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集成与大乘经典源流的研究(1)
2014/9/3   热度:203
中华佛学学报第4期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页1-26
--------------------------------------------------------------------------------
提要
本文引用南北传的相关资料,探讨《阿含经》在不同结
集中的变化以及大乘经典的源流。文中叙及:
1.释尊所开示的教法中,即已有相应及增一阿含经的雏型。
2.释尊因材施教,在中、晚年时,将其教法归摄为九分教或
十二分教,其中含有“方广”。
3.王舍城结集时,先结集经藏而后结集律藏,此中经藏是以
声闻教法的蕴、处、缘起、食、谛、界等等事为范围,依
次结集出相应、中、长、增一等四阿含,由于方广的“经
大”与“事异”而不结集在内。
4.毗舍离结集时,先结集律藏而后结集经藏,此中经藏依次
结集长、中、相应、增一及杂藏等五部。
5.其后声闻僧众因义理之诤,以及受到大乘方广思想的冲击
,形成四圣部,此中犊子部的上座在佛灭二百年首先结集
出论藏。
6.在华氏城结集时,依次结集律藏、经藏与论藏,此中经藏
依长、中、相应、增一及杂藏等五部来结集,并将各《阿
含经》内部的次序大幅调整、删减重复,且使与优波离下
传的律藏内容一致,形成南传五部的精简风格。
7.由于结集及师资传承的不同,形成七种不同排列的四或五
阿含,并可看出说有部不属于毗舍离结集的会内上座系统
。
8.声闻的阿含经与大乘的方广经,二者主要源自佛说或佛所
印可。
2页
一、前言
阿含经的集成,以及大乘经典的源流,以往已有不少学
者研究过 ( 注 1),由于北传与南传多种资料的不同, 所得
的结果并不一致。 本文重新探讨这一问题,认为各种资料都
反映出事实的部分真相, 因而并不排斥一方,在探讨中,配
合经典的结集以及部派分立的过程 ( 注 2), 依次引用合理
的资料,来阐述演变的情形。 以下依释尊的教化内容先探讨
阿含经的雏型以及九分教(或十二分教 ), 而后探讨王舍城
结集的四阿含、毗舍离结集的四阿含及杂藏, 接著探讨法诤
时期的犊子结集及华氏城结集的经藏内容, 分析大乘方广经
的影响以及阿含经的七种排列型式的形成经过。 其后探讨阿
含经的师资传承及各经的内部调动情形, 最后总述大乘经典
的源流与开展, 由释尊时期方广大乘经,演变至大乘中观在
印度全面弘扬的过程。
二、释尊的教化内容与阿含经的雏型
释尊悟道后,首先在波罗奈城转四谛法轮,度化阿若憍
陈如等五人,接著度化了耶舍及其亲友,而后赴尼连禅河边
度化优楼频罗迦叶、那提迦叶及伽耶伽叶三兄弟及其弟子,
再赴迦毗罗城度化大迦叶、优波离、阿那律等人;释尊成道
后二十年(佛寿五十五岁 ) 以阿难为侍者 ( 注 3),入灭当
年度化最后之弟子须跋陀罗。 释尊四十多年的教化,因材施
教, 开示深浅不同的佛法,为了便于忆持,有时将相应的教
法, 摄为一类,例如《中阿含经》卷二十一之《长寿王品说
处经》云︰
“尊者阿难白曰︰世尊!此诸年少比丘我当云何教呵
?云何训诲?云何为彼而说法耶?
世尊告曰︰阿难!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处及教处。若
为诸年少比丘说处及教处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
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尊者阿难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今正是时。善逝!今
正是时。若世尊为诸年少比丘说处及教处者,我与诸
年
───────────
(注1) 例如,吕澄︰《印度佛学思想概论》,天华出版,1982
。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正闻出版社,1981
,第三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正闻出版社
,1981。
(注2) 拙作《印度部派佛教的分立与师资传承的研究》,中华
佛学学报第三期,25-46,1990。
(注3) 大正32册36下。
3页
少比丘从世尊闻已,当善受持。……
世尊告曰︰阿难!我本为汝说五盛阴︰色盛阴、觉、
想、行、识盛阴。阿难!此五盛阴,汝当为诸年少比
丘说以教彼。……阿难!我本为汝说六内处︰眼处,
耳、鼻、舌、身、意处。阿难!此六内处,汝当为诸
年少比丘说以教彼。……阿难!我本为汝说六外处︰
色处,声、香、味、触、法处。阿难!此六外处,汝
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 ( 注 4)
此处释尊将教法依次归类为1.五盛阴(五取蕴) 2.六内
处3.六外处,接下去的经文提出4.六识身5.六更乐身(六触
身)6.六觉身(六受身)7.六想身8.六思身9.六爱身10. 六界
11.因缘起及因缘起所生法12.四念处13.四正断14.四如意足
15.四禅16.四圣谛17.四想18.四无量19.四无色20.四圣种21.
