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三部经之隐显
2015/5/23   热度:406
净土三部经之隐显
二种物品中,要说明其中一种物品之优秀时,大约有三种说明方法,例如这里有甲乙二物,要赞美甲物时可用:
1、甲物最好。
2、乙物不好,甲物最好。
3、乙物也不错等三种方法。
上述1、是直接赞美甲。2、跟乙比较来赞美甲。3、表面虽然赞美乙,但暗地里实际赞美甲。这三种方法也可名为:第一种是「直接法」,第二种是「比较法」,第三种是「反显法」。
净土三部经的根本精神,在于赞叹他力念佛的信心去劝人信受。然释尊说法有三种:1、最初只赞叹他力念佛的信仰,以直接法说明。2、将自力诸行与他力念佛比较,贬舍自力诸行而取他力念佛,以比较法说明。3、虽赞叹自力诸行或自力念佛的信仰,但暗中赞叹他力念佛的信仰,以反显法说明。而法然上人将第二比较法名为「废立」;亲鸾大师将第三反显法名为「隐显」。所谓「废立」就是以诸行与念佛做比较,废舍低劣的诸行,以建立殊胜的念佛;而「隐显」就是在表面上(显)虽然说自力诸行或自力念佛的信心,但在里面(隐)却赞叹他力念佛的信心最胜。换句话说,废立是以「外显」去比较二法,而隐显是以「内密」去比较二法。
废立与隐显的意义,如上所述,应可明白,此后将叙述三部经之那一个部分有此种说法。《无量寿经》大多以「直接法」来说明,一开始便只劝他力念佛的信心;但到下卷三辈段时,色彩就稍有不同。即在三辈段中,列举出家、持戒、建立塔寺、修诸功德,以及一向专念无量寿佛的念佛等。这在法然上人《选择集》的〈三辈章〉断定地说:为废诸行归于念佛而说诸行也。
又说:
诸行为废而说,念佛为立而说。
这虽是依循善导大师之《观经疏》的释相而说的,但主要是在《大经》三辈段中本来就含有废立的意思。其次,隐显之义是什幺解释呢?在《大经》全无此事。本来隐显之义,在表面虽说方便自力的信心,但其内面却是暗示真实他力的信心。然在《大经》中,无论从那一段文来探讨,一点也看不到这种说法。即使连三辈段也只在表面并列方便自力诸行与真实他力的念佛,而不是反显暗示的说法,所以完全看不到隐显义,何况其它部分当然没有。然而在《化卷》及《略文类》中说:三经大纲虽有显彰隐密之义,实彰信心为能入。
又《御传钞》下卷之平太郎段也说:
三经虽有隐显,文义共明。
从「三经共有隐显」的文句来看,《大经》也应有隐显,但此文句是就三经大体上所说之语。详细说来,唯有《观经》与《小经》才有隐显。
《观无量寿经》如第七章所述,初说定散二善十六观法:到经末时只赞叹「称南无阿弥陀佛」之一法。这在善导大师《散善义》之末说: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法然上人继承此义,建立「废立」之义,断定「定散诸行为废而说,只有念佛为立而说。」
又隐显之义,亲鸾大师在《化卷》说:
问:「《大本》三心与《观经》三心,一异云何?」
答:「依释家(善导大师)之意,按《无量寿佛观经》有显彰隐密义。
言显者:即显定散诸善,开三辈三心。然二善三福非报土真因,诸机三心,自利各别而非利他一心。如来异方便,欣慕净土善根,是此经之意,即是显义也。
言彰者:彰如来弘愿,演畅利他通入一心。缘达多、阇世恶逆,彰释迦微笑素怀;因韦提别选正意,开阐弥陀大悲本愿。斯乃此经隐彰义也。《大经》《观经》依显义异,依彰义一也。」
此即在《观经》有说到「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之三心,此三心从「显」而言,是自力诸行的信心,但其「隐」是暗示他力念佛的信心。所以亲鸾大师在《观经》看出隐显的说法。
如前第五章「小经之说时」所述,《阿弥陀经》是在敷演《观经》流通分的余义,所以应废舍的诸行之情形,一点也没说,只说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而劝导执持多善根多福德的念佛。虽然没有使用诸行与念佛并列而说的比较法,但充分含有那种意思。所以虽不明显作废立的说法,但若详细探究,也可说有废立。
又隐显之义在《化卷》中说:
准知《观经》,此《经》亦有显彰隐密之义。
言显者:经家(释尊)嫌贬一切诸行之少善,而开示善本德本之真门,励自利之一心,劝难思之往生。是以《经》说多善根多功德多福德因缘。《释》云:「九品俱回得不退」。或云:「无过念佛往西方,三念五念佛来迎」。此是此经示显义,此乃真门中之方便也。
言彰者:彰真实难信之法。斯乃光阐不可思议之愿海,欲令归无碍大信心海。良劝既恒沙劝,信亦恒沙信。故言甚难也。《释》云:「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斯是开隐彰之义也。
由此来看,《小经》从「显」而言,是劝自力念佛的信仰;从「隐」而言,是劝他力念佛的信仰。
净土教虽有种种流派的解义,但大多以法然上人的废立之义为基础,而对隐显之义则毫无所知,所以虽然研究经文,所知尚浅,不得真意。只有亲鸾大师,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地立隐显之义,所以才能使经文中所有的疑问,得以如冰释于旭日之下。故隐显义是净土真宗所独阐深妙的解释法,这点不可忘记。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