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善因得善果 (第十七讲)


2015/5/22    热度:219   

种善因得善果 (第十七讲)

净土法门法师讲述

华藏图书馆录影室

各位观众大家好:

今天,我们谈谈现代这个社会迫切需要的,就是佛法。早年欧阳竟无大师在第四中山大学的讲演,他的讲题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须’。他说这个话到现在,已经有半个世纪多了,他是在民国十二年讲的。到今天我们在世界每一个国家地区,所见到的、所闻到的,深深体会到欧阳大师这句话的正确性,肯定佛法是一切大众所必须的、是社会所必须的、是这个世界所必须的,唯有佛法能够带给个人的幸福、家庭的美满、社会的和谐、世界大同。佛法既然如此迫切需要,非常可惜弘法的太少了,真正能够发心弘法,就是大众的恩人。所以我在这么多年来,总是处处勉励年轻人、劝导年轻人要发心,真正能做到舍己为人、舍己为法,这就是真正的菩萨。为法是为觉悟众生之法,挽救世道人心之法,这个就是佛法。现在佛教这些名词、术语,被社会大众误解、曲解的太多,所以有一些名相,在讲解的时候,必须要加以说明,以免发生误会。

弘法利生是佛家的大事,释迦牟尼佛在一生当中所表现的,就是我们的模范,他以究竟圆满的智慧,指出众生一条幸福美满的大道。他老人家以身作则,作出榜样给我们看,确确实实展现出看破。所谓看破,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白了,彻底了解了,这叫看破。放下是心地真正清净,不是说放下,什么事情都不做,那你就误会了。它是放下是非人我,放下贪嗔痴慢,放下妄想、执著,所谓放下是放这些。然后为一切众生服务,这就叫菩萨行。

菩萨行有六个原则,第一个是布施。布施就是舍己为人,无条件的奉献给众生、奉献给社会,尽心尽力将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好。我们在社会上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从事某一种行业的工作。就在自己生活环境、行业工作上,敦伦尽分,做到究竟圆满,给同行作一个好榜样。也跟其他不同的行业,做最好的启示,使他们看到、听到能有所觉悟,能够循这个原理、原则去修学,使各行各业、各种不同生活方式的众生,都能达到究竟美满,都能够获得真善美慧的享受,这是世尊一生教导我们,表演给我们看的,我们应当要细心的去体会。

我们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个角度来读佛经、来观察佛的教化,就不会迷失方向,不会曲解佛的真实义。开经偈上说得好:‘愿解如来真实义’,所以自己一定要有良好的修学态度,我们才能够得到佛陀教学真实的利益,通常在佛学名词讲‘佛法殊胜的利益’,是说的这些。

年轻人接触到佛法,也很想发心,可是那个心就发不起来,这个原因在那里?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原因找到,然后把原因消除,自自然然就一帆风顺。根本的原因总离不开两种执著—人我执、法我执。人我执就演变成烦恼障,法我执就演变成所知障,两种障碍障住了你的自性。这是你的菩提心为什么发不起来,你修学佛法的经典,为什么不能够契入;换句话说,为什么不能理解佛的真实义,毛病就出在这两种障碍。这两种障碍的根源,就是两种执著。

佛法所说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一门大学问,深广无尽!虽然是一个深广无尽的大学问,它有纲领可以掌握。如果你掌握了纲领,修学就有门路了。这个纲领是什么呢?就是一心、一性,心性是纲领。心,我们讲真心,性是本性。禅宗修学的目标—明心见性,这是抓到了总纲领,所以宗门的修学叫顿超、顿悟。现在的人参禅为什么不能开悟?他知道这个纲领没错,但是这个纲领他拿不到,刚才讲的他有二障、他有二执。二障、二执不破,纲领给你讲得再多,也没有用处,说得不好听的是废话而已。为什么?说法不契机,理没错,契理不契机,佛说那叫‘闲言语’。闲言语用今天的话来说:废话。

好心的同修,真正希望在这一生当中,能为佛菩萨、为众生做一点好事的人,你不能不懂这个道理,不能不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所以修行从那里学起?从发心,发菩提心,四弘誓愿第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真正发这个心,就是要发心舍己为一切众生。我的学习是为一切众生,我的生活也是为一切众生。我为什么要吃饭,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间?就是为一切众生,绝不是为自己,这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今天求学学佛法,认真努力是为一切众生学,是希望帮助一切众生开悟,当然你的修学,一定是自己先开悟,然后帮助一切众生开悟。真正的目的是帮助一切众生开悟。那么换句话说,自己的成就,自己开悟,自己成佛,都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普度众生,这个道理不能不明了。然后晓得自己点点滴滴是为一切众生,没有自己!这样一来,你的两种执著才能够脱。

