其位於六欲天的第三天。

  译文

  佛继续告诉阿难和韦提希:「观想花座完毕後,应当观想佛陀。为什么这样说呢?诸佛如来就是法性身,入於一切众生的心想中,所以众生心念想佛时,此心就是佛的三十二种殊胜容貌和八十种微妙形相。此心作佛,此心便是佛,诸佛的正等正觉都是从心想而生。所以,应当集中心念,仔细观想无上正遍知一切法的佛陀。观想佛时,首先应当观想佛像,睁眼闭眼间,都要观想一座宝像,全身发着阎浮檀金色般的光明,端坐在莲花宝座上。观想佛像後,心眼开通,清晰分明,洞见深远,能看到那七宝庄严的极乐净土,宝地宝池处处,宝树行行,各种宝幔覆盖在上面,各种宝网也张满在虚空中。在如同观於手掌上一般清楚明了地观想以上情形之後,再观想一个大莲花,盛开在佛的左边,与前面的莲花一模一样,再观想一个大莲华盛开在佛的右边。

  然後观想观世音菩萨的身像端坐在佛左边的莲花座上,全身金光灿烂,同样,也观想大势至菩萨的身像端坐在佛右边的莲花座上。以上观想完成时,再观想佛以及菩萨的身像,全都光明四射,金色的光明,照在诸宝树上,棵棵宝树下,盛开着三朶莲花,每朶莲花上,各有一尊佛及二尊菩萨的身像,遍地如此。完成以上观想後,修行者应当闻见到流水潺潺,波光粼粼,宝树摇曳,各种壳雁鸳鸯一齐演说着佛法。无论是入定状态,还是恢复平常状态,都能听到妙法演布,法音不绝。修行者在出离禅定的时候,对於所闻法音也忆念奉持,使自己的意念永远和佛法契合,否则就流於妄想,如果能做到契合佛法,那就是粗见到极乐世界。以上是进行佛、菩萨像观想,叫做第八观。进行这种像观的人,能灭除无量亿劫的生死之罪,能於现世之身中,修得念佛三昧。」

  佛对阿难和韦提希说:「第八观想完成後,下面就应当进一步观想无量寿佛的光明身相。阿难,你们应当知道,无量寿佛的佛身犹如千万亿夜摩天一般,佛身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高,两层之间柔软细泽的白毛宛转右旋,犹如旋螺,鲜白光净,大小有五倍的须弥山那样高广。无量寿佛的眼量像须弥山四大海的水一样青白分明,身上的毛孔全都演放出光明,像须弥山一样,佛头顶上的圆轮光明,像百亿个三千大千世界一般。佛的圆光中,有恒河沙之多的百万亿那由他个化佛。每尊化佛旁,又有众多的化菩萨侍在左右。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种殊胜容貌,每一相中,又有八万四千种微妙隐密的形相,称为随形好。每个微妙形相,又放出八万四千道光明,每一光明,都照遍十方世界,摄受护念那些念佛众生而不舍。佛与众多化佛的光明利益、殊胜容貌、微妙形相,不可一一具说,只能忆念观想,使心眼透亮照见佛的光明相好,并能照见十方世界的一切诸佛,从而证得念佛三昧。进行这样的观想,就叫观一切佛身。因为观见佛身,所以也观见佛心。佛心乃是大慈大悲之心,以绝对真实的慈悲心愿摄受护念众生。进行这样的观想者,舍身他世时,能在诸佛前证得诸法无生无灭之理,并达到安心不动。

  「所以,智者应皆当专心系念,仔细观想无量寿佛。观想时,从无量寿佛的一种胜妙形貌开始,先观无量寿佛的眉间白毫,一旦观见无量寿佛双眉间的白毫,就可以进入心眼明亮的境界,从而自然而然地照见佛的八万四千种殊胜容貌及微妙形相。因此,观见无量寿佛,就是观见十方世界无量诸佛。因为观见无数诸佛,所以,诸佛将显现於面前,为修行此观者授记。以上就是进行遍观一切色身相,称为第九观,从事这样的观想,就是正观,否则就是邪观。」

  原典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①,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③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想彼佛者,先当想像,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见像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幔,弥覆其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见此事已,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如前莲华,等无有异,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作金色,如前无异,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诸宝树,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宝树,鸟雁鸳鸯,皆说妙法。出定人定④,恒闻妙法。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⑤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若与合者,名为粗想见极乐世界。是为像想,名第八观。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於现身中,得念佛三味⑥」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此想成已,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忆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句,眉间白毫⑦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⑧。佛眼如四大海⑨水,青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於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⑩。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眼⑾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⑿是,以无缘慈⒀摄诸众生。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

  「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人,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授记⒁。是为遍观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注释

