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百喻经 题解


2014/9/3    热度:574   

   白话文:百喻经 题解

  自譬喻这一门看去,其中构设的精妙,几可独步于世界,《百喻经》即是其内最具代表的一种。此书全名《百句譬喻经》,《丽藏》作四卷,《资福藏》(宋)、《普宁藏》(元)、《嘉兴藏》(明)俱为二卷,梁·僧佑《出三藏记集》说是五卷,今以《丽藏》为底本,参校以其他诸本,择善而从,间或出以校记。《丽藏》偶有殊胜之处,如第八十六则<父取儿耳珰喻>,其他诸本均作:「为名利故,造作戏论:言无二世,有二世:无中阴,有中阴:无心数法,有心数法:无种种妄想,不得法实。」(鲁迅如此断句,金陵刻经处一九一四年刊印)《丽藏》作:「为名利故,造作戏论,言二世有二世无,中阴有中阴无,心数法有心数法无,种种妄想,不得法实。」各本衍了一个「无」字。

  《百喻经》是为新学佛道的人撰集的,佛教的主要意旨大都含纳于其中了,诸如空、无我、泥洹、缘起、无常、中道、禁戒、布施、反苦行、反恣情极意之类,为了便于让新学者入门,便和合了一连串好笑的痴人故事,编撰者僧伽斯那以为这些故事对正义实义的宣说是有益还是有损,要看它与正义实义是相应还是不相应,这实在涉及到了譬喻的着意之处:相似性。《百喻经》的卓异在于它建立起相似性来,并且使读者领悟这种相似性,那么,通行的做法,常是将教诫除去,独留寓言,实在破坏了这种相似性。

  我们可以截然地说,一切寓言故事都是意义的表达形式,或可进一步说,正是意义引发了寓言故事,所以,私意以为教诫与寓言其实处于譬喻的循环之中,也就是说两者互为譬喻,寓言自然使教诫变得明晰可感,而教诫所特具的智慧之光也反射到了寓言体上,使其笼罩在原先并不一定蕴含的意味与魅力之下。这样一种交互庄严,使得新意义的进入呈涡漩状,彼此含纳、包卷。而两者出人意表的结合,甚或是硬性的嫁接,忽如电光霍闪,显豁之此将玄奥之彼登时照彻,无复遁形,不可游移,实在也给人以快感。依天竺人论艺的衡准,可如是说:这是味(rasa)。得味者欢喜。

  《百喻经》由僧伽斯那撰集,萧齐中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译出,卷末署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痴华鬘》竟,故原名《痴华鬘》,意为以痴人故事来庄严、修饰,以事喻道。又,华鬘常是行列结之,以为条贯,这儿用来譬喻一连串的故事贯集起来,因而《痴华鬘》可以今译为《痴人痴事喻道故事集》,目下就将此名用作本书的副题。

  求那毘地,梵名Gunaviddhi,意思是安进,据梁·慧皎《高僧传》卷三记载,他本是中天竺人,弱年就开始修道,师事天竺大乘法师僧伽斯那,聪慧、强于记忆,勤于讽诵,谙熟通究了大小乘经典二十万言,兼学佛经之外的典籍,精于阴阳术数,占验时事,许多徵兆都应验了。

  齐建元初年来到京师:(今南京),居止在毘耶离寺中,威仪端肃,徒从众多。僧伽斯那先前在天竺国曾从修多罗藏(即契经藏,系佛灭后阿难所结集)中抄出精要贴切的譬喻,撰集为一部,凡有百事,即卷首引子、卷尾偈颂及九十八则事喻,用来教授新学佛道的人。求那毘地当时就全部熟诵,而且还明了了它的意旨,永明十年(公元四九二年)的秋天就把它译成了汉文,一共有十卷,就叫做《百喻经》。后来又译出了《十二因缘经》及《须达长者经》各一卷。译文受到当时人的称美。求那毘地为人弘厚,所以万里之外都有人来师从,南海商人也都宗事他,为他在建业秦淮河畔造了正观寺。中兴二年(公元五O二年)冬,终于此寺。

  本书采取以各则独立的源流、解说点出故事的重点,但限于资料不全及个人所学有限,每则故事无法源流、解说兼有,在此向读者说明和致歉。

-----------------------------------------------------------------------------------------------------

更多白话佛经大全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