你学佛为什么学不好?起心动念为自己,这是大毛病,自己修行证果是为主、主目的,度众生是次目的,你错了。换句话说,你也开不了悟,你也成不了佛,你也度不了众生,你颠倒了。佛法的教学,主目的是度众生,自己开悟修行证果是手段,不是目的。为什么用这个手段呢?这个手段是与事实真相相应唯一的手段,因为一切法是从一心里头变现出来的,《师地论》里头所谓:‘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做’。不仅是三界,十法界、一真法界,离不开一心。宗门修一心,净土也是修一心。所以佛在经上才明白的告诉我们:‘念佛是无上深妙禅’。我想学佛的同修,纵然没有得到经典的原文,一般在经论的注解,祖师大德的开示注疏里面,这一句话决定不生疏,你也看过很多遍,你也听过很多次。为什么还不能够死心蹋地的念佛?换句话说,看,还不等于白看;听,也是白听,自己没有丝毫的反应,说的不好听的话,叫麻木不仁!如果是一个聪明、伶俐汉,一看一听,他就会有感触,他会惊讶,他会深深的反省。而后选择修学的法门,不是像一般人听了、看了,不痛不痒,含糊笼统的过去,这样的修学怎么会有成就?

古来的大德,爱护学人,痛下针砭,有打有骂,但是那种教育的手段,在今天不适用。不是不适用,是现代人反对、不许,不许可体罚的方式。而不晓得体罚的教育,在真正教育里面,是一种非常好的手段。我过去求学,李老师常常跟我们说,他在小时候念书,凡是被老师罚过的,罚跪,而且还跪砖头,那一种学习,一生永远不会忘记,这是教育里面好的方法。打!打什么?打记性,这个地方不熟,被老师打过了,永远记得。我们接触他老人家八、九十岁的时候,讲经说法,引经据典,随手拈来,他告诉我,为什么还能记得?小时候被打的。现在人没有受到这种教育,所以读过的东西,随读随忘,不能记忆,当然更没有反省的机会,他怎能够深入?所以现代只有劝导,完全要靠个人猛醒觉悟,勇猛之猛,反省之省。自己要不肯警觉,勇猛精进,没有人来督导你,这是这一代学习困难之所在。纵然遇到善知识,善知识也不能用从前这样好的手段,这个是现代共业所造成,那有什么法子?

虽然科技比从前发达,经本得来容易,实在讲这些事情有好有坏。好,是不像从前得一本经论非常艰难,有些书籍一生希求都求不到。譬如宋朝时候王龙舒居士会集《无量寿经》,他何尝不晓得《无量寿经》在当时有五种原译本,他一生当中只看到四种。唐朝翻译的《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这一部分,他一生都没有机缘见过,这是从前的困难处。现在印刷术发达,个人家里面都可以收藏一部《大藏经》,这很平常的事情,这是比从前好。

而不如从前的地方,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前得来不容易,而且得来多半是自己去手抄,经典流通量太少了。要想读经书到那里去?找大的寺庙里面藏经楼。藏经楼就是图书馆,到这里面借来抄,那时候没有复印,只有自己手抄,抄过的本子印象深刻。现在的经论太多,随手拿来,所以心生轻慢心,这个是读书的心态不如古人,所以成就当然也就远远落在古人的后面。经典得来容易,尊重的心没有了,求学的心态下降了。这是今天虽然科技发达,我们的修学依旧远远比不上古人,道理在此地。试问今天有几个人肯手抄经?不但这个没有,细读、精读都很少见。展开经本,含糊笼统,当作一般报章杂志这样看过就完了,他能体会到什么?

有同修发心,很想讲经说法,他来告诉我,‘他要先求开悟,悟了之后再讲经说法’,没错!来问我:‘这个作法错不错?’没错!问题你在这一生当中能开悟吗?不可能!这是就一般人而论,我们说话客气一点、谦虚一点,我们不敢说他,他也许是天才、也许是佛菩萨再来,那是另当别论。就一般人而论,开悟是不可能。你看倓虚老法师往年在香港讲经的时候常说,他有个小册子,大光法师给他记的,《念佛论》里也讲过。他一生当中见过许许多多宗门的大德,他们的功夫得定,他见过,也听说过得禅定,参禅得定,真的是入定。像虚云老和尚一入定,七、八天、十几天,或者是一、二个月,他入定了。出定的时候,精神饱满,你问他,他觉得没多久,我在这里入定,大概只有几分钟的时间,定中境界几分钟的时间,实际上人间己经一、两个星期。