  ①法界身:指佛的法身。法界,为所化之境,即众生界;身,为能化之身,即诸佛之身。即指化益众生界的佛身,称为法界身。(参见《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三「定善义」)另一种理解认为:法界,指条生之心法;此心能生世间、出世间等一切诸法,所以称为法界;又法界能生诸佛相好之身,所以称佛身为法界身,也就是法界所生之身。(参见《往生论注》卷上)

  ②八十随形好:即佛菩萨之身所具足的八十种好相。

  ③正逼知:佛的十号之一,意思是真正遍知一切法。梵语音译作三藐三佛陀,三藐,是正的意思;三,是遍的意思;佛陀,是知、觉的意思。因此,正遍知也叫正等觉、正等正觉等。

  ④出定入定:出定,即出於禅定的意思,即由入定状态恢复平常状态。入定,是入於禅定之意,即摄驰散之心,入安定不动的精神状态。

  ⑤修多罗:是一切佛法的总称。

  ⑥念佛三昧:指以念佛为观想内容的一种禅定,也就是观念佛德或称念佛名的三昧。

  分为因行、果成二类:㈠因行念佛三昧,指一心观佛的相好,或一心观法身的实相,二者皆为观想念佛,反之,一心称念佛名,即为称名念佛。㈡果成念佛三昧,指上述三种的因行所成,如心入禅定,或佛身现前。因行念佛三昧为「修得」,果成念佛三昧为「发得」。

  ⑦白毫:是佛在两眉之间的柔软细泽的白毛,引之则长一寻(或是初生时长五尺,成道时长一丈五尺),放之则右旋宛转,犹如旋螺,鲜白光净,一似真珠,如日之正中,能放光明,称为白毫光。众生若遇其光,可消除业障、身心安乐。

  ⑧如五须弥山:此处是指无量寿佛的毫相大小犹如五倍的须弥山那样高广。须弥山高三百三十六万里,纵广也是如此,而无量寿佛的毫相超过此五倍,所以说「如五须弥山」,并非指五座不同的须弥山。(参见《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末)

  ⑨四大海:此处形容无量寿佛眼量之纵广。四大海,一般指须弥山四周的大海。在古代印度的世界观中,须弥山位於世界之中间,其周围有四大海,四大海中各有一大洲,四大海外则为铁围山。另外,四大海也指环绕国土四周之海。

  ⑩化佛:此指原无而忽有的佛,即应机宜而忽然出现的佛形。千手观音四十手中,其左手之一手中所持之佛即为化佛,所以称化佛手。

  ⑾心眼:指依禅定之力可透见障外之色,照了诸法。也就是不依肉眼,亦不依天眼,由定力之故,能照见他方佛国诸佛及佛土的庄严,或能觉知已身内之种种不净。

  ⑿慈悲: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又其悲心广大无尽,故称无盖大悲。

  ⒀无缘慈:即无缘慈悲,是一种绝对的慈悲、真实的慈悲、最高的慈悲。佛教认为,慈悲有三种:一是生缘慈悲,又叫有情缘慈、众生缘慈。即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而与乐拔苦,此乃凡夫的慈悲。但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最初的慈悲亦属此种,所以也称小悲。二是法缘慈悲,指开悟诸法乃无我之真理所起的慈悲。是无学(阿罗汉)二乘及初地以上菩萨的慈悲,又称中悲。三是无缘慈悲,为远离差别见解,无分别心而起的平等绝对的慈悲,此乃佛独具的大悲,非凡夫、二乘等所能起,故特称为大慈大悲、大慈悲。

  ⒁授记:本指分析教说,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後之生处;後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的预言(又作预记)。授记主要指证言未来成佛的意思。

  最着名的授记,如释尊於过去世得燃灯佛的授记,又如弥勒曾经受释尊的授记。大乘经典中,成佛授记的说法更为普遍。如《无量寿经》记载,法藏比丘经世自在王如来授记,而成阿弥陀佛;《法华经》卷二记载,舍利弗等声闻之授记;《法华经》卷四记载,恶人提婆达多,与一般视作不可成佛的女人皆获授记。