四沙门果22.五熟解脱想23.五解脱处24.五根25.五力26.五
出要界27.七财28.七力29.七觉支30.八支圣道;释尊并要阿
难为这些年少比丘“说以教彼”。这种依照蕴(五盛阴)、
处(六内处及六外处)等相应的类别来传扬佛法,在释尊时
期即已存在,这便是后来《相应阿含》编集的雏型。
释尊也依法数增加的方式来传扬佛法,《长阿含经》卷
九《增一经》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
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与
汝等说微妙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清净,梵
行具足,谓一增法也。汝等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
说。
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佛告比丘︰一增法者,谓一成法、一修法、一觉法、
一灭法、一证法。云何一成法?谓不舍善法。云何一
修法?谓常自念身。云何一觉法?谓有漏触。云何一
灭法?谓有我慢。云何一证法?谓无碍心解脱。
又有二成法、二修法、二觉法、二灭法、二证法。云
何二成法?谓知惭、知愧。云何二修法?谓止与观。
云何二觉法?谓名与色。云何二灭法?谓无明、有爱。
云何二证法?谓明与解脱。…… ( 注 5) ”
────────────
(注4) 大正 1 册 562 上
(注5) 大正 1 册 57 中。
4页
此经由“一成法、一修法、一觉法、一灭法、一证法”
一直增至“十成法、十修法、十觉法、十灭法、十证法”。
同样,在《长阿含经》卷十的《三聚经》,释尊对诸比丘的
开示,也是依增一的形式,由“一法趣恶趣,一法趣善趣,
一法趣涅槃”说到“十法向恶趣,十法向善趣,十法向涅槃
”。释尊晚年令舍利弗为诸比丘说法,舍利弗也是仿增一的
形式来说法,《长阿含经》卷八之《众集经》云︰
“世尊于夜多说法已,告舍利弗言︰今者四方诸比丘
集,皆共精勤,捐除睡眠。吾患背痛,欲暂止息,
汝今可为诸比丘说法。……
时,舍利弗告诸比丘︰今此波婆城有尼乾子命终未
久,其后弟子分为二部,常共诤讼,相求长短,…
…国人民奉尼乾者,厌患此辈斗讼之声, 皆由其
法不真正故。……诸比丘!唯我释迦无上尊法,
最为真正可得出要,譬如新塔易可严饰,此是三耶
三佛之所说也。诸比丘!我等今者,宜集法律,以
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诸比
丘!如来说一正法︰一切众生皆仰食存。如来所说
复有一法︰一切众生皆由行住,是为一法,如来所
说,当共集之,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
天人获安。诸比丘!如来说二正法︰一名二色。复
有二法︰一痴二爱。……(注 6)”
此经由“一正法”一直说到“十正法”,舍利弗说完后,
“世尊印可舍利弗所说,时诸比丘闻舍利弗所说,欢喜奉行!
”,同样,在《长阿含经》卷九之《十上经》中,释尊亦令
舍利弗说法,舍利弗依增一的形式,由“一成法、一修法、
一觉法、一灭法、一退法、一增法、一难解法、一生法、一
知法、一证法”一直说到“十成法、十修法、十觉法、十灭
法、十退法、十增法、十难解法、十生法、十知法、十证法”
,最后并经佛印可。这种增一的讲经方式,便于初学,在弘
扬佛法上,甚为方便,这便是后来《增一阿含》编集的雏型。
释尊的四十多年教化,依根器的不同而有深浅之分,释
尊在中、晚年将其教法的内容,或分成九分教,或分成十二
分教,《大般涅槃经》卷三云︰
“若有比丘,供身之具亦常丰足,复能护持所受禁戒
,能师子吼广说妙法︰谓修多罗、祇夜、受记、伽陀
、优陀那、伊帝日多伽、阇陀伽、毗佛略、
───────────
(注6) 大正1册49下。
5页
阿浮陀达磨,以如是等九部经典,为他广说,利益安
乐诸众生故 (注7) ”
此处所说的九部经与南传的巴利文善见律毗婆沙序及长
部经注序所说的九分教内容相同,依次是 1.契经(修多罗)
2.应颂(祇夜)3.记别(授记,和伽罗那)4.讽颂(伽陀) 5.