年谱里面有一个记载,我相信诸位看了之后,印象一定很深刻。有一年过年的时候,虚云老和尚住茅篷,一个人住茅篷!他锅里面烧了一点芋头,住山生活得很清苦。火生了,芋头在锅里面煮,他在旁边打坐入定了,这一坐入定大概有二个星期。茅篷附近是寺庙,这寺庙里有一些出家人,看到虚老和尚二个星期都没有出来,年都过了。于是有几个人到茅篷里去探访他、去看他。看他的时候,他老人家在那里打坐,他们就拿引磬在他耳朵旁边敲,敲引磬是叫他出定。他出定了,看到他们来了,‘你来的正好,我锅里煮的芋头,我们一起吃。’结果锅盖一掀开,锅里头已经长草了。他一看惊奇了,怎么回事情?人家告诉他:‘你入定多久?’‘才一会!我锅里烧的芋头,还不晓得有没有烧好?’两个星期。这是讲什么?得定。是不是开悟?不是的。得定的是真有,开悟的, 老说他一个都没有见到过。不但没有见过,连听都没有听说过。

诸位才晓得开悟难!得定跟开悟相差太远太远。诸位要晓得,得定是什么?伏烦恼。跟我们念佛里面讲功夫成片,伏烦恼。开悟是断烦恼,你烦恼不断,你怎么能开悟?大乘经论里面讲得很详细。什么叫开悟?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破一分,这叫开悟,大澈大悟,明心见性。所以开悟了,那是什么地位?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不但六道凡夫里没有开悟的人,有得定的。有得定,他能够生到色界天,能够生到无色界天。色界十八层天,无色界四层天。

这些人这么多层次,就是他定功的浅深,都是得定。定功越深,他的位次就越高。再高的出了三界。阿罗汉得九次第定,比非想非非想定还要高一层,出了三界。辟支佛的定功,比阿罗汉更高,没开悟!阿罗汉、辟支佛没开悟!这大乘经上佛讲得很清楚,他们只得到少分的解脱。三德密藏是讲的法身、般若、解脱,阿罗汉、辟支佛只得到少分的解脱,法身他没有,没有证得,般若他没有。经上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我们若不能够领会、不能够体会,这个经真的叫白念了。我们明白这些道理才晓得,自己认真反省反省,不可能!不要说开悟不可能,我们今天得定都不可能。得定是小道,小功夫我们都做不到;开悟是大道,我们怎么可以得到?

今天我们发心弘法利生凭什么?李老师过去教我,凭真诚心,他老人家教给我诀窍—‘至诚感通’,因为你要弘法,你就一定要通达佛法,通达世间法,世、出世间法你都要通达。通达,你本身没有这个智慧、没有这个能力,你怎么个通法?你不是上根利智;换句话说,你修学在这一生当中,开不了悟,那就没法子通了。中下根人学教,学教要学到那一天你才能学通?我们的寿命有限、时光有限,也办不到。唯一的方法就要靠三宝加持,要依靠佛菩萨的感应,叫感通,这是一个方法。这个方法,我们可以做得到,说老实话,这并不是上根利智,也不是中根拼命在那里求学,我们唯一的方法—感应!

三宝的加持,怎么样才能得到感应?诚!真诚,真诚到极处,就得佛菩萨帮助,就得佛菩萨加持。我这一生讲经说法,就是得李老师教导的,一生当中决定不自欺、不欺人。如何能做到真诚?一定要舍弃自私的念头,念念不要想自己,念念念众生。我能够这样做,也是早年得力于章嘉大师的教诲,大师教给我:‘真诚为佛法、为众生,自然有佛菩萨护念,有佛菩萨照顾。’他说:‘你一生为自己都不要操一点心。’我听大师这个话,很受用!我知道我一生的际遇,无论是顺境、无论是逆境,都是佛菩萨妥善替我安排的,决定是有利益的。逆境也有利益,所以我在境缘当中,能够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一切都随顺,什么都好,决定没有计较,一切事顺其自然,我过的是这个日子。这样的心情才能得到佛菩萨感应。

所以我在香港讲经,你们有些同修听到、也看到,有一位法师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说:‘法师,你讲经为什么没有预备、没有讲稿?’我听到他这一问,我也笑笑,‘我讲经从来不用讲稿,从来没有去准备。’我在李老师会下学习的时候,就没有讲稿。但是我要求学生们,你们一定要写讲稿,你们不写讲稿,你学不出来。我不写讲稿,我有我的条件,我这个条件你们没有。第一个,我的心态跟你们不一样,我没有为自己,你们起心动念还有我、还为自己,你这一点比不上我。第二个,你们的秉赋不如我,我看了之后、听了之后,我能够记得住,所以我不需要用文字帮助。我听李老师讲经,他教给我们是用复讲小座这个方法来训练。我今天在新加坡教学生,也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从那里来的呢?过去有同学问我,这个方法是从阿难尊者传授下来的。当年集结经藏,就是复讲,等于我们今天讲复小座。