  译文

  佛对阿难和韦提希说:「清楚明了地观想完无量寿佛之後,就应当观想观世音菩萨。观想观世音菩萨,身高八十万亿兆由旬,全身呈现紫金色,头顶上有肉髻相,颈项上有圆轮光明,而每一个方面,都有百千由旬那么大。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佛,每尊化佛,又化现五百尊菩萨及无数诸天,侍护在身旁。五恶趣中一切众生的色身相貌,也都显现在观世音菩萨的身光中。观世音菩萨头顶上有毘楞伽摩尼宝珠,作为精微殊妙的天冠,天冠当中有一个身高二十五由旬的站立着的化佛。观世音菩萨脸色如阎浮檀金,两眉间的毫相具备七宝光色,流放出八万四千种光明,每一光明都有无量无数百千尊化佛,每尊化佛周围又有无数尊化菩萨侍立左右,变现自如,遍满十方世界。观世音的臂膀像那红莲花一般的颜色,放出八十亿微妙的光明,组成璎珞饰物,普遍显现一切庄严佛事。观世音的手掌中呈现五百亿个各种各样的莲花光色,手的十个指头的顶端,每个都呈现八万四千种像印文一样的图画,每个图画有八万四千种颜色,每种颜色放出八万四千光明。其光明洁柔和,遍照一切。观世音菩萨用这双宝手,来接引众生往生极乐净土,他抬脚时,脚下有千辐轮相,自然而然地化现成五百亿个光明台;他落脚时,有金刚摩尼宝花,四处飘散,遍布一切。观世音其他方面的殊胜容貌,与佛陀一样,具足一切精妙形相,只是观世音菩萨头顶上的肉髻以及无见顶相称逊於佛陀。这就是观想观世音菩萨的真实色身相,称作第十观。」

  佛对阿难说:「如果要观见观世音菩萨,就要进行这样的观想。而进行这样的观想,能够避除灾祸,清除业障,灭除无数劫生死之罪。只要听到观世音菩萨这个名号,就可以获得无量福德,更何况真实无妄地观想呢?如果有人要观想观世音菩萨,就先观想观世音头顶上的肉髻,再观想他的天冠,再循序渐进地观想他的其他身相,悉令清楚明了,就像见自己手掌般清楚明了。进行这样的观想,就是正观,否则就是邪观。

  「第十观之後,接着再观想大势至菩萨,大势至的身量大小跟观世音差不多。他顶上的圆光每一方面有二十五由旬宽广,能照射二百五十由旬长。大势至菩萨的全身紫金色的光明,照遍十万国土,众生如果有缘,都能观见。只要观见大势至菩萨一个毛孔发出的光明,就可观见十方世界无数诸佛的无限清净绝妙的光明,所以也称大势至为无边光菩萨。因其智慧光明普照一切世界,能使众生脱离三恶道之苦,获得无上法力,所以就称此菩萨为大势至。大势至菩萨头上的天冠,有五百个宝花,每个宝花,有五百个宝台,每个宝台都显现十方世界诸佛及清净美妙的佛土的宽阔形相。大势至菩萨头顶上的肉髻,就像红莲花一般,肉髻上面有一个宝瓶,装盛着无限光明,显现一切佛事。其他方面的殊胜形貌,与观世音菩萨差不多。大势至菩萨行走时,十方世界全都被震动,大地被震动的地方,盛开五百亿个宝花。每个宝花,高高地显现庄严美妙的形相,就像极乐世界一般。大势至菩萨坐下时,七宝和合成的国土也为之一摇,从下方世界金光佛土,乃至上方世界光明王佛土的无数微尘,都於七宝国土上分身为无量寿佛以及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他们全都云集在极乐净土,充满在虚空中,端坐在莲花座上,为度脱众生而演说着佛法。进行这样的观想,就是观想大势至菩萨,也就是观大势至菩萨的色身相。作这样的观想称为第十一观。进行这样的观想能灭除无数劫生死之罪,能不处於胞胎中,常游於清净美妙的诸佛国土。这一观想完成後,称作全部观想观世音大势至菩萨。」

  原典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已,次亦应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句,身紫金色,顶有肉髻①,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於中现。项上有毘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其天冠②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有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世界。臂如红莲华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华,布散一切,莫不弥满。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名第十观。」佛告阿难:「若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余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於中现。顶上肉髻,如鉢头摩华③,於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有五百亿宝华。一一宝华,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於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删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观此菩萨者,名第十一观。除无数劫阿僧只④生死之罪,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大势至。」

  注释

  ①肉髻:即肉髻相,是三十二相之一。如来及菩萨的头顶上,骨肉隆起,其形如髻,所以称肉髻,是尊贵之相。佛陀顶上肉髻,高广平好。大人顶上有肉髻团圆相,称为发螺右旋,此系大人之相。世尊顶上的肉髻,高显而广阔,犹如天盖。本经中听述的观世音、大势至菩萨的肉髻,是佛及菩萨所共有的,只是诸佛之相极殊胜,菩萨之相稍有逊色。正如本经中所述,观世音菩萨的色身相中,只有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

  ②天冠:又叫宝冠,是诸天头上所戴的冠,或类似诸天之冠的微妙之冠。因为它精微殊妙,非人中所有,所以称天冠。

  ③鉢头摩华:即红莲花,原产於东印度、波斯等国。千手观音四十手中,其左面之一手持此花,称红莲花手。

  ④阿僧只:为印度数目之一,无量数或极大数的意思。据称一阿僧只有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万万为亿,万亿为兆),於印度六十种数目单位中,阿僧只为第五十二数。