自说(优陀那)6.本事(如是语,伊帝日多伽)7.本生(阇陀
加)8.方广(毗佛略) 9.希法(未曾有法,阿浮陀达磨)。北
传的《长阿含经》卷三之《游行经》云︰
“比丘当知我于此法自身作证,布现于彼︰谓贯经、
祇夜经、受记经、偈经、法句经、相应经、本缘经、
天本经、广经、未曾有经、证喻经、大教经。汝等
当善受持,称量分别,随事修行。所以者何?如来
不久,是后三月,当般泥洹。(注8) ”
此处北传之《长阿含经》(属法藏部) 列出十二分教,
同样,《中阿含经》(属说有部) 卷一,《杂阿含经》(属
说有部) 卷四十一,《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一,化地部之《
五分律》卷一,说有部之《毗奈耶杂事》卷三十八等小乘的
经律上,都列有十二分教。《莲华面经》卷上及《般泥洹经
》卷下,以及《大智度论》卷三十三、《瑜伽师地论》卷八
十一,同样有十二分教,译名虽不同,其内容不外是1.契经
2.应颂(祇夜)3.记别(受记)4.讽颂(偈经)5.自说(法句)
6.缘起(天本,尼陀那)7.譬喻(撰录,阿波陀那)8.本事(
相应,如是语,本起)9.本生(本缘,生处)10. 方广(广解
,广经)11.未曾有法(希法)12.论议(说义,大教,优波提
舍)。此十二分教,比九分教多出6.缘起7.譬喻及12.论议。
值得注意的是︰十二分教与九分教都有“方广”这一分教。
这表示释尊在世时,曾开示“方广”的教法,而其内容为何
?小乘论典的看法,如《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云︰
“此中,般若说名方广,事用大故。(注9)”
───────────
(注7)大正12册383下。
(注8)大正1册16下。
(注9)大正27册660上。此论卷一二六又举出五三经、梵网、
幻网、五蕴、六处、大因缘等经,作为方广经的例子,
其实这些只是事契经中含意深者而已,方广经尚强调广
大的菩萨行。
6页
在《顺正理论》卷四四云︰
“有说︰此广辩大菩提资粮。(注10)”
大乘论典的看法,如《大智度论》卷三十三云︰
“广经者,名摩诃衍,所谓般若波罗蜜经、六波罗蜜
经、华手经、法华经、佛本起因缘经、云经、法云经
、大云经,如是等无量阿僧祇诸经。(注11)”
在《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云︰
“于十二分教中,除方广分,余名声闻相应契经。即
方广分,名大乘相应契经。(注12)”
由以上的引据,可看出“方广”是指大乘的经典,而大
乘经典的源流,显然来自“方广”这一分教,《分别功德论
》卷一云︰
“佛在世时,阿阇世王问佛菩萨行事,如来具为说法
。设王问佛,何谓为法?答︰法即菩萨藏也。诸方等
正经皆是菩萨藏中事。(注13)”
以上指出方等正经(即,方广、广经、广解) 是九分教
或十二分教中有关大乘菩萨藏的经典,且源自佛说,此不但
为大乘所共许,在小乘论典中也有承认的;部分不承认的,
则来自后来法诤时期对大乘的排斥。
三、王舍城结集
释尊入灭当年,大迦叶为使佛陀的法戒长传,乃在王舍
城举行第一次的结集,由阿难先结集经藏,而后由优波离结
集律藏。其中经藏结集的内容与次第,《瑜伽
───────────
(注10) 大正29册595上。
<注11) 大正25册308上。
(注12) 大正30册773上。
13) 大正25册32中。
7页
师地论》卷八十五留存有一个重要的古说︰
“事契经者,谓四阿笈摩︰一者杂阿笈摩,二者中阿
笈摩,三者长阿笈摩,四者增一阿笈摩。
