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教程-第五编 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七)
2015/5/23   热度:248
十五、无诸难功德
阿弥陀佛因地,考察十方佛国,见到有些刹土的众生,常受苦难的煎迫。譬如娑婆世界即有八苦八难。八苦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与五阴炽盛。此八苦恒常逼恼众生身心。八难是地狱难、畜生难、饿鬼难、长寿天①难、北郁单越难、盲聋喑哑难、世智辩聪难、生在佛前佛后难。此八难障碍众生见佛闻法修道的机缘。由是阿弥陀佛发愿,要令自己成佛的国土,无有众苦诸难,但受诸乐,不闻三途恶恼苦难之名;尚无假设,何况实苦,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西方净土名为极乐世界。
极乐世界无有八苦,具言之:彼国莲华化生,则无生苦;寒暑不迁,则无老苦;身离分段生死,则无病苦;寿命无量,则无死苦;无父母妻子,则无爱别离苦;诸上善人同会一处,则无怨憎会苦;资生用具应念而至,则无求不得苦;观照空寂心得清凉,则无五阴炽盛苦。①西方净土亦无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西方净土离欲清净,则无苦苦;依正二报,无衰无变,则无坏苦;超过三界,则无行苦。
极乐世界无有八难,具言之:西方净土诸往生者,无贪瞋痴三毒之因,不造恶逆之业,故无地狱畜生饿鬼三途之难;听闻正法入正定聚,不堕无想,故无长寿天难;虽受极乐,常受佛教化,故无北郁单越难;六根清净,明利黠慧,故无盲聋喑哑难;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经无量劫后,观音势至次第补法王位,故无佛前佛后难。②
极乐世界无诸难功德,令十方苦难众生油生无限神往,世纪末的现代娑婆众生,舍往生西方净土一途,欲求远离身心逼恼,免除天灾人祸的恐惧,常受安乐,不可得也。吾人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与高度警觉。
十六、大义门功德
大义门即是大乘义门。西方极乐世界乃纯一菩萨法界。诸往生者悉已发大乘菩提心,信愿持名方得往生彼土,同享大乘平等法味,同证无上正等正觉,平等一相,绝对没有二乘、女人、根缺人等可讥嫌的体相与名称。定性声闻不能往生西方净土,小乘种性人临终回小向大,信愿持名,方得成就往生。
大义门功德显示阿弥陀佛究竟济度众生的悲智。十方佛刹中,尤其在娑婆忍土,发心固且不易,障道因缘尤多。欲护持菩提心不退堕,实非易事。诸佛有护念菩萨令其不退之责任。阿弥陀佛安立西方净土,实为接引十方大乘根性之凡夫往生彼土,增上菩提心,护念加持,令其速成佛果。可见成就往生,就等于稳操成佛的胜券,大乘之门完全敞开。有如是殊胜利益,所以十方恒沙诸佛,殷勤劝勉我们,当信是不可思议,一切诸佛所护念的净土法门。
十七、一切所求满足功德
西方极乐世界能满足十方九法界众生各种层次的需求,诸如:一般女人大多厌女羡男,所以净宗有临终往生转女成男以满其愿;三途众生悉愿出离苦报,所以彼国以无三恶道,甚至无三途苦难之名,以满其愿;众生趋乐避苦,希求长生不死,彼国以无有众苦,但受其乐,个个寿命无量以满其愿;诸天逸乐,难免轮回,彼国以永脱轮转,胜过三界之乐以满天人所求;他方佛国二乘根性难生佛道根芽,彼国大乘善根界,能使声闻复生无上道心,圆成佛道以满其愿;大乘菩萨自力修道,动经无量劫,始得成佛,中途亦常退转,彼国令往生者速证不退转位,速证菩提以满菩萨上求下化之愿……。总之,极乐世界如以上十六种功德所示,悉能满足十方诸往生者各层次的所有愿求。
一切所求满足功德亦是阿弥陀佛愿力所致。极乐世界由阿弥陀佛性德所流现,性德开显则有求必应。带业往生的凡夫,得阿弥陀佛威神愿力加持,能得到与法身大士同等的神通享受。正如太子降生,安享荣华富贵,不是自己挣来的,而是现成安享父王之福报,诸往生者在西方净土的情形,亦复如是。可见成就往生净土一愿,就等于满足一切愿。昙鸾大师这个观点,真实不虚。吾人应深契这个圆顿义理,由此发殷重心,倾一生心力专求往生,则一了百了,阿弥陀佛!