  译文

  佛说道:「第十一观之後,应当观想自心生於西方极乐世界,在莲花中结跏趺坐,观想莲花的一开一合。莲花开时,有五百种光明照射身上,继而观想眼目睁开时,看到无数佛及菩萨充满虚空中,诸佛的声音以及遍地水鸟树林流出的声响,一齐演说着佛门妙法,完全与十二部经的佛理契合,即便在出离禅定之时,也能继续忆念奉持。进行完以上的观想,就是观见到了无量寿佛的极乐世界,这叫普观想,也称为第十二观。无量寿佛化着无数尊佛身,与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一起,经常出现在这样的修行境界。」

  佛对阿难和韦提希说:「如果有人发至诚心愿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应当先观想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在池水上的一丈六尺的身像。前面所说的无量寿佛的身量无边,并不是凡夫的心愿力所能观见的,然而凭着佛的宿世的大愿力,坚持忆念观想的人,还是能够实现愿望的。只要观想到佛像,就可以获得无量的福德,更何况观想佛的全部身相呢?那阿弥陀佛在十方佛国里,神通广大,变现自如。或者於满虚空中显现大身,或变现一丈六尺的小身,所变现的身形,都呈真金色。至於佛顶上的圆轮光明、无数化佛以及宝莲花,都与前面所说的差不多。另外,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在任何地方身形和众生差不多,只是看他们的头相才看得出谁是观世音、谁是大势至。这两位菩萨一直协助阿弥陀佛化示一切,普度众生。以上就是进行杂想观,叫做第十三观。」

  原典

  「见此事时,当起自心生於西方极乐世界,於莲华中结跏趺坐①,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出定之时,忆持不失。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②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阿弥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於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足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

  注释

  ①结跏趺坐:坐法之一,即互交二足,结跏安坐。诸坐法中,结跏趺坐最安稳而不易疲倦。另外,称交一足为半跏趺坐、半跏坐、半跏、贤坐;称交二足为全跏坐、本跏坐、全跏、大坐、莲花坐。此为圆满安坐之相,诸佛皆依此法而坐,故又称如来坐、佛坐。其坐法就是双膝弯曲,形成两足掌向上的坐势,具体又可分为降魔、吉祥两种形式。先以右足压左股,後以左足压右股,二足掌仰於二股之上,手亦左手居上,称为降魔坐,净土、禅宗、天台等显教诸宗多传此坐。先以左足压右股,浚以右足压左股,手亦右手压左手,称为吉祥坐。

  ②宿愿:指於宿世(过去世、前世)、往昔所发的誓愿;广义而言,一般指世间、出世间的愿望。又称心愿、素愿。本经中所载的如来宿愿力,即指阿弥陀如来於过去因位所发起的大愿力,依此宿愿力用以成就众生。

  译文

  佛继续对阿难和韦提希说:「第十三观之後,应当观想上品众生往生净土的情形。如果有人誓愿要往生极乐世界,只要发三种心愿,就可以往生极乐净土。三种心是什么呢?一是至诚心,二是深心,三是回向发愿心,具有这三种心愿,就一定能往生极乐净土。另外,有三种众生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他们是哪三种呢?一是慈悲为陵,不施杀戮,奉行戒律者:二是潜心读诵大乘经典者:三是修行念佛念法念僧等六念,将修行的善根功德,回向於西方净土,而发往生净土之愿心者。如果有人具备这三种功德,那么他就能在一天至七天间得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时,因为此人在修行功德善根时精进勇猛,所以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两位菩萨、无数尊化佛、千百个比丘、声闻大众、以及无数诸天等,带着七宝宫殿前来接引。观世音菩萨手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一起来到修行者的面前。阿弥陀佛放出无限光明照射在修行者身上,与诸菩萨一起伸手引导修行者。观世音、大势至与众多的菩萨对修行者称赞不绝,勉励他用心努力精进。修行者一见这般情形,欢喜踊跃,只感到自己的身子乘座在金刚台上,跟从在阿弥陀佛身後,顷刻间往生到西方极乐净土。

  「往生极乐世界後,看见到佛全部的殊胜形貌,也看到诸菩萨的全部形相。极乐世界,光明无限,七宝树林在微风吹动下演说佛法,修行者听到後,就体悟诸法无生无灭之理,做到安住且不动心。再过一会儿,就能历事供养十方一切诸佛,诸佛依次为他授记後,修行者就回还到本国,获得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的念慧力。以上就是观想的上品上生者往生净土的情形。