杂阿笈摩者,谓于是中,世尊观待彼彼所化,宣说
如来及诸弟子所说相应,蕴界处相应,缘起食谛相
应(注14),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
支、入出息念、学、证净等相应,又依八众说众相
应。后结集者,为令圣教久住,结嗢柁南颂,随其
所应,次第安布。……
即彼一切事相应教,间厕鸠集,是故说名杂阿笈摩。
即彼相应教,复以余相,处中而说,是故说名中阿
笈摩。即彼相应教,更以余相,广长而说,是故说
名长阿笈摩。即彼相应教,更以一二三等渐增分数
道理而说,是故说名增一阿笈摩。
如是四种,师弟展转,传来于今。(注 15)”
此中将四阿含(阿笈摩) 称为“事契经”,因为其内容
是限于“一切事”──蕴、处、缘起、食、谛、念住、正断、
神足等等,很明显地,四阿含只限于声闻教法,因而“方广”
不在这一结集的范围之内。王舍城结集依次集出的是相应阿
含(杂阿笈摩、杂阿含 )、中阿含、长阿含及增一阿含,此
一次第(相应、中、长、增) 便是最原始的阿含经的四部次
第,以下称之为1A型。
由于相应阿含的雏型(例如前述之《说处经》以及增一
阿含的雏型(例如前述之《增一经》)在释尊时期即已存在,
因此,在王舍城结集时,自然不难集出,且将其中经文“处
中而说”及“处长而说”的分别归为中阿含及长阿含,因而
以“一切事”为范围,四阿含便在王舍城结集出来了。又为
了便于忆持,并以嗢柁南颂将经名或经义扼要列出。在结集
时,除了佛所说的经以外,诸弟子所说并经佛印可的也都在
结集之内(例如前述之《众集经》、《十上经》)。
为何大乘方广经不结集在四阿含之内?《大智度论》卷
一百云︰
───────────
(注14) 此中的“蕴、界、处相应,缘起、食、谛相应”,依西
藏大藏经的译文应为“蕴、处及缘起相应,食、谛、界
及受相应”,后者符合此论卷三(大正3 0册294上) 的
说法。
(注15) 大正30册772中。南传有依九分教集成四阿含的说法,
但系西元四、五世纪《岛史》的记载,由于时代晚,并
不可靠。
8页
“摩诃衍甚深,难信难解难行。佛在世时,有诸比丘
闻摩诃衍不信不解故,从座而去,何况佛般涅槃后,
以是故不说(谓,阿难不在王舍城结集中说大乘经 )
。复次,三藏正有三十万偈,并为九百六十万言,摩
诃衍甚多无量无限,如此中般若波罗蜜品有二万二千
偈,大般若品十万偈,……不可思议解脱经十万偈,
诸佛本起经、云经、大云经、各各十万偈,法华经、
华手经、大悲经、方便经、龙王问经、阿修罗王问经
等诸大经,无量无边,如大海中宝,云何可入三藏中
?小物应在大中,大物不得入小。……佛灭度后,文
殊尸利、弥勒诸大菩萨亦将阿难集是摩诃衍。又阿难
知筹量众生志业大小,是故不于声闻人中说摩诃衍,
说则错乱,无所成办。……是故知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等,在修多罗经中,以经大、事异故别说,是故不在
集三藏中。(注 16)”
此中指出方广大乘经之经文甚长而且志业大(利他为主)
故不纳入声闻三藏中。不可以因为四阿含内没有大乘经,而
误以为佛陀在世时未开示“方广”这一分教。依上述《大智
度论》的说法,方广大乘经是由阿难及文殊、弥勒等另外结
集出来,这虽是传说中的一种说法,但多少也反映出会外有
大乘方广经的存在。
四、毗舍离结集
佛灭百年时,持律者耶舍召集阿难系的萨婆迦眉等弟子
,阿那律系的婆伽眉等弟子,以及优波离系的苏那拘等弟子
共七百比丘,在毗舍离城举行第二次结集。由于此次是因戒
律的开遮而引起,因此先结集律藏而后结集经藏 17)。此次