所以佛教里面教导讲经的方法,是阿难尊者传下来的,祖祖相传。我听李老师讲经,我听他一个小时,我到第二天、第三天再去复讲,我至少可以讲到五十五分钟,跟他的距离非常接近,我有这个记忆力,有这个能力。你要有这个能力,你也可以不要写讲稿,你要没有这个能力,你就一定要好好的去写讲稿。所以在同学当中,过去我跟李老师学讲经,我们同班同学当中,我学得很轻松。我们同学,每一个同学都学得很苦,这就是各人具备的条件不一样。我能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你得不到!不是佛菩萨特别照顾我、特别欢喜我,没有这个道理,佛心清净、平等。得到加持唯一的方法,是你的心清净,你的心真诚、清净,你就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如果再加上慈悲,加持的力量就更显著。这个事情不能作假。世法作

假都不能成就,何况佛法?善导大师教给我们:‘一切要从真实心中作’,真干!不能作假,丝毫之假都掺不得;换句话说,一念之私都掺不得。掺一念之私,你的真诚就没有了;换句话说,你的感通也没有了。这是现代真正想发心走弘法利生这一条道路,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明了的。你晓得之后,你就要认真努力修学。

对于个人的生活,不要再去多想,生活再艰难、再苦,也不怕。如果希望自己生活优裕一点、过得好一点,这个念头就错了。世尊在入灭之前,教导弟子‘以戒为师’,这个大家知道的。还有一句话,你晓不晓得?‘以苦为师’,你怕吃苦,那怎么行?我在早年修学期间,我过过十五年的苦日子。有些出家我们同参道友看到我那个样子都摇头,他们吃不了的苦,我能吃,我吃得很自在,我没有感觉到苦。别人在旁边看到我很苦,我自己没有感觉到苦。孔老夫子赞叹颜回,‘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孔夫子说,人家过这种生活不堪其忧,可是‘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自己没有感觉到苦,很快乐!见到人都欢欢喜喜的!

身体在这个世间,吃饱、穿暖就够了,有一个小房子能遮避风雨,不就足了,还要什么?还要的是天天能读经、天天能闻法、天天有这些同参道友在一块研究讨论,这个多快乐!我过的是这个日子。你们现在这边同修,有很多到慈光图书馆参观过,我过去在慈光图书馆住在大殿后面的楼上,我住的地方多大?两个榻榻米,我住的地方。生活非常简单,换洗衣服只有两套,薄薄的一个被盖,脏了都是自己洗,那时候还用蚊帐,生活非常简单、非常快乐。

今天社会也富裕了,这样的苦日子,不但你们见不到,你们听也听不到;换句话说,你想过这个日子,没有了。可是富裕里面这个生活学道,真的是难!为什么?容易增长贪 痴慢,这个麻烦大了。眼前样样都具足、样样都完备,你那个心不容易放下。不像我们那个时候,我们手上的经书只有几本,行李就是一个背包,手提几本书,背个背包就走了,家产就这么多,什么都没有,所以是无牵无挂、无忧无虑。真正放得下,为什么放得下?没有东西好放。你们现在放下,难!太难太难!这是真正发心讲经的同学们,应当深深反省的。你要不突破二障,不舍弃二执,永远坚固的障碍你,你要想成就,非常非常困难。你的愿是善愿,你的心是好心,可是你要是不排除这些障碍,你的善愿、好心都不能够圆满,这是非常非常的可惜!换句话说,你是不是真做,真正舍己为人,突破二障、放下二执,还是可以做得到的。那么你的心愿依旧可以圆满,你可以与诸佛菩萨同心、同愿、同德、同行,这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有把握。

这是在此地,我借这一点时间,奉劝诸位发心弘法利生的同修们,无论你是在家或者是出家,这个没有关系。在家发心像李炳南老居士,过去泰国高相如老居士,自古至今在家居士,发心弘法利生的人很多很多,这些人都是我们最好的榜样。他们的成就,实在讲就是李老师他这种心得传给我们,‘至诚感通’。我们要不靠‘至诚感通’,没有第二个方法,可以达到这个目标。希望大家共同的努力,佛法能够常住世间。今天就讲到此地,谢谢诸位。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