  「上品中生的人,不一定信受奉持、读诵大乘经典,但能善解佛理义趣,深解佛法真谛,心念安住不乱,深信因果律,不诽谤大乘佛道,以这样的功德善根,回向於西方净土,而发往生极乐世界的心愿。这样的修行者,在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两位菩萨,以及无数亲近随从者,持着紫金台,来到修行者面前,对他称赞道:你这样的正法佛子,能修行大乘佛道,善解佛法真谛,所以我等今天前来接引你往生极乐世界。说着,阿弥陀佛与千百个化佛一起伸手接引。修行者只见自己坐在紫金台上,双手合掌,手指交叉,称颂诸佛恩德。顷刻间,就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紫金台如大宝莲花一般,隔宿则开。修行者身上充满紫金色,脚下盛开着七宝莲花,阿弥陀佛以及两位菩萨同时放出光明,照射在修行者身上,令他心眼开明。修行者因前生前世所有的习惯,听到所有的声音都在演说佛法深奥的真谛。於是,修行者对佛合掌礼敬,称颂世尊的恩德。经过七天,修行者获得最高佛智,处於永不退失的修行境界,并且能飞行游历於十方世界,供养诸佛,修行正。经过一小劫,证得诸法无生无灭之理,做到安住而不动心。於是,佛显现於前面,为修行者授记。以上就是观想上品中生者往生净土的情形。

  「上品下生的人,也深信因果律,不诽谤大乘佛道,并生发成就最高佛道的心愿,以这样的功德善根,回向於西方净土,祈望往生极乐世界。这样的修行者,在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手持金莲花,化成五百个化佛,前来迎接此人。五百个化佛同时伸手接引,并称赞修行者说:佛子,你如今身心清净,生发要成就最高佛道的心愿,我等今天特前来迎接你往生净土。这时,修行者只见自己身坐在金莲花中,金莲花随即闭合,跟从在佛陀身後,往生於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一天一夜之後,莲花才重新开放,七天过後,才能够看到阿弥陀佛。虽说是看到佛身,但对於其他殊胜容貌,修行者仍觉得心眼没有明了。二十一天过後,终於心眼开通,了了分明,听到各种声音,都在演说佛法。於是能游历十方世界,供养诸佛,并在诸佛面前,听从更为深妙的佛法。经过三小劫之後,获得通达百法的智慧法门,住於初欢喜地的修行阶位,这就是上品下生者往生净土的情形。观想以上三种情形叫做上辈生想,也称第十四观。」

  原典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①,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②经典;三者修行六念③,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④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後,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於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⑤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於第一义⑥,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⑦,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於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行者身作紫磨金⑧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⑨,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於七日,应时即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於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受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花,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一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於众相好,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⑩住欢喜地⑾,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注释

  ①至诚心:即至心、至极之心,是专心、一心的意思。善导的《往生礼赞》中说:「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分至心为二:㈠初始学习求愿至心。㈡摄意专精,成就勇猛相应至心。此第二至心,又分为一心、勇猛心、深心等三种。另外,在净土宗中,至心又是「三信」之一。

  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中所誓愿的至心、信乐、欲生等三心称为三信,在净土宗看来,从心底诚心信仰阿弥陀佛即称至心。

  ②方等:指大乘经典,即广说广大甚深之义者。在大乘佛教中,主要作为指大乘经典的用语,後世小乘三藏(佛教圣典)中并未说及方等,所以方等不仅意味其量之广大,主要乃指在内容上说广大平等之理趣。大乘经典的名称冠以大方等、大方广等语,是为与九部经、十二部经之一的方等加以区别。以方等意谓大乘经典,所以大乘经典也称大乘方等经典。

  ③六念:即六随念、六念处、六念法、六念是:㈠念佛,念佛大慈大悲的无量功德。㈡念法,念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经能利益大地众生。㈢念僧,念僧具足戒、定、慧 ,能为世间众生作良福田。㈣念戒,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之诸恶烦恼。㈤念施,念布施有大功德,能除众生之悭贪。㈥念天,念三界诸天果报。

  ④授手:即佛伸手引导众生入净土的意思。

  ⑤陀罗尼:意译总持、能持、能遮。意思是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的念慧力。

  换言之,陀罗尼为一种记忆术,即於一法之中,持一切法;於一文之中,持一切文;於一义中,持一切义;所以由记忆此一法一文一义,而能联想一切之法,总持无量佛法而不散失。陀罗尼能持各种善法,能遮除各种恶法。因为菩萨以利他为主,为教化他人,所以必须得陀罗尼,得此则能不忘失无量之佛法,而在众中无所畏,同时亦能自由自在地说教。

  ⑥第一义:即第一义谛的略称。是二谛之一,即最殊胜的第一真理,与「世俗谛」对称。又称胜义谛、真谛、圣谛、涅槃、真如、实相、中道、法界。总括其名,即指深妙无上的真理,为诸法中的第一,所以称第一义。