结集后,形成会内的上座律系与会外的大众律系。此中,上
座律系将戒条次第重新调动,并维持不开许微细戒。会外的
大众律系则未调动戒条次序,但有的开许微细戒(如大众部
),有的不开许微细戒(如说有部)。上座律系除了调动戒条
次第外,对经藏四阿含的次第也调动了,属上座律系化地部
的《五分律》卷三十云︰
“此是长经,今集为一部,名长阿含。此是不长不短,
今集为一部,名为中阿含。此是杂说,为比丘、比丘
尼、优婆塞、优婆夷、天子、天女说,今集为一部,
名杂阿含。此是从一法增至十一法,今集为一部,名
增一阿含
───────────
(注16) 大正25册756中。
(注17) 参阅(注2)。
页9
。自余杂说,今集为一部,名为杂藏。合名为修多罗
藏。(注18)”
经毗舍离结集所成的一个重要部派,便是化地部,此部
不再参加后来的华氏城结集。此段记载显示将王舍城结集的
“相应、中、长、增”四阿含的次第,今调动为“长、中、
相应、增”的次第,并且将未收入第一结集的其他“杂说”
也收集成第五部的“杂藏”。因此,在毗舍离的第二结集形
成了“长、中、相应、增、杂藏”的经藏次第,以下称之为
“2A型”。
至于会外的大众律系的反应如何?由于会外大众僧众多、
区域分布广,且师资传承不同,因而各有不同的反应。此中,
参与戒律之诤的跋耆比丘(为舍利弗、罗怙罗系的弟子) 以
及支持开许微细戒的优波离系的树提陀娑,属会外大众律系,
都不赞成移动戒条的次第,但接受将经藏的次第调动成2A型,
《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云︰
“一切法藏,文句长者集为长阿含,文句中者集为中
阿含,文句杂者集为杂阿含︰所谓根杂、力杂、觉杂
、道杂,如是比等名为杂,一增二增三增乃至百增,
随其数类相从,集为增一阿含。杂藏者,所谓辟支佛
、阿罗汉自说本行因缘,如是等比诸偈诵,是名杂藏
。(注19)”
此处四阿含为长、中、相应(杂)、增的次第,并且有
第五的杂藏,但未明说杂藏包含方广经典。
至于其他区域的僧众,由于未参与戒律之诤,在经律方
面,都仍然维持著第一次王舍城结集的内容与次第,这些会
外大众仍奉行四阿含(不含杂藏),今分述如下︰
1.中印阿逾陀地区,仍是奉行1A之“相应、中、长、
增”四阿含,此传承下传至后期之无著,为《瑜伽师地论》
所依据(无著在阿逾陀从弥勒受法)。
2.中印别区另有“相应、长、中、增”四阿含的次序,
今称之为1B型,为后期义净所新承,《根本说一切有部毗
奈耶杂事》卷三十九云︰
───────────
(注18) 大正22册191上。此处将结集的经藏次序︰长、中、杂
(相应)、增一阿含及杂藏,说为是王舍城结集时经藏的
内容与次第,其实,此是第二结集时重新调整而成,并
取代了第一结集的相应、中、长、增一的次序。
(注19) 大正22册491下。
10页
“五蕴相应者,即以蕴品而为建立,若与六处十八界
相应者,即以处界品而为建立,若与缘起圣谛相应者
,即名缘起而为建立,若声闻所说,于声闻品处而为
建立,若是佛所说者,于佛品处而为建立,若与念处
正勤神足根力觉道分相应者,于圣道品处而为建立,
若经与伽他相应者,此即名为相应阿笈摩。若经长长
说者,此即名为长阿笈摩。若经中中说者,此即名为
中阿笈摩。若经说一句事二句事乃至十句事者,此即
名为增一阿笈摩。(注20)”
因此,在中印根本说有部,将中阿含与长阿含的次第略
加调动而成1B型。
3.北传《般泥洹经》卷下云︰
“大迦叶即选众中的四十应真,从阿难受得四阿含,
一中阿含,二长阿含,三增一阿含,四杂阿含。 (注21)”