综上所述:西方极乐世界依报功德,无量无边,赞莫能穷,上述十七种功德只是撷其有代表性者,作沧海一粟般的描述。
十七种功德,具有观行境界之次第。第一种清净功德——“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是总相,后十六种功德是别相。
十六种别相功德中,先观察西方净土的量功德(空间的广袤);既知净土之广量,此量以何为体性,是故观性功德(出世善根);此善根显现何种相状,所以次观形相功德(净光为体);既知形相,宜知形相由什么构成,是故次观种种事功德(珍宝构成);既知种种事功德,宜知种种事外显的妙色,是故次观妙色功德(莹洁无垢);既知妙色功德,此色有何触受,是故观触功德(清净柔软);既知身触,应知眼触,是故次观水功德(八功德水,适意说法),地功德(七宝合成),虚空功德(宝网交络)三种功德庄严;既知眼触,应知鼻触,是故次观雨功德(香气普薰);既知身眼鼻等触受,宜应离染着,是故次观光明功德(慧光破痴闇);既知慧光净力,宜知名声远近,是故次观妙声功德(梵声闻十方);既知声名,宜知谁为增上,是故次观主功德(阿弥陀佛善住持);既知有主(佛),谁为主眷属,是故次观眷属功德(莲华化生);既知眷属清净无染,宜知此眷属如何受用,是故次观受用功德(应念即至);既知诸往生者受用具足,宜知此受用有无厄难,是故次观无诸难功德(惟乐无苦);既知诸往生者无有苦难,为何能免诸难,是故次观大义门功德(纯一菩萨法界);既知诸往生者悉发菩提心,宜知是否圆满,是故次观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有求必应)。证知,十七种依报功德以大圆满为终结。
十七种总别功德,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符合缘起律。令见闻者,不仅能释除对西方净土的种种疑惑,生起清净信心,而且依此次第观察净土相状,必定成就往生,其力用与《观经》十六妙观有异曲同工之妙。吾人观想西方净境,即是以佛法身熏习自心,真如熏无明,如是久久,自成革凡成圣之效用。吾人讨论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深解义趣,增进观力,便能获得不可思议的法益。
本章阐述的西方极乐世界三类二十九种庄严,悉由阿弥陀佛清净愿心所成。天亲菩萨点示:“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庄严佛功德成就,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①
西方净土三类二十九种依正庄严,相即相入,广略互摄。种种庄严事相会归理体,只是一法;一法者即是清净一心;清净一心,即真实智慧(生灭门、方便法身),无为法身(真如门、法性法身),生灭门方便法身属广,随缘起用,能生万法;真如门法性法身属略,清净本然,一味空寂。此广略相入,即是缘起而性空,性空而缘起;性空即是无量寿(无为法身),缘起即是无量光(真实智慧)。广略相生互入,净业行人若不知广略相入,则不能自利利他,亦不能了达净土成立之因。
究而言之,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广),凝聚在阿弥陀佛名号中(略),六字洪名含摄着西方净土三类二十九种乃至无尽的庄严。净业行人信愿持名时,当下即成就佛身净土,心作心是,直截了当,至极圆顿,故得十方恒沙诸佛同赞净宗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第十五章 净土宗与现代自然科学
西方极乐世界由阿弥陀佛妙明真性所流现,净宗玄奥理念由佛果觉境界所衍生,所以,净宗境界与理念上契圣心,下应九法界众生心相,从空出假,照真达俗。既有不可思议的妙体,又有可涉比量的相用。净土宗与现代自然科学虽然不可在同一层面等量齐观,然二者的内在关联却耐心寻味,启迪良深。本章拟从净土妙严与科学美、净宗玄门与前卫科学两方面,予以讨论。
第一节 净土妙严与科学美
科学以观察现象、提出假设、建构数学模型、经由实验证明等为特点,大多由人的第六识分别识来完成。净土则是非六识所能分别而必须以般若智慧来观照的对象,因此净宗可以说是一种殊胜的科学,是建立在般若基础上的。净宗与科学难以作简单的类比,而美或能充当沟通二者的信使。
西方科学经历着从重视美到倾向经验最后又回归美的螺旋式的发展。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与柏拉图认为形式美是世界的本原实相,美具有先天性。柏拉图说:“灵魂一见到美的东西就感到敬畏而战粟,因为它感到有某种东西在其中被唤起,那不是感官从外部曾经给予它的,而是早已一直安放在深沉的无意识的境域之中。”①由此理念,衍生出美的两种定义:其一,美是“一”的永恒光辉透过物质现象的朦胧显现;其二,美是部分同部分、部分同整体之间固有的协调。
而亚里士多德开辟的注重经验、逻辑与分类的科学路向把美看作是观察者的个人特性,而不是自然事物的特性,这种观念致令西方科学长期偏离美。本世纪以来,西方科学出现了一种引入注目的逆转。西方前卫科学家开始注重美,认为美是科学探索的原动力,是发现科学真理的最高手段,是衡量真理的第一标准。爱因斯坦一生寻求对世界本质的了解,坚信自然的基本设计应是简单与和谐。这一理念引导他作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科学发现。海森伯说过:“探索者最初是借助于这种光辉(指美的光辉——注),借助于它的照耀来认识真理。”德国数学物理学家魏尔更把美推到科学认识至高无上的地位:“我的工作总是力图把真和美统一起来,但当我在两者中挑选一个时,我总是选择美。”分子生物学创始人詹姆斯.沃森曾提到美如何引导他们发现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理论物理学家狄拉克甚至将由美求真视作科学探索的唯一动因:“我没有试图直接解决某一个物理问题,而只是试图寻找某种优美的数学。”②事实上,对理论形式的美的揭示,常常导致对理论内涵的深刻把握。总之,科学的真与科学的美有高度的一致性。
现代物理学家探究亚原子微观世界,对物质内部构造的优美、和谐、对称、质朴等规则性表示惊叹,他们相信宇宙是按照美的数学原理运行的。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