  ⑦法子:指出家而归入佛之正法的人,或指随顺佛道,而由法抚育的人。在佛教看来,佛所说法,本最极胜妙,为诸法本母,如果人安住此正信,即得坚固增长,不坏净信。窥基的《阿弥陀经疏》中认为,佛为法王,故称尊其法、入其法的佛子为法子。

  ⑧紫磨金:指带有紫色的黄金,为黄金中的最上品。紫是紫色,磨是无垢浊的意思。紫磨黄金莲台称为紫金台。

  ⑨宿习:宿世所具有的习惯。

  ⑩百法明门:意思是明了通达百法的智慧之门。指菩萨於初欢喜地所得的智慧法门。

  百法,概称数目之多;明,即通达;门,即法门。诸家对百法明门之「百法」有各种说法,净土宗也有自家的看法。法聪的《释观无量寿佛经记》及四明知礼的《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卷六等载,百法,即法相宗所说的五位百法。《释观无量寿佛经记》又载,十种心数法的受、想、思、触、欲、慧、念、解脱、忆、定等,於一数生起时,其余九数相扶而起,遂成百法。

  ⑾欢喜地:是十地的初地,即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的第四十一位。又叫极喜地、初欢喜地,略称初地。菩萨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修行阶位,经一大阿僧只劫的修行,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所以称欢喜地。菩萨得初地,多有七相,这七相是能堪忍受、不好诤讼、心多喜、心悦、乐於清净、悲心悯众生、无嗔恚心等。佛教认为,初地菩萨与初地以前的凡夫,所得的欢喜是不一样的。例如初地菩萨念诸佛有无量功德,并确知当来必能成就佛果,所以其心多欢喜,凡夫虽勤念诸佛,然而不能作「我必当作佛」之念,所以凡夫的欢喜异於初地菩萨。

  译文

  佛告诉阿难和韦提希说:「第十四观之後,应当观想中品上生众生,往生净土的情形。如果有人能信受奉持五戒、八戒等佛门诸戒律,没有犯五逆重罪,没有制造众多的过失与祸患,以这样的功德善根,回向於西方净土,祈求往生极乐世界。那么,这样的人在临终之际,阿弥陀佛身放光明,与比丘等众多随从者一起,来到此人的面前,演说着苦、空、无常、无我等佛法,称赞修行者出家修行、脱离诸苦的行为。修行者见状,心中无比愉悦,只见自己身坐在莲花台上,合掌长跪,对佛顶礼示敬。顷刻间,就得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旋即,莲花盛开了,当莲花盛开得更大时,修行者只看得各种声音一起在赞颂苦、集、灭、道等佛法四真谛,随即证得阿罗汉道果,处於获得三明六通、具足八解脱的修行境界。这就是中品上生者往生净土的情形。

  「中品中生的人,如果有众生能一日一夜坚持不断、循序渐进地奉持八戒斋、沙弥戒、具足戒,威仪严整,毫不松懈,以这样的功德善根,回向於西方净土,祈求往生极乐世界。因持戒清净,以此戒香氛围薰陶的修持,那么,这样的人在临终之际,会看到阿弥陀佛身放光明,与众多亲近随从者一起,手执着七宝莲花,来到修行者面前。此时,修行者只听得有声音自空中传来,对修行者称赞道:善男子,因你修行善德,随顺听从三世诸佛的殷切教诲,所以我等今天特前来迎接你往生极乐世界。修行者听罢,只见自己坐在莲花台上,莲花随即闭合,修行者得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在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经过七天之後,莲花才盛开。花开完毕,修行者睁开眼睛,合掌示敬,称颂佛陀恩德,进一步闻听佛法後,心中无比愉悦,证得须陀洹道果。经过半劫以後,最终成就阿罗汉果。这就是中品中生者往生净土的情形。

  「对於中品下生者而言,如果哪位善男子善女人,能够孝养父母并且仁义为怀、慈悲助世,那么这样的人,在临终之际,会遇上正直而有德行的人为他广为宣说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美妙情形,并且宣说有关法藏比丘的二十四愿。那善男子或者善女人听完以後,就在像世上壮士伸臂舒身一般的一瞬间,马上离开人世,随即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七天过後,遇见观世音、大势至两位菩萨,在听闻他们宣说的佛法後,心中无比愉悦,证得须陀洹道果。再过一小劫,成就阿罗汉果,这就是中品下生者往生净土的情形。观想以上三种往生净土的情形叫做中辈生想,也称第十五观。」

  原典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①,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於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②,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③,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④,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薰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於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於七日,莲华乃敷。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⑤,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二十四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