此处将初次结集中的相应(杂) 阿含移至最后,而成“
中、长、增一、相应”的1C型。
4.另外,有注重增一阿含的会外大众,将增一与相应阿
含对调,此系统与大乘关系密切,《大智度论》卷二云︰
“从转法轮经至大般涅槃,集作四阿含︰增一阿含,
中阿含,长阿含,相应阿含,是名修妒路法藏。(注22)”
同样,在《入大乘论》卷上云︰
“但以增一阿含,中阿含,长阿含,杂阿含百千等偈
,以为一藏。(注23)”
此二本大乘论典,都是“增、中、长、相应”四阿含的
次第,今称之为1D型。
───────────
(注20) 大正30册772下。
(注21) 大正1册191上。
(注22) 大正25册69下。
(注23) 大正32册36下。
11页
由以上的引据,可知到了第二毗舍离结集后,会内会外
对四阿含的次第,有1A,1B,1C,1D以及2A五种
型式的不同传述,后四种都由第一种而来,1B,1C,1
D只是对第一种的略为调动,且都不含“杂藏”,2A则是
经由毗舍离的结集作了大的调动。圣上座部(化地、铜喋、
法藏、雪山等)都大致相同于2A型,并且都含有“杂藏”,
这便是毗舍离结集的结果。而说有部则始终维持著四阿含,
而不含有“杂藏”,由此也可看出说有部不属于圣上座部
(注24),并未参与毗舍离结集。
五、法诤与犊子结集、华氏城结集
前述毗舍离结集将原先四阿含以外的“杂说”收集成“
杂藏”,从此,会内会外僧众开始接触到未集入四阿含之内
的经典,特别是“方广”的大乘思想,对声闻的经戒产生了
新的影响。因此,佛灭一百三十七年起,有跋陀罗宣说五事
,批评声闻阿罗汉之未究竟,接著有龙上座(此位不是那先
比丘 )、坚意等众比丘的支持,再加上各部派对教理解说的
不同,因而分裂成许多部派。参与法诤的,有大迦叶及阿难
系的弟子,有舍利弗及罗怙罗系的弟子,有优波离系的弟子
,有迦旃延系的弟子。佛灭二百年时,犊子上座首先结集论
藏,集成《舍利弗阿毗昙》以巩固自己这一部派的思想,这
一部派统称“圣犊子部”,此部后来将未集入四阿含的“明
咒”也集入,而有经、律、论(对法) 及明咒等四藏。法诤
时期形成的四圣部中,圣上座部属上座律系(改动戒条次第
者 );圣犊子部、圣大众部及圣说有部属大众律系(未改动
戒条次第者 )。由于明咒与大乘经关系密切,故圣犊子部有
大乘的思想。同样,圣大众部中,也有了大乘的思想,《三
论玄义》卷下云︰
“取诸大乘经,内三藏中释之,诸阿罗汉结集法藏时
(指王舍城结集),已简除此义,而大众部用此义。
……此部将华严、般若等经杂三藏中说之,时人有信
者,有不信者。(注25)”
“至二百年中,从大众部内又出一部,名多闻部。
……(有一罗汉) 至佛灭度后二百年中,从雪山出,
觅诸同行,见大众部唯弘浅义,不知深法,其
--------------------------
(注24) 参阅(注2)。
(注25) 大正45册8下。
12页
人具足诵浅深义,深义中有大乘义。(注26)”
由此可知,部分的大众部在法诤时期接受大乘方广的经
义。而圣上座中,属阿难系的弟子(如昙无德) 后来也都接
受大乘经典。
佛灭二一八年,阿育王灌顶登位,此后佛法大兴,各部
精英荟集华氏城,由于见解不同而起法诤,阿育王接受目犍
连子帝须的建议,将各派的高僧带众往边地弘法。目犍连子
帝须并在华氏城举行三藏结集,依次结集律藏、经藏及论藏
,有关经藏的结集次第,《善见律毗婆沙》卷一云︰
“梵网经为初,四十四修多罗悉入长阿鋡。初根牟罗
波利耶,二百五十二修多罗,悉入中阿鋡。乌伽多罗
阿婆陀那为初,七千七百六十二修多罗,悉入僧述多
(相应)。折多波利耶陀修多罗为初,九千五百五十七