  注释

  ①五逆:又叫五逆罪,即五重罪。指罪大恶极,极逆於理者。有大乘五逆、小乘五逆之分。大乘五逆(复五逆)是指:㈠破坏塔寺,烧毁经像,夺取三宝之物。或教唆他人行此等事,而心生欢喜。㈡诽谤声闻、缘觉以及大乘法。㈢妨碍出家人修行,或杀害出家人。㈣犯小乘五逆罪之一。㈤主张所有皆无业报,而行十不善业,或不畏後世果报,而教唆他人行十恶等。小乘五逆(单五逆)指:害母、害父、害阿罗汉、恶心出佛身血、破僧,又作破和合僧等五者。

  ②四谛:也叫四真谛、四圣谛。即苦、集、灭、道四谛。释尊於鹿野苑初转*轮时说四谛真理,阐明迷、悟两界之因果,成为佛教的根本教义。

  ③六通:指六神通,是佛菩萨依定慧力所显示的六种无碍自在的妙用。这六通就是: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智证通。

  ④沙弥戒:沙弥受持的十戒:不杀戒、不盗戒、不YIN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鬘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如果进一步受具足戒,则称大僧。

  ⑤善知识:指正真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的人。反之,教导邪道的人,称为恶知识。

  据《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七八<常啼品>载,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之法及一切种智,而使人欢喜信乐者,称为善知识。《华严经·入法界品》记述善财童子於求道过程中,共参访五十五位善知识(一般作五十三位善知识),即上至佛、菩萨、下至人、天,不论以何种姿态出现,凡能引导众生舍恶修善、入於佛道者,均可称为善知识。《瑜伽师地论》举出善知识具有调伏、寂静、惑除、德增、有勇、经富、觉真、善说、悲深、离退等十种功德。

  译文

  佛继续对阿难和韦提希说:「第十五观之後,应当观想下品众生往生净土的情形。下品上生的人,作了许多恶业,虽然没有诽谤大乘经典,但愚痴无比,恶业重重,没有忏悔、惭愧之心。临终之际,会遇上正直而有德行的人,为他宣说大乘十二部经名,此人听说这些经典的名字後,灭除千劫的累累恶业。那善知识又教此人双手合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因为如此称名念佛的缘故,此人得以灭除五十亿劫的生死之罪。这时,阿弥陀佛也派遣化佛以及化观音、化大势至菩萨来到此人面前,对他称赞道:善男子,因你能称名念佛,所以诸罪消灭,诸恶消除,我等特来迎接你往生极乐世界。说罢,此修行者随即看到化佛光明四射,满室生辉,心中无限欢喜,随即命终,乘着宝莲花,跟从在化佛之後,往生於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经过七七四十九天,莲花才盛开。当莲花盛开时,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以及大势至菩萨,放射出无限光明,来到此人面前,为他宣说十二部经典的深妙内容。修行者听罢,起信生解,生发成就最高佛道的心愿。经过十小劫之後,获得通达百法的智慧之门,证得初欢喜地的修行境界,这就是下品上生者往生净土的情形。」

  佛对阿难和韦提希说:「对於下品中生者而言,比如有这样的人,他一贯违犯五戒、八戒和具足戒,并且这样的愚痴之人,偷无数十方常住物,又盗现前僧人的物品,以不清净心说法(指贪求名闻利养),毫无惭愧之心,以如此种种恶业严饰自己的身格。这样的罪人,因其恶业重重、罪行累累,所以他死後应当堕於地狱中。当他临终之时,地狱中的处处大火,一时间全向他扑来。这时,遇见正直而有德行的人,本着大慈大悲的情怀,为他宣说、颂扬阿弥陀佛的十神力以及威重恩德,广为宣赞阿弥陀佛的光明神通,以及戒、定、慧、解脱等佛门见解。此人听过之後,得以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那地狱的猛火,一时间化为阵阵清凉的风。凉风也吹来朶朶天花,天花上有化佛、化菩萨前来迎接此人。顷刻之间,此人得以往生於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的莲花里面。经过六劫之後,莲花盛开,观世音、大势至两位菩萨以清净微妙的声音,前来安慰此人,为他宣说微妙的大乘经典的内容。此人听完两位菩萨宣说的佛法後,立即生发要成就最高佛道的心愿。这就是下品中生者往生净土的情形。」