修多罗,悉入鸯掘多罗(增支 )。法句喻、妪陀那、
伊谛佛多伽、尼波多、毗摩那、卑多、涕罗涕利伽陀
、本生、尼涕婆、波致参毗陀、佛种性经,若用藏者
,破作十四分,悉入屈陀迦(小部 )。此是名修多罗
藏。(注27)”
此中所列的铜喋部经藏,依次为“长、中、相应、增、
杂藏(小部)”,与第二毗舍离结集的经藏次第相同,属2A
型。今日南传的巴利经藏,长部含三十四经,中部含一五二
经,相应部含二二九八经,内分偈、因缘、蕴、处、大五品
。增支部含二二九一经,小部含十五种小部经(小诵、法句
、感兴语、如是语、经集、天宫事、饿鬼事、长老偈、长老
尼偈、本生、义释、无碍辩道、譬喻、佛种性、所行藏 ),
此中品目与《善见律》大致相当,经之数目则不同。同属圣
上座律系的法藏部(昙无德部),其经藏的次第则如下,《四
分律》卷五四云︰
“集一切长经,为长阿含。一切中经,为中阿含。从
一事至十事,从十事至十一事,为增一。杂比丘、比
丘尼、优婆塞、优婆私、诸天、杂帝释、杂魔、杂梵
王,集为杂阿含。如是生经、本经、善因缘经、方等
经、未曾有
───────────
(注26) 大正45册9上。
(注27) 大正24册676上。此中所述经藏的内容与次第,其实为
华氏城结集的经藏内容与次第。
13页
经、譬喻经、优婆提舍经、句义经、波罗延经、杂难
经、圣偈经,如是集为杂藏。(注28)”
此处经藏将2A型中的相应与增一对调,成为“长、中、
增、相应、杂藏”,称为2B型。此中值得注意的是︰此部
已将方等经(方广经)纳入杂藏中。同样,雪山部的《毗尼
母经》卷三云︰
“诸经中所说与长阿含相应者,总为长阿含。诸经中
所说与中阿含相应者,集为中阿含。一二三四乃至十
一数增者,集为增一阿含。与比丘相应、与比丘尼相
应、与帝释相应、与诸天相应、与梵王相应,如是诸
经,总为杂阿含。若法句、若说义、若波罗延,如来
所说,从修妒路乃至优波提舍,如是诸经,与杂藏相
应者,总为杂藏。如是五种,名为修妒路藏。(注29)”
此处雪山部也是2B型,其杂藏内容含摄了十二分教。
另外,佛灭后八百年出现的《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云︰
“复有声闻三藏,谓素怛缆藏、毗奈耶藏、阿毗达磨
藏。有阿笈摩,谓长阿笈摩、中阿笈摩、增一阿笈摩
、相应阿笈摩、杂类阿笈摩。(注30)”
此处为2B型,并且是属“声闻三藏”中之素怛缆藏,
另外有属于菩萨藏的大乘经。此表示“方广”大乘经的经文
及义类广大,故不纳在“杂藏”中,而另外分出“菩萨藏”
。
以上的引据,显示出圣上座部的部系中,除了铜喋部不
含方广经外,其他都接受大乘的方广经,并纳入“杂藏”或
“菩萨藏”中。
华氏城结集中,律藏中戒条的次第也有所改动,昙无德
、末示摩及摩哂陀都接受此新律,因而此三位各别所领导的
法藏部、雪山部及铜喋部,在戒律内容上都很接近。但在经
藏的传承上,昙无德及末示摩属大迦叶、阿难的系统。摩哂
陀则倾向
───────────
(注28) 大正22册968中。
(注29) 大正24册818中。
(注30) 大正49册14上。
14页
于优波离系的目犍连子帝须。 在华氏城结集后,昙无德赴阿
波兰多迦国弘法、末示摩至雪山边国弘法, 此二位在杂藏中
含摄大乘的思想,对四阿含也维持原先的内容。 摩哂陀则至
师子国弘法, 其经藏依据目犍连子帝须的结集,将大乘思想
排除, 并将四阿含内部经条的次第重新调整,重复的并尽量
删除,因而形成南传阿含的新面貌。
另一方面,在华氏城结集时期,会外属阿难系的说有部
及部分的大众部,大致依照著1A、1B、1C及、1D型
式中的一种下传著,其中由末阐提传至罽宾的说有部,则将
1D型式的长阿含与相应阿含互调,而成“增、中、相应、
长”的四阿含次第,今称之为1E型,如《萨婆多毗尼毗婆
沙》卷一云︰
“为诸天世人,随时说法,集为增一,是劝化人所习。
为利根众生,说诸深义,名中阿含,是学问者所习。
说种种随禅法,是杂阿含,是坐禅人所习。破诸外
道,是长阿含。( 注 31) ”
部分的大众部,在经藏的传承上,是以大迦叶、阿难这
一系统为主的1D型,在法诤时期授受大乘的思想。在阿育
王时期,移至南印的大天(摩诃提婆) 便是其代表。《分别
功德论》卷一云︰
“契经大本,义分四段,何者文义混杂,宜当以事理
相从,大小相次。第一增一,次名曰中,第三名长,
第四名曰杂。……所谓杂藏者,非一人说,或佛所说
,或弟子说,或诸天赞诵,或说宿缘三阿僧祇菩萨所
生,文义非一,多于三藏,故曰杂藏。……唯大天一
人是大士,其余皆是小节。……此六度无极事,尽在
菩萨藏,不应与三藏合。……阿难嘱优多罗增一阿鋡
,……时优多罗弟子名善觉,从师受诵增一,正得十
一事,优多罗便般涅槃。外国今现三藏者,尽善觉所
传,师徒相授,于今不替。( 注 32) ”
此处指出三藏外有杂藏及菩萨藏,并称赞大天,故为大
众部的传闻,其经藏之一重要传承便是1.大迦叶、阿难2.优
多罗3.善觉。同样,在《撰集三藏及杂藏传》
───────────
(注31) 大正23册503下。此处四阿含的不同目的,是后期依内
容概略找出。
(注32) 大正25册32上。
15页
中,也是 1 D型,此传云︰
“别经四分,名作阿含,增一中含,长杂四含。……
中多宿缘,多出所生,与阿含异,是名杂藏。杂藏之
法,赞菩萨生,此中诸义,多于三藏。( 注 33 ) ”
此亦于“增一、中、长、相应”外,加上“杂藏”,以
称赞菩萨,故也隐含有大乘的思想。
故整个阿含经的排列次第,在华氏城结集后,依部派的
不同,共形成了1A,1B,1C,1D,1E及2A,2B等七
种型式。此中前五种,是第一次王舍城结集后略为演化所形
成,后二种是再受第二次毗舍离结集的调动所形成。
六、阿含经的传承及各经内部的调动
今日北传存留的相应阿含(杂阿含) 及中阿含,属说有
部的经典,长阿含属法藏部的经典,增一阿含则属大众部的
经典。在经藏的传承上,都属阿难系统,最初数代如下︰
说有部为1.大迦叶、阿难2.、3.、4.缺名5.末阐提。
法藏部为1.大迦叶、阿难2.萨婆伽眉、苏寐、离婆多、
屈阇须毗加、耶须(耶舍)、娑那参复多3.、4.、5. 缺名6.
昙无德。
大众部(制多山部)为1.大迦叶、阿难2.优多罗3.善觉
4.缺名5.大天。
在律藏的传承上,昙无德属优波离系的苏那拘系统,大
天则属优波离系的树提陀娑系统,前者为毗舍离结集的会内
律系,后者为会外律系(注34)。
今日南传存留的巴利文五部,属上座铜喋部,在经藏传
承上,经藏虽由阿难诵出,但在华氏城结集后,受到下列优
波离系统的影响︰1.优波离2.大象拘(陀娑婆罗) 3.苏那拘
4.悉伽符及栴陀跋阇5.目犍连子帝须6.摩哂陀。今略说明如
下︰优波离是释尊成道后早期的弟子,持戒严谨,为众所称
赞,其忆持的经典也甚多,故在王舍城结集时,阿难诵出经
藏后,由优波离诵出律藏,在律藏中配合著制戒的因缘,许
多相同事件也一样诵出,但细处未必全同。优波离对声闻经
藏并不通达。至于阿难,则是释尊成道后“中后期”的弟子
,多闻第一,故在王舍城结集时,诵出
───────────
(注33) 大正49册3上。
(注34) 参见注2。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