  佛继续对阿难和韦提希说:「至於下品下生者,比如有人作恶多端,犯下五逆十恶,这样的愚痴众生,因他恶业深重,所以死後应堕生恶道中,历经多劫、无穷尽地受苦痛折磨。这样的愚痴众生在临终之际,遇见正直而有德行人给予他种种安慰,并为他宣说佛法,教他忆念观想佛陀。但此人被苦痛折磨着,来不及念佛。有行善的友人对他说:如果你来不及念佛,就应当称念无量寿佛的名号,诚心诚意,念念不断,只要称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就能於念念中灭除八十亿劫的生死之罪。临终之际,会看到金莲花像日轮一般来到此人面前,於一念顷,他即得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莲花中,於其花中经过十二大劫之後,莲花盛开,这时,观世音和大势至两位菩萨以大慈大悲的声音,为他广泛宣说佛教真谛,使他能够灭除罪过。此人闻听二菩萨说法後,心中无比愉悦,立即生发要成就无上觉悟的心愿,这就是下品下生者往生净土的情形。观想以上三种下品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情形就叫下辈生想,也称第十六观。」

  原典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造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後,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合经。闻已信解①,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只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②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成、定、慧、解说、解说知见③。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於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於六劫,莲华乃敷,观世间、大势至,以梵音声④,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⑤,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於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於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注释

  ①信解:是起信生解、依信而得胜解的意思。

  ②十力:即十种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的十种。是说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这十力是:㈠处非处智力,又叫知是处非处智力、是处不是力、是处非处力。㈡业异熟智力,又叫知业报智力、知三世业智力、业报集智力、业力。㈢静虑解脱等持等智力,又叫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㈣根上下智力,又叫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根力。㈤种种胜解智力,又叫知种种解智力、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力。㈥种种界智力,又称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㈦遍趣行智力,又称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道力。㈧宿住随念智力,又称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智力、宿命力。即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㈨死生智力,又称知天眼无碍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㈩漏尽智力,又称知永断习气智力、结尽力、漏尽力。

  ③知见:指依自己的思虑分别而立的见解。与智慧有区别,智慧是般若的无分别智,是离思虑分别的心识。只有用作佛知见、智见波罗蜜时,则知见与智慧同义。

  ④梵音声:指佛菩萨的音声。《大智度论》卷四载,佛之梵音如大梵天王所出之声,有五种清净之音:㈠甚深如雷。㈡清彻远播,闻而悦乐。㈢人心敬爱。㈣谛了易解。㈤听者无厌。

  ⑤十恶:又作十不善业道、十恶业道、十不善根本业道、十黑业道。是身口意三业中所行的十种不善行为,这十恶是:㈠杀生。㈡偷盗。㈢邪YIN。㈣妄语。㈤两舌。㈥恶口,即恶语、恶骂。㈦绮语,即杂秽语、非应语、散语、无义语。㈧贪欲,即贪爱、贪取、悭贪。㈨嗔恚。㈩邪见,即愚痴。

  译文

  佛正阐说着以上话语的时候,韦提希和五百名侍女听後,顿然能观见极乐世界庄严宽广的美妙气象,并且能观见无量寿佛以及观世音、大势至两位菩萨,心中生起前所未有的无限喜悦,心智觉得豁然开朗,证得诸法不生不灭之理,获得安心不动的境界。五百名侍女也生发要成就最高佛道的心愿,祈望能够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佛陀全都给她们授记,你们和韦提希夫人,皆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於其净土能够获得观见诸佛现於眼前的念佛三昧,无量诸天及五百侍女都能进一步生发要成就最高佛道的心愿。

  这时,阿难尊者从座上站起,对佛说道:「世尊,你觉得以什么名称,来概括此经的主要内容,又如何信受奉持这部经典呢?」佛陀对阿难说:「此经就叫《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经》,也叫《净除业障生诸佛前经》。你们应当信受奉持,不可忘失,按照此经修行到最高境界,使现身得以观见无量寿佛以及观世音、大势至两位菩萨。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只要听到无量寿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两位菩萨的名号,就可以灭除无数劫生死之罪,更何况忆念观想呢?如果有谁能坚持念佛,那么就可知道此人是人中分陀利花,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是他的好友,应当能坐於菩提道场,生於诸佛之家。」佛陀又对阿难说:「你等好好奉持我所说的这番话。奉持这些,就是奉持无量寿佛的名号。」

  佛说着这些话的时候,目犍连尊者、阿难尊者以及韦提希等人听後,心中充满无限愉悦。这时,世尊行於虚空中,回耆阇崛山而去。那时,阿难就广泛地给大家宣说以上的情形,天龙、夜叉等八部众以及无量诸天,听完佛所说的话後,也带着无限喜悦的心情,礼佛示敬而去。

  原典

  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获无生忍。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

  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汝当受持,无令忘失,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①。」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佛说此语时,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阇崛山。尔时,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无量诸天、天龙、夜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注释

  ①佛家:僧侣的自称。另外,举凡佛道修行之道场、佛所住的世界、初地以上的境地等,也称佛家。

-----------------------------------------------------------------------------------------------------

更多白话佛